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ONALITY OF DISTRIBUTION OF PHYSICO-GEOGRAPHICAL ZONES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忠信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3年第4期22-39,共18页
With the method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rend surface analysis, taking the bottom and top lines of dark conifer forest, bottom line of permafrost and the snowline of the latest glaciation in China as examples, thi... With the method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rend surface analysis, taking the bottom and top lines of dark conifer forest, bottom line of permafrost and the snowline of the latest glaciation in China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zonality regulati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co-geographical zones in China. (1) Latitude zonality obey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normal frequency distribution, being approximate to descending straightly within the latitude of China. (2) Longitude zonality shows that the elevation of physico-geographical zone rises straightly with the distance to east coast. (3) The combination of latitude and longitude zonalities appears a plane inclining from SSW to NNE. The decline of physico-geographical zone resembles a semiellipse- sphere inclining from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o northeast China, reflecting the effect of relief. (5) Physico-geographical zonation depends on the combination of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u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geographical zone latitude ZONALITY longitudE ZONALITY TREND surface analysis
下载PDF
地理经纬度对油茶籽中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6
2
作者 姚小华 王亚萍 +1 位作者 王开良 任华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4,共4页
对我国油茶主产区34个点的油茶籽的粗脂肪和脂肪酸组成与地理经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粗脂肪含量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硬脂酸含量与地理纬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 对我国油茶主产区34个点的油茶籽的粗脂肪和脂肪酸组成与地理经纬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粗脂肪含量与地理经度和纬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中硬脂酸含量与地理纬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油酸与粗脂肪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茶籽油中油酸的变化趋势呈散点分布,并确定出15个高油酸含量的油茶分布区。通过对硬脂酸进行聚类分析将油茶主要分布区分为4大主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经度 地理纬度 脂肪 脂肪酸组成 油茶籽
下载PDF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与现代地理分布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3 位作者 何飞 杨冬生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及种类。同时,阐述了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亚属 高山栎组 巴东栎组 纬向分布 经向分布 垂直分布
下载PDF
棉铃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元生 罗致迪 钟平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3-579,共7页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不同地理种群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其地理变异,推测该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代数、为预测其发育发生期的差异提供依据,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该虫的综合治理。以采集自中国的4个地理种群(广东广州(23.0... 为探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不同地理种群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其地理变异,推测该虫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代数、为预测其发育发生期的差异提供依据,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该虫的综合治理。以采集自中国的4个地理种群(广东广州(23.08°N,113.14°E)、江西永修(29.04°N,115.82°E)、山东泰安(36.15°N,116.59°E)、辽宁喀佐(41.34°N,120.27°E)的幼虫在室内饲养繁育1代后为试材,采用在获得其在20℃、22℃、25℃和28℃恒温、L16∶D8的光周期条件下饲养的发育历期的基础上,比较研究这4个地理种群的幼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其与栖息地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实验室人工饲料饲养的条件下,棉铃虫幼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18℃-12.19℃、10.60℃-13.50℃、15.56℃-17.96℃,有效积温分别为254.91-300.89日度、126.21-204.43日度、181.03-363.39日度,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比非滞育蛹高3.39℃-5.50℃,其有效积温比非滞育蛹高35.56-165.89日度。这些说明棉铃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均存在明显地理变异,随栖息地纬度的升高,幼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栖息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其余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而有效积温则相反,呈现上升趋势,滞育蛹有效积温与栖息地纬度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余呈不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地理变异 纬度 地理种群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的分布及其初步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少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26,共10页
