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pping of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s in the drought-prone areas of south Madagascar using geospatial techniques
1
作者 Charles Serele Ana Perez-Hoyos Francois Kayitakire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403-1413,共11页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Madagascar have the country’s lowest water supply coverage and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drought.Access to potable drinking water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local population.Chronic droughts ...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Madagascar have the country’s lowest water supply coverage and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drought.Access to potable drinking water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local population.Chronic droughts lead to annual emergency appeals to save the lives of acute malnourished children.UNICEF’s response consisting in providing potable drinking water through the drilling of boreholes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e complex hydrogeology,the low yield of boreholes and high-level salinity of water,the lack of reliable groundwater data and the weak capacity of the drilling sector.These constraints result in a high rate of drilling failure.To improve drilling success and provide more potable drinking water to local communities,it is vital to undertake reliable groundwater investigation.UNICEF Madagascar and the European Union delegation in Madagascar collaborated on the use of satellite imagery to improve sector knowledge and access to safe and clean water for local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Madagascar.The methodology relies on produce thematic layers of groundwater potential areas.Later,these thematic layers were overlaid with ground-based hydrogeological data to map the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s(GWP) and identify the most suitable sites for borehole siting and drilling.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very encouraging,and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used has proven its applicability in mapping groundwater potential areas in the eight drought-affected areas of south Madagascar.The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 map is being used by UNICEF and partners to plan water supply projects and identify the best sites for positioning new boreholes and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drilling failure.Additionally,the project developed a database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which will improve knowledge of the 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context and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the water sector.Lessons learnt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an integr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 map with demographics and water demand information will help identifying priority areas for detailed studies.Moreover,a capacity building activity is required for knowledge/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Ministry of Energy,Water and Hydrocarbons(MEEH),allowing the possibility of scaling-up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rest of Madagascar.Finally,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the MEEH and refining this approach as suggested above will certainly help in the pursuit to improve equitable access to safe and clean water for households located in the drought-affected areas of southern Madagascar,allowing them to be more resilient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s(gwp) Overlay analysi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South Madagascar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贾文玘 伊淼 +6 位作者 张佳蕾 杨莎 孟静静 张正 郭峰 王建国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4-675,共12页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Ⅱ夏花生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玉米单作相比,土壤CO_(2)和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降幅分别为10.24%~18.75%和10.78%~23.93%、排放总量降幅分别为8.30%~19.12%和14.09%~26.81%。间作减少了后茬冬小麦(轮作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间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较玉米单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土壤CO_(2)排放通量减少3.79%、排放总量减少3.84%;土壤N_(2)O排放通量减少16.80%、排放总量减少17.66%;土壤CH_(4)排放总量呈现“汇”现象。此外,单作玉米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占总排放的49.13%;单作花生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23.77%和26.06%;间作模式下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柴油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31.50%、16.74%、17.92%。间作模式增加了后茬小麦碳排放效率、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上,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行比3:6)周年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碳排放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种植模式协同秸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婷 翟壮 +1 位作者 高镜清 蔡文倩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4-1512,共9页
