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ing a Woman in the 1950s and the 1960s:Women and Everyday Life in Ginger and Rosa
1
作者 Ezgi Sertalp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20年第2期102-116,共15页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veryday life and reflect on the meanings of being a woman in the 1950s and the 1960s over Sally Potter’s film Ginger and Rosa(2012a).The 1950s a...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veryday life and reflect on the meanings of being a woman in the 1950s and the 1960s over Sally Potter’s film Ginger and Rosa(2012a).The 1950s and the 1960s are marked with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terms of the social statuses and everyday lives of women in many count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Women began to question their gendered roles and performances,resist“doing gender”and speak out“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in these years,which would then evolve into the second-wave feminist movement—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period in women’s history.Therefore,an analysis of this specific period is considered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veryday life.Thus,the present study first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veryday life in general terms,discuss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nd how we are taught to do gender through socialization.Then,it examines women’s practices,performances,relationships,conflicts,and resistance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hroughout the 1950s and the 1960s over the film Ginger and Rosa.Considering the historical,social,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t the time,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significant issues within feminist studi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and female friendship/sisterhood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lm,and comprehend what it meant to be a young girl,a woman,a wife,and a mother in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spheres in these years based upon the director’s own experiences and mem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DER everyday life womanhood SOCIALIZATION women’s movement
下载PDF
Hearings: A New Feature of Everyday Chinese Life
2
《China Today》 2002年第4期14-20,共7页
关键词 A New Feature of everyday Chinese life Hearings
下载PDF
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3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1年第4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everyday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下载PDF
An empirical study of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urban low-income residents in the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China
4
作者 Yongying XIAO Lanman HE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年第2期60-76,共17页
This paper reports an investigation on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urban low-income group in the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Empir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low-inco... This paper reports an investigation on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urban low-income group in the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Empir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 and were analyzed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based on the more noticeable result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among these people. Our approach touches on a focused study of such issues as wha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ir everyday life is, what information they care about, which information channels they prefer to use, which factors influence their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how difficult it is to seek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and how they use public libraries. Based on our research findings, we propose that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provide customized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urban low-income residents according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everyday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ELIS) Information behavior Urban low-income residents
下载PDF
家庭生命周期税制的法理审思与制度革新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新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5-35,共11页
引入家庭生命周期这一跨学科理念,用以在婚姻、生育、养育、教育、养老、死亡等家庭从有到无各阶段交互过程中确立整体性税收法理规则,解决各阶段重大税收问题。首先,以非税法律为准据,通过对《宪法》《民法典》等婚姻家庭主干法律中原... 引入家庭生命周期这一跨学科理念,用以在婚姻、生育、养育、教育、养老、死亡等家庭从有到无各阶段交互过程中确立整体性税收法理规则,解决各阶段重大税收问题。首先,以非税法律为准据,通过对《宪法》《民法典》等婚姻家庭主干法律中原则性规范的诠释建立起家庭生命周期税制的宏观框架,为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税制改革奠定总论式前提与合法性基础。其次,在家庭生命周期税制的宏观框架下,从法理上证成“夫妻联合评估+折半乘二制”为个人所得税家庭课税的最优模式,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缺乏《宪法》《民法典》等婚姻家庭主干法律的支持。最后,证立不同收入层级家庭在聚焦基本权利保障事务的家庭生命周期税收优惠中只宜以家庭人口结构为限平等适用,基本权利型税收优惠不宜发挥调节收入的分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命周期 非税法律 家庭课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 税收分配
下载PDF
婚姻转移支付是礼物还是负担?--基于子女婚姻对父母消费及满意度的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钟若愚 岑育文 《南方人口》 2023年第2期64-80,共17页
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婚姻转移支付对父母消费的挤出作用,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44579份婚约财产纠纷判决书整理的婚姻支付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有序Logit模型、反事实... 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婚姻转移支付对父母消费的挤出作用,对父母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利用44579份婚约财产纠纷判决书整理的婚姻支付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有序Logit模型、反事实估计等方法,描述婚姻转移支付的基本事实,分析其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礼物效应和挤出效应。主要结论有:(1)婚姻转移支付是大额代际财富转移。(2)婚姻支付的收支结构分析表明,婚嫁双方父母都是净支出方,婚姻转移支付是父母赠与新婚子女的礼物。(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支持礼物效应。婚姻转移支付通过改善父子关系满意度从而提高父母生活满意度。婚姻转移支付是父母最大化满意度的行为选择,礼物效应有助于解释为何父母对新婚子女转移了大额财富。(4)没有发现婚姻转移支付挤出父母消费从而降低其满意度的因果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支付 生活满意度 礼物效应 挤出效应
