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闪烁仪的热通量反演及MOD16产品校验
1
作者 刘聪 岳恒 +1 位作者 马昕 龚威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29-439,共11页
大孔径闪烁仪既能够用于区域地面热通量观测,也是测量卫星像元尺度地表热通量的有效工具,利用闪烁仪地表相对真值检验卫星产品的准确性对于卫星产品算法及观测方法改进至关重要。为初步解决卫星产品校验问题,选取河南鹤壁、内蒙古乌兰... 大孔径闪烁仪既能够用于区域地面热通量观测,也是测量卫星像元尺度地表热通量的有效工具,利用闪烁仪地表相对真值检验卫星产品的准确性对于卫星产品算法及观测方法改进至关重要。为初步解决卫星产品校验问题,选取河南鹤壁、内蒙古乌兰察布两处闪烁仪测量站,基于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结合观测气象信息对闪烁仪输出的折射率结构常数进行处理,利用迭代算法计算出感热、潜热通量,并以鹤壁地区涡动相关仪的测量结果作为参考进行准确性验证。进一步在乌兰察布地区利用闪烁仪数据对MOD16A2遥感蒸散发产品中的潜热通量数据进行了地面校验。结果表明闪烁仪的反演结果准确度高,同涡动数据相关性高,且与卫星像元尺度匹配,可以用作卫星产品的地面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大孔径闪烁仪 涡动相关仪 地面校验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 and Its Impact on Air-Quality Using SAFAR Observations at Delhi, India 被引量:1
2
作者 M. Y. Aslam K. Rama Krishna +2 位作者 G. Beig M. I. R. Tinmaker D. M. Chat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7年第2期294-305,共12页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tensity and local air quality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project of the System of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nd Research (SAFAR) over Delhi during the month of May ...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tensity and local air quality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of project of the System of Air Quality Forecasting and Research (SAFAR) over Delhi during the month of May and December 2013. It is found that UHI magnitudes ~2.2°C and ~1.5°C are formed at the evening traffic hours during May and December respectively. Also, intensity of UHI °C over daytime is referred as Urban Cool Island (UCI) during May and December. The diurnal PM2.5 concentration shows a bimodal pattern with peaks at morning and evening traffic hours during May and December.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PBLH) values show higher in magnitude during the daytime and lower in magnitude during the night-time. Whereas, the Ground Heat Flux values are lower during the daytime and higher during the night-time. The wind speed shows lower values during the UHI and higher magnitudes during the UCI formation hours. Concentration of PM2.5 and wind speed shows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during May (r = -0.56, p = 0.002) and December (r = -0.57, p = 0.001) at C V Raman (CVR) site, however, high valu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during the low wind speed favour the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UCI.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M2.5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aytime cooling and nighttime warming over the urban areas during the low wind spee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heat ISLAND ground heat flux Wind Speed Air POLLUTION
下载PDF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for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3
作者 WANG Mingchang Matsushima Dai +2 位作者 NIU Xuefeng LIANG Liheng LI Qiyuan 《Global Geology》 2015年第1期32-40,共9页
Heat balance of urban ecosystem is a key point for the study of urban climate and micro-climate pattern and its change mechanism.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Heat balance of urban ecosystem is a key point for the study of urban climate and micro-climate pattern and its change mechanism.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the earth's surface cover and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In this study,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for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heat balance principle. A set of buildings of miniature city were used to constitute the residential area,U grooves were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single building,and the fluorescent lamps in the U groove were regarded as the heat sources of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launched with long-short wave sun photometer,sonic anemothermometer and heat flow gauge in the experiment site. Then the net solar radiation,sensible heat flux and heat flux into the ground were determined. The quantities of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heat balance principle,and were compared with the theoretical power consumption of the fluorescent lamps.