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ctic glacier movement monitoring with GPS method on 2005
1
作者 艾松涛 鄂栋臣 +1 位作者 阎明 任贾文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6年第1期61-68,共8页
During the 2005 Arctic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the research on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and mass balance of two glaciers around Ny-Alesund, Austrelovenbreen and Pedersenbreen, which were selected in the 2004 Y... During the 2005 Arctic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the research on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and mass balance of two glaciers around Ny-Alesund, Austrelovenbreen and Pedersenbreen, which were selected in the 2004 Yellow River Station expedition were conduc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 in using GPS method to monitor the Arctic glaciers'movement, estimates the precision of first time measured GPS data and discusses the relevant problems in surveying on the Arctic Glaciers with G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Yellow River Station glacier GPS movement monitoring.
下载PDF
The movement features analysis of Laohugou Glacier No.12 in Qilian Mountains 被引量:3
2
作者 YuShuo Liu Xiang Qin WenTao Du WeiJun Sun DianJiong Ho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2期119-123,共5页
The Laohugou Glacier No. 12 is the largest valley glacier in Qilian Mountains, 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em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ement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glacier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 The Laohugou Glacier No. 12 is the largest valley glacier in Qilian Mountains, 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em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ement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glacier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from other terrestrial natural ice. Glacier changes not only reflect climate change,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ity society. In the arid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glaciers 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ter source. We use the GPS receiver (South-Lingrui $82) as data platform with the aid of RTK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o observe the surface velocity of Laohugou Glacier No. 12. Surface velocity data shows that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s at an altitude of 4,750-4,850 m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8-2009. During this period, the west branch surface velocity reached 32.6 m per year at an altitude near 4,830 m, the east branch surface velocity reached 32.4 m per year at the altitude near 4,770 m. Comparing the surface velocity data during 2008-2009 with observation results in 1959, the glacier velocity slowed down about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ohugou glacier No. 12 GPS glacier movement surface velocity
下载PDF
Movement and variation of four typical glacier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ZheFan Jing Kun Wang Li Li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3期206-211,共6页
We selected four typical glacier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and investigated their movements and variation us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remote sensing, photographic measurements,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T... We selected four typical glacier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and investigated their movements and variation using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remote sensing, photographic measurements,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The velocity of glacier movement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has been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Glacier motion has maintained a normal style. The movement velocity of Laohugou Glacier No. 12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by 48%) from 1960 to 2012. The movement velocity of the Qiyi Glacier also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by 48.1%) from 1958 