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a Rare Heavy Rain Weather Process in Autumn in Ulanqab City
1
作者 Xinyu CHEN Nan ZHAO +1 位作者 Wenying YU Chao F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2期1-3,9,共4页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influencing systems and causes of the heavy rain during September 20-21,2010 in Ulanqab Cit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ev...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circulation situation,influencing systems and causes of the heavy rain during September 20-21,2010 in Ulanqab Cit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weather circulation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various physical quantity fiel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frontal zone between 45-52°N,which brought strong cold air.The transport of warm and humid air outside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yphoon was the main water vapor source of the strong precipitation,and the southwest jet at 700 hPa transported abundant water vapor.There was a broad inverted trough to the south of 45°N,with a central value of 1000.0 hPa.Ulanqab City was on the top of the inverted trough,stable and less moved,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systematic heavy precipitation.The rainstorm was a strong precipitation process caus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cold air brought by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upper frontal zone and warm and humid air outside the subtropical high.After the precipitation,the invasion of strong cold air brought frost and cold wave weather to Ulanqab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ntal zone Subtropical high Inverted trough FROST Ulanqab City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影响下河南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2
作者 叶磊 谷秀杰 +1 位作者 田金华 王迪 《河南科学》 2024年第7期1036-1042,共7页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动力和水汽等方面对2019年8月9—10日河南省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利奇马”登陆后继续北上,其东北侧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动力和水汽等方面对2019年8月9—10日河南省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利奇马”登陆后继续北上,其东北侧副热带高压稳定维持,在二者共同作用下,西风带低槽东移速度迅速减缓,降水系统在同一地区停滞,增大了累计降水量.②强降水期间,大气层结发生了由稳定—不稳定—稳定的转变,CAPE值较小不利强对流天气发生,但K指数高达38℃,充沛的水汽条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产生,强降水区位于TBB低值中心附近略偏暖区一侧.③冷平流使低槽和锋区进一步增强,次级环流的动力抬升及台风外围偏东风充足的水汽供应,是产生该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台风 特大暴雨 锋区 水汽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四季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大气的联系
3
作者 张然 陈圣劼 黄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42,共16页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SAFZ在秋、冬、春季较强,夏季相对较弱。海温经向平流过程是秋、冬、春季SAFZ强度维持的主导因素,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交换过程对夏季SAFZ强度减弱起决定作用。在不同季节,伴随SAFZ强度变异,边界层湍流热通量发生变化,非绝热加热异常引起锋区上方低层气温经向梯度与大气斜压性的异常,进而导致大气瞬变涡旋活动异常。由瞬变涡旋涡度强迫异常主导,中纬度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东北部等地上空对应产生相当正压结构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与风场异常,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场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极地海洋锋区 海温异常 四季变异 大气瞬变涡旋强迫 中纬度大气环流
下载PDF
宜昌市致洪中尺度极端降水成因分析
4
作者 成勤 王清龙 +3 位作者 孟芳 李芳 彭福强 雷东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7,共10页
极端降水对河流防洪调控、水库蓄水泄洪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成因成为强化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的必要环节。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锋生强度诊断等方法,对2023年8月26日夜间宜昌市致洪中尺... 极端降水对河流防洪调控、水库蓄水泄洪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极端降水成因成为强化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的必要环节。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和锋生强度诊断等方法,对2023年8月26日夜间宜昌市致洪中尺度极端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降水过程关键影响系统为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边界层冷空气和中尺度低涡。强降水可以分为中尺度低涡新生、低空急流发展,冷暖对峙、冷锋南下,低涡中心东移3个阶段。②此次过程中低层主要有4条暖湿输送通道,强降水区水汽通量超800 kg/(m·s),可降水量超70mm。③强降水时段低层相对涡度正值中心与垂直速度负值中心基本重合,加之锋生作用增强,强降水中心低层垂直速度达-7.1 Pa/s。④强降水时段,地形过渡带附近形成θ_(se)(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垂直方向上出现高能舌,800 hPa附近中心强度达360 K以上。⑤中尺度地形形成了“西北冷干、东南暖湿”中尺度温湿锋区,并起到了阻挡抬升和触发作用,使强降水出现在山前喇叭口内。研究成果可为汛期区域洪水资源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超低空急流 边界层冷空气 中尺度锋区 地形作用 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 宜昌市
下载PDF
Dynamic of ENSO towards upwelling and thermal front zone in the east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5
作者 Nurul Rabitah Daud Mohd Fadzil Akhir Aidy M Muslim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48-60,共13页
