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infection to flounder gill cells in vitro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 被引量:3
1
作者 邢婧 Zhan Wenbin Zeng Xiaohua Cheng Shunfe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0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Flounder gill (FG) cells were used to isolate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LCDV) and two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1A8 and 3G3) against LCDV were used to trace LCDV infection to FG cells. FG monolayer cells... Flounder gill (FG) cells were used to isolate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LCDV) and two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1A8 and 3G3) against LCDV were used to trace LCDV infection to FG cells. FG monolayer cells was inoculated with LCDV supernatant, obtained from lymphocystis cells of diseased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LCDV infection was detected with Mabs employing immunocytochemical assay (ICA)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test (IIFAT) technique. Detected by IIFAT, they were specifie for LCDV.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fection illustrated that FG cells was sensitive to LCDV, and showed virus-infection positive detected by ICA. Cytopathic effect (CPE) occurred 1-2 days post inoculation (PI), and half tissue culture infection dosage (TCID50) of vires supematant was 2^2.57 per 40μl. Tracing by IIFAT showed that LCDV positive signal first appeared at the cell membrane immediately PI, and then in cytoplasm at 24h PI, it reached the strongest positive at 48-72 h PI, and began to decrease at 96h 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monoclonal antibodies flounder gill cells infection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 Insecticide Carbaryl to Flounder Gill Cells and Its Teratogenicity to Zebrafish Embryos 被引量:1
2
作者 EY Manish Raj GUO Huar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2期362-374,共13页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 carbamate insecticide carbaryl to flounder gill (FG) cells and its teratogenicity to zebrafish embryos. The cytotoxicity of carbaryl to FG cells was ...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of carbamate insecticide carbaryl to flounder gill (FG) cells and its teratogenicity to zebrafish embryos. The cytotoxicity of carbaryl to FG cells was determi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MTT and neutral red uptaking (NRU),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releasing and Hoechst 33342 and propidiurn idodide (PI) double staining. Moderate cytotoxicity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was observed. The 24h-IC50 value of 53.48 ± 1.21, 59.13 ± 1.19 and 46.21 ± 1.24 mgL 1 carbaryl was obtained through MTT, NRU and LDH assays, respectively. Double fluorescence staining dem- onstrated that carbaryl induced the death of FG cells mainly through necrosi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genotoxicity found in the FG cells exposed to the highest testing concentration of carbaryl (20mgL-1, P〉0.05) as was demonstrated by Comet assay. Zebrafish embryos exposed to carbaryl at concentrations 〉10 mg L-1 displayed moderate toxic effects on the survival, spontaneous movement, hatching, heart rates of the embryos and their development, which were evidenced by yolk and pericardial sac edemas, body length reduction and tail flexure in time- and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s at specific stages. The 24h-, 48h- and 96h-LC50 values of carbaryl to zebra fish embryos were 41.80 ± 1.10, 17.80 ± 1.04 and 14.46 ± 1.05 mg L-1,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ar- baryl is moderately toxic to FG ceils cultured in vitro and zebrafish embryos, and the FG cells were similar to zebrafish embryos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carbaryl as 24h-IC50 and LC50 indi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ARYL CYTOTOXICITY GENOTOXICITY TERATOGENICITY flounder gill cell zebrafish
