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采样扰动抑制的电压源逆变器三矢量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存刚 尹政 +3 位作者 芮涛 陆格野 曹文平 唐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8-2417,I0027,共11页
针对传统电压源逆变器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odel-free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MFPCC)方法存在电流纹波大、电流梯度更新停滞以及预测性能易受采样扰动影响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计及采样扰动的三矢量MFPCC方法。在一个控制周期应用... 针对传统电压源逆变器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odel-free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MFPCC)方法存在电流纹波大、电流梯度更新停滞以及预测性能易受采样扰动影响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计及采样扰动的三矢量MFPCC方法。在一个控制周期应用3个基本矢量,并根据价值函数计算矢量作用时间,降低了输出电流纹波;其次,通过建立不同矢量作用下的电流梯度方程组,实现电流梯度数据的实时更新,消除了停滞现象;再次,分析采样扰动对MFPCC的影响,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采样扰动以补偿预测电流控制,抑制其对输出电流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源逆变器 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三矢量 电流梯度更新 采样扰动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轻量化坦克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梅礼坤 陈智利 李栋琪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深度学习技术可显著提高军事作战中坦克目标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减少误判和漏检,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战争损失。为了解决大型、复杂、耗时的模型可能会受限于计算资源、存储和能耗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轻量化目标检测器。通... 深度学习技术可显著提高军事作战中坦克目标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减少误判和漏检,从而降低人员伤亡和战争损失。为了解决大型、复杂、耗时的模型可能会受限于计算资源、存储和能耗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轻量化目标检测器。通过C2f based on attention mechanism模块丰富梯度流信息并进一步加速运算;Lead Head与Aux Head的有机结合平衡正负样本提高模型对遮挡小坦克目标识别漏检的能力;利用FasterNet作为特征提取网络,解决了参数量大、算力要求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YOLOv5,改进后的模型Map0.5、mAP0.5:0.95分别提高了1.2%和4.2%,参数量、GFLOPs以及Best.pt分别降低了32.3%、27.59%和26.01%。改进后的YOLOv5模型可以非常快速精准识别坦克目标,通过模型的轻量化使其更容易在移动端和嵌入式设备上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受限 轻量化 梯度流
下载PDF
具有组分梯度的HgCdTe探测器在激光测量中的潜在应用
3
作者 徐国庆 王仍 +6 位作者 陈心恬 乔辉 杨晓阳 储开慧 王大辉 杨鹏翎 李向阳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9-556,共8页
该文将组分梯度引入HgCdTe探测器结构设计中,提出了一种可以降低PN结附近热激发载流子浓度的方法。建立暗电流机制模型,分析高温下暗电流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热激发载流子浓度对结区的影响是提高器件工作温度的关键。利用组分梯度在P... 该文将组分梯度引入HgCdTe探测器结构设计中,提出了一种可以降低PN结附近热激发载流子浓度的方法。建立暗电流机制模型,分析高温下暗电流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降低热激发载流子浓度对结区的影响是提高器件工作温度的关键。利用组分梯度在PN结附近构建不同的电场,不同电场下样品暗电流和噪声电流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表明,构建的电场越强,降低结区附近热激发载流子浓度的效果越明显。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构建103 V/cm量级的组分梯度内建电场可抑制热激发载流子向结区的扩散运动,有效地降低结区附近热激发载流子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梯度内建电场 HgCdTe外延薄膜材料 热激发载流子浓度 暗电流 噪声电流
下载PDF
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的永磁同步电机无参数预测电流控制
4
作者 谢宗楚 麻宸伟 +2 位作者 冯荣 郭冀岭 宋文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319-5327,I0025,共10页
针对传统电流梯度更新的无参数预测电流控制(parameter-free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PFPCC)存在电流梯度更新停滞及电流脉动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discrete space vector modulation,DSVM)的PFPCC优化方法。首先... 针对传统电流梯度更新的无参数预测电流控制(parameter-free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PFPCC)存在电流梯度更新停滞及电流脉动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空间矢量调制(discrete space vector modulation,DSVM)的PFPCC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分析不同电压矢量在α-β轴上的电流梯度关系,得到相邻两个控制周期内各电压矢量与电流梯度的数学关系;然后,在一个控制周期内更新所有电压矢量的电流梯度,有效减小了传统PFPCC中的停滞效应。为了进一步减小电流脉动,将DSVM引入到所提方法中。结合DSVM选矢量的方式,以较小计算量即可将所有的电流梯度更新,从而保证电流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PFPCC方法与基于模型的预测电流控制相比,具有类似的动静态性能。与单矢量PFPCC相比,DSVM-PFPCC方法在保证动静态性能的同时,能够显著减小电流脉动,提高在实际系统中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无参数预测电流控制 离散空间矢量调制 电流梯度 停滞效应
