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acier Mass-Balance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Half Century 被引量:1
1
作者 Yousif Elnour Yagoub Zhongqin Li +2 位作者 Ahmed A. H. Siddig Omer Said Musa Muhammad Naveed Anjum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5期37-58,共22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trend on glacier-mass balance, snow density, snowmelt, snow depth and runoff by using observations of nine glacier stations that covered most of the Ch...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trend on glacier-mass balance, snow density, snowmelt, snow depth and runoff by using observations of nine glacier stations that covered most of the China over the period of 1979-2013. Trend analysis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on all of the selected stations. On an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increasing at the rate of 0.46/10a.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show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nnual glacier-mass balance on most of the stations and caused a decrease in annual balance. Results of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highly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snow densit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 = -0.661 at 0.01 significance leve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snowmelt (CC = 0.532 at 0.01 significance leve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snow dep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 = -0.342 at 0.05 significance level). Moreo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runoff (CC = 0.586 at 0.01 significance level). In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caus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annual snowmelt and runoff anomaly% at the rate of 24.82/10a and 9.87/10a,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a declining trend in annual snow density and snow depth anomaly% was found at a rate of -5.32/10a and -1.93/10a,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d that the snow density, snowmelt and runoff are significantly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in China. This contribution has provided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glacier vari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MASS-BALANCE SNOW Density SNOWMELT SNOW depth RUNOFF Climate VARIATION
下载PD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ydrology in a typical glacier region A case study in Hailuo Creek watershed of Mt.Gongga in China
2
作者 GuoFeng Zhu YuanQing He +4 位作者 DaHe Qin HongKai Gao Tao Pu DongDong Chen Kai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3期227-240,共14页
The glaciers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ydrology processes of this region. In this study, the HBV Light model, which relies on a degree-day model to simulate glacier melting, was employed... The glaciers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ydrology processes of this region. In this study, the HBV Light model, which relies on a degree-day model to simulate glacier melting,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both glacier runoffand total runoff. The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t the Hailuo Creek No. 1 Glacier from 1952 to 2009 were obtained from daily meteorological observed data at the glacier and from six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near the Hailuo Creek Basin. The daily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runoff depth, and monthly potential evaporation in 1995, 1996, and 2002 were used to obtain a set of optimal parameters, and the annual total runoff and glacier runoff of the Hailuo Creek Glacier (1952--2009)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HBV Light model. Results showed the average annual runoff in the Hailuo Creek Basin was 2,114 mm from 1952 to 2009, of which glacial melting accounted for about 1,078 mm. The river runoff in the Hailuo Creek catchment increased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glacier runoff. Glacier runoff accounted for 51.1% of the Hailuo Creek stream flow in 1994 and increased to 72.6% in 2006. About 95% of the increased stream flow derived from the increased ~lacier runo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Light model runoff depth glacier runoff Hailuo Creek Basin glacier mass balance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GPR测厚及冰川体积估算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凌龙 田立德 +1 位作者 杨威 唐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3-788,共6页