下载PDF
基于动态评估的语言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彭丽延 徐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6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评估的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8月的106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其中53例为对照组,施行常规康复护理与功能训练;另53例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评估的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8月的106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其中53例为对照组,施行常规康复护理与功能训练;另53例为试验组,在前组基础上施行基于动态评估的语言康复训练。统一由1名护理人员于训练前后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法(communication abilities of daily living,CADL)、汉化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phas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AQOL-39g)来评价两组患者的语言能力、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训练前的语言能力、CADL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各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试验组的升高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基于动态评估的语言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口语输出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应用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评估 语言康复训练 脑卒中 失语症 语言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I Dread the Heart Surgery but it Keeps My Child Alive”—Experience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Anomalies during the Assessment for Cardiac Reoperation
8
作者 Birgitta Svensson Petru Liuba +1 位作者 Anne Wennick Malin Berghamme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SCIE 2023年第3期349-359,共11页
Background: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omplex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anomalie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ir child’s need for heart surgery early in life and repeated reoperations later on.Preoperative assess... Background: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omplex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anomalie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ir child’s need for heart surgery early in life and repeated reoperations later on.Preoperative assessment needs to be performed whenever an indication for reoperation is suspected.The aim was to illuminate the experience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RVOT anomalies,in particular,how they experience their child’s heart disease and everyday life during the assessment and after the decision on whether to perform a reoperation.Method:Individual interviews(n=27)were conducted with nine parents on three occasions between 2014 and 2016 and analyzed using reflexive thematic analysis.Results:The analysis result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main coexisting themes:The heart surgery keeps my child alive illuminates parents’experiences during and after the assessment and emphasizes that heart surgery,although dreaded,is central for their child’s survival;Everyday struggles illuminates the different struggles parents had to face to ensure that their child would be in the best possible condition;the remaining three themes,Unconditional love,Trust in life,and Togetherness,illuminate the ways in which the parents gained inner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everyday lives.Conclusion:Although the parents were grateful for the assessment and had learned to navigate among the fears it aroused,they experienced several distressing situations during the assessment process that should be addressed.By inviting both th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hild’s care,individualized support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both parents and chi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ENTS CHILDREN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anomalies everyday life heart surgery reflexive thematic analysis
下载PDF
教育:成人给予儿童的最好礼物 被引量:7
9
作者 陶志琼 潘祺蓉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3-30,共8页
礼物范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通过礼物交换内容的文化象征性、礼物交换行为的社会道德性和礼物交换主体的"总体性"得以体现。教育理应是成人给予儿童的最好礼物,旨在通过良好的教育关系培育儿童的文化心灵,把自... 礼物范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通过礼物交换内容的文化象征性、礼物交换行为的社会道德性和礼物交换主体的"总体性"得以体现。教育理应是成人给予儿童的最好礼物,旨在通过良好的教育关系培育儿童的文化心灵,把自己的好意、品味、善良本性和美好情感给予儿童,使儿童的内心充盈着善意、快乐与幸福,成就具有整全生命的人。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才是人之生命的礼物,而教育礼物之灵就是爱的力量,教育在哪里有爱,就在哪里有礼,就在哪里有力。只有爱的力量才会使教育成为丰盈儿童精神生命的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物范式 儿童教育 文化心灵 整全生命
下载PDF
身体概念的生命伦理学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雷瑞鹏 邱仁宗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8期1-6,54,共7页
是一篇有关人的身体的性质和特点的评述性论文,主要讨论身体对人的重要性、身体是什么、身体属于谁、身体部件的商业化以及作为生命礼物的身体等诸方面的问题。强调人是赋身的行动者,身体不仅仅是心的容器,更不是精神或灵魂的坟墓,身体... 是一篇有关人的身体的性质和特点的评述性论文,主要讨论身体对人的重要性、身体是什么、身体属于谁、身体部件的商业化以及作为生命礼物的身体等诸方面的问题。强调人是赋身的行动者,身体不仅仅是心的容器,更不是精神或灵魂的坟墓,身体在一个人的发育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身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环境;身体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商品,在死后是一件生命的礼物,既要回归社会,也要回归自然;身体权是受到高度限定的权利,身体部件的商业化不能得到伦理学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赋身 财产 商品 身体权 生命的礼物
下载PDF
农村社会人情关系下的礼物交换——以山东省董家村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艳玲 屈锡华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0-23,共4页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人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其一般通过礼物交换来表达。近年来,礼物交换之风盛行,甚至还被异化为请客送礼、贪污受贿等等其他形式。礼物交换已变成农民一沉重的负担。
