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ling Roll Temperature by Fluid-Solid Coupled Heat Transfer 被引量:2
1
作者 Jing-Feng Zou Li-Feng Ma +3 位作者 Guo-Hua Zhang Zhi-Quan Huang Jin-Bao Lin Peng-Tao Liu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66-79,共14页
Currently, when magnesium alloy sheet is rolled,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roll temperature is simple and inaccurate. Furthermore, roll temperature has a larg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magnesium alloy sheet; theref... Currently, when magnesium alloy sheet is rolled, the method of controlling roll temperature is simple and inaccurate. Furthermore, roll temperature has a larg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magnesium alloy sheet; therefore, a new model using circular fluid flow control roll temperature has been designed. A fluid heat transfer structure was designed,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model of the fluid heating roll was simplified, and the finite di erence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Fluent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fluid?solid coupling heat transfer, and both the trend and regularity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ing e ciency was much higher than traditional heating methods(when the fluid heat of the roll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roll surface was more uniform). Moreover, there was a bigger temperature di erence between the input and the output, and after using reverse flow the temperature di erence decreased. The axial and circum?ferenti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sheet were uniform. Bo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heat transfer between fluid and roll were compared. The error was 1.8%–12.3%, showing that the theoretical model can both forecast and regulat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oll(for magnesium alloy sheets) in the roll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 fluid heating heat transfer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uid?solid coupling
下载PDF
计及复杂换位结构的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定子流固耦合传热研究
2
作者 边旭 孟雨鹏 +2 位作者 梁艳萍 王乃元 韩仰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328-5337,I0026,共11页
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的定子绕组通常采用多根空、实心股线并绕的复杂编织换位结构,针对尺寸相差悬殊的复杂结构使得其定子流固耦合模型的数值求解存在网格数量多、容易出现奇异解的难点问题,该文提出三维区段式流固耦合网格划分方法,... 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的定子绕组通常采用多根空、实心股线并绕的复杂编织换位结构,针对尺寸相差悬殊的复杂结构使得其定子流固耦合模型的数值求解存在网格数量多、容易出现奇异解的难点问题,该文提出三维区段式流固耦合网格划分方法,根据不同区段股线的结构及传热特点,通过非均匀网格划分方法大大降低求解模型的网格数量,实现计及复杂换位结构的定子流固耦合模型的数值求解,并通过一台124万k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的短路型式实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定子绕组的新型交叉换位方法并与传统换位方法的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交叉换位方法使定子绕组股线以及绝缘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定子绕组最高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 定子 复杂换位结构 流固耦合 传热
下载PDF
氦气风机驱动电机转子径向通风结构研究
3
作者 陶大军 孟卓然 +1 位作者 徐金燕 戈宝军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9,共14页
