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oil-well sand produc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Vahidoddin Fattahpour Mahdi Moosavi Mahdi Mehranpour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Sand production in oil wel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petrographical properties of sandstones reservoir. Grain size is one of the main parameters controlling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studied i... Sand production in oil wel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petrographical properties of sandstones reservoir. Grain size is one of the main parameters controlling the phenomenon, which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Large-scale hollow cylindrical synthetic samples with the same rock strength but different grain sizes were tested by an experimental setup in the laboratory. Different external stresses and fluid flow rates were applied to the samples and produced sand was measured continuously. Results show two different trends between sanding stress level and grain size. For the samples with finer grain size (D50〈0.3 mm), the required confining stress for different sanding levels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grain size and for the samples with the coarser grains (D50〉0.3 mm) the required confining stress for different sanding level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grain size. Those two different trends we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 The first one was production of individual grains and the second was bigger chunks in the slab form. In samples with large grains, plastic zones around hole were changed to a completely loose zone including interlocked individual grains or cluster of grains. In these samples after breakage of these interlocked zones sand was produced i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grains and clusters. Contrary to this, for samples with smaller grain size, shear bands were formed around the plastified hole and sand was produced in the form of big chunks or sl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 production experimental tests grain size perforation size
下载PDF
夹带式散粮垂直提升实验测试平台设计
2
作者 晏丽 李永祥 +1 位作者 王明旭 田颖斌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3,共7页
该文研发了一种用于测试夹带式散粮垂直提升机效率和性能的实验测试平台,平台包括喂料结构、夹带式垂直提升结构和调控结构等。该实验平台可根据不同物料种类调节喂料装置与垂直提升段的间距,并通过调节输入气流参数调整皮带对物料的夹... 该文研发了一种用于测试夹带式散粮垂直提升机效率和性能的实验测试平台,平台包括喂料结构、夹带式垂直提升结构和调控结构等。该实验平台可根据不同物料种类调节喂料装置与垂直提升段的间距,并通过调节输入气流参数调整皮带对物料的夹持力,在水平运输段使用皮带秤实时监测物料量以计算垂直提升效率。此外,通过分析运输过程中不同输入条件下垂直提升段上特殊点的振动特性,可以探究夹持力与喂料工艺参数对运输质量的影响,帮助改进垂直提升装置的结构。该平台用振动信号的形式表达调节参数对输送质量的影响,可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粮垂直提升 夹带式 实验测试
下载PDF
粮油快速检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3
作者 周剑新 覃金少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3期77-79,107,共4页
粮油快速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尤其是课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快速检测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文章以黄曲霉毒素总量快速检测为例,采用灵活的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实验教学工作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评价等多方面入... 粮油快速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尤其是课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快速检测实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文章以黄曲霉毒素总量快速检测为例,采用灵活的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实验教学工作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评价等多方面入手,从有利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顺利完成该项实验,达到显著的改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快速检测课程 实验教学 改革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法的BS960E高强钢的淬火工艺优化
