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niche segregation between bird species in the Białowieża primeval forest(NE Poland)
1
作者 Oliwia Karpińska Katarzyna Kamionka-Kanclerska +2 位作者 Patryk Czortek Marcin K.Dyderski Dorota Czeszczewik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483-493,共11页
Drivers of bird niche separation in temperate primeval forests have not yet been determined,due to the low number of intact forest sites.Here,we analyzed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niche usage on trees by birds’assembla... Drivers of bird niche separation in temperate primeval forests have not yet been determined,due to the low number of intact forest sites.Here,we analyzed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niche usage on trees by birds’assemblages.We tested how tree species affect the sharing of space in an assemblage of birds and their level of specialization.We conducted our study in the Białowieża primeval forest(NE Poland).During two breeding seasons,we observed bird positions on trees,divided into three vertical and six horizontal zones in 768 observation points.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networks framework we calculated the Kullback-Leibler distance d′as a metric of species specialization and the resource range RR index,which estimates the species’specificity based on the fraction of space utilized with a non-zero performance.The d′index was the highest in the lower understory for all parts of the tree on the basis of the position from the trunk.The RR index was the highest in the lower understory for all parts based on the position from the trunk.Regarding the tree species,the lowest d′index was observed in all tree species together,and hornbeam,whereas the highest in oak.At the tree species level,the RR index was the lowest for hornbeam.We show tree species importance in forest space sharing in the case of bird assemblages.Hornbeam,alder,and spruce are universal species that were used by birds almost entirely.In contrast,oak,lime,and maple were only partially used.Tree species with less complex structures could shape bird assemblages,as they could offer birds much fewer niches to realize.Therefore,we showed that high specialization and niche separation are drivers of high bird diversity.Consequently maintaining a diverse stand structure is crucial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use Niche partitioning Foraging guild SPECIALIZATION habitat filtering Foundation species Tree species effect
下载PDF
长白山暗针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强亚琪 范春雨 张春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84-1891,共8页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中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两种理论观点,但是目前关于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相对重要性还没有统一定论。基于长白山暗针叶林群落数据,采...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中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两种理论观点,但是目前关于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相对重要性还没有统一定论。基于长白山暗针叶林群落数据,采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探究特定树种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借助同质性和异质性泊松零模型检验其显著性。(1)群落水平上,在3—15 m空间尺度上,促进种占据优势地位,在>15 m空间尺度上,中性种逐渐取代促进种起主导作用,抑制种比例较低,并且随着空间尺度变化幅度不大。(2)物种水平上,采用同质性泊松零模型检验树种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臭冷杉、花楷槭、青楷槭在0—20 m空间尺度上对邻域物种丰富度增加起促进作用,黄花落叶松、鱼鳞云杉在0—20 m空间尺度上抑制了邻域物种丰富度增加。花楸树、黑桦和硕桦在全部研究尺度上表现为中性种,髭脉槭、大青杨、红松等在不同研究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作用效果。剔除了生境过滤作用的异质性泊松零模型检验结果与同质性泊松零模型结果差异不显著,表明研究样地内生境过滤作用对多样性格局形成影响不大,各树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物种组成影响较大,进一步证明了生态位理论能够解释长白山暗针叶林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 物种多样性 生境过滤 种间互作
下载PDF
极小种群黄花绿绒蒿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皓 梁钰 +2 位作者 周利杰 王斌 魏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43,共7页
为了研究极小种群物种黄花绿绒蒿的分布格局,从而为黄花绿绒蒿的保护制定针对性策略,在目前已知黄花绿绒蒿唯一分布区内设置了3块样方,记录了样方内所有黄花绿绒蒿个体,通过单样本与双变量统计函数对随机标签模型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研究... 为了研究极小种群物种黄花绿绒蒿的分布格局,从而为黄花绿绒蒿的保护制定针对性策略,在目前已知黄花绿绒蒿唯一分布区内设置了3块样方,记录了样方内所有黄花绿绒蒿个体,通过单样本与双变量统计函数对随机标签模型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尺度上,黄花绿绒蒿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在中大尺度上,这种聚集有所减弱.造成黄花绿绒蒿在小尺度上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扩散限制,而生境过滤在中大尺度上同样影响着黄花绿绒蒿的空间分布.双变量点格局分析表明,黄花绿绒蒿的幼年个体聚集程度最高,此后因为种内竞争加剧,导致成年个体更接近随机分布,因此,在黄花绿绒蒿的保护过程中,确保成年植株顺利散播种子并提高种子的扩散能力尤为重要,在保护黄花绿绒蒿物种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其所处生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绿绒蒿 极小种群 生境过滤 扩散限制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地震滑坡体恢复后植物β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响应
