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住房新政推动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对“国六条”引发的中国城镇住房体制建设大讨论的评述
被引量:
6
1
作者
袁奇峰
马晓亚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15,32,共8页
通过梳理报刊、新闻、文献资料等,归纳出住房新政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住房供应结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价格等方面。认为住房新政意在通过健全保障性公共住房体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增加小户型住宅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国家理性...
通过梳理报刊、新闻、文献资料等,归纳出住房新政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住房供应结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价格等方面。认为住房新政意在通过健全保障性公共住房体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增加小户型住宅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国家理性的显现,但是选择"房价"作为宏观调控指标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博弈点,或许"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会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六条”
城镇住房体制
经济适用房
商品房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
被引量:
4
2
作者
于语和
刘志松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
“谐”
“中和”
中庸
和合
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身心和谐:大学生立身之本
被引量:
1
3
作者
解丽君
韩忠治
袁艳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9年第1期98-100,共3页
长期的应试教育、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德商情商教育重视不够、社会人文关怀缺乏是影响大学生科学协调身心关系的因素,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身心失和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教育、自我修身及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身心和谐
大学生
立身之本
和谐社会
基本途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及其化解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承安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142,共2页
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总是把农民工作为城市管理的对立面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应注重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建立农民工服务站,提供法律援助,构建农民工教育的社区环境,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民工的...
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总是把农民工作为城市管理的对立面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应注重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建立农民工服务站,提供法律援助,构建农民工教育的社区环境,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民工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转变农民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新市民
道德问题
和谐社会
人性关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住房新政推动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对“国六条”引发的中国城镇住房体制建设大讨论的评述
被引量:
6
1
作者
袁奇峰
马晓亚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出处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15,32,共8页
文摘
通过梳理报刊、新闻、文献资料等,归纳出住房新政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住房供应结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价格等方面。认为住房新政意在通过健全保障性公共住房体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增加小户型住宅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国家理性的显现,但是选择"房价"作为宏观调控指标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博弈点,或许"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会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关键词
“国六条”
城镇住房体制
经济适用房
商品房
和谐社会
Keywords
"six pieces of advices"
urban housing system
affordable house
commodity house
harmo- nious society
conservation-minded
society
分类号
F293.3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
被引量:
4
2
作者
于语和
刘志松
机构
南开大学法学院
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出处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
文摘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
“谐”
“中和”
中庸
和合
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
Keywords
Tune
Harmony
median
middlebrow
peaceful relations
harmo
nious
co - 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rmo-
nious
society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身心和谐:大学生立身之本
被引量:
1
3
作者
解丽君
韩忠治
袁艳平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9年第1期98-100,共3页
基金
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研究课题(批准号:Fsy200825)
文摘
长期的应试教育、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德商情商教育重视不够、社会人文关怀缺乏是影响大学生科学协调身心关系的因素,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身心失和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教育、自我修身及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身心和谐
大学生
立身之本
和谐社会
基本途径
Keywords
harmony between body and mind
college student
foundation to gain a foothold
harmo- nious society
basic channel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及其化解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承安
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
出处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142,共2页
基金
2006长沙市社科基金课题成果之一
文摘
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总是把农民工作为城市管理的对立面的做法却是不明智的。应注重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建立农民工服务站,提供法律援助,构建农民工教育的社区环境,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民工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转变农民工管理模式。
关键词
农民工
新市民
道德问题
和谐社会
人性关怀
Keywords
Agricultural labourer
new resident
morals question
harmo-
nious
society
human nature concern
分类号
F249.2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D64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住房新政推动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对“国六条”引发的中国城镇住房体制建设大讨论的评述
袁奇峰
马晓亚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
于语和
刘志松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身心和谐:大学生立身之本
解丽君
韩忠治
袁艳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城市农民工道德问题及其化解
张承安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