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Optimum Seed Rate of Hybrid Rice (Oryza sativa L.) Varieties in Mat-Type Seedling Raising fo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1
作者 Md. Anwar Hossen Md. Kamruzzaman +3 位作者 Sharmin Islam Haimonti Paul Md. Mahir Shahriyar Arafat Ullah Kh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S 2022年第10期1031-1047,共17页
R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ucial to ensuring food and dietary energy security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s the staple food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 Ri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ucial to ensuring food and dietary energy security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s the staple food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seed rate of hybrid rice varieties fo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during Boro (irrigated dry season), 2021-22 season at BRRI research field, Gazipur. Slender grain type BRRI hybrid dhan3, BRRI hybrid dhan5, Ishpahani hybrid dhan6, and BRRI dhan89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he same growth medium was used to establish mat-type seedlings on plastic trays (280 × 80 × 25 mm) at seed rates of 80, 90, 100, 110, and 120 g&#8729;tray<sup>&#8722;1</sup>. Walk-behind type 04 rows rice transplanter (Daedong, model-DP 488) was used during transplanting in the field at the set of the plant to plant spacing of 140 mm while line-to-line spacing was fixed to 300 mm. The result depicte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variety, seedling density increased linearly as seed rate increased, except for the 21 days following sowing. However, the seedling density of BRRI dhan89 decreased after the seed rate of 100 g&#8729;tray<sup>&#8722;1</sup> due to mortality. The seedling height of the BRRI hybrids dhan5 and Ishpahani hybrid dhan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RRI hybrid dhan3 and BRRI dhan89. After 21 days, the seedling heigh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in seed rate. For the seed rates of 100, 110, and 120 g&#8729;tray<sup>&#8722;1</sup>, identical numbers of hills per unit area and plants per hill were observed. On the other hand, regardless of the variety, the percentage of missing hills considerab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d seed rate. The yield of the BRRI hybrid dhan5 varie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seed rates of 100 and 110 g&#8729;tray<sup>&#8722;1</sup>, although the yield of the Ishpahani hybrid dhan6 variety was comparable. In terms of yield among the four varieties, BRRI hybrid dhan5 gave a higher yield followed by Ishpahani hybrid dhan6 while BRRI dhan89 gave a lower yield compared to the hybrid varieties irrespective of the seed rate. However, a seed rate of 110 g&#8729;tray<sup>&#8722;1</sup> g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yield followed by 120 g&#8729;tray<sup>&#8722;1</sup> while 80 and 90 g&#8729;tray<sup>&#8722;1</sup> gave lower grain yield. Generally, mat type seedling of inbred rice varieties is used in Bangladesh. The determination of seed rate of hybrid rice varieties may be increased by the use of rice transplanter in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of hybrid rice varieties reducing the seed loss and increasing the grain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nder Type grain Seedling Density Seedling Height Missing Hill plants per Hill yield
下载PDF
药隔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青霞 杨林 +5 位作者 邵慧 冉从福 杨子博 余静 李立群 李学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2-757,共6页
为揭示小麦春季耐寒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不同春季耐寒性的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盆栽和药隔期低温胁迫的方法,探讨了药隔期低温胁迫后小麦的生理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后,小麦单株产量明显下降,平均降幅为68.4%,其... 为揭示小麦春季耐寒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以不同春季耐寒性的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盆栽和药隔期低温胁迫的方法,探讨了药隔期低温胁迫后小麦的生理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药隔期低温胁迫后,小麦单株产量明显下降,平均降幅为68.4%,其中淮麦20、皖麦38、西农979和矮丰3号表现出较好的春季耐寒性,单株产量降幅均小于65%,而陕麦139、郑366、小偃22和郑麦9023单株产量降幅较大(>70%),耐寒性相对较差;小麦叶片丙二醛含量、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淮麦20、皖麦38、西农979和矮丰3号丙二醛含量的增幅明显小于平均增幅,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幅显著大于平均增幅,表现出较低的细胞膜受损程度和较强的耐寒性。在生理指标中,SOD活性、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高,因此可作为春季低温下小麦耐寒性鉴定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胁迫 药隔期 生理指标 单株产量
