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y and multifractal features of a guyot in specific topographic vicinity in the Caroline Ridge,West Pacific 被引量:5
1
作者 Yu GAN Xiaochuan MA +1 位作者 Zhendong LUAN Jun Y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591-1604,共14页
Massive seamounts have been surveyed and documented in the last decades.However,the morphologies of seamounts are usually described in qualitative manners,yet few quantitative detec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Here,bas... Massive seamounts have been surveyed and documented in the last decades.However,the morphologies of seamounts are usually described in qualitative manners,yet few quantitative detec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Here,based on the high-re solution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we report a recentlysurveyed guy ot on the Caroline Ridge in the West Pacific,and the large-scale volcanic structures and smallscale erosive-depositional landforms in the guyot area have been identified.The multifractal features of the guyot are characteriz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applying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on the surveyed bathymetric dat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 parameters of the seafloor have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y on the fluctuations of local landforms.Both small-and large-scale components contribute to the degree of asymmetry of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B),while the fluctuations of B are mostly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s in small-scale roughness.The maximum singularity strength(α0)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roughness of large-scale landforms and likely reflects the large-scale topographic irregularity.Comparing to traditional roughness parameters or monofractal exponents,multifractal spectra are able to depict not only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landforms,but also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scaling behaviors.Although more comparative works are required for various seamounts,we hope this study,as a case of quantifying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multiscale behaviors of seamounts,can encourage further studies on seamounts concerning geomorphological processes,ocean bottom circulations,and seamoun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yot MORPHOLOGY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MFDFA) Caroline Ridge West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Boundary of Cobalt-Rich Fe-Mn Crusts on a Guyot: Synchronous Application of Sub-bottom Profiling and Deep-Sea Video Recording 被引量:3
2
作者 HeGaowen LiangDonghong +4 位作者 SongChengbin SunXiaoming WuShuigen ZhouJianping ZhangXuehu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2期178-182,共5页
关键词 sub-bottom profiling deep-sea video recording guyot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 distribution boundary
下载PDF
Magnetic minerals in Mid-Pleistocene sediments on the Caiwei Guyot,Northwest Pacific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e Mid-Brunhes climate event
3
作者 Liang Yi Haifeng Wang +3 位作者 Geng Liu Yanping Chen Huiqiang Yao Xiguang D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11,共11页