to 2012; it decreased by 29.4% from 1958 to 1977 and by 26.5% from 1977 to 2012. Therefore, the Qiyi Glacier's movement velocity varied greatly over the earlier 20 years (1958 1977), but presented a small de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latter 30 years (1977-2012). By comparing the movement velocity variation of these typical glaciers, we determined that the extent of variation was consistent among large glaciers (such as Laohugou Glacier No. 12) and small glaciers (such as the Qiyi Glacier and Yanglonghe Glacier No. 5),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siz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ical glaciers movement velocity VARIATION extent Qilian Mountains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与激光测高数据的冰川运动监测研究
4
作者 刘沼辉 齐忠华 朱李忠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57,共5页
针对不同遥感数据源对冰川监测具有不同的优势,结合Sentinel-1归一化互相关计算方法与激光测高数据重叠点法,对恩格斯堡岛周边冰川进行冰流速和高程变化联合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恩格斯堡岛周边Priestley冰川至Nanshen冰架沿线表面流速和... 针对不同遥感数据源对冰川监测具有不同的优势,结合Sentinel-1归一化互相关计算方法与激光测高数据重叠点法,对恩格斯堡岛周边冰川进行冰流速和高程变化联合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恩格斯堡岛周边Priestley冰川至Nanshen冰架沿线表面流速和高程变化均呈两端大于中间趋势。该区域冰流速最大区域位于Priestley冰川纳什山脊段以及Nanshen冰架与其周边各冰川交汇区。该区域从2003~2019年平均高程变化为2.03 m,最大高程变化为5.16 m,高程变化趋势与表面流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位于Priestley冰川纳什山脊段和Nanshen冰架与各冰川交汇口处高程变化较大,Priestley冰川凯纳特山段相对比较稳定。本文研究方式可为小区域冰川综合监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运动监测 激光测高 冰川流速监测 高程变化监测 哨兵一号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宇硕 秦翔 +2 位作者 杜文涛 孙维君 侯典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5-479,共5页
以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为数据获取平台,借助RTK测量技术对均匀布设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的花杆网阵进行表面运动速度观测.2008年6—8月和2008—2009年整年的观测资料显示:2008—2009年间该条冰川表面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 750... 以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为数据获取平台,借助RTK测量技术对均匀布设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的花杆网阵进行表面运动速度观测.2008年6—8月和2008—2009年整年的观测资料显示:2008—2009年间该条冰川表面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 750~4 850 m,其中西支表面流速达到32.6 m.a-1,出现在海拔4830 m附近,东支表面流速达到32.4 m.a-1,出现在海拔4770 m附近.相比1959年的观测结果,该条冰川流速减慢了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GPS 冰川运动 表面速度
下载PDF
2005年北极冰川首期GPS监测 被引量:14
6
作者 艾松涛 鄂栋臣 +1 位作者 闫明 任贾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二次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针对黄河站附近首次队踏勘选定的两条典型冰川(AustreLov啨nbreen和Pedersenbreen),开展了以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利用差分GPS进行北... 2005年7月至8月,中国北极黄河站第二次科学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针对黄河站附近首次队踏勘选定的两条典型冰川(AustreLov啨nbreen和Pedersenbreen),开展了以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利用差分GPS进行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初步处理了首期GPS监测的数据,并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针对北极冰川特殊的地理环境,探讨了在北极冰川上进行GPS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黄河站 冰川 GPS 运动监测
下载PDF
错误的“冰臼”成因说 被引量:7
7
作者 苏珍 蒲健辰 赵井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有学者将暴露于地表,地貌学称之为壶穴的所有臼状地形统称为"冰臼",且作为古冰川作用的证据。事实上,他们宣传的"冰臼"是流水或差异风化形成的壶穴,而非古冰川所成。在众多论著中,以韩同林先生《...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有学者将暴露于地表,地貌学称之为壶穴的所有臼状地形统称为"冰臼",且作为古冰川作用的证据。事实上,他们宣传的"冰臼"是流水或差异风化形成的壶穴,而非古冰川所成。在众多论著中,以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造成的混乱为最。从冰川学的角度来看,冰川运动、消融等理论并不支持"冰臼"是由冰川作用所成的观点,其主要错误之处有三:①在冰川学中,"Moulin"一词指的是冰川表面热融形成的负地形,所涉及是冰川冰,而非冰川的下覆岩床;②此书借用早已放弃的冰水穿洞假说来论述"冰臼群"的形成过程,在常态运动的冰川上是行不通的;③书中冰融水形成的圆柱状滚流假说更与事实不符。这几点足以说明"冰臼成因说"是不能成立的,仅是一种错误的推测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臼 壶穴 冰川消融 冰川运动
下载PDF
地基InSAR技术及其典型边坡监测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斌 葛大庆 +4 位作者 李曼 张玲 王艳 郭小方 王毅 《中国地质调查》 2018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了开展边坡活动实时监测,研究以IBIS-L地基In SAR系统为代表的地基In SAR形变时序分析关键技术,进行针对不同变形特征的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化,并开展了奉节大树场镇灾后滑坡、神农架林区人工不稳定斜坡和备战铁矿露天采矿边... 为了开展边坡活动实时监测,研究以IBIS-L地基In SAR系统为代表的地基In SAR形变时序分析关键技术,进行针对不同变形特征的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化,并开展了奉节大树场镇灾后滑坡、神农架林区人工不稳定斜坡和备战铁矿露天采矿边坡等边坡活动的监测应用,以及备战铁矿隧道南口冰川运动的监测试验。4种类型边坡地基In SAR监测结果表明,在复杂工作情况下,地基In SAR设备具有较高的观测稳定性,在满足观测条件的情况下,地基In SAR测量精度能达到亚mm级,已成为监测边坡微小形变的重要技术手段。这扩展了形变监测模式从星载In SAR技术的"大尺度、宽覆盖"走向地基In SAR技术的"小尺度、局部精细测量",进一步丰富了科研人员对边坡变形现象的动力学过程认识,为"星-地"联合In 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过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 滑坡 不稳定斜坡 露天采矿边坡 冰川运动
