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yphoon disturbed gaps in an old-growth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 in Hainan Island,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Huai Yang Shirong Liu +3 位作者 Kunfang Cao Jingxin Wang Yide Li Han X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224-1232,共9页
Disturbances that create gaps can shap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rests. However, such disturbance regimes in Asian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s remain largely unquantified. Least studied are typhoon disturbance... Disturbances that create gaps can shap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rests. However, such disturbance regimes in Asian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s remain largely unquantified. Least studied are typhoon disturbances that are attributable to climate change. We investigated gap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size, age, and gapmaker to quantify the gap disturbance regimes in an intact old-growth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 on Hainan Island,China. The intensity of typhoons has increased since 1949,and typhoon winds blow mostly(45.5%) from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Hainan Island, resulting in a higher frequency of gaps in the northeast. A total of 221 gap-makers(trees that fell to create canopy gaps) and 53 gaps were observed in a 3.16 ha old-growth rainforest. Most canopy gaps(85%)were <200 m^2. The average size of canopy gaps was smaller in the rainforest than in other tropical forests, while the average size of expanded gaps was similar to those in other tropical forests. The maximum age of gaps was 23.5 years indicating that gaps had more rapid turnover than other parts of tropical forest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gap-makers followed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a distinctive peak at three gap-makers,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inverse J-shaped curve typical of other tropical forests. Gaps were recorded mainly on slopes between 20° and 35° and wood density of gap-makers was between 0.6 and 0.7 g cm^(-3).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mall-scale disturbance was the dominant agent of gap formation in this old-growth rainforest that is subject to increasing typhoon disturb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p CHARACTERISTICS gap-makers Oldgrowth Slope TROPICAL MONTANE RAINFOREST TYPHOON disturbance Wood density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娟 葛剑平 +2 位作者 刘丽娟 丁易 谭迎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5-430,共6页
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周围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原因破坏严重,长期以来自然恢复较差。为调查该区林隙更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采用林隙样线调查方法研究了该区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结果显示,历史上的自然干扰... 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周围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原因破坏严重,长期以来自然恢复较差。为调查该区林隙更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采用林隙样线调查方法研究了该区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结果显示,历史上的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着该区林隙更新的格局和特征,林隙天然更新受环境因素制约,更新规律表现为:更新幼苗的种类较形成木的种类丰富,更新乔木幼苗的优势度排序与形成木不同;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受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桦木(Betula spp.)更新受地形影响较大,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受土壤因素影响显著,杜鹃(Rhododendron spp.)更新则受地形因子和林隙形成木的特征影响显著;更新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受土壤因子的影响显著。由此推测,林隙大小并非影响该区林隙更新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因素可能是制约优势树种天然更新和更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更新 林隙形成木 多样性指数 主成分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缙云山森林林隙形成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周平 李旭光 +4 位作者 石胜友 齐代华 许文蔚 何正明 邓先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5-309,共5页