4
作者 尹才佳 马龙 +1 位作者 邹书珍 康迪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25,共10页
该研究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个典型地震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初步探讨了β多样性海拔格局,并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MRM)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 该研究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个典型地震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初步探讨了β多样性海拔格局,并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MRM)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β多样性变异的贡献,以揭示地震干扰后滑坡体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植物β多样性表现出单调递减格局,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则表现出“U”形变化格局,滑坡体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2)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β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差异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0.001),地理距离和海拔距离是引起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且海拔距离的重要性均大于地理距离。(3)地理距离和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了木本和草本β多样性变异的61.52%和40.91%,且环境差异单独解释率均大于地理距离单独解释率。(4)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对木本植物β多样性的作用均强于草本植物。研究认为,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着地震滑坡体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且生境过滤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Β多样性 扩散限制 生境过滤 群落构建
下载PDF
不同采伐干扰方式对热带山地雨林谱系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卜文圣 许涵 +3 位作者 臧润国 丁易 张俊艳 林明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21,共7页
以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老龄林及经过择伐和皆伐后自然恢复约40年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和样地环境因子测定,分析不同干扰方式对群落组成及谱系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干扰方式下环境因素对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历经40... 以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老龄林及经过择伐和皆伐后自然恢复约40年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和样地环境因子测定,分析不同干扰方式对群落组成及谱系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干扰方式下环境因素对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历经40年的恢复,2种方式干扰后自然恢复次生林不同径级(1≤DBH<5 cm为幼树、5≤DBH<10 cm为小树、DBH≥10 cm为成年树)树种的丰富度已接近老龄林水平,其幼树、小树的多度显著高于老龄林,但其胸高断面积依旧显著低于老龄林;从老龄林、择伐后恢复的次生林到皆伐后恢复的次生林,群落幼树和总体的谱系结构由聚集转向发散,而成年树的谱系结构则恰好相反,小树的谱系结构基本上是随机的;在老龄林中,群落各个径级的谱系结构均随着海拔的升高由发散转向聚集;在择伐后恢复的次生林中,除成年树外,群落的谱系结构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由聚集转向发散;在皆伐后恢复的次生林中,幼树的谱系结构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由发散转向聚集,而小树和成年树的谱系结构则由聚集转向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组配 干扰体系 环境筛 采伐方式 净谱系亲缘关系指数 径级结构
下载PDF
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3
6
作者 柴永福 岳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557-4572,共16页
群落构建研究对于解释物种共存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论题。尽管近年来关于生态位和中性理论的验证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对于局域群落构建机制的认识仍存在很大争议。随着统计和理论上的进... 群落构建研究对于解释物种共存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论题。尽管近年来关于生态位和中性理论的验证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对于局域群落构建机制的认识仍存在很大争议。随着统计和理论上的进步使得用功能性状和群落谱系结构解释群落构建机制变为可能,主要是通过验证共存物种的性状和谱系距离分布模式来实现。然而,谱系和功能性状不能相互替代,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同时控制着群落构建,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基于生态位的环境过滤和竞争排斥等多个过程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的构建。所以,综合考虑多种方法和影响因素探讨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对于预测和解释植被对干扰的响应,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有重要意义。试图在简要回顾群落构建理论及研究方法发展的基础上,梳理其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整合功能性状及群落谱系结构的研究方法,解释群落构建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可能途径。在结合功能性状和谱系结构研究群落构建时,除了考虑空间尺度、环境因子、植被类型外,还应该关注时间尺度、选择性状的种类和数量、性状的种内变异、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对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建 功能性状 谱系结构 环境过滤 相似性限制
下载PDF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晓果 卢文科 +1 位作者 叶铎 温远光 《广西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25-533,共9页
