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 liquid nitrogen fracturing performance on hot dry rock by cyclic inje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Chun-Yang Hong Rui-Yue Yang +3 位作者 Zhong-Wei Huang Xiao-Ying Zhuang Hai-Tao Wen Xiao-Li H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51-972,共22页
Producing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s in a safe wa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hot dry rock (HDR)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 However, conven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 (HF) generally produces high breakdown press... Producing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s in a safe wa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hot dry rock (HDR)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 However, conven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 (HF) generally produces high breakdown pressure and results only in single main fracture morphology. Furthermore, HF has also other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reased risk of seismic events and consuption of large amount of water. In this work, a new stimulation method based on cyclic soft stimulation (CSS) and liquid nitrogen (LN2) fracturing, known as cyclic LN2 fracturing is explored, which we believe has the potential to solve the above issues related to HF. The fracturing performances including breakdown pressure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on granites under true-triaxial stresse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cyclic water fracturing. Cryo-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SEM) tests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tests were used for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ure parameters and to evaluate the cyclic LN2 fracturing performanc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yclic LN2 fracturing results in reduced breakdown pressure, with between 21% and 67% lower pressure compared with using cyclic water fracturing. Cyclic LN2 fracturing tends to produce more complex and branched fractures, whereas cyclic water fracturing usually produces a single main fracture under a low number of cycles and pressure levels. Thermally-induced fractures mostly occur around the interfaces of different particles. This study show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yclic LN2 fracturing on HDR.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yclic LN2 fracturing application in HDR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dry rock liquid nitrogen fracturing Cyclic injection Thermal stress Fatigue damage
下载PDF
