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in Xilin Gol Grassland Transects: A Perspective on Food Nutritional Demand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Wanni ZHEN Lin LUO Qi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6期614-620,共7页
Food safe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Studying regional food supply and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can provide new references for... Food safe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Studying regional food supply and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can provide new references for regional resource sustainability.This study uses the data from farmer and herdsmen household questionnaires,statistical data,land use data,and other sources to construct a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LCC)assessment framework,targeting the food supply and demand of residents in representative areas,specifically the typical grassland pastoral areas,sandy pastoral areas and agro-pastoral areas on the Xilin Gol grassland transects.The three food nutritional indicators of calories,protein and fat were selected for analyzing the balance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We found that:1)Along the Xilin Gol grassland,the main local food supply showed a shift from meat and milk to grains,vegetables and fruits.2)From north to south along the grassland transects,the calorie intake increased gradually,while the intake of protein and fat was highest in pastoral areas and lowest in agricultural areas.3)The overall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Xilin Gol grassland transects was in a surplus state,but the land carrying capacity of typical grassland pastoral area was higher than the two other types of areas.This study provides an empirical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od nutr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lin Gol grassland transects land resourc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food nutritional demand
原文传递
内蒙古草地样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梯度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韩彬 樊江文 钟华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3-562,共10页
采用样带法对内蒙古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沿水热梯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几种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一元回归结果表明:在本样带的限定范围内,生物量与年均温、≥0℃年积温、≥10℃年积温、年实际日照总时数等热量因子呈负相关(年均... 采用样带法对内蒙古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沿水热梯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几种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一元回归结果表明:在本样带的限定范围内,生物量与年均温、≥0℃年积温、≥10℃年积温、年实际日照总时数等热量因子呈负相关(年均温的相关性最高),而与年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等水分因子呈正相关(年均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高),其中年均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对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二者对生物量的空间变异起着互为消长的作用,而海拔高度的影响则不显著。多元回归结果表明,作为半干旱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年降水量在大尺度上对生物量产生影响的途径更为复杂,但其作用不可低估。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会因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在经向、纬向和草地类型梯度上的变化特征也不同。水热的配比关系要比单一的水分和温度与植物的生长具有更紧密的关系,地下地上生物量比随着水热配比关系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驱动因子并不一定始终都是降水。也许可以认为:半干旱/干旱的划分界限是本研究所涉及的草地样带上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值沿草地类型梯度变化的一个转折界限,在此界限前后,气候对生物量的主导因素和生物量对此关键因子的响应程度都有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地样带 地下生物量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 梯度分析
下载PDF
乌兰巴托-锡林浩特样带草地植被特征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云锋 巴图娜存 +2 位作者 毕力格吉夫 刘纪远 甄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58-3266,共9页
2012年夏季,研究人员对蒙古高原长约1100km的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开展考察,获取了46个样地的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等数据;基于全球GHCN(全球历史气象网络)数据集,提取了样带夏季(6—8月)月均温度和降水总量;继而根据自然地理和... 2012年夏季,研究人员对蒙古高原长约1100km的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开展考察,获取了46个样地的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等数据;基于全球GHCN(全球历史气象网络)数据集,提取了样带夏季(6—8月)月均温度和降水总量;继而根据自然地理和行政区边界,将草地样带大致分成北部(蒙古国乌兰巴托—蒙古国艾日格)、中部(蒙古国艾日格—中国苏尼特左旗)和南部(中国苏尼特左旗—中国锡林浩特),开展了分析。研究表明:(1)样带夏季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形态呈现明显的倒"U"型分布,南北两端温度较低,中部温度较高;夏季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则与之相反,呈现南北两端降水量较高,中部降水量较低的正"U"型分布;(2)样带上植物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均呈现正"U"型分布,即在生态景观类型为典型温性草原的样带南部和北部地区,其生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明显好于呈现为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荒漠景观的样带中部地区。(3)相关分析体现了大尺度(高原样带尺度)上植被特征与水热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植物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与夏季月均温度均呈现负相关,而与夏季降水总量则呈现正相关关系。(4)偏相关分析反映了局地小尺度上植被特征与水热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温度和降水要素对于植物物种数量、地上生物量均呈现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草地样带 植被特征 环境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草地样带地上生物量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艳燕 胡云锋 +1 位作者 刘越 毕立格吉夫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97-1502,共6页
