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ontolog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masses under impact loading
1
作者 LI Jinhua ZHANG Tianyu +3 位作者 WU Baolin SU Peili YANG Yang WANG P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715-1727,共13页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geological landforms in deep rock formation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mposite rock bodies under impact loading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 To study ...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geological landforms in deep rock formation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mposite rock bodies under impact loading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 To study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ratios, this paper utilizes cement, quartz sand and gypsum powder to construct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specimens and utilizes a combination of indoor tests,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bodies. The test results reveal that:(1) When the proportion of hard rock increases from 20% to 50%, the strength of the combined rock body increases by 69.14 MPa and 87 MPa when the hard rock face and soft rock face are loaded, respectively;however, when the proportion of hard rock is the sam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hard rock face impact is 9%-17%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oft rock face impact;(2) When a specimen of soft and hard combined rock body is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 the damage mode involves mixed tension and shear damage, and the cracks generally first appear at the ends of the specimen, then develop on the laminar surface from the impact surface, and finally end in the overall damage of the soft rock part. The development rate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cracks in the same specimen when the hard rock face is impacted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when the soft rock face is impacted;(3) By introducing Weibull’s statistical strength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damage variables of soft-hard combined rock bodies, combined with the DP strength criterion, the damage model and the Kelvin body are concatenated to obtain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can better fit the full stress-strain curve of soft-hard combined rock body specimens under a single impact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mass Dynamic properties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rinsic damage model
下载PDF
Magnetic Properties Hard-Soft SmCo<sub>5</sub>-FeNi and SmCo<sub>5</sub>-FeCo Composites Prepared by Electroless Coating Technique 被引量:3
2
作者 M. Lamichanne B. K. Rai +2 位作者 S. R. Mishra V. V. Nguyen J. P. Liu 《Open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12年第4期119-124,共6页
Composites of SmCo5-FeNi and SmCo5-FeCo, hard-soft magnetic materials, have been synthesized via electroless plating of magnetically hard SmCo5 powder particles with magnetically soft FeNi and FeCo, respectively. The ... Composites of SmCo5-FeNi and SmCo5-FeCo, hard-soft magnetic materials, have been synthesized via electroless plating of magnetically hard SmCo5 powder particles with magnetically soft FeNi and FeCo,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 of coating thickness of soft magnetic layers on the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has been studied. Overall FeNi coating was found to be less dense compared to FeCo for the same plating duration. Structurally the coat ing was found to be nodular in morphology. These coating have dramatic effect on the overall magnetic property of the composite. As compared to FeNi coated SmCo5 composite, two-fold increase in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has been observed upon coating SmCo5 (Ms^28 emu/g) with FeCo to a value 56 emu/g. The coercivity of composite powder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the coating layer thickness. The absence of exchange spring behavior in the hard-soft composite is attributed to magnetically soft layer thickness exceeding the theoretical length limit for exchange-spring coup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LESS Plating hard-soft compositeS Exchange Spring