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of the simulation for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reaches0. 078 W·m- 2,a comparatively high precision,which showes that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can be accurately determined through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is study provided a scientific method for the purpose of monitoring the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heat island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 sensible heat flux net radiation heat balance heat flux into the ground
下载PDF
Analysis on Ground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hermal Effects of Duct-Ventilated Embankmen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4
作者 Niu Fujun Cheng Guodong Ma Lifeng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6年第2期108-116,共9页
Cooling principle is adopted in roadbed construction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protecting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One way is to use duct-ventilated emban kment. Based on ground tempera... Cooling principle is adopted in roadbed construction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or protecting the underlying permafrost. One way is to use duct-ventilated emban kment. Based on ground temperature data collected along experimental emban kments in Beiluhe se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ngineering effects of duct-ventilation for protection of the permafrost beneath the emban kment were studied. Analyses of ground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heat inlux indicate that ventilation ducts effectively cool the soils surrounding the ducts in the emban kment and that yearly heat collection of the ambient soils appears as heat release. Permafrost behaviour beneath conventional emban kment and test emban kments with ducts installed at a high and low positions we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emperature-changing tendency during three years. Where the permafrost under the conventional emban kment and the duct high-positioned emban kment decreasingly absorbs heat during the period. The ground temperature of the permafrost under the conventional emban kment rises and that under the high-positioned emban kment decreases slightl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ermafrost under the duct low-positioned emban kment decreased remarkable due to release of heat.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ventilated emban kments with low-positioned ducts produce beneficial temperature-controlling effects that actively cool the roadbed soils and keep the roadbed thermally stable. Accordingly, they were strongly recommended for u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mban kment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永久冻结带 管道通风堤防 热通量 地面温度变化 热效应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热力异常与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敏仲 魏文寿 +3 位作者 杨莲梅 赵勇 钟玉婷 耿燕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58,共8页
利用塔里木盆地25个常规气象站1979—2003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地表热通量资料,采用SVD诊断方法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夏季地表热力异常与南疆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表热力场与降水场的第... 利用塔里木盆地25个常规气象站1979—2003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地表热通量资料,采用SVD诊断方法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夏季地表热力异常与南疆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表热力场与降水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较好的时空相关;沙漠中部偏西偏北区域(38°~40°N、78°~83°E)与南疆西部、西北部地区为SVD耦合相关的显著区域;南疆夏季降水与沙漠春、夏季地表感热呈负相关关系,与地表潜热呈正相关关系;前期春季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感热、潜热异常变化可作为夏季南疆降水异常具有指示意义的一个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表热力 夏季降水 SVD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线热源理论的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杨卫波 施明恒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2-488,共7页