采用草地植被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典型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进行了测量、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上草地背景点地上生物量在50~80g.m-2;自东向西,随着区域植被类型由温性草甸草原向温性... 采用草地植被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典型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变化进行了测量、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上草地背景点地上生物量在50~80g.m-2;自东向西,随着区域植被类型由温性草甸草原向温性典型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演变,背景点草地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2)受草地开垦、耕地撂荒、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包含全部物种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土地利用强度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是,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以及可食牧草比率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少。3)在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评估中,单纯应用草地地上生物量指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可食牧草地上生物量指标以及可食牧草比率指标在应用中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样带 地上生物量 土地利用 内蒙古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25
5
作者 杨利民 韩梅 李建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114,共5页
放牧干扰是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东北样带 9个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中牧或重牧阶段 Shannon指数达最大值 ,形成中牧 (重牧 ) >重牧 (中牧 ) >轻牧 >过牧的规律。群落物... 放牧干扰是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东北样带 9个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中牧或重牧阶段 Shannon指数达最大值 ,形成中牧 (重牧 ) >重牧 (中牧 ) >轻牧 >过牧的规律。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多样性的相关分析表明 ,均匀度变化对多样性变化具有更大的贡献率 ,而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即轻牧 (中牧 ) >中牧 (轻牧 ) >重牧 >过牧。生活型功能群多样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中国东北样带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是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碱化草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放牧干扰 草地群落 中国东北样带
下载PDF
藏北高寒草地样带物种多样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59
6
作者 武建双 李晓佳 +5 位作者 沈振西 张宪洲 石培礼 余成群 王景升 周宇庭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25,共9页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结构特征与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藏北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生长季累积降水呈指数增加趋势;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中单峰模式的判别系数R2(0.754)略高于线性回归模型(0.743)。沿藏北高原样带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随地上生物量单调递增,单峰模式的单调递减区间并未出现;然而单峰模型预示着在地上生物量高于121.17g/m2的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随生物量单调递减,从而使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较为标准的单峰模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也均呈单峰模式,但其单调递减区间窄于单调递增区间,峰值分别对应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为71.90和60.9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梯度 物种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高寒草地 藏北高原样带
下载PDF
中国南北样带(北部)草地资源特征分析
7
作者 王利民 杨劼 罗菊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2,共7页
为研究中国南北样带草地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以GIS技术为平台 ,建立了中国南北样带之北部草地资源数据库 ,由此得出样带内草地资源特征及分布概况 ,即样带内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5 %左右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低地... 为研究中国南北样带草地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以GIS技术为平台 ,建立了中国南北样带之北部草地资源数据库 ,由此得出样带内草地资源特征及分布概况 ,即样带内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5 %左右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低地草甸是样带内主要的草地景观类型 ,三者占样带内草地资源总面积的 90 % .总体上评价 ,该地草地资源品质中等偏上 ;5、6级草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全区草地面积的 5 8% ,2、3、4级占 2 5 % ,其余为 1、7、8级草地 .中国南北样带内草地资源品质、生产量组成的特征显著 ,是其特定草地资源类型组成必然结果 .样带内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分布明显 ,可分为西中部和中部地带性草原景观区域、东北部和中东部低地草甸草原区域、东南部山地草甸区域和南部暖温性灌草丛草地区域 4个区域 ,这样的分布特征反映了样带生态交错区的特征 .此外 ,样带内的湿地与沙地可能引起的环境作用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样带 草地资源特征 草地景观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空间分布特征 草地生态学
下载PDF
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的影响——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婉妮 甄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5885-5896,共12页
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为例,利用2017年8月-2018年7月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数据、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生态恢复措施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重点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 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为例,利用2017年8月-2018年7月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数据、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生态恢复措施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重点分析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生态恢复措施沿样带自北向南实施力度逐渐变弱,草地恢复措施由以草畜平衡、休牧和禁牧为主向休牧和围栏封育为主转变,草地恢复措施中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随之由弱变强;(2)沿草地样带自北向南居民食物消费形成了三种模式,在食物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上呈显出由牧区特征向农区特征的转变,即人均食物消费量沿样带递减,食物消费由肉蛋奶和蔬菜水果为主向粮食和蔬菜水果为主转变;(3)食物消费模式受到草地供给、收入及其结构、文化习俗和职业分布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为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草地样带 锡林郭勒 食物消费
下载PDF
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姚彩萍 陈银萍 +3 位作者 李玉强 陈云 曹雯婕 林会全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5-243,共9页