在浙江省嘉善县选取1.3 hm^(2)稻田,设置节水旱管+秸秆还田/不还田与普通淹灌+秸秆还田/不还田2种种植模式4个处理组(以下简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28批次336个稻田甲烷(CH_(4))和氧... 在浙江省嘉善县选取1.3 hm^(2)稻田,设置节水旱管+秸秆还田/不还田与普通淹灌+秸秆还田/不还田2种种植模式4个处理组(以下简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获取28批次336个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数据,同时结合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等6个环境因子12个样品分析结果,探究种植模式协同秸秆管理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CH_(4)累计排放量依次为普通还田>普通不还田>节水还田>节水不还田,N_(2)O累计排放量为普通还田>节水不还田>节水还田>普通不还田。全球增温潜势(GWP)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普通还田最高,分别为7696.03 kg/hm^(2)(以CO_(2)计,全文同)、0.97 kg/kg;节水不还田最低,分别为2110.12 kg/hm^(2)、0.21 kg/kg。2)最小显著差异法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CH_(4)累计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CH_(4)累计排放量与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N_(2)O累计排放量则与硝态氮(NO_(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GWP、GHGI与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种植模式与秸秆管理均对CH_(4)累计排放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对CH_(4)累计排放量、N_(2)O累计排放量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水稻节水旱管种植协同秸秆还田措施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高产经济种植模式,既可保证粮食安全,降低秸秆离田成本,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旱管 秸秆还田 稻田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gwp)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下载PDF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晶莹 马龙飞 +4 位作者 张红娟 潘一搏 卢山 徐龙 马晓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51-2861,共11页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可以系统识别和评估不同产品与工艺之间的环境问题,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相比于基础大宗化工产品,医药化学品及中间体通常比较复杂,所带来的环境...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可以系统识别和评估不同产品与工艺之间的环境问题,确定污染物排放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和工艺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相比于基础大宗化工产品,医药化学品及中间体通常比较复杂,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更大,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可以量化分析医药领域中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以支持医药领域“双碳”目标发展。本文简述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四个步骤:目的和范围的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从药物生产、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方面综述了生命周期评价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的医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相对较少、数据收集困难,尤其是药物中间体结构复杂、生命周期上游清单数据缺失,以及数据质量不高、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不统一等。最后,针对未来医药领域生命周期评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领域 生命周期评价 温室效应 药物生产 医疗器械
下载PDF
典型石化企业地面火炬挥发性有机物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环境影响
5
作者 卜梦雅 张钢锋 杜天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2-370,共9页
针对我国石化行业减污降碳形势严峻的现实,以具有百万吨乙烯裂解能力的某石化企业中2座地面火炬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监测和模型计算,系统探讨了火炬燃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A、B 2座火炬2021年... 针对我国石化行业减污降碳形势严峻的现实,以具有百万吨乙烯裂解能力的某石化企业中2座地面火炬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监测和模型计算,系统探讨了火炬燃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A、B 2座火炬2021年VOCs排放量分别为310.56和77.38 t/a,烯烃是主要排放组分;温室气体排放以含碳化合物燃烧转化产生的CO_(2)为主,排放量约占火炬CO_(2)排放总量的99.98%;2座火炬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分别为3011.72和628.97 t/a,乙烯和丙烯分别是A、B火炬OFP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分别为39.52%和44.91%;2座火炬年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5806.92和1148.46 t/a(以CO_(2)当量计),其中CO_(2)的贡献最大,其导致的直接温室效应是CH4的25.12~35.46倍,是VOCs排放间接导致温室效应的6.64~7.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行业 火炬 挥发性有机物 温室气体 臭氧生成潜势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
作者 于笑天 袁鹤龙 +2 位作者 李涛 李江 缴锡云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基于土箱模拟试验,设置3个处理(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CK;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ST;秸秆还田+微纳米加气灌溉,SO),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箱中的温室气体排... 【目的】探讨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基于土箱模拟试验,设置3个处理(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CK;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ST;秸秆还田+微纳米加气灌溉,SO),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箱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浓度进行监测,分析CH_(4)、N_(2)O、CO_(2)的排放通量以及全球增温潜势的变化趋势,探讨温室气体排放对秸秆还田和微纳米加气灌溉的响应规律。【结果】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泡田期N_(2)O、CH_(4)、CO_(2)累积排放通量,ST处理下3种气体排放通量分别可提高30.67%、167.08%、76.95%;秸秆还田条件下,微纳米加气灌溉下的CO_(2)累积排放通量相比常规水灌溉略有提高,而N_(2)O和CH_(4)的累积排放通量分别降低10.11%、32.63%;CK、ST、SO处理下的稻田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7.53、14.14、12.14 g/m^(2)。【结论】秸秆还田会促进稻田泡田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微纳米加气灌溉可以缓解这一负面效应,对秸秆还田背景下稻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田期 秸秆还田 加气灌溉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水分状况及温度对长江漫滩沉积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南京绿水湾湿地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丹奕 刘艺轩 +2 位作者 周旭东 唐珍妮 于志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58-2370,共13页