下载PDF
三相PWM整流器离散空间矢量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
5
作者 胡存刚 尹政 +3 位作者 张悦 罗魁 芮涛 冯壮壮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0,共8页
针对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对系数参数准确性高度依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空间矢量的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FPCC)策略。该策略通过矢量合成,在每个控制周期应用两个基本矢量,提高了预测电流的准确性;通过峰谷采样,分别测量并存储上... 针对PWM整流器模型预测控制对系数参数准确性高度依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空间矢量的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FPCC)策略。该策略通过矢量合成,在每个控制周期应用两个基本矢量,提高了预测电流的准确性;通过峰谷采样,分别测量并存储上一控制周期两个基本矢量作用下的电流梯度;并建立电流梯度方程,从而根据应用矢量的电流梯度进一步更新剩余6个未应用矢量的电流梯度,结合当前时刻的电流采样值,实现未来时刻的电流预测,得到下一时刻最优的虚拟矢量。该方法不依赖于任何系统参数,且消除了传统MFPCC策略中电流梯度更新停滞现象,降低了输出电流谐波。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M整流器 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离散空间矢量 电流梯度更新 停滞现象
下载PDF
基于GBDT算法的弓网动态匹配特性预测模型
6
作者 黄桂灶 马同鑫 +3 位作者 杨泽锋 李政 魏文赋 吴广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6-32,50,共8页
高速铁路通过弓网系统的滑动电接触获取电能驱动列车运行,弓网动态匹配特性是保障良好滑动电接触的基础。首先,建立了弓网动态匹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接触网的关键结... 高速铁路通过弓网系统的滑动电接触获取电能驱动列车运行,弓网动态匹配特性是保障良好滑动电接触的基础。首先,建立了弓网动态匹配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接触网的关键结构参数和运行速度参数进行样本抽样,获得输入参数集;然后,利用有限元模型对输入参数集开展大量计算分析并进行结果的特征提取,获得弓网动态匹配关键特征参量的输出结果,结合输入和输出结果,构成了样本数据集;最后,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lifting decision tree, GBDT)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学习训练和验证测试,建立弓网动态匹配特性预测模型,并将其与基于决策树、随机森林、极端随机树和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的4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GBDT算法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在测试集上的R~2达到了0.929,能够准确快速地评估弓网匹配特性。通过对GBDT模型进行参数重要性分析可知,运行速度对弓网匹配特性的影响程度最大,达61%,其次是接触线的张力、承力索张力和档距。该研究初步探索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来替代有限元模型的可能性,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弓网动态匹配特性的快速预测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动态特性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受流质量
下载PDF
基于分段斩波控制的开关磁阻电机新型电流梯度法
7
作者 朱礼峰 邵杰 王琦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7-82,共6页
针对开关磁阻电机传统电流梯度无位置传感器方法不适用中低速运行以及输出转矩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压斩波与电流斩波分段控制下的新型相电流梯度法.在检测到相电流峰值之前采用电压斩波控制方式,通过比较前后时刻相电流的大小确定相... 针对开关磁阻电机传统电流梯度无位置传感器方法不适用中低速运行以及输出转矩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电压斩波与电流斩波分段控制下的新型相电流梯度法.在检测到相电流峰值之前采用电压斩波控制方式,通过比较前后时刻相电流的大小确定相电流峰值,获得位置脉冲信号;检测到相电流峰值之后将控制方式切换为电流斩波控制,充分利用直流母线电压,进而获得更高的输出转矩.该无位置传感器方法适用的转速范围宽,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并且能够提升电机在中低速度范围内的输出转矩.该文对所提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磁阻电机 分段斩波控制 相电流梯度法 转矩提升
下载PDF
深度残差网络下的电缆隧道低压故障检测
8