Seamounts are ubiquitous topographic units in global oceans,and their influences on local oceanic circulation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however,previous efforts were less made in paleocli... Seamounts are ubiquitous topographic units in global oceans,and their influences on local oceanic circulation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however,previous efforts were less made in paleoclimatology and paleoceanography.The Caiwei Guyot in the Magellan Seamoun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is a typical seamount,and 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 a well-dated sediment core by magnetic propertie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sea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The princip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are low-coercivity magnetite in pseudo-single domain range,probably including a biogenic contribution;(2)the variabilities of magnetic parameters can be clustered into two sections at~500 ka,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units are evident in amplitudes and means;(3)changes in the grainsize-dependent magnetic parameters can be well correlated to records of global ice volume and atmospheric CO;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Based on these results,a close linkage was proposed between deep-sea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the Caiwei Guyo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This linkage likely involves different roles of biogenic magnetite in the sediments between interglacial and glacial intervals,responding to changes in marine productivity and deep-sea circulation and displaying a major change in the MidBrunhes climate event.Therefore,we proposed that the sedimentary archives at the bottom of the Caiwei Guyot record some key signal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s,providing a unique window to observe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ous environmental systems on glacial-interglacial time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iwei guyot middle Pleistocene magnetic properties mid-Brunhes event abyssal sediments western Pacific Magellan Seamounts
下载PDF
中国是全球最具创新性的航空市场 IFLY独家专访泰雷兹北亚区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顾乐涵(Laurent Guyot)
4
《今日民航》 2016年第6期70-71,共2页
IFLY:上世纪60年代伊始,泰雷兹集团的前身——汤姆逊无线电报子公司就已经与中国民航开展了合作。请您介绍一下泰雷兹集团,及其在中国的主要业务布局有哪些?顾乐涵:泰雷兹总部位于法国,在56个国家拥有62000名员工,其业务遍及全球航空、... IFLY:上世纪60年代伊始,泰雷兹集团的前身——汤姆逊无线电报子公司就已经与中国民航开展了合作。请您介绍一下泰雷兹集团,及其在中国的主要业务布局有哪些?顾乐涵:泰雷兹总部位于法国,在56个国家拥有62000名员工,其业务遍及全球航空、交通、防务和安全领域。泰雷兹集团与中国民航的长期合作始于空中交通管制领域,并帮助中国空管在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雷兹 航空市场 Laurent guyot 创新性 北亚区
原文传递
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富钴结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5
作者 王琳璋 曾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9,共14页