氦气风机驱动电机是高温气冷堆一回路唯一能动设备,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高温气冷堆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高温高压环境及氦气传热工质对驱动电机风路结构设计及相关参数影响引发的新问题,通过建立双侧转子铁心三维风路结构流固耦合传热模... 氦气风机驱动电机是高温气冷堆一回路唯一能动设备,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高温气冷堆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高温高压环境及氦气传热工质对驱动电机风路结构设计及相关参数影响引发的新问题,通过建立双侧转子铁心三维风路结构流固耦合传热模型,计算分析了高温高压环境下传热工质氦气在转子径向风沟内的流动特性,研究了转子分别在动态和静态情况下,通风结构内流体流动规律及转子铁心和导条的温升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种类传热工质的对应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搭建了模拟实验测试装置,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计算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为氦气风机驱动电机转子风路结构优化、冷却性能的有效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气冷堆 氦气风机驱动电机 通风结构 传热特性 流固耦合
下载PDF
PTC水暖加热系统流固耦合传热研究
4
作者 杨朝阳 任经纬 李楚琳 《汽车零部件》 2024年第6期44-49,共6页
电动汽车的PTC水暖加热系统主要作用是在低温环境下加热液体传热介质为车辆提供热能,使电机和电池等关键部件能够正常运行并为乘员舱提供热源。对某型商用车PTC水暖加热系统进行流固耦合传热分析,建立流固耦合传热分析模型,在不同工况... 电动汽车的PTC水暖加热系统主要作用是在低温环境下加热液体传热介质为车辆提供热能,使电机和电池等关键部件能够正常运行并为乘员舱提供热源。对某型商用车PTC水暖加热系统进行流固耦合传热分析,建立流固耦合传热分析模型,在不同工况下仿真计算。最后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该PTC水暖加热系统满足温度和流阻的各项设计要求,为PTC水暖加热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水暖加热系统 流固耦合 传热分析
下载PDF
制冷装置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国强 赵天阳 +4 位作者 晏刚 鱼剑琳 刘朋 汪娟 汪昌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9,共17页
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在制冷装置中起到重要的隔热隔湿作用。针对装配状态下刚-柔多体接触对其性能提升带来的技术挑战,从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技术特点和总体发展出发,综述了影响其性能提升的测量、建模等关键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 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在制冷装置中起到重要的隔热隔湿作用。针对装配状态下刚-柔多体接触对其性能提升带来的技术挑战,从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技术特点和总体发展出发,综述了影响其性能提升的测量、建模等关键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基于反向热平衡的热传递测量技术精度不足,引入滤波算法可降低热流信号噪声波动;现有示踪气体技术未考虑湿空气在刚柔接触界面中的流动扩散,应运用界面微观检测及接触动力学理论来明确流动型式,构建匹配的示踪源和检测回路;对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热流固耦合建模研究尚处于空白,仅建立了传热数值模型与流动平均解析方程,可采用数值计算温度、变形场与解析计算渗流参数的迭代算法来建立耦合模型。未来,除开展测量与建模的基础研究外,还需突破“尺寸效应”技术瓶颈,实现密封组件间的良好配合,应用超低导热材料和电磁感应技术,以提升密封机构的隔热隔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 制冷装置 热湿传递 测量技术 热流固耦合
下载PDF
不同截面肋柱-软尾结构单相流动传热比较
6
作者 谢磊 徐永生 林梅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7-1801,共15页
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和重叠网格技术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Reynolds数、截面形状以及长径比下的肋柱-软尾结构在通道中的双向流固耦合换热问题。模拟工况为:Reynolds数Re=200,275,351;肋柱截面形状:圆形和方形;... 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和重叠网格技术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Reynolds数、截面形状以及长径比下的肋柱-软尾结构在通道中的双向流固耦合换热问题。模拟工况为:Reynolds数Re=200,275,351;肋柱截面形状:圆形和方形;长径比k=2,3,4。研究表明:Re=275时圆形截面肋柱-软尾结构的流动换热综合能力优于方形截面结构,k=3时圆形截面肋柱-软尾结构的流动换热综合能力最佳,肋柱周围的局部换热能力方形截面结构好于圆形截面结构;k=3时,随着Reynolds数的增大,不同截面形状的肋柱-软尾结构的流动换热综合能力逐渐升高,并且高Reynolds数、高长径比的圆形截面综合流动换热能力最佳;与不加软尾肋柱结构的流动换热能力进行对比发现,对于圆形截面形状的肋柱结构,增加软尾后综合换热能力增大了1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 动网格 数值模拟 弹性 层流 热流固耦合 强化换热
下载PDF
过滤双流体模型的水平管道内稠油输送数值模拟
7