下载PDF
Toxic Effects of an Anionic Detergent on the Lipid Constituents of Various Cell Types of the Gill Epithelium of Rita rita:A His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3
作者 DEBASISH ROY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12-317,共6页
Rita rita exposed to a concentration of 6.9 mg per liter(96-h LC_(50)of an anionic detergent, dodecylbenzene sodium sulfonate)exhibited a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lipid moieties of the epi- thelial cells,club cells,and... Rita rita exposed to a concentration of 6.9 mg per liter(96-h LC_(50)of an anionic detergent, dodecylbenzene sodium sulfonate)exhibited a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lipid moieties of the epi- thelial cells,club cells,and goblet mucous cells lining the gill arch and gill filament epithelium. However,in time,no reaction of any of the lipid moieties could be observed,indicating the absence of the same,using various histochemical techniques.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detergent action.1989 Academic Press,I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Toxic Effects of an Anionic Detergent on the Lipid Constituents of Various cell Types of the gill Epithelium of Rita rita
下载PDF
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泌氯细胞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35
4
作者 侯俊利 陈立侨 +4 位作者 庄平 章龙珍 田宏杰 王伟 闫文罡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2,共7页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中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淡水中,施氏鲟幼鱼鳃中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胞体与核均较大而明显,胞内含大量线粒体;泌氯细胞中有网管和囊... 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下施氏鲟幼鱼鳃中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淡水中,施氏鲟幼鱼鳃中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胞体与核均较大而明显,胞内含大量线粒体;泌氯细胞中有网管和囊管,但网管欠发达,囊管分布面积小,细胞表面有顶隐窝。表现为典型的淡水型泌氯细胞(freshwater-type chloride cells)特征。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鳃泌氯细胞的分布和结构变化均不明显,仅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幼鱼在盐度25海水中驯化65d,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超微结构显示,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胞质中网管颇为发达,囊管丰富,顶隐窝扩大,表面有微绒毛,表现为α-型(-αsubtype)泌氯细胞特征。泌氯细胞具有分泌体内过多Na+、Cl-以及调节体液渗透平衡的功能,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幼鱼所处的高渗环境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鲟 泌氯细胞 超微结构 盐度 渗透压调节
下载PDF
栉孔扇贝外套膜和鳃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27
5
作者 孙虎山 王宜艳 +3 位作者 王平 吴韶菊 孙修勤 李光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5-317,W006,共4页
采用AB PAS染色法显微观察和分析人工养殖 3龄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壳长 4 0~ 5 0mm)外套膜和鳃粘液细胞类型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粘液细胞分为 4种类型 ,Ⅰ型呈红色 ,Ⅱ型呈蓝色 ,Ⅲ型呈紫红色 ,Ⅳ型呈蓝紫色。不同部位 ,粘液... 采用AB PAS染色法显微观察和分析人工养殖 3龄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壳长 4 0~ 5 0mm)外套膜和鳃粘液细胞类型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粘液细胞分为 4种类型 ,Ⅰ型呈红色 ,Ⅱ型呈蓝色 ,Ⅲ型呈紫红色 ,Ⅳ型呈蓝紫色。不同部位 ,粘液细胞类型、密度及形态不同 ,这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外套膜边缘膜及生壳突起内、外表皮粘液细胞均以Ⅱ型为主 ,密度较小 ,形态主要为梨形、杯形、圆形 ,并多为大型细胞 ;中央膜内表皮以Ⅰ型和Ⅲ型较多 ,形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外表皮只有Ⅱ型细胞分布 ;鳃轴表皮粘液细胞以Ⅰ型和Ⅲ型为多 ,形态为圆形、杯形或不规则形 ;鳃丝表皮粘液细胞多为Ⅱ型和Ⅳ型 ,形态多为圆形 ,少量为杯形 ;外套膜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的表皮中无明显着色的粘液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外套膜 粘液细胞
