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Xianhuayin on the Reversal of Premalignant Mucosal Lesions in the Golden Hamster Buccal Pouch 被引量:7
1
作者 Yan-zhi Xu Yong-le Qiu Zhi-guang An Feng-ying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3-58,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Xianhuayin on the reversal of 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 (DMBA)-induced premalignant mucosal lesions in the oral buccal pouch of golden hamsters. Method...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Xianhuayin on the reversal of 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 (DMBA)-induced premalignant mucosal lesions in the oral buccal pouch of golden hamsters. Methodology The animal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n-diseased control group (n=5) and an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ing 50 animals in which the buccal mucosa had been painted with DMBA (0.5% in acetone) to generate an oral mucosa premalignant lesion. Animals in the experi- mental group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Xianhuayin-treated group (n=30), untreated prem'alignant lesion group (n=10) and normal saline (NS)-treated group (n=10). The cheek (buccal) pouch mucosa of the golden hamsters in each group was observed with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ight weeks after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with NS or Xianhuayin. Results In the non-diseased control group, the buccal mucosa was keratinized and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 In the untreated premalignant lesion group, variable degrees of epithelial dysplasia was observed. The irregular epithelial mucosa gradually became distinct in the Xianhuayin-treated group.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ic (SEM) analysis showed that surface of the cells exhibited honeycomb structures in the hamster of untreated- group. The cells were morphologically irregular, overlapped and loosened in the untreated premalignant lesion group. Most of the cell surface exhibited honeycomb structure in the Xianhuayin-treated group.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 scopic (TEM) analysis showed that bucc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 were morphologically regular in the non-diseased control group. Desmosomes and tonofibrils were reduced and the nucleus was morphologically irregular in the untreated premalignant lesion group. In the Xianhuayin-treated group, the widening intercellular gap was gradually reduced, desmosomes and the cells becoming morphologically regula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hamsters in NS-treated group and those in the untreated premalignant lesion group.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observed in the group receiving Xianhuayin. Conclusion Xianhuayin is effective in the reversal of DMBA-induced premalignant lesions in the buccal pouch of golden ham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huayin oral premalignant lesion golden hamster buccal pouch mucosa
下载PDF
中国地鼠口腔颊囊黏膜癌模型的建立及癌变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皇甫冰 庞文彪 +3 位作者 张锐虎 郭民 高继萍 宋国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6-59,65,共5页