作者 陈羽佳 王淑彦 +3 位作者 邵宝力 袁子涵 谢磊 马一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粒相压力和过滤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等参数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壁面温度对稠油温度分布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模型Gidaspow model相比,过滤模型能够揭示蜡晶颗粒非均匀流动结构对液固两相流的变化规律.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更加接近于试验结果,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随着蜡晶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蜡晶颗粒相体积分数增加到12%时,加入壁面修正的亚格子模型的误差仅为4.1%.而ZAMBRANO等人模拟结果与试验压降的误差为12.9%.亚格子尺度模型能够详细地再现沥青质颗粒聚团的介观尺度流动行为,为稠油输送过程中的蜡晶聚集以及流动过程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滤双流体模型 水平管道 液固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n particle-laden flows using the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8
作者 Ali Abbas Zaidi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394-403,共10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 efficient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IBM)for multiple-core CPU machines with local grid refinemen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between fluids and finite-sized particles.The fluid mom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 efficient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IBM)for multiple-core CPU machines with local grid refinemen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heat transfer between fluids and finite-sized particles.The fluid momentum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using the fractional step method,while the energy equation is solved by employing the second-order Adams-Bashforth method.For efficient load balancing between the CPU cores,the coupling between particles and fluid is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body force in the fluid equations,which depends on the solid volume fraction of particles contained in each grid cell,and then by linearly interpolating the particle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on the fluid grid cell(in place of the delta function commonly used in literature).Several test cases from the literature are studied,and good agreement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literature.Finally,a scaling study on multiple core machines is performed,demonstrating the proposed IBM's capabilities for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process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transfer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 Particle resolved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fluid solid interactions
原文传递
双层壁涡轮叶片短径扇形气膜孔冷却性能数值研究
9
作者 刘新宇 王建华 +1 位作者 浦健 姚然 《风机技术》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针对高冷效双层壁涡轮叶片表面应用短径扇形孔设计准则及强化气膜冷却,机理依旧不明的现状,本文利用流固弱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典型7-7-7和11-11-11扇形气膜孔应用于双层壁涡轮叶片设计的冷却特性。在宽范围吹风比下(0.6~2.4),比较... 针对高冷效双层壁涡轮叶片表面应用短径扇形孔设计准则及强化气膜冷却,机理依旧不明的现状,本文利用流固弱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典型7-7-7和11-11-11扇形气膜孔应用于双层壁涡轮叶片设计的冷却特性。在宽范围吹风比下(0.6~2.4),比较了三种扇形气膜孔布置方案,包含叶片两侧同构布局7-7-7孔(简称SH1布局)和11-11-11孔(简称SH2布局)及新提出的异构布局(简称SH3布局),并以常规圆形孔作为比较依据。通过数值结果对比指出:在双层壁表面应用扇形孔代替圆形孔,最低可提升吸力面综合冷却效率17%,压力面7%。然而,扇形孔也会诱导两侧冷却性能差异扩大的现象。应用两侧孔型异构布局,要求在压力侧布置相较于吸力侧各向扩张角更大的扇形孔,可以有效改善叶片内部的流量配置,从而在提升综合冷却效率的基础上兼顾两侧温差缩小。在高吹风比条件下,上述异构诱发的冷却优势更为显著。但相对吸力侧、压力侧对扇形孔型结构参数的敏感性更大。因此,压力侧的异型孔气膜冷却挑战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壁冷却叶片 短径扇形孔 气膜冷却 异构布局 流固耦合传热