下载PDF
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存活率、鳃ATP酶活力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培伦 刘伟 +3 位作者 王继隆 鲁万桥 崔康成 高文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2-569,共8页
为研究不同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存活率、鳃ATP酶活力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盐度组(S0、S8、S16、S24),试验周期42d,解剖取鱼鳃测定ATP酶活力,并运用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其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S8和S16组大麻哈... 为研究不同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存活率、鳃ATP酶活力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盐度组(S0、S8、S16、S24),试验周期42d,解剖取鱼鳃测定ATP酶活力,并运用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其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S8和S16组大麻哈鱼幼鱼存活率最高,均达到98.89%, S0组存活率为94.45%,而S24组存活率最低,为83.34%。随着盐度的升高,大麻哈鱼幼鱼鳃组织Na^+/K^+-ATP和Ca^2+/Mg^2+-ATP酶活力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酶活力最高的均为S8组、最低的为S24组。鳃丝宽度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大且各组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鳃小片长度和宽度均随盐度升高逐渐减小。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随着盐度的升高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逐渐增多、顶膜变小且微绒毛消失;同S0组相比, S8组和S16组鳃丝表面扁平上皮细胞之间的轮廓更加清楚且环形微脊条纹清晰,而S24组鳃丝表面扁平上皮细胞之间界限模糊,环形微脊间有融合或间断情况;鳃小片底部扁平上皮细胞表层结构由清晰逐渐变得混乱、气孔数量逐渐减少且孔径变小。因此推测大麻哈鱼幼鱼在降海阶段适宜的盐度生存范围可能介于8‰-16‰,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哈鱼 盐度 鳃丝 鳃小片 线粒体丰富细胞
下载PDF
欧洲鳗鲡皮肤、鳃及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与类型 被引量:21
7
作者 林旋 张伟妮 +2 位作者 林树根 蒋丹萍 王寿昆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39-43,共5页
利用AB-PAS法(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反应法),观察了欧洲鳗鲡皮肤、鳃及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根据AB-PAS染色结果表明:欧洲鳗鲡皮肤表皮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粘液细胞呈Ⅳ型细胞为主,仅见很少量的Ⅰ型细胞;鳃片、鳃丝表面粘液细胞... 利用AB-PAS法(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反应法),观察了欧洲鳗鲡皮肤、鳃及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根据AB-PAS染色结果表明:欧洲鳗鲡皮肤表皮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粘液细胞呈Ⅳ型细胞为主,仅见很少量的Ⅰ型细胞;鳃片、鳃丝表面粘液细胞有3种类型,即Ⅱ、Ⅲ型和Ⅳ型;食管上皮分布着大量粘液细胞,以Ⅲ型、Ⅳ型最多,Ⅱ型次之;胃贲门、胃体、胃幽门表面粘液细胞,AB-PAS染色只有Ⅰ型粘液细胞;肠道杯状细胞,肠前部主要含有Ⅰ型和Ⅳ型两种类型;肠中部含Ⅲ型和Ⅳ型两种类型,肠后部仅呈Ⅳ型。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鳗鲡 皮肤 消化道 粘液细胞
下载PDF
五氯酚对鱼鳃丝组织结构及电解质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海云 洪华嫦 +1 位作者 王喜梅 蓝崇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4-87,共4页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罗非鱼在 0 .0 5mgL-1和 0 .10mgL-1五氯酚 (PCP)中暴露 3d ,7d和 10d后鳃丝上皮组织结构的变化 ,以及扫描电镜 /X -射线能谱联用仪定量分析鳃丝中主要电解质元素Na ,Ca和Cl的变化 .与CK比较 ,随着暴露时间的...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罗非鱼在 0 .0 5mgL-1和 0 .10mgL-1五氯酚 (PCP)中暴露 3d ,7d和 10d后鳃丝上皮组织结构的变化 ,以及扫描电镜 /X -射线能谱联用仪定量分析鳃丝中主要电解质元素Na ,Ca和Cl的变化 .与CK比较 ,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增加 ,泌氯细胞出现的密度增加 ,部分泌氯细胞个体的面积也增大 ,扁平上皮细胞的微脊碎片数量增加 ,排列散乱 ,细胞受损现象明显 ;鳃丝中Na,Ca和Cl元素的含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与Ca2 + 、Na+ 和Cl-运转有关的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图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氯细胞 扁平上皮细胞 鳃丝 五氯酚 罗非鱼
下载PDF
文昌鱼鳃组织原代培养 被引量:4
9
