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骨正筋柔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喜喜 樊沛 +1 位作者 卢迪 周奕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评估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测量齿突与寰椎侧块间隙差值(VBLADI),并最终进行评判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2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1周、治疗1个疗程后3个月,2组VBLAD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BLA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积分与VBLADI呈负相关性,眩晕积分越小,眩晕症状越严重,寰齿错位越严重。临床疗效痊愈率观察组40.00%,对照组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骨正筋柔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单纯使用针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骨正筋柔 针刀 美式整脊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
下载PDF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红 钱拉拉 +3 位作者 李敏燕 娄冉 黄克勤 梁灵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评价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在治疗前和两疗程后,检查两组患者的头颅多普勒(TCD)... 目的:评价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在治疗前和两疗程后,检查两组患者的头颅多普勒(TCD),观察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两疗程后的主观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痊愈率34.22%,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痊愈率16.67%,统计结果表明,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痊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前后,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有明显改善(P<0.01),主观症状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且治疗组首次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穴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肯定,对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有明显改善,同时,对主观症状的改善,起效快,即时效应明显高于传统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耳穴综合疗法 经颅多普勒 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
下载PDF
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邦伟 胡汉通 +1 位作者 狄忠 高宏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法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氟桂利嗪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取得较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1)。结论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腹针结合颈椎弧度牵引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腹针 牵引术 弧度牵引 颈椎病 椎动脉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 椎动脉超声检查
下载PDF
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国强 杜晓楠 田佳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9期165-168,17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颈性眩晕(CV)患者的临床疗效,为CV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CV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颈性眩晕(CV)患者的临床疗效,为CV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CV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治疗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ESCV评分、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检测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CV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意义。其长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倪刚 毛世洲 +1 位作者 陈庆亮 李传健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5期169-173,共5页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体征、DR检查变化、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脱落2例,2组均纳入统计34例。愈显率治疗组79.4%,明显高于对照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头部旋颈试验改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生理曲度异常方面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椎间隙狭窄、椎体失稳方面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体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刃针、针刺推拿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与临床常用的针刺结合推拿方法治疗CSA相比,刃针结合推拿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刃针 推拿 旋颈试验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下载PDF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从安 张峰 +1 位作者 孙铁锋 师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牵引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药物持续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及体征、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及收缩峰值流速(Vs)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2组疗程结束时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疗程结束3个月时均明显高于治疗结束时(P均<0.05),治疗组各时间点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扭曲试验、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阳性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治疗组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Vs均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2组疗程结束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及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可通过调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缓解肌痉挛,减少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提高显效率,且远期效果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三维平衡正脊手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 血流速度
下载PDF
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毅 王雯 +6 位作者 何婧 胡智海 张艾嘉 张静静 宋峥雨 金晓晓 吴政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0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根据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多普勒超声学中... 目的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根据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多普勒超声学中椎动脉血流速度以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多普勒超声学中椎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基于盛氏六脉诊疗技术进行针刺治疗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盛氏六脉诊疗 颈椎病 椎动脉型 椎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
下载PDF
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敏 余杭英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0期1285-1289,共5页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眩晕、颈肩痛、头疼、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1%和85.3%,对照组分别为87.9%和6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 任脉 隔姜灸 铺灸 眩晕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下载PDF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57例疗效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正权 陈领 +2 位作者 陈勇 周健红 王亚倩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1期1589-1591,1595,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源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和山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例颈性眩晕患者,在治疗前按照《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初评,按照中医的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分7次...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来源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和山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例颈性眩晕患者,在治疗前按照《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量表》初评,按照中医的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分7次治疗,每次10个部位;治疗1个疗程后和半年后各评估1次,得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结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疗效评定,经过针刀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 25%,治愈率为91. 23%;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92. 98%,治愈率为91. 23%。治疗后和治疗半年后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及治疗半年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与治疗半年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短期和长期疗效均比较显著,值得在基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刀 中医疗法 颈性眩晕症状 功能评估量表
下载PDF
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荆玮 吕志刚 祁龙 《内蒙古中医药》 2022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医院治疗的84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整脊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医院治疗的84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整脊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两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价临床疗效,半年内统计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3.33%,35/42)(P<0.05),研究组复发率(4.76%,2/42)低于对照组(19.05%,8/42)(P<0.05)。结论:针刺联合整脊疗法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可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提升疗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整脊疗法 老年颈性眩晕 眩晕症状及功能 疗效
下载PDF
