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fficient Acceleration of Solv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with the Second Ki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Capillary Porous Composite Cylinder Using Programmable Graphics Hardware
1
作者 Hira Narang Fan Wu Abdul Rafae Mohammed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18年第9期24-38,共15页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increased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variou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phenomenon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increased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variou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phenomenon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capillary porous media,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analysing various scenario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alysing such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henomenon in a given environment requires us to simulate it. This entails simulation of coupled heat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However, this process of numerical solu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is very much time consum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at utilizing one of the acceleration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the graphics community that exploits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The nVidi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CUDA) programming model caters a good method of applying parallel computing to program the 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 This paper shows a good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while solv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for capillary porous composite cylinder with the second kind of boundary conditions numerically running on GPU. Thi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is implemented using CUDA platform on nVidia Quadro FX 4800 graphics car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depict the drast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hen GPU is used to perfor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GPU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performance with a maximum observed speedup of more than 7-fold times. Therefore, the GPU is a good approach to accelerat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olu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General Purpose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GPU) CUDA
下载PDF
An Efficient Acceleration of Solv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with the First Ki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Capillary Porous Radially Composite Cylinder Using Programmable Graphics Hardware
2
作者 Hira Narang Fan Wu Abdul Rafae Mohammed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19年第7期267-281,共15页