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方式以根拔、折干和枯立为主 ;林隙多由双形成木和三形成木形成 ,每个林隙平均形成木拥有量为 2 .88株 ;扩... 从林隙的形成方式、大小分布和形成木特征等几方面对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缙云山森林林隙的形成方式以根拔、折干和枯立为主 ;林隙多由双形成木和三形成木形成 ,每个林隙平均形成木拥有量为 2 .88株 ;扩展林隙在 1 0 0~ 3 0 0m2 之间分布最多 ,冠空隙在 1 50m2 以下分布最多 ;扩展林隙直径与林隙高度比值“多分布在 0 6~ 1 4之间 ,冠空隙直径与林隙高度比值多分布在 0 2~ 0 8之间 ;林隙形成木以马尾松、四川山矾、四川大头茶、银木荷、黄杞和小叶栲为主 ,且其在径级达到 2 0~ 50cm、高度达到 1 5~2 5m时 ,最可能倒伏或枯立创建林隙 ;平均每株形成木所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为 76 8m2 ,形成的冠空隙面积为3 4 4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方式 大小分布 形成木 林隙 缙云山 森林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干扰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娟 刘丽娟 +2 位作者 葛剑平 丁易 谭迎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3-726,共4页
林隙干扰对森林的结构和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对五一棚周围林隙干扰格局和林隙特征进行了 3条样线调查 ,样线总长度为 4 .4km。结果表明 :1)本区以小型林隙干扰为主 ,林隙平均密度为 12 .5个·km-1,林隙的分布格局在阳坡和山... 林隙干扰对森林的结构和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对五一棚周围林隙干扰格局和林隙特征进行了 3条样线调查 ,样线总长度为 4 .4km。结果表明 :1)本区以小型林隙干扰为主 ,林隙平均密度为 12 .5个·km-1,林隙的分布格局在阳坡和山脊为集聚分布 ,阴坡近均匀分布 ;林隙形成木以针叶树为主 ,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铁杉 (Tsugachinensis)和糙皮桦 (Betulautilis)在形成木的数量和径级组成上均居前列。 2 )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分布揭示出林隙形成木的形成方式和种类组成均随时间变化。表现为针叶树组形成木对林隙的贡献随时间降低 ,阔叶树组反之 ;砍伐和倒木是早期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 ,而枯立和折干是近期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 3)林隙木形成方式关联度分析结果为砍伐与倒木、折干与倒木之间存在显著负关联 ,林隙其它各形成方式之间的关联不显著 ,但砍伐与其它形成方式的负联结系数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林隙干扰 林隙形成木 关联度分析 森林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主要种群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玉双 段文标 +2 位作者 杜珊 段文靖 王安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5-401,共7页
[目的]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内主要种群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为本地区阔叶红松林的长期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揭示了2.55 hm2样地内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种群在不同... [目的]分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内主要种群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为本地区阔叶红松林的长期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揭示了2.55 hm2样地内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种群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及掘根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乔木共有8种,种群密度差异大。种群的径级结构大体上呈非对称的单峰型曲线。重要值排在前4位的是红松、红皮云杉、白桦和榆树。红松和白桦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红皮云杉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榆树在≤16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其余尺度上为聚集分布。除红松与红皮云杉、白桦、榆树之间在小尺度呈显著负相关,以及红皮云杉与榆树在小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余种群的空间关联性均不显著。样地内红松和红皮云杉是掘根林隙形成木的主要组成树种,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空间分布格局除在3 6 m尺度上呈均匀分布外,其余研究尺度均呈随机分布。[结论]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种群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上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存在差异,红松和红皮云杉易形成掘根倒木且整体上呈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种群结构 林隙形成木 点格局分析 种间关联性
下载PDF
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林隙特征及更新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崔丽红 孙海静 +4 位作者 张曼 王丽华 钱栋 杨绕华 黄选瑞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9,共6页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林隙中,以40-60m^2的数量比最大,而100-120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23.68%和30.59%;大多数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占总数的92.11%;林隙形成木共190株,其中有2个形成木的林隙最多,占林隙总数的15.79%;林隙的形成木全为落叶松和油松,且基径〈25cm的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90.53%;边缘木高度以15-17m的个体最多,胸径主要集中在20-35cm;林隙内不同区域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苗木多分布于中心及过渡区域;林隙内不同地带苗木地径及树高均呈现出中心区域〉过渡区域〉边缘区域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特征 更新 边缘木 形成木
下载PDF
宝天曼固定样地林窗特征及与林窗边缘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庄静静 刘晓静 +1 位作者 叶永忠 朱学灵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2-548,共7页