富钴结壳是一种富含Mn、Co、Ni和稀土元素(镧系元素加钇,简称REY)等元素的海底矿产资源。本文研究的富钴结壳样品是“科学”号在2018年HOBAB5航次于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的山顶边缘上通过电视抓斗获得的。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RD)... 富钴结壳是一种富含Mn、Co、Ni和稀土元素(镧系元素加钇,简称REY)等元素的海底矿产资源。本文研究的富钴结壳样品是“科学”号在2018年HOBAB5航次于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的山顶边缘上通过电视抓斗获得的。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富钴结壳的显微构造、矿物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类型和形成机制。富钴结壳的结构从内到外可分为土黄色的疏松层(C8-5)、黑色铁锰致密层(C8-2、C8-3和C8-4)和发育葡萄状球体的粗糙表面(C8-1)。土黄色疏松层孔隙度较高,主要组成矿物为水羟锰矿、石英、钙长石、钠长石、钙十字沸石和钡镁锰矿,Mn的含量较低,Al的含量较高。黑色的铁锰致密层孔隙度较低,呈柱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水羟锰矿、石英、钙长石和钠长石,Al含量有所下降,Mn含量升高,说明陆源物质的供应逐渐变少。在富钴结壳的生长后期,其主要显微构造由柱状构造向斑杂构造转变,二者的过渡区域为铁锰氧化物与富Si碎屑物质组成的层状构造。富钴结壳各层位的Mn/Fe比值为1.16~1.85,且各层位Ce呈正异常,Y呈负异常,以上特征表明富钴结壳为水成成因型,其金属元素来源于氧化性海水,未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依据富钴结壳的年代学数据,可知从渐新世末期到上新世中期,富钴结壳的生长过程一直受控于太平洋深层水。Co/(Fe+Mn)和Co/(Ni+Cu)的不断升高表明富钴结壳一直在氧化性较高的海水环境中生长。相较于其他大洋和海区,采薇海山富钴结壳具有高含量的Co、Ni和REY,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开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地球化学 采薇海山 富钴结壳
下载PDF
太平洋水下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家华 刘淑琴 +1 位作者 杨忆 刘学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3-458,共6页
笔者首次对太平洋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 ,各种产出形态的磷酸盐都不同程度地交代碳酸盐等含钙物质 ,而呈现出交代生物结构、交代凝灰结构、交代角砾状结构及交代填间结构... 笔者首次对太平洋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 ,各种产出形态的磷酸盐都不同程度地交代碳酸盐等含钙物质 ,而呈现出交代生物结构、交代凝灰结构、交代角砾状结构及交代填间结构等各种交代结构 ,反映了磷酸盐的交代成因。此外 ,其δ13 C值 (变化于 0 .7‰~ 2 .0‰之间 )也证实其属于交代成因。磷酸盐中Na、Mg、Sr、F、P2 O5含量以及Na/P2 O5、Mg/P2 O5、Sr/P2 O5、F/P2 O5的比值 ,特别是晶格中结构CO2 的含量 (变化于 5 .7%~ 6 .2 %之间 ) ,与形成于氧化环境下的Blakeplateau、ChathamRise、AgulhasBank等处的磷酸盐相近 ,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亦形成于氧化环境。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磷酸盐的形成温度为 5 .8~ 14 .8℃ ,平均为 11.5℃ ,显示其形成于正常的海水温度环境。西、中太平洋海山磷酸盐形成环境十分接近的事实暗示 ,西、中太平洋广大区域内的成磷事件存在着时间上和成因上的统一性和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磷酸盐 氧同位素测定 海洋环境
下载PDF
西太平洋Lamont海山中新世以来富钴结壳成矿环境的演化 被引量:7
7
作者 任向文 刘季花 +3 位作者 石学法 崔迎春 尹京武 郝金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9,共13页
分析了西太平洋Lamont海山12个站位33个富钴结壳样品的主元素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该海山富钴结壳成因类型属于水成成因,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基本未受到磷酸盐化作用的影响。Lamont海山的一个富钴结壳样品剖面的电子探针数据显示,该海... 分析了西太平洋Lamont海山12个站位33个富钴结壳样品的主元素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该海山富钴结壳成因类型属于水成成因,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基本未受到磷酸盐化作用的影响。Lamont海山的一个富钴结壳样品剖面的电子探针数据显示,该海山富钴结壳的成矿环境在新第三纪以来至少存在2个演化阶段:第1阶段,23~15Ma,富钴结壳中Mn相对富集,成矿环境以富氧贫硅为特征;第2阶段,15~0 Ma,富钴结壳中Fe相对富集,成矿环境以贫氧富硅为特征。成矿环境的氧化能力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联系新生代世界大洋,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地质演化背景,认为引起成矿环境演变的原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大洋板块的WNW向漂移和新第三纪以来全球水道开合,造成了Lamont海山所处海区最低含氧带逐渐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成矿环境 水道 洋流 Lamont海山 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太平洋维嘉平顶山沉积特征及富钴结壳资源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斌 吕文超 +5 位作者 张向宇 何高文 杨永 韦振权 马维林 邓义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基于中国大洋36和41航次浅地层剖面数据,结合DSDP钻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西太平洋维嘉平顶山顶部沉积物的浅地层剖面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代、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发现3种主要的地层反射特征,分别代表3个沉积单元;山顶... 基于中国大洋36和41航次浅地层剖面数据,结合DSDP钻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西太平洋维嘉平顶山顶部沉积物的浅地层剖面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时代、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发现3种主要的地层反射特征,分别代表3个沉积单元;山顶沉积物的厚度分布呈现出3个沉积中心区和4个基岩裸露/沉积物稀薄区的特点;平顶山东部的沉积异常可能与始新世的第二次火山活动有关。根据富钴结壳的生长和发育特点,结合维嘉平顶山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圈定了结壳资源潜力分布区。维嘉平顶山作为中国重要的富钴结壳合同区块,本次研究对其富钴结壳资源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维嘉平顶山 浅地层剖面 沉积特征 富钴结壳