为探究水文波动和气候变暖对河流漫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选取南京长江绿水湾湿地漫滩表层0~15 cm沉积物为实验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等技术,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水分状况(淹水和半淹水)和4种温度(5、15、20、30℃)下... 为探究水文波动和气候变暖对河流漫滩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选取南京长江绿水湾湿地漫滩表层0~15 cm沉积物为实验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等技术,结合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2种水分状况(淹水和半淹水)和4种温度(5、15、20、30℃)下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排放规律。结果表明:累积CO_(2)排放量随温度及水分含量升高而升高,温度敏感系数(Q10)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淹水30℃处理下CO_(2)排放速率在培养25 d后受到抑制而逐渐下降。淹水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半淹水,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淹水显著降低了沉积物净硝化速率,5℃半淹水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淹水,但30℃淹水N_(2)O累积排放显著高于半淹水。增温有利于加快淹水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腐殖化进程。研究表明,温度上升、水分含量增加均将导致沉积物排放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状况 温度 温室气体 长江漫滩 沉积物 溶解性有机质 增温潜势
下载PDF
含氟化学灭火气体的温室效应预测模型
8
作者 周彪 崔凯 +4 位作者 王凯 陈涛 王德政 蒋晨旸 郝丹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163,共6页
为加快新型环境友好型化学灭火气体的研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灭火气体分子的理化特性和结构参数,选取熔点、沸点、饱和蒸气压和汽化潜热等10个影响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关键参数,构建出包含14种含氟介质的数据信息... 为加快新型环境友好型化学灭火气体的研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灭火气体分子的理化特性和结构参数,选取熔点、沸点、饱和蒸气压和汽化潜热等10个影响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关键参数,构建出包含14种含氟介质的数据信息库;通过采用量纲分析法推导出含氟介质GWP的计算方程式,结合数据库构建出1种GWP预测模型;采用典型含氟介质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WP预测模型计算出4种含氟介质的GWP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数据相吻合,GWP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缩短新型灭火气体的研发周期,为新型含氟介质的研发与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化学气体 温室效应 gwp 分子理化特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稻田系统温室气体交换及综合温室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波 荣湘民 +4 位作者 谢桂先 张玉平 周亮 张宇 王心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8-304,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稻(Oryza sativa)生长期内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CH4、N2O的排放量,并根据土壤有机碳库和植株碳素累积量的变化估算稻田CO2净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稻田CH4与N2O的排放之间存在消长关系,CH4是稻田...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稻(Oryza sativa)生长期内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双季稻田CH4、N2O的排放量,并根据土壤有机碳库和植株碳素累积量的变化估算稻田CO2净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稻田CH4与N2O的排放之间存在消长关系,CH4是稻田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促进稻田CH4的排放和CO2的固定,而对N2O的排放并没有造成显著影响。各处理的综合增温潜势均为负值,表现为减缓温室效应的趋势,其中DF(猪粪堆肥+化肥)和ZYF(沼渣沼液肥+化肥)处理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较CF(纯化肥)处理分别提升了16.43%和5.89%。从全年稻季单位产量的GWP来看,DF、ZYF处理的单位产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分别为-0.37,-0.38kg/kg,与CF(纯化肥)处理大小相当。施用猪粪堆肥和沼渣沼液肥既可以促进作物增产,又可以相对增加稻田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的固定量,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潜力巨大,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CO2 CH4 N2O 有机无机肥配施 gwp
下载PDF
间歇灌溉模式下稻田CH_4和N_2O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 被引量:63
10
作者 袁伟玲 曹凑贵 +1 位作者 程建平 谢宁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294-4300,共7页
【目的】研究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为全面评价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有效控制稻田温室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对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运用增温潜... 【目的】研究间歇灌溉和长期淹灌模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其温室效应,为全面评价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有效控制稻田温室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态箱技术对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田生态系统CH4和N2O排放的温室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峰值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前期和中期,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分蘖前期和成熟期。与长期淹灌相比,间歇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降低,其累积排放量为20.04 g.m-2,比长期淹灌处理37.27 g.m-2减少了46.23%;而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长期淹灌稻田,其排放量为127.42 mg.m-2,比长期淹灌处理增加51.36 mg.m-2。间歇灌溉稻田CH4和N2O温室效应总和为4651.70 kgCO2.ha-1,比长期淹灌处理减少3418.35 kgCO2.ha-1。【结论】间歇灌溉能有效地抑制温室气体排放并显著降低CH4和N2O的温室效应。因此,间歇灌溉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灌溉 淹水灌溉 CH4排放 N2O排放 温室效应
下载PDF
生物黑炭还田对晚稻CH_4和N_2O综合减排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彭华 纪雄辉 +3 位作者 吴家梅 田发祥 霍莲杰 朱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20-1625,共6页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稻草直接还田和生物黑炭还田对湖南晚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添加稻草和生物黑炭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增加了24.70%(P<0.05)和6.32%,而N2O的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7.08%(P<0.05)和37.61...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稻草直接还田和生物黑炭还田对湖南晚稻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添加稻草和生物黑炭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增加了24.70%(P<0.05)和6.32%,而N2O的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7.08%(P<0.05)和37.61%(P<0.05);生物黑炭CH4排放量较稻草还田减少了14.74%(P<0.05)。按100年统计稻田CH4和N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表明,单位产量的GWP由大到小顺序为稻草(RS),不施肥(CK),黑炭(BC),化肥(CF)。综上说明,生物黑炭还田能保持晚稻产量稳定,减少了当季晚稻CH4和N2O的排放,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黑炭 CH4 N2O 综合温室效应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CO_2、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7