下载PDF
Crack evolution of soft–hard composite layered rock-like specimens with two fissur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2
3
作者 Dong ZHOU Yicheng YE +2 位作者 Nanyan HU Weiqi WANG Xianhua WANG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1372-1389,共18页
Acoustic emission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extension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laminated rock masses(SHCLRM)containing double fissures und... Acoustic emission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extension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laminated rock masses(SHCLRM)containing double fissur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ock combination methods and prefabricated fissure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rack coalescence patterns were analyz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tion distribution,and frequency changes of the crack evolution process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mode of SHCLRM is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mode of rock layer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fractures.Hard layers predominantly produce tensile cracks;soft layers produce shear cracks.The first crack always sprouts at the tip or middle of prefabricated fractures in hard layers.The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of SHCLRM with double fractures has clear stag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state of crack developmen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signal to provide early warning for rock fracture instability.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status between adjacent roadways in SHCLRM in underground mines,as well as in roadway layout and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hard composite layered rock mass double cracks crack evolution acoustic emiss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叶友林 刘晓龙 +2 位作者 牛奔 周广宇 徐春一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8-854,共7页
针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依托深惠城际2标实际工况,分析不同软硬比及土体参数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利用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土体的失稳模式,借助极限分析法建立符合开挖面失稳轮廓的理论计算模型... 针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下盾构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问题,依托深惠城际2标实际工况,分析不同软硬比及土体参数对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利用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土体的失稳模式,借助极限分析法建立符合开挖面失稳轮廓的理论计算模型,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既往文献及实际工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隧道开挖面主动失稳时,变形主要集中在软土层,硬岩层的变形较少;随着开挖面软硬比的增大,隧道开挖面的极限支护压力也增大;开挖面的极限支护压力与隧道埋深比无关,与土体内摩擦角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离散元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 极限分析法 开挖面稳定性 埋深比 内摩擦角 软硬比
下载PDF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盾构渣土改良试验研究
5
作者 赵兴 许佳磊 张志强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158,共9页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时存在刀盘“结泥饼”、排渣不畅和刀具磨损等难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粉质黏土-全风化花岗岩复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渣土改良剂的地层适应性和性能测试开展不同地层渣土改良室内试验。研究泡沫剂和膨...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时存在刀盘“结泥饼”、排渣不畅和刀具磨损等难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粉质黏土-全风化花岗岩复合地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渣土改良剂的地层适应性和性能测试开展不同地层渣土改良室内试验。研究泡沫剂和膨润土泥浆等渣土改良剂及其改良方法对上软下硬地层的改良效果,以获得土压平衡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的渣土改良方案及改良剂合理添加比。结果表明:(1)采用浓度为3%的泡沫剂溶液和配合比1∶8的膨润土泥浆进行联合改良可获得良好效果;(2)粉质黏土地层采用泡沫剂进行改良,渣土坍落度随泡沫添加比增加而增大,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渗透系数随之减小,改良剂合理添加比为19.7%~22.8%;(3)全风化花岗岩地层采用泡沫剂和膨润土泥浆进行联合改良,可有效改善渣土流塑性和抗渗性,当采用全泡沫改良时,合理添加比为22.2%~28.7%,当采用泡沫与膨润土泥浆联合改良时,合理添加比为24.3%~31.5%。现场应用及施工效果反馈表明,采用以上改良方案可有效改善渣土流塑性,盾构推力、刀盘扭矩以及刀具磨损均有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复合地层 上软下硬地层 室内试验 渣土改良 现场应用
下载PDF
软硬复合煤层瓦斯抽采穿层钻孔变形塌孔特征规律研究
6
作者 张栋 任朝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207,共7页