下载PDF
大麦单倍体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耐低氮性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陆瑞菊 陈志伟 +6 位作者 何婷 王亦菲 杜志钊 高润红 邹磊 黄剑华 陈佩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296,共5页
为了确定大麦籽粒产量和苗期耐低氮能力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的氮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2份大麦基因型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以下3项研究:(1)培养基中水解干酪素和谷氨酰胺使用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2)营养液中N... 为了确定大麦籽粒产量和苗期耐低氮能力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的氮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2份大麦基因型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以下3项研究:(1)培养基中水解干酪素和谷氨酰胺使用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2)营养液中NH4NO3不同添加量对大麦苗期生长量的影响;(3)盆栽时正常施氮与不施氮处理对大麦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氮含量的下降明显降低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2份基因型的降幅存在明显的差异;营养液中氮使用量的下降明显降低植株高度、主根长度和植株及根干重,2份基因型之间的降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盆栽时不施氮处理的大麦有效穗和单株产量低于正常施氮的对照,2份基因型间有差异。氮素胁迫下,2份基因型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相对值与苗期植株高度、茎叶干重、主根长度和根干重的相对值以及单株产量的相对值存在一致性,说明供试基因型小孢子水平与植株水平的耐低氮性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氮胁迫 小孢子培养 苗期生长量 单株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两份大麦品种单倍体细胞与植株水平耐盐性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陆瑞菊 陈志伟 +6 位作者 何婷 王亦菲 杜志钊 高润红 邹磊 黄剑华 陈佩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6-230,241,共6页
为了确定盐胁迫下大麦籽粒产量和萌发期生长指标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盐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2份大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以下3项研究:(1)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2)萌发液中NaCl含量对... 为了确定盐胁迫下大麦籽粒产量和萌发期生长指标与小孢子培养阶段盐胁迫下愈伤组织产量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2份大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以下3项研究:(1)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对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影响;(2)萌发液中NaCl含量对大麦种子萌发期生长指标的影响;(3)NaCl胁迫处理对大麦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NaCl含量提高可降低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但2份品种的降幅存在明显的差异;萌发液中NaCl含量提高可降低种子发芽率、主根长度和胚芽鞘长度,2份品种间降幅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盆栽条件下NaCl胁迫处理的大麦单株产量明显低于无NaCl的对照,2份品种间有差异。NaCl胁迫下,2份供试材料小孢子培养愈伤组织产量的相对值与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主根长度和胚芽鞘长度的相对值以及单株产量的相对值存在着一定的相关,说明供试品种的耐盐性在小孢子水平与植株水平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NACL胁迫 小孢子培养 萌发期 单株籽粒产量
下载PDF
水、旱稻千粒重和产量QTL效应的验证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立峰 穆平 +2 位作者 张洪亮 王毅 李自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9-224,共6页
【目的】验证水稻和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定位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表型效应。【方法】(1)利用水、旱稻杂交、回交所产生的BC1、F23个分离群体对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定位到的千粒重、单株产量的QTL效应进行选择验证。(2)依据千粒重... 【目的】验证水稻和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定位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表型效应。【方法】(1)利用水、旱稻杂交、回交所产生的BC1、F23个分离群体对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定位到的千粒重、单株产量的QTL效应进行选择验证。(2)依据千粒重、单株产量QTL两侧的分子标记按双标记、单标记进行选择验证。【结果】(1)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在不同群体、不同的遗传背景中的遗传稳定,表型效应明显。旱田种植条件下,2个回交群体和自交育种群体携带有千粒重QTLtgw6.1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tgw6.1有利等位基因个体的均值差为3.18~3.62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型效应为13.94%~18.15%;携带有单株产量QTLyp6.1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yp6.1有利等位基因个体的单株产量均值差为5.04~8.18g,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型效应为34.89%~58.88%。(2)QTL标记区间较大(如本研究中的标记区间,13.5cM)时,利用双标记选择更为可靠;标记与QTL距离较小(如本研究中的RM527,1.5cM)时,利用靠近QTL的单侧标记进行选择也可以获得较好效果。此外,本文还就QTL定位中的一因多效现象及MAS对数量性状选择的有效性等进行了讨论。【结论】利用QT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抗旱等复杂性状的选择效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 千粒重 单株产量 QTL 验证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下载PDF
小麦多小穗品系10—A单株籽粒产量染色体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有良 颜济 杨俊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30,共4页