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共存物种的生态和进化相似性是用于验证群落构建机制的关键信息之一,生态学家常用系统发育和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间接或直接估算相似性,从而揭示驱动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系统发育分析方... 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共存物种的生态和进化相似性是用于验证群落构建机制的关键信息之一,生态学家常用系统发育和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间接或直接估算相似性,从而揭示驱动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和基于功能性状的方法均能检验生境过滤和竞争排斥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并为解决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之争提供新的视角。根据现代物种共存理论,在不同的功能性状进化模式下,不同生态过程构建的群落功能结构和系统发育结构可能不同,聚集的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可能在性状进化保守的情况下由生境过滤过程构建,也有可能在性状趋同进化的情况下由竞争排斥过程构建而成,因此检验功能性状系统发育信号对于推断群落构建机制显得十分必要,联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研究将能更加精确地推断驱动群落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联合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研究干扰和次生林演替对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物种共存机制的影响,将有助于认识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干扰的响应及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构建机制,为群落的管理和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结构 功能性状 群落构建机制 生境过滤 竞争排斥
下载PDF
吉林蛟河近熟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尺度依赖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范春雨 元正龙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9,共7页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研究了物种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不同生态学过程起作用的空间尺度。利用单物种-面积模型检验了其中40种木本植物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且利用同质性泊松、异质性泊松...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的主要生态学过程,研究了物种多样性格局组建过程中不同生态学过程起作用的空间尺度。利用单物种-面积模型检验了其中40种木本植物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且利用同质性泊松、异质性泊松、同质性托马斯和异质性托马斯过程分析了单物种-面积关系偏离中性状况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毛榛、鼠李、早花忍冬、茶条槭和花曲柳在0-50 m空间尺度上为生物多样性促进种;糠椴和千金榆分别在0-25 m和0-35 m尺度上为生物多样性抑制种;其他绝大多数树种表现为中性种。扩散限制对群落多样性格局组建影响较大,而生境过滤作用影响相对较小。异质性托马斯过程同时剔除了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影响,分析结果显示0-20 m尺度上促进种在群落中占据支配地位;在〉20 m尺度上中性种比例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而增大,在群落多样性构建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群落中抑制种比例较低,并且随着空间尺度变化幅度不大。因此,生态位分化和中性作用共同决定了群落多样性结构的构建过程,二者的相对重要性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扩散限制 生境过滤 单物种-面积关系
下载PD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of woody angiosperm assemblages and its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along a subtropical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China 被引量:3
9
作者 Juan Yue Rong Li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11-116,共6页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s determin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including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biogeographical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Despite evidence that plant diversity d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s determin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including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biogeographical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Despite evidence that plant diversity decreases and species relatedness increases along latitudinal an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e.g.,low temperatures),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these same patterns occur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especially in the sub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harboring rich biodiversity.In this study,we explored the pattern o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of woody angiosperm assemblages and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bles on the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among angiosperm woody plants using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in subtropical forest communities along a broad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the Dulong Valley of Yunnan Province,China.Our results showed that woody angiosperm species in local forest plots tend to be more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at higher elevations and in areas with lower temperatures.Additionally,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rather tha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is a major predictor of the pattern of increasing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Tropical Niche Conservatism’hypothesis,which highlights the role of niche constraints in driving phylogenetic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long Valley Ecological tolerance habitat filtering Niche conservatis
下载PDF