作者 王楠 吕培庚 +6 位作者 李怀政 陈志强 张勇 陶星宇 曹泰山 周勇军 叶炼 《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针对数据梯度消失导致电缆隧道低压故障检测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电缆隧道低压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电缆隧道低压回路电流进行分析,建立深度残差网络,通过初始化学习得到线路电流故障特征值,并在权重层中... 针对数据梯度消失导致电缆隧道低压故障检测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电缆隧道低压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对电缆隧道低压回路电流进行分析,建立深度残差网络,通过初始化学习得到线路电流故障特征值,并在权重层中引入激活函数,结合传递梯度进行特征重构,有效避免了梯度消失问题,输出信号特征,通过过零率判别得出故障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所提方法得出的故障检测结果表现出的高频系数衰减比值图像呈现均值变化且较为密集,检测结果精度较高,满足了电缆隧道低压回路的现实运维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隧道 低压故障 故障检测 深度残差网络 信号特征 特征重构 电流故障特征值 数据梯度
下载PDF
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9
作者 徐伟东 叶文怡 +4 位作者 王炅 成文凭 赵伟康 徐蓉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1-884,共14页
电磁发射技术是将电磁能转化为动能的新型发射技术,具有初速高、初速可调、性能稳定等优点。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技术是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的重要分支,具有电感梯度高的显著优点,近年来成为电磁轨道发射的研究热点之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电磁发射技术是将电磁能转化为动能的新型发射技术,具有初速高、初速可调、性能稳定等优点。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技术是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的重要分支,具有电感梯度高的显著优点,近年来成为电磁轨道发射的研究热点之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主要介绍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机构在建模、计算仿真、试验验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技术具有增加装置等效电感梯度、降低驱动电流幅值、提升内膛寿命、提高有效载荷比等优点,但也带来电子器件使用限制、装置复杂性和绝缘风险增加等问题,提出了场路耦合计算仿真、一体化绝缘、长寿命、大张力成型、弹炮匹配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厘清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技术和装置的发展及应用方向,加快推进其工程化应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发射 增强型发射装置 电感梯度 驱动电流 工程化应用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梯度化膜电极的模型构建与设计
10
作者 王厚朋 程涛 +5 位作者 彭茜 张家康 顾贤睿 龚雪卉 杨雪 林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3-500,共8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定量研究膜电极内部传质等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梯度化膜电极的定量设计策略。建立了膜电极的极化曲线方程,基于试验与方程回归,得到了膜电极性能特征参数,此参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内阻和... 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定量研究膜电极内部传质等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梯度化膜电极的定量设计策略。建立了膜电极的极化曲线方程,基于试验与方程回归,得到了膜电极性能特征参数,此参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内阻和传质性能,为膜电极的优化提供直观依据。构建膜电极的三维空间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氧气在膜电极内部的分布。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提出梯度化膜电极的定量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梯度化膜电极 铂催化剂 氧还原反应 交换电流密度 极限电流密度 内阻
下载PDF
构网型全功率风电机组网侧变流器耦合分析及抑制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震 杨曙昕 +2 位作者 代鹏程 杨淑英 张兴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745-3758,3768,共15页
随着风力发电的高比例接入电网,全功率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能力面临着挑战。传统的网侧变流器采用锁相环(PLL)同步策略,构网型全功率风电机组的网侧变流器则基于功率同步策略,利用直流电压的动态特性实现直流电压同步的构网型控制。由于... 随着风力发电的高比例接入电网,全功率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能力面临着挑战。传统的网侧变流器采用锁相环(PLL)同步策略,构网型全功率风电机组的网侧变流器则基于功率同步策略,利用直流电压的动态特性实现直流电压同步的构网型控制。由于构网型控制存在功率耦合问题,无功通过耦合通道影响有功功率,进一步引起网侧直流电压的动态波动。该文针对网侧变流器构网型控制所存在的耦合问题,建立了直流电压-无功功率耦合模型,利用相对增益理论方法详细分析了系统参数对耦合效应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基于无功前馈的直流电压补偿方法,在实验中利用该方法可将由无功变化引起的直流电压动态超调降低81.8%。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及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功率风电机组 网侧变流器 直流电压 耦合效应
下载PDF
Thermoelectric Currents of Earth’s Core Generate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12
作者 Arkadiy Nikolaevich Dmitrie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7年第8期1048-1071,共24页