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妩荻 陈娉婷 顾婷婷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9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天麻活血汤... 目的:观察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天麻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积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检测血清学指标[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B2 (TXB2)、白细胞介素-8 (IL-8)]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评分、FS-C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评分、FS-C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F、TXB2、IL-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AF、TXB2、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活血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临床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调节血清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症 脑供血不足 天麻活血汤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 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栓素B2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症状评分的影响
12
作者 郝姜蕾 郭丹丹 +2 位作者 魏娟 张健斌 蔡秀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4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2)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n=32)采用...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2)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n=32)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症状评分、颈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34.41±2.19)cm/s、(35.27±2.33)cm/s、(48.29±2.21)cm/s,均快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眩晕、前庭功能受损、耳蜗、自主神经评分分别为(2.13±0.16)分、(2.27±0.37)分、(2.18±0.21)分、(2.07±0.13)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部残障指数评分为(7.17±1.13)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康调查简表中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健康变化评分分别为(48.67±4.32)分、(6.43±0.31)分、(22.35±2.19)分、(8.37±1.26)分、(14.37±1.31)分、(24.31±1.29)分、(18.15±2.25)分、(4.48±0.36)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联合坐位拔伸微调法治疗,可改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颈部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尼莫地平 坐位拔伸微调法 椎基底动脉血流 临床症状 颈部功能
下载PDF
观察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纪胜翔 狄媛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第7期57-59,共3页
目的探究观察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时段内,于该科行颈性眩晕疾病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象自主自愿原则予以分组,随机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81例。对照... 目的探究观察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9月时段内,于该科行颈性眩晕疾病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象自主自愿原则予以分组,随机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8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则应用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方式。分析比对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及功能评分对照组(13.32±1.92)分,观察组(13.31±1.8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3,P=0.974);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及功能评分(17.95±2.6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52±2.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6,P<0.001),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77%)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7.65%),比对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P=0.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功能状况,提高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针刺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 西医治疗 症状、功能评分 治疗有效率
下载PDF
黄氏理伤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20例临床研究
14
作者 付涛 冯希 黄崇侠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2期244-246,共3页
目的:观察黄氏理伤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黄氏手法组和传统推拿组各20例,分别用黄氏理伤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予以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NPQ)、视觉模拟评分(VAS)、颈... 目的:观察黄氏理伤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黄氏手法组和传统推拿组各20例,分别用黄氏理伤手法和传统推拿手法予以治疗,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NPQ)、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黄氏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0.0%,传统推拿组为8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P=0.658)。治疗前,2组NPQ评分、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PQ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 <0.05);黄氏手法组NPQ评分、VAS评分低于传统推拿组(P <0.05),黄氏手法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高于传统推拿组(P <0.05)。结论:黄氏理伤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良好,且操作简便、安全,为治疗本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紊乱 黄氏理伤手法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NPQ) 视觉模拟评分(VAS)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
下载PDF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指导下“仰头推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李勇涛 东琨 王程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指导下“仰头推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结合常规“仰头推正”法治疗,治疗组结合以选择性功能动... 目的:研究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指导下“仰头推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结合常规“仰头推正”法治疗,治疗组结合以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为指导的“仰头推正”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次/d,5 d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指数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ESCV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能有效指导“仰头推正”手法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仰头推正”手法操作相对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头推正 颈性眩晕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 经筋
原文传递
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 被引量:12
16
作者 武良群 李羡 郝晶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探究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颈椎活动度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19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 目的:探究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颈椎活动度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19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9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ESCV)评分、颈椎活动度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椎动脉平均流速、大脑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拔伸法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提升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大脑后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眩晕 揿针 推拿 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血流动力学 针刺疗法
下载PDF
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海珊 雷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年第16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只做针刺治疗,治疗组使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针刺保留时间3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只做针刺治疗,治疗组使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针刺保留时间30min,每周5次,疗程3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结束后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针刺结合耳尖放血均能改善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症状和功能,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眩晕 肝阳上亢型 针刺 耳尖放血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原文传递
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影响观察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静 何勇 +2 位作者 朱瑞 胡守平 韩影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3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中医科诊治的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自拟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椎动脉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中医科诊治的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给予西药口服和颈部牵引按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同时自拟中药定眩通络汤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OV)量表评分和体格检查阳性率情况,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ESOV量表"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显著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颈部扭曲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91%、9.09%、5.45%,明显低于治疗前85.45%、74.55%、83.6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7.27%、23.64%、20.00%;观察组治疗后LVA、RVA和BA收缩期Vmax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显著较高;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83.64%,两组治疗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依从性均较好。结论:自拟中药定眩通络汤联合养血清脑颗粒能有效缓解颈性眩晕症状体征和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起到增益临床疗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定眩通络汤 养血清脑颗粒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椎动脉血流动力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