本文以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 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单株籽粒产量进行了单体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10-A 单株籽粒产量受5A、7A、1B、2B、6B、2D 和7D 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5A、7A、2D 和7D 染色体... 本文以不分枝普通多小穗品系10-A 为被测材料,中国春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单株籽粒产量进行了单体分析.结果表明,被测系10-A 单株籽粒产量受5A、7A、1B、2B、6B、2D 和7D 等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其中,5A、7A、2D 和7D 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增效,1B、2B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减效.就作用强度而言,7A、1B、2D 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2B、6B和7D 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单株籽粒产量 单体分析
下载PDF
不同粒重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袁凯 逯腊虎 +3 位作者 杨斌 张婷 张伟 史晓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1-667,共7页
为了解小麦粒重对产量影响的遗传规律,选6个千粒重高的品种SH4300、S5707、衡4568、D08-6、LS6109、华育116和6个千粒重低的品种H083-366、旱优0602-25、泰农8681、临抗6180、泰农2987、DH155两组亲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6×6... 为了解小麦粒重对产量影响的遗传规律,选6个千粒重高的品种SH4300、S5707、衡4568、D08-6、LS6109、华育116和6个千粒重低的品种H083-366、旱优0602-25、泰农8681、临抗6180、泰农2987、DH155两组亲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6×6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36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1的株高、穗长、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D08-6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高,但其余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不高,导致其单株产量的配合力最低,做亲本时仅可提高千粒重;LS6109、华育116、S5707的单株产量配合力较高,但千粒重一般配合力都不是最高,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分蘖、小穗数、穗粒数增加产量。泰农8681、DH155各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其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最高。故LS6109、华育116、S5707、泰农8681、DH155是较好的亲本材料。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分别是LS6109/泰农2987、SH4300/泰农2987、D08-6/旱优0602-25;千粒重特殊配合力最高的组合分别是D08-6/临抗6180、LS6109/泰农2987、D08-6/H083-366,组合LS6109/泰农2987还具有较高的分蘖特殊配合力;SH4300/泰农2987千粒重的特殊配合力较高,D08-6/旱优0602-25分蘖和穗粒数的特殊配合力较高;组合LS6109/泰农2987、SH4300/泰农2987、D08-6/旱优0602-25在本试验中具有良好的产量表现,是较好的杂交组合。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小穗数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65%),可在早代进行选择;分蘖、穗粒重和千粒重广义遗传力较高,但其狭义遗传力较低(<50%),适合在高代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粒重 单株产量 遗传分析 配合力 不完全双列杂交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孔凡磊 袁继超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12-1618,共7页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一玉米两熟区不同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009—2011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免耕(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4种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CTS和CT处理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籽粒灌浆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而NTS处理推迟了小麦生育进程,造成明显的贪青晚熟。在基本苗差异不大的情况下,NTS处理的单株分蘖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群体数量和有效穗数不足,降低了干物质积累量,最终产量最低,较CT处理有效穗数低14.4%~16.9%,产量低16.4%~18.3%。虽然NTS处理推迟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分蘖少穗数不足导致减产,但其籽粒灌浆时间较长,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通过增加播种量和选择分蘖能力强的品种,保证免耕小麦群体数量,是华北地区冬小麦免耕技术研究应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覆盖 单株分蘖 灌浆 产量
下载PDF
叶面喷施矮壮素对食用向日葵辽嗑杂6号株高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金刚 依兵 +3 位作者 宋殿秀 王德兴 孙恩玉 崔良基 《辽宁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66-68,共3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和施用时期对食用向日葵辽嗑杂6号株高和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矮壮素可以降低食葵辽嗑杂6号的株高。随着矮壮素浓度的增加,辽嗑杂6号株高降低幅度增加,但是单株籽粒产量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矮壮素和施用时期对食用向日葵辽嗑杂6号株高和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矮壮素可以降低食葵辽嗑杂6号的株高。随着矮壮素浓度的增加,辽嗑杂6号株高降低幅度增加,但是单株籽粒产量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苗后28 d和35 d施用矮壮素,株高分别降低16.75%和11.96%。随着施用时期的延后,单株籽粒产量减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向日葵 矮壮素 株高 单株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耐低氮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志伟 邹磊 +5 位作者 陆瑞菊 王亦菲 何婷 杜志钊 张艳敏 黄剑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为给大麦耐低氮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溶液培养和大田产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麦苗期和成熟期各相关性状在两种供氮条件下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苗期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单株吸氮量、地上部干重和苗高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籽粒... 