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diversity and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on Glacier No.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Tianshan
1
作者 Wei Zhang GaoSen Zhang +2 位作者 GuangXiu Liu ZhongQin Li LiZhe 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4期306-313,共8页
Surface snow samples of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snow pi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Glacier No. 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 Tiansha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diversity... Surface snow samples of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snow pi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Glacier No. 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 Tiansha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diversity and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with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depth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belong to four kingdoms--Viridiplantae, Fungi, Amoebozoa, and Alveolata. Among them, algae (especially Chlamydomonadales) were the dominant group. The diversit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itude and accumulation time,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8180 valu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temporal-spatial change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and the diversity of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could be an index for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no.1 at the urumqi river Head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DIVERSITY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DGGE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焦克勤 叶柏生 +2 位作者 韩添丁 井哲帆 杨惠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611,共6页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用已超过了降水的作用.1996—2006年与1980—1995年相比,夏季气温升高了0.9℃,降水增加了84.8mm(18.1%),冰川径流增加256.6mm(37.3%),其中约12.3%来自降水增加,约26.9%来自冰川物质的加速消融.对1980—1995年和1996—2006年两个时间段的气温和径流变化进行比较,并考虑到冰川区降水主要为降雪,折合夏季气温升高1℃将导致冰川径流增加470mm.夏季气温与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径流的统计分析亦得出同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径流 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 响应分析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刘时银 丁永建 +1 位作者 王宁练 谢自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3,共5页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增加20%的降水可引起平衡线上升81m或下降31m.此外,气温与降水在物质平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气温引起物质平衡剖面以旋转方式变化,而降水可导致其平移方式的响应.若未来升温2℃时,即使降水增加30%,1号冰川向负平衡变化仍然不能得到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物质平衡 平衡线高度 敏感性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沉降量的估算——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1 位作者 王飞腾 李忠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7-785,共9页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特征,并估算了该区域的年均氮素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湿沉降中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与总无机氮(TIN)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降量最大,冬季最少,且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1号冰川氮素湿沉降的硝铵比(NO-3-N/NH+4-N)月平均值在0.3—1间波动。1号冰川TIN湿沉降量年平均值为1.51 kg/hm2(其中NH+4-N沉降量占总量的69%,而NO-3-N沉降量仅占31%),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1.56 kg/hm2,总氮(TN)的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3.85 kg/hm2。得到的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符合中国西部高寒区的一般水平,代表了该区域的本底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区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氮沉降 无机氮 湿沉降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可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平 张明军 +2 位作者 李忠勤 赵淑惠 金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4-482,共9页
在2007年4月16—23日,8月5—12日,10月20—23日3个采样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16个气溶胶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Na+、K+、Mg2+、Ca2+、Cl-、NO3-、SO42-)进行了分析,以研究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的昼夜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2007年4月16—23日,8月5—12日,10月20—23日3个采样时段内,分昼夜采集了16个气溶胶样品,对样品中的可溶性离子(Na+、K+、Mg2+、Ca2+、Cl-、NO3-、SO42-)进行了分析,以研究气溶胶可溶性离子的昼夜变化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气溶胶夜间平均离子浓度高于白天浓度,7种离子中,除NO3-在全年中的平均离子浓度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外,其余离子的平均浓度均是夜间高于白天.区域风向的日变化是控制气溶胶浓度昼夜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大气环流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在所研究的8组昼夜变化事件中,Ca2+的昼夜变化最为明显,离子浓度的高值事件多出现在晚上,而其余离子在采样时段内的昼夜变化事件表现则不尽一致,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气溶胶 可溶性离子 昼夜变化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中δ^18O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明军 周平 +3 位作者 李忠勤 王飞腾 金爽 李瑞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47,共6页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在9月底至次年6月初变化较小,升华对雪坑1 m以下雪冰中δ^(18)O的影响不超过-2‰,整个雪坑都较好地保持了δ^(18)O的季节变化特征。但6月初-9月底融水对雪冰中δ^(18)O的影响巨大,冬季形成的δ^(18)O低于-30‰的中、细粒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可成为δ^(18)O-11.6‰的粗粒雪和冰片层。融水可使雪冰中δ^(18)O的改变量>60%。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形成的低δ^(18)O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其内的δ^(18)O可以完全被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δ~18O 演化过程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章新平 姚檀栋 +1 位作者 焦克勤 孙维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2,共6页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果使得来自同一降水的表面粒雪易发生稳定同位素的富集 ,下伏层中δ18O的变化受上覆雪层中消融水的影响 .采样期间发现 ,不同时段采样系列中的δ18O与降雪初始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粒雪 高度效应 温度效应 氧同位素 夏季 积雪 消融 蒸发 大气降水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大气气溶胶的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赵淑惠 李忠勤 +1 位作者 周平 王文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4-722,共9页
