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海棉区棉麦两熟光能流与物质流研究 Ⅲ 麦棉共生期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与总积温 被引量:12
1
作者 毛树春 宋美珍 +2 位作者 张朝军 韩迎春 邢金松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83-192,共10页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棉区 小麦 棉花 共生期 总积温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柯东构造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杜治利 梁瀚 +2 位作者 师骏 陈才 王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9,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地表露头以及钻井数据分析了西昆仑山前克里阳—甫沙构造带东段柯东构造的特征,认为柯东构造为压扭构造,主要发育基底断层,表现为强烈变形的褶皱前翼和宽缓的后翼(顶部)。生长地层揭示克里阳—甫沙断层于上...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地表露头以及钻井数据分析了西昆仑山前克里阳—甫沙构造带东段柯东构造的特征,认为柯东构造为压扭构造,主要发育基底断层,表现为强烈变形的褶皱前翼和宽缓的后翼(顶部)。生长地层揭示克里阳—甫沙断层于上新世逆冲形成柯东单斜(鼻隆),具有卷入翼部旋转的变形机制;后期克里阳—甫沙断层发育突破断层将柯东单斜切割为断块,并导致地表出露一套高陡倒转的地层,这套地层卷入了侏罗系—新生界。柯东构造的深部断块构造变形较弱,使得油气藏得以保存,KD1井显示这类断块具有很好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前 柯东构造 生长地层 基底断层 压扭构造
下载PDF
同沉积褶皱生长地层中沉积与构造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卫星 漆家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0-524,共5页
生长地层详细记录了褶皱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同沉积褶皱的生长地层进行详细的几何学分析,结合地层年代学资料,可以揭示沉积与构造的相互影响,确定沉积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的细微变化,及褶皱的活动期次。构造抬升速率和沉... 生长地层详细记录了褶皱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同沉积褶皱的生长地层进行详细的几何学分析,结合地层年代学资料,可以揭示沉积与构造的相互影响,确定沉积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的细微变化,及褶皱的活动期次。构造抬升速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引起生长地层的上超、超覆和退覆。褶皱的形成可分为膝折带迁移和翼部旋转2种模式。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倾角不变,褶皱顶部与翼部的抬升速率相同,形成翼部平行状生长地层;以翼部旋转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长度不变,沿翼部各点的抬升速率呈线性变化,形成翼部楔状的生长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膝折带迁移 翼部旋转 构造抬升速率 沉积速率
下载PDF
Lactuside B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和纹状体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詹合琴 李生莹 +1 位作者 李平法 闫福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2-594,共3页
目的探讨高翅果菊提取物Lactuside B(L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和纹状体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8只/组)即模型组、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LB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2 h... 目的探讨高翅果菊提取物Lactuside B(LB)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和纹状体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8只/组)即模型组、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LB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2 h再灌注24 h和72 h动物模型、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一半动物,以RT-PCR技术分别检测大鼠海马和纹状体不同时间段N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NGFmRNA在海马和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多,再灌注72 h海马和纹状样NGF mRNA表达显著下降;在海马,用药后LB各剂量组NGF mRNA表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中、低剂量组有显著差异(P<0.01),且中、低剂量组用药72 h时NGF mRNA表达较多,与用药24 h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纹状体,LB各剂量组NGF mRNA表达同样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其低、中、高剂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LB用药72 h时中、低剂量组NGF mRNA表达更多,与用药24 h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LB对大鼠海马和纹状体的NGF基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LB能够上调二部位的NGF mRN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uside B 缺血再灌注 海马 纹状体 神经生长因子(NGF)
下载PDF
试论江西地质环境与林地的地域分异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志云 蔡学林 李兴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6期114-119,共6页
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貌形态的发育,影响着地区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土壤的发育及其地域分布,制约着植被的分布和林木的生长,是林地地域分异的重要因子。地质环境条件长期、稳定地对林木生长起作用,研究它与林地地... 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貌形态的发育,影响着地区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土壤的发育及其地域分布,制约着植被的分布和林木的生长,是林地地域分异的重要因子。地质环境条件长期、稳定地对林木生长起作用,研究它与林地地域分异的关系对合理组织森林经营与利用,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地域分异 地层 地貌 林木生长
下载PDF
广西隆安地层及其元素对板栗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先琨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7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对广西隆安县板栗产区不同地层板栗生长状况和产量的调查,划分板栗的适生地层,并通过母岩、土壤、板栗植株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对板栗生长产生影响的元素。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上板栗产量差异显著,以D2d2地层最优,Qp地层... 通过对广西隆安县板栗产区不同地层板栗生长状况和产量的调查,划分板栗的适生地层,并通过母岩、土壤、板栗植株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对板栗生长产生影响的元素。结果表明:不同地层上板栗产量差异显著,以D2d2地层最优,Qp地层其次,C3地层最劣。与板栗生长呈正相关的元素有K,Na,Mn,B,Zn,V等;呈负相关的元素有Ca,Cu,F,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环境地球化学 地层 元素与生长
下载PDF