本文首次系统地收集整理了观测资料比较齐全、国内公开发表的热流数据167个,并对之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地理分布还很不均匀,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5—245mWm^(-2),多种平均方法得到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代表性热流值范围为61—68m... 本文首次系统地收集整理了观测资料比较齐全、国内公开发表的热流数据167个,并对之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些数据的地理分布还很不均匀,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5—245mWm^(-2),多种平均方法得到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区域代表性热流值范围为61—68mWm^(-2)。作者所作的经纬度网格和条带统计还揭示,数据覆盖区内热流沿经、纬向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异,纬向条带平均热流值看来具有波状起伏变化的规律。这一结果已经得到日本及其周围海域热流数据的初步印证,如果获得更广泛的证实,无疑具有深刻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数据 变化规律 热流值 中国
下载PDF
基于OMI的中国区域2005–2020年间臭氧柱总量随经纬度变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苏静明 洪炎 +1 位作者 唐超礼 严加琪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95-503,共9页
利用OMI每日L3级O_(3)柱总量数据对中国区域2005–2020年间臭氧柱总量变化趋势开展研究,构建了相关数据库,并基于数据筛选和数据挖掘分析了该期间中国区域臭氧柱总量与纬度和经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05–2020年间,中国区域上空的臭... 利用OMI每日L3级O_(3)柱总量数据对中国区域2005–2020年间臭氧柱总量变化趋势开展研究,构建了相关数据库,并基于数据筛选和数据挖掘分析了该期间中国区域臭氧柱总量与纬度和经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05–2020年间,中国区域上空的臭氧柱总量随纬度增大而增大,而其与经度的关系受纬度值影响。当纬度大于特定阈值时,臭氧柱总量随经度增大而增大;而当纬度小于该值时,臭氧柱总量由西向东基本保持稳定。研究结果对于揭示中国区域臭氧柱总量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全球臭氧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柱总量 时空分布 经纬度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中国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被引量:6
7
作者 蒋忠信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以暗针叶林线、树线、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线和最后冰期雪线为侧,定量地阐明中国自然带分布所具有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特征的数学模式和特性参数,以及青藏高原导致的非地带性变化。同时分析了影...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以暗针叶林线、树线、高海拔多年冻土下线和最后冰期雪线为侧,定量地阐明中国自然带分布所具有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特征的数学模式和特性参数,以及青藏高原导致的非地带性变化。同时分析了影响地带性分布规律的三种因素:热量、水分和地势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带 分布 地带性 趋势面
下载PDF
江西省不同种源香樟叶片表型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1年第7期7-12,共6页
目的:揭示江西省不同种源香樟叶片表型的变异规律,为香樟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西省11个市50个县的香樟叶片表型差异及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江西省不同种源间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程度为... 目的:揭示江西省不同种源香樟叶片表型的变异规律,为香樟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西省11个市50个县的香樟叶片表型差异及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江西省不同种源间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程度为叶干重(17.58%)>叶鲜重(16.60%)>叶面积(15.19%)>叶周长(9.78%)>叶宽(8.54%)>叶长(7.90%)>叶厚(7.15%)>叶形指数(5.21%);江西省不同市、县叶片性状差异显著。除叶形指数外,其余指标在市和县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经相关性分析,叶片表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叶片表型在不同地理区域总体趋势呈现赣南>赣中>赣北,叶片表型与经纬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纬向因素的相关系数大于经向。结论:江西省不同种源香樟间叶片干重和鲜重的变异程度大于叶片形态。叶片表型随经纬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规律,但叶形指数基本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种源 叶片表型 经纬度 变异
下载PDF
白榆种源地理变异的研究
9
作者 田志和 董健 王喜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72-377,共6页
对我国白榆(Ulmus Pumila L.)分布区的48个种源点的10年生白榆生长及遗传变异性进行了偏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等,结果表明,我国自然分布区的白榆群体有极大的遗传异质性,通过种源选择材积平均遗传增益率达34.5%。白榆的主要性状表现为渐... 对我国白榆(Ulmus Pumila L.)分布区的48个种源点的10年生白榆生长及遗传变异性进行了偏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等,结果表明,我国自然分布区的白榆群体有极大的遗传异质性,通过种源选择材积平均遗传增益率达34.5%。白榆的主要性状表现为渐变形式,生产力随种源经度、纬度、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东南-西北递减的趋热,地理变异模式有严格的生态适应性,对生长性状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温度和湿度。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白榆树高的遗传力大于胸径的遗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遗传变异 种源 地理变异
下载PDF
日本海潮对东亚VLBI站位移的影响(英文)
10