下载PDF
维嘉平顶海山富钴铁锰结壳空间分布特征:基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海底观测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姚会强 刘永刚 +5 位作者 张伙带 梁东红 任江波 于淼 邓希光 何高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1-342,共12页
基于对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功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海底观测视像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维嘉平顶海山山顶平台凸起区域、顶坡过渡带以及斜坡上部地形单元内的富钴结壳分布特征,对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对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功能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海底观测视像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维嘉平顶海山山顶平台凸起区域、顶坡过渡带以及斜坡上部地形单元内的富钴结壳分布特征,对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不同地形单元发育的富钴结壳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特征;(2)山顶平台凸起区发育有连续分布的富钴结壳,可作为我国富钴结壳资源勘查工作的关注区;(3)顶坡过渡带—斜坡上部区域发育有连续分布的富钴结壳,然而往往被白色波纹状沉积物隔成数段;(4)顶坡过渡带钴结核发育较少,与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群平顶海山存在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维嘉平顶海山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HOV)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重磁异常的嘉偕平顶山群构造区划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涛 朱莹洁 +4 位作者 杨永 纪晓琳 王丁丁 刘金兰 王万银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8-948,共11页
西太平洋嘉偕平顶山群是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之一,蕴藏钴等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由于海山的局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宏观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研究海山的构造区划对于认识海山的形成过程及矿产资源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利用... 西太平洋嘉偕平顶山群是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之一,蕴藏钴等战略性金属矿产资源。由于海山的局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宏观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研究海山的构造区划对于认识海山的形成过程及矿产资源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利用嘉偕平顶山群的重、磁异常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断裂识别方法与曲率属性深度反演方法研究了嘉偕平顶山群的断裂分布特征,利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研究了侧翼裂谷带及重力滑塌区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嘉偕平顶山群的断裂走向以NW和NE向为主,其次为NNW和NEE向;断裂视深度在3000~7000 m之间,且NW向断裂深度比NE向断裂的深度浅,NW向与NE向断裂相互交叉构成了呈雁行式排列的共轭剪切断裂带,为海山形成与岩墙侵入提供了重要通道。侧翼裂谷带是岩浆沿断裂通道侵入发育而成,使得海山呈现不规则的星形,因此通常位于海山地形不规则延伸地带。在侧翼裂谷带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地震等构造活动的影响,会产生重力滑塌,在其两侧形成了滑塌沉积区,因此重力滑塌区通常位于海山陡峭边缘与侧翼裂谷带的两侧。本次研究成果为嘉偕平顶山群的形成过程及富钴结壳资源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构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偕平顶山群 NVDR-THDR 最小曲率 曲率属性 断裂 侧翼裂谷带 重力滑塌
下载PDF
麦哲伦海山区维嘉平顶海山群富钴结壳伴生有用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彦美 张伙带 +3 位作者 刘季花 高晶晶 黄文星 朱本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4-1078,共15页