作者 石松林 黄晓明 +2 位作者 李祺福 王三英 杨海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48,共5页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鳃细胞,使用L15,M199,Eargle’s MEM为基础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NaCl及5%,10%,20%等不同体积分数的牛血清。经条件优化后得到最适合的培养条件为2L15+20%FBS...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鳃细胞,使用L15,M199,Eargle’s MEM为基础培养基,加入一定量的NaCl及5%,10%,20%等不同体积分数的牛血清。经条件优化后得到最适合的培养条件为2L15+20%FBS+0.45%NaCl,在26~28℃条件下培养,组织决贴壁后12h内就有至少4类上皮样细胞从中迁移出来,这些细胞在前3天迅速增殖,到第6天基本上达到平稳期,往后细胞开始凋亡,最长可以存活近两个星期。鳃细胞的原代培养为文昌鱼细胞体外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japonicum) 鳃组织 原代培养
下载PDF
牡蛎鳃组织的培养及TBTC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瑞鹏 韩雅莉 +2 位作者 敖丽梅 李兴暖 周小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7,共3页
采用无血清组织培养和台盼蓝排斥实验,从细胞形态、细胞成活率等方面分别研究了氯化三丁基锡(TributyltinChloride,TBTCl)对牡蛎鳃组织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BTCl对牡蛎鳃细胞的生长及活力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抑制牡蛎鳃细胞增生... 采用无血清组织培养和台盼蓝排斥实验,从细胞形态、细胞成活率等方面分别研究了氯化三丁基锡(TributyltinChloride,TBTCl)对牡蛎鳃组织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BTCl对牡蛎鳃细胞的生长及活力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抑制牡蛎鳃细胞增生,造成牡蛎鳃细胞损伤以及致使鳃细胞死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帽牡蛎 鳃细胞 氯化三丁基锡 细胞培养 细胞活力
下载PDF
盐度胁迫对许氏平鮋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8
11
作者 王晓杰 张秀梅 姜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85-90,共6页
对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盐度为5的低盐胁迫30d后,鳃氯细胞顶端小窝较浅,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较松散,线粒体数量少且不发达,而经盐度为40的高盐胁迫后,鳃氯细胞... 对慢性盐度胁迫对许氏平(Sebastes schlegeli)鳃、头肾、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经盐度为5的低盐胁迫30d后,鳃氯细胞顶端小窝较浅,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较松散,线粒体数量少且不发达,而经盐度为40的高盐胁迫后,鳃氯细胞的顶端小窝较深,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发达且分布密集,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细胞的泌氯功能和细胞代谢水平明显提高。水体盐度变化使实验鱼头肾中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粒细胞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时水体盐度变化对许氏平脾脏中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影响也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盐度胁迫 超微结构 鳃氯细胞 头肾 脾脏
下载PDF
ConA或PHA对鮎(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学军 彭新亮 +1 位作者 乔志刚 李爱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111,共4页
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染色法(AB-PAS),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进行分类,研究ConA或PHA浸泡和注射刺激对鲇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鳃丝软骨Ⅴ型粘液细胞密度经浸泡刺激无显著增加外,无论采... 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试剂染色法(AB-PAS),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粘液细胞进行分类,研究ConA或PHA浸泡和注射刺激对鲇皮肤和鳃粘液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鳃丝软骨Ⅴ型粘液细胞密度经浸泡刺激无显著增加外,无论采取ConA或PHA浸泡刺激还是注射刺激,皮肤中的Ⅰ型,Ⅳ型粘液细胞和鳃中的Ⅱ型和Ⅲ型粘液细胞密度都有显著增加.(2)经ConA注射或浸泡刺激后,皮肤中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64.2%和145%,鳃丝中粘液细胞密度分别提高了173%和220%;经PHA注射或浸泡刺激后,皮肤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67.8%和142%,鳃丝粘液细胞密度分别增加了108%和196%;经ConA或者PHA注射刺激,鳃丝软骨的粘液细胞密度都有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68.8%和13.2%,浸泡刺激对粘液细胞密度都没有显著影响(3)ConA刺激较PHA刺激效果明显,浸泡刺激较注射刺激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细胞 皮肤 CONA PHA
下载PDF
褐牙鲆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明 范瑞青 +2 位作者 刘云 孙长青 谢嘉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共5页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 ,研究了褐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褐牙鲆鳃氯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叶基部 ,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 ,有丰富的线粒体 ,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 ,将其分为4种类型:...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 ,研究了褐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褐牙鲆鳃氯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叶基部 ,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 ,有丰富的线粒体 ,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 ,将其分为4种类型:I型氯细胞、II型氯细胞、III型氯细胞和IV型氯细胞。