关键词 礼物交换 差序格局 互惠原则 生命仪式
下载PDF
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应——“新世纪文学”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颐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当前的“新世纪文学”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新文学”实现了超越,一是对文学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的反思,并导致了对于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一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这两种文学走向都是对当下... 当前的“新世纪文学”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新文学”实现了超越,一是对文学直接投射“现实”的可能性的反思,并导致了对于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一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这两种文学走向都是对当下历史境遇的投射和反映。但这种反映也凸现了一种持续的困扰和焦虑,即如何面时日常生活本身的平庸性问题。这种时日常生活平庸性的感受,正是当前境遇下文学的典型表征。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及“新少年写作”等文学现象中,显示了这种日常生活的平庸性所带来的新困扰,而对这种平庸性的焦虑与不安仍然是新语境下文学写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平庸性 底层 打工 新少年写作
下载PDF
礼品包装设计的理性回归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梅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论述目前礼品包装市场的非理性现象,从礼品包装的特性入手,提出从政府的正确引导、设计师的设计伦理提高以及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等角度来论述礼品包装设计的理性回归,实现包装设计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情感认同完美结合。
关键词 生活 礼品包装 理性回归
下载PDF
日常性城市遗产概念辨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荣军 《华中建筑》 2015年第1期27-31,共5页
该文由日常生活入手抽象出"日常性"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遗产领域,提出了"日常性城市遗产"这一概念范畴并分析了日常性城市遗产的特点和价值:首先,日常性城市遗产是城市遗产与日常生活空间的交集,"日常性&qu... 该文由日常生活入手抽象出"日常性"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遗产领域,提出了"日常性城市遗产"这一概念范畴并分析了日常性城市遗产的特点和价值:首先,日常性城市遗产是城市遗产与日常生活空间的交集,"日常性"意味着空间维度上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时间维度上的频繁性和渐进性;其次,日常性城市遗产作为"遗产",具备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特征,同时作为日常生活空间,具备流变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特征;第三,日常性城市遗产具备"往昔价值"和"现今价值"的双重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保护"已经不足以应对其在现实中的问题,该文提出将"保护"和"治理"进行结合的"日常性城市遗产管理"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日常性 日常性城市遗产
下载PDF
“礼尚往来”: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悦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7-45,共9页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民国时期 知识分子 礼物 日常生活
下载PDF
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日常性”批判
16
作者 邓文华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5-60,共6页
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日常生活美学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日常生活美学是对"分析美学"专注于艺术的传统的反拨,它将美学的触角转向了以往遭到分析美学所忽视和贬低的那些普通而平凡的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于... 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日常生活美学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日常生活美学是对"分析美学"专注于艺术的传统的反拨,它将美学的触角转向了以往遭到分析美学所忽视和贬低的那些普通而平凡的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于审美经验的"日常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美学试图恢复审美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连续性。作为对当代艺术与文化最新进展的直接回应,日常生活美学本质上蕴含对"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和"艺术"等观念的重新思考和重新界定。这些新的视角,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艺术、审美和人类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美学的建构仍然面临某些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美学 日常性 审美经验 艺术
下载PDF
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 以写字台、梳妆台、麻将台的日常性变迁为例
17
作者 徐洁 《时代建筑》 2021年第5期48-53,共6页
文章以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为线索,探讨中国近现代城市上海里弄家具与生活的日常变迁,从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研究,引出家具的价值与文化意义,将上海里弄家具放置在中国建筑和家具同构共生的语境里比较,发现里弄家具的多重面向和日常性... 文章以上海里弄家具的生命史为线索,探讨中国近现代城市上海里弄家具与生活的日常变迁,从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研究,引出家具的价值与文化意义,将上海里弄家具放置在中国建筑和家具同构共生的语境里比较,发现里弄家具的多重面向和日常性。从里弄家具三张桌台(麻将台、梳妆台、写字台)百余年的生命史,了解其兴衰、流失到收藏的过程。以历史风貌建筑与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原理,发现里弄家具的历史、文化、日常性价值,它们不仅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也能够在上海里弄和历史建筑中保存和使用,同时融入当下上海城市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里弄家具 日常性 生命史 多重面向 同构 身份认同 保护
下载PDF
论南朝赠答诗的主题及成因
18
作者 薛幼萍 《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9-43,共5页
南朝赠答诗数量众多,反映出的主题主要有以诗赠别、以诗抒怀、以诗干谒三大类。其中赠别诗按其情境,可分为多对一的赠别,一对多的赠予,一对一的相赠三类;以诗抒怀主要抒发的是生命短暂之思和游子思乡之情;以诗干谒是通过赠答诗表达出慕... 南朝赠答诗数量众多,反映出的主题主要有以诗赠别、以诗抒怀、以诗干谒三大类。其中赠别诗按其情境,可分为多对一的赠别,一对多的赠予,一对一的相赠三类;以诗抒怀主要抒发的是生命短暂之思和游子思乡之情;以诗干谒是通过赠答诗表达出慕群恋景,求荐希用之意。这些主题的兴盛与南朝统治者重视文学推崇诗歌的风尚,以及动荡更迭的政治环境下文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状态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赠答诗 赠别 生命短暂 游子思乡 干谒求荐
下载PDF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桃 包先康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0-66,76,共8页
聘礼实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人类缔结姻亲、建构家庭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农村社会聘礼出现了异化现象,高额化严重偏离了聘礼的本质,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皖北W村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高额彩礼已经造成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解... 聘礼实践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人类缔结姻亲、建构家庭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农村社会聘礼出现了异化现象,高额化严重偏离了聘礼的本质,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皖北W村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高额彩礼已经造成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解构,具体表现为以家庭关系为主的家庭秩序的解构以及互助互济的家庭福利的解构。为使得农村的高额彩礼回归聘礼的本质,实现家庭日常生活的常态化重构,本文试图从秩序、福利两个层面建构一个由“宏”至“微”的多主体治理体系,从而缓解农村高额彩礼对和谐家庭生活带来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聘礼 异化 家庭生活 解构 重构 微治理
下载PDF
Time Alloca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被引量:1
20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4期45-54,共10页
关键词 Time Alloca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