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kinetics eval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of natural gas generation derived from the Yacheng Formation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SU Long ZHANG Dongwei +4 位作者 YANG Haizhang CHEN Ying CHEN Guojun ZHENG Jianjing XU Yongch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0-59,共10页
The natural gas generation process is simulated by heating source rocks of the Yacheng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onshore-offshore mudstone and coal with kerogens of Type II2-III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e aim is to... The natural gas generation process is simulated by heating source rocks of the Yacheng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onshore-offshore mudstone and coal with kerogens of Type II2-III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e aim is to quantify the natural gas generation from the Yacheng Forma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kinetic parameters using an optimization procedure based on the basin modeling of the shallow-water area. For this, the hydrocarbons produced have been grouped into four classes(C1, C2, C3 and C4-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methane generation is predicted to occur at 110℃ during the thermal history of sediments since 5.3 Ma by using data extrapolation.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for ethane, propane and heavy gaseous hydrocarbons(C4-6) is found to be almost exhausted at geological temperature of 200℃ when the transformation ratio(TR) is over 0.8, but for which methane is determined to be about 0.5 in the shallow-water area. In contrast, the end temperature of the methane generation in the deep-water area was over 300℃ with a TR over 0.8.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the deep-water basin and other basins in the broad ocean areas of China. Therefore, th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for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shall first aim at the structural traps in the Ledong, Lingshui and Beijiao sags, and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the structure around the sags, 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 toward the non-structural trap in the deep-water area basin of the broad ocean area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water area geological prediction natural gas Yacheng formation evaluation Qiongdongnan basin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新层系及资源潜力
2
作者 吴海波 王洪伟 +7 位作者 齐玉林 邓海 陈方举 侯思宇 吴雪姣 毕殿辉 龚永杰 于东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2,共10页
海拉尔盆地是“十四五”(2016―2020年)大庆油田持续有效发展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历经多年勘探,已在乌尔逊凹陷的苏仁诺尔构造带、乌东斜坡带和贝尔凹陷的贝中次凹、苏德尔特构造带、霍多莫尔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带及巴彦塔拉构造带等... 海拉尔盆地是“十四五”(2016―2020年)大庆油田持续有效发展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历经多年勘探,已在乌尔逊凹陷的苏仁诺尔构造带、乌东斜坡带和贝尔凹陷的贝中次凹、苏德尔特构造带、霍多莫尔构造带、呼和诺仁构造带及巴彦塔拉构造带等富油凹陷的主体构造提交了储量。面临剩余更加复杂的勘探对象,按照以往常规油气勘探思路已不能满足勘探发现的需要。为了搞清楚海拉尔盆地的剩余资源类型、成藏特征、潜力,基于盆内钻井岩心岩屑、测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全层系、全盆地主力源岩分布、不同类型储层特征及源储组合特征,指出潜在资源类型、控制要素、分布模式、增储潜力。结果表明:富油凹陷的深凹区致密油、侏罗系塔木兰沟组、基岩潜山还具备较大勘探潜力,剩余资源总量达9.08×10^(8)t;已经在构造带提交的常规油藏储量1.5×10^(8)t只占总资源量的14.2%,其中致密油资源依托南屯组一段为主要源岩,源上、源下致密类型在深凹区叠置连片分布,剩余资源潜力为3.84×10^(8)t;侏罗系塔木兰沟组自生自储,近源成藏,剩余资源潜力为2.37×10^(8)t;潜山油藏通过通源断层、生油层不整合覆盖,源储侧接,内幕及表层一体化成藏,剩余资源潜力为2.87×10^(8)t。研究成果可推动海拉尔盆地及其类似断陷盆地全油气资源的高效勘探,并提供技术和勘探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南屯组 塔木兰沟组 基岩潜山 主控因素 勘探意义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3