目的:利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法建立中国地鼠颊囊黏膜癌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癌变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将60只雄性中国地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24只)、溶剂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24只)。溶剂对照组仅涂丙酮... 目的:利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涂抹法建立中国地鼠颊囊黏膜癌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癌变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将60只雄性中国地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组(24只)、溶剂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24只)。溶剂对照组仅涂丙酮液,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以0.5%DMBA涂抹中国地鼠两侧颊囊,每周3次,共15周。分别于第6、9、12、15周将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随机处死6只,溶剂对照组处死3只,在肉眼及光镜下动态观察颊囊黏膜癌变全过程的形态学和显微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BA长时间处理后模型组地鼠相继出现口腔内黏膜充血、增厚、溃烂化脓、白斑及菜花状赘生物等变化,经历了单纯上皮增生(6~9周)、不同程度上皮异常增生(9~12周)、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12~15周)等阶段。结论:DMBA涂抹法可成功建立中国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鳞状细胞癌模型,发病过程与人类口腔鳞状细胞癌相似,为口腔鳞癌的多阶段、多步骤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鼠 颊囊黏膜 口腔鳞状细胞癌 二甲基苯并蒽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生物钟基因Perl和细胞周期基因p53、CyclinD1、B1、CDK在金黄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昼夜节律表达变化及与癌变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全知怎 陈盈哲 汪大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8期1772-1776,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l和细胞周期基因p53、Cyclin D1、B1、CDK在金黄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昼夜节律表达变化及与癌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黑暗和光照交替环境下饲养90只金黄地鼠,在地鼠的颊黏膜上涂抹二甲基苯并蒽(DMBA)以建立...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l和细胞周期基因p53、Cyclin D1、B1、CDK在金黄地鼠口腔颊黏膜癌变不同阶段昼夜节律表达变化及与癌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黑暗和光照交替环境下饲养90只金黄地鼠,在地鼠的颊黏膜上涂抹二甲基苯并蒽(DMBA)以建立颊黏膜鳞状细胞癌模型,分别在涂抹DMBA前和涂抹DMBA6周、14周后的24小时开灯后时间(HALO)的第4个HALO开始,每隔4HALO处死5只金黄地鼠,分别获取正常颊黏膜和癌前病变以及鳞状细胞癌3个阶段各昼夜6个时间点的组织。按照常规将获取的组织进行切片,在HE染色下对组织的癌变情况进行观察;对各时间点组织中p53、Cyclin D1和B1、CDK1 mRNA、Perl等表达水平采用定时定量荧光PCR(RT-PCR)进行检测。结果 Perl mRNA在鳞状细胞癌组和癌前病变组以及正常颊黏膜组中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有明显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组和癌前病变组的Perl mRNA表达中值及振幅均显著低于正常颊黏膜组(P<0.05),且鳞状细胞癌组又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P<0.05)。细胞周期基因p53、细胞周期蛋白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的mRNA在三组各时间点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胞周期蛋白B1的mRNA则仅在鳞状细胞癌组和正常颊黏膜组各时间点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状细胞癌组和癌前病变组的p53 mRNA表达中值均显著低于正常颊黏膜组(P<0.05),且鳞状细胞癌组又显著低于癌前病变组(P<0.05)。鳞状细胞癌组和癌前病变组的CDK1 mRNA表达中值均显著高于正常颊黏膜组(P<0.05),鳞状细胞癌组的Cyclin B1 mRNA表达中值显著高于正常颊黏膜组(P<0.05)。结论金黄地鼠实验结果提示,生物钟基因Perl和细胞周期基因p53、Cyclin D1、B1、CDK的昼夜节律均随着口腔颊黏膜癌变的发生发展而变化,即细胞周期和昼夜节律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癌变的发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口腔颊黏膜 癌变 生物钟基因 细胞周期基因 昼夜节律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中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英 孙善珍 +2 位作者 马伯龙 王霞 张春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过程中血清及组织中一氧化氮的作用,为口腔癌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寻找 一个新的检测指标。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萘(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并在诱导癌变的不同阶段检测血清 中一氧化氮的浓度及组织中iNOS的... 目的:探讨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变过程中血清及组织中一氧化氮的作用,为口腔癌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寻找 一个新的检测指标。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萘(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并在诱导癌变的不同阶段检测血清 中一氧化氮的浓度及组织中iNOS的表达。结果:地鼠颊囊粘膜在由正常向鳞癌发展的过程中,血清NO浓度及组 织中iNOS的表达强度均呈上升趋势,鳞癌组血清NO浓度与正常粘膜组、单纯增生组、异常增生组相比均有显著性 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正常颊囊粘膜组织中未见iNOS阳性表达,鳞癌中iNOS的表达较单纯增生时显著 增强(P<0.01)。血清NO浓度与组织中iNOS的表达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B=0.590,P<0.01)。结论:一 氧化氮在口腔粘膜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作用,可作为诱癌过程中的一个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一氧化氮 癌变 颊囊 口腔癌 预防