基于经典常热流线热源理论,通过引入叠加原理、阶跃负荷及孔洞热阻思想将其发展为能够适用于变热流埋管换热与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的变热流线热源模型,并与改进的经实验与理论验证的圆柱源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变... 基于经典常热流线热源理论,通过引入叠加原理、阶跃负荷及孔洞热阻思想将其发展为能够适用于变热流埋管换热与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的变热流线热源模型,并与改进的经实验与理论验证的圆柱源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发展的变热流线热源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地下埋管的换热过程,可作为地下垂直U埋管换热过程的计算模型,为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及地源热泵系统的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而又实用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线热源模型 变热流 埋地换热器 叠加原理 阶跃负荷
下载PDF
地下换热器变热流传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汤昌福 张文永 +2 位作者 朱文伟 俞显忠 刘桂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5-489,共5页
基于均一入口流体温度假设和叠加原理建立了地下换热器变热流情形地下传热模拟半解析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研究了热不平衡和热干扰对地下换热器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换热器各钻孔换热能力与热干扰大小有关.若地下换热器每年往地... 基于均一入口流体温度假设和叠加原理建立了地下换热器变热流情形地下传热模拟半解析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研究了热不平衡和热干扰对地下换热器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下换热器各钻孔换热能力与热干扰大小有关.若地下换热器每年往地下排放的热量大于从地下吸取的热量,地下换热器出口流体温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工程实例运行模拟表明,地下换热器连续运行10a,其出口流体温度与第一年相比上升了约0.8℃;地下换热器钻孔受到的热干扰越大,散热能力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换热器 变热流 叠加原理 模拟
下载PDF
基于TM资料对上海区域热环境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桂玲 谈建国 +2 位作者 崔林丽 王成林 金赛花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年第6期10-13,17,共5页
为了揭示城市热岛(UHI)形成机制,以TM卫星遥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AWS)实测的气象资料,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SEBAL)的方法估算了净辐射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析了上海区域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TM地表温度与AWS实测... 为了揭示城市热岛(UHI)形成机制,以TM卫星遥感资料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AWS)实测的气象资料,利用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SEBAL)的方法估算了净辐射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析了上海区域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TM地表温度与AWS实测地表温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类型地表其地表温度差异明显,城市道路是城市中重要热量来源,绿地和水体面积的增加能有效地减轻城市热岛强度,同时也表明了卫星遥感资料在城市气候环境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TM 城市地表 净辐射通量 土壤热通量
下载PDF
关于底层地面传热系数的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朱新荣 刘加平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总结了目前建筑热工计算和建筑热负荷计算中底层地面传热系数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热流相加法处理地面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计算底层地面传热系数的方法,即由热流量计算地面的当量传热系数。对西安地区几种典型地面进行了计算,... 总结了目前建筑热工计算和建筑热负荷计算中底层地面传热系数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热流相加法处理地面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计算底层地面传热系数的方法,即由热流量计算地面的当量传热系数。对西安地区几种典型地面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地面的传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地面 传热系数 热流量 当量传热系数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胡实 谢小立 王凯荣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2期170-173,共4页
夏玉米田秸秆覆盖处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后棵间蒸发明显降低,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显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棵间蒸发逐渐降低,夏玉米全生育期内5000kg/hm2覆盖和15000kg/hm2覆盖分别比无覆盖处理的棵间蒸发低51.4mm和75.4mm;... 夏玉米田秸秆覆盖处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后棵间蒸发明显降低,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显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棵间蒸发逐渐降低,夏玉米全生育期内5000kg/hm2覆盖和15000kg/hm2覆盖分别比无覆盖处理的棵间蒸发低51.4mm和75.4mm;秸秆覆盖后近地层气象要素发生了改变,显热通量的增加使得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潜热通量的减少使得近地层水汽压降低;秸秆覆盖阻挡了太阳辐射向地面的传播,土壤温度也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棵间蒸发 热通量 近地层气象要素 秸秆覆盖