为探究软硬复合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变形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一种全角度瓦斯抽采钻孔稳定性动态监测装置”进行了现场监测,系统分析了硬煤、软煤、软硬复合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变形情况,并采用COMSOL数值模拟手段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 为探究软硬复合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变形规律,采用自主研发的“一种全角度瓦斯抽采钻孔稳定性动态监测装置”进行了现场监测,系统分析了硬煤、软煤、软硬复合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变形情况,并采用COMSOL数值模拟手段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钻孔浅部竖直方向应变敏感程度滞后于水平方向,且呈交替性增大特征;钻孔应变衰减阶段前,存在一种短暂的伪平衡状态,其实质是煤体内部应力集聚,后突然释放而造成钻孔塌孔;在相同的外部载荷条件下,软弱界面将软硬复合煤层分割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应力环境,煤层在软弱界面处发生介质突变和应力突变;硬煤层钻孔较软煤层钻孔的各部位变形小,二者均表现为浅部变形大、深部变形小,最终达到稳定环向应变,软硬复合煤层穿层孔在浅部变形与二者相近,穿层孔深部和软弱界面交叉截割形成应力集中区,应力集中区范围沿软弱界面和钻孔径向同时延伸并逐渐衰减,这种衰减呈不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复合煤层 瓦斯抽采钻孔 软弱界面 钻孔塌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性能防弹复合材料在软质防弹衣中的应用
7
作者 孟花 张燕 刘永佳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0-83,共4页
概述纤维复合材料的防弹机理,介绍了芳纶Ⅱ防弹材料、芳纶Ⅲ防弹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防弹材料、PBO防弹材料及剪切增稠液防弹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软质防弹衣中的应用。指出为满足未来对软质防护材料轻量化、高防护、舒适性的要求,... 概述纤维复合材料的防弹机理,介绍了芳纶Ⅱ防弹材料、芳纶Ⅲ防弹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防弹材料、PBO防弹材料及剪切增稠液防弹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在软质防弹衣中的应用。指出为满足未来对软质防护材料轻量化、高防护、舒适性的要求,树脂基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防弹材料将成为新型防弹材料的研究热点,仅单一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将难以满足未来对防弹材料的要求,混杂纤维防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优异,未来会成为防弹材料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防弹衣 芳纶纤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PBO纤维 剪切增稠液 防弹复合材料
下载PDF
步枪弹侵彻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8
作者 罗少敏 徐诚 +2 位作者 陈爱军 张晓云 刘苏苏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2-1178,共7页
为研究步枪弹撞击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对7.62 mm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侵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及明胶靶标动态响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陶瓷锥的形成是由压缩应力波和拉伸应... 为研究步枪弹撞击带软硬复合防护明胶靶标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理,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对7.62 mm步枪弹侵彻复合靶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侵彻过程中的典型现象及明胶靶标动态响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陶瓷锥的形成是由压缩应力波和拉伸应力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弹头加速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分段与拐点,侵彻陶瓷面板过程中,加速度达到最大,侵彻聚乙烯(PE)背板层时,出现第二个拐点;由于防护层存在多个界面,撞击过程中PE背板界面存在速度多峰现象:当弹头运动加速度达到最大时,PE背板界面出现第一个速度峰,明胶界面出现第一个压力峰;当弹头开始侵彻PE背板时,背板层出现第二个速度峰;在步枪弹撞击过程中明胶内压力波传递呈现球形波基本形态,压力峰值随距离增加呈指数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枪弹 数值模拟 软硬复合防护 明胶 侵彻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杨菊香 宋少飞 +1 位作者 沈淑坤 胡道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8,共5页
依据维系模板作用力的特点,将模板分为以分子间或分子内的弱相互作用维系特异形状的软模板和以共价键维系特异形状的硬模板。并对软模板法和硬模板法制备各种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的最新研究给予了较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 模板法 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 软模板 硬模板
下载PDF
关于工程电介质中几个经常涉及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4
10
作者 雷清泉 李盛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73-2480,共8页
随着工程电介质领域研究的发展,诸多没有得到公认解释的问题逐渐出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及思考以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1994年Lewis首次提出了纳米电介质,2003年至今已成为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从20余年该领域的研... 随着工程电介质领域研究的发展,诸多没有得到公认解释的问题逐渐出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及思考以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1994年Lewis首次提出了纳米电介质,2003年至今已成为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从20余年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作者的原意以及新近又提出的纳米结构电介质来看,我们认为应把名称改为纳米电介质复合物,并按照低维物理对纳米电介质作了重新定义。分析了Lewis与Tanaka界面的具体含义,提出了纳米高聚物复合物硬/软界面及其具有结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易变性的新概念,并剖析了硬、软表面的尺度及理化特性。提出了从A Einstein还原论、P W Anderson的层展现象与R P Feynmann的思维方法以启迪相关研究的新思维。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存在条件的约束和高聚物或其复合物中由于自身结构的多层次性、复杂界面、电极接触以及共存的电子与离子电导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提出了从欧姆区过渡到高场区(即电极注入的SCLC区)不完全是由一种与注入载流子相同的载流子决定的想法,特别是要严格审视在测量条件确定时,离子电导对低场与高场区电流的贡献。为此,列出了离子电导与电子电导的主要特征与区别方法。针对脉冲有关的测量空间电荷的方法,特别是已成为国际上测量空间电荷主流方法的脉冲电声(PEA)方法,提出了PEA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去校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重复性,如依据高聚物结构的特征,建立压激电流(pressure stimulated current,PSC)装置,正确判断电子、离子、偶极子梯度产生的空间电荷,以弥补PEA测量的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电介质 纳米电介质复合物 硬/软界面 结构层次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脉冲电声法 压激电流
