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the Hail Cloud Top and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Ground Hail and Rain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玉稳 孙霞 +3 位作者 韩洋 刘伟 石安英 姜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0-125,共6页
关键词 冰雹云 云顶湿度 雹谱 全自动雹雨分测计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STDUY OF HAIL CLOUDPART Ⅱ.MECHANISM OF HALL FORMATION AND HAIL SUPPRESSION WITH SEEDING
2
作者 洪延超 樊鹏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9年第3期331-346,共16页
A detailed 3-D hail cloud numerical model and parameterization of mierophysieal processes were described in Part Ⅰ(Hong 1999)of this study.In this part,a hail cloud occurring in Xunyi area.Shaanxi Province on July 8,... A detailed 3-D hail cloud numerical model and parameterization of mierophysieal processes were described in Part Ⅰ(Hong 1999)of this study.In this part,a hail cloud occurring in Xunyi area.Shaanxi Province on July 8,1997 is simulated by the model to analyze mechanisms of hail formation and hail suppression with seed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97% of hail embryos are frozen drops.The seeding experiments with AgI in terms of heights show that if the seeding is made before hail formation,the optimum seeding position is located in the maximum updraft area and its center,i.e.,AgI is seeded in the zone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to be coordinated with maximum zone of the updraft.The seeding makes concentrations of graupel and frozen drop increase and their average mass or size decrease,so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onversion from graupel and frozen drop into hail descends greatly,and the mass and concentration of hailstone are decreased to achieve our purpose for hail sup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ulation of hail cloud seeding experiment mechanism study
原文传递
一次冰雹云发展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及其防雹作业效果物理检验
3
作者 姚展予 赵洁云 +4 位作者 屠琦 张泽群 刘臻 王伟健 姚振东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利用云南昭通CC雷达和威宁探空等资料,对贵州省威宁县2017年7月23日的一次冰雹云发展过程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插值得到剖面变化特征,研究雹云垂直结构演变,并根据雷达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45 d... 利用云南昭通CC雷达和威宁探空等资料,对贵州省威宁县2017年7月23日的一次冰雹云发展过程的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插值得到剖面变化特征,研究雹云垂直结构演变,并根据雷达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45 dBZ)高度、组合反射率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这4个雷达探测特征物理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得到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1)降雹前对流单体的合并使回波强度和VIL分别跃增至60 dBZ和50 kg·m^(-2)以上,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出现旁瓣回波和“V”形缺口。(2)中低层气流的径向辐合及高层强辐散带来的强烈抽吸作用所产生的上升气流,使雹云能够稳定维持和发展。(3)防雹作业后,雹云开始由上至下分裂直至完全分裂成两个孤立弱单体,回波顶高明显降低,组合反射率较峰值下降近30 dBZ。(4)在作业单元和对比单元的生命史时间内,作业单元的4个雷达探测特征物理量下降速率均大于对比单元的,表明防雹作业有效抑制了雹云的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防雹作业24 min后,4个雷达探测特征物理量的双比值均小于1,进一步证明防雹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正效果,加速了对流单体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回波 雹云特征 防雹效果 物理检验
下载PDF
播撒碘化银人工消雹对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和起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鲁鲜 郭凤霞 +4 位作者 吴泽怡 刘舟 邓洁 陈可 王清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16,共18页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消雹对云中冰相粒子的浓度和时空变化以及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和起放电的影响,本文利用包含了AgI催化方案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以AgI播撒量为唯一变化量进行了多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过后,整体上,-40~0℃...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消雹对云中冰相粒子的浓度和时空变化以及冰雹云微物理过程和起放电的影响,本文利用包含了AgI催化方案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以AgI播撒量为唯一变化量进行了多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催化过后,整体上,-40~0℃范围内的冰晶、雪花和霰粒子数浓度和比含水量增多。播撒AgI使霰的平均尺度减小,向雹的转化比例大为降低,因此冰雹的比含水量和浓度都减小。随着AgI播撒剂量的增加,冰晶、雪花和霰粒子的数浓度和比含量整体变化趋势不变,增大与减小区域相对应,但变化更明显;消雹效果会更好,但降雨量呈先增加后减小。播撒AgI会使冰雹云前期正的非感应起电率区出现时间提前,中心增强,上界高度抬升,后期负的非感应起电率区中心增强。所以,播撒后前期主要使底部次正电荷区增强,后期主要使上方主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增强。随着催化剂量增多,这些变化越明显。播撒AgI对地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使云闪和总闪少量增多,首次放电和云闪的峰值时间提前,放电持续性更强,闪电频发时段的闪电频率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人工消雹 电荷结构 放电类型 雷暴云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雷达拼图CR产品四要素识别冰雹云的方法