2007年春季对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进行了探地雷达(GPR)的冰川测厚工作,获取了该冰川中轴线的厚度数据.基于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的测量结果,对古仁河口冰川的体积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冰川的体积为0.0447 km3,并结合雷... 2007年春季对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进行了探地雷达(GPR)的冰川测厚工作,获取了该冰川中轴线的厚度数据.基于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的测量结果,对古仁河口冰川的体积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冰川的体积为0.0447 km3,并结合雷达图像分析了冰下地形和冰川槽谷形态;冰川槽谷呈V字形状,纵剖面由末端向上出现阶梯状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 冰川厚度 冰储量 古仁河口冰川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昆仑山求勉雷克塔格冰川春季表面温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宁练 贺建桥 +1 位作者 吴红波 李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88-1094,共7页
通过对2013年春季在青藏高原昆仑山求勉雷克塔格冰川上取得的冰川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冰川表面温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冰川表面(粒雪)温度在晴天时较多云或阴雪天时偏低,这可能与晴天时冰川表面吸收的部分热... 通过对2013年春季在青藏高原昆仑山求勉雷克塔格冰川上取得的冰川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冰川表面温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冰川表面(粒雪)温度在晴天时较多云或阴雪天时偏低,这可能与晴天时冰川表面吸收的部分热量用于粒雪消融而不是粒雪层升温有关;晴天时该冰川表面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递减率值为0.58℃·(100m)-1,较自由大气的气温递减率值略偏低;晴天时,冰川表层粒雪层厚度对其表面温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粒雪层厚度每增加10cm,其冰川表面温度会升高约0.46℃.结合青藏高原其他冰川表面温度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当冰川表面存在消融时其表面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小,一般只有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表面温度 粒雪层厚度 天气变化 求勉雷克塔格冰川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厚度测量与地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通 效存德 +2 位作者 秦翔 侯典炯 丁明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9-1066,共8页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 冰川地形特征的研究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根据探地雷达获取的冰川厚度数据(2009年)和1∶5万地形图(1974年),得到沿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冰厚度分布以及5条冰川槽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沿东绒布冰川主流线的平均表面坡度约为0.08,平均厚度约为190m,最大厚度约为320m(海拔6 300m);在1974—2009年间沿冰川主流线冰厚度平均减薄约30m;东绒布冰川表碛覆盖区与白冰区尚未分离,目前很可能是一条停滞冰川,冰川末端位于海拔5 540m附近(下游方向);东绒布冰川槽谷形态接近于V型,而不是U型(b指数变化范围约为0.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 东绒布冰川 地形特征 冰厚度 冰川槽谷
下载PDF
遥感反演2000—2020年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6
6
作者 龙笛 李雪莹 +5 位作者 李兴东 韩鹏飞 赵凡玉 洪仲坤 王一鸣 田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5-389,共15页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储量造成显著影响,严重威胁下游地区涉及10亿人口的水资源安全、水灾害防治和水生态保护。本研究集成多源卫星遥感(包括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光学影像等)及相关反演融合算法和部分再分析数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延...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储量造成显著影响,严重威胁下游地区涉及10亿人口的水资源安全、水灾害防治和水生态保护。本研究集成多源卫星遥感(包括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光学影像等)及相关反演融合算法和部分再分析数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延长并生成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各类水储量(湖泊、冰川、雪深和雪水当量、总水储量)变化数据,并分析其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2—2020年间青藏高原外流区总水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10.90 Gt/a),主要由冰川质量损失主导;内流区总水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6.40 Gt/a),其中湖泊水量扩张占主导。(2)青藏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并分为3个阶段:2000—2012年为平稳增长期(6.35 Gt/a),2012—2017年为相对稳定期(1.42 Gt/a),2017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10.59 Gt/a);湖泊水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性较高。(3)藏东南地区的冰川呈快速消融趋势(-4.50 Gt/a),气温升高和降水年际波动是近年来该地区冰川后退的主要原因。(4)2016—2020年平均雪水当量较2001—2015年呈增加趋势,积雪变化主要受累积期平均气温和降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水储量 湖泊水储量 冰川物质平衡 积雪深度 雪水当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博格达山南坡黑沟冰川融水径流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小刚 李念杰 邓世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1-82,共12页
提要 黑沟8号冰川的冰川融水径流与气温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Q=a+bT+cT^2。冰川融水对气温的响应有一定滞后期,一般为1—3天。在不同时期、不同气温条件下,产流机制亦有所不同。纯冰川融水径流模数达73.14dm^3/skm^2,相应径流深达853.10m... 提要 黑沟8号冰川的冰川融水径流与气温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Q=a+bT+cT^2。冰川融水对气温的响应有一定滞后期,一般为1—3天。在不同时期、不同气温条件下,产流机制亦有所不同。纯冰川融水径流模数达73.14dm^3/skm^2,相应径流深达853.10mm。冰川融水集中于夏季,占90.7%,而纯冰川消融量占到69.1%。冰川对河流的补给比达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融水 径流 径流模数
下载PDF
高亚洲冰川区SRTM C-波段DEM数据透射深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安安 李真 +2 位作者 贺建桥 郭忠明 张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7,共12页