The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relates to the fluctuation of temperatures over the Pacific Ocean. The ENSO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ocean dynamics including upwelling event and co... The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relates to the fluctuation of temperatures over the Pacific Ocean. The ENSO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ocean dynamics including upwelling event and coastal front. A recent study discovered the seasonal upwelling in the east coast of Peninsular Malaysia(ECPM),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the fishery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Thus, it is vital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ENSO towards the coastal upwelling and thermal front in the ECPM.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ata achieved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aboard Aqua satellite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observe the SST changes from 2005 to 2015. However, due to cloud cover issue, a reconstruction of data set is applied to MODIS data using the 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DINEOF) to fill in the missing gap in the dataset based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available data. Besides, a wavelet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is done to determine th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throughout the time series. The DINEOF results show the coastal upwelling in the ECPM develops in July and reaches its peak in August with a clear cold water patch off the coast.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SST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El Ni?o years which weaken the coastal upwelling event along the ECPM. The wavelet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shows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is in 2009–2010 which indicates the strongest El Ni?o throughout the time perio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l Ni?o is favourable for the stratification in water column thus it is weakening the upwelling and thermal frontal zone formation in ECPM wa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thermal frontal zone coastal UPWELL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6
作者 Sanghoon Kwon Gautam Mitr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01-406,共6页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ntal ramp with displacement gradient, and/or (3) a combination of these geometries. These geometries have been used to interpret the structures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FTB). This contribution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can result in the same map pattern by lateral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y along the strike of a low angle thrust fault. We describe the natural example of the Leamington transverse zone, which mark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Pennsylvanian-Permian Oquirrh basin with genetically related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American Sevier FTB. Thus, the observed map pattern at this zo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strike of a horizontal fault. Even though the present-day erosional level shows the map pattern tha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lateral ramp, the observed structures along the Leamington zone most likely sh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fault trace, and the displacement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stratigraphic changes Fold-thrust belt Transverse zone frontal ramp Lateral ramp Displacement gradient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不同类型暴雨过程锋生特征分析
7
作者 金小霞 刘梅 +3 位作者 李杨 王磊 李驰钦 陈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0-614,共15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江苏省自动站降水量资料,根据运动学锋生原理,分析了2020年江淮梅雨期锋生特征和两类不同性质暴雨锋生的差异,揭示了不同层次锋生与降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梅雨期锋生特征显著,强降水与中低层锋生...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江苏省自动站降水量资料,根据运动学锋生原理,分析了2020年江淮梅雨期锋生特征和两类不同性质暴雨锋生的差异,揭示了不同层次锋生与降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梅雨期锋生特征显著,强降水与中低层锋生有较好对应关系,其中形变项占主要贡献,散度项次之,倾斜项最弱。强降水时段总锋生、散度和形变锋生作用叠加。2)江苏地区自北向南锋生特征有差异,强度逐渐减弱,锋生发展高度逐渐降低。不同类型降水锋生特征不同,对流性降水锋生范围偏大、发展层次高、锋生中心偏强,总锋生和各分解项叠加作用显著,稳定性降水锋生特征反之。3)典型过程对流降水“6.28”和稳定性降水“7.11”对比表明:锋区位置相近,锋生作用均出现在江淮切变线附近,锋区、切变线和θse密集带三者对应较好。降水落区有差异,对流性降水过程中,由于干冷空气的显著南压,使得主要降水发生在锋面南侧暖区,与多个次锋生中心相对应;稳定性降水过程中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降水主要集中在主锋区附近,触发机制和降水性质不同导致降水分布差异。4)两次过程垂直锋区由低到高均有向北倾斜的特征,“6.28”过程锋区南侧有显著暖湿气流输送,锋区内为强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场使得锋区维持。“7.11”过程垂直上升运动高度偏低,高空没有显著辐散场,对流性较弱。对两类降水垂直锋区的合成分析表明,对流性降水的低层锋生明显强于稳定性降水,由低层锋区造成的抬升触发作用对强降水形成更加有利,同时垂直风场的合成中上升运动也更加强烈。两类降水中,中低层散度和形变锋生由低到高均为先增大后减小,强降水主要由700 hPa以下锋生增强导致,中高层大气基本为锋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锋生函数 暴雨 强对流 垂直锋区