为探明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揭示该区域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和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研究区由北向南大致以25 km为间隔设置采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运用统计学及冗... 为探明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揭示该区域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和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研究区由北向南大致以25 km为间隔设置采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运用统计学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6.76、2.65、0.60 g·kg^(-1),C:N:P为61:4:1;20~30 cm土层,SOC、TN、TP含量降低,分别为27.95、2.30、0.55 g·kg^(-1),C:N:P为51:4:1;区域表现为N缺乏。就不同植被类型而言,SOC、TN、TP含量均表现为森林>森林+沙质草地>沙质草地,且3个植被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SOC、TN、TP含量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呈升高趋势;0~20 cm土层,C:N、C:P、N:P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及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20~30 cm土层,C:P、N:P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随温度变化不明显,C: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随降水和温度变化不明显。RDA表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植被因子,其次是土壤、地形、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交错带 影响因子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样带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long a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 Chinese temperate grassland 被引量:24
10
作者 HU ZhongMin FAN JiangWen +1 位作者 ZHONG HuaPing YU GuiR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5期754-764,共11页
Investiga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nce in productivity along natur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s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n th... Investiga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nce in productivity along natur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s is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natural precipitation gradient of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from east to west determined by relatively long-term observations, 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PP) of the temperate grasslands covering this region. Across this grassland transect, ANPP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ANPP=24.47e0.005MAP, R2=0.48). Values for the three vegetation types desert steppe, typical steppe, and meadow steppe were: 60.86 gm-2a-1, 167.14 gm-2a-1 and 288.73 gm-2a-1 respectively. By contrast, temperature had negative effects on ANPP. The moisture index (K ), which takes into ac- count both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ould explain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ANPP better than MAP alone (ANPP=2020.34K1.24, R2=0.57). Temporally, we found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ANPP (cal- culated a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got gre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aridity. However, this tren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all of the three vegetation types, ANPP had greater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an annual precipitation (PPT). Their difference (ANPP CV/PPT CV) was greatest in desert steppe and least in meadow stepp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more arid regions, grasslands not only have lower productivity, but also higher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oduction. Climate change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roductivity through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pattern, vegetation growth potential, and species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land transect spatial variance temporal varian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GRADIENT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Fluxes of CO_2, N_2O and CH_4 from a typical temperate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and its daily variation 被引量:68
11
作者 DONG Yunshe, ZHANG Shen, Ql Yuchun, CHEN Zuozhong & GENG Yuanbo1.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Dong Yunsh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7期1590-1594,共5页
Using a dark en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the fluxes of CO2, N2O and CH4 from nature and disturbed grassland were measured on the spot in Inner Mongolian Temperate Grassland along the annual rainfall gradient section r... Using a dark en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the fluxes of CO2, N2O and CH4 from nature and disturbed grassland were measured on the spot in Inner Mongolian Temperate Grassland along the annual rainfall gradient section ranging from 450 to 200 m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sured mean fluxes of CO2, N2O and CH4were (1 180.4 ±308.7), (0.010 ± 0.004) and (-0.039 ± 0.016) mg · m-2/h, respectively. The decrease of the fluxes of CO2, N2O and CH4 follows with that of annual rainfall gradient in the measurement area.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grazing and reclamation are also critical factors to affect the fluxes of these gases from grassland. Daily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CO2, N2O and CH4 fluxes showed a strong diurnal variation with higher emission in the daytime.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uxes of CO2, N2O, CH4 and temperature was exposed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 TEMPERATE grassland greenhouse gas flux.