The geotemperature gradient is considered as taking main part in generating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t is shown that geotemperature gradient functions as a generator of both nuclear and mantle thermoelectrical cu... The geotemperature gradient is considered as taking main part in generating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t is shown that geotemperature gradient functions as a generator of both nuclear and mantle thermoelectrical currents thanks to the grea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re and the mantle. The movement of those currents is close to the radial direction towards the Earth’s crust. However, the nuclear thermocurrents movement tends to cyclically change into opposite one. If the mantle and core thermocurrents move oppositely, the Earth’s crust cools down globally and ice age comes, but if they move unidirectionally then global warming comes. The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Earth’s surface can warm up to not more than 10°C. The latter, considering how human factor affects the warming of Earth, is incomparably great. There are calculations that show power of the Earth’s thermocurrents being enough to generate and maintai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ts modern dynamics and the poles i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emperature gradient Thermoelectrical currentS CYCLIC Thermocurrents INVERSION of the MAGNETIC POLES Geothermoelectric Model of the MAGNETIC Field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被引量:2
13
作者 ZHANG Cong DING Yang +5 位作者 BAO Xianwen BI Congcong LI Ruixiang ZHANG Cunjie SHEN Bia WAN Ka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Using a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SCSWC)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The model reproduce... Using a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SCSWC)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The model reproduces the mean surface circulation of the NSCS during winter, while model-simulated subtidal currents generally capture its current pattern. The model shows that the current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is generally southwestward, under a strong winter monsoon condition, but a northeastward counter-wind current usually develops between 50-and 100-m isobaths, when the monsoon relaxes. Model experiments, focusing on the wind relaxation process, show that sea level is elev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SCS), related to the persistent northeasterly monsoon. Following wind relaxation, a high sea level band builds up along the mid-shelf, and a northeastward current develops, having an obvious vertical barotropic structure. Momentum balanc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n along-shelf pressure gradient provides the initi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SCSWC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following wind relaxation. The SCSWC subsequently reaches a steady quasi-geostrophic balance in the cross-shelf direction, mainly linked to sea level adjustment over the shelf. Lagrangian particle tracking experiments show that both the southwestward coastal current and slope current contribute to the northeastward movement of the SCSWC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monsoon relaxation numerical model pressure gradient barotropic structure