本文对麦哲伦海山区维嘉平顶海山群富钴结壳样品中的伴生有用元素(REE、PGE、W、Mo、Au、Te)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富钴结壳伴生有用元素在平面上的分布极不均匀,但多以条带状平行水深等深线分布,也有少数区域表现为斑块... 本文对麦哲伦海山区维嘉平顶海山群富钴结壳样品中的伴生有用元素(REE、PGE、W、Mo、Au、Te)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富钴结壳伴生有用元素在平面上的分布极不均匀,但多以条带状平行水深等深线分布,也有少数区域表现为斑块状分布,且不同的伴生有用元素的富集区域有所差别;REE和PGE主要在南部和西南部斜坡发育,而W、Mo则主要富集于西北部和东部斜坡,Au集中发育在东南部的海斜坡上,Te的分布呈斑块状富集于各向斜坡。随着水深增加,REE和PGE呈现出由最高含量降低后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W、Mo、Au、Te则随着水深增加含量由低升高,后略有降低,再小幅升高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维嘉平顶海山群 伴生有用元素 数值变化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优选区?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伙带 许振强 +7 位作者 姚永坚 沙志彬 吴婵 杨振 李学杰 杨楚鹏 朱荣伟 汪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47-2656,共10页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 本文紧密围绕IODP“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中的“地球深部探测”旗舰计划和“莫霍面”梦想,研究并总结全球现代洋壳发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分布规律、岩石组合特征和成因模式,探讨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是否为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潜在优选区。统计结果表明大洋斜长花岗岩在多种不同构造背景形成的洋壳上均有发现,包括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构造环境,大西洋、西北太平洋、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慢速扩张构造环境,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构造环境,南海等边缘海构造环境,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岛弧、九州-帕劳海脊、Amami海底高原等洋内俯冲构造环境。多数大洋斜长花岗岩呈脉状零散分布于辉长岩中,意味大洋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壳深部,在后期断裂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而更容易被发现,成为了解洋壳深部岩浆过程和洋壳结构的一个窗口。管事平顶海山位于南海东部次海盆古扩张脊附近,拖网获得MORB型大洋斜长花岗岩,前人基于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其可能为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本文推测管事平顶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很可能为洋壳深部物质剥露海底,是南海的一个重要构造窗口,有望成为南海深部地壳和莫霍面钻探的潜在优选区,但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验证推测:①海山大洋斜长花岗岩为拖网所得,位置误差较大,需开展可精确定位的电视抓斗、浅钻或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调查;②海山目前只发现大洋斜长花岗岩,需调查海山是否发育辉长岩等深部地壳岩石组合;③需开展重磁、深反射地震、海底地震仪(OBS)、大地电磁等调查研究,建立管事平顶海山洋壳和上地幔结构模型,查明断裂带分布,揭示莫霍面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管事平顶海山 大洋斜长花岗岩 深部地壳 莫霍面
下载PDF
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维嘉海山漂移历史和沉降过程
13
作者 韦振权 杨永 +2 位作者 何高文 杨胜雄 姚翔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66,共7页
应用全球板块构造-水深模型,对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海山——维嘉海山的水平漂移轨迹和垂向沉降过程进行反演,获取海山各个历史时期的水深和古纬度信息,探讨海山演化过程中热点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维嘉海山最初形成于南太平洋... 应用全球板块构造-水深模型,对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区海山——维嘉海山的水平漂移轨迹和垂向沉降过程进行反演,获取海山各个历史时期的水深和古纬度信息,探讨海山演化过程中热点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维嘉海山最初形成于南太平洋同位素和热异常区,之后向NW向漂移约7500 km至现今位置。维嘉海山初始位置与其附近热点尚有一定的距离(约为200 km),随板块漂移过程中也未经过热点,与热点最近距离为150 km,结合海山现今的构造特征分析,推测热点作用并非形成海山的唯一成因,但在海山形成及漂移过程中为其打上"热点"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移历史 沉降过程 维嘉海山 西太平洋 富钴结壳合同区
下载PDF
‘三季梨’果实后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风丽 贾晓辉 +7 位作者 王志华 李艳 杜艳民 佟伟 孙平平 崔建潮 王阳 王文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8-728,共11页
【目的】明确西洋梨果实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找到反映果实后熟进程的特征指标,实现西洋梨果实后熟程度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三季梨’果实为试材,比较果实不同后熟时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各生... 【目的】明确西洋梨果实后熟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找到反映果实后熟进程的特征指标,实现西洋梨果实后熟程度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三季梨’果实为试材,比较果实不同后熟时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三季梨’果实后熟过程中,果皮色泽由绿转黄,亮度逐渐增加;叶绿素光化学效率(F_v/F_m)前6 d无明显变化,后2 d迅速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淀粉指数(SI)升高,酶含量降低,后熟6 d时出现乙烯和呼吸跃变峰。