4
作者 许立雄 马瑞杰 +2 位作者 张毅 金东浩 王兰兰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7,共13页
基于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淬火过程中加热速率、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对BS960E贝氏体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后BS960E钢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通过正交实验法设计的淬火工艺获得最小平均晶粒尺寸的最... 基于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淬火过程中加热速率、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参数对BS960E贝氏体高强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后BS960E钢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通过正交实验法设计的淬火工艺获得最小平均晶粒尺寸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加热速率50℃/s、保温温度920℃及保温时间2 min;获得最大维氏硬度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加热速率50℃/s、保温温度1010℃、保温时间2 min及冷却速度100℃/s。通过增设对照实验组验证了正交实验法的正确性,正交实验设计的试样最小平均晶粒尺寸为6.36μm,马氏体板条群、马氏体板条块和马氏体板条分别为5.2μm、1.24μm和336.3 nm。正交实验设计的试样最大硬度为424.3 HV,马氏体板条群、马氏体板条块和马氏体板条分别为8.5μm、1.65μm和333.5 nm。相比于前者,后者在冷却速率相同(100℃/s)的情况下,由更高的温度(1010℃)降低至室温,产生了更大的过冷度,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增加导致位错密度增加,大角度晶界占比由70.5%提高至83.3%,因此硬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960E钢 正交实验法 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 板条马氏体 维氏硬度
下载PDF
基于Scapy的细粒度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教学设计
5
作者 杨永超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目前课程协议分析类实验仅从网络应用层面进行交互,导致分析粒度粗、教学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capy的细粒度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教学方法,由学生控制协议分组的构建及发送顺序,以分组为交互单元细化了协议分析的颗粒度。以TCP... 针对目前课程协议分析类实验仅从网络应用层面进行交互,导致分析粒度粗、教学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capy的细粒度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教学方法,由学生控制协议分组的构建及发送顺序,以分组为交互单元细化了协议分析的颗粒度。以TCP连接管理为例,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Scapy软件实施细粒度协议分析的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将Scapy应用于协议分析的实验教学,可引发学生从收发双方分组的交互中深入思考协议执行的细节,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度的 协议分析 实验教学 Scapy软件
下载PDF
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真空冷冻干燥单因素试验分析
6
作者 黄峻伟 普晓蓉 +2 位作者 胡池 张霞 蒋快乐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以云南小粒速溶咖啡浓缩液为主要原料,采用液氮制冰激凌法制备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液态物料,改变干燥温度、干燥压力和样品比表面积对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单因素试验设计,探究3者对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真空冷... 以云南小粒速溶咖啡浓缩液为主要原料,采用液氮制冰激凌法制备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液态物料,改变干燥温度、干燥压力和样品比表面积对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单因素试验设计,探究3者对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感官评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干燥过程中,干燥温度、干燥压力和样品比表面积3者都能影响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真空冷冻干燥的干燥速率,干燥温度和样品比表面积对样品的干燥速率都有显著的影响,样品比表面积对感官评定的影响较大;干燥压力对样品干燥速率和感官评定有小幅影响,其中对感官评定影响相对较大。该研究可为非饱和云南小粒速溶咖啡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提供参考,进而优化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小粒速溶咖啡 真空冷冻干燥 试验研究
下载PDF
Effects of simulated submerged and rigid vegetation and grain roughness on hydraulic resistance to simulated overland flow 被引量:9
7
作者 YANG Ping-ping ZHANG Hui-lan MA Ch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2042-2052,共11页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vegetation and soil on hydraulic resistance of overland flow requires quantitative partition of their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a total of 144 hydraulic flume experiments were ca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vegetation and soil on hydraulic resistance of overland flow requires quantitative partition of their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a