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水温观测仪器热迟滞性、漏热效应和仪器漂移实验研究
1
作者 明晓冉 田兴宇 +3 位作者 王忠彪 李文一 邓董建 生迪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4-770,共7页
参照IEC 60751和ASTM E644-11国际标准,在0~100℃、0~70℃和0~50℃温度范围对石英晶体型、铂电阻型和热敏电阻型地震水温观测仪器(简称测温仪)开展热迟滞性研究,明确局浸法校准漏热效应,分析两者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并查明仪器漂移特... 参照IEC 60751和ASTM E644-11国际标准,在0~100℃、0~70℃和0~50℃温度范围对石英晶体型、铂电阻型和热敏电阻型地震水温观测仪器(简称测温仪)开展热迟滞性研究,明确局浸法校准漏热效应,分析两者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并查明仪器漂移特征。结果表明,测温仪热迟滞性随着测量点温度降低而减小,最大值为0.025 5℃(铂电阻型,50℃测量点);在相同测量点,石英晶体型测温仪的热迟滞性小于铂电阻型和热敏电阻型。采用局浸法校准时,感温元件的浸没深度应不小于30 cm,漏热效应最大值约为0.01℃(100℃测量点)。热迟滞分量对铂电阻型测温仪测量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约60.7%),石英晶体型测温仪则表现出最佳的测量准确度。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仪器漂移测量结果接近,极差仅为0.000 3℃/24 h。未来可通过替换感温元件、优化设计、提升工艺和使用大深度恒温槽、保温装置、修正公式等方法提高仪器稳定性,减小校准漏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水温观测仪器 热迟滞性 漏热效应 仪器漂移 测量不确定度
下载PDF
基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的南大洋海气界面通量观测分析
2
作者 魏文韬 王斌 《海洋技术学报》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南大洋的海洋观测设备稀少,是认识南大洋物理过程的主要障碍之一。2019—2020年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和2020—2021年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科考船在南大洋一共布放了4套国产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Drifting Air-sea Interface Bu... 南大洋的海洋观测设备稀少,是认识南大洋物理过程的主要障碍之一。2019—2020年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和2020—2021年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科考船在南大洋一共布放了4套国产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Drifting Air-sea Interface Buoy,DrIB)。为检验其在南大洋的海气界面热通量观测质量,本文将观测结果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ERA5)进行对比,主要开展了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气温(Surface Air Temperature,SAT)、风速(Wind Speed,WS)、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海表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SLP)等5种数据变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块体算法计算得到潜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LHF)和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SHF),再与ERA5再分析数据的通量数据进行对比,并针对这7个物理参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套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数据与相应ERA5再分析数据基本吻合。虽然ERA5再分析数据存在不确定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国产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基本具备了开展南大洋海气界面通量观测的能力,为未来进一步开展精细化科学观测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漂流浮标 海气界面通量 比对分析
下载PDF
Bubble and Heat Transfer Phenomena in Viscous Slurry Bubble Column
3
作者 Hyo Sik Kim Jin Ho Kim +4 位作者 Chan Gi Lee Suk Hwan Kang Kwang Jae Woo Ho Jin Jung Dong Wook Kim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4年第4期417-429,共13页
Heat transfer and bubble phenomena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pting the drift flux model in a viscous slurry bubble column reactor (SBCR), having a diameter of 0.0508 m(ID) and height 1.5 m. The effects of superficial ga... Heat transfer and bubble phenomena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pting the drift flux model in a viscous slurry bubble column reactor (SBCR), having a diameter of 0.0508 m(ID) and height 1.5 m. The effects of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0.002 -0.164 m/s), solid concentration (0 - 20 wt%) and liquid viscosity (paraffin oil;16.9 mPa&bull;s and