12
作者 刘杏认 张星 +2 位作者 张晴雯 李贵春 张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700-6711,共12页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对照)、C1(低量生物炭4.5 t hm^(-2)a^(-1))、C2(高量生物炭9.0 t hm^(-2)a^(-1))和SR(秸秆还田straw return)。结果表明:在整个轮作周期内,各处理CO_2、N_2O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0.3%—90.3%(C1)、1.0%—334.2%(C2)和0.4%—156.3%(SR)。其中,C2处理对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最大,增幅为42.9%。对N_2O而言,C2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累积排放量,但增加了CO_2和N_2O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C1和SR处理对N_2O累积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均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O_2通量最主要的因素,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_2O通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NO_3^--N和NH_4^+-N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 H值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添加生物炭对于减少氮素的气体损失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CO2 N2O 综合增温潜势 华北农田
下载PDF
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海 周刚 +3 位作者 李旭光 周军 张彤晴 王桂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7-424,共8页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源,其中CH...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源,其中CH4夏季排放量达(42.62±9.55~95.09±10.89)g/m2,CO2排放量达(6.91±2.18~12.52±3.11)g/m2,N2O有微弱排放;夏季河蟹池塘保持一定的水生植物覆盖能显著减少CO2/CH4的排放,较无水草种植区域,减少CO2排放52.47 g/m2,减少CH4排放5.61 g/m2,对N2O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不种植水生植物的1.85倍,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池塘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滴灌对干旱区春小麦田土壤CO_2、N_2O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树芳 齐玉春 +4 位作者 罗小玲 刘长勇 彭琴 闫钟清 董云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2-800,共9页
对比新疆干旱区滴灌和传统灌溉对春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差异,旨在为该区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农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春小麦田中,设置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其中滴灌包含滴灌管间和滴... 对比新疆干旱区滴灌和传统灌溉对春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差异,旨在为该区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农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春小麦田中,设置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其中滴灌包含滴灌管间和滴灌管上2个不同的空间处理),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两种灌溉方式下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及N_2O排放通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小麦生长季,滴灌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值比漫灌减少了35.76%。滴灌管间和滴灌管上两个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均值分别为906.28、838.25 mg·m^(-2)·h^(-1),但均与漫灌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滴灌方式下土壤N2O排放通量达74.81μg·m^(-2)·h^(-1),比漫灌增加25.87%。滴灌管间和滴灌管上处理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高于漫灌,分别为85.76、63.62μg·m^(-2)·h^(-1),3个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滴灌和漫灌方式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 188.68、3180.91 g·m^(-2),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88.62、160.60 mg·m^(-2),滴灌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比漫灌减少983.55 g CO^(-2)·m^2。相关性分析表明,滴灌管间处理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及5、10 cm地温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P<0.05),与10~20 cm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P<0.01);漫灌方式下,0~10 cm和10~20 cm层土壤水分显著影响土壤N_2O排放通量(P<0.05);滴灌方式下滴灌管上处理的0~10 cm层土壤水分与土壤N_2O排放通量显著相关(P<0.05),滴灌管间处理的10~20cm层土壤NH_4^+-N含量是影响N2O排放通量的显著因素(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春小麦 CO2排放 N2O排放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全球增温潜势和全球温变潜势对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贡献估算的差异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长科 罗新正 张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4,共6页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是目前常用的温室气体增温能力的通用指标。如果用GTP代替GWP,1990—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南非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增加,而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所占份额减少...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是目前常用的温室气体增温能力的通用指标。如果用GTP代替GWP,1990—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南非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增加,而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所占份额减少;2015—2030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所占份额将增加,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所占份额会减少。用GTP代替GWP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所占份额减小,而欧盟所占份额增加,这可能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考虑尽早采用GTP代替GWP而欧盟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全球温变潜势