total of 144 hydraulic flum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overland flow. Results show that hydraulic resistanc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ynolds number on non-simulated vegetated slopes, while positively on vegetated slopes. The law of composite resistance agrees with the dominant resistance, depending on simulated vegetation stem,surface roughness, and discharge. Surface roughness has greater influence on overland flow resistance than vegetation stem when unit discharge is lower than the low-limited critical discharge, while vegetation has a more obvious influence when unit discharge is higher than the upper-limited critical discharge. Combined effects of simulated vegetation and surface roughness are unequal to the sum of the individual effects through t-test, implying the limitation of using linear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in calculating overland flow resistances under combined effect of roughness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resistance Overland flow Vegetation resistance grain resistance Flume experiment
下载PDF
粮食连续干燥工艺及过程控制模拟实验系统 被引量:7
8
作者 韩峰 吴文福 +6 位作者 刘哲 张亚秋 王桂英 徐岩 金毅 陈俊轶 岳中芬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3-89,共7页
对工艺参数优化和过程智能控制的研究是设计开发粮食干燥装备的重要内容,现有方法多采用模拟仿真、特性实验或现场实验等获取数据,与实际干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或实验过程费时费力,易受干扰。研究参考大型连续式粮食干燥生产设备工艺和结... 对工艺参数优化和过程智能控制的研究是设计开发粮食干燥装备的重要内容,现有方法多采用模拟仿真、特性实验或现场实验等获取数据,与实际干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或实验过程费时费力,易受干扰。研究参考大型连续式粮食干燥生产设备工艺和结构,设计了一种连续式粮食干燥模拟实验系统,包括进粮设备、干燥机主体、排粮设备、余热回收、冷凝装置、热风设备和测控系统,可模拟粮食干燥作业过程,优化干燥工艺参数,在室内开展粮食干燥品质变化规律、能耗规律和生产效率等实验研究。该系统不仅可作为科研机构的实验研究系统,还可用于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干燥 工艺 过程控制 模拟 实验系统
下载PDF
水泥粉煤灰改良粗粒土路基填料力学与收缩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崔宏环 赵嘉 +1 位作者 胡峻晖 谢直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2,共6页
河北省西北地区特殊气候环境下,经上部荷载作用基床底层收缩变形产生的裂隙向上扩展使得路基表层产生裂缝。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路基改良粗粒土填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力学特性与收缩特性,并提出新的抗裂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填料工... 河北省西北地区特殊气候环境下,经上部荷载作用基床底层收缩变形产生的裂隙向上扩展使得路基表层产生裂缝。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该地区路基改良粗粒土填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力学特性与收缩特性,并提出新的抗裂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填料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掺入粉煤灰后水泥改良填料力学性能降低,但填料拉压比增大;水泥掺量越低填料抗干缩性能越好,掺入粉煤灰填料抗干缩性能进一步改善,但粉煤灰存在最佳掺量;填料最大温缩应变随温度的循环逐渐增加,第3次温度循环后趋于平稳,填料对温度变化敏感度降低;从能量角度提出综合抗裂系数,得出水泥粉煤灰改良填料综合抗裂性优于水泥改良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路基 抗裂性能 试验研究 粗粒土填料 力学特性 收缩特性
下载PDF
不同储存条件下粮食质量变化的研究
10
作者 朱旭东 《现代食品》 2023年第22期1-3,共3页
本文分析了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储存条件对粮食的水分含量、脂肪氧化程度和蛋白质分解程度等关键质量参数的影响,旨在探究更适合粮食储存的条件。
关键词 粮食质量 储存条件 贮存管理 食品安全 实验分析
下载PDF
稻谷压缩试验的接触力学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丁林峰 李耀明 徐立章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研究水稻谷粒在收获、储运和加工过程中的破碎问题,必须了解水稻谷粒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力学性能参数。为此,利用农业物料机械特性试验机对水稻谷粒进行了压缩试验,测得水稻谷粒的力—位移曲线以及最大破坏力,从而得出其弹性模量和泊... 研究水稻谷粒在收获、储运和加工过程中的破碎问题,必须了解水稻谷粒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力学性能参数。为此,利用农业物料机械特性试验机对水稻谷粒进行了压缩试验,测得水稻谷粒的力—位移曲线以及最大破坏力,从而得出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常规力学性能参数。水稻谷粒力学性能参数的确定,为深入研究水稻籽粒的损伤指标、籽粒脱粒损伤的机理以及调整收获机械的工作参数等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谷粒力学性能 试验研究 弹性模量 泊松比
下载PDF
粗粒土振动压实特性试验 被引量:41
12
作者 冯瑞玲 王园 谢永利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23,共5页