下载PDF
脂氧素A4及相关炎症因子在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溃疡病灶中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学莹 关为群 宋典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699-703,共5页
目的:研究脂氧素A4对口腔溃疡愈合的可能影响。方法:以"自由基损伤法"建立实验组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溃疡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3、6、10天处死A、B、C组动物。D组不做任何干预,第10天处死。切取病灶组织检测NF-κB p65表达强度及L... 目的:研究脂氧素A4对口腔溃疡愈合的可能影响。方法:以"自由基损伤法"建立实验组金黄地鼠口腔黏膜溃疡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3、6、10天处死A、B、C组动物。D组不做任何干预,第10天处死。切取病灶组织检测NF-κB p65表达强度及LXA4、PGE2浓度。结果:LXA4浓度和PGE2浓度在A、B、C组显著高于D组。LXA4浓度、PGE2浓度、NF-κB p65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口腔黏膜溃疡的"自限性"愈合可能与LXA4、PGE2抑制NF-κB所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氧素 口腔溃疡 核因子-κB 前列腺素 金黄地鼠
下载PDF
聚乙二醇-聚谷氨酸纳米微球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东升 黄洪章 +3 位作者 潘朝斌 胡晓文 刘习强 唐海阔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聚谷氨酸(PEG-PBLG)纳米微球介导双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疗效。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黏膜癌变,建立颊癌动物模型。以PEG-PBLG纳米微球为载体,介导携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真核表...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聚谷氨酸(PEG-PBLG)纳米微球介导双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疗效。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黏膜癌变,建立颊癌动物模型。以PEG-PBLG纳米微球为载体,介导携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DglyTK瘤内转染,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5-FC)和丙氧鸟苷(GCV),描绘肿瘤生长曲线,RT-PCR检测CDglyTK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X^2检验。结果:成功建立金黄地鼠颊癌模型,RT-PCR可检测到转染肿瘤细胞中CDglyTK的mRNA表达;腹腔注射5-FC和GCV后,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联合使用5-FC和GCV的金黄地鼠颊癌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5-FC或GCV。5-FC和GCV联合使用组,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增殖指数(P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G-PBLG纳米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CDglyTK可有效治疗金黄地鼠颊癌,为口腔鳞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球 双自杀基因 金黄地鼠 口腔鳞癌 基因治疗
下载PDF
西地碘含片口腔黏膜刺激性试验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良 郑国安 +1 位作者 郭晟 丁琦 《内蒙古中医药》 2009年第12期62-63,共2页
目的:观察西地碘含片对金黄地鼠口腔黏膜的刺激性。方法:将金黄地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西地碘含片完整黏膜组,西地碘含片破损黏膜组,赋形剂完整黏膜组,赋形剂破损黏膜组,每组6只,经口腔黏膜给药7 d后作大体观察评价和组织学评价。结果:... 目的:观察西地碘含片对金黄地鼠口腔黏膜的刺激性。方法:将金黄地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西地碘含片完整黏膜组,西地碘含片破损黏膜组,赋形剂完整黏膜组,赋形剂破损黏膜组,每组6只,经口腔黏膜给药7 d后作大体观察评价和组织学评价。结果:大体观察显示西地碘含片对金黄地鼠的口腔完整黏膜和破损黏膜均无刺激性;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西地碘含片对完整黏膜和破损黏膜均不产生炎症等病理学改变;病理组织学评分显示西地碘含片对完整黏膜和破损黏膜均无刺激性。结论:西地碘含片对金黄地鼠的口腔黏膜无刺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碘含片 金黄地鼠 口腔黏膜 刺激性试验
下载PDF
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永生 杨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二甲基苯并蒽 (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癌后DNA含量的变化和细胞增殖情况。方法 :金黄地鼠 60只 ,随机分成 6组 ,1~ 5组用 0 .5 %DMBA涂擦双侧颊囊 ,分别于 6周、8周、1 0周、1 2周、1 6周处死动物 ;正常对照组 1 6周处死。... 目的 :探讨二甲基苯并蒽 (DMBA)诱发金黄地鼠颊囊癌后DNA含量的变化和细胞增殖情况。方法 :金黄地鼠 60只 ,随机分成 6组 ,1~ 5组用 0 .5 %DMBA涂擦双侧颊囊 ,分别于 6周、8周、1 0周、1 2周、1 6周处死动物 ;正常对照组 1 6周处死。切取颊囊标本每份标本分成两份 ,一份行组织学观察 ;另一份则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测定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结果 :正常粘膜和单纯增生组细胞DNA均为二倍体 (diploid ) ,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有 1 6 .7% (2 / 1 2 )异倍体出现 ;重度不典型增生则有 33 .3 % (3/ 9)异倍体出现 ;原位癌有 54 .1 % (6/ 1 1 )异倍体出现 ;侵袭癌有 78.57% (1 1 / 1 4 )异倍体出现 ,且随颊粘膜病变加重 ,DI值及S期增殖率随之升高 ,重度不典型增生组S期细胞增殖率为最高 ,占 39.31 %。结论 :DNA异倍体的出现是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标志。S期细胞增殖率为恶性肿瘤增殖的指标 ,有利于对口腔癌的准确诊断 ,从而为临床口腔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BA 诱发 金黄地鼠 颊囊癌 实验研究