下载PDF
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周胜 宋祥甫 颜晓元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稻田是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发生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消耗以及传输过程受稻田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方法、耕作模式和制度、水稻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CH4和N2O具有不同的排放... 稻田是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发生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消耗以及传输过程受稻田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方法、耕作模式和制度、水稻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CH4和N2O具有不同的排放特性,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的中期排水烤田、后期干湿交替能显著降低CH4排放量,但同时也可能促进N2O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时减少CH4和N2O的排放量是实现稻田低碳生产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稻田土壤的碳固定也是使稻田系统从源转变成汇的关键技术。从水稻生产过程中CH4排放、N2O排放、稻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减排措施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低碳生产相关研究状况,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措施以及各种减排措施的全球增温潜势评价研究,并对水稻低碳生产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土壤固碳 减排措施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CF_3I/N_2混合气体局部放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张晓星 周君杰 +2 位作者 唐炬 肖淞 张敏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3,共7页
CF3I气体是SF6气体的一种可能替代,然而其较高的液化温度使其难以用在气体绝缘设备中。为此,将CF3I气体和氮气混合,通过实验研究了压强、电负性气体(CF3I或SF6气体)与混合气体的气压比值(混合比)、电极距离3个因素对CF3I/N2混合气体局... CF3I气体是SF6气体的一种可能替代,然而其较高的液化温度使其难以用在气体绝缘设备中。为此,将CF3I气体和氮气混合,通过实验研究了压强、电负性气体(CF3I或SF6气体)与混合气体的气压比值(混合比)、电极距离3个因素对CF3I/N2混合气体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的影响,并与相同情况下SF6/N2混合气体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比和电极距离的增大,CF3I/N2混合气体与SF6/N2混合气体局放起始电压的比值呈现增长趋势;气压的变化对2种混合气体局放起始电压的影响大致相同;N2能较大程度地改善纯CF3I气体对不均匀电场的敏感程度,且N2体积分数为20%的CF3I/N2混合气体液化温度为-22.35~-18.35°C,其局放起始电压为纯SF6气体的0.7倍左右。因此从局放特性角度看,混合比为20%的CF3I/N2混合气体有可能代替SF6气体被用于气体绝缘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3I N2 温室效应潜在值(gwp) 局部放电起始电压 混合比 电极距离 不均匀电场
下载PDF
水稻CH_4和N_2O的排放及其与植株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18
作者 傅志强 黄璜 +1 位作者 朱华武 陈灿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6-360,共5页
为比较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采用圆柱体静止箱取样、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考察其与水稻植株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抽穗期... 为比较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差异,采用圆柱体静止箱取样、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了不同早、晚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考察其与水稻植株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早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抽穗期、孕穗期出现峰值;晚稻甲烷、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分别在拔节期、乳熟期出现峰值。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通量差异显著,早稻分蘖数、根系干重与甲烷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根体积、地上部干重与氧化亚氮排放呈显著正相关;晚稻甲烷排放与根体积、根系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氧化亚氮排放与分蘖数、地上部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早稻常规品种单位产量温室气体增温潜势是杂交品种的1.77倍,晚稻常规品种与杂交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植株分蘖数、根体积、根生物量是影响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排放通量 增温潜势 植株特性 相关性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海候 沈明星 +4 位作者 陆长婴 张永春 吴彤东 施林林 周新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8-763,共6页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农田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排放规律,为评估该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依据,在江苏省苏州市稻麦两熟农田进行了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监测试验,研究设计了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CK)、麦季稻秸还田(R)、稻季麦秸还田(W)和稻麦季秸秆均还田(RW)4种秸秆还田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总增温潜势(GWP)及单位产量的GWP有极显著影响,CH4稻季总排放量表现为RW(233.04 kg/hm2)>W(197.99 kg/hm2)>R(122.14 kg/hm2)>CK(97.07 kg/hm2),N2O稻季总排放量的顺序是R>W>RW>CK,依次为4.74 kg/hm2、2.66 kg/hm2、2.14 kg/hm2和1.07 kg/hm2。RW处理水稻产量(10.54 t/hm2)和R处理(10.36 t/hm2)较秸秆不还田对照显著增产,而秸秆还田处理(R、W和RW)的GWP以及单位产量的GWP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说明,秸秆还田增加了稻季CH4和N2O排放,小麦秸秆还田是增加稻季CH4排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CH4和N2O排放 增温潜势 稻麦两熟
下载PDF
中国ODS的排放及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建华 胡建信 张剑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3-366,共4页
分析了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在中国的消费状况和逐步淘汰的进程.选择1999年为基准年,列出了中国ODS的排放清单,根据各物质作不同用途的排放特点,计算了这些物质的实际排放量的臭氧消耗潜势(ODP)值和全球变暖潜势(GWP)值.结果表明,1999年... 分析了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在中国的消费状况和逐步淘汰的进程.选择1999年为基准年,列出了中国ODS的排放清单,根据各物质作不同用途的排放特点,计算了这些物质的实际排放量的臭氧消耗潜势(ODP)值和全球变暖潜势(GWP)值.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排放的ODS的ODP值约43496t,按照GWP值折算,相当于约60.4106t当量碳.削减和淘汰ODS,不仅能够保护臭氧层,对控制全球变暖也有很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S ODP gwp 排放 温室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