钻孔注水-注液氮冷裂增透煤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春会 徐刚 +3 位作者 于永江 李和万 王锡朝 王来贵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为确定贫水煤层钻孔注水-注液氮增透煤层技术方法的设计技术参数,建立了钻孔注水润湿数学模型,提出了注水时间和润湿半径的计算公式;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钻孔煤注液氮冷裂增透模型,给出了注液氮冷冻煤层的温度场演化解析解,给出了煤... 为确定贫水煤层钻孔注水-注液氮增透煤层技术方法的设计技术参数,建立了钻孔注水润湿数学模型,提出了注水时间和润湿半径的计算公式;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钻孔煤注液氮冷裂增透模型,给出了注液氮冷冻煤层的温度场演化解析解,给出了煤层注液氮冷裂增透半径计算公式。利用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影响煤层工作面钻孔注水-注液氮技术方法效果的因素和规律,结果表明:注水压力8 MPa、储层压力1.1 MPa下,注水8.7 h,注水润湿半径可达1.2 m;液氮冷冻时间增加,冷裂增透半径增大,但增长速率减小;液氮冷冻240 h后,再增加冷冻时间,冷裂增透半径基本不变;液氮冷裂增透180 h,冷裂增透半径为1.2 m,研究为贫水煤层注液氮冷裂增透工程设计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液氮冷裂 临界饱水度 增透 温度场演化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煤岩钻孔注液氮致裂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乔 赵东 +2 位作者 冯增朝 周动 张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9-154,共6页
为解决煤层气排采效率低的问题,提高煤储层渗透率,采用CT扫描的精细观测手段,对煤样进行钻孔注液氮实验,并分析其致裂过程与增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冲击收缩应力与孔隙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煤岩注液氮钻孔周围发生了破裂,其孔隙率增... 为解决煤层气排采效率低的问题,提高煤储层渗透率,采用CT扫描的精细观测手段,对煤样进行钻孔注液氮实验,并分析其致裂过程与增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冲击收缩应力与孔隙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煤岩注液氮钻孔周围发生了破裂,其孔隙率增加量随与钻孔距离增大呈负指数衰减。煤岩钻孔注液氮致裂效果随着与钻孔距离增加而减弱;增透效果在邻近钻孔的位置增加,由于碎胀作用,在远离钻孔的位置反而降低。液氮冷冲击对煤岩孔隙结构的影响与原始孔隙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即在原始孔隙率较低的区域,孔隙率增加较为明显,而在原始孔隙率较高的区域,孔隙率增加不明显甚至略有降低。研究结果证明注氮可以实现煤储层增透、提高煤层气排采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液氮 煤层孔隙度 致裂 煤层增透 钻孔 CT扫描
下载PDF
压裂助排工艺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波 温庆志 +3 位作者 罗明良 翟恒立 于姣姣 刘广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如何提高返排率、减少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实现人工裂缝高导流能力,已经成为油气藏增产改造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氮气、CO2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液氮、CO2的助排机理,建立气体伴注排液模型,编制了气体伴注设计软件,对影响压裂... 如何提高返排率、减少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实现人工裂缝高导流能力,已经成为油气藏增产改造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氮气、CO2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液氮、CO2的助排机理,建立气体伴注排液模型,编制了气体伴注设计软件,对影响压裂井气体伴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助排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随着井深增加和压力梯度的降低,液氮伴注比和氮气伴注排量略有增大;井深每增加100 m,液氮伴注比增加约0.3%;压力梯度每增加0.01 MPa/m,液氮伴注比降低约0.6%。随着泵注排量的增加,液氮伴注比增大。井底压力的变化幅度与井口注入压力的变化幅度基本相同;井口注入压力每增加5 MPa,井底压力也增加约5 MPa。随注入流量的增加,井筒压力逐渐减小;注入流量每增加0.5 m3/min,井底压力降低约1.75 MPa。对胜利油田某井进行液氮助排参数优化设计,压裂液返排率达到90%,压裂井产量增加了2.7倍,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指导油田现场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液氮 二氧化碳 助排机理 气体伴注模型 返排技术 参数优化 胜利油田
下载PDF
苏里格深层气田压裂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贵宾 孟庆平 +1 位作者 刘桂君 王红霞 《油气井测试》 2009年第1期68-70,共3页
针对苏格气藏水敏性强的特点,从优化压裂设计入手,科学调整压裂液配方,优化射孔方案,主要采用双封隔器机械分层和前置液液氮伴注方式压裂,采用中低砂比、中等加砂规模、造中长缝为设计主导思想。在增加气藏产能,减少储层污染,提高压后... 针对苏格气藏水敏性强的特点,从优化压裂设计入手,科学调整压裂液配方,优化射孔方案,主要采用双封隔器机械分层和前置液液氮伴注方式压裂,采用中低砂比、中等加砂规模、造中长缝为设计主导思想。在增加气藏产能,减少储层污染,提高压后返排率等方面见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压裂技术 双封隔器机械分层 前置液液氮伴注
下载PDF
液氮伴注水基泡沫压裂液技术在苏77井区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郑义平 冉照辉 +3 位作者 乔东宇 张茂林 黄治中 陈涛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1年第2期59-62,96,共4页