下载PDF
基于恒温法与恒热流法的土壤热响应测试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邓娜 王继林 +2 位作者 王建栓 于晓慧 张于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0-325,共6页
分别采用恒温法(取热工况:进水温度5℃,排热工况:进水温度33℃)和恒热流法(8kW,4kW)进行现场土壤热响应测试,热响应测试孔为2个(A孔92.5m、B孔92.8m),A孔采用恒温法,B孔分别采用恒温法和恒热流法。以单位孔深换热量为评价指标,对2种测... 分别采用恒温法(取热工况:进水温度5℃,排热工况:进水温度33℃)和恒热流法(8kW,4kW)进行现场土壤热响应测试,热响应测试孔为2个(A孔92.5m、B孔92.8m),A孔采用恒温法,B孔分别采用恒温法和恒热流法。以单位孔深换热量为评价指标,对2种测试方法得到的地埋管换热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在排热工况和取热工况下,恒温法得到的B孔单位孔深换热量分别高于恒热流法5.5%和23.2%。其测试结果可为地源热泵优化设计提供直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热响应测试 恒温法 恒热流法 地埋管换热器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热交换的计算方案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超 段廷扬 +4 位作者 陈隆勋 李维亮 索朗多吉 荻野谷成德 佐藤威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从地温满足的热传导方程出发,导出了计算土壤平均和瞬时热通量的计算方案。该计算方案可同时计算出土壤热通量随时间和随深度的变化。它利用整层的地温信息来计算任一层的热通量,这种方案克服了用差分方案进行直接计算的局限性。然后... 从地温满足的热传导方程出发,导出了计算土壤平均和瞬时热通量的计算方案。该计算方案可同时计算出土壤热通量随时间和随深度的变化。它利用整层的地温信息来计算任一层的热通量,这种方案克服了用差分方案进行直接计算的局限性。然后使用中日亚洲季风观测实验期间的地温自动观测站资料和相应的常规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上土壤热通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是常规观测站还是自动观测站,其结果与青藏高原第一次观测实验所用热流板的直接观测结果是相近的,因而这种计算方案是实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 热交换 计算方案 土壤热通量
下载PDF
地面传热实验的微重力修正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姬朝玥 任建勋 +3 位作者 梁新刚 陈泽敬 徐向华 过增元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使空间飞行器地面传热实验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方法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矩形空间内 45°对称间隔斜进风以及垂直进风的流动和换热情况 ,壁面条件为等壁温或等热流。对重力和微重力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 目的使空间飞行器地面传热实验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方法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矩形空间内 45°对称间隔斜进风以及垂直进风的流动和换热情况 ,壁面条件为等壁温或等热流。对重力和微重力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对等壁温情况 ,提出了表征空间飞行器舱内换热的关系式 ,并且将数值计算所得数据按这些关系式进行了最小二乘拟合 ,得到了空间微重力工况和地面工况下的换热关系式。对等热流情况 ,本文列出了重力和微重力条件下的最高壁面温度值 ,给出了两种情况时最高壁面温度的拟合公式。结论根据本文的方法 ,可以对地面模型装置的实验结果进行修正 ,得到空间飞行器原型内的换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微重力修正 地面传热试验 热控系统
下载PDF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变工况供热性能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鑫 刘逸 +1 位作者 于春光 庞云凤 《节能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33-36,共4页
为研究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在变工况条件下的供热性能,在充分考虑寒冷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和热负荷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各部分的数学模型,并编程进行模拟研究。埋管的传热模型应用变热流的圆柱源理论模型和线源理论模型,管外径和孔壁... 为研究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在变工况条件下的供热性能,在充分考虑寒冷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和热负荷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各部分的数学模型,并编程进行模拟研究。埋管的传热模型应用变热流的圆柱源理论模型和线源理论模型,管外径和孔壁之间的热阻通过边界元法进行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器平均效率为0.52,机组平均COP值可达4.36。该系统在寒冷地区应用时,能够取得很好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土壤源热泵 变工况 变热流 热阻 边界元法
下载PDF
垂直埋管换热器布置形式对地下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晋 汪庆军 张国强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61,共6页
基于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准三维传热模型和钻孔外有限长线热源模型,采用温度叠加原理,编写地下换热系统计算程序,通过引入管群横截面水力半径的概念,研究了管群不同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匀强... 基于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准三维传热模型和钻孔外有限长线热源模型,采用温度叠加原理,编写地下换热系统计算程序,通过引入管群横截面水力半径的概念,研究了管群不同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匀强交变脉冲热流作用下,当向地下吸热放热平衡时,管群的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影响不显著;当吸热放热不平衡时,管群的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影响较大,水力半径小的布置换热效果较好;并推出即使地埋管换热器向地下土壤吸热放热不平衡,只要不平衡率不高,通过设计合理的管群布置形式,单独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依然可以长期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传热模型 交变脉冲热流 管群布置形式 水力半径