下载PDF
基于熵权模糊理论的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施工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波 陈辉浩 黄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6-1063,共8页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安全所面临的影响风险因素复杂繁多,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隧道施工安全得不到保证。结合现有工程实际,在影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安全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分层次地进行详细剖析,建立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安全所面临的影响风险因素复杂繁多,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隧道施工安全得不到保证。结合现有工程实际,在影响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安全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分层次地进行详细剖析,建立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用熵值赋权法计算确定各层次风险因素的影响权重,运用多级模糊评价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逐级逐层综合评价,直至得出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隧道施工的风险评级,计算结果符合工程实际,对类似隧道工程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软下硬复合地层 施工安全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软硬段结构对填充MWNT/聚氨酯导电薄膜气敏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新建 罗延龄 +1 位作者 牛莉 段贤勇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47,共4页
分别用不同的软段结构和硬段结构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PU),并填充多壁碳纳米管制成多壁碳纳米管(MWNT)/PU导电薄膜。测试其对四种不同溶剂(苯、无水乙醚、丙酮和氯仿)的气敏响应性,研究了不同软硬段及其结构式对导电薄膜气敏响应性的影... 分别用不同的软段结构和硬段结构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PU),并填充多壁碳纳米管制成多壁碳纳米管(MWNT)/PU导电薄膜。测试其对四种不同溶剂(苯、无水乙醚、丙酮和氯仿)的气敏响应性,研究了不同软硬段及其结构式对导电薄膜气敏响应性的影响。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PU导电薄膜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结果表明,当采用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为软段、三羟基甲基丙烷为硬段,并用羟基碳纳米管为填料时,合成的PU导电薄膜具有较好的气敏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段 硬段 导电复合材料 气敏响应性 聚氨酯导电薄膜
下载PDF
非贯穿侵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软体防弹衣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萍 徐诚 陈菁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3年第1期46-49,53,共5页
为研究9 mm手枪弹非贯穿侵彻作用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Polyethylene Fiber,UHMWPE)软体防弹衣的破坏形态,用含损伤的正交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在LS-DYNA中建立该防弹衣的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 为研究9 mm手枪弹非贯穿侵彻作用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Polyethylene Fiber,UHMWPE)软体防弹衣的破坏形态,用含损伤的正交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在LS-DYNA中建立该防弹衣的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防弹衣的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UHMWPE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弹性能.该数值模拟方法能有效评估和预测复合材料抗弹性能和冲击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防弹衣 增强复合材料 层合结构 正交各向异性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有限元
下载PDF
MWNTs/聚氨酯导电薄膜气敏响应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莉 罗延龄 +1 位作者 张新建 段贤勇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37-41,共5页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为导电粒子,h-HTBN和HDI为原料,BDO为扩链剂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合成了具有软段和硬段结构的聚氨酯复合导电薄膜.采用FTIR和TEM对薄膜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测试对4种不同溶剂(苯、无水乙醚、丙酮和氯仿)的气敏响应强...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为导电粒子,h-HTBN和HDI为原料,BDO为扩链剂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合成了具有软段和硬段结构的聚氨酯复合导电薄膜.采用FTIR和TEM对薄膜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测试对4种不同溶剂(苯、无水乙醚、丙酮和氯仿)的气敏响应强度、线性关系及循环稳定性等气敏响应行为.结果表明,该聚氨酯复合导电薄膜的响应行为与软段和硬段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段 硬段 导电复合材料 气敏响应性 聚氨酯导电薄膜
下载PDF
柔性抗冲击纺织材料及其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楚艳艳 李施辰 +4 位作者 陈超 刘莹莹 黄伟韩 张越 陈晓钢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3-212,共10页