基于缨帽变换与匹配滤波的大熊猫生境影像分类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娅楠 习晓环 +2 位作者 王成 王金亮 曾鸿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7-802,共6页
在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难以获取高质量的光学遥感影像,加之地形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地物分类精度低,对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大熊猫生境造成了困难.为此,本工作探究一种提高遥感分类精度的方法.首先分别利用缨帽变换和匹配滤波方法提取影... 在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难以获取高质量的光学遥感影像,加之地形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地物分类精度低,对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大熊猫生境造成了困难.为此,本工作探究一种提高遥感分类精度的方法.首先分别利用缨帽变换和匹配滤波方法提取影像的亮度、绿度、湿度和丰度等特征,建立基于多特征数据的决策树分类规则进行分类,最后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绿度特征对提取林地非常有效,湿度分量可以区分草甸与灌丛,亮度特征则提高了雪地的分类精度.匹配滤波可以实现混合像元分解,去除部分噪声并快速探测目标地物的波谱特征.基于多特征数据决策树遥感分类的总体精度达到83.33%,比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提高8.67%.本文方法在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地物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分类 缨帽变换 匹配滤波 决策树 大熊猫生境
下载PDF
古田山与中国其他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田田 王璇 +6 位作者 金毅 余建平 任海保 钱海源 陈声文 马克平 于明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1-1070,共10页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大面积低海拔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了解不同地点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的差异和驱动因素,该研究在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29个20 m×20 m的样地,收集其他14个典型常绿阔叶林的数据,探究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的...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大面积低海拔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了解不同地点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的差异和驱动因素,该研究在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29个20 m×20 m的样地,收集其他14个典型常绿阔叶林的数据,探究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并将15个亚热带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古田山广泛分布有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的栲类林、青冈类林等植被,物种组成在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2)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间物种组成差异明显,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非地理距离,气候因素中最冷月最低温(MTCM)的影响最显著。(3)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叶生活型组成受最冷月最低温的影响最显著,受最热月最高温(MTWM)的影响是其次,降水量没有显著影响。综上结果发现,生境过滤是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反映了极端低温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 Β多样性 叶生活型 生境过滤
下载PDF
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结构在岛屿植物群落保护中的意义——以蜈支洲岛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珉璐 潘翔 +1 位作者 陈庆辉 陈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9-428,共10页
为探讨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在岛屿植物群落保护决策制定中的作用,以海南三亚蜈支洲岛被子植物群系为例,分析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蜈支洲岛植被可分为10种群系类型,22个样方的物种丰富度与系统发育多... 为探讨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在岛屿植物群落保护决策制定中的作用,以海南三亚蜈支洲岛被子植物群系为例,分析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蜈支洲岛植被可分为10种群系类型,22个样方的物种丰富度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但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对植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顺序的指示有差异。森林群系的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普遍高于灌木和草本群系,4个森林群系样方表现为系统发育结构发散,3个森林群系样方表现为系统发育结构聚集。灌木群系中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灌丛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灌丛系统发育多样性较高,草本群系中厚藤(Vitex trifolia)灌草丛系统发育多样性较高,灌木和草本群系大多倾向于系统发育结构聚集。距海或人类活动区较近的群系可能受环境过滤的作用,而远离海和人类活动区的群系主要受竞争排斥作用影响。因此,在岛屿植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中应当综合考虑物种和系统发育维度,以及环境、演替阶段及用岛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植物 物种丰富度 系统发育多样性 环境过滤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群落构建的方法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文宇 李学友 +1 位作者 ONDITI Kenneth Otieno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2-324,共13页
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可以解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位理论是群落构建研究的核心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群落构建是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将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选入局域群落的确定过程。近年来,随... 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可以解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位理论是群落构建研究的核心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群落构建是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将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选入局域群落的确定过程。近年来,随着该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者不但从物种、谱系或功能等生物多样性维度来研究群落构建,所使用的多样性指数、零模型算法和物种库界定方式等也多种多样。本文回顾了从生物多样性不同维度研究群落构建的优势与局限,总结了群落构建过程中构建零模型和界定物种库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部分群落构建研究的最新方法学进展和研究成果。最后,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案例提出了对未来群落构建研究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系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栖息地过滤 限制相似性 零模型 物种库