下载PD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7
14
作者 Yong-liang ZHANG Zheng LIN Qiu-lin LIU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88-305,共18页
Based on a general review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an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mount of various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ncluding tidal energy, tidal current energy, wave energy... Based on a general review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an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mount of various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including tidal energy, tidal current energy, wave energy, ocean thermal energy, and salinity gradient energy in China's coastal seas, such as the Bohai Sea, the Yellow Sea,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presented. We have found that these kinds of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eeting China's future energy needs. Additionally, considering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influences of its exploit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we have suggested several sites with great potential for each kind of marine energy. Furthermore, perspectives on and challenges related with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are add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newable energy tidal energy tidal current energy wave energy ocean thermalenergy salinity gradient energy
下载PDF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现今地温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露梅 邝荣禧 +4 位作者 郭慧 左丽琼 苟富刚 许书刚 张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4-962,共9页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隶属于下扬子陆块,区内主要包含有苏北坳陷、中部隆起、苏南坳陷、南通—太湖隆起等构造单元。通过分析该区39口地热井测温数据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地温梯度、深部地温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并分...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隶属于下扬子陆块,区内主要包含有苏北坳陷、中部隆起、苏南坳陷、南通—太湖隆起等构造单元。通过分析该区39口地热井测温数据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地温梯度、深部地温和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并分析地温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热导率、盖层厚度和火山岩体。结果表明苏南地区地温梯度范围为14.9~26.5℃/km,平均值为21.3℃/km,大地热流值介于51.0~73.5 mW/m^(2)之间,平均值为64.2 mW/m^(2);研究区地温梯度、深部地温和大地热流分布均表现出凹凸分布的特征,隆起区高于坳陷区,钻孔存在地温梯度分段现象,热导率高的地层地温梯度较热导率低的地层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现今地温场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热导率
下载PDF
电磁轨道炮电枢电磁推力特性分析与验证
16
作者 金亮 巩德鑫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7,共8页
系统分析电枢电磁推力,对电磁轨道炮动态特性研究和可靠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不同计算方法下的电枢电磁推力横向对比和定量研究,给出了基于Kerrisk轨道电感梯度的解析计算方法、电流扩散和速度趋肤效应影响下的电枢控制方程。基... 系统分析电枢电磁推力,对电磁轨道炮动态特性研究和可靠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不同计算方法下的电枢电磁推力横向对比和定量研究,给出了基于Kerrisk轨道电感梯度的解析计算方法、电流扩散和速度趋肤效应影响下的电枢控制方程。基于公开试验数据,搭建电磁轨道炮有限元模型,其中考虑速度趋肤效应模型的电枢出口速度仿真计算值与试验测量值仅相差0.53%。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仿真分析电磁场分布特性,并进一步定量研究电枢电磁推力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速度趋肤效应对电枢电磁推力的影响不可忽略,400 m/s是模型中影响电枢电磁推力的最大速度值,这对电磁轨道炮结构的精细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轨道炮 洛伦兹力 电感梯度 电流扩散 速度趋肤效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深井阳极地床杂散电流干扰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岑康 代敏雪 +3 位作者 黄夏雨 韩宗芷 董春娟 曾策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143,共8页