5
作者 马中元 王金鑫 +8 位作者 张林才 慕瑞琪 陈鲍发 郑媛媛 王立志 段和平 黄志开 董玲 张祺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6-840,共15页
为了提高简便、快捷、自动识别冰雹云的能力,利用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因子(Combined Reflectivity,CR)数据,在冰雹回波超级单体四要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简约快捷的自动识别冰雹云的方法。结果表明:聚类算法(Clustering Algorithm)... 为了提高简便、快捷、自动识别冰雹云的能力,利用雷达拼图组合反射率因子(Combined Reflectivity,CR)数据,在冰雹回波超级单体四要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简约快捷的自动识别冰雹云的方法。结果表明:聚类算法(Clustering Algorithm)、散点轮廓算法(Scatter Contour Algorithm)能够较好地识别出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和强回波面积;强回波梯度算法(Strong Echo Gradient Algorithm)、云砧回波算法(Cloud Anvil Echo Algorithm)计算快捷。雷达拼图CR、强回波面积(Strong Echo Area,SEA)、强回波梯度(Strong Echo Gradient,SEG)和云砧回波(Cloud Anvil Echo,CAE)四要素被用来确定回波与冰雹云的关系。江西冰雹大多数发生在超级单体(Supercell)中,当CR≥60 dBZ、SEA≥100 km^(2)、SEG≤8 km、CAE比值在1∶2~1∶3时,就可能发生冰雹;有些微型超级单体(Micro Supercell)在合适的天气背景和环境条件下,即使SEA=18 km^(2)也会发生冰雹。自动识别冰雹云的方法在2022、2023年各3次冰雹过程中得到实践验证,其识别出的冰雹云区域与冰雹实况区域吻合,但也存在10%~20%的空报率。本研究结果为简便、快捷、自动识别冰雹天气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聚类算法 散点轮廓算法 强回波梯度 云砧回波
下载PDF
Satellite Retrieval of a Strong Hailstorm Process 被引量:1
6
作者 LIU Guihua YU Xing DAI Ji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A case of hailstorm process occurring on 24 June 2006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s studied using satellite retrieval methodology. The particle effective radius (re) in the cloud tops was calculated by the reflectance in ... A case of hailstorm process occurring on 24 June 2006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s studied using satellite retrieval methodology. The particle effective radius (re) in the cloud tops was calculated by the reflectance in the 3.7 μm channel, and cloud-top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vividly represented using the RGB visual multispectral classification scheme. The microphysical zones of clouds and the processes of hai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inferred using the relations of cloud-top temperature (T) versus re for the tops of convective clou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icle effective radius was smaller near the cloud base of hailstorm. There was a deep zone of diffusional droplet growth at the low level where the particles grew slowly with height, and there existed an evident area of small ice particles in the cloud top,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a strong updraft in the clouds. The low glaciated temperature indicated a great depth from the cloud base to the glaciation height, which provided a deep layer of supercooled water for hail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etrieval hail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 T-re relation
下载PDF
贵州威宁冰雹云演变特征雷达观测研究
7
作者 邹书平 柯莉萍 +3 位作者 曾勇 罗雄 黄钰 李丽丽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2-23,共12页
【目的】为研究云贵高原东侧台地对流云(冰雹)单体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结合冰雹云单体回波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2018年5月17日和2019年4月27日2次冰雹天气过程冰雹云单体Zh、Zdr、φdp、ρhv等偏振参量特征,以及不同相态降水粒子... 【目的】为研究云贵高原东侧台地对流云(冰雹)单体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结合冰雹云单体回波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2018年5月17日和2019年4月27日2次冰雹天气过程冰雹云单体Zh、Zdr、φdp、ρhv等偏振参量特征,以及不同相态降水粒子分布与温度形成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结果】(1)若以45 dBz回波高度在0℃层高度以上、回波强度Z≥55 dBz、VIL≥20 kg·m-2作为冰雹识别指标,比降雹时间提前1~3体扫观测时间,冰雹预警时间提前量为6~18 min。(2)非球形大粒子区的Zdr在2.8~5.4 dB之间,φdp在179~191°之间,ρhv在0.85~0.99之间,与强回波区相对应,主要是有大雨滴粒子群所组成,近似于球形大粒子区的Zdr在-2.3~1.2 dB之间,φdp在180~235°之间,ρhv在0.54~0.90之间,主要分布的是霰或冰雹等球形粒子。(3)当近似于球形粒子(冰雹)位于非球形粒子(雨滴)的前侧且存在Zdr正中心区和负中心区时,这是由于风向风速的拖曳作用,使大雨滴团移动较小,霰或小冰雹朝向风的方向移动较快而使其处于强回波区前沿的结果。(4)研究中粒子识别分类算法没有考虑水凝物粒子所存在的温度环境条件,导致暖云中存在湿雪(WS)、冰晶(CR)等固态降水粒子,且缺少霰粒子分类识别产品,因而需要对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予以改进。【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偏振参量订正、数据质量控制和模糊逻辑粒子相态识别算法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演变特征 偏振参量 粒子识别 预警时间
下载PDF