下载PDF
2021/2022年冬季贵州凝冻天气阶段性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8
作者 任曼琳 李忠燕 +2 位作者 王博卿 谭娅姮 王烁 《干旱气象》 2023年第5期744-752,共9页
2021/2022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导致贵州省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凝冻日数总体偏少,呈前期偏弱后期偏强的阶段性分布特征。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 2021/2022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导致贵州省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凝冻日数总体偏少,呈前期偏弱后期偏强的阶段性分布特征。利用贵州省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资料等,分别从海温场、高度场、风场、温度场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凝冻阶段性特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南支锋区总体呈前期偏弱后期偏强,为贵州省凝冻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022年1月26日之后,对流层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偏北气流异常强盛使0℃等温线南压明显。同时随着偏南气流持续增强,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也迅速增强,并维持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和上升运动,为贵州省凝冻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温度场上,前期暖层较为深厚,冷空气势力前期偏弱后期偏强,为贵州省凝冻阶段性特征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但由于整个冬季无逆温层存在,导致3次区域性凝冻过程强度均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支锋区 凝冻 阶段性特征 气候异常
下载PDF
2022年2月中下旬桂北一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亚琴 苏小玲 蓝柳茹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3期8-14,共7页
该文利用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及FNL资料,分析了2022年2月中下旬影响桂北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分析表明:(1)过程期间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盛发展,东移缓慢;脊前的强冷空气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 该文利用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及FNL资料,分析了2022年2月中下旬影响桂北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分析表明:(1)过程期间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高压脊强盛发展,东移缓慢;脊前的强冷空气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南交汇,为此次低温雨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此次过程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低层强锋区稳定维持。(2)从降雨转为雨夹雪,温度垂直结构,逆温层的高度、厚度及强度、0℃层的高度,近地面融化层的厚度、地面温度都有显著变化。(3)持续的中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利于冰冻雨雪天气的发生及维持。(4)湿层厚度变化对雨雪相态转化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强锋区 锋面逆温 雨雪相态
下载PDF
梅雨期龙卷环境条件与典型龙卷对流风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10
作者 曾明剑 吴海英 +1 位作者 王晓峰 蒋义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0-293,共14页
利用逐日4次1°×1°FNL/NCEP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在对近十年江苏梅雨期龙卷天气的环境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并提炼对流参数特征值后,着重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安徽天长至江苏高邮一带导致龙... 利用逐日4次1°×1°FNL/NCEP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在对近十年江苏梅雨期龙卷天气的环境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并提炼对流参数特征值后,着重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安徽天长至江苏高邮一带导致龙卷的对流风暴的形成和结构特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梅雨期间,地面中尺度气旋的右侧附近(100 km)、对流层低层中尺度低涡右下方约200-300km处和低空急流左后侧之间区域是龙卷易发区;梅雨期大气环流背景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对流层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有利的不稳定层结与动力条件,低层气旋性涡度在龙卷发生前强烈发展,边界层内强的垂直风切变促进了龙卷风暴内气旋性涡度的迅速增强,而对流层低层辐合的增强将有利于初始对流的触发;但梅雨期龙卷对对流不稳定能量蓄积条件要求低于冰雹和雷暴大风;龙卷对流参数特征值及其与气候平均值的差异性为龙卷天气的短期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引发2013年7月7日龙卷的对流风暴起源于地面辐合线附近,地面辐合及中尺度锋区的增强有利于对流风暴的快速发展,此次系列龙卷是由一个生命史较长的超级单体风暴产生,该对流风暴具有典型超级单体的回波特征,风暴内的中气旋维持2h之久,中气旋相关参数的演变对龙卷的临近预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中气旋底高较低且中气旋切变值明显增强时,发生龙卷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对流参数 对流风暴 中气旋 中尺度锋区
下载PDF
海陆风环流在天津2009年9月26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9
11