介绍了苏77井区的储层特征,并指出压裂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粘土含量高、压力系数低、返排困难、残渣伤害。针对难题,苏里格气田普遍采用液氮伴注水基泡沫压裂液技术,增压助排,减少储层伤害。该压裂液100℃剪切稳定性好,能有效防... 介绍了苏77井区的储层特征,并指出压裂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粘土含量高、压力系数低、返排困难、残渣伤害。针对难题,苏里格气田普遍采用液氮伴注水基泡沫压裂液技术,增压助排,减少储层伤害。该压裂液100℃剪切稳定性好,能有效防止粘土膨胀运移,液氮泡沫稳定,有助于增加地层能量,提高自喷返排率。通过现场使用表明,采用液氮伴注水基泡沫压裂液技术,适当提高平均砂比、变排量施工、提高液氮伴注比例以及全程伴注等措施,不断优化施工参数,有效满足了苏77井区低压低渗气藏的压裂试气施工,并取得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伴注 泡沫压裂液 低压低渗 苏77井区
下载PDF
勃利盆地煤岩孔-裂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瑾 张洲 赵利芳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4-218,共5页
为评价勃利盆地煤岩孔-裂隙特征,通过低温液氮吸附、压汞试验、煤岩显微组分和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扫描电镜试验以及手标本描述等实验测试,对勃利盆地3个矿区15件样品的煤岩孔隙、微裂隙、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 为评价勃利盆地煤岩孔-裂隙特征,通过低温液氮吸附、压汞试验、煤岩显微组分和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扫描电镜试验以及手标本描述等实验测试,对勃利盆地3个矿区15件样品的煤岩孔隙、微裂隙、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勃利盆地煤岩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在80.80%~88.00%之间;壳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少;镜质体反射率在0.77%~1.42%之间;煤岩孔隙以微、小孔为主,孔隙类型为较开放的平行板状孔和圆筒形孔;煤岩中微裂隙较为发育,以张裂隙为主;内生裂隙中端割理线密度为18条/5 cm,面割理线密度为20条/5cm,高度为1~8 mm;外生裂隙以NW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裂隙特征 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压汞实验 扫描电镜实验 勃利盆地 煤层气开发
下载PDF
临兴致密气藏压裂水锁伤害评价与措施优化 被引量:11
8
作者 程宇雄 彭成勇 +1 位作者 周建良 张滨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5-139,共5页
针对临兴致密气水锁伤害问题,利用水相圈闭指数法和总水体积法,对该地区压裂层位进行水锁伤害评价。采用考虑启动压力的理论模型计算出液氮用量的理论值,分析了液氮用量与压裂后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水锁解除措施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 针对临兴致密气水锁伤害问题,利用水相圈闭指数法和总水体积法,对该地区压裂层位进行水锁伤害评价。采用考虑启动压力的理论模型计算出液氮用量的理论值,分析了液氮用量与压裂后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水锁解除措施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临兴地区较多层位存在水锁风险;对于易水锁、临界水锁层位,充足的液氮量有利于解除水锁,建议临兴地区液氮用量经验系数取4.0~5.0。该研究可为临兴致密气压裂水锁解除措施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水锁伤害 水相圈闭指数法 总水体积法 液氮伴注压裂
下载PDF
酸压中液氮伴注对裂缝内降温作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蒲阳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6-60,共5页
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酸压伴注液氮时裂缝中温度分布,分析了酸压注入过程中裂缝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对比了液氮伴注对缝内温度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酸液注入后降温作用明显,裂缝入口比裂缝尖端温度低近50℃;液氮比(液氮与混合液体积... 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酸压伴注液氮时裂缝中温度分布,分析了酸压注入过程中裂缝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对比了液氮伴注对缝内温度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酸液注入后降温作用明显,裂缝入口比裂缝尖端温度低近50℃;液氮比(液氮与混合液体积比)越高,裂缝中温度越低,液氮比高于13%后,增加液氮比,降温作用明显减弱,对于模拟使用的条件,推荐液氮比13%;液氮伴注降温作用明显,其它条件相同时,伴注液氮能造成约15℃温度差异,因此,液氮伴注能明显增加活酸作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液氮伴注 温度场 裂缝
下载PDF
煤层气井液氮伴注压裂增透机制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文勇 司磊 +2 位作者 郭启文 田坤云 张瑞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7-102,共6页