为了深入理解宝天曼保护区内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形成与林窗边缘木的关系,对核心区内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林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分别为36个和46个,CG的平均面积为18.2 m2,以<15 m2的数量比最大,... 为了深入理解宝天曼保护区内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形成与林窗边缘木的关系,对核心区内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林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分别为36个和46个,CG的平均面积为18.2 m2,以<15 m2的数量比最大,而31~45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53%和29%;EG的平均面积为133.6 m2,以101~150 m2的数量比和面积比最大,分别为48%和42%;林窗形成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aliena)为主,其次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和葛罗槭(Acer grosseri),各占林窗形成木的65.5%,21.8%和3.6%;倒树、枯树或平地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各占形成林窗的8.9%,55.6%,5.5%;林窗边缘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胸径范围为20~5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枯木 林隙 林冠 形成木 边缘木
下载PDF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形成木特征及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婷 段文标 +3 位作者 陈立新 荣立杰 景鑫 王金铃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4-309,共6页
2013年6~8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1.5 hm A2的固定标准地内,调查了所有林隙形成木的树种、基径、胸径、树高、折断高度、形成方式、腐烂等级以及草本植物、灌木的种类、多度、高度、盖度,并计算了它们的丰富度和重... 2013年6~8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1.5 hm A2的固定标准地内,调查了所有林隙形成木的树种、基径、胸径、树高、折断高度、形成方式、腐烂等级以及草本植物、灌木的种类、多度、高度、盖度,并计算了它们的丰富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掘根倒木为36株,干中折断和干基折断倒木分别为17株和6株。就Shannon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D)而言,均为掘根样地〉干中折断样地〉干基折断样地。在掘根和折干样方内,东北羊角芹的重要值均最大,分别为14.2、13.2。掘根样方内的优势种为水金凤和荨麻,折干样方内的优势种为乌头。在相同倒木腐烂等级条件下,掘根样方的物种丰富度均大于折干样方。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在东、南、西、北样方内均小于对照样方的,而掘根样方内却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林 林隙形成木 多样性 重要值
下载PDF
太阳坪米心水青冈林林窗更新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江明喜 金义兴 张全发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研究了太阳坪米心水青冈林中林窗的特征和更新行为。在5000m2的研究样地中,观察到林窗10个,林窗面积占研究面积的40.1%,平均大小201m2。探讨了林窗的形成原因,米心水青冈的更新成分与林窗的大小呈正相关性。米心... 研究了太阳坪米心水青冈林中林窗的特征和更新行为。在5000m2的研究样地中,观察到林窗10个,林窗面积占研究面积的40.1%,平均大小201m2。探讨了林窗的形成原因,米心水青冈的更新成分与林窗的大小呈正相关性。米心水青冈的更新是在由一个或几个林冠层树种死亡后形成的林窗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心水青冈 林窗 更新 水青冈
下载PDF
中国安曹下丰产杉木人工林林窗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小英 洪滔 +2 位作者 范海兰 吴承祯 宋萍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根据安曹下杉木丰产林全林林窗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杉木林林窗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林窗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安曹下杉木林中,林窗的面积为22.75-319.92 m2,平均面积为102.3 m2,林窗大小多为50-200 m2,其中以50-100 m2所占... 根据安曹下杉木丰产林全林林窗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杉木林林窗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林窗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安曹下杉木林中,林窗的面积为22.75-319.92 m2,平均面积为102.3 m2,林窗大小多为50-200 m2,其中以50-10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且所占的面积比例也最大;林窗形成方式由砍伐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的70.45%,其次是由于枯立而形成的,占22.73%;林窗大多由1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窗拥有形成木1.33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林窗 林窗形成木
下载PDF
鳞毛蕨天山云杉林林冠空隙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翠玲 潘存德 师瑞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9-216,共8页
林冠干扰作为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林动态自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林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hm^2典型的鳞毛蕨天山... 林冠干扰作为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林动态自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林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hm^2典型的鳞毛蕨天山云杉纯林中林冠空隙特征及其形成木和边界木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46林班内的1hm^2临时标准地中,共调查到17个林冠空隙,林冠空隙干扰返回间隔期为763年.扩展空隙面积在20~280m^2之间变化,冠空隙面积在0~180m^2之间变动.