以8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表面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研究粗粒土的级配特性与压实设备的振动频率、激振力对粗粒土压实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土样级配特性对粗粒土压实效果的影响,最后建立粗粒土最大干密... 以8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表面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研究粗粒土的级配特性与压实设备的振动频率、激振力对粗粒土压实特性的影响,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土样级配特性对粗粒土压实效果的影响,最后建立粗粒土最大干密度与其级配特征粒径之间的关系式,并提出用5个特征粒径表示的级配特征函数。结果表明:级配不同的粗粒土在不同激振力、振动频率作用下,干密度-振动频率、干密度-激振力曲线形状几乎呈正态分布,存在最大干密度和对应的最佳振动频率、最佳激振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粗粒土 试验研究 路基振动压实特性 级配特征函数
下载PDF
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速试验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郜国明 郭选英 +2 位作者 曾芹 林秀芝 苏运启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8-71,共4页
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降现象在自然界相当普遍 ,本文分析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速的试验方法 ,比较各种沉降试验和流态化试验 ,得到认识 :深度取样锥体筒流态化法是目前较好的试验方法。
关键词 非均匀颗粒群体沉速 试验方法 沉降试验 泥沙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固井水泥浆体系设计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荣超 王瑞和 步玉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60-63,67,共5页
为了有效解决复杂工况下油井水泥混合料配比设计面临的难题,引入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颗粒群分形级配模型,结合激光粒度测试得到的材料粒径分布状况及分形维数的合理筛选(D=2.561),假定在小于1.68、1.68~56.23、大于56.23μm三个粒径范... 为了有效解决复杂工况下油井水泥混合料配比设计面临的难题,引入分形几何理论建立了颗粒群分形级配模型,结合激光粒度测试得到的材料粒径分布状况及分形维数的合理筛选(D=2.561),假定在小于1.68、1.68~56.23、大于56.23μm三个粒径范围内分别填充微硅、水泥和漂珠,设计出密度为1.40g/cm3的低密三元级配体系,并参照塔里木深井固井技术指标对体系水泥石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和界面胶结强度)和浆体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紧密堆积效果显著,水泥石强度明显高于同密度的微硅或漂珠类二元体系,浆体失水量和析水率较低,稳定性好,稠化和流变性能均满足固井施工要求.实验结果验证了应用分形级配理论辅助设计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水泥 分形理论 颗粒级配 实验评价
下载PDF
微波干燥玉米籽粒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德文 朱德泉 李慧 《干燥技术与设备》 CAS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针对玉米热风干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自制的微波干燥试验设备,采用不同的质量比功率和加热时间及配套的工艺流程,研究了玉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干燥条件对干燥品质、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微波干燥玉米过程中单位质量功耗、温度、平均失水速率与... 针对玉米热风干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自制的微波干燥试验设备,采用不同的质量比功率和加热时间及配套的工艺流程,研究了玉米微波干燥特性及干燥条件对干燥品质、能耗的影响;分析了微波干燥玉米过程中单位质量功耗、温度、平均失水速率与玉米籽粒发芽率、爆腰率和淀粉得率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微波干燥玉米的工艺参数和玉米微波干燥的合理工艺流程。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微波干燥主要处于恒率干燥阶段,应用微波技术既能快速而经济地对玉米籽粒进行干燥,又能保持其种用价值,且有利于改善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渡 干燥 玉米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含水率与粗料含量对砾石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邵珠山 申国强 王新宇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6-260,354,共5页
诸多隧道围岩由宽级配的砾石土组成,砾石土含水率和粗料含量变化时,其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集呼高速金盆湾隧道浅埋段具有代表性的砾石土样本进行了室内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砾石土的力学性能随含水率和粗料含量的变化规律。... 诸多隧道围岩由宽级配的砾石土组成,砾石土含水率和粗料含量变化时,其力学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集呼高速金盆湾隧道浅埋段具有代表性的砾石土样本进行了室内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砾石土的力学性能随含水率和粗料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水率在5.37%~19.19%之间变化时,粘聚力随粗料含量的变化呈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着粗料含量增加,粘聚力先迅速下降,后显著增高,在粗料含量为45%左右时取得最小值;当含水率为10%~15%之间的某值时,细料颗粒处于最优含水率状态,当含水率超过最优含水率时,粘聚力显著下降;内摩擦角随粗料含量增加逐渐增加,随含水率增加逐渐降低;结合隧道围岩砾石土的颗粒级配特征,当含水率大于10%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显著降低,隧道围岩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土 力学性能 含水率 粗料含量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吐哈盆地二叠系—侏罗系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柳益群 刘斌 荐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0,共3页