为给大麦耐低氮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溶液培养和大田产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麦苗期和成熟期各相关性状在两种供氮条件下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苗期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单株吸氮量、地上部干重和苗高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籽粒产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供氮水平对各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相对性状的基因型变异为: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分蘖数>相对单株吸氮量>相对籽粒产量>相对氮素利用率>相对苗高。相关分析表明,低氮胁迫下分蘖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相对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相对苗高和成熟期相对籽粒产量间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各性状的相对值中可以看出,大麦品种BI-04表现最好,具有较强的耐低氮性,BI-45表现最差,对低氮胁迫相对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耐低氮 氮素生理利用效率 单株吸氮量 分蘖数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干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怀君 刘成 +4 位作者 孙宝成 王天宇 黎裕 石云素 宋燕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73-1778,共6页
【目的】研究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百粒重和抗旱性的关系,为生产上评价和筛选抗旱玉米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对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大田正常灌水和旱胁迫对比试验,研究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 【目的】研究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百粒重和抗旱性的关系,为生产上评价和筛选抗旱玉米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对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大田正常灌水和旱胁迫对比试验,研究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与抗旱性的相应变化。【结果】与正常灌水对照相比,旱胁迫使杂交种的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显著降低,百粒重变化不显著。受旱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高的品种耐旱指数大。【结论】旱胁迫后玉米杂交种的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与玉米抗旱性关系密切,旱胁迫后单株粒数或单株粒重可作为玉米抗旱品种筛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株粒重 单株粒数 百粒重 抗旱性
下载PDF
大麦产量构成模型 被引量:10
12
作者 邹薇 刘铁梅 +2 位作者 孔德艳 汤亮 曹卫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6-402,共7页
通过产量构成法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大麦产量模拟模型.以南京、昆明、武汉3个地区各试验处理中不同大麦品种最适条件下的产量因素为基础,建立了最适条件下每株穗数相对值、每穗粒数相对值、千粒重相对值与累积光合有效辐射... 通过产量构成法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大麦产量模拟模型.以南京、昆明、武汉3个地区各试验处理中不同大麦品种最适条件下的产量因素为基础,建立了最适条件下每株穗数相对值、每穗粒数相对值、千粒重相对值与累积光合有效辐射的回归方程,构建了实际条件下的不同大麦品种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与这三者在最适条件下的潜在值和实际条件下的水肥丰缺因子等变量的函数关系.模型较为全面地考虑了大麦品种生长发育的内外因素,内因主要体现为品种遗传特性(潜在的每株穗数、潜在的每穗粒数、潜在的千粒重和灌浆期因子),外因包括光合有效辐射和水肥丰缺因子.运用武汉、昆明、扬州3个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大麦产量构成因子及理论产量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值与观测值吻合度高,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相对误差(RE)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96%、1.88%和1.67%,对这三者及理论产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进行y=x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在0.9464~0.9987,相关性显著,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产量 每株穗数 每穗粒数 粒重 模拟模型
下载PDF
辽宁省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的不同影响方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红英 侯彦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6-59,共4页
以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源数据,研究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如何影响粮食总产的,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首先分析其分布变化趋势,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以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为源数据,研究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如何影响粮食总产的,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首先分析其分布变化趋势,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总产量 单产 播种面积 逐步回归 辽宁省
下载PDF
授粉方式与蜂群群势对杂交大豆授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武文卿 申晋山 +4 位作者 马卫华 宋怀磊 宋卓琴 张旭凤 邵有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5-9,共5页
为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研究了授粉方式与蜂群群势对杂交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授粉、自然授粉和蜜蜂授粉3种方式,小蜂箱蜂脾1脾、2脾、3脾3种蜂群的群势对网室杂交大豆进行授粉。统计分析大豆花期采集蜂数量、采集蜂... 为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研究了授粉方式与蜂群群势对杂交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授粉、自然授粉和蜜蜂授粉3种方式,小蜂箱蜂脾1脾、2脾、3脾3种蜂群的群势对网室杂交大豆进行授粉。统计分析大豆花期采集蜂数量、采集蜂出勤规律、不同节位的结荚率、父母本大豆产量性状,比较3个处理方式的授粉效果。随着网室内蜜蜂脾数的增加,出勤采集蜜蜂数量也随之增加,蜜蜂访花最活跃的时间均集中在9:00—13:00。不论是自然授粉还是蜜蜂授粉,都表现为母本中上部节位的结荚率高于下部。与自然授粉相比,蜜蜂授粉杂交大豆母本的单株结荚率、单株粒数、十株产量显著提高(P<0.01),百粒重有所减少。蜜蜂授粉方式优于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方式,1脾蜜蜂授粉区内单株荚数为49.4个,单株粒数为96.1个,百粒重为20.8 g,十株产量为196.6 g。蜜蜂授粉提高了母本的大豆结籽产量,小蜂箱1脾(即标准脾0.5脾)蜜蜂即可满足20 m2网室杂交大豆的授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采集蜂数量 单株结荚数 单株总粒数 百粒重 产量