作者 杨志根 金文敬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7年第18期24-33,共10页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1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 计算了日本海的M2,S2,K1和O1等4个主潮波对东亚9个VLBI站的负荷位移参数和重力改正。得到日本VLBI站的径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移量分别为3~12mm和1~3mm,上海VLBI1站和韩国的Daejeon站相应的径向量分别为1mm和3~4mm。估计了上海至日本鹿岛和水站的负荷基线变化分别可达±7.6mm和±28.4mm。此外,日本的水、野边山、鹿儿岛和Usuda站的负荷重力变化分别可达0.8~0.9μGal,它接近于目前绝对重力测定的观测精度(±μGal)。计算还表明,不同地球模型的计算负荷位移之差在目前测地学精度水平下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作用 重力漂移 经度变化 纬度变化 日本海 VLBI站 位移变化
下载PDF
《清史稿·贵州地理志》所载经纬度数据偏差成因分析
11
作者 杨曾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56,共4页
《清史稿》是我国一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清代历史典籍。该书收载有全国各府、直隶州、直隶厅的治所经纬度数据,这是中国历史典籍编撰中的一大创举。但从《清史稿》"贵州地理志"来看,书中各府、直隶州、直隶厅所引的经纬度数... 《清史稿》是我国一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清代历史典籍。该书收载有全国各府、直隶州、直隶厅的治所经纬度数据,这是中国历史典籍编撰中的一大创举。但从《清史稿》"贵州地理志"来看,书中各府、直隶州、直隶厅所引的经纬度数据都有所偏差,通过剖析其呈现偏差、讹误的成因,并加以匡正,希望能对今天的读者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些资料,为"大清史"的正式编撰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稿》 贵州地理志 经度 纬度
下载PDF
基于横向地球坐标系的极区超视距目标跟踪
12
作者 孙永侃 张萍萍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02-3513,共12页
针对极区(特别是近极点地区)超视距目标跟踪中,地理北作为方位基准带来的目指信息偏差问题,提出采用虚拟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重新划分,使地理极点区域转变为虚拟赤道区域,提出构建横向经纬网格、横向地球坐标系以及横向地理坐标系,提出... 针对极区(特别是近极点地区)超视距目标跟踪中,地理北作为方位基准带来的目指信息偏差问题,提出采用虚拟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重新划分,使地理极点区域转变为虚拟赤道区域,提出构建横向经纬网格、横向地球坐标系以及横向地理坐标系,提出将横向地理北作为方位基准,在极区用横向方位角表示目标方位,并构建基于横向地球坐标系的极区超视距目标跟踪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横向地球坐标系的极区超视距目标跟踪方法能够克服经线收敛带来的极区超视距目指信息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 超视距目标跟踪 横向经纬网格 横向地球坐标系 横向地理坐标系
下载PDF
基于地图地理信息点的数据融合算法的改进 被引量:6
13
作者 吕丹 龙华 +2 位作者 赵继东 邵玉斌 杜庆治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692,共6页
地图地理信息点的数据描写值滞留在数据的表面级上,数据间缺少必需的相关性和匹配性,从而直接影响用户访问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图地理信息点的数据融合算法(DFGI)。该算法在计算语义相似度的基础上,增加地理信息之间... 地图地理信息点的数据描写值滞留在数据的表面级上,数据间缺少必需的相关性和匹配性,从而直接影响用户访问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图地理信息点的数据融合算法(DFGI)。该算法在计算语义相似度的基础上,增加地理信息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以判决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相融性,实现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目标匹配,提高了单纯相似度匹配不准确的问题。通过实验结果与实际值比较,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且能提高地理信息的匹配效率,减少误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 相似度 经纬度距离 匹配效率 误差值
下载PDF
SRG剖分编码与地理坐标的转换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玉梅 聂洪山 +2 位作者 谢启友 孙兆林 徐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43,共4页
提出一种基于SRG剖分方法的剖分编码与经纬度坐标之间的转换算法,不涉及任何投影变换,计算过程只需加、减、乘、除简单算术运算,计算速度快,且SRG剖分编码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方向性,利于邻近搜索。算法中采用坐标系辅助区分一些难以区分... 提出一种基于SRG剖分方法的剖分编码与经纬度坐标之间的转换算法,不涉及任何投影变换,计算过程只需加、减、乘、除简单算术运算,计算速度快,且SRG剖分编码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方向性,利于邻近搜索。算法中采用坐标系辅助区分一些难以区分的菱形块,降低了转化误码率,进而提高了转换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G 剖分编码 坐标转换 经纬度 地理坐标
下载PDF
图幅号经纬度的换算与图库查询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起超 《地理空间信息》 2005年第2期43-44,共2页
提出将坐标、经纬度、图幅号作为查询基础地形图库的基本元素,把图幅号与经纬度的互算作为实现图幅号关联查询的关键。
关键词 图幅号 经纬度 换算 地形图库 关联查询
下载PDF
基于网络坐标的地理信息系统
16
作者 王国栋 陈阳 +2 位作者 张增斌 邓北星 李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9-92,共4页
确定网络节点位置是互联网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服务。目前主流的确定网络节点位置的系统都不易获取且不具有实时性,给出的节点位置不够准确。提出1种基于网络坐标的节点地理位置预测系统,利用少数地标节点的位置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网络坐标... 确定网络节点位置是互联网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服务。目前主流的确定网络节点位置的系统都不易获取且不具有实时性,给出的节点位置不够准确。提出1种基于网络坐标的节点地理位置预测系统,利用少数地标节点的位置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网络坐标,对网络当中任意节点的地理位置进行实时地预测。通过在Internet网络当中开展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开展的范围内,系统能够准确的预测节点的地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坐标 地理位置 经度误差 纬度误差
下载PDF