果实的后熟软化伴随着果皮叶绿素含量、h°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F_0、F_v等指标的下降。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分别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h°值、F_m和F_v等表征果皮颜色的指标以及与淀粉含量、纤维素酶活性等软化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F_0和F_v/F_m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发现,果皮颜色h°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F_0、F_v、F_m和F_v/F_m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a*、b*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西洋梨果实后熟主要是由于淀粉含量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变化引起果实硬度下降以及果皮叶绿素降解导致果面由绿转黄,最终完成果肉软化、果皮转黄的后熟过程。另外,以硬度下降至3 kg·cm^(-2)时作为果实最佳食用期,后熟过程中可通过果皮颜色或叶绿素荧光参数来对果实最佳食用期进行无损判断,当测定h°值低于105或L*值高于70时,或F_v/F_m低于0.7时,果实达到最佳食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季梨’ 后熟 果皮颜色 生理生化 相关性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表层沉积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对深海环境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震 易亮 +6 位作者 王海峰 邓希光 杨继超 付腾飞 于洪军 谢强 邓成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067-3077,共11页
采薇海山位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是由中国发现、命名并负责资源勘探的重点调查区之一.本文利用大洋27航次在采薇海山北坡MABC-05站获得的箱式沉积物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颗粒较细的、... 采薇海山位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是由中国发现、命名并负责资源勘探的重点调查区之一.本文利用大洋27航次在采薇海山北坡MABC-05站获得的箱式沉积物样品,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颗粒较细的、矫顽力较低的磁铁矿为主;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可以区分三个具有不同矫顽力值的磁性颗粒组分,并发现磁性颗粒的矫顽力值变化可以有效指示沉积物埋藏后的早期成岩特征.在参考现代物理海洋过程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南极底层水团的演化和太阳辐射的变化可能共同影响了采薇海山区海洋底层环境过程.这一结果为探讨南极气候状况对北太平洋的可能影响,评估海洋上层与底层的相互作用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采薇海山 岩石磁学 早期成岩作用 深海环境过程
下载PDF
西太平洋卡罗琳洋脊CM4海山铁锰结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晓帆 王珍岩 +2 位作者 李文建 刘凯 王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8-1126,共9页
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低纬度海区的卡罗琳洋脊CM4海山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发现该海山山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铁锰结壳。本文对该海山的5个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 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太平洋低纬度海区的卡罗琳洋脊CM4海山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发现该海山山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铁锰结壳。本文对该海山的5个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及质谱(ICP-OES、ICP-MS)等测试技术分析了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并进一步探讨了铁锰结壳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该海山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以水羟锰矿为主,含有少量钡镁锰矿、水钠锰矿、针铁矿、纤铁矿、石英和方解石。该海山铁锰结壳的Mn、Fe、Co、Ni、Cu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4.24%、15.14%、0.16%、0.34%、0.01%。与全球各大洋海山区铁锰结壳相比,该海山样品的Cu含量很低。该海山铁锰结壳的稀土元素(REY)含量相对偏低,总体为轻稀土(LREE)富集;稀土(REY)配分模式显示相对平坦的特征,呈明显的Ce正异常,轻微的Y负异常和Ho正异常。样品的矿物组成、元素比值、元素组合等都表明该海山铁锰结壳属于水成成因,未受明显的成岩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地球化学 矿物学 成因 卡罗琳洋脊CM4海山
下载PDF
西太平洋海底平顶山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国祯 张子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4,共6页