针对平顶山矿区煤储层“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的特点,为提高地面煤层气储层改造效果,增加煤层气单井产量,提出了采用液氮伴注技术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系统分析了液氮伴注压裂的增产机制:液氮汽化吸热致使煤岩降温... 针对平顶山矿区煤储层“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的特点,为提高地面煤层气储层改造效果,增加煤层气单井产量,提出了采用液氮伴注技术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系统分析了液氮伴注压裂的增产机制:液氮汽化吸热致使煤岩降温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和体积膨胀产生的孔隙压力两者作用下致使煤岩体发生破坏,生成大量微裂隙,提高煤储层渗透性,达到对煤储层改造的目的。采用液氮伴注压裂可显著提高施工砂比,降低压裂液滤失,减小对储层的伤害。压裂后能有效提高地层能量,提高临界解吸压力,缩短煤层气井排采见气周期。现场试验表明:单井最高日产气量达1708 m^3,累计产气量620000 m^3,在构造煤发育区实现了稳定、连续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液氮伴注压裂 温度应力 增透机制
下载PDF
煤层气井水力压裂液氮伴注与CO2驱替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磊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在我国煤层气的开发中普遍面临煤层具有的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等自然属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利用液态气体伴注辅助水力压裂改造煤层技术。文章阐述了液氮伴注技术提高煤层临界解吸压力机理和CO2驱替煤层甲烷机理,结合芦岭煤矿地面煤... 在我国煤层气的开发中普遍面临煤层具有的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等自然属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利用液态气体伴注辅助水力压裂改造煤层技术。文章阐述了液氮伴注技术提高煤层临界解吸压力机理和CO2驱替煤层甲烷机理,结合芦岭煤矿地面煤层气工业试验,进行了液氮伴注辅助水利压裂、液态CO2驱替煤层甲烷试验以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注入液氮后氮气分子会挤占煤层甲烷分子的空间,为甲烷气体提供外部能量,同时能够降低煤层甲烷分子分压,提高其临界解吸压力,促使煤层更快的解吸出甲烷气体,提高产气量,试验2号井,达到产气峰值3145.2m^3/d仅用190d,稳产期平均产气量为1400m^3/d;CO2具有的强吸附性能够与吸附态煤层甲烷发生置换作用,促使煤层甲烷更快的由吸附态变为游离态,实现煤层甲烷大量解吸的效果,同时CO2在等压条件下还能够降低游离甲烷分压,进一步提高产气量,试验3号井,实际/理论临界解吸压力比值为3.29,达到产气峰值3351.9m^3/d仅用了124d,稳产期平均产气量为800m^3/d。对比可知:液氮伴注技术优势明显,且在后续煤矿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无新的CO2突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液氮伴注 CO2驱替 工业试验
下载PDF
煤层气井液氮伴注辅助水力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磊 《煤炭技术》 CAS 2018年第2期201-203,共3页
针对我国煤储层普遍具有"低压"、临储比小等特点,提出利用液氮伴注辅助水力压裂技术改造煤储层。系统分析了利用该项技术提高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的机理:当氮气分子进入到煤储层中,会与甲烷分子共同占据孔隙空间,由此可以为储... 针对我国煤储层普遍具有"低压"、临储比小等特点,提出利用液氮伴注辅助水力压裂技术改造煤储层。系统分析了利用该项技术提高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的机理:当氮气分子进入到煤储层中,会与甲烷分子共同占据孔隙空间,由此可以为储层提供额外能量,同时能够为煤储层中甲烷分子提供分压,提高其临界解吸压力,促使气体能够更容易、更快地解吸出来。现场试验表明:利用液氮伴注辅助水力压裂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煤储层的临界解吸压力,能够缩短排采初期的排水降压时间,达到提前产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氯伴注 临界解吸压力 水力压裂
下载PDF
低压裂缝性储层小型测试压裂改造技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超峰 朱雪华 +2 位作者 杨晓儒 严康 林铁林 《油气井测试》 2018年第4期35-41,共7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存在的储层裂缝发育、地层压力低、压裂加砂困难、返排率低等问题,基于储层高效开采目的,以石炭系重点探井储层改造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前置液多段塞、前置液拌液氮增能及低密度支撑剂等工艺的小...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存在的储层裂缝发育、地层压力低、压裂加砂困难、返排率低等问题,基于储层高效开采目的,以石炭系重点探井储层改造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前置液多段塞、前置液拌液氮增能及低密度支撑剂等工艺的小型测试压裂改造技术应用。CP13井现场应用研究表明,在修正的地质模型、优选施工工艺、优化施工参数条件下,经四段塞、11 m^3连续泵入液氮、70/140目和30/50目陶粒等处理改造后,该井日产油最高达26.16 m^3,日产气最高达0.382×104m^3,较改造前增产效果明显。小型测试压裂可以在类似低压裂缝性储层改造过程中推广应用以满足高效开发的生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 裂缝性储层 天然裂缝 测试压裂 多段塞 泵入液氮 低密度支撑剂