中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因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晓玮 王婧如 +2 位作者 王明浩 杨毅 赵长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以我国各地理阶梯间山地生长的云杉属12个树种为对象,探讨限制云杉地理分布和驱动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关键气候因子,以阐明影响我国云杉属各树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在长期野外考察积累和查阅中国数... 【目的】以我国各地理阶梯间山地生长的云杉属12个树种为对象,探讨限制云杉地理分布和驱动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关键气候因子,以阐明影响我国云杉属各树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在长期野外考察积累和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的基础上,于云杉属12个树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内选取389个样点,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GIS)获取各样点的主要气候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比较确定限制云杉树种地理分布范围的气候因子,基于线性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检验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量化各气候因子对云杉树种地理分布差异的贡献大小。【结果】年均气温、月均昼夜气温差、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气温变幅、年均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在12个树种分布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冷季降水量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内,其余7个气候因子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间;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无论是云杉属整体分布区还是各树种分布区的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变异最低,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0%;经、纬度与各气候因子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经、纬度与月均昼夜气温差、经度与最冷季降水量不存在显著相关(P>0.05)外,经、纬度与其余各气候因子均显著相关(P<0.05),其中,与年均气温变幅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最冷月最低气温;蒙特卡洛检验进一步表明,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对我国云杉属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84%和66.8%;RDA分析显示,第1主分轴主要反映热量条件,其中重要的气候因子分别为年均气温变幅、最暖月最高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其载荷值分别为0.93、-0.83和0.64,第2主分轴主要反映以年均降水量、干旱指数和最暖季降水量为主的水分情况解释的信息量,且前2主分轴对树种和树种-环境关系的累积解释率分别高达89.2%和100%。【结论】限制我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而导致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热量是影响云杉属植物等寒温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差异来源,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只起到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 气候因子 经纬度 地理分布格局 限制因子 驱动因子
下载PDF
中海达海洋导航软件的数据处理方法
18
作者 莫桂初 《西部交通科技》 2009年第8期130-133,共4页
在水深测量监理的工作中,水深数据的处理是工作的难点。文章通过对常用的水深测量导航软件"中海达海洋测量导航软件"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开发出了该常用导航软件的数据处理方法程序,解决了水深测量监理中的关键难点。
关键词 南方地形地籍成图软件cass7.0 中海达海洋测量导航软件 大地经纬度 高斯投影正算 克氏椭球 中央子午线
下载PDF
地理底图数据的建立及地图数字化实用方法
19
作者 温书亮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5期358-360,共3页
在石油勘探中,地理底图数据是计算机绘图的重要基础数据,文中介绍了在地理底图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使用一种通过数字化采集把地图转换为数据的实用方法。
关键词 地理底图数据 地图 数字化 投影 经度 纬度 油气勘探
全文增补中
我国甜菜夜蛾间歇性暴发频度的大尺度地理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文礼章 文意纯 +2 位作者 诸凤丹 文雅峰 杨中侠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247,共16页
【目的】为探索我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iabner)间歇性大暴发频度的大尺度地理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研究和分析了我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的121次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地理分布的行政区域特征、纬度特征和经度特征。【方法】... 【目的】为探索我国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iabner)间歇性大暴发频度的大尺度地理差异及其成因,作者研究和分析了我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的121次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地理分布的行政区域特征、纬度特征和经度特征。【方法】首先查阅和整理我国历代以来有关甜菜夜蛾记载和研究的文献,并按时间序列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中国1956-2008年52年间共发生甜菜夜蛾大暴发频次为121年次,然后分别按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纬度分级区域和经度分级区域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中国不同省区及不同经纬度地区甜菜夜蛾有暴发记录的历年总频次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按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统计,中国有17省(直辖市)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按暴发频次多少可分为低频暴发区(记录1~4次的共有8省市,即天津1、北京1、海南1、湖南1、云南2、广西3、辽宁3、福建3)、中频暴发区(记录5~9次的共有5省市,即湖北5、安徽7、上海8、江西8、陕西8,占总频次的29.8%)和高频暴发区(记录10次以上的4省市,即山东10、河南13、浙江13、江苏34,占总频次的58%)。按经纬度值进行统计,中国甜菜夜蛾有暴发记录的纬度范围为21.44°-41.97°N,即从中国南部的福建莆田至北部的辽宁抚顺都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经度范围为107.09°-123.97°E,即从中国西部的陕西关中至东部的辽宁抚顺都有甜菜夜蛾暴发的记录。而暴发最频繁的纬度范围是28°~38°N,约占总频次的89.3%;暴发最频繁的经度范围是113°-121°E,约占总频次的81.8%。【结论】中国甜菜夜蛾间歇性暴发区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主,暴发寄主以蔬菜和棉花为主,暴发季节以7—10月为主。甜菜夜蛾间歇性高频暴发区,其地理特征主要为低海拔地区,即平均海拔低于500m(也有极少部分发生在平均海拔为1000~2000m之间的盆地);其气候特征主要为暖温带3400℃≤活动积温≤4500℃及亚热带地区4500℃≤活动积温≤8000℃、湿润(年降水量≥800mm)及半湿润地区(400≤年降水量≤800mm)和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区(该两个气候区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或寒冷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间歇性暴发 地理差异 行政区域 经纬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