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弹体斜侵彻多层间隔混凝土靶实验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
作者 马兆芳 段卓平 +1 位作者 欧卓成 黄风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1-1005,共5页
为研究弹体侵彻多层间隔靶的弹道稳定性问题,设计了钢筋混凝土多层间隔靶,开展了弹体斜侵彻实验,通过高速摄影运动分析系统,得到了弹体侵彻多层靶过程的弹道变化参数.采用LS-DYNA软件,再现了弹体侵彻多层靶实验过程,得到的弹道变化参数... 为研究弹体侵彻多层间隔靶的弹道稳定性问题,设计了钢筋混凝土多层间隔靶,开展了弹体斜侵彻实验,通过高速摄影运动分析系统,得到了弹体侵彻多层靶过程的弹道变化参数.采用LS-DYNA软件,再现了弹体侵彻多层靶实验过程,得到的弹道变化参数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构模型的可靠性.同时,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半锥角对尾裙弹体侵彻多层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弹道稳定的尾裙弹体最优半锥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侵彻 间隔混凝土靶 倾角 攻角 弹道 尾裙半锥角
下载PDF
尾裙对弹体斜侵彻混凝土薄靶弹道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马兆芳 段卓平 +1 位作者 欧卓成 黄风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579,584,共5页
为研究尾裙设计在弹体斜侵彻混凝土薄靶后的姿态影响,采用LS-DYNA软件,模拟了不同半锥角尾裙弹以不同初始倾角贯穿混凝土薄靶的过程,分析了侵彻过程中各阶段弹体姿态变化特征,得到了弹体过靶后倾角、攻角和角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尾... 为研究尾裙设计在弹体斜侵彻混凝土薄靶后的姿态影响,采用LS-DYNA软件,模拟了不同半锥角尾裙弹以不同初始倾角贯穿混凝土薄靶的过程,分析了侵彻过程中各阶段弹体姿态变化特征,得到了弹体过靶后倾角、攻角和角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尾裙的设计有助于减小弹体的攻角和角速度,有利于保持弹体斜侵彻混凝土薄靶时的弹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侵彻 薄混凝土靶 倾角 角速度 尾裙弹
下载PDF
小锥角水力旋流器在煤泥预先抛尾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任瑞晨 张乾伟 +2 位作者 白阳 张孝松 宋大文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2期5-9,共5页
分析了临江选煤厂煤泥性质,说明煤泥中大量细粒、高灰非煤矿物进入浮选系统,是高灰煤泥难以浮选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煤泥灰分,减小浮选处理量,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应用研究了小锥角水力旋流器在煤泥预先抛尾工艺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分析了临江选煤厂煤泥性质,说明煤泥中大量细粒、高灰非煤矿物进入浮选系统,是高灰煤泥难以浮选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煤泥灰分,减小浮选处理量,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应用研究了小锥角水力旋流器在煤泥预先抛尾工艺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50 mm小锥角水力旋流器在给料质量分数15%,给料压力0.25 MPa的条件下,可实现-0.038 mm煤泥的初步分级分选;煤泥经150、75、50 mm小锥角水力旋流器底流串联预处理后,可实现连续降灰。与原煤泥直接浮选相比,煤泥经150 mm小锥角水力旋流器预先抛尾后,其合格精煤泥产率、可燃体回收率和浮选完善指标分别提高6.03%、7.28%和9.99%;入浮煤泥可浮性等级也由难浮提至中等可浮。因此150 mm小锥角水力旋流器用于选煤厂预先抛尾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锥角水力旋流器 预先抛尾 煤泥 浮选 精煤泥 降灰
下载PDF
麻花钻新型锥面刃磨法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忠魁 《陕西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6,13,共7页
本文阐述了麻花钻传统锥面刃磨中的翘尾现象,提出了让钻头再附加旋转一角度的新型锥面刃磨法,推导出了采用该法刃磨时钻头后角、横刃斜角及顶角等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两种刃磨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翘尾 附加旋转角 钻头 麻花钻 锥面刃磨法
下载PDF
浮选尾煤脱泥再选及其可浮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任瑞晨 陈康 +3 位作者 王国良 李彩霞 郑忠宇 董家奇 《洁净煤技术》 CAS 2017年第6期32-37,共6页
为了解决开滦集团公司某选煤厂浮选尾煤产量大、灰分低、异质细泥含量多的问题,采用φ150、φ75、φ50、φ10 mm串联小锥角水力旋流器组进行脱泥试验研究,通过顺序评价试验,对旋流器组脱泥前后和各级底流煤泥进行可浮性评定。结果表明:... 为了解决开滦集团公司某选煤厂浮选尾煤产量大、灰分低、异质细泥含量多的问题,采用φ150、φ75、φ50、φ10 mm串联小锥角水力旋流器组进行脱泥试验研究,通过顺序评价试验,对旋流器组脱泥前后和各级底流煤泥进行可浮性评定。结果表明:各级底流灰分均低于原煤泥灰分,其中φ10mm旋流器底流与溢流灰分差值为11.15%;小于0.015 mm的高灰细泥脱除量占全级的19.73%,脱泥后煤泥灰分降低2.73%,说明小锥角旋流器组脱泥有效。原煤泥可浮性为极难浮,脱泥后提升为难浮,其中φ75 mm与φ50 mm混合底流、φ10 mm底流为较难浮,在精煤灰分不大于11.50%时,脱泥后入浮精煤产率较脱泥前(19.21%)提高8.91%,各级底流单独入浮精煤产率和为31.48%,较脱泥前提高12.27%,说明脱泥后煤泥可浮性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尾煤 脱泥 可浮性 小锥角水力旋流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