Diagnosis of An Infrequent Regional Hail Weather Course in Gansu 被引量:3
8
作者 樊晓春 曾继荣 吴颖娟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1期10-13,共4页
Based on routine weather charts, numerical predication products and satellite cloud images, the causes of an infrequent regional hail weather process occurred in east of Gansu on Aug. 2, 2006 were diagnosed and analyz... Based on routine weather charts, numerical predication products and satellite cloud images, the causes of an infrequent regional hail weather process occurred in east of Gansu on Aug. 2, 2006 were diagnos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il weather process occurred at the abnormal large-scale circulation leading the system to west. When the cold trough, which was separated by the north cold vortex, moved southward through Hetao and then intersected with 300 hPa jet stream and the surface cold front, that led to the strong convection. There were strong upward motion and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hail area, three MCS in satellite cloud, and a character of formed arch shape echo on radar echo ch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LATION hail Physical features Satellite cloud images Radar echo China
下载PDF
新疆冰雹云研究综述
9
作者 晏军 马雷凯 蔡仁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10-17,共8页
冰雹灾害是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防雹减灾的关键在于对冰雹云的判识与预警。通过总结新疆1959—2021年的人工防雹发展历史、冰雹云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雹云的微物理特征、气流结构以及... 冰雹灾害是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防雹减灾的关键在于对冰雹云的判识与预警。通过总结新疆1959—2021年的人工防雹发展历史、冰雹云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雹云的微物理特征、气流结构以及气象卫星、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及数值模拟技术在冰雹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对新疆冰雹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冰雹云 展望 进展
下载PDF
Multi-scale Analysis of a Hailstorm and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Process in Hohhot City
10
作者 Jiang Jing Song Guiying +2 位作者 Hou Ting Ying Chun Cai Yunso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5期7-16,21,共11页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satellite,radar,automatic observation and other refined monitoring data,the severe hail weather in Hohhot City on July 29,2015 was analyzed at multiple scales.The results sho...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satellite,radar,automatic observation and other refined monitoring data,the severe hail weather in Hohhot City on July 29,2015 was analyzed at multiple sca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optic-scale system,high-altitude cold air invaded Mongol shortwave trough,and the North China small high pressure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formed a warm shear line;the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 triggered severe convection weather.Unstable vertical structure,continuous increase of low-level humidity,more drier of high altitudes and the wind direction shear at 180° triggered hailstorm and lightning weather in Hohhot.α-scal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s were maintained in Hohhot,and the ground "herringbone" shear line oscillated violently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Strong lightning and big hails appeared on the ground.The "herringbone" shear line lifted slowly to the north,and there was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on the ground.Radar products showed "bow echo",and the echo had a hanging structure;a mesoscale cyclone was formed 3 km away from the ground.On the radar wind profile,it can be seen that low-layer warm advection and strong wind shear triggered strong hailstorm in Hohhot.The disappearance of low- level warm advec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trong vertical shear of wind produced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There was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hail in echo top height,but the coverag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In Hohhot City,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quickly increased during the hail,and decreased during the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NORTH China high pressure SHEAR lin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 Radar ECHO