With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a huge amount of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a range of scientific phenomena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With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a huge amount of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a range of scientific phenomena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capillary porous media,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ecessary in analyzing a number of eventualiti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this procedure of numerical solu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for capillary porous media is very time consum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ursuit is at making use of one of the acceleration methods developed in the graphics community that exploits a 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 (GPU),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such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The nVidi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CUDA) programming model offers a correct approach of applying parallel computing to applications with 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 This paper suggests a true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while solv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for capillary porous radially composite cylinder with the first typ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usage of CUDA platform on nVidia Quadro FX 4800 graphics card. Our experimental outcomes exhibit the drastic overal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when GPU is used to illustrat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GPU can considerably accelerate the performance with a maximum found speedup of more than 5-fold times. Therefore, the GPU is a good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in porous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olu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General Purpose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GPU) CUDA
下载PDF
高湿排风热质传递模型及不可逆换热过程分析
3
作者 樊思雨 陈世强 +5 位作者 李瑾 黄敏华 吴世先 刘纯玉 吴涛 戚子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75-2483,共9页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传递试验。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明确了热质传递的实际不可逆换热过程,并揭示了Le与火积耗散热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过程具体表现为减湿冷却过程和类等湿冷却过程。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经低温喷淋水换热后,最大温差可达到6.3℃,含湿量差为3.12 g/kg,该过程中Le偏离于1,Le与火积耗散热阻呈正比关系,当Le逼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逼近于0,可达到最优换热效果;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类等湿冷却,主要表现为高湿排风经过减焓冷却达到饱和状态后,空气状态沿饱和线变化直至换热完成,且排风出口温度接近于排风进口露点温度。值得注意的是,类等湿冷却过程中热质传递火积耗散热阻远大于减湿冷却过程,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更有利于热质传递。在设计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时,为使换热单元内高湿空气进行减湿冷却,实现热湿能量的高效提取,风流速度应不大于4 m/s,水气比不低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排风 热质传递 传质单元数 刘易斯数 火积耗散热阻
下载PDF
粗皮桉木材热处理位置对吸热量及升温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雪花 费本华 +1 位作者 柴宇博 刘君良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5-750,共6页
对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木材采用辐射加热的方式进行真空热处理,研究处理温度及不同测试位置,包括板厚、长度及宽度位置因素,对木材板内单位质量吸热量(Qm)及平均升温速度(VTmean)的影响,用方差分析判定影响真空热处理过程... 对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木材采用辐射加热的方式进行真空热处理,研究处理温度及不同测试位置,包括板厚、长度及宽度位置因素,对木材板内单位质量吸热量(Qm)及平均升温速度(VTmean)的影响,用方差分析判定影响真空热处理过程的主要参数,以最小显著差法(LSD)多重比较分析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Qm及Ⅳ‰的主要因素为热处理温度及板材厚度,端距、侧距的影响不大;随热处理温度升高、板材厚度的增加,Qm及VTmean增大,当板材厚度差在20 mm以上时,Qm及VTmean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采用真空热处理时需考虑由厚度造成的传热不均问题。若以吸热量衡量热处理效果,在120-240℃的温度段处理,可满足较广泛的热处理效果差异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工程 粗皮桉木材 真空热处理
下载PDF
直接空冷岛顺流基管管内冷凝的传热传质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邓慧 白焰 +2 位作者 李小缤 党伟玮 李欣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6431-6438,共8页