作者 何群英 解以扬 +2 位作者 东高红 刘一玮 孙一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1-297,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津中尺度模式产品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9月26日出现在天津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的天气尺度主要的影响系统是...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天津中尺度模式产品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9月26日出现在天津地区的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的天气尺度主要的影响系统是500 hPa高空槽,中尺度系统是由海陆风环流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降水前天津市具有较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的能量储备,有利的动力条件,一定量级的水汽辐合,边界层的东风将渤海的水汽输送至天津市,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天气尺度的积云对流与海风锋的碰撞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发第一阶段的强降水,边界层东风急流再度加强所产生的抬升效应引发第二阶段的降水。中尺度切变线通过提供带状辐合上升运动起着胚胎和组织积云对流的作用,使得降水回波和对流云团沿中尺度切变线发展、加强和移动,产生了明显的列车效应,导致了这场历史罕见的秋季局部暴雨过程,也充分凸显出海陆风环流对本次暴雨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海风锋 中尺度辐合线 湿度锋区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对流、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持续性暴雨维持的一种可能机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忠明 何光碧 +2 位作者 崔春光 高文良 闵文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6-254,共9页
根据暴雨发生和持续依赖于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事实,重点针对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从天气学和动力学方面分析了1989年7月9~10日四川盆地东部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凝结降水的非均匀分布... 根据暴雨发生和持续依赖于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的事实,重点针对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这一重要问题,从天气学和动力学方面分析了1989年7月9~10日四川盆地东部持续性暴雨维持机制。分析结果发现,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凝结降水的非均匀分布与强烈垂直风切变的耦合作用、“湿度锋”与低空急流的耦合相互作用通过促进低空辐合流的维持,导致了对流云团和暴雨天气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湿度锋 低空急流 耦合相互作用
下载PDF
强锋区结构的梅雨锋短时暴雨形成和维持机制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郑婧 孙素琴 +1 位作者 许爱华 吴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4-1094,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短时大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槽、季风、锋面气旋切变及其上的中尺度波动构成梅雨锋水平环...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短时大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槽、季风、锋面气旋切变及其上的中尺度波动构成梅雨锋水平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短时暴雨在对流层高层槽前的辐散抽吸较普通暴雨更明显。(2)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梅雨锋结构的普遍特征,如在对流层中下层表现为强θse水平梯度形成的锋面,中低层正涡度柱、风和水汽的辐合带与梅雨锋对应,但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如短时暴雨锋面坡度小,锋区强度强,两侧存在明显的温度对比,锋区内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显著。(3)边界层辐合、锋面和高空急流等抬升机制共同作用,促使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倾斜对流,区别于普通梅雨的垂直对流。(4)雨区上空强垂直上升运动、高空强辐散、低空强辐合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互相耦合,深厚的正涡度柱沿锋区倾斜向上发展,是此次暴雨与其他短时暴雨在动力机制上的共性。但在低空此次暴雨比普通暴雨存在更明显的锋生,且动力条件较其他暴雨更强。(5)强盛低空急流的脉动和稳定维持使雨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机制,高低空水平距离的缩短有利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这与梅雨的普遍特征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梅雨锋 锋生 强锋区
下载PDF
吉林省一场持续性暴雨成因及MCC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宁 王秀娟 +2 位作者 张硕 云天 冯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9-818,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吉林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演变特征、暴雨成因及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异常稳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吉林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演变特征、暴雨成因及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异常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纬度锋区上先后有两次高空槽沿同一路径东移、重复影响吉林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降水过程分为两个集中阶段,第一阶段以对流性强降水为主,θ_(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具有条件不稳定并且水汽充沛,形成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而第二阶段逐渐转为混合性强降水,θ_(se)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在水汽输送强度、降水时间及降水总量等方面均明显强于第一阶段。强降水发生期间,先后形成α中尺度对流云团或MCC,分3个阶段影响吉林省,在云团发展阶段,具有低层气旋式涡度伴随中尺度辐合,高层反气旋涡度伴随中尺度辐散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明显,同时925 hPa超低空急流前端风速辐合的反复出现亦是暴雨持续发生可能的中尺度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θsc锋区 热动力条件 MCC垂直结构
下载PDF
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降雹环境场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5
15
作者 许爱华 陈云辉 +1 位作者 陈涛 张娟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对2009年2月24日—3月5日我国南方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形势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南半岛... 对2009年2月24日—3月5日我国南方锋面北侧冷气团中连续冰雹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场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典型的连阴雨天气形势背景下,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形势,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南半岛为低槽区,青藏高原有5次短波槽东移,中层700 hPa暖湿气流势力强盛。中层强西南暖湿气流在强锋区(冷垫)上抬升,形成我国南方典型的高架雷暴。高架雷暴的发生与中低层强温度锋区、中层700 hPa不低于20 m·s^(-1)的西南急流、强风垂直切变、对流层中层较大的温度直减率、较低的0℃层高度(4 km以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气团 冰雹 锋区 高架雷暴
下载PDF