下载PDF
Cloud seeding
11
作者 Wyclef Jean 《疯狂英语(新读写)》 2018年第3期14-14,共1页
Cloud seeding is a method of artificially causing clouds to produce precipitation (降水) in the form of rain or snow.Cloud seeding has also been used in attempts to modify the severity of hail slorms and hurricanes.Th... Cloud seeding is a method of artificially causing clouds to produce precipitation (降水) in the form of rain or snow.Cloud seeding has also been used in attempts to modify the severity of hail slorms and hurricanes.The effectiveness of cloud seeding remains controversial,but it continues to be used in some regions to try l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seeding
下载PDF
一次极端冰雹天气的环境场及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兴芝 黄治勇 +1 位作者 王金兰 姚瑶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59-66,共8页
利用地面、高空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14~15日发生在山东、江苏和安徽的一次极端冰雹过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底部的前倾槽结构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低层西南气流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 利用地面、高空和FY-2C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14~15日发生在山东、江苏和安徽的一次极端冰雹过程。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底部的前倾槽结构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与维持,低层西南气流为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是其主要触发机制。(2)0~6 km强垂直风切变、平均对流有效位能超过2000 J·kg^(−1)和湿球0℃平均高度3.8 km,这些有利条件为极端冰雹天气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场。(3)红外云图上,亮温(TBB)显示冷云盖的重心呈现“西重东轻”的偏心现象,降雹区在云团右侧TBB梯度大值区及其附近,不同地区极端冰雹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强度和尺寸差异显著。(4)水汽云图上,冷涡后部干空气前沿与湿空气相互作用触发新的对流,形成后向传播;暗区强度增强,MCS发展;暗区入侵到云团内部,MCS分裂;暗区强度减弱,MCS对流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冰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后向传播 红外云图 水汽云图
下载PDF
基于雷达特征参数的贵州中西部雹云单体跃增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皓 邹书平 +3 位作者 黄钰 罗雄 张小娟 文继芬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利用2016—2019年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上报信息、市(州)的灾情快报,以及毕节、贵阳、兴义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7个具有多阶跃增特征的雹云单体的雷达参数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二阶跃增冰雹云演变呈发... 利用2016—2019年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上报信息、市(州)的灾情快报,以及毕节、贵阳、兴义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贵州中西部7个具有多阶跃增特征的雹云单体的雷达参数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二阶跃增冰雹云演变呈发展—跃增—降雹—减弱—再发展—跃增—降雹的趋势;(2)降雹时刻,雹云的最大反射率因子(MaxREF)、45 dBz回波高度(H 45dBz)、回波顶高(H 0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平均值分别为63.4 dBz、7.55 km、12.01 km、39.08 kg·m^(-2);大冰雹对应的MaxREF和VIL较小冰雹更大,大冰雹、小冰雹的H 45dBz差别不大,大冰雹对应的H 0dBz反而小于小冰雹;(3)冰雹发生前,MaxREF、H 45dBz、H 0dBz和VIL 2个体扫之间平均最大跃变分别为5.89 dBz、2.19 km、2.82 km、17.5 kg·m^(-2),跃变现象的出现比冰雹发生时刻平均提前21.4、22.2、28、28.8 min,可以作为冰雹发生前的重要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云单体 雷达参数演变 跃增特性
下载PDF
贵州威宁雹暴微物理特征的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周峰 周筠珺 +2 位作者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1-566,共16页
利用位于贵州威宁雪山镇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在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基于模糊逻辑的水凝物粒子识别算法(HID)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8年6月28日贵州威宁羊街镇的一次强雹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观测... 利用位于贵州威宁雪山镇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在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基于模糊逻辑的水凝物粒子识别算法(HID)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8年6月28日贵州威宁羊街镇的一次强雹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观测识别与模式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经历发展、成熟(孕育)、成熟(降雹)、衰减(消亡)四个阶段。(1)发展阶段:低密度霰(LDG)初生于-20℃层附近(5.0~6.8 km),是冰晶(CR)与周围过冷云水的凇附作用所致;高密度霰(HDG)初生于2.6~4.2 km,由聚合物(AG)凇附周围过冷云水所形成。(2)成熟(孕育)阶段:LDG、HDG以AG粒子为主要霰胚源进行凇附增长;雨夹雹(RH)初始形成在-20℃层附近(4.2~6.8 km),由周围少量HDG为雹胚源碰冻过冷云水所致。(3)成熟(降雹)阶段:LDG通过碰并作用大量形成,HDG产生有两种源项,一是由AG粒子(3.4~6.0 km)为高密度霰胚源的凇附作用,二是由上方的LDG粒子(6.8~9.3 km),因重力沉降作用,在下沉中撞冻过冷水所形成,并最终由HDG为主要雹胚源形成RH。(4)衰减(消亡)阶段:在0℃层附近(3.4 km),零星HDG撞冻过冷雨水(RN)保持缓慢增长,继续下沉的LDG、HDG因融化作用明显,逐步转变为液态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 粒子识别 WRF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机制