为研究冰川区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使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2007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积累区海拔4 130m(86°49′E,43°06′N)处采集的38个气溶胶样品中的38 861个单颗粒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元... 为研究冰川区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使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2007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积累区海拔4 130m(86°49′E,43°06′N)处采集的38个气溶胶样品中的38 861个单颗粒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大气气溶胶主要以粒径在0.6~2.5μm之间的不规则的非圆形矿物颗粒为主,其中以富含Si、Ca的粘土矿物颗粒为主,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含S颗粒物及烟尘飞灰等含量较少.这与其它沙尘源区的气溶胶特征相似,其中含Ca颗粒多于其它沙尘源区,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气团轨迹显示,来自于西面中亚地区的高空气流影响了1号冰川区的大气环境,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区的气溶胶主要代表了中亚沙尘源区对流层中上部大气的本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气溶胶 单颗粒 SEM-EDX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新近出现大的物质负平衡 被引量:25
9
作者 焦克勤 王纯足 韩添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2-64,共3页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 996/ 1997年度和1997/1998年度实测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利用等直线法计算出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分别为-853.0mm和-789.9 mm,相应的 AAR值分别为 0.25和 0.3...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 996/ 1997年度和1997/1998年度实测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利用等直线法计算出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分别为-853.0mm和-789.9 mm,相应的 AAR值分别为 0.25和 0.33.自1959以来,1996/1997年度1号冰川物质负平衡值最大,1997/1998年度次之.根据该地区气温和降水记录资料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尤其是夏季消融期气温,其次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物质平衡 观测研究 乌鲁木齐河源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号冰洞的冰川学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茂桓 周韬 +1 位作者 井晓平 王文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89-300,共12页
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末端开挖了2号冰洞。观测表明,冰温接近且略低于冰的融点;冰晶粗大,平均直径一般达十余毫米;大部具有多极大型组构;冰川底部含岩屑层的变形对冰川运动的贡献显著;冰川末端是一个应力剧变区,应变大,... 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末端开挖了2号冰洞。观测表明,冰温接近且略低于冰的融点;冰晶粗大,平均直径一般达十余毫米;大部具有多极大型组构;冰川底部含岩屑层的变形对冰川运动的贡献显著;冰川末端是一个应力剧变区,应变大,纵向压缩和竖向上升明显。主应变率在10 ̄(-1)a ̄(-1)的数量级。洞壁上应变椭圆主轴的伸长、缩短和旋转均自洞里向洞外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冰川学 冰洞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致冷效应的小气候观测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东启 明镜 魏文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9-457,共9页
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 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冷效应有关的冰川区温度与湿度变化特征、冰面逆温、温跃现象、冰川风现象,并就冰川致冷效应对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小气候观测 致冷效应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透底冰芯地层及冰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晓军 韩建康 谢自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一支深达91.64m的透底冰芯进行了详细的层位及冰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20m深度以内,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的特征,但在70~80m深处还发现小密度的乳白色冰占优势的冰层,可能形成于小冰期... 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一支深达91.64m的透底冰芯进行了详细的层位及冰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20m深度以内,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的特征,但在70~80m深处还发现小密度的乳白色冰占优势的冰层,可能形成于小冰期,中层具有动力变质及再结晶作用共存及反复消长的结构特征(冰晶尺寸、气泡),未见单极大型组构,但出现弱竖环形组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冰芯 地层学 冰组构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面积变化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国亚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应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 应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经分别退缩了208.2m和110.5m,同时冰川面积退缩为1.645km2,比1962年的冰川面积减小了0.305km2,即15.6%.结果显示,冰川面积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冰川末端退缩引起的面积减小上,而且还表现在表面高程下降引起的不同高度带冰川面积的重新分布上,即冰川的表面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不考虑冰川面积变化时,所计算的物质平衡值可能偏大,即高估了物质平衡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1988/1989年度—2005/2006年度间,1号冰川面积变化对物质平衡计算影响最大为4.5%,最小为2%,平均为3.5%.总之,冰川面积或表面形态变化不大时,对物质平衡的计算影响较小,反之,则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面积变化 物质平衡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降水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东启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3-249,共7页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冰川区降水的形成因素,阐述了冰川作为 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对降水产生影响的机制,并定量化地计算出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降水的贡 献、冰川作为特殊性质下垫面对降水产生影响,其主...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冰川区降水的形成因素,阐述了冰川作为 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对降水产生影响的机制,并定量化地计算出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降水的贡 献、冰川作为特殊性质下垫面对降水产生影响,其主要是通过致冷效应以及由此引发的温跃现象、逆 温现象、冰川风现象、凝结高度降低现象和水平降水现象的作用来实现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作为特殊性质的下垫面对年降水的贡献比重随高度的不同而变化,从冰舌附近的1%向上逐渐增 大,在粒雪盆处达到最大,占冰面年降水量的7.55%,再向上又有所减小.