为查明吐哈盆地油气的成因、形成时期及运移情况 ,在进行盆地热史研究时采用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该盆地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砂岩石英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为 60~1 95℃ ,主要在构造运动中沿微裂隙进入储集层 ,多形成于半咸水的... 为查明吐哈盆地油气的成因、形成时期及运移情况 ,在进行盆地热史研究时采用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该盆地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砂岩石英颗粒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为 60~1 95℃ ,主要在构造运动中沿微裂隙进入储集层 ,多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环境 ,反映煤系地层湖相低等生物和陆相高等植物混合成烃的特点。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显示 ,侏罗纪古地热梯度由盆地西部的 2 .76℃ / 1 0 0m向东逐渐变为 3 .41℃ /1 0 0m ,盆地南带二叠纪地热梯度约为 3 .3 7~ 4.1 2℃ / 1 0 0m。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和盆地西南部的托克逊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侏罗纪—第三纪 ,盆地南部的台南凹陷油气成熟及运移时期为三叠纪。吐哈盆地三叠纪、侏罗纪的古流体势均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 ,反映了油气自北向南的运移规律。图 4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二叠系 侏罗系 流体包裹体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细粒尾矿模袋充填体的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崔旋 周汉民 +1 位作者 郄永波 吴鹏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设计3个试验内容,分别从细粒尾矿、模袋体及模袋层间3个方面开展了细粒尾矿模袋法特性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模袋与细粒尾矿组成的模袋充填体可获得较高的承载力,模袋层间强度参数较尾砂体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开展现场工业试验,进一... 设计3个试验内容,分别从细粒尾矿、模袋体及模袋层间3个方面开展了细粒尾矿模袋法特性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模袋与细粒尾矿组成的模袋充填体可获得较高的承载力,模袋层间强度参数较尾砂体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开展现场工业试验,进一步揭示了细粒尾矿特性及其模袋法堆坝的适用性,拓宽了尾矿堆坝所要求的粒径范围。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细粒尾矿模袋法堆坝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尾矿 模袋法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颅痛安颗粒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思进 尹思源 +3 位作者 晏新 白雪 肖顺汉 刘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4期191-193,共3页
目的 :观察颅痛安颗粒对血管性头痛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①临床研究 :同期内用同一纳入标准将确诊为本病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试验 ,治疗组口服颅痛安颗粒 1袋 ( 10 g) ,每日 3次 ;对照组口服正天丸 1袋 ( 6g... 目的 :观察颅痛安颗粒对血管性头痛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①临床研究 :同期内用同一纳入标准将确诊为本病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试验 ,治疗组口服颅痛安颗粒 1袋 ( 10 g) ,每日 3次 ;对照组口服正天丸 1袋 ( 6g) ,每日 3次。连续服用 2 8d后按同一疗效标准判定 ,同时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 (FASCO— 970 0型 )观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②实验研究 :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 (FAS CO— 3 0 3 0型 )观测不同剂量颅痛安颗粒对肾上腺素所致血瘀家兔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正天丸对照组进行对比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是 :颅痛安颗粒组 95 % ,正天丸组 85 %。实验研究中 ,颅痛安颗粒组和血瘀模型家兔在治疗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屈服应力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痛安颗粒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确切 ,并能明显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 颅痛安颗粒 治疗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血液流变学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二次孔道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婷 赵福麟 +1 位作者 李秀生 张学洪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59,共3页
选用埕东油田岩心 ,在温度为 60℃、pH值为 10 .2 0的准注入水中浸泡 72d。用ICP分析方法分别测量浸泡不同时间时岩心在水中溶解的Si4+和Al3+的质量浓度 ,再用Malvern粒径分析方法测得浸泡 72d后岩心颗粒的分散程度。试验结果对比表明 ... 选用埕东油田岩心 ,在温度为 60℃、pH值为 10 .2 0的准注入水中浸泡 72d。用ICP分析方法分别测量浸泡不同时间时岩心在水中溶解的Si4+和Al3+的质量浓度 ,再用Malvern粒径分析方法测得浸泡 72d后岩心颗粒的分散程度。试验结果对比表明 ,岩心溶解下来的物质量相对于可分散、运移的物质量是很少的 ,由此说明岩心的颗粒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车油田 注水开发 岩心分析 颗粒粒径 溶解 颗粒分散 运移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