针对软体柔性抗冲击纺织品轻质与高防护间的矛盾,综述了抗冲击纤维薄膜新材料、纤维表面改性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新型纤维薄膜材料包括石墨烯纤维及碳纳米管纤维的理论强度、制备方法及宏观制备存在问题;阐述了剪切增稠... 针对软体柔性抗冲击纺织品轻质与高防护间的矛盾,综述了抗冲击纤维薄膜新材料、纤维表面改性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新型纤维薄膜材料包括石墨烯纤维及碳纳米管纤维的理论强度、制备方法及宏观制备存在问题;阐述了剪切增稠剂、纳米无机材料对纤维表面的改性应用的方法及抗冲击效果;阐明了单层织物结构、叠层结构等的结构优势及劣势以及气凝胶复合结构、硬软仿生结构在抗冲击方面的应用前景。研究认为:在满足抗冲击性能的前提下,通过表面改性、织物结构、层间结构、硬软结构等组合设计,可使其抗冲击性与舒适性协同;高纯度石墨烯、碳纳米管纤维和薄膜的宏量化无缺陷制备将是未来抗冲击纺织品超轻量化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冲击纺织材料 石墨烯 碳纳米管 剪切增稠剂 纳米无机材料 气凝胶复合结构 硬软仿生结构
下载PDF
晶粒尺寸和热处理对Sm_2Fe_(17)N_3/Fe_3N/BN软磁/硬磁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磁性能影响
16
作者 孟磊 刘力 +4 位作者 张瑛 丁力 路大勇 王显德 王海燕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9-792,共4页
采用高能球磨和真空热处理方法制备Sm2Fe17N3/Fe3N/BN复合材料,并研究球磨过程中晶粒尺寸变化对固态相变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m2Fe17N3和Fe3N相产生的条件是Fe的晶粒尺寸达到纳米量级(D<80 nm)并形成Fe(Sm)固溶体;随着退火时间... 采用高能球磨和真空热处理方法制备Sm2Fe17N3/Fe3N/BN复合材料,并研究球磨过程中晶粒尺寸变化对固态相变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m2Fe17N3和Fe3N相产生的条件是Fe的晶粒尺寸达到纳米量级(D<80 nm)并形成Fe(Sm)固溶体;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300℃真空退火的球磨样品中Sm2Fe17N3的结晶物增多,矫顽力提高,表明样品的磁性能与Sm2Fe17N3的结晶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Fe. N /Fe N/BN 软磁/硬磁复合材料 高能球磨 真空退火
下载PDF
晶粒尺寸对软-硬磁性晶粒间有效各向异性的影响
17
作者 韩广兵 高汝伟 刘汉强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1-565,共5页
以软磁性相α-Fe和硬磁性相Nd_2Fe_(14)B为例,研究了软-硬磁性晶粒间的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和有效各向异性随晶粒尺寸和软、硬磁性晶粒尺寸比(D_s:D_h)的关系,软-硬磁性晶粒间的有效各向异性常数可以用软、硬磁性相的平均各向异性常数的统... 以软磁性相α-Fe和硬磁性相Nd_2Fe_(14)B为例,研究了软-硬磁性晶粒间的交换耦合相互作用和有效各向异性随晶粒尺寸和软、硬磁性晶粒尺寸比(D_s:D_h)的关系,软-硬磁性晶粒间的有效各向异性常数可以用软、硬磁性相的平均各向异性常数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当晶粒尺寸大于其铁磁交换长度时,晶粒分为有、无交换耦合两部分。无交换耦合部分的各向异性常数为通常的K_1,而耦合部分的各向异性常数随到晶粒表面的距离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软-硬磁性晶粒间的有效各向异性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下降,随着软、硬磁性晶粒尺寸比值(D_s:D_h)的减小而增加。为使软-硬磁性晶粒间的有效各向异性常数K_(eff)保持较高的值,应控制硬磁性晶粒大于35nm,软磁性晶粒尺寸为10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有效各向异性 交换耦合相互作用 软—硬磁性晶粒 矫顽力
下载PDF
开关电源技术发展综述 被引量:27
18
作者 张纯亚 何林 章治国 《微电子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5-260,272,共7页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开关电源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工业自动化和航天航空等领域。从硬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同步整流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复合结构技术等开关电源的五个技术发展阶段,对高频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开关电源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工业自动化和航天航空等领域。从硬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同步整流技术、数字控制技术、复合结构技术等开关电源的五个技术发展阶段,对高频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各种技术的特点,并展望了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源 硬开关 软开关 同步整流 数字控制 复合结构
下载PDF
织物增强柔性防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秋实 何彩婷 +3 位作者 王珊 陈美玉 梁高勇 孙润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3-188,205,共7页
为进一步了解警用防刺服用织物增强柔性防刺复合材料,提升现有柔性防护装备的防刺性能水平,以复合材料的柔性基体作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剪切增稠型、硬质颗粒涂层型和树脂增强型等多种类型的柔性防刺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性能特征及其... 为进一步了解警用防刺服用织物增强柔性防刺复合材料,提升现有柔性防护装备的防刺性能水平,以复合材料的柔性基体作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剪切增稠型、硬质颗粒涂层型和树脂增强型等多种类型的柔性防刺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性能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柔性基体的结构特征出发,总结了织物增强柔性防刺复合材料在防刺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针对防护装备在穿着灵活性和舒适性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整合不同类型柔性防刺复合材料在结构性能特征和防刺机制方面的优势,开发复合型织物增强柔性防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装备 柔性复合材料 柔性基体 防刺性能 防刺机制
下载PDF
PET-PA6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雅芳 王晓宁 廖青 《合成纤维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2,共4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红外光谱(FTIR)法、元素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对不同配比的PET-PA6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6和PET反应后形成了相容性较好的共聚物而非共混物,分子链结构特征是以软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红外光谱(FTIR)法、元素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法对不同配比的PET-PA6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6和PET反应后形成了相容性较好的共聚物而非共混物,分子链结构特征是以软段PA6封端的共聚物;共聚反应中加入的PA6质量分数为5%~20%时,随PA6投料比增加,共聚物的熔融温度、冷结晶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呈下降趋势;元素分析法和1H-NMR法测得PET-PA6嵌段共聚物的实际组成与投料比非常接近,实际生产中可通过合理控制投料比来制备所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己内酰胺 嵌段共聚 硬段 软段 组成 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