下载PDF
EZH2和PCNA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仇永乐 王文晶 +3 位作者 刘远航 班建东 刘昕 许彦枝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EZH2、PCNA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20只金黄地鼠建立颊囊黏膜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EZH2、PCNA的表达,并探讨EZH2与PCNA的关系。结果 EZH2、PCNA在癌前病变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组织... 目的探讨EZH2、PCNA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20只金黄地鼠建立颊囊黏膜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EZH2、PCNA的表达,并探讨EZH2与PCNA的关系。结果 EZH2、PCNA在癌前病变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ZH2和PCNA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EZH2、PCNA参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PCNA的表达与EZH2显著相关,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H2 PCNA 金黄地鼠 癌前病变 颊囊黏膜
下载PDF
金黄地鼠颊黏膜鳞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0
作者 吕长坤 万澎波 +3 位作者 马菲菲 罗春丽 万雪莲 王长海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93-2495,2499,共4页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颊黏膜鳞癌动物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40只采用0.05%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涂抹颊黏膜,10只采用自来水涂抹颊黏膜。苏木精-伊红(HE)、转录因子蛋白(Foxm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8、12周组织标本。有限稀释法体... 目的建立金黄地鼠颊黏膜鳞癌动物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40只采用0.05%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涂抹颊黏膜,10只采用自来水涂抹颊黏膜。苏木精-伊红(HE)、转录因子蛋白(Foxm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第8、12周组织标本。有限稀释法体外传代培养颊黏膜组织标本,观察平板克隆形成率,检测单克隆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表达,染色体分析确定细胞核型。结果第12周时26(84.6%)只颊黏膜病理为原位癌,HE染色、Foxm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符合鳞癌细胞基本特征,CK和Vim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约为96.0%,染色体为四倍体核型。结论 4NQO涂抹诱发金黄地鼠颊黏膜癌变,建立金黄地鼠颊黏膜鳞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模型 动物 金黄地鼠 颊黏膜
下载PDF
金黄地鼠颊癌差异表达基因谱的构建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作者 梅杰 杨凯 +3 位作者 张国栋 张福军 陈丹 陈睿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82-1786,共5页
目的:构建二甲基苯并蒽(9,10-Dimethylen-1,2Benzanthracene,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基因差异表达谱,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在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方法:用DMBA诱导建立金黄地鼠颊鳞癌模型,以Ra... 目的:构建二甲基苯并蒽(9,10-Dimethylen-1,2Benzanthracene,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基因差异表达谱,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在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和信号通路。方法:用DMBA诱导建立金黄地鼠颊鳞癌模型,以Ratio≥2和Ratio≤0.5为阈值,用Agilent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和Pathway通路分析。结果:金黄地鼠正常颊黏膜和癌变组织之间共有1 943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87条,下调基因1 156条;GO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结构分子相关基因群、转录调控相关基因群和代谢相关基因群等10类;Pathway分析在颊黏膜癌变中共有27条通路发生显著性异常改变,有136条差异基因在以上27条异常通路上发生富集,其中Ppp3r2、Actn1、Src等13条基因均分别富集在3条以上异常改变的通路上。结论:金黄地鼠颊癌的发生共有1 943条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和27条通路发生异常改变,其中Ppp3r2、Actn1、Src等13条基因是导致细胞通路改变而最终发生癌变的重要致病基因,针对以上基因和通路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口腔黏膜癌变的分子机制,并为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颊黏膜 癌变 全基因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iNOS的表达与Bcl-2的关系
