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佳进 缪长宏 +4 位作者 徐健康 余伟杰 陈继鑫 唐好知 刘爱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7-1406,共10页
目的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探究肠道菌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3种主要方法,对211个肠道菌群类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之间进行双向双样本孟德随机化分析,基于GWAS汇总数据以... 目的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探究肠道菌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3种主要方法,对211个肠道菌群类群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之间进行双向双样本孟德随机化分析,基于GWAS汇总数据以阐明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以逆方差加权分析方法(IVW)作为主要结果,其他方法均作为补充分析。最后使用Cochran's Q检验、MR-Egger回归法、MR-PRESSO法以及条件孟德尔随机化分析(cML-MA)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巴恩斯氏菌属(OR=3.12,95%CI:1.15~8.41,P=0.025)和瘤胃球菌科UCG010(OR=4.03,95%CI:1.19~13.68,P=0.025)的丰度升高可能增加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发病风险;毛螺菌科(OR=0.33,95%CI:0.12~0.91,P=0.032)、另枝菌属(OR=0.16,95%CI:0.05~0.53,P=0.003)、经黏液真杆菌属(OR=0.20,95%CI:0.06~0.61,P=0.005)、毛螺菌科FCS020(OR=0.38,95%CI:0.15~0.94,P=0.036)和瘤胃球菌科UCG014(OR=0.36,95%CI:0.14~0.94,P=0.037)的丰度升高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敏感性分析均支持该研究结果。反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未发现两者间存在反向因果关联。结论巴恩斯氏菌属和瘤胃球菌科UCG010可能是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潜在危险因素,毛螺菌科、另枝菌属、经黏液真杆菌属、毛螺菌科FCS020和瘤胃球菌科UCG014可能是潜在的保护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潜在干预措施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关系
下载PDF
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储思远 钱利生 陈海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7-367,共11页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主要作用靶点,本文对近年来几种重要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茶成分主要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减轻炎症和肠道损伤,缓解情绪和记忆障碍以及调节昼夜节律,发挥其健康效应。阐明茶成分调控肠道菌群的内在作用机制将为更好地利用茶产品来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茶色素 茶多糖 茶籽皂素 肠道菌群 健康效应
下载PDF
珠江口浮游桡足类摄食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开枝 谭烨辉 +3 位作者 黄良民 尹健强 宋星宇 张建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96,共7页
根据珠江口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2003年4月(春季)3个航次浮游桡足类现场调查及其肠道色素实验数据,分析了浮游桡足类食性特点、肠道色素含量及其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根据齿缘指数对珠江口浮游桡足类食性分... 根据珠江口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2003年4月(春季)3个航次浮游桡足类现场调查及其肠道色素实验数据,分析了浮游桡足类食性特点、肠道色素含量及其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根据齿缘指数对珠江口浮游桡足类食性分析,发现捕食性桡足类种数高于草食和杂食的滤食性种数,而其丰度低于后两者。珠江口桡足类个体肠道色素平均含量为冬季高于春季和夏季,而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表层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为夏季高于春季和冬季。夏、冬季桡足类肠道色素含量与水体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春季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食性 肠道色素 摄食压力 珠江口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临近海域夏季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超伦 孙松 +1 位作者 张光涛 吉鹏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4,共8页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 于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月南极夏季 ,对南大洋普里兹湾临近海域主要被囊类纽鳃樽的数量密度分布进行了现场调查 ,同时于 - 3站对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利用肠道色索法和颗粒递减法进行了现场研究。调查结果表明 ,纽鳃樽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的浮冰区北部边缘及其以北的开阔水域。在密集区其数量密度高达 2 795ind..1 0 0 0 m- 3,浮冰区几乎没有发现。 - 3站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 ,纽鳃樽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 0 .1 4~ 1 .2 7μg.ind.- 1,平均为0 .98μg.ind.- 1。肠道色素法测得的纽鳃樽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 7.9μg.ind.- 1d- 1,滤水率为2 81 ind.- 1d- 1。颗粒递减法测得纽鳃樽滤水率为 1 5.3± 4.61 ind.- 1d- 1,比肠道色素法所得结果偏低。虽然由此推算纽鳃樽群体的日摄食量只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0 .8% ,但是对于初级生产力却有一定的摄食压力 ( 72 .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鳃樽 摄食 普里兹湾 南极 浮游植物
下载PDF
厦门港表层水体磷周转的生物学过程Ⅱ: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位迪 杨青 +1 位作者 林元烧 曹文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74-2778,共5页
为了解桡足类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于2005年5、8、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在厦门时间序列站(XMTS)采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现场摄食率,同步分析了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进而得到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的... 为了解桡足类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于2005年5、8、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在厦门时间序列站(XMTS)采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现场摄食率,同步分析了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进而得到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结果表明:厦门港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年平均摄食率为55.53μg.m-3.d-1;其中秋季最高,为108.98μg.m-3.d-1,夏季最低,为7.18μg.m-3.d-1.