大多数林冠空隙形状变异较大,不同程度地偏离圆形,且均在20~100年之间形成,拥有多株形成木,边界木多由近熟木和成熟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林冠空隙 形成木 边界木 更新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林窗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7 位作者 蔡蕾 单凤娇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旭华 贾程 杜忠 何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m和25.5个/hm 2;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也随之上升;林窗以竖式林窗为主,占林窗数量的64.71%,以25~50 m 2和75~100 m 2范围内林窗个数最多,但75~100 m 2级别林窗面积为25~50 m 2级别的林窗面积的2.2倍;形成时间≥30年的林窗数量最多,占39.2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倒为主,其次为树干中部折断木,占形成木数量百分比分别为70.83%和14.58%;林窗形成木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形成木数量的33.75%和38.3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林窗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具有随之上升的趋势;岷江冷杉林以小林窗为主,形成时间≥30 a,形成木以树倒为主,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为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近自然人工群落构建、人工促进更新,以及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林窗面积 形成木 径级分布 高度级分布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三峡大老岭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隙干扰研究 Ⅱ.林隙干扰的地形格局 被引量:16
13
作者 沈泽昊 王功芳 李道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隙的调查结果 ,运用多种方法定量分析和检验了 5种地形要素对林隙和 3类林隙形成木 (GM)各方面特征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反映了地形对林隙时空格局的影响 ,和不同类型林隙形成木的响应特征 ... 根据对三峡大老岭地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林隙的调查结果 ,运用多种方法定量分析和检验了 5种地形要素对林隙和 3类林隙形成木 (GM)各方面特征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反映了地形对林隙时空格局的影响 ,和不同类型林隙形成木的响应特征 :1)林隙干扰随海拔上升、坡度增大、坡位从山脊到沟谷、坡形由凸到凹而加剧 ;坡向影响的规律不明显。林隙特征对各地形因素梯度有显著的响应 ,其中扩展林隙面积、林隙高度、GM数量、种数以及平均胸径是反映地形影响的敏感指标。 2 )GM的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和扩展林隙面积与海拔显著正相关 ;GM平均胸径还与坡位正相关 ;GM数量沿N→S的坡向梯度减少 ,而随坡度增大及坡形由凹转凸而增加 ;GM种类沿坡度和坡形梯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林隙高度 (亦即植被高度 )随海拔和坡度增大而减小 ,但随坡位上升而增大。地形要素对林隙高度和GM平均胸径的空间格局的贡献最大 ,分别达到 75 .9%和 6 7.0 %。 3)折干特征的空间格局受海拔和坡位的显著影响 ;枯立木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小地形的坡位和坡形控制 ;影响翻倒木的最根本地形因素是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特征 林隙形成木 地形因子 格局 三峡 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隙干扰
下载PDF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及干扰状况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25-1831,共7页
对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的线状密度为 2 1 .1 5个 /km,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2 9.45 % ,冠空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1 5 .81 % ;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 0 .2 4% ,干扰轮回期为... 对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一般特征和干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的线状密度为 2 1 .1 5个 /km,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2 9.45 % ,冠空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 1 5 .81 % ;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 0 .2 4% ,干扰轮回期为 41 6.7a左右 ;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 1 7.9~ 3 40 .3 m2 之间 ,<1 0 0 m2 的冠空隙个数较多 ,冠空隙的平均面积为93 .60 m2 ;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 43 .6~ 482 .3 m2 之间 ,5 0~ 2 0 0 m2 之间的扩展林隙个数较多 ,扩展林隙的平均面积为1 74.3 4m2 ;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是风倒 ;在长白山暗针叶林中 ,大多数林隙是由 2~ 6株形成木形成 ,其中由 3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最多 ,单株或 7株以上形成木形成的林隙数量很少 ;在暗针叶林中 ,1 0~ 40 a前这段时间形成的林隙较多 ,特别是 2 0~ 3 0 a期间形成的林隙最多。其它阶段形成的林隙较少 ;暗针叶林的林隙大多是由臭冷杉、落叶松和鱼鳞云杉形成。径级在 1 0~ 3 0 cm之间 ,高度在 2 5~ 3 0 m之间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暗针叶林林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暗针叶林 林隙特征 干扰状况 林隙形成木
下载PDF
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符利勇 郭爱华 +1 位作者 刘应安 张海东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8年第5期53-56,共4页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各林分中的145个林隙进行调查,并对林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林分中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4~298.3 m2,平均为47.75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1.6~379.4 m2,平均为218.1 m2;林隙形成的主要...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各林分中的145个林隙进行调查,并对林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林分中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4~298.3 m2,平均为47.75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1.6~379.4 m2,平均为218.1 m2;林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倒木、人为砍伐及折干;林隙形成木从1~6株不等,每个林隙以2~3株形成木最多,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有2.6株;林隙形成时间以0~20 a时间为主,其中在5~15 a期间形成的林隙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自然保护区 林隙特征 林隙形成木