12
作者 张晓英 孙善珍 +2 位作者 马伯龙 王霞 张春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诱导性一氧化氮(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关系。方法:6~8周龄金黄地鼠7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空白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地鼠不做任何处理,实验... 目的:观察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诱导性一氧化氮(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与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关系。方法:6~8周龄金黄地鼠7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空白对照组(12只),空白对照组地鼠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地鼠用0.5%的二甲基笨丙蒽(dimethyl-benzanthrance,DMBA)丙酮溶液诱导生成颊囊黏膜癌,并在黏膜癌变的不同阶段检测组织中iNOS和Bcl-2的表达。结果:正常地鼠颊囊黏膜组织中未见iNOS阳性表达,组织中iNOS、Bcl-2的表达强度在颊囊黏膜癌变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鳞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较单纯增生组织显著增强(P<0.01);鳞癌组织中Bcl-2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P<0.05),但与重度和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的表达强度随iNOS表达强度的增强呈现先升后降的复杂变化。结论:一氧化氮参与了颊囊黏膜鳞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通过Bcl-2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地鼠 一氧化氮 BCL-2 颊囊
下载PDF
层粘连蛋白在金黄地鼠颊囊癌形成中的表达
13
作者 李永生 杨燕 《医学研究通讯》 2004年第5期15-17,共3页
目的检测了层粘连蛋白(LN)在金黄地鼠颊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探索LN与颊囊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金黄地鼠60只,随机分成6组,1~5组用0.5%二甲基苯蒽涂擦金地鼠颊囊,每周3次,分别于6、8、10、12及14周处死。免疫组化法观察颊囊病... 目的检测了层粘连蛋白(LN)在金黄地鼠颊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探索LN与颊囊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金黄地鼠60只,随机分成6组,1~5组用0.5%二甲基苯蒽涂擦金地鼠颊囊,每周3次,分别于6、8、10、12及14周处死。免疫组化法观察颊囊病变中LN的表达。结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中LN表达呈连续、线状;侵袭癌中LN则模糊、消失;侵袭前沿LN表达缺失;分化好的癌巢周围LN呈连续、线状。结论 LN可作为口腔癌侵袭性诊断的指标,可反映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直观、准确地对原位癌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粘连蛋白 金黄地鼠 颊囊癌 表达 免疫组化法 诊断
下载PDF
地鼠颊粘膜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及核仁组成区表达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梅 段开文 +1 位作者 李秉琦 周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1-373,共3页
目的 :探讨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核仁组成区 (NOR)的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地鼠颊粘膜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 ,阳性对照为人类炎性增生淋巴结标本 ,阴性对照为PBS代替单抗。采用硝酸银染色法检测NOR。结果 :①... 目的 :探讨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核仁组成区 (NOR)的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地鼠颊粘膜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 ,阳性对照为人类炎性增生淋巴结标本 ,阴性对照为PBS代替单抗。采用硝酸银染色法检测NOR。结果 :①正常粘膜AgNOR颗粒主要见于基底层细胞 ,以单一型为主。重度异常增生以聚集型为主。浸润癌以混合型为主。②随恶变进展 ,PCNA表达逐渐增强 ,重度异常增生阳性细胞见于上皮全层。结论 :PCNA与AgNOR表达有相关性 (r =0 6 35 ,P <0 0 0 1) ,但PCNA更为直观 ,清晰 ,实用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NA NOR 地鼠 颊粘膜癌 LSAB法
下载PDF
五氯柳胺混悬液对金黄地鼠口腔黏膜刺激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朕 王玮玮 +4 位作者 孙继超 白玉彬 李晓婷 张继瑜 周绪正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21,181,共6页
观察五氯柳胺混悬液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24只叙利亚金黄地鼠分为4组,即五氯柳胺混悬液完整黏膜组、五氯柳胺混悬液破损黏膜组、空白药物完整黏膜对照组、空白药物破损黏膜对照组,在金黄地鼠左侧颊囊中分别放... 观察五氯柳胺混悬液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24只叙利亚金黄地鼠分为4组,即五氯柳胺混悬液完整黏膜组、五氯柳胺混悬液破损黏膜组、空白药物完整黏膜对照组、空白药物破损黏膜对照组,在金黄地鼠左侧颊囊中分别放入浸润五氯柳胺混悬液和赋形剂。的棉球,右侧颊囊统一放入生理盐水棉球作对照。给药后第1,24,48,72小时时分别进行观察,试验结束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五氯柳胺混悬液与赋形剂和生理盐水比较,对口腔黏膜均具有极轻度刺激性。说明五氯柳胺混悬液在实际应用中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柳胺混悬液 金黄地鼠 口腔黏膜 刺激性 赋形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