顺流基管是火电厂直接空冷岛关键部件,分析基管管内传热传质机理,对优化基管传热和空冷岛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考虑基管几何特征和安装倾角,建立模拟蒸汽在基管内壁上冷凝的三维坐标数学模型。求解模型数值解时,假设基管壁温未知,设计... 顺流基管是火电厂直接空冷岛关键部件,分析基管管内传热传质机理,对优化基管传热和空冷岛安全运行有重要意义。考虑基管几何特征和安装倾角,建立模拟蒸汽在基管内壁上冷凝的三维坐标数学模型。求解模型数值解时,假设基管壁温未知,设计迭代算法估算壁温。通过对比蒸汽凝结率数值解与设计值,管内换热系数数值解与Nusselt经验公式值,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模型数值解进一步分析发现,膜厚偏微分方程能正确描述基管几何特征和倾角影响下的液膜特性,汽液两相分离位置的预测值与直接空冷岛运行实际相符,凝结水过冷度数值解不能完全匹配实际测量值。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设计高效换热基管和空冷岛冬季防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岛 顺流基管 管内冷凝 传热传质
下载PDF
颗粒帘换热单元的稳态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冬林 邹婵 +1 位作者 杜洋 刘欢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2,共6页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颗粒帘换热器的概念及基于其换热单元的空气预热器(空预器)概念,并在固体与气力快速热平衡的假定条件下构建了换热计算数学模型,研究了各工况下热颗粒-冷气流及冷颗粒-热气流的换热特性及规律。结果发现:颗粒帘换热单元...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颗粒帘换热器的概念及基于其换热单元的空气预热器(空预器)概念,并在固体与气力快速热平衡的假定条件下构建了换热计算数学模型,研究了各工况下热颗粒-冷气流及冷颗粒-热气流的换热特性及规律。结果发现:颗粒帘换热单元中,当颗粒质量流量足够时,冷流体加热后的出口平均温度可无限接近热流体初始温度,冷热流体之间能够实现深度换热,换热效果明显。基于颗粒帘的气固两相换热器技术是空预器及各种工业尾气余热回收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帘换热单元 换热器 颗粒质量流量 换热工质 出口温升 空预器
下载PDF
纺织车间高性能加湿降温机组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樊丽娟 黄翔 +3 位作者 唐永戬 于优荀 吴志湘 赵军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共4页
为了改善纺织车间内高温干燥的环境,提出了一种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对环境进行加湿降温的机组。该机组由填料段和高压喷雾段组合而成。围绕效率、阻力和风量,从结构、配置因素上设计正交试验,对该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得出了最佳的配置方案... 为了改善纺织车间内高温干燥的环境,提出了一种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对环境进行加湿降温的机组。该机组由填料段和高压喷雾段组合而成。围绕效率、阻力和风量,从结构、配置因素上设计正交试验,对该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得出了最佳的配置方案。并从理论上分析得知,该配置方案为最佳方案,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车间 直接蒸发冷却 热质交换 高性能加湿降温机组 空调
下载PDF
吸附制冷用吸附单元管设计和传热传质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德昌 吴静怡 夏再忠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9-141,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较好传热传质性能的吸附式制冷用吸附单元管,该吸附单元管直接用烟气加热、空气冷却, 可以用于沸石等高温吸附剂。该吸附单元管在加热/冷却流体侧和吸附剂侧均设了翅片,吸附剂内部的传热尺度不大于 2.5 mm,最大传... 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较好传热传质性能的吸附式制冷用吸附单元管,该吸附单元管直接用烟气加热、空气冷却, 可以用于沸石等高温吸附剂。该吸附单元管在加热/冷却流体侧和吸附剂侧均设了翅片,吸附剂内部的传热尺度不大于 2.5 mm,最大传质尺度不大于11 mm。通过数值计算和由吸附单元管组合而成的吸附床的性能初步试验,证明该结构形式的吸附单元管具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冷 单元管 传热传质强化 沸石-水
下载PDF
可燃物表面积和厚度对建筑物内火灾载荷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和平 亓延军 +2 位作者 徐亮 杨立中 杨昀 《火灾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90-94,共5页
火灾载荷是判断建筑物室内火灾危险程度的依据,以前人们对火灾载荷的研究局限于只考虑可燃物的种类和量,并没有考虑到可燃物的形状、厚度和摆放位置对火灾载荷的影响。该文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讨论了可燃物的表面积和厚度对火灾载荷的影响... 火灾载荷是判断建筑物室内火灾危险程度的依据,以前人们对火灾载荷的研究局限于只考虑可燃物的种类和量,并没有考虑到可燃物的形状、厚度和摆放位置对火灾载荷的影响。该文建立了简单的模型讨论了可燃物的表面积和厚度对火灾载荷的影响,并应用这种模型对三个典型的建筑房间进行了火灾载荷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载荷 热释放速率 单位面积质量损失速率 线速率
下载PDF
基于质量单元的联产机组热电分摊算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海平 周勇杰 王炳莉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63-966,共4页
运用工程热力学基本原理,以联产电厂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热力循环特性的详细分析,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质量单元.建立了主辅循环各质量单元的单元进水系数通用矩阵方程,对联产电厂中循环间的功率、流量和热量的分配关系进行了分析,揭... 运用工程热力学基本原理,以联产电厂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热力循环特性的详细分析,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质量单元.建立了主辅循环各质量单元的单元进水系数通用矩阵方程,对联产电厂中循环间的功率、流量和热量的分配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联产抽汽循环中热、电存在的实质.经数学推演建立了基于质量单元的联产电厂热、电分摊和联产产品热力成本的计算模型,并对某国产600WM抽凝机组进行实例计算,说明该计算方法简单实用,计算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系统工程 热电分摊 质量单元 联产机组 热力成本