下载PDF
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 of Euphrates poplar riparian forests along the Tarim River,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6
作者 Ayjamal Keram Umut Halik +3 位作者 Tayierjiang Aishan Maierdang Keyimu Kadeliya Jiapaer Guolei L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659-671,共13页
Background: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forest dynamics in arid regions,especially where subjected to serious eco-hydrological problems.In recent decades... Background: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forest dynamics in arid regions,especially where subjected to serious eco-hydrological problems.In recent decades,the mortality of the Euphrates poplar(Populus euphratica)along the Tarim River in Northwest China has increased.However,few studies have quantified the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 in this azonal riparian forest type.Methods: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annual hydrological response of 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 in forest gaps.A total of 60 canopy gaps were investigated in six replicate grid plots(50m×50 m)and the annual runoff and water consumption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5–2016 were collected from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We compared the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within the canopy gap areas(CGAs),undercanopy areas(UCAs),and uncovered riverbank areas(RBAs)through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Results:Our study found that the mortality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gap makers has increased remarkably over recent decades,particularly since the year 1996.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gional water scarcity was the primary limiting factor for long-term changes in tree mortality,as shown by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of dead trees and the annual surface water.The average density(or regeneration rate)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was highest in the RBAs,intermediate in the CGAs,and lowest in the UCAs.Compared with the UCAs,the CGAs promote tree regeneration to some extent by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which would otherwise be suppressed in the understory.Furthermore,although the density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in the CGAs was not as high as in the RBAs,the survival rate was higher in the CGAs than in the RBAs.Conclusion:Forest canopy gaps in floodplain areas can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long-term germin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plant species.However,as a typical phreatophyte in this hyper-arid region,the ecosystem structure,functions and services of this fragile P.euphratica floodplain forests are threatened by a continuous de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due to excessive water use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which has resulted in a severe reduction of intact poplar forests.Furthermore,the survival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is influenced by light availability and soil water at the regional scale.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licymakers may need to reconsider the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riparian P.euphratica forests to improve flood water efficiency and create canopy gaps.Our results provide with valuable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loodplain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mortality Regeneration strategy 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 gap makers Riparian forest Tarim River
下载PDF
流域水文变化对胡杨荒漠河岸林林窗及形成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阿依加马力·克然木 玉米提·哈力克 +3 位作者 塔依尔江·艾山 买尔当·克依木 祖皮艳木·买买提 艾力亚尔·艾尼瓦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322-6331,共10页