作者 田亚 李军辉 +4 位作者 陈方举 李跃 刘华晔 邹越 张晓扬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 综合运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下白垩统南屯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开展了详细研究,并对有利区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南屯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度小于12%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70.2%,渗透率小于1 mD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66.3%,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少量原生孔隙和大量次生溶蚀孔隙。(2)沉积相控制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规律,南屯组最有利的沉积相带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压实作用对储层具有减孔效应,溶蚀作用普遍发育,形成了大量粒间和粒内溶孔,对储集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3)盆地中部断陷带发育缓坡断阶构造带、陡坡断阶构造带和洼槽带3种构造带,其中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为主要的油气聚集区带,其断裂的大量发育均早于或同期于烃源岩大量排烃阶段,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4)将“沉积相-孔隙度-储层厚度-砂地比-埋藏深度”五要素进行叠合,定量评价有利储层发育区,其中Ⅰ类、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断陷带的缓坡断阶构造带和陡坡断阶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扇三角洲前缘 缓坡断阶构造带 陡坡断阶构造带 南屯组 下白垩统 中部断陷带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砂岩储层物性界限与分级评价
4
作者 刘丽娟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厘定常规储层-致密储层、致密储层-无效储层等重要物性界限和建立储层分级评价标准一直是国内外储层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以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力学平衡法、含油产状法... 厘定常规储层-致密储层、致密储层-无效储层等重要物性界限和建立储层分级评价标准一直是国内外储层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以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力学平衡法、含油产状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多种方法明确南屯组砂岩储层各类物性界限,其中常规储层-致密储层物性界限为孔隙度12%、渗透率1 mD,致密储层-无效储层物性界限为孔隙度4%、渗透率0.03 mD。结合孔渗、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得到的储层内部结构表征参数,建立了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将南屯组砂岩储层划分为常规储层Ⅰ类(RQI≥1)、常规储层Ⅱ类(0.33≤RQI<1)、致密储层Ⅰ类(0.13≤RQI<0.33)、致密储层Ⅱ类(0.07≤RQI<0.13)和无效储层(RQI<0.07)5个类别,揭示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宏观物性和微观孔隙结构特点,试油试采资料证实该储层分类方案与试油产液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型储层的适配试油工艺,常规储层Ⅰ类一般通过直井常规测试即可获得工业油流,常规储层Ⅱ类需开展一定规模的压裂工作后可获工业油流,致密储层Ⅰ类一般需直井大规模压裂可获工业油流,致密储层Ⅱ类需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贝尔凹陷 南屯组 砂岩储层 物性界限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 被引量:12
5
作者 秦雁群 邓宏文 +3 位作者 侯秀林 杨金秀 季春辉 刘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4-221,228,共9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断裂复杂,沉积成因类型多,油藏类型认识不清。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逐级控...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断裂复杂,沉积成因类型多,油藏类型认识不清。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逐级控制,建立了盆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北部苏131、苏102断块油藏产油层段跨越两个三级层序界面,主要产油层段位于大磨拐河组一段三级层序底部,主要储层为低位域滑塌浊积岩储集体,而不是此前认为的南屯组二段三级层序顶部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通过对研究区主要产油层段的层序地层位置重新厘定与对储集体成因类型详细分析,提出了乌尔逊凹陷北部地区油藏类型应该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新认识,并分析了砂层组的时空展布特征,为该油田深入开发与扩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南屯组 大磨拐河组 断块油藏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丽媛 纪友亮 +4 位作者 刘立 蒙启安 赵磊 于淼 周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1-274,共14页
应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火山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成岩演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储集层成岩作... 应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 X 射线衍射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火山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成岩演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熔结作用、压实作用、脱玻化作用、蚀变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溶解作用,所处成岩作用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 A 期。储集层经历了同生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 A期的演化过程,局部储集层还经历了表生成岩阶段的演化过程。各成岩演化阶段特点均有所不同,其中,同生成岩阶段以熔结作用和弱胶结作用为特点,早成岩阶段 A 期以较强压实、弱胶结为特点,早成岩阶段 B 期的特点为较强压实、弱胶结、弱溶蚀,中成岩阶段 A 期为中等压实、较强胶结、较强溶蚀,表生成岩作用阶段以大气水淋滤作用为特点。成岩演化过程主要受成岩环境以及构造作用和火山活动的控制。储集层成岩环境大致经历了弱碱性—弱酸性—酸性—碱性的演化过程,酸性成岩环境以溶蚀溶解作用为主,碱性成岩环境胶结作用明显。构造作用和火山活动通过控制火山碎屑物质的来源、裂缝的产生、热流体活动以及表生成岩阶段的进行等来影响储集层的成岩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南贝尔凹陷 下白垩统 铜钵庙组 南屯组 火山碎屑岩 成岩演化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军辉 李跃 +6 位作者 张赫航 邓海 邹越 姜丽娜 田亚 袁丽华 陈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7,共10页