I型氯细胞胞体较大 ,细胞基质密度较低 ,微细小管系统发达呈细管状 ;II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 ,胞体较大 ,细胞基质密度较高 ,微细小管系统主要呈粗网状 ;III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 ,细胞基质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 ,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 ,胞内存在大量线粒体 ,分泌腔小 ;IV型氯细胞为扁平状 ,细胞体积较小 ,具有较大的分泌腔 ,但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褐牙鲆鳃氯细胞系统是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氯细胞 超微结构 鲽形目 牙鲆科
下载PDF
不同盐度下鲈鱼稚鱼鳃的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艳 胡先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8-142,共5页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鳃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在15.0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较多,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黏液细胞较多。与15.00盐度组和淡水组...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鳃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在15.0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较多,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黏液细胞较多。与15.00盐度组和淡水组相比,7.50盐度组稚鱼鳃的鳃小片较窄,泌氯细胞的分布、结构及数量变化均不明显。在0.00盐度组,稚鱼鳃中鳃小片较宽,排列紧密,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鳃小片基部。鲈鱼稚鱼鳃的结构能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其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和数量变化是与鲈鱼稚鱼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 稚鱼 泌氯细胞 盐度 渗透压调节
下载PDF
不同盐度下人工选育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子代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结构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区又君 刘汝建 +1 位作者 李加儿 曹守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1-416,共6页
该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盐度下(5、20、30)人工选育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于鳃丝和鳃小片基部,且随盐度升高而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三... 该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不同盐度下(5、20、30)人工选育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鳃线粒体丰富细胞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于鳃丝和鳃小片基部,且随盐度升高而体积增大,数量增多;三个盐度组均存在由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细胞和附细胞构成的顶端小窝,盐度5组线粒体丰富细胞顶膜面积较大,微脊发达,顶端小窝内凹,盐度20和30组线粒体丰富细胞顶膜面积相对较小,微脊不发达,顶端小窝明显内陷;盐度5和30组线粒体丰富细胞胞质内存在发达的微细小管系统,线粒体内脊丰富,盐度20组胞质内微细小管系统分布不均匀,结构松散,部分收缩成珠泡状结构,与粗面内质网相混杂。线粒体丰富细胞的结构变化与其所处的渗透压环境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选育子代 线粒体丰富细胞 超微结构 盐度
下载PDF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鳃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芬 陈礼强 康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8-494,共7页
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对黄颡鱼鳃的表面形态特征、鳃小片血管分布及其内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颡鱼鳃耙呈长锥形,鳃弓表面具棘状小刺,鳃小片呈褶皱状,镶嵌排列在长条形鳃丝两侧。光镜可观察到鳃小片两侧红色的入鳃和... 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对黄颡鱼鳃的表面形态特征、鳃小片血管分布及其内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颡鱼鳃耙呈长锥形,鳃弓表面具棘状小刺,鳃小片呈褶皱状,镶嵌排列在长条形鳃丝两侧。光镜可观察到鳃小片两侧红色的入鳃和出鳃动脉以及中部片状毛细血管网。鳃耙、鳃弓、鳃丝及鳃小片表面均被扁平上皮细胞覆盖,其表面微嵴形态结构各异。鳃弓和鳃丝表面有线粒体密集细胞和粘液细胞开口,鳃小片表面未发现分泌细胞开口但附着大量粘液。鳃小片主要由单层或数层上皮细胞和由支持细胞包裹的血管腔构成。线粒体密集细胞分布于鳃小片边缘和血管周围,可分为两个亚型。黄颡鱼鳃上皮细胞和线粒体密集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其相应的呼吸功能和体内离子转运、能量代谢生理功能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扁平上皮细胞 线粒体密集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皱纹盘鲍外套膜、鳃和足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宜艳 孙虎山 陶佃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11,共4页