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能够促进森林的自然更新与演替、优化森林结构和养分循环,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塔里木河中游历年径流量、耗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等水文数据,利用回归模型、拟合优... 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得以长期维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能够促进森林的自然更新与演替、优化森林结构和养分循环,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塔里木河中游历年径流量、耗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等水文数据,利用回归模型、拟合优度t检验与种群结构动态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水文条件对胡杨荒漠河岸林林窗数量及其形成木种群结构与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0年前塔里木河中游水量较为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胡杨生存发育的需水量。自1980年来,塔里木河中游年径流量(R2=0.785,P<0.01)与耗水量(R2=0.524,P<0.01)呈明显减少趋势、地下水日益匮乏,其埋深呈直线下滑趋势(R^2=0.8618,P<0.01)。这导致河道两岸的胡杨林生态用水日益紧缺,从而引起胡杨林林窗现象频繁出现,尤其是在1997—2006年期间。2)随着中游年径流量与耗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加,林窗内胡杨形成木数量则变为增长趋势。3)林窗形成木除1957—1966、1967—1976年属衰退型外,1977—1986、1987—1996、1997—2006和2007—2016年均呈现增长型特征。特别是林窗内胡杨形成木Ⅱ级幼龄树大幅度增加,其表现出胡杨林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特征。4)由模型显示,林窗及其形成木数量与径流量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径流量降至17.81×10^8m^3时,林窗内的胡杨将面临高峰死亡。由此可知,在干旱区水文条件是决定胡杨生死的主导因子,也是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水文变化 胡杨荒漠河岸林 林窗 林窗形成木 径级结构
下载PDF
天童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良才 刘丽正 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6,共9页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隙的线密度为17.08个.km-1,扩展林隙所占面积比例为15.42%,冠空隙所占的比例为5.46%.冠空隙的年形成频率为0.287%,林隙形成的返回间隔期为348.4a左右.林隙的面积普遍偏小... 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林隙的线密度为17.08个.km-1,扩展林隙所占面积比例为15.42%,冠空隙所占的比例为5.46%.冠空隙的年形成频率为0.287%,林隙形成的返回间隔期为348.4a左右.林隙的面积普遍偏小,扩展林隙面积在39.3-251.2m2之间,平均面积为106.32m^2,冠空隙大小变化在11.8-131.9m^2之间,平均面积为37.68m^2.树木枯立、风灾以及对病树的人为择伐是该地区林隙的主要形成方式,木荷、马尾松、栲树和石栎等乔木层常见种类是其主要形成木.在山坡上部、中部和下部等不同地形条件下分别以风灾、枯立和择伐为主要方式形成林隙.调查的41个林隙中,每个林隙的形成木平均拥有量仅为1.71株.形成木径级主要分布在20-40cm范围内,平均基径为28.9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 林隙形成木 形成特征 形成频率 常绿阔叶林 天童
下载PDF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之观念分析
19
作者 李相合 曹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2-74,共3页
东西部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实力上的悬殊 ,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上的差距。西部的贫困关键在于大部分西部人思想观念的贫困与落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对人的行为有驱动和制约作用 ,思想解放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 。
关键词 经济发展差距 生产力 解放思想 领导者观念 群众观念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下载PDF
云南鸡足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林隙干扰格局与成因
20
作者 田希 刘文聪 +8 位作者 饶杰生 王晓凤 杨涛 陈稀 张秋雨 刘其明 徐衍潇 张旭 沈泽昊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6-70,共15页
林隙(forest gap,FG)是森林干扰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作为森林景观流动镶嵌结构的基础,林隙对森林群落更新和物种共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22年对云南大理鸡足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统计了所有活立木和... 林隙(forest gap,FG)是森林干扰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作为森林景观流动镶嵌结构的基础,林隙对森林群落更新和物种共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22年对云南大理鸡足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统计了所有活立木和粗木质残体(coarsewoodydebris,CWD)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分析了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和林隙形成木(forestgapmaker,FGM)数量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合方差分解对林隙形成木定义的林隙干扰强度进行了定量环境解析。结果表明:(1)样地内粗木质残体的数量和胸高断面积之和分别相当于全部活立木的13.6%和15.8%;全部粗木质残体属于57种木本植物,共计12,317株;形成林隙形成木的有12个物种,共计2,280株。(2)活立木和粗木质残体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形,即小径级数量多、大径级数量少,反映了样地群落中的树木死亡主要源自群落演替前期的自疏过程。(3)林隙形成木的数量和平均密度按折干木、枯倒木、枯立木、活倒木依次减少。活立木、粗木质残体和林隙形成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在样地内的分布差异显著:沟谷两侧的山坡较高,底部较低;各类林隙形成木均在浅沟沟谷侧坡数量最多,沟谷最少,除活倒木外其余3类在深沟沟谷及侧坡上均有分布。(4)环境因子对枯立木、枯倒木、折干木、活倒木的数量的解释率依次为16.7%、25.6%、37.2%和76.0%;生物竞争和自疏过程主导了枯立木和枯倒木的形成,对活倒木数量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土壤养分,而折干木的形成则由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粗木质残体 林隙形成木 胸高断面积之和 空间格局 环境解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