squalane;25.9 mPa&bull;s) on the gas holdup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ere examin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gas holdup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UG),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lid concentration (SC) or slurry viscosity. The degree of non-uniformity in a SBCR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modified drift flux model at the heterogeneous flow regime. The 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h) between the immersed heater and the be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iquid viscosity and SC, but i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UG. The modified Nusselt number including the gas holdup and 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well correlated in terms of dimensionless groups such as Reynolds and Prandtl nu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HOLDUP SLURRY BUBBLE COLUMN heat Transfer drift Flux Model
下载PDF
Two Stream Instability as a Source of Coronal Heating
4
作者 Antony Soosaleon Blesson Jo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5年第2期61-69,共9页
Recent observation of oscillating the two stream instability (TSI) in a solar type III radio bursts and spatial damping of Langmuir oscillations has made this instability as an important candidate to understand the co... Recent observation of oscillating the two stream instability (TSI) in a solar type III radio bursts and spatial damping of Langmuir oscillations has made this instability as an important candidate to understand the coronal heating problem. This instability has been studied by several authors for cold plasma found to be stable for high frequencies (greater than plasma frequency ωp). In this paper, we prove that this instability is unstable for warm plasma for higher frequencies (greater than plasma frequency ωp) and much suitable to study the solar coronal heating problem. We have derived a general dispersion relation for warm plasma and discussed the various methods analyzing the instability conditions. Also, we derived an expression for the growth rate of TSI and analyzed the growth rate for photospheric and coronal plasmas. A very promising result is that the ion temperature is the source of this instability and shifts the growth rate to high frequency region, while the electron temperature does the reverse. TSI shows a high growth rate for a wide frequency range for photosphere plasma, suggesting that the electron precipitation by magnetic reconnection current, acceleration by flares, may be source of TSI in the photosphere. But for corona, these waves are damped to accelerate the ions and further growing of such instability is prohibited due to the high conductivity in coronal plasma. The TSI is a common instability;the theory can be easily modifiable for multi-ion plasmas and will be a useful tool to analyze all the astrophysical problems and industrial devices, t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L heating TWO STREAM INSTABILITY LANGMUIR Waves Ion Temperature drift Velocity Photosphere Fusion Plasma
下载PDF