一次连续性暴雨中双雨带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丁治英 朱莉 +3 位作者 常越 沈新勇 何金海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705,共9页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7—22日发生在长江以南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在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长江以南有两支雨带存在,北雨带与冷锋降水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右后方的非地转场引起的质量调整有关...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7—22日发生在长江以南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在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长江以南有两支雨带存在,北雨带与冷锋降水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右后方的非地转场引起的质量调整有关。南雨带的形成与东、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的共同作用有关:东风急流中心右后部的非地转场可形成反环流,有利于南雨带形成;南亚高压脊线附近以及东风急流的右后方的du/dt<0,可导致雨区附近及南部强的v-vg<0场出现;当西风急流南压,在雨区的北部即西风中心的后部可形成强的v-vg>0,三者共同作用的质量调整使雨区上空出现强辐散场导致暖区强降水出现。分析发现南雨带中层有θe锋区存在,该锋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暴雨加强,当南北锋区接近时雨带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风高空急流 暖区暴雨 中层θe锋区 质量调整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兼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53
17
作者 王志才 张培震 +3 位作者 张广良 李传友 郑德文 袁道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9-135,共17页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早期的北东边界,其新生代构造活动控制了两侧的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和构造变形。在构造带南侧滩歌盆地自古近纪中晚期堆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砾岩和砂岩地层,但未见新近纪地层;沿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中部在中新世形成具有剪切拉张性质的武山—漳县盆地,沉积了厚度超过千米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序列;在构造带北侧陇西盆地从古近纪中晚期至中新世晚期一直处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连续的新生代地层序列。在中新世晚期以后,整个构造带遭受挤压变形,逆冲活动强烈,中部的武山—漳县盆地和北侧的陇西盆地相继消亡,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位于构造带南侧的滩歌盆地也同时发生轻微缩短变形。第四纪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方式,而逆冲断裂活动则迁移到了北东方向的海原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又称中卫—同心断裂)等构造带之上,实现了大区域范围内的应变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大气层结对流稳定条件下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勇 袁媛 +1 位作者 潘留杰 徐娟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7-1326,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时降雨量、物理量场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9月5-6日陕西中部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出现在连阴雨当中,覆盖了陕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具有降水强度弱、持续时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逐时降雨量、物理量场和雷达、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9月5-6日陕西中部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区域性暴雨出现在连阴雨当中,覆盖了陕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具有降水强度弱、持续时间长、局地性不强的特点,属于稳定性降水。强降水是在大气层结对流稳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低层对流有效位能和高架的CAPE都是0 J·kg-1;分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发现降水前期的垂直运动来自于锋面强迫以及锋面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后期的垂直运动主要来自于锋面强迫。低层东路冷空气不仅起到冷垫的抬升作用,还增强了大气低层锋区和大气的斜压性,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证实强降水主要是弱对流云带或层状云造成的;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较强的锋区和水汽辐合是此类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层结对流稳定 暴雨 水汽条件 锋区 水汽辐合
下载PDF
逆冲断层前锋带的构造样式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桂梁 姜波 余志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0-17,共8页
由于逆冲断层产出构造环和规模的不同,其前缘可以有拆离型、褶皱型、前冲型、反冲型等多种样式;每种样式又可各具不同特征。此外,逆冲前缘还常伴生一些重力构造、盆地构造和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各种构造样式可以相互转化和过渡而共... 由于逆冲断层产出构造环和规模的不同,其前缘可以有拆离型、褶皱型、前冲型、反冲型等多种样式;每种样式又可各具不同特征。此外,逆冲前缘还常伴生一些重力构造、盆地构造和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各种构造样式可以相互转化和过渡而共存于同一逆冲带,或发育于不同道冲带中。它们是研究逆冲作用的动力状态、扩展方式和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带 前锋 构造样式 断层
下载PDF
2016年初广西罕见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赖珍权 翟丽萍 +1 位作者 张禹德 黄荣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6-164,共9页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EC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广西的低温雨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低温雨雪天气与阻塞高压的强而稳定密切相关。冷空气之强盛为历史所罕见,与历史同期相比,地面冷高压...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EC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广西的低温雨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低温雨雪天气与阻塞高压的强而稳定密切相关。冷空气之强盛为历史所罕见,与历史同期相比,地面冷高压显著偏强,850 h Pa的0℃线明显偏南。850 h Pa华南强锋区的长时间维持,是造成此次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2)雨夹雪与雪的条件相似,主要是温度垂直结构存在差异;而降雪与降雨相比,温度垂直结构、云顶高度、逆温层顶部气温以及暖层的厚度、高度、强度、地面气温均有明显的区别。(3)降水相态由雨转为雪时,广西上空的锋面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变化。(4)持续而强盛的水汽输送、湿层深厚有利于阴雨、雪天气的发生及持续。相关分析结论可为广西低温雨雪冰冻预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阻塞高压 华南强锋区 锋面逆温 降水相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