柯克亚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时序厘定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凌东明 韩耀祖 白建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1-506,共6页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以构造正演模拟和生长地层分析为约束条件,对柯克亚背斜的构造变形时序进行重新厘定。分析认为,新生代以来柯克亚背斜主体经历了中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和更新世中—晚期3个阶段不同性质构造运动的叠加。中...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体,以构造正演模拟和生长地层分析为约束条件,对柯克亚背斜的构造变形时序进行重新厘定。分析认为,新生代以来柯克亚背斜主体经历了中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和更新世中—晚期3个阶段不同性质构造运动的叠加。中新世晚期以低速率的水平推覆为主,在研究区卡拉塔尔组形成大量低角度顺层断裂;更新世早期柯克亚背斜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低部位,以被动接受沉积为主;更新世中—晚期则以高速率的垂向隆升为主,在柯克亚背斜核部形成大量高角度调节断裂,导致更新统低部位厚层沉积被抬升到整个背斜的高部位,遭受剥蚀,形成现今的构造形态。新的构造发育模式下,柯克亚背斜核部和北翼发育多套优质储集层的叠置断块,多期断裂的叠加可有效改善局部储集层物性,促进深层油气向卡拉塔尔组调整运移、充注成藏。这深化了对柯克亚凝析气藏的认识,也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目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克亚背斜 卡拉塔尔组 新生代 生长地层 正演模拟 构造变形时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色力布亚断裂带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 崔永平 刘长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4-276,共13页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巴楚隆起南缘边界断裂带之一,受到盆内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影响下的复杂断裂构造,研究色力布亚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及运动学特征对于探讨巴楚隆起性质、形成时间及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成因具有...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巴楚隆起南缘边界断裂带之一,受到盆内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影响下的复杂断裂构造,研究色力布亚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及运动学特征对于探讨巴楚隆起性质、形成时间及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其他地震解释方法,对近垂直于色力布亚断裂带走向的8条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及分析,重新刻画了色力布亚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并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断裂带在三维空间的形态,以断裂本身展布特征及组合特征为依据重新对色力布亚断裂带进行了分段;结合生长地层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探讨了构造活动的期次及相对强弱。研究认为,色力布亚断裂带以发育色力布亚深部断层为特征,深部断层的活动是导致断裂带北侧地层抬升的主要原因,前寒武系结构证明色力布亚深部断层早期活动具拉张性质;根据断层组合及各自展布形态,色力布亚断裂带划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各段均表现出分层变形样式,新生界断裂以古近系底膏岩层为滑脱层,古生界断裂以中寒武统盐岩层为滑脱层;生长地层的形态反映了新生界断裂在第四纪开始活动并持续至现今,不整合面的发育指示了基底断裂在中晚二叠世强烈活动,活动强度在断裂带表现为北强南弱,古生界断裂活动期则在中新世至上新世末期,其活动强度表现为北弱南强,基底断裂的影响导致地层整体抬升,古生界和新生界断裂则导致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巴楚隆起 色力布亚断裂带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生长地层 不整合
下载PDF
生长地层分析法在研究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中的应用——以南海北部湾盆地雷东凹陷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志峰 梁建设 +1 位作者 徐建永 印斌浩 《海洋石油》 CAS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含油气区反转构造形成时间的推断,对于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雷东凹陷发育反转构造,其现今为背斜形态且与生长地层共生。生长地层即同构造沉积地层,常伴随着地层褶皱变形而同期发育。生长地层与褶皱变形的地层之间存在着必... 含油气区反转构造形成时间的推断,对于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雷东凹陷发育反转构造,其现今为背斜形态且与生长地层共生。生长地层即同构造沉积地层,常伴随着地层褶皱变形而同期发育。生长地层与褶皱变形的地层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生长地层分析法认为,通过分析生长地层开始和结束"生长"的时间,就可以确定反转构造的形成时间。依据地层沉积角度和接触关系,可将雷东凹陷的生长地层划分为3个期次,其中第1期地层的底对应于上渐新统的底界面,第3期地层的顶对应于上渐新统的顶界面,据此推断出该区反转构造形成于晚渐新世期间,而又由于构造活动的间歇性,使其分为三个阶段逐期发育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反转构造 形成时间 北部湾盆地 雷东凹陷
下载PDF
Evidence for Tibetan Plateau Uplift in Qaidam Basin befor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and Its Climat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8
10
作者 裴军令 孙知明 +5 位作者 王喜生 赵越 葛肖虹 郭新转 李海兵 司家亮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430-437,共8页
Geometry analysis of the Hongsanhan (红三旱) Sec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Qaidam basin illustrates the typical growth strata in the Xiaganchaigou (下干柴沟) Formation. The age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of the Xiaganc... Geometry analysis of the Hongsanhan (红三旱) Sec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Qaidam basin illustrates the typical growth strata in the Xiaganchaigou (下干柴沟) Formation. The age and sedimentation rates of the Xiaganchaigou and the Shangganchaigou (上干柴沟) forma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high-resolution magnetostratigraphy. Th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growth strata began to form at ca. 38.0 Ma and increased sedimentation rates occurred at ca. 37.0 Ma.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efore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is confirmed, which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tectonic uplift. This uplift event could have resuited in the regional drying by blocking the moistur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global cooling event due to the declin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by increased weathering of the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 growth stratum magnetostratigra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