原文传递
中国典型草原植被高度组合的普适性规律与区域差异
12
作者 Jihua Hou Qiuyue Li +3 位作者 Pu Yan Li Xu Mingxu Li Nianpeng H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203-213,共11页
详细测定每株植物高度是精细评估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高度结构的重要方法,并经常用来分析草地植被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普适性和区域差异。本研究在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分别沿降水梯度布设了3条从草甸-草原-荒漠的... 详细测定每株植物高度是精细评估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高度结构的重要方法,并经常用来分析草地植被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普适性和区域差异。本研究在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分别沿降水梯度布设了3条从草甸-草原-荒漠的典型草地生态系统样带。研究结果发现,我国3大高原的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平均高度为30.38±22.44 cm,其中黄土高原最高,内蒙古高原次之,青藏高原最低。这3个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聚合高度分布都呈现偏正态分布(0.91,3.60),而且从青藏、内蒙古到黄土高原,该分布逐渐趋于正态(0,3)。然而,在青藏高原的草甸和荒漠生态系统中分别呈现出指数分布和均匀分布。在3大高原中,气候和土壤营养对植被平均高度解释率超过70%,然而对植被聚合高度的解释率最高仅为29%(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至黄土高原,植被平均高度对环境综合响应强度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气温、降水的影响逐渐增强,而辐射、风速和营养物浓度影响逐渐减弱。我们的研究表明,正态分布是草地植被高度构建的普适性原则,而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植被高度 群落结构 环境变化 样带
原文传递
中国草地样带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氮磷含量随水热因子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于海玲 李愈哲 +1 位作者 樊江文 钟华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67-2874,共8页
中国草地样带贯穿我国主要草原区域,具有规律性的草地类型转换和气候条件变化,探究其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含量随水热因子(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于揭示区域植物N、P元素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草地样带为平... 中国草地样带贯穿我国主要草原区域,具有规律性的草地类型转换和气候条件变化,探究其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含量随水热因子(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于揭示区域植物N、P元素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草地样带为平台,共设置132个样地,采集329份植物叶片样品,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对中国草地样带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和内蒙古温性草原区域植物群落功能群组成(豆科、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进行N、P元素组分分析,揭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和内蒙古温性草原区域植物N、P元素含量随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高寒区域的植物N、P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内蒙古温性草原区域;2)豆科植物N、P元素含量最高,禾草类植物N、P元素含量最低;3)总体上,随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变化,不同功能群中仅杂类草与莎草科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变化显著。研究表明,物种组成会影响到草地植被N、P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不同功能群植物N、P元素含量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不同,杂类草和莎草科植物元素含量对中国草地样带植物整体水平N、P元素含量随水热因子的变化规律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草地样带 温度 降水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内蒙古温性草原区域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庆生 刘高焕 +2 位作者 黄翀 姚治君 黄河清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2-993,共12页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草地样带 植被 土壤特征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9
15
作者 巴图娜存 胡云锋 +2 位作者 毕力格吉夫 刘纪远 甄霖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36,共13页
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及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2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上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样带上共有33... 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及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2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上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样带上共有33科103种植物,蒙古国有29科87种,中国内蒙古地区有22科62种。中国内蒙古境内植物物种数量的绝对数值低于蒙古国,但中国内蒙古境内的垂向百米物种数、百公里物种数及多年生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可食性牧草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等指标均高于蒙古国境内的相应指标;2样带上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具体到不同物种,则其分布形态略有差异:禾本科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菊科植物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豆科植物及杂类草的物种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3多年生植物与可食性牧草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一年生植物则呈现不明显的倒U字形,非可食性植物在整个样带上则变化相对平稳,南北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温性草原 草地样带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植物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云锋 艳燕 +1 位作者 阿拉腾图雅 毕力格吉夫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24-1031,共8页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与气象数据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植物多样性进行不同利用强度与水热梯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利用强度梯度上,草地植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加、后迅速减少的变化规律。这表明适度的草地利用水平是有利于保持...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与气象数据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植物多样性进行不同利用强度与水热梯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利用强度梯度上,草地植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加、后迅速减少的变化规律。这表明适度的草地利用水平是有利于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但重度不合理的利用则会促使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衰退,并且难以恢复;②样带生物多样性随着水热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即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着水热梯度变化较为明显,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并不明显;③对于植物多样性各指标与气象要素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到物种数量、Margale丰富度与气象要素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现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气候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是由于上述两个指标更大程度上受到群落特征自身的影响,而对环境梯度变化不太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气象 草地样带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