平均来说,冰川特殊下垫 面对降水的贡献相当于冰川上年降水总量的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降水 冰川作用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估计近百年来该地区夏季升温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宁练 刘时银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7-213,共7页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结果。文章试图依据冰川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结果。文章试图依据冰川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季气温上升了约023~025℃;同时,对于该冰川不同长度规模时的气候敏感性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末端变化 零平衡线 气候变暖 河源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分布特征的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向应 丁永建 +2 位作者 刘时银 李晶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9,共7页
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068 m和4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 通过分析2006年获取的43个雪坑和2004年的28个雪坑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带和渗浸-冻结带界限(平均值)分别位于海拔4068 m和4086 m,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的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086 m和4122 m处;东、西支顶部的渗浸-冻结带和渗浸带界限分别位于海拔4184 m和4435 m处.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1号冰川的成冰带谱整体上移,成冰带界限达到各研究时期的最高,且东支的变化幅度大于西支;消融带和冰川顶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增大,渗浸带和冰川中部的渗浸-冻结带面积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带 1号冰川 乌鲁木齐河源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昼、夜径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明杰 韩添丁 +1 位作者 叶柏生 焦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43-1250,共8页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1-2005年消融期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河源区径流量的昼、夜变化特征,并对径流变化过程与气温、降水等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5月份消融初期开始,昼、夜平均流量都较小,随着强消融期的到来,...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1-2005年消融期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河源区径流量的昼、夜变化特征,并对径流变化过程与气温、降水等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5月份消融初期开始,昼、夜平均流量都较小,随着强消融期的到来,迅速增大,到消融期后期(8月份末),又逐渐变小.就年际相同月份昼(夜)平均流量相比而言,不确定性较大;年内消融季节各月昼、夜平均径流的变化不同:5月份基本没有昼夜变化,从6月份昼夜变化增大,而且径流最大值出现在16:00-18:00,最小径流发生在9:00-10:00.消融季节各月典型晴朗天气下的径流延迟情况是:6月份最大径流比最高气温延迟1~2h,7月基本没有延迟,8月份延迟2~3h;6-8月份的昼、夜平均径流量比率都大于1(除2002年6月),从6月份开始比率逐渐增大(除2004年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 昼、夜径流特征 降水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消融期内反射率的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白重瑗 大畑哲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11-334,共24页
制约冰川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颗粒物质污化率和积雪厚度。新雪和粒雪的反射率随着雪颗粒粒径和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夏季频繁降雪和融化导致冰川反射率大幅度变化。其变率指标是新雪厚度的函数。在冰川反射率空间分布图中自然冰雪面... 制约冰川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颗粒物质污化率和积雪厚度。新雪和粒雪的反射率随着雪颗粒粒径和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夏季频繁降雪和融化导致冰川反射率大幅度变化。其变率指标是新雪厚度的函数。在冰川反射率空间分布图中自然冰雪面上平均反射率变化于70%至2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反射率 消融期 降雪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可培养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系统发育 被引量:8
19
作者 陶玲 顾燕玲 +4 位作者 郑晓吉 关波 董娟 倪永清 程国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1-521,共11页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融水细菌进行分离,检测了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表型特征,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中分离的36株代表菌株分属于5个系统发育类群、8个属,其...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融水细菌进行分离,检测了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表型特征,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中分离的36株代表菌株分属于5个系统发育类群、8个属,其中,Bacteroidetes和γ-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分别占41.7%和38.9%;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占39%.依据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6株分离菌株80%以上属于耐冷菌;产酶实验显示,大多数菌株同时产蛋白酶和脂肪酶,仅3株菌不产酶,6株菌同时产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耐药性试验表明,36株分离菌株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7株菌对测试的10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理多样性,同时为评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冰川微生物生理特性潜在的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融水 系统发育 低温酶 耐药性
下载PDF
水稳定同位素示踪的冰川流域水文模拟及不确定性研究——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天豪 高红凯 +6 位作者 李向应 韩添丁 贺志华 张志才 段峥 刘敏 丁永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0-1143,共14页
水文模拟不确定性长期以来是制约寒区水文发展的瓶颈问题。水稳定同位素示踪为认识冰川流域径流过程提供了重要“指纹”信息,但仍缺乏有效模型将该信息与冰川水文模型耦合,而且同位素信息对冰川流域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的约束效果也有待检... 水文模拟不确定性长期以来是制约寒区水文发展的瓶颈问题。水稳定同位素示踪为认识冰川流域径流过程提供了重要“指纹”信息,但仍缺乏有效模型将该信息与冰川水文模型耦合,而且同位素信息对冰川流域水文模型不确定性的约束效果也有待检验。将水稳定同位素信息(δ^(18)O)与冰川流域水文模型FLEXG相耦合,实现对冰川流域水稳定同位素和径流过程的耦合建模(FLEXG-iso),并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流域进行模拟检验和径流分割。结果表明:模型不仅对2013—2016年径流过程有良好的模拟效果,还可以重现水稳定同位素、冰川物质平衡等重要过程。利用水稳定同位素这一辅助数据,提高了模型参数的识别能力,减少了模拟过程中各水源的相互妥协效应和不确定性范围。2013—2016年1号冰川断面径流32%~34%来自融雪,48%~51%来自融冰,0%~7%来自地下水,12%~15%来自降雨径流。水稳定同位素对雪和冰川相关中间过程有明显的约束能力,原有模型对融冰贡献的模拟偏高约7%。FLEXG-iso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寒区水文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以及寒区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决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定同位素 冰川水文模型 同位素辅助水文模拟 径流分割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