以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AB PAS)染色法显微观察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的外套膜、鳃和足的粘液细胞。根据所显示颜色的不同 ,可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 4种类型 :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外套触手和外套膜上皮... 以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 (AB PAS)染色法显微观察皱纹盘鲍 (Haliotisdiscushannai)的外套膜、鳃和足的粘液细胞。根据所显示颜色的不同 ,可将粘液细胞分为Ⅰ~Ⅳ 4种类型 :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外套触手和外套膜上皮的粘液细胞以Ⅱ型为主 ,Ⅳ型较少 ,密度不均 ,多为近圆形细胞 ,大型和小型细胞均有分布。鳃轴和鳃叶上皮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 ,以Ⅱ型和Ⅰ型为主 ,Ⅲ型和Ⅳ型较少 ,形态有杯形、近圆形或棒状等 ,多为中型及小型细胞。足的上皮粘液细胞较少 ,均为Ⅱ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外套膜 粘液细胞
下载PDF
圆斑星鲽连续性鳃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5
18
作者 樊廷俊 郭雪阳 +3 位作者 姜国建 徐晓辉 孙爱 徐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9-74,共6页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液最适pH值为7.2,最适培养温度为22℃;通过向20%FBS-DMEM/F-12培养液(pH=7.2)中添加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在22℃成功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的贴壁、生长和分裂状态良好,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30 d即可形成汇合的细胞单层;经连续继代培养后,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现已继代培养至第76代;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复苏后仍保持其原有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其贴壁生长状态和增殖速度也与冻存前无差异;生长特性鉴定结果显示,第60代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6 h,表明细胞的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6条,并具有其典型的二倍体核型特征(46 t),表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病毒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原代培养 继代培养 细胞系
下载PDF
携带人Gfi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32D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敏 欧东梅 +4 位作者 吴江 赵霞 徐金环 张晓梅 张义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949-952,共4页
本研究建立真核细胞表达的Gfi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并实现Gfi1在32D细胞中长期、稳定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fi1基因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发生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制备完整的重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转移质粒(pLOX-Gfi1/pLOX)... 本研究建立真核细胞表达的Gfi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包装系统,并实现Gfi1在32D细胞中长期、稳定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fi1基因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发生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制备完整的重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转移质粒(pLOX-Gfi1/pLOX)、包装质粒(pCMVΔR8.2)及包膜蛋白质粒(pMD.G)。用脂质体法将三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48小时后收集病毒上清,并转染靶细胞32D;用Western-blot法检测293T及32D细胞中Gfi1的整合及表达。结果表明:慢病毒的3种质粒可以高效转染293T细胞,并成功包装出慢病毒。目的基因Gfi1能被重组慢病毒高效导入靶细胞32D,并稳定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GFP。Western-blot能检测到Gfi1蛋白在包装细胞293T及32D细胞中的表达。结论:慢病毒介导的Gfi1基因可以高效稳定转染32D细胞并持续表达,证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基因转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i1基因 慢病毒载体 32D细胞
下载PDF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增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樊廷俊 王丽燕 +4 位作者 耿晓芬 丛日山 李明玉 于秋涛 杨秀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7-774,共8页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细胞培养条件对TRBIV的体外增殖均有明显的影响,以0.2 mL病毒液接种FG细胞、吸附2 h、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于22℃培养时,病毒的增殖速度最快。研究还发现,病毒的收获时间和病毒液冻融次数对所得病毒的感染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增殖条件下,病毒在FG细胞中增殖至第4天时进行收获,且只冻融1次,其感染活性最强,反复冻融后病毒的感染活性会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RBIV) 细胞病变效应(CPE) 牙鲆鳃细胞 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