下载PDF
基于多场耦合的无线电侦扰一体主机散热特性分析
10
作者 刘艳欣 朱乐乐 +3 位作者 沈华明 杨建江 黄家鹏 任欣悦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3期325-335,共11页
针对无线电侦扰一体主机因高度集成引起的高热流密度导致散热难的问题,通过分析整机的散热路径,构建传热网络图;应用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主机热−流−固耦合散热数学模型;基于ANSYS Icepak仿真平台,构建主机的三维全尺寸数值模型研... 针对无线电侦扰一体主机因高度集成引起的高热流密度导致散热难的问题,通过分析整机的散热路径,构建传热网络图;应用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主机热−流−固耦合散热数学模型;基于ANSYS Icepak仿真平台,构建主机的三维全尺寸数值模型研究其散热特性。结果表明:当风扇风量约为56 m^(3)/h时,无线电侦扰一体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好且噪声较小;当电源箱的热源同侧分布,侦扰箱和导航诱骗箱的热源异侧分布,且热源靠近进风口或出风口时,主机的散热性能好且效率高;当支架孔隙和设备间距分别为15 mm和10 mm时,主机的散热性能较好且结构强度高,同时主机质量和体积均较小;当散热器翅片的高度、厚度和间距分别为7.5 mm、1 mm和5 mm时,强化散热效果较好且主机质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扰一体主机 传热学理论 散热数学模型 热−流−固耦合 散热特性
下载PDF
纯氢燃气轮机火焰筒肋化壁面换热特性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11
作者 徐志浩 王永志 +3 位作者 梁祥辉 杭开祥 江宇 刘潇 《风机技术》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针对纯氢燃气轮机火焰筒肋化壁面对流换热冷却问题,采用流固耦合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在现有火焰筒肋片结构基础上(肋高e=3mm,肋间距P=20mm),研究其余11种肋片设计方案(e=3~5mm,P=15~30mm)的流动换热特性和规律,进一步对现有火焰筒冷... 本文针对纯氢燃气轮机火焰筒肋化壁面对流换热冷却问题,采用流固耦合数值仿真计算方法,在现有火焰筒肋片结构基础上(肋高e=3mm,肋间距P=20mm),研究其余11种肋片设计方案(e=3~5mm,P=15~30mm)的流动换热特性和规律,进一步对现有火焰筒冷却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肋高e=3mm、4mm时,增大肋间距,换热性能下降;肋高e=5mm时,增大肋间距,换热性能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肋间距P=15mm、20mm时,肋高增加使得换热效果先增大后减少;肋间距P=25mm、30mm时,肋高增加换热效果增加;肋间高比P/e在3~5之间,换热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得出,P/e=3.75时换热效果最好。与现有结构相比,肋高e=4mm,肋间距P=15mm时,对流强化换热系数增加2.6%,摩擦因子增加43%,平均壁温降低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氢燃气轮机 对流换热 流固耦合 肋化壁面 间高比 换热性能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传热分析的液压电机泵温度场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冀宏 邢晖晖 +2 位作者 孙飞 彭彦博 李晨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为获得液压电机泵全域温度场分布特征,分析计算不同负载下电机电磁损耗和液压泵功率损失值,将电机主要部件、液压泵泵芯作为固定体热源,建立了电机泵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负载的增加,电机泵的整体温度逐渐升高,高温区主... 为获得液压电机泵全域温度场分布特征,分析计算不同负载下电机电磁损耗和液压泵功率损失值,将电机主要部件、液压泵泵芯作为固定体热源,建立了电机泵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负载的增加,电机泵的整体温度逐渐升高,高温区主要集中在电机定子、转子和泵芯上,其中泵芯的温度相对较低;负载低于6 MPa时,电机泵的最高温位置始终位于定子绕组,负载增加后,逐渐转移至转子导条。采用热电偶测量电机泵样机壳体表面特征点的温度,与仿真结果的最大偏差为9.6%,验证了电机泵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及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电机泵 电机热源 泵热源 流固耦合传热 温度场特征
下载PDF
基于蝶翅微结构的高速主轴冷却水套仿生热结构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靳岚 李孟一 谢黎明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3-81,共9页