扇三角洲是陆相断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汇聚场所,建立准确并可靠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对预测优势储集体具有重大意义。综合应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扇体内部沉积单元及相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南屯组发育有典型的扇... 扇三角洲是陆相断陷盆地内重要的油气汇聚场所,建立准确并可靠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对预测优势储集体具有重大意义。综合应用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对扇体内部沉积单元及相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表明:贝尔凹陷南屯组发育有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可细分为3类亚相和11类微相,其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平原分流河道、平原分流河道间、平原天然堤3类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前缘水下主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河口坝、远砂坝以及前缘水下分流间6类微相,前三角洲亚相发育前三角洲粉砂岩和前三角洲泥岩2类微相;贝尔凹陷南屯组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在贝西斜坡带、霍多莫尔构造带、苏德尔特构造带等靠近盆缘或控陷断裂的陡坡地带,可划分为断坡型、断阶型2种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南屯组 扇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一段物源-沉积体系与构造背景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小青 程日辉 +3 位作者 于振锋 孙凤贤 王鹏 高会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80,共20页
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南一段时期断裂和火山作用强烈,导致岩石碎屑组成具有多样性。碎屑成分有火山碎屑、变质岩碎屑和其他剥蚀碎屑。碎屑多样性使本区岩性及其分区具有鲜明的特色。岩性丰度、矿物组合、阴极发光及其重矿物组合研究显示,... 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南一段时期断裂和火山作用强烈,导致岩石碎屑组成具有多样性。碎屑成分有火山碎屑、变质岩碎屑和其他剥蚀碎屑。碎屑多样性使本区岩性及其分区具有鲜明的特色。岩性丰度、矿物组合、阴极发光及其重矿物组合研究显示,区内存在4个单岩性区和2个混合区。单岩性区是变质岩碎屑岩区、火山碎屑沉积岩区、熔结火山碎屑岩区和火山碎屑岩区。根据岩石中各碎屑组成的体积分数可将混合区分为正常沉积碎屑占优势的混合区和火山碎屑占优势的混合区。各单岩性区与构造单元相符合,变质岩碎屑岩区对应乌西断阶带,火山碎屑沉积岩区和熔结火山碎屑岩区对应巴彦塔拉构造带,火山碎屑岩区为乌东弧形构造带的一部分。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本区源岩岩浆属于壳源花岗质岩浆,同时受到明显的幔源岩浆影响,重稀土较富集。乌西断阶带具有高的稀土总量和不明显的Eu负异常,变质源岩岩浆壳幔混染程度高;巴彦塔拉构造带具有低的稀土总量和明显的Eu负异常,源岩岩浆壳幔混染程度中等;乌东弧形构造带具有高的稀土总量和明显的Eu负异常,源岩岩浆壳幔混染程度低。Dickinson图解显示,乌东弧形构造带源区没有深切割,而巴彦塔拉构造带源区经过了深切割。德尔布干断裂的正滑移导致嵯岗构造片麻岩发育和嵯岗隆起相对隆升,为乌西断阶带提供变质碎屑沉积物,形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断裂又为幔源岩浆的上升提供了通道。巴彦塔拉断裂的伸展走滑使得幔源岩浆上升发生壳幔混染并发生火山喷发,在巴彦塔拉构造带发育熔结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塑造了火山碎屑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巴彦山隆起区壳幔混染程度低,但幔源岩浆的底垫作用导致壳源岩浆的强结晶分异作用、火山活动和地表隆升,在乌东弧形构造带发育火山碎屑岩,塑造了火山碎屑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南凹陷 南一段 物源区 沉积体系 构造背景
下载PDF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富油凹陷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蒙启安 李军辉 +1 位作者 李跃 邹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9-578,共10页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富油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广泛发育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并已于其中获得了工业突破,但对其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在岩心、薄片、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及周边地...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富油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广泛发育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并已于其中获得了工业突破,但对其成因机制认识不清。在岩心、薄片、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及周边地区的火山事件分析,认为中部富油凹陷发育的高含凝灰质碎屑岩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和沉凝灰岩。不同时期、不同凹陷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发育特点各异,整体来看从铜钵庙组到南屯组储层中的凝灰质含量越来越低,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铜钵庙组和南一段沉积时期。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中的火山物质并非来源于自身断陷期发生的基性火山活动,而是来自于大兴安岭地区大规模的酸性火山喷发事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的成因机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同沉积期火山灰直接空降入湖型;另一种是同沉积期火山灰先沉降至陆上经河流搬运后再沉积的水携型。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中的火山碎屑物质受有机酸作用易于溶蚀,次生孔隙发育,为深部油气成藏提供了有效储层空间,并且火山喷发活动对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中部富油凹陷 铜钵庙组 南屯组 高含凝灰质碎屑岩储层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组地层及孢粉组合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刚 曹阳 +3 位作者 张文婧 王敬岩 薛云飞 包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16-921,共6页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粉-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征,认为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早白垩世 孢粉组合 南屯组
下载PDF
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浩然 付广 +2 位作者 宿碧霖 孙同文 汤文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7-1245,共9页