基于大电流通态压降法的SiC MOSFET模块结温标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生 曹瀚 +3 位作者 李锐 吴浩伟 陈涛 彭年 《船电技术》 2023年第7期83-88,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在大电流通态压降法测量SiC MOSFET模块结温中的低自热标定方法。针对标定过程中的模块电压漂移现象,采用SiC MOSFET模块热-电耦合模型对其温升过程进行仿真并找出导致电压漂移的诱因。为了降低标定短脉冲下的通态压...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在大电流通态压降法测量SiC MOSFET模块结温中的低自热标定方法。针对标定过程中的模块电压漂移现象,采用SiC MOSFET模块热-电耦合模型对其温升过程进行仿真并找出导致电压漂移的诱因。为了降低标定短脉冲下的通态压降不稳定和自发热导致的SiC MOSFET模块电压漂移现象,根据热-电耦合模型的仿真结果设计了一种低自热标定方法,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相比于传统的单脉冲标定方法,本文所提出的低自热标定方法自发热最大下降34%,模块自发热导致的结温监测误差由最初的26.9℃降低为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 MOSFET 结温监测 电压漂移 低自热标定方法
下载PDF
Subseasonal transition of Barents-Kara sea-ice anomalies in winter related to the reversed warm Arctic-cold Eurasia pattern 被引量:1
6
作者 Yijia Zhang Zhicong Yin Huijun W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3年第5期49-54,共6页
“暖北极-冷欧亚”模态(WACE)的次季节反转会触发中国东部冬季的极端冷/暖转换以及春季沙尘暴.在这一显著的高纬度大气模态反转的驱动下,巴伦支海-喀拉海(BKS)的海冰异常也表现出次季节转换.当北极变暖以及乌拉尔山高压增强时,BKS异常... “暖北极-冷欧亚”模态(WACE)的次季节反转会触发中国东部冬季的极端冷/暖转换以及春季沙尘暴.在这一显著的高纬度大气模态反转的驱动下,巴伦支海-喀拉海(BKS)的海冰异常也表现出次季节转换.当北极变暖以及乌拉尔山高压增强时,BKS异常向下的湍流热通量和增强的向下红外辐射有利于海冰融化;近地面的异常偏南风使海冰从薄冰区向多年冰区漂移,进一步扩大了开阔洋面.相反的机制出现在WACE反位相,导致BKS海冰异常偏多.当WACE次季节反转时,上述机制分别发生在前冬和后冬,使得BKS海冰异常出现显著的次季节转换.近10年随着WACE反转频率增多,BKS海冰前后冬的次季节变化增强.本文构建了WACE次季节反转的综合示意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中国东部极端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北极-冷欧亚 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 次季节变化 湍流热通量 海冰漂移
下载PDF
换热直管内外流诱导振动频率漂移特性
7
作者 张新 李孝伟 +1 位作者 毛方赛 李春欣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采用二维圆柱绕流模型,得到换热直管在较大范围雷诺数的横掠外流场作用下的升力和阻力函数,将其作为激励,同时考虑管道在非定常流动中的附加质量,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内外流固耦合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横掠外流带来的附加质量会导致管道... 采用二维圆柱绕流模型,得到换热直管在较大范围雷诺数的横掠外流场作用下的升力和阻力函数,将其作为激励,同时考虑管道在非定常流动中的附加质量,建立了一种改进的内外流固耦合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横掠外流带来的附加质量会导致管道固有频率的漂移,雷诺数也会影响外部激励的频率.由于内流雷诺数也会影响管道的固有频率,因此在特定的内外流共同作用下管道可能发生共振.本模型可以预测发生共振时内外流雷诺数的范围,为合理设置内外流的安全运行工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换热管 固有频率漂移 横掠外流
下载PDF
沙尘暴(气体-颗粒)两相流及其并行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夕华 张军 +2 位作者 顾璠 王体健 汤健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5-258,共4页
本文利用有限区域中尺度动力模式MM5和沙尘暴传输扩散模式相耦合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在沙尘传输过程中,热漂移应力对沙尘粒子的作用,进行了气体-颗粒流动输送过程的并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我国今年3月18日至3月21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实况资... 本文利用有限区域中尺度动力模式MM5和沙尘暴传输扩散模式相耦合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在沙尘传输过程中,热漂移应力对沙尘粒子的作用,进行了气体-颗粒流动输送过程的并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我国今年3月18日至3月21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实况资料进行了对比,获得了沙尘迁徙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数值模拟 热漂移 气体颗粒两相流 并行计算
下载PDF
基于MEMS技术倾角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5
9
作者 马洪连 郑保重 王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2期185-187,共3页
利用MEMS电子倾角传感器和430低功耗单片机测量重力参考系下全圆周范围内的倾斜角度值。介绍了一种利用Matlab分析弦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双轴(单轴±90°)关系映射到单一角度空间(360°),实现了全圆周角度测... 利用MEMS电子倾角传感器和430低功耗单片机测量重力参考系下全圆周范围内的倾斜角度值。介绍了一种利用Matlab分析弦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双轴(单轴±90°)关系映射到单一角度空间(360°),实现了全圆周角度测量;最后介绍了系统的硬件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拟合 温漂 热交换 校正因子 脉宽调制
下载PDF
掘进工作面围岩散热的有限元计算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吴强 秦跃平 +1 位作者 郭亮 吴青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3-36,共4页