下载PDF
苏里格二三类储层压裂配套技术优化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凯 付鹏 于世虎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5期45-50,共6页
为进一步降低压裂液对储层伤害,通过体系优化、现场试验开发出了3种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并成功推广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胍胶压裂液相比,低伤害胍胶体系残渣降低20%以上,对岩心伤害率降低30%以上;一体化压裂液残渣含量仅80~100 mg/L... 为进一步降低压裂液对储层伤害,通过体系优化、现场试验开发出了3种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并成功推广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胍胶压裂液相比,低伤害胍胶体系残渣降低20%以上,对岩心伤害率降低30%以上;一体化压裂液残渣含量仅80~100 mg/L,对岩心伤害率为15%~18%,并满足连续混配和返排液重复施工需求;通过交替变黏、体系组合形成的“组合压裂液”体系,前置液残渣含量降低60%左右,配合“多尺度支撑剂组合+高排量大规模注入”实现缝网的复杂化和高效连通。为降低水锁,提高返排率,研发了微乳液助排剂,通过数学模型优化形成了精细液氮伴注工艺,液氮使用量降低10%左右,助排剂用量降低12%,返排率提高7%左右,实现“快压快排”。通过多元暂堵材料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复合暂堵工艺,并100%成功应用于非均质储层精细化改造。上述压裂配套技术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成为苏里格二三类储层高效开发重要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 压裂液 液氮伴注 低伤害 暂堵剂
下载PDF
永和气田压裂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松青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3年第1期85-87,91,共4页
永和气田为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气藏,常规的压裂施工压后返排困难,且对储层的伤害较大,影响压裂增产效果。为此,通过全程液氮伴注,加快压后返排速度,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优化施工工艺,优选低伤害、高性价比的压裂液体系,形成了... 永和气田为低渗、低压、低丰度岩性气藏,常规的压裂施工压后返排困难,且对储层的伤害较大,影响压裂增产效果。为此,通过全程液氮伴注,加快压后返排速度,降低压裂液对储层的伤害,优化施工工艺,优选低伤害、高性价比的压裂液体系,形成了适合永和气田的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现场实施证明,该压裂改造工艺技术能够满足永和气田低成本开发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和气田 低渗气藏 压裂工艺 全程液氮伴注
下载PDF
体积压裂技术在大庆页岩油YX-1井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春城 李存荣 +2 位作者 侯堡怀 尚立涛 王海涛 《采油工程》 2019年第4期7-11,80,共6页
大庆页岩油储层以泥岩为主,塑性较强,孔隙度、渗透率极低,且层理缝不同程度发育,需采用体积压裂技术才能获得理想产能。通过对大庆页岩油压裂试验的第一口水平井YX-1井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攻破压裂改造难点,个性化设计压裂方案,优选了... 大庆页岩油储层以泥岩为主,塑性较强,孔隙度、渗透率极低,且层理缝不同程度发育,需采用体积压裂技术才能获得理想产能。通过对大庆页岩油压裂试验的第一口水平井YX-1井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攻破压裂改造难点,个性化设计压裂方案,优选了压裂段数、施工规模及压裂原材料等,并制订了针对性体积压裂改造措施。按照设计分4段进行压裂施工,共加入压裂液6055m^3、支撑剂280m^3,加入液氮64.2m^3,加入纤维350kg,平均砂液比为4.6%,施工排量为12m^3/min,压裂后测试日产油量为3.8m^3。该井施工获得成功,证实体积压裂技术适合页岩油的增产改造,为今后大庆页岩油的压裂施工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体积压裂 施工参数 纤维 液氮
原文传递
基于分形理论的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研究
17
作者 王伟 赵晓浔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729-737,共9页
为了研究沁水盆地煤体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取樊庄区块内寺河煤矿煤样进行不同粒径煤岩特性试验、压汞试验和液氮吸附试验,结合分形理论结果表明:寺河煤矿煤样以吸附孔发育为主,渗流孔发育为辅,基于孔隙在高压段和低压段不同的变形规律,对... 为了研究沁水盆地煤体内部孔隙结构特征,取樊庄区块内寺河煤矿煤样进行不同粒径煤岩特性试验、压汞试验和液氮吸附试验,结合分形理论结果表明:寺河煤矿煤样以吸附孔发育为主,渗流孔发育为辅,基于孔隙在高压段和低压段不同的变形规律,对孔隙尺度界限进行了重新界定,获得孔隙体积占比以及孔隙表面积占比,随着粒径的减小,吸附孔相比于渗流孔体积逐渐增加,通过液氮吸附试验弥补了压汞试验由于进汞压力大导致煤样破坏,高压段试验不准确的缺点,得到了煤样孔结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汞试验 液氮吸附试验 孔裂隙特征 分形维数 分形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