内置电机作为高速电主轴的主要发热部件之一,在实际工况中,其发热量会影响电主轴的回转精度。为了提高电主轴冷却水套的冷却效率,以自然界中闪蝶翅膀微结构的几何模型、结构功能和位形关系等为参照,结合结构相似理论设计一种具有双层包... 内置电机作为高速电主轴的主要发热部件之一,在实际工况中,其发热量会影响电主轴的回转精度。为了提高电主轴冷却水套的冷却效率,以自然界中闪蝶翅膀微结构的几何模型、结构功能和位形关系等为参照,结合结构相似理论设计一种具有双层包覆性特点的新型蝶翅仿生冷却水套。基于流体动力学及热传导特性理论,对仿生冷却水套及原始螺旋冷却水套进行流固耦合及共轭传热特性的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冷却水的雷诺数和强迫对流换热面积相同时,电主轴仿生冷却水套的冷却效率和流动特性均优于原始的螺旋冷却水套,其中内置电机的定子热边界面最高温度降低了8%~11%;仿生冷却水套的冷却水最大流速为0.328 m/s,出入口的最大压降是478.6 Pa,相较于螺旋水套在流动特性方面都有很好的提升,对冷却水套结构设计和高速电主轴驱动电机共轭传热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主轴 仿生蝶翅 冷却水套 流固耦合 共轭传热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燃气冲刷烧蚀内膛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雯浩 余永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6-146,共11页
火炮发射时,火药燃气与身管间发生剧烈的传热传质作用是导致身管烧蚀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某155 mm火炮中高温高压高速的燃气流对身管的烧蚀特性,采用CFD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发射过程中的身管非稳态流动传热模型,并根据炮钢在不同温度... 火炮发射时,火药燃气与身管间发生剧烈的传热传质作用是导致身管烧蚀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某155 mm火炮中高温高压高速的燃气流对身管的烧蚀特性,采用CFD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发射过程中的身管非稳态流动传热模型,并根据炮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烧蚀特点,将烧蚀过程分为热化学烧蚀和熔化烧蚀,建立了分段烧蚀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身管内壁温度随时间的增加先迅速增大,随后逐渐降低。整体上,内壁温度随身管轴向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身管膛线起始区域的壁面温度最高,其烧蚀是熔化和热化学烧蚀共同导致的,而线膛部的大部分区域仅发生了热化学烧蚀。总烧蚀量随着身管轴向距离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膛线起始部的烧蚀最为严重,单发总烧蚀量(常温)为5.06μm。同时分析了不同工况对身管烧蚀特性的影响,发现最大烧蚀量与初始壁面温度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性,温度的升高会加剧身管的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身管烧蚀 内壁温度 非稳态流动传热模型 分段烧蚀模型
下载PDF
镍基高温合金端淬表面综合换热系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15
作者 付佩 周萍 +2 位作者 赵天阳 陈卓 李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18-4129,共12页
端淬实验是研究材料冷却速率与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高通量方法,而工件表面综合换热系数则是端淬数值模拟研究的必要边界条件。采用经验公式法、传热反问题法及流-固耦合分析法,计算了CSU-A1型镍基高温合金工件在空气端淬实验中的各表面... 端淬实验是研究材料冷却速率与组织性能之间关系的高通量方法,而工件表面综合换热系数则是端淬数值模拟研究的必要边界条件。采用经验公式法、传热反问题法及流-固耦合分析法,计算了CSU-A1型镍基高温合金工件在空气端淬实验中的各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结合工件实验温度测点的冷却曲线及平均冷却速率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温度范围内工件底端、侧部以及顶端的综合换热系数分别在323~555、16~30、58~184W/(m~2·K)之间。三种方法中,经验公式法获得的冷却曲线误差较大;传热反问题法的冷却曲线误差最小,但对实验数据及其他边界条件的依赖性强;流-固耦合分析法获得的平均冷却速率准确度最高,且不需要通过实验即可获取工件任意位置的换热系数,是研究气体端淬过程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淬实验 表面综合换热系数 流-固耦合分析法 传热反问题法 镍基高温合金
下载PDF
液态铅铋合金绕丝燃料组件共轭传热数值模拟
16
作者 邓诗雨 卢涛 +3 位作者 邓坚 王啸宇 张喜林 朱大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6,共8页
围绕液态铅铋合金(LBE)的数值模拟研究通常仅针对流体域,而忽略了固体域的影响。为了研究绕丝燃料组件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对LBE的流动与传热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则、能量守恒原则和传热特性等效原则,设计了燃料棒及绕丝表面有恒热流... 围绕液态铅铋合金(LBE)的数值模拟研究通常仅针对流体域,而忽略了固体域的影响。为了研究绕丝燃料组件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对LBE的流动与传热的影响,基于质量守恒原则、能量守恒原则和传热特性等效原则,设计了燃料棒及绕丝表面有恒热流密度的纯流体域模拟、燃料棒及绕丝有恒体积功率的流固共轭传热模拟、燃料棒表面有恒热流密度的纯流体域模拟和燃料棒有恒体积功率的流固共轭传热模拟这4种数值模拟方案,在施加相同总功率条件下,比较了4种方案的LBE和流固边界上的温度分布差异。对比分析4种方案的大涡模拟结果发现:流固共轭传热方案比热流边界方案更具合理性;与Pacio实验数据相比,方案四即燃料棒具有恒体积功率的流固共轭传热的数值模拟结果在流固边界峰值温度上的偏差最小。因此,针对绕丝燃料组件LBE及包壳局部温度峰值的数值预测,推荐采用燃料棒有内热源的流固共轭传热数值模拟方案,能够准确预测绕丝燃料组件内LBE的温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铅铋合金(LBE) 绕丝燃料组件 流固共轭传热 等效原则
下载PDF