下载PDF
鄱阳湖湖区及支流修水夏季鱼类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旭 杨婷越 +2 位作者 罗小红 袁春营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97-1312,共16页
群落的物种共存及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为探究群落的构建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在鄱阳湖湖区及其支流修水设立24个采样点,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 群落的物种共存及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系统发育群落结构分析为探究群落的构建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在鄱阳湖湖区及其支流修水设立24个采样点,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鄱阳湖鱼类主要以鲤形目、鲤科鱼类为主,表现出东亚江湖鱼类的组成特点;(2)依据物种组成和空间位置,鄱阳湖湖区及修水鱼类群落属于不同的组群,鄱阳湖湖区鱼类群落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方群、南方群和东部群;(3)在采样点尺度,24个采样点中,有12个采样点靠近鄱阳湖支流的入湖口区域,环境特别,群落构成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有12个采样点相对容纳了较多的远缘物种,群落构成表现为竞争作用;在区间分析的尺度,北方群、东部群及修水群表现为竞争作用,南方群表现为环境过滤作用;在湖区及支流流域的尺度,鄱阳湖湖区群为竞争作用,修水群转变为环境过滤作用。因此,鄱阳湖的湖区和支流修水等鱼类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解,可以为鄱阳湖鱼类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构成机制 竞争作用 环境过滤作用 鄱阳湖
下载PDF
生境过滤作用对长江下游菜子湖鱼类物种和功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古辰 姜美彤 蒋忠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3,I0001,I0002,共12页
于2018年68月在长江下游菜子湖流域沿岸带、敞水区、湖口和河道4种典型微生境分别设置样点进行鱼类调查,探讨生境过滤对鱼类物种和功能组成的影响.共采集鱼类5目31属43种,其中沿岸带湖泊定居性、山溪河流性及江湖洄游性鱼类物种数均较低... 于2018年68月在长江下游菜子湖流域沿岸带、敞水区、湖口和河道4种典型微生境分别设置样点进行鱼类调查,探讨生境过滤对鱼类物种和功能组成的影响.共采集鱼类5目31属43种,其中沿岸带湖泊定居性、山溪河流性及江湖洄游性鱼类物种数均较低,河道山溪河流性鱼类物种数较高.通过对各微生境间物种组成的差异分析,显示出4种微生境条件下的鱼类群落均有显著差异,且沿岸带、敞水区和河道的代表种分别为、鳙、草鱼、鲢,华鳈、光唇蛇鮈、蛇鮈.通过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解析不同生境过滤条件下鱼类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发现在物种多样性层面,沿岸带的Richnes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微生境;在功能多样性层面,不仅发现沿岸带显著较低的RaoQ指数,同时发现河道的FDiv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微生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过滤 鱼类 群落结构 功能多样性 菜子湖
下载PDF
元江锥群落垂直结构的构建机制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靖媛 张谦 苏文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0-1048,共9页
基于功能性状探讨物种共存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为探讨群落垂直结构构建的成因,该研究以昆明筇竹寺地区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调查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不同层次间植物叶片的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植物... 基于功能性状探讨物种共存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为探讨群落垂直结构构建的成因,该研究以昆明筇竹寺地区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调查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不同层次间植物叶片的功能性状。结果表明:(1)植物各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随层次变化的趋势。(2)按照植物的生活型将元江锥群落分为乔木、灌木以及草本3层,与功能性状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3)乔木、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的S.E.S PW值均小于0,可知群落内物种的功能性状结构均呈现显著的发散。综上结果认为,植物群落不同物种的叶片功能特征对群落垂直方向上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组合的适应是群落垂直结构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支持生境过滤是群落垂直结构构建的主要生态过程;在不同层次内的物种具有不同的功能性状,同一层次内通过竞争排斥加大物种多样性;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是群落内垂直方向上环境因子发生变化的结果,对资源有不同需求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空间高度上,群落垂直结构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群落内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垂直结构 群落构建 群落功能性状结构 生境过滤 竞争排斥
下载PDF
性状调节幼苗存活率对邻体竞争和环境的响应
17
作者 文佳 张新娜 +2 位作者 王娟 赵秀海 张春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性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邻体竞争和环境对于幼苗存活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使用物种平均性状,忽视了种内性状变异。因此,基于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150个幼苗样方中的幼苗个体监测数据,运用二项分布的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种内性状变异和... 性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邻体竞争和环境对于幼苗存活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使用物种平均性状,忽视了种内性状变异。因此,基于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150个幼苗样方中的幼苗个体监测数据,运用二项分布的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种内性状变异和物种平均性状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探究性状如何调节幼苗对邻体竞争和环境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种内性状变异模型和物种平均性状模型对幼苗存活率的预测能力并不一致,考虑种内性状变异的比叶面积(SLA)模型比物种平均性状的SLA模型赤池信息量准则值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值更小,解释的方差也更多,模型的拟合度更好。但是,叶面积(LA)、叶碳含量(LCC)和叶氮含量(LNC)的物种平均性状模型比种内性状变异模型效果更好。此外,性状调节邻体竞争和土壤元素含量对幼苗存活的影响,例如:受到相同的密度制约时,LA更小的幼苗存活率更高;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时,较高的LCC会提高幼苗存活率,反之在优良的土壤中,幼苗存活率降低。模型比较的结果说明种内性状变异预测幼苗个体存活的能力并不绝对比物种平均性状强,这种原因可能与林分和环境有关。另外,加入邻体竞争和环境变量能够增强性状与幼苗存活之间的关系。尽管种内性状变异不能更好地预测幼苗存活率,但这种基于个体性状的方法为预测幼苗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内性状变异 负密度制约 生境过滤 性状距离 性状-环境交互效应