SRTM数据是研究冰量变化的重要数据之一。基于SRTM C-波段和X-波段的高程数据,对高亚洲不同冰川区SRTM C-波段数据的透射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亚洲地区SRTMC透射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藏色岗日地区的透射深度最大... SRTM数据是研究冰量变化的重要数据之一。基于SRTM C-波段和X-波段的高程数据,对高亚洲不同冰川区SRTM C-波段数据的透射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亚洲地区SRTMC透射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藏色岗日地区的透射深度最大为(5.3±2.1)m,中天山和念青唐古拉西段地区的透射深度最小仅为(0.8±0.6)m。透射深度整体空间分布呈由高亚洲边缘地区向青藏高原内陆先减小后增大,到羌塘高原地区SRTMC的透射深度最大的趋势。气温和降水量的空间差异共同作用是导致SRTMC透射深度呈上述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此外,SRTM X-波段数据的覆盖状况和冰川样本数量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研究估算出的SRTMC透射深度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TM 冰川 透射深度 高亚洲
下载PDF
西藏阿里地区嘎尼冰川厚度特征及冰储量估算 被引量:7
9
作者 靳胜强 田立德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6-524,共9页
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是冰川学研究中相当宝贵的数据。2018年5月,利用探地雷达(GPR)对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山脉南部的嘎尼冰川进行了冰川厚度测量。基于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模块,运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冰川非测厚区进行插值计算,结合差... 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是冰川学研究中相当宝贵的数据。2018年5月,利用探地雷达(GPR)对西藏阿里地区喀喇昆仑山脉南部的嘎尼冰川进行了冰川厚度测量。基于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模块,运用Kriging插值方法对冰川非测厚区进行插值计算,结合差分GPS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了嘎尼冰川横、纵剖面厚度特征,绘制了冰川冰下地形图和冰川厚度分布图,并估算了冰川冰储量。结果表明:嘎尼冰川冰下地形存在空间差异,东支冰下地形起伏较大,西支相对平缓,冰川作用以下蚀为主,冰川面积为4.31 km^2,平均厚度为51.2 m,最大厚度出现在东支海拔5 970 m处,约为136.6 m,冰储量为0.218 k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嘎尼冰川 探地雷达 冰川厚度 冰储量
下载PDF
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初步分析——以天摩沟冰川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屈永平 肖进 潘义为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7-184,共8页
针对融雪、降雨融雪等条件诱发的冰川泥石流形成过程,为了更好的认识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选取藏东南地区天摩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流域特征、冰川覆盖面积以及气温等条件,在热化学、土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理论基础上,分析... 针对融雪、降雨融雪等条件诱发的冰川泥石流形成过程,为了更好的认识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选取藏东南地区天摩沟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流域特征、冰川覆盖面积以及气温等条件,在热化学、土力学以及流体力学等理论基础上,分析得到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在融雪条件下的起动流深阀值。结果表明:由于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沟分布高程影响,使得冰川泥石流沟所处的大气压为41. 0×103~54. 0×103kPa,使得雪线位置的冰川熔点上升至0. 352~0. 45℃;天摩沟冰川泥石流沟道冰碛物表层有效粒径(d10=10 mm)起动的临界流深为0. 04 m;天摩沟冰川泥石流沟道冰碛物发生冲蚀剪切破坏时的临界地表流深为其侵蚀厚度的3. 17倍;当天摩沟的降雨强度大于10. 22mm/h时可诱发冰川泥石流过程。研究成果为藏东南地区冰川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天摩沟 冰川泥石流 流深阀值 寒旱区 青藏高原 地质灾害防治 管涌型破坏模式
下载PDF
基于耦合热传导-冰流模型的冰川钻孔温度重建的气候反演算法比较
11
作者 孙欢 王宁练 张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3-1715,共13页
冰川内部温度与冰面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可由实测冰温-深度剖面重建冰面温度变化。耦合热传导-冰流物理模型及其相关反演算法是基于冰温-深度剖面重建冰面温度变化的理论基础和关键。通过构造理想条件下的数值实验,分析比较了最... 冰川内部温度与冰面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可由实测冰温-深度剖面重建冰面温度变化。耦合热传导-冰流物理模型及其相关反演算法是基于冰温-深度剖面重建冰面温度变化的理论基础和关键。通过构造理想条件下的数值实验,分析比较了最小二乘法、Tikhonov正则化方法和蒙特卡罗算法重建百年尺度冰面温度变化的实验结果。同时,以我国藏北高原腹地的马兰冰川钻孔资料为例,结合气象资料构造真实钻孔数据模拟实验。分别给出了三种反演算法重建10 a和40 a尺度的冰面温度变化结果,并讨论了不同算法的优劣性和适用性。两组模拟实验结果均表明:Tikhonov正则化方法是目前求解该反问题的最优方法。与其他算法相比,Tikhonov正则化方法在各个时间尺度的重建结果与真实冰面温度变化吻合更好。另外,分别对重建百年和40 a尺度的冰温-深度剖面添加±0.02℃和±0.01℃的随机误差,研究发现Tikhonov正则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干扰,相较其他算法得到的解更加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反问题中解的稳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温-深度剖面 热传导-冰流模型 反演算法 百年冰面温度重建 马兰冰川
下载PDF
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变化比较分析——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开明 陈世峰 +3 位作者 康玲芬 李忠勤 李生德 文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例,比较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自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变化。结果表明:物质平衡亏损、平衡线高度上升、活动层温度升高、厚度减薄、运动速度降低、末端退缩...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为例,比较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自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变化。结果表明:物质平衡亏损、平衡线高度上升、活动层温度升高、厚度减薄、运动速度降低、末端退缩、面积和冰储量减少是两类冰川的主要变化趋势;大陆型冰川变率有加大或者大于海洋型冰川的表现,并且两类冰川的变化幅度差距有逐渐缩小或趋稳的迹象。进一步分析认为:两类冰川消融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气温上升,重要因素是冰面反照率降低,而气候环境、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加速消融机理等差异,是造成两者变化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大陆型冰川 海洋型冰川 物质平衡 冰川厚度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玉龙雪山白水河1号冰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