基于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模式及特征,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录井资料,分别利用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断面油气势能相结合、砂地比与砂体顶面流体势能相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确定方法,进而可得到下生... 基于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模式及特征,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录井资料,分别利用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断面油气势能相结合、砂地比与砂体顶面流体势能相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确定方法,进而可得到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将该方法应用到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局部构造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分为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和先垂向后侧向运移模式,分别确定其中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17个和11个,相应的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分别为2. 3 km和1 km。与研究区内油气实际分布规律相对比,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确定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利于划定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生上储 成藏组合 油气运移 优势路径 南屯组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储集层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树青 汪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9,共9页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较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贝尔凹陷是盆地内最大的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同时也是该盆地最有潜力的勘探地区。其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南屯组、铜钵庙组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和凝灰岩及基岩风化...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较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贝尔凹陷是盆地内最大的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二级构造单元,同时也是该盆地最有潜力的勘探地区。其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南屯组、铜钵庙组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和凝灰岩及基岩风化壳。其中南屯组储集层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及少量的火山岩,其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裂缝和溶蚀孔隙。其孔隙结构较差,喉道半径小,分布不集中,分选不好。受沉积相带、埋深压实作用以及次生孔隙的影响,贝尔凹陷储集层物性总体以中低孔、低渗为特征,储集层主要分布于贝西次凹、贝西单斜带、霍多莫尔断鼻带和苏仁诺尔以及苏德尔特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南屯组 储集层特征
下载PDF
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热资源潜力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新伟 王婷灏 +5 位作者 李海泉 张瑄 罗璐 刘慧盈 王嗣敏 向才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6-731,共16页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54口地热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热源、热储展布和水热动力学特征,并分8个单元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岩溶热储发育的层位主要为华北板块广泛分布的下古生界奥陶系,经历了早古生代末的表生岩溶、晚古生代的直接盖层沉积、中生代岩溶地热系统初始形成、新近纪的改造与第四纪最终定型等5个阶段。该地热系统的热源来自于新生代裂谷盆地产生的高大地热流(最高达79.12 mW/m^(2)),热传递方式可分为强烈对流型(盆地边缘)和热传导型(盆地内部)截然不同的两类。热储储集性能具纵向分层、平面分带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15~20层有效储集段,累计厚度160~180 m,可划分为3~4层主力含水段;在平面上有利储集带主要受NE向隐伏构造的控制,且主力含水层在运移过程中易发生“越流”现象。盆地中段的奥陶系热储因埋藏适中(约400~1900 m)、且储层温度较高(30~75℃),是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区。依据热储体积法评价出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可利用的静态地热资源量为83.03×10^(8)GJ,折合标煤2.83×10^(8)t。【结论】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1502万m^(2)的供暖面积。鉴于目前已开发资源仅占可开发的23.3%,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溶地热系统 形成演化 资源评价 洁净能源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太原盆地 山西省
下载PDF
电成像测井在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玉卿 崔维平 +1 位作者 李俊良 李国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9-373,共5页
基于丰富的电成像测井资料及其优势,结合岩心和常规测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一段上部低阻油层段的岩性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6种岩性相,即薄互层砂泥岩、似层状砂泥岩、混杂状砂泥岩、平行纹层粉砂岩、块状泥质粉砂岩和粒序粉... 基于丰富的电成像测井资料及其优势,结合岩心和常规测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一段上部低阻油层段的岩性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6种岩性相,即薄互层砂泥岩、似层状砂泥岩、混杂状砂泥岩、平行纹层粉砂岩、块状泥质粉砂岩和粒序粉砂岩。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低阻油层段储层物性评价、沉积层序划分和宏观地质成因分析,认为3类储层中Ⅰ、Ⅱ类质量较好而具有开发价值,原始沉积环境的水体较深、能量较低导致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并多呈现砂泥岩薄互层以及和现今所处的低幅度构造背景的相互叠加影响是形成低阻油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低阻油层 岩性相 储层评价 地质成因 珠江组一段 珠江口盆地西部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勘探“进源找油”探索与思考——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蔚远江 王红岩 +3 位作者 刘德勋 赵群 郑民 王社教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34,共18页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六定”思路勘探流程 地质评价 砂岩储层 白云岩储层 沙一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圈闭地质评价技术在海拉尔盆地中部南屯组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乐利 曹林 +3 位作者 刘小国 王丰 吴严冬 苗齐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6期19-20,共2页