下载PDF
云南不同季节和区域冰雹云回波特征和预警指标对比 被引量:2
15
作者 尹丽云 李俊 +3 位作者 李辰 张腾飞 成佳丽 梅寒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9,113,共10页
利用云南省472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差异,采用高斯分布,分季节和区域对比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夏秋季冰雹云回波强度、VIL特征参量比冬春季平均偏低,回波顶高,35 dBz和45 dBz高度比冬春季偏大、... 利用云南省472个冰雹过程的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差异,采用高斯分布,分季节和区域对比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夏秋季冰雹云回波强度、VIL特征参量比冬春季平均偏低,回波顶高,35 dBz和45 dBz高度比冬春季偏大、跃增快且持续时间长。滇中各参量降雹前跃增时间偏长,滇西地区回波强度特征值最强,降雹前跃增幅度小,滇西北各特征参量偏弱、持续时间短跃增快,滇东北各特征参量偏强,降雹前跃增幅度大。利用高斯拟合,以正态曲线面积84.1%的特征参量为阈值,建立云南不同季节和区域的冰雹预警指标,冬春季CR和各温度层回波强度预警高于夏秋季5 dBz,ET和各回波强度高度预警阈值低2 km,VIL预警指标阈值高5 kg/m^(2)。滇西地区强度预警指标最强,滇东北次之,滇西北最弱,滇东北回波高度和VIL预警指标最大,滇西北次之,滇中和滇西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回波特征 预警指标 季节 区域 云南
下载PDF
双多普勒雷达观测在一次雹云结构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子昕 王咏青 +1 位作者 胡志群 徐芬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利用常州站和泰州站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流场信息。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 利用常州站和泰州站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流场信息。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雹云的结构。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江苏受高空冷涡影响,在高空冷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的配置条件下,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结构。本次过程中,雹云不仅具有典型的强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在中层强回波中心处,还有明显的“S”型水平流场结构。雹云的低层,是明显的辐合与旋转配置的水平流场。深厚的零线结构是成雹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云 S型流场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零线
下载PDF
VIL在识别冰雹云中的应用及估测误差分析 被引量:79
17
作者 付双喜 安林 +3 位作者 康凤琴 李宝梓 李照荣 何金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0-814,共5页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 介绍了兰州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体扫描资料中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资料的生成技术及其估测误差分析,并结合甘肃中部地区降雨和降雹实测资料,提出了VIL(3km×3km)识别冰雹云的判别指标,有益于CINRAD/CC(3830)多普勒雷达在甘肃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中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液态含水量 多普勒雷达 人工防雹 降雹 判别指标 降雨 中部地区 甘肃 产品
下载PDF
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 被引量:37
18
作者 周筠君 张义军 +3 位作者 郄秀书 葛正谟 王致君 王怀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为3.5,每5min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一般是出现在开始降雹前16min到前6min之间,在冰雹云演变的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中负地闪数远大于正地闪数,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冰雹云中心的冰相粒子含量的变化与地闪数变化相对应,间接表明冰雹云起电机制主要以非感应起电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冰雹云 发展演变 陇东地区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66
19
作者 马中元 苏俐敏 +4 位作者 谌芸 阮征 陈鲍发 彭王敏子 陈胜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6-929,共14页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2)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随着MCS东移降水冷却、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开始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温度锋区。(3)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4)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局地雹云超级单体回波群,这些飑前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此次冰雹灾害的主要回波系统。(5)5 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大风区。(6)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 m,但垂直速度、Cn^2和SNR都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受到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速度、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温度锋区 飑线回波 形成与演变 局地雹云 风廓线特征
下载PDF
播撒碘化银实施雹云催化的数值试验——个例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周毓荃 陈宝君 +2 位作者 肖辉 黄毅梅 李子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2,共15页
在三维冰雹云模式基础上 ,采用湿热泡扰动方式激发对流云 ,对 1 998年 7月2 1日发生在河南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做催化试验。结果表明 ,该例雹云具有含水量累积区 ,对累积区中心播撒碘化银能够减雹、增雨 ;而在此中心之下... 在三维冰雹云模式基础上 ,采用湿热泡扰动方式激发对流云 ,对 1 998年 7月2 1日发生在河南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做催化试验。结果表明 ,该例雹云具有含水量累积区 ,对累积区中心播撒碘化银能够减雹、增雨 ;而在此中心之下较低的高度作业 ,或播撒时间选取不当 ,则有可能增加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化银 雹云催化 数值试验 雹云模式 人工防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