下载PDF
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威 刘蓓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7,共8页
对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000~4300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冰川主要发育期为... 对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000~4300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冰川主要发育期为末次冰期,古冰川平衡线、山体最高峰以及夷平面的高度显示,冰川发育所依托的夷平面在末次冰期时超过古平衡线,二者差值为50~400m,为冰川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与地势条件.冰川规模演化表明,滇西北地区多处山地MIS3中期的冰川规模大于末次冰盛期(LGM),可能与MIS3中期较强南亚季风带来较丰富的降水有关.古气候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表明,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 构造运动 冰川规模 平衡线 滇西北
下载PDF
川西北飞来峰成因探讨
10
作者 颜世永 李月 +1 位作者 周瑶琪 杨恒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共4页
川西北飞来峰广泛分布,关于飞来峰的成因说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近来周自隆等提出的巨型冰川漂砾成因受到重视。为验证此观点的准确性,在岷江断裂带附近进行野外考察,分析飞来峰的地层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飞来峰的分... 川西北飞来峰广泛分布,关于飞来峰的成因说法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近来周自隆等提出的巨型冰川漂砾成因受到重视。为验证此观点的准确性,在岷江断裂带附近进行野外考察,分析飞来峰的地层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飞来峰的分布位置与断裂有较好的匹配关系,其形成时期与断裂活动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飞来峰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通过断裂的逆冲推覆将岩体从远处带到现今的位置,是构造运动的产物,且以大规模的推覆作用为主,并伴随有重力滑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飞来峰,而并非冰川活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飞来峰 冰川 构造运动 推覆 形成机制
下载PDF
DEM辅助偏移量跟踪技术的山地冰川运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群 范景辉 +3 位作者 周伟 袁蔚林 童立强 郭兆成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3,共7页
为改善传统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山地冰川表面位移时受大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的状况,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以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和浪卡子县之间的卓莫拉日山系东段冰川区为例,选取... 为改善传统偏移量跟踪技术获取山地冰川表面位移时受大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影响较大的状况,研究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以西藏自治区康马县和浪卡子县之间的卓莫拉日山系东段冰川区为例,选取2对不同空间基线长度的TerraSAR-X数据应用传统的和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进行处理,并对比非冰川区的2种偏移量提取结果;针对2景入射角和成像范围有所差别的COSMO-SkyMed影像开展了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数据处理。结果表明,DEM辅助的偏移量跟踪技术不仅降低了空间基线和地形起伏引起的误差,而且还能应用于同一传感器不同波束模式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扩大了SAR数据的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量跟踪技术 冰川表面运动 大空间基线 地形起伏 外部DEM TERRASAR-X COSMO-SkyMed
下载PDF
The movement mechanisms of subpolar-type glaciers in China
12
作者 黄茂桓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3期352-361,共10页
Studies of movement mechanism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Urumqi Glacier No. 1 for years Four mechanism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y are ice deformation, bed deformation, shear faulting and sliding over the bed. The cree... Studies of movement mechanism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Urumqi Glacier No. 1 for years Four mechanism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y are ice deformation, bed deformation, shear faulting and sliding over the bed. The creep experiment on polycrystalline ice with impurities and the observation in ice tunnels excavated at the glacier base show that a definite store of impurities is able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eformation of bed composed of ice-laden debris at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 1℃ and the melting point The subpolar-type glaciers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se studies, might be distinguished into three modes whose movement mechanism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to a degree according to their scale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O’C isothe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polar-type glacier movement MECHANISM URUMQI glacier No. 1.