下载PDF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对春季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的地面响应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丽霞 冯晓伟 +2 位作者 张志国 刘运武 张利群 《黑龙江气象》 2007年第4期8-10,共3页
根据卫星遥感中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原理,考虑辐射平衡和潜热交换,分析了土壤热通量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及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建立土壤水分模型,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利用卫星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 根据卫星遥感中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原理,考虑辐射平衡和潜热交换,分析了土壤热通量与地面辐射的关系及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对土壤热通量的影响,建立土壤水分模型,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利用卫星资料监测春季裸地土壤水分提供地面响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平衡法 娃热交换 潜热交换 土壤热通量 地面响应模型
下载PDF
黄河源区降雪对不同冻融阶段土壤温湿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边晴云 吕世华 +4 位作者 陈世强 文莉娟 李照国 潘永洁 方雪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1-632,共12页
利用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黄河源区鄂陵湖流域的土壤温度资料首先划分土壤不同冻融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各选取一次降雪过程,分析了降雪对土壤温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冻结阶段,雪后晴天(有雪覆盖)土壤净输出的热量减少,... 利用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黄河源区鄂陵湖流域的土壤温度资料首先划分土壤不同冻融阶段,然后在每个阶段各选取一次降雪过程,分析了降雪对土壤温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冻结阶段,雪后晴天(有雪覆盖)土壤净输出的热量减少,5 cm和10 cm土壤日最低温度明显升高,20 cm土壤日最低温度升至0℃以上,导致20 cm土壤达到完全冻结的时间延长;在土壤消融阶段,降雪当天土壤净输入的热量减少,5 cm和10 cm土壤日最高温度突降至0℃以下,导致5 cm和10cm土壤达到完全消融的时间增加。在以上两个阶段的降雪过程中,积雪不仅可通过自身的消融增加浅层土壤湿度,还可通过改变浅层土壤温度间接影响浅层土壤湿度,而在土壤完全冻结阶段,积雪对土壤温度虽有影响,但对土壤湿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较小。在整个土壤冻融阶段,与由土壤冻结和消融引起的土壤湿度变化相比,降雪引起的土壤湿度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过程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土壤热通量
下载PDF
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延顺 马最良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3年第6期5-9,共5页
在线热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的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土壤的初始温度、盘管的入口水温、盘管流体流速及运行工况等因素对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单井埋深的影响 ;提出了以盘管内流体温度梯度... 在线热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的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土壤的初始温度、盘管的入口水温、盘管流体流速及运行工况等因素对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单井埋深的影响 ;提出了以盘管内流体温度梯度和单位管长换热量为判定依据的确定地下埋管换热器单井埋深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耦合热泵系统 地下埋管 换热器 数学模型 盘管 传热
下载PDF
沥青混凝土路面融雪热流密度的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屠艳平 李杰 +2 位作者 胡国祥 姜文 张治军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31-34,共4页
以武汉地区2010年1月5日的气象条件,分析了京珠高速湖北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融雪随机传热机理,建立了传热模型.在分析埋管的传热基础上,计算出给定热流密度时管内流体的平均温度.探讨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热流密度,结果表明降雪量及室外温度... 以武汉地区2010年1月5日的气象条件,分析了京珠高速湖北段沥青混凝土路面融雪随机传热机理,建立了传热模型.在分析埋管的传热基础上,计算出给定热流密度时管内流体的平均温度.探讨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热流密度,结果表明降雪量及室外温度为影响热流密度的关键因素,风速为主要因素,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为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路面 地源热泵 随机传热 融雪化冰 热流密度
下载PDF
均摊恒定热流法对埋地管群土壤温度场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智强 李科群 +1 位作者 孙浩琳 汪春宇 《建筑节能》 CAS 2014年第11期31-35,共5页
结合工程实例,在对长期运行、有热堆积问题的埋地管群换热器进行数值分析的过程中,提出处理埋地管群壁面边界条件的新方法——均摊恒定热流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热堆积问题下土壤温度场的变化,验证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分析了热堆积问题对... 结合工程实例,在对长期运行、有热堆积问题的埋地管群换热器进行数值分析的过程中,提出处理埋地管群壁面边界条件的新方法——均摊恒定热流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热堆积问题下土壤温度场的变化,验证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分析了热堆积问题对埋地管群换热器运行带来的恶劣影响,并用均摊恒定热流法分析增设室外冷却塔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埋地管群 热堆积 均摊恒定热流法 数值分析 土壤温度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