船用柴油机振荡冷却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函聪 王红 郭昊鹏 《节能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252-259,共8页
在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中,活塞承受着交变的热应力,是柴油机中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之一,因此对活塞头进行热负荷控制尤为重要,为探究不同参数对于振荡冷却流动特性及换热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对某V型中速柴油机的振荡喷油冷... 在柴油机的工作过程中,活塞承受着交变的热应力,是柴油机中工作环境最恶劣的部件之一,因此对活塞头进行热负荷控制尤为重要,为探究不同参数对于振荡冷却流动特性及换热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对某V型中速柴油机的振荡喷油冷却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对活塞头固体与冷却腔内两相流的直接耦合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数值计算能够模拟出活塞往复运动过程出现甩流、断流、撞壁回流、振荡和沉降等一系列流动特征,它们直接影响着喷油效率、腔内冷却油量及冷却油分布特征,进而影响振荡喷油冷却的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冷却 流固耦合 动网格 内冷油腔 对流换热
下载PDF
数控加工机床内冷刀具热传分析与结构优化
18
作者 李志敏 张新军 《机电工程技术》 2023年第6期155-159,共5页
由于切削温度会直接影响工件表面的加工质量以及刀具的使用寿命,为提高切削的加工精度和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设计一种数控加工机床内冷刀具的传热性能试验方案。使用ANSYS热-流-固耦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内冷刀具刀片... 由于切削温度会直接影响工件表面的加工质量以及刀具的使用寿命,为提高切削的加工精度和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设计一种数控加工机床内冷刀具的传热性能试验方案。使用ANSYS热-流-固耦合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内冷刀具刀片结构参数和工况参数对切削温度的影响;通过分析传热性能,对刀片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刀片出液孔径、支液孔径和散热元件个数对刀具切削温度均有影响,刀具切削温度会随着支液孔径和散热元件个数的增大呈迅速下降趋势;在其他边界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后的刀具切削温度可降低至177.87℃,大幅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了加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冷刀具 正交试验 热-流-固耦合仿真 传热性能 切削温度
下载PDF
鱼雷燃烧室气—液—固三相耦合换热数值仿真
19
作者 陈肯 冯要飞 +3 位作者 宗潇 伊进宝 肖炎彬 史小锋 《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2023年第3期442-450,共9页
为了提高鱼雷燃烧室的冷却换热性能,文中基于热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鱼雷燃烧室内气-液-固三相冷却换热过程数值仿真,得到了燃烧室在2种不同冷却水流道结构下的流场分布情况,并对不同流道结构下的冷却换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了提高鱼雷燃烧室的冷却换热性能,文中基于热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开展了鱼雷燃烧室内气-液-固三相冷却换热过程数值仿真,得到了燃烧室在2种不同冷却水流道结构下的流场分布情况,并对不同流道结构下的冷却换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却区域底部流道数量的增加,冷却区域底部湍流强度减弱,局部高温区变小;随着冷却区域出口流道数量的增加,出口处的湍流、漩涡及局部高温区逐渐消失,冷却区域底部由水流对冲而产生的截流现象消失;增加流道数量的方式使换热效率提升,且增加底部流道数量的方式对换热效率的提升效果更明显;通过增加燃烧室流道数量使冷却换热功率提升了约8.5%,壳体的最高温度降低了11 K。文中的研究结果可对鱼雷燃烧室冷却结构的设计及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雷 燃烧室 热流固耦合 换热性能
下载PDF
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国庆 舒歌群 +2 位作者 张志福 杨俊伟 周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3-548,共6页
某发动机在开发过程中缸套顶部出现机油结焦现象.为分析原因,建立了该发动机缸盖缸体整机耦合传热模型,通过CFD三维仿真获得冷却水侧及缸内燃气侧的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映射至对应结构分析边界单元,建立了整机结构传热分析的边界... 某发动机在开发过程中缸套顶部出现机油结焦现象.为分析原因,建立了该发动机缸盖缸体整机耦合传热模型,通过CFD三维仿真获得冷却水侧及缸内燃气侧的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映射至对应结构分析边界单元,建立了整机结构传热分析的边界条件;同时基于BDL单相流沸腾换热模型编写相关子程序考虑了沸腾换热的影响,求解分析了该发动机试验状态下的温度场,并进行了优化.计算表明,结焦现象发生区域温度明显高于机油碳化温度,同时沸腾换热对局部关键高热区影响可达15℃以上.为验证分析结果,分别测量了原方案和优化方案缸套顶部缸间温度,结果表明,考虑沸腾换热后缸间温度计算值与实测数据非常接近,采用优化方案后缸套顶部机油结焦问题得到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机油结焦 流固耦合 传热 沸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