下载PDF
西藏粒用型饲料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李梦寒 胡单 谢传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8期8-13,共6页
为明确影响单株籽粒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西藏玉米的引种、育种及其相应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粒用型饲料玉米的15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 为明确影响单株籽粒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西藏玉米的引种、育种及其相应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粒用型饲料玉米的15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多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为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依据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百粒重>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是玉米高产的基础;西藏高产型粒用饲料玉米的外部形态应具备株高中等、茎秆粗壮、穗多、穗大、穗重、籽粒饱满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用型饲料玉米 单株籽粒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方程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水稻剑叶及单株产量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双兵 吕文恺 +4 位作者 何丽萍 邢丹英 杨隆维 邱先进 徐建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3-673,共11页
剑叶是水稻主要的源器官,剑叶大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揭示剑叶大小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基础对于选育株型适宜的水稻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来源广泛、多样性丰富的1016份全球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湖北荆州连续两年考察... 剑叶是水稻主要的源器官,剑叶大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揭示剑叶大小和单株产量的遗传基础对于选育株型适宜的水稻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来源广泛、多样性丰富的1016份全球水稻核心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湖北荆州连续两年考察了种质资源的剑叶大小和单株产量。结果显示,剑叶长、宽、面积和单株产量在两年变异丰富,受环境影响大;剑叶长、宽和面积与单株产量相关性程度较低,说明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利用4.8M高密度SNP基因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定位到31个影响水稻剑叶相关性状和单株产量的QTL,其中1个QTL(qFLW4)在两年均定位到,3个位点同时影响多个性状(qFLW4和qFLA4、qFLL6和qFLA6、qFLL10.1和qFLA10)。结合候选区间单倍型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到7个候选基因和10个有利等位基因。研究结果为克隆水稻剑叶性状新基因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配置不同剑叶相关基因塑造理想株型提供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叶性状 单株产量 关联分析 数量性状位点 候选基因 有利等位基因
下载PDF
二棱大麦部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健修 李秀贞 +1 位作者 袁玉清 张金政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3-28,共6页
本文对20个二棱大麦品种(系)的10个性状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并利用通径系数测验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提出了高产二棱大麦的形态模式:以增加株穗数的“多穗型”为主攻目标,兼顾穗粒数和粒重,配合适当的株高(中、矮秆)、大旗叶、大旗叶... 本文对20个二棱大麦品种(系)的10个性状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并利用通径系数测验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提出了高产二棱大麦的形态模式:以增加株穗数的“多穗型”为主攻目标,兼顾穗粒数和粒重,配合适当的株高(中、矮秆)、大旗叶、大旗叶鞘、短穗颈和长芒等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棱大麦 大麦 农艺性状 单株 产量
下载PDF
氮磷钾优化施肥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吴书平 马永学 纪永民 《大豆科技》 2009年第4期37-41,共5页
氮磷钾优化施肥试验研究表明:夏大豆籽粒产量和单株粒数与氮磷钾施肥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籽粒产量和单株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又开始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和单株粒数受施氮量的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更次之。在土... 氮磷钾优化施肥试验研究表明:夏大豆籽粒产量和单株粒数与氮磷钾施肥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籽粒产量和单株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水平后又开始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和单株粒数受施氮量的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更次之。在土壤供肥能力1 568.6 kg/hm2,密度为18万株/hm2的条件下,当施氮量为65.56 kg/hm2,施磷量63.73kg/hm2,施钾量39.25 kg/hm2时,濉科998产量最高,最高产量为2 745.7 kg/hm2;当施氮量为64.80 kg/hm2,施磷量59.42kg/hm2,施钾量37.11 kg/hm2时施肥效益最高,经济产量为2 743.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氮磷钾优化施肥 产量 单株粒数
下载PDF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于智媛 梁书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150,168,共7页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增产 粮食单产 粮食作物比重 粮食主产区LMDI模型
下载PDF
大顶苦瓜单株坐果数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张子鹏 温健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5期121-122,共2页
以江科1号大顶苦瓜父母本为试验材料,研究大顶苦瓜在大棚杂交制种过程中单株坐果数对种子产量、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及探讨单瓜重对种子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坐果数为单株坐果2个瓜。
关键词 大顶苦瓜 单株坐果数 种子产量 质量 千粒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