下载PDF
化工原理教学中传质对传热教学的启发及运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治平 殷霞 +2 位作者 丁一刚 刘生鹏 肖艳华 《大学化学》 CAS 2020年第12期261-267,共7页
通过对比吸收与传热的假设和模型,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借鉴吸收的处理方法,推导出逆流传热中传热单元数和传热单元长度的计算公式,绘制了传热单元数的图形,并提出了定性分析传热操作型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比建立了传质和传热之... 通过对比吸收与传热的假设和模型,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借鉴吸收的处理方法,推导出逆流传热中传热单元数和传热单元长度的计算公式,绘制了传热单元数的图形,并提出了定性分析传热操作型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比建立了传质和传热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不再是分散的知识点,这有利于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传质 传热单元数法 定性分析
下载PDF
单元操作的过程强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鹤林 齐鸣斋 陈敏恒 《化工高等教育》 2014年第4期76-78,82,共4页
过程强化研究渐成热点,过程技术和设备是化工过程强化的两个方面。单元操作是化工过程基本操作,其过程的强化对化工过程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化工原理课程中各主要单元操作的过程强化。
关键词 单元操作 动量传递 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 过程强化
下载PDF
单位质量反应热对铝热法直接制备Ti-Al-V合金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楚 豆志河 +3 位作者 张廷安 易新 张慧杰 苏建铭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1-195,共5页
分别对Al-TiO_2体系、Al-V_2O_5体系、Al-V_2O_5-TiO_2体系以及Al-V_2O_5-TiO_2-CaO体系单位质量反应热(q,J/g)进行了计算.考察了单位质量反应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利用XRD物相分析仪、SEM扫描电镜以及ICP对合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 分别对Al-TiO_2体系、Al-V_2O_5体系、Al-V_2O_5-TiO_2体系以及Al-V_2O_5-TiO_2-CaO体系单位质量反应热(q,J/g)进行了计算.考察了单位质量反应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利用XRD物相分析仪、SEM扫描电镜以及ICP对合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Al-V_2O_5-TiO_2-CaO体系的单位质量反应热小于2 700 J/g,发热量不足,反应不能靠自热进行,需要对体系进行补充热量才能保证自蔓延反应顺利进行;CaO的加入会降低体系的单位质量反应热.合金的主要物相为Ti、Al金属间化合物、Al_2O_3及硅铁化合物.合金微观组织结构为基体相、板条状β相以及不规则的Al_2O_3夹杂相,单位质量反应热对合金中含硅相的尺寸及分布有较大影响.随着单位质量反应热的增加,合金中Ti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合金中的铝呈上升趋势,V、Fe、Si元素含量(质量分数/%)随单位质量反应热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制备合金中Al的质量分数最低为9.35%,Fe最低为2.17%,Si最低为0.78%,V最高含量为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V合金 铝热法 热力学 单位质量反应热
下载PDF
热定型过程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在线控制系统建模及其滞后补偿控制设计方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平 王鹏兴 +2 位作者 梅小华 金福江 刘建宝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42-1550,共9页
设计热定型过程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在线控制系统,提出"质量转移"的建模思想,通过等效简化得出热定型织物单位面积质量与过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以单位面积质量在线控制系统定后单位面积质量为被控变量的过程模型,并基于... 设计热定型过程织物单位面积质量的在线控制系统,提出"质量转移"的建模思想,通过等效简化得出热定型织物单位面积质量与过程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以单位面积质量在线控制系统定后单位面积质量为被控变量的过程模型,并基于实际生产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设计比值-Smith预估控制系统对热定型过程中存在的大滞后非线性进行补偿。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明显缩短单位面积质量控制系统的调节时间,提高控制的稳定性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定型过程 单位面积质量在线控制 系统建模 滞后补偿 比值-Smith预估控制
下载PDF
传热单元法和传质单元法的类似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辉 武文良 赵汝溥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65-70,共6页
提出了传热与传质单元法间存在类似的概念。据此,不仅可由较易取得的、用于套管换热器传热过程的计算式求得用于填料塔气体吸收操作的有关公式,而且也为这二者间的模拟建立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类似 传递单元法 传热单元法 传质单元法
下载PDF
多效冷凝制冷机组的冷凝机理与工况分析
16