太平洋西部海底有很多平顶海山 ,在这些平顶海山的斜坡上 ,分布着富钴结壳。以近年来“海洋四号”船在西太平洋调查的资料为依据 ,通过对平顶山的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和沉积地层以及岩石特征的分析研究 ,认为这些海底平顶山原来是一些... 太平洋西部海底有很多平顶海山 ,在这些平顶海山的斜坡上 ,分布着富钴结壳。以近年来“海洋四号”船在西太平洋调查的资料为依据 ,通过对平顶山的地形地貌、表层沉积物和沉积地层以及岩石特征的分析研究 ,认为这些海底平顶山原来是一些出露于海平面的火山岛屿 ,在海浪的冲击和海流、海水的冲刷、侵蚀作用下 ,逐渐削蚀成略低于海面的平台 ,以后平台逐渐下沉 ,经过漫长的地质岁月 ,终于成为隐藏于海面以下 10 0 0~ 2 0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 西太平洋 海底地貌 富钴结壳 海底平顶山 表层沉积物 岩石特征
下载PDF
外源苯并噻重氮对三季梨果实衰老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季潇男 李灿婴 +2 位作者 李雪 曲淋鸿 葛永红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为减缓果实在贮藏期的衰老,延缓果实品质下降,探索采后ASM处理对三季梨果实衰老和贮藏品质的影响。采后用0.1 g/L ASM浸泡处理三季梨果实10 min,常温中贮藏,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在贮藏第10 d达到峰值,对照组分别是ASM组的1.24和1.2... 为减缓果实在贮藏期的衰老,延缓果实品质下降,探索采后ASM处理对三季梨果实衰老和贮藏品质的影响。采后用0.1 g/L ASM浸泡处理三季梨果实10 min,常温中贮藏,果实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在贮藏第10 d达到峰值,对照组分别是ASM组的1.24和1.23倍;ASM组的果肉硬度在贮藏第6 d受到抑制最明显,是对照组的1.75倍;ASM组水不溶性果胶含量在贮藏第4~8 d和12 d显著高于对照组,水溶性果胶含量在贮藏第2 d和6~12 d显著低于对照组;ASM组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期第10 d是对照组的1.3倍;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第3,12 d表现最明显,是对照组的1.2倍;抗坏血酸含量在贮藏期第12 d增加最显著,是对照组的2.6倍;ASM组有效抑制L*值的下降和a*,b*值的上升。研究表明外源ASM处理能够保持三季梨果实贮藏品质并延缓其衰老过程,为果蔬采后防腐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季梨 苯并噻重氮 呼吸速率 乙烯
下载PDF
太平洋西北平顶海山上环礁型碳酸盐建造与白垩纪赤道洋流(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Luba JANS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深海钻探揭示构成环礁的浅水碳酸盐建隆覆盖沉积在太平洋西北部平顶海山之上.相对于现今珊瑚-藻类生物构成的环礁而言,白垩纪和古新世孤立的环礁的四周边缘生物含量甚少,造礁能力下降.这些环礁浅水碳酸盐沉积在火山基座的顶部,在Albian... 深海钻探揭示构成环礁的浅水碳酸盐建隆覆盖沉积在太平洋西北部平顶海山之上.相对于现今珊瑚-藻类生物构成的环礁而言,白垩纪和古新世孤立的环礁的四周边缘生物含量甚少,造礁能力下降.这些环礁浅水碳酸盐沉积在火山基座的顶部,在Albian初期、Albian末期、Maastrichtian晚期和始新世中期发生沉没.早期研究认为这些碳酸盐体系经历了地面暴露阶段以及随后的海侵淹没阶段.然而,一个事实是,环礁沉没仅发生在当太平洋板块背负着平顶海山向北漂移过程中,并且是经过南纬7°以后.几个不同的假说用来解释该时期环礁沉没现象,包括环礁暴露、喀斯特化、地面侵蚀、增强赤道上升洋流、缺氧和/或者富营养的浑浊水的出现等.文中在太平洋平顶海山深海钻孔的沉积、生物地层和古纬度数据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模式用于解释晚白垩世-古新世浅水碳酸盐建造的沉没.与以前的模式不同的是,文中提出,这些晚白垩世-古新世'环礁'之所以发生沉没,原因是受到原始环南赤道洋流(pSEC)的影响,导致一种对分泌碳酸盐的生物不利环境的产生.而且,当这些平顶海山漂移到南纬5°时,即赤道古纬度带,许多浅水碳酸盐建造之上,铁锰结核开始沉积.同时,平顶海山下沉到溶解氧极小层(海平面之下400~1 100 m)和原始环南赤道中层洋流(pEIC)区域,碳酸盐生产停滞.当平顶海山漂移经过赤道后(北纬0~3°),并且下沉到南赤道中层洋流(pEIC)深部海平面之下~1 100 m,远洋沉积才开始.因此,沉积学数据提供确切证据表明,太平洋中部赤道地区在过去100 Ma大部分时期内,和现在非常类似地受到赤道地转洋流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古新世 太平洋中部 平顶海山 环礁 赤道洋流 碳酸盐建造
下载PDF
维嘉海山沉积过程及其对西太平洋海山演化的意义
20
作者 赵斌 吕文超 +4 位作者 何高文 张宝金 韦振权 宁子杰 张旭东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7-367,共11页
海山沉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古海洋演化有着紧密联系,维嘉海山保留了西太平洋晚中生代以来的完整沉积记录,是探索西太平洋海山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基于浅地层剖面、大洋钻探和最新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海山的沉积特征、火山活动和沉... 海山沉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和古海洋演化有着紧密联系,维嘉海山保留了西太平洋晚中生代以来的完整沉积记录,是探索西太平洋海山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基于浅地层剖面、大洋钻探和最新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海山的沉积特征、火山活动和沉降速率等,探索西太平洋维嘉海山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过程.结果显示维嘉海山顶部发育3个沉积单元,并发现了始新世第二次火山活动的可能证据,推算出维嘉海山中中新世(~11.6 Ma)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6.03 mm/ka.首次建立了维嘉海山的演化模型,认为维嘉海山演化主要经历了7个阶段,在渐新世之前处于缓慢沉降状态,其顶部水深一直保持在数百米之间,之后出现拐点,早中新世(~20 Ma)之后开始加速沉降,可能与该时期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迅速转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过程 沉降速率 构造演化 维嘉海山 西太平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