掘进工作面的围岩散热是至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掘进工作面围岩温度场的特点 ,分析了移动柱坐标下的导热微分方程 ,合理地确定了温度场边界、划分了单元格 ;推导了该特定导热微分方程的变分方程 ,阐述了有限元解算的原理 ... 掘进工作面的围岩散热是至今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掘进工作面围岩温度场的特点 ,分析了移动柱坐标下的导热微分方程 ,合理地确定了温度场边界、划分了单元格 ;推导了该特定导热微分方程的变分方程 ,阐述了有限元解算的原理 ;论述了由温度场解算结果计算围岩散热量的方法。由此原理和方法 ,编制了计算机程序 ,以一个简单的实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计算 掘进工作面 温度场 围岩散热 矿井 热害治理
下载PDF
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0
11
作者 邓莲堂 束炯 李朝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80,共8页
利用最近安装于上海城区和近郊的Davis自动气象观测每半小时一次详细的记录,对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热岛全年出现概率为87.8 %,月平均热岛强度值大于0.8 ℃;热岛强度日变化明显,存在24小时的主... 利用最近安装于上海城区和近郊的Davis自动气象观测每半小时一次详细的记录,对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热岛全年出现概率为87.8 %,月平均热岛强度值大于0.8 ℃;热岛强度日变化明显,存在24小时的主要周期和12小时的次周期,一般是夜间热岛强于白天;其季节变化亦较显著,平均热岛强度秋冬季节较强,夏季较弱;热岛中心存在位置漂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日变化 季节变化 位置漂移 上海 城市气象
下载PDF
推力盘发热对电磁轴承-转子系统静态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立群 沈允文 虞烈 《机械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6-678,681,共4页
以膨胀机为例建立了稳态条件下轴向温度的线性分布方程 ,并以此为基础讨论由于温度变化分别通过转子热膨胀和传感器温漂对电磁轴承
关键词 电磁轴承 静态精度 热膨胀 传感器温漂 膨胀机
下载PDF
北冰洋78°N冰站近地层参数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卞林根 张占海 +2 位作者 陆龙骅 逯昌贵 程冰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63-170,共8页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 利用2003年8月22日—9月3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78°N浮冰站获得的近地层观测资料,采用整体输送法对北冰洋浮冰近地层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雪面吸收的净辐射仅为3.6 W/m2,其中以感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的能量分别占52%和31%,向海冰深层传导的热量很少;近中性层结条件下的平均拖曳系数Cdn为1.16×10-3,略小于75°N北冰洋浮冰上近中性层结的Cdn。与1999年75°N附近冰站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当海冰密度及冰站所在浮冰的尺度不同时,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差异显著,在研究北冰洋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对气候过程影响时,应考虑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浮冰 湍流通量 热量收支
下载PDF
煤巷高冒区遗煤自燃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余明高 鲁来祥 +2 位作者 常绪华 邓权威 李红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6期658-662,共5页
煤巷高冒区因遗煤易自燃而成为煤矿内因火灾的重要危险源之一。本文在分析高冒区遗煤赋存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平煤十三矿11111巷道高冒区实际情况,应用FLUENT软件,对高冒区漏风风速、温度、氧气浓度以及CO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 煤巷高冒区因遗煤易自燃而成为煤矿内因火灾的重要危险源之一。本文在分析高冒区遗煤赋存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平煤十三矿11111巷道高冒区实际情况,应用FLUENT软件,对高冒区漏风风速、温度、氧气浓度以及CO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冒区中部漏风在自燃风速范围内;在高冒区内,高温点出现在中部;高冒区中部氧气消耗量最大,煤氧反应产物CO浓度在高冒区中部最高。根据高冒区温度、氧气浓度、CO浓度、漏风风速的分布规律,可将高冒区划分为"易自燃带"和"不易自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巷高冒区 自燃 传热 传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低抖动小漂移开关脉冲发生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登生 张雄军 +4 位作者 郑奎兴 鲁敬平 田晓琳 董云 冯宗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86-1288,共3页
开关脉冲发生器输出的稳定性是影响大口径电光开关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而输出脉冲的触发延时和抖动则是其稳定性的两大重要指标。利用国产VE-4073氢闸管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采用直流加热氢闸管灯丝和氢储存器,以及精确、稳定的双脉... 开关脉冲发生器输出的稳定性是影响大口径电光开关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而输出脉冲的触发延时和抖动则是其稳定性的两大重要指标。利用国产VE-4073氢闸管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采用直流加热氢闸管灯丝和氢储存器,以及精确、稳定的双脉冲触发技术,大幅减小了开关脉冲发生器触发延时的抖动和漂移,48 h内开关脉冲发生器输出漂移仅6.1 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脉冲发生器 直流加热 双脉冲触发 抖动 漂移