作者 刘晓辉 鲁墨森 +2 位作者 辛力 李富军 姜道珠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62-66,共5页
分析了多效冷凝制冷机组的传热和传质过程及风量、水量对机组冷凝效果的影响:空气与喷淋水交叉流动的结构可使多效冷凝制机组水泵的功耗更低;合理的风量及喷淋水量可强化水膜传热传质性能,同时使制冷量和能效比达到最大.以10 t保鲜冷库(... 分析了多效冷凝制冷机组的传热和传质过程及风量、水量对机组冷凝效果的影响:空气与喷淋水交叉流动的结构可使多效冷凝制机组水泵的功耗更低;合理的风量及喷淋水量可强化水膜传热传质性能,同时使制冷量和能效比达到最大.以10 t保鲜冷库(0~3℃)为实验库,进行多效冷及风冷2种冷却方式下压缩机系统运行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多效冷凝机组很好地解决了高温环境下风冷机组排气压力、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最高气温36℃时使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分别降低了0.73MPa,28.23℃,节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冷凝制冷机组 热质交换 铜-康铜热电偶
下载PDF
(Si-Fe2O3)—(Al—Fe2O3—SiO2)复合体系自蔓延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世清 毛磊 王振明 《河北机电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26-30,共5页
研究了(Si-Fe2O3)-(Al-Fe2O3-SiO2)复合体系的单位质量热效应ΔH^0和绝热燃烧温度Tad。指出ΔH^0与Al-Fe2O3-SiO2在复合体系中所占质量分数R呈线性关系。其斜率由SiO2在Al-F... 研究了(Si-Fe2O3)-(Al-Fe2O3-SiO2)复合体系的单位质量热效应ΔH^0和绝热燃烧温度Tad。指出ΔH^0与Al-Fe2O3-SiO2在复合体系中所占质量分数R呈线性关系。其斜率由SiO2在Al-Fe2O3-SiO2中的质量分数γ控制,其截距恒定且数值等于Si-Fe2O3系单位质量热效应。当γ=γ2=17wt%时,Al-Fe2O3-SiO2加入对复合体系Tad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热力学性质 燃烧合成 陶瓷 耐高温材料
下载PDF
自蔓延高温合成钒基固溶体贮氢合金的理论研究
18
作者 李荣 叶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5-128,共4页
提出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钒基固溶体贮氢合金的新工艺.计算知NH4VO3-TiO2-Cr2O3-Ni-Al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Tad)为1 889.27 K,单位质量反应热为-2.67 kJ/g;对NH4VO3-TiO2-Cr2O3-Ni-Al反应体系的相关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表明体系生... 提出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法制备钒基固溶体贮氢合金的新工艺.计算知NH4VO3-TiO2-Cr2O3-Ni-Al反应体系的绝热温度(Tad)为1 889.27 K,单位质量反应热为-2.67 kJ/g;对NH4VO3-TiO2-Cr2O3-Ni-Al反应体系的相关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表明体系生成V+Ti+Cr+Al2O3的趋势最大,生成物最稳定.确定了采用自蔓延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蔓延高温合成 绝热温度 单位质量反应热 热力学分析
下载PDF
330 MW机组脱硫废水旁路烟道喷雾干燥技术数值模拟与应用示范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晓焙 耿宣 +3 位作者 罗天翔 白璐 陈武 杨林军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1,共6页
以某330 MW燃煤机组旁路烟道安装的脱硫废水喷雾干燥塔为研究对象,使用ANSYS ICEM、Fluent软件对干燥塔内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应用示范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喷雾干燥塔内温度场、流场分布良好,气、液传热传... 以某330 MW燃煤机组旁路烟道安装的脱硫废水喷雾干燥塔为研究对象,使用ANSYS ICEM、Fluent软件对干燥塔内传热传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应用示范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喷雾干燥塔内温度场、流场分布良好,气、液传热传质主要集中在塔轴心;干燥后,脱硫废水中的Cl–转移到固体产物中,处理难度降低;脱硫废水在高温烟气中蒸发,减弱了高比电阻粉尘反电晕,促进了颗粒物聚集长大并被静电除尘器捕集。采用旁路烟气干燥技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运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30MW机组 脱硫废水 零排放 旁路烟道 喷雾干燥 干燥塔 传热传质 数值模拟 应用示范
下载PDF
樟子松木材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纪建 于建芳 +1 位作者 王喜明 李亚玲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1,共6页
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3个... 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3个耦合方程——2个水分扩散方程和1个热量平衡方程,以及微观尺度上的单个细胞水分迁移的平衡方程组成。解析模型的过程为:分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限元网格的生成、方程离散化、查找相应物性参数、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最后通过试验分析验证了建立的多尺度模型的准确性:在80℃进行切片称质量法和容积密度法试验值和模拟值的比较,2种方法的试验值与模拟值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2种方法都可以反映出模拟值的准确性;切片称质量法P<0.5,容积密度法P>0.5,表明容积密度法与模型结果更加吻合。用容积密度法进行40,60和80℃下试材平均含水率的变化试验,比较试验结果和模拟值,两者吻合较好,证明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可以反映出干燥的传热传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干燥 传热传质 数学模型 多尺度单元表征 容积密度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