为研究深井阳极地床杂散电流干扰的影响范围及其严重程度,采用COMSOL软件建立典型深井阳极地床地电场数值模型,结合现场测试数据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土壤电阻率、输出电流、阳极埋深和阳极体总长度等因素对深井阳极地床地电位梯... 为研究深井阳极地床杂散电流干扰的影响范围及其严重程度,采用COMSOL软件建立典型深井阳极地床地电场数值模型,结合现场测试数据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土壤电阻率、输出电流、阳极埋深和阳极体总长度等因素对深井阳极地床地电位梯度分布、地电位梯度峰值和杂散电流强干扰半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电位梯度峰值与土壤电阻率和输出电流之间呈线性增长关系,与阳极埋深和阳极体总长度呈二次函数负相关;杂散电流强干扰半径与土壤电阻率和输出电流呈二次函数正相关,与阳极埋深和阳极体总长度呈二次函数负相关;土壤电阻率和输出电流对深井阳极地床杂散电流干扰影响较大,针对输出电流大的深井阳极地床和多石、旱地等高土壤电阻率区域,应对其邻近金属构筑物做好监测及排流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深井阳极地床优化选址、设计及其邻近金属构筑物腐蚀防护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电流阴极保护 深井阳极 杂散电流 地电位梯度 强干扰半径
下载PDF
表面机械滚压处理T2紫铜的载流摩擦学行为 被引量:2
18
作者 庄辉 季德惠 +3 位作者 沈明学 刘少鹏 肖叶龙 熊光耀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1-530,共10页
采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MRT)技术在T2紫铜棒表面制备出厚度约306μm的梯度纳米细晶结构层(GNG),考察0 A和5 A载流条件下有无SMRT处理(细晶和粗晶)铜棒的往复摩擦学行为,探讨载流条件及SMRT处理对T2紫铜棒载流摩损性能和接触电阻的影响... 采用表面机械滚压处理(SMRT)技术在T2紫铜棒表面制备出厚度约306μm的梯度纳米细晶结构层(GNG),考察0 A和5 A载流条件下有无SMRT处理(细晶和粗晶)铜棒的往复摩擦学行为,探讨载流条件及SMRT处理对T2紫铜棒载流摩损性能和接触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晶铜棒相比,在0 A和5 A载流条件下,SMRT处理后铜棒的摩擦因数分别从约0.68和0.77降低到约0.35和0.44,分别降低约48.5%和42.9%;磨痕宽度分别从约708.6μm和766.3μm减小到约186.9μm和236.2μm,降幅分别约73.6%和69.2%;表面粗糙度S a从约3.9和5.1下降到约0.18和0.48,降幅分别约为95.4%和90.6%,表明SMRT处理可以显著增强粗晶T2铜棒的耐磨性。SMRT处理前后铜棒的磨损机制由以严重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转变为以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此外,SMRT处理后铜棒接触电阻变化幅值显著降低,表现出优异的载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铜 表面机械滚压处理 载流摩擦磨损 梯度纳米结构层 载流性能
下载PDF
涡轮泵用球面装配机械密封热变形及磨损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勇凡 宋勇 +6 位作者 郝木明 庄宿国 周芮 李天照 王陈寅 任宝杰 李小卒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550-1558,共9页
以少量常压煤油介质条件下涡轮泵用球面装配机械密封为对象,通过实验测试分析端面磨损形成机理。设计实验工装,实现金属环截面9点温度矩阵和石墨环座3位置轴向位移的测试,得到两种弹簧力条件下温升和位移演变数据,并对磨损端面进行光学... 以少量常压煤油介质条件下涡轮泵用球面装配机械密封为对象,通过实验测试分析端面磨损形成机理。设计实验工装,实现金属环截面9点温度矩阵和石墨环座3位置轴向位移的测试,得到两种弹簧力条件下温升和位移演变数据,并对磨损端面进行光学显微观测和径向轮廓测量。结果表明:磨损深度以内径处最大,至靠近外径处一定宽度内无磨损;随转速的升高密封环轴向及径向温度梯度不断增大;两工况下密封环倾转热变形造成的端面间隙锥度约为2.5 mrad和7.5 mrad。对于该型式密封,有必要通过端面开设流体动压槽以形成主动泵入润滑等方法来改善流体静压润滑效应缺失造成的严重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端面密封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 温度梯度 磨损机理
下载PDF
Y_(2)O_(3)、Ga_(2)O_(3)和B_(2)O_(3)共掺杂对ZnO压敏电阻微观结构和电气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程宽 赵洪峰 周远翔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07-4716,共10页
稀土元素的掺杂能显著提高ZnO压敏电阻的电压梯度(E1mA),但却会导致泄漏电流的增加,从而致使ZnO压敏电阻的老化稳定性降低。为了解决稀土元素掺杂导致泄漏电流增加的问题,研究了Y_(2)O_(3)、Ga_(2)O_(3)和B_(2)O_(3)共掺杂对ZnO压敏电... 稀土元素的掺杂能显著提高ZnO压敏电阻的电压梯度(E1mA),但却会导致泄漏电流的增加,从而致使ZnO压敏电阻的老化稳定性降低。为了解决稀土元素掺杂导致泄漏电流增加的问题,研究了Y_(2)O_(3)、Ga_(2)O_(3)和B_(2)O_(3)共掺杂对ZnO压敏电阻微观结构和电气性能的影响。掺杂的Y_(2)O_(3)通过钉扎效应能够显著抑制ZnO晶粒的生长提高样品的E1mA。Ga_(2)O_(3)的掺杂则有助于提高晶界层的势垒高度(φb)、抑制泄漏电流密度(JL)的增加。而B_(2)O_(3)的掺杂则有助于改善样品的液相烧结,避免具有高电阻率Y尖晶石相聚集现象的发生,传输通道的阻断有利于降低样品的JL。此外,B_(2)O_(3)的掺杂能够促进ZnO晶粒与其他添加剂在晶界处的离子交换,使φb得到有效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其JL。通过Y_(2)O_(3)、Ga_(2)O_(3)和B_(2)O_(3)的共掺杂获得了综合性能相对优异的ZnO压敏电阻:其E1mA=466 V/mm,JL=0.41 A/cm^(2),非线性系数为95。高梯度、低泄漏ZnO压敏电阻的成功研发对于解决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整体电位分布不均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ZNO压敏电阻 电压梯度 泄漏电流密度 非线性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