下载PDF
狭缝高度对传热倍增及温度漂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包芸 林泽鹏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7年第5期57-62,共6页
为研究隔板对流装置的传热特性和温度漂移特性与系统几何尺寸的关系,采用DNS方法对不同狭缝高度和不同隔板数目的隔板对流装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传热通道中单向层流化的流动具有很好的二维性,二维与三维模拟计算得到相同的Nu。对多层... 为研究隔板对流装置的传热特性和温度漂移特性与系统几何尺寸的关系,采用DNS方法对不同狭缝高度和不同隔板数目的隔板对流装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传热通道中单向层流化的流动具有很好的二维性,二维与三维模拟计算得到相同的Nu。对多层隔板对流装置的传热倍增特性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发现:改变隔板顶端狭缝高度,传热倍增效果进一步增强;在隔板厚度相同时,不同隔板数的隔板对流装置存在一致的最优狭缝高度。定量研究传热通道的温度漂移量与狭缝高度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标度律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板对流装置 传热倍增 狭缝高度 温度漂移 传热通道 NU
下载PDF
不同上升时间快前沿电磁脉冲引起PN结失效、烧毁的二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红霞 周辉 +5 位作者 陈雨生 张义门 龚仁喜 关颖 韩福斌 龚建成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0,共4页
利用半导体器件二维模拟软件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上升时间的快前沿电磁脉冲对PN结的毁坏过程,对计算结果作了分析,得到了一维器件模拟无法得到的电流通道等其他二维效应,详细地给出了器件正常工作、失效直至烧毁的全过程。
关键词 电磁脉冲 漂移扩散模型 结热二次击穿 PN结 失效 烧毁 电子元器件 二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Burris型重力仪性能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云峰 祝意青 +2 位作者 梁伟锋 刘芳 徐云马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对Burris型相对重力仪长时间断电后再次供电,分析Burris型重力仪升温过程,并使用2台Burris型重力仪(B95和B101)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实测数据,分析仪器性能。结果表明:(1)Burris型相对重力仪长时间断电并再次供电后,加热125 min达到... 对Burris型相对重力仪长时间断电后再次供电,分析Burris型重力仪升温过程,并使用2台Burris型重力仪(B95和B101)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的实测数据,分析仪器性能。结果表明:(1)Burris型相对重力仪长时间断电并再次供电后,加热125 min达到恒温点,在升温过程中,读数先大幅减小后小幅增大,绝对变化率逐渐减小,通电110 h后零漂小于3×10^(-8)m/(s^2·h),达地震重力观测仪器进网要求;(2)Burris型重力仪静态零漂存在由负变正的过程,不同仪器所需时间不同;(3)随着仪器使用年限加长,Burris型重力仪稳定性变差。忽略重力仪突跳读数,可获取测量精度在10×10^(-8)m/s^2左右的流动重力数据;(4)Burris型重力仪混合零漂和静态零漂变化基本一致,呈逐渐增大趋势,但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ris型重力仪 升温过程 零漂特性 静态零漂 混合零漂 重复稳定性
下载PDF
微通道蒸发器与常规蒸发器的制冷特性比较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晓宇 刘斌 殷辉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5年第6期733-738,748,共7页
微通道由于很好的换热物性,受到广泛的关注。以R404A作制冷剂,从充注量和库内热负荷两方面详细比较了微通道蒸发器与常规蒸发器制冷系统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蒸发器与常规蒸发器在充注量1400g时蒸发器压降和出口温度均达到最低,... 微通道由于很好的换热物性,受到广泛的关注。以R404A作制冷剂,从充注量和库内热负荷两方面详细比较了微通道蒸发器与常规蒸发器制冷系统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微通道蒸发器与常规蒸发器在充注量1400g时蒸发器压降和出口温度均达到最低,分别为0.04MPa、-36℃和0.06MPa、-28℃,COP最大值分别为0.64和0.48。热负荷800W时COP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4和0.63。与常规蒸发器比较后,发现微通道蒸发器性能优于常规蒸发器。其中,制冷剂充注量超过1300g时,两种蒸发器均出现蒸发温度漂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COP 充注量 库内热负荷 温度 压力 温度漂移
下载PDF
抗挤毁套管通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尹锡泉 栗红民 +1 位作者 高瑞全 姚勇 《天津冶金》 CAS 2014年第2期22-24,共3页
研究了抗挤毁特殊通径套管的特性,论述了管坯加热、工艺参数调整和生产过程控制对套管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抗挤毁特殊通径要求的套管的生产情况,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攻关。试验数据表明:采用大外径和提高壁厚精度的方法... 研究了抗挤毁特殊通径套管的特性,论述了管坯加热、工艺参数调整和生产过程控制对套管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抗挤毁特殊通径要求的套管的生产情况,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攻关。试验数据表明:采用大外径和提高壁厚精度的方法,结合生产过程控制,套管的性能完全达到了客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坯 加热 工艺 控制 特殊通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