根据试验数据估算,厦门港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四季平均为1.81,春、夏、秋、冬分别为3.22、0.06、3.52和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摄食 肠道色素法 厦门港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武昌 陶振铖 +1 位作者 孙军 孙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342-4348,共7页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 于2004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使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桡足类群落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将底到表垂直拖网(网孔径200μm)获得的桡足类分为中型(〉500μm)和小型(200—500μm)两个体长组。冬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03—2343(平均633)ind/m^3,肠道色素为0.15~2.71(平均1.31)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1(A4)~0.019(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13—58.48(平均28.3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902—62369(平均18679)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5%-6.39%(平均3.04%)。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418—6250(平均1691)ind/m^3,肠道色素为0.18—3.44(平均1.19)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2(A4)-0.016(C1)min^-1,个体摄食率为3.67—70.04(平均24.34)ng/(ind·d),群落摄食率为1540—158561(平均44227)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44%-15.70%(平均6.5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1.02%-20.10%(平均9.63%)。夏季:中型桡足类的丰度为111—1298(平均621)ind/m^3,肠道色素分别为0.22—1.58(平均1.03)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17min^-1,个体摄食率为5.52—39.92(平均25.95)ng/(ind·d),群落摄食率为4411-26667(平均12878)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每天0.23%-6.52%(平均2.52%)。小型桡足类的丰度为756—8804(平均2990)ind/m^3,肠道色素含量为0.09—2.92(平均0.87)ng/ind,肠道排空率为0.020min^-1,个体摄食率为2.73—87.77(平均26.26)ng/(ind·d),群落摄食率为9309—139817(平均47191)ng/(d·m^3),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0.86%-37.79%(平均10.99%)。浮游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09%-39.95%(平均13.51%)。数据表明,2月份和8月份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桡足类摄食不是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桡足类 摄食压力 肠道色素法 南海
下载PDF
潍河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肠道色素含量分析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7
7
作者 李超伦 王克 王荣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27-33,共7页
于1998年6月大潮(10~13日)和小潮(17~19日)期间对潍河口及其临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肠道色素含量和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现场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主要是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bifilosa)、小... 于1998年6月大潮(10~13日)和小潮(17~19日)期间对潍河口及其临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肠道色素含量和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现场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主要是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calanus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和浮游幼虫,在大部分站位占浮游动物数量组成的80%以上。从分布上看,双毛纺锤水蚤和浮游幼虫无论在河口内外均占优势,而小拟哲水蚤只分布于河口外区域,太平洋纺锤水蚤主要在河口及河口以内为优势种。双毛纺锤水蚤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0.655ng/ind,小拟哲水蚤为0.073~0.483ng/ind,太平洋纺锤水虽为0.142~0.916ng/ind。A1站双毛纺锤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周日肠道色素含量变化与潮汐变化规律相吻合。测得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河口外(10号站)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体的日摄食量占初级生产力的32.28%,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4.12%,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河口内(A1站)浮游动物优势种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3%,日摄食量小于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肠道色素 摄食 潍河口 生态系统
下载PDF
Grazing of Salpa thompsoni on phytoplankton in summer in the Prydz Bay region, Antarctica
8
作者 李超伦 孙松 +1 位作者 张光涛 吉鹏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1年第1期63-68,共6页
During the CHINARE ⅩⅤ cruise in austral summer of 1998/1999, the abundance and feeding activity of Salpa thompsoni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ydz Bay region. Salp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vertical tows from t... During the CHINARE ⅩⅤ cruise in austral summer of 1998/1999, the abundance and feeding activity of Salpa thompsoni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ydz Bay region. Salp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vertical tows from the depth of 200 m to the surface with a conical net of 330 μm mesh size. At ⅤⅠ 3 station, the grazing rates were studied by the gut fluorescence method and culture experiments. S. Thompsoni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urvey area, and its maximum densities reached to 2795 ind.·1000 m -3 . A dramatic decrease in salp stock was observed at the Marginal Ice Zone. The results of the feeding experiments at the ⅤⅠ 3 show that the gut pigment contents of S. thompsoni ranged from (0.14 1.27) μg ind. -1 (average 0.98 μg ind. -1 ). The individual ingestion rate is 7.9 μg ind. -1 ·day -1 , and the filtration rate is 28 L ind. -1 ·day -1 . Through the daily grazing rate of S. thompsoni , which takes account of less than 1% of the phyt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it shows a relatively higher grazing impress on the primary production (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pa thompsoni gut pigment GRAZING Prydz Ba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