原文传递
利用GPS的北极冰川运动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艾松涛 王泽民 +1 位作者 鄂栋臣 闫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37-1340,共4页
分析了2005~2010年的6期GPS观测数据,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年均运动速度。结果表明,两条冰川物质平衡当前均处于负平衡状态。结合该地区1936年测量的冰面高程数据,对73a以来冰川总体物质平衡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条冰川当前... 分析了2005~2010年的6期GPS观测数据,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年均运动速度。结果表明,两条冰川物质平衡当前均处于负平衡状态。结合该地区1936年测量的冰面高程数据,对73a以来冰川总体物质平衡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条冰川当前处于加速消融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黄河站 GPS 冰川运动 高程变化
原文传递
联合卫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沟冰川动态变化及次生滑坡灾害监测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国祥 张波 +5 位作者 张瑞 蔡嘉伦 符茵 刘巧 于冰 李志林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0-995,共16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藏东南及横断山脉多数冰川物质持续亏损、运动速度减缓,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为突破光学遥感受气候条件制约的瓶颈,联合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地基SAR两种技术手段...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藏东南及横断山脉多数冰川物质持续亏损、运动速度减缓,导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发。为突破光学遥感受气候条件制约的瓶颈,联合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地基SAR两种技术手段,选取海螺沟冰川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时序监测分析。基于对近11 a间获取的38景PALSAR系列影像的像素偏移统计表明,海螺沟1号冰川粒雪盆和冰瀑布上沿区域整体运动最快,最大速度超过2 m/d;在海拔2 900~3 900 m的冰舌区,冰川运动趋缓,速度降至0.1~0.4 m/d;随着季节更替,海螺沟冰川运动速度呈周期性波动,积累区的夏冬两季差异为25%~35%,而冰舌段的差异则高达4倍。在年际变化方面,海螺沟1号冰川的运动速度平均减缓率为每年7.27%,消融区内减缓率高达每年15.57%。同时,使用像素偏移追踪和Stacking-InSAR(interferometric SAR)方法在海螺沟U型谷北坡探明了多处不稳定滑坡体,统计分析表明,此类滑坡运动与冰川消融具有强相关性,滑移速度于每年夏季达到峰值,2018年度最大滑移速度为南北向100 mm/d、东西向50 mm/d。进一步分析地基雷达的高频实时监测数据,确定该滑坡体的滑移速度在2018-07-09达到峰值(150 mm/d),并于随后失稳垮塌,详细展现了整个蠕变致灾过程。相关研究数据及监测结果可为冰冻圈及山地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冰川 像素偏移追踪 地基SAR 冰川运动 滑坡
原文传递
中天山南依内里切克冰川轴部二维流速及运动机制
15
作者 张亚丽 张立峰 +2 位作者 何毅 杨旺 曹胜鹏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9-1327,共9页
冰川运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掌握冰川运动过程至关重要。冰川流速揭示冰川运动过程,而已有冰川流速构建方法未考虑冰川流动方向,揭示的冰川运动机制不够精准。选取中天山南依内里切克冰川为对象,基于2018—202... 冰川运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掌握冰川运动过程至关重要。冰川流速揭示冰川运动过程,而已有冰川流速构建方法未考虑冰川流动方向,揭示的冰川运动机制不够精准。选取中天山南依内里切克冰川为对象,基于2018—2020年Sentinel-1A升轨数据,利用像素偏移追踪(Pixel Offset Tracking,POT)技术获得南依内里切克冰川方位向与距离向位移场,引入冰川流动方向构建冰川主流线轴部二维流速,分析冰川运动机制。结果表明:稳定区像元偏移速度远小于冰川主流线轴部二维流速,利用POT技术构建的轴部二维流速模型监测冰川运动过程良好。2018、2019和2020年中天山南依内里切克冰川轴部二维平均流速分别为62.28 cm/d、49.41 cm/d、61.89 cm/d,消融区(冰舌)轴部二维流速随高程的降低呈先缓慢减小后逐渐增大再迅速减小趋势,冰川流速由轴部向两侧边缘递减。随着气温升高,冰川运动速度逐渐增大,气温升高可能是中天山南依内里切克冰川流速加快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依内里切克冰川 运动速度 Sentinel-1A PO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