原文传递
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组分分解及其驱动因素
18
作者 余常团 肖欢 +4 位作者 范春雨 张春雨 赵秀海 匡文浓 陈贝贝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522,共8页
分解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量化环境和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相对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格局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对制定物种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获取的青海省东北部7... 分解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量化环境和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相对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格局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对制定物种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获取的青海省东北部76个灌丛群落数据,描述研究区灌丛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用Baselga提出的β多样性分解方法,将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组分,使用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1)本次调查共记录灌丛植物198种,分属于42科111属,其中灌木植物33种,分属于14科21属,草本植物165种,分属于36科96属.(2)周转组分对β多样性的贡献占主导地位.Sørensen指数法显示在灌木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83%和17%;在草本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94%和6%.Jaccard指数法显示在灌木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82%和18%;在草本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95%和5%.(3)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相对重要性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呈现相反的结果,在灌木植物中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解释量大于环境变量,而在草本植物中环境变量的解释量大于空间变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驱动形成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二者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由周转组分贡献,表明不同群落拥有各自特有的物种,因此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应全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多样性 周转 嵌套 环境过滤 扩散限制 灌丛群落 青海省
原文传递
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相似性递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鸣飞 王国义 +4 位作者 邢开雄 王宇航 薛峰 康慕谊 罗开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0,共8页
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递减格局与生境过滤、空间过程密切相关,探索其成因涉及到群落构建机制等生态学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秦岭西部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相似性变... 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递减格局与生境过滤、空间过程密切相关,探索其成因涉及到群落构建机制等生态学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秦岭西部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相似性变异的贡献,并通过置换检验比较不同生活型之间相似性的空间递减率差异。结果显示:(1)3种生活型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异质性差异均呈显著递减趋势;(2)地理距离与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相似性变异的41.1%、59.0%和47.4%,且地理距离的单独解释率均大于生境过滤的单独解释率;(3)不同生活型相似性在空间上的递减率大小关系为:乔木>灌木>草本,表明物种因扩散能力的不同而对空间阻隔效应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确定扩散限制与生境过滤共同主导了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且扩散限制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限制 生境过滤 生境异质性 海拔梯度 群落构建 物种周转率
原文传递
不同程度人为干扰对古田山森林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9
20
作者 宋凯 米湘成 +3 位作者 贾琪 任海保 Dan Bebber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0-196,共7页
群落谱系结构包含群落发育的历史信息,能从新的角度反映群落形成的生态过程。作者在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选择了人为干扰强度不同的4种群落类型,以20m×20m为研究尺度探讨了不同干扰程度对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 群落谱系结构包含群落发育的历史信息,能从新的角度反映群落形成的生态过程。作者在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选择了人为干扰强度不同的4种群落类型,以20m×20m为研究尺度探讨了不同干扰程度对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类型I)谱系结构发散;但间伐林(类型II)、自然恢复林(类型III)以及自然老龄林(类型IV)谱系结构聚集,且以类型II和IV聚集度最高。进一步分析不同径级谱系结构发现,在中小径级(DBH≤5cm和5cm<DBH≤10cm),类型II、III、IV群落谱系结构聚集,而类型I群落谱系结构发散;但DBH>10cm时,除了类型IV,其他3种群落都是谱系结构发散,这反映了在恢复早期种子扩散对这些林型群落构建影响较大;而皆伐后的演替和间伐增加了群落生境异质性,生境过滤作用增强,使类型II、III群落中小径级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类型IV群落不同径级谱系结构均表现为聚集,可能与其稳定的生境过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谱系发散 谱系聚集 径级结构 种子传播 生境过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