以海拉尔盆地中部的南屯组的储备圈闭为对象,探讨了圈闭地质风险评价的方法。通过对该地区具体成藏条件的分析,充分了解和认识圈闭的成因,圈闭的油气储集和封闭规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对所有圈闭进行了排队打分,为下一步预探圈闭的选择... 以海拉尔盆地中部的南屯组的储备圈闭为对象,探讨了圈闭地质风险评价的方法。通过对该地区具体成藏条件的分析,充分了解和认识圈闭的成因,圈闭的油气储集和封闭规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对所有圈闭进行了排队打分,为下一步预探圈闭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 地质评价 海拉尔盆地 南屯组
下载PDF
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和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康德江 付广 吕延防 《海洋石油》 CAS 2006年第1期34-38,共5页
在全面分析了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信息所反映的微观封闭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排替压力、盖层厚度、泥岩单层厚度、泥地比、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沉积环境作为评价参数。对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进行了... 在全面分析了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宏观发育特征及地球物理信息所反映的微观封闭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排替压力、盖层厚度、泥岩单层厚度、泥地比、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和沉积环境作为评价参数。对贝尔断陷南一段泥岩盖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南一段泥岩盖层发育程度较好,横向连续性好,可作为下覆油气藏的区域性盖层;盖层具有较强的封闭能力作用;盖层封闭能力好~中等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中部和北部;该区南一段泥岩盖层是古潜山多源一储和新生古储成藏模式的主控因素之一,同时控制着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断陷 南一段 泥岩盖层 封闭能力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异常地层压力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8
18
作者 吴晓智 李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盆参2井于4500m和5700m深处侏罗系内存在异常高压层。根据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理论、烃类有机成因理论、油气分带模式,探讨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岩性封闭是先决条件,粘土矿物成岩后生期释放大量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盆参2井于4500m和5700m深处侏罗系内存在异常高压层。根据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理论、烃类有机成因理论、油气分带模式,探讨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岩性封闭是先决条件,粘土矿物成岩后生期释放大量层间水,下侏罗统生油层进入低成熟阶段,造成流体增温增压,形成一温跃层,导致异常高压出现。受温压条件控制,勘探目的层侏罗系存在明显的油气分带性:封闭层之上为石油聚集带,之下为凝析油、天然气聚集带。4500m封闭层以上的侏罗系应是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地层压力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圈闭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振国 刘春喜 +2 位作者 杨秀彬 刘景 李雅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48,共6页
利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得的地质、物探、井筒等资料,结合油气资源量评价、圈闭形成、油气成藏等条件,对已钻圈闭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匹配关系等要素进行了分析.采用二因素圈闭评价方法,在油气成藏研究基础上,... 利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得的地质、物探、井筒等资料,结合油气资源量评价、圈闭形成、油气成藏等条件,对已钻圈闭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匹配关系等要素进行了分析.采用二因素圈闭评价方法,在油气成藏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贝尔凹陷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标准,并对凹陷所有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与优选排队,指出有利的圈闭钻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圈闭 地质风险评价 圈闭评价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区域地质探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志方 孟召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绥滨坳陷位于三江盆地西部。构造特征显示,绥滨坳陷是一个长期演化发展的一级构造单元,其二级构造单元为中伏屯凸起、军川-南大林子凹陷和四方林子斜坡。其中军川-南大林子凹陷是一个较有利含油气远景的凹陷,而四方林子斜坡是油气运移... 绥滨坳陷位于三江盆地西部。构造特征显示,绥滨坳陷是一个长期演化发展的一级构造单元,其二级构造单元为中伏屯凸起、军川-南大林子凹陷和四方林子斜坡。其中军川-南大林子凹陷是一个较有利含油气远景的凹陷,而四方林子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坳陷内主要发育23条断裂,主要发育压性和压扭性的逆冲断裂,北北西-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构成了区块内基本的断裂体系,三组断裂活动具多期性和继承性。地层特征发现,三江盆地绥滨坳陷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发育9套充填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有中侏罗统绥滨组、上侏罗统东荣组、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上白垩统猴石沟、海浪组、七星河组、雁窝组、下第三系渐新统宝泉岭组、上第三系中新统富锦组和第四系,各地层间以不整合或假整合面为界。地质演化史表明,绥滨坳陷从中侏罗世开始,经历了中生代的伸展作用和新生代的走滑拉分作用,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格局。其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断陷、挤压回返和走滑伸展等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盆地 绥滨坳陷 构造特征 地层评价 地质历史 油气运移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