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
作者 代潭龙 洪洁莉 +3 位作者 李莹 刘远 王国复 翟建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0-376,共7页
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45℃(±0.12℃),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了有卫星记录(1993年至今)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持续的海洋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北极海冰面积... 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45℃(±0.12℃),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了有卫星记录(1993年至今)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持续的海洋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北极海冰面积仍远低于常年值,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巴基斯坦、中国京津冀地区、意大利、巴西圣保罗州北部沿海地区、新西兰北岛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非洲西北部、中国云南、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发生严重干旱,南欧、北美、南美、东亚和南亚等地遭遇创纪录高温热浪,欧洲和北美等地遭遇寒流和暴风雪侵袭,强对流天气频繁袭击世界各处,全球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山火 高温热浪
下载PDF
中国热浪事件的大气扰动结构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钱维宏 丁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7-1500,共14页
利用对流层至平流层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本文发现400hPa上的天气尺度温度扰动正值和250hPa上的天气尺度高度扰动正值能够指示地面上的高温和热浪事件.理论和观测分析发现,当扰动静止波中心出现在40°N—45°N时,准静止波波长较... 利用对流层至平流层大气变量的物理分解,本文发现400hPa上的天气尺度温度扰动正值和250hPa上的天气尺度高度扰动正值能够指示地面上的高温和热浪事件.理论和观测分析发现,当扰动静止波中心出现在40°N—45°N时,准静止波波长较长,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久,容易在中国形成区域持续性热浪事件.在江南—华南、长江沿江及河套—华北的区域,干热浪事件静止波的稳定时间在6.5天以上.对流层大气天气尺度扰动波动在垂直方向具有倾斜特征,250hPa高度上,静止波稳定位置比地面热浪区域中心普遍偏北6~12个纬距.在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南侧),大气中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天气尺度扰动,只有到达副高脊线以北的西风带后,才能形成静止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事件 扰动结构 温度扰动 高度扰动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人为热对广州高温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个例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于玲玲 潘蔚娟 +2 位作者 肖志祥 王子谦 麦健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21-3730,共10页
基于广州市2009,2000和1990年工业、交通、生活能源统计数据,通过能源清单法估算出广州市对应年份的人为热排放量,再通过在WRF模式中引入2009,2000和1990年的下垫面数据和人为热排放方案,对2005,2012和2017年广州市的3次持续高温过程进... 基于广州市2009,2000和1990年工业、交通、生活能源统计数据,通过能源清单法估算出广州市对应年份的人为热排放量,再通过在WRF模式中引入2009,2000和1990年的下垫面数据和人为热排放方案,对2005,2012和2017年广州市的3次持续高温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评估不同年代人为热排放水平对广州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的2m气温较为准确,能合理模拟出城市地区的热岛效应,但对极端高温的模拟略有偏低,而引入人为热有助于改善模拟结果.在case2012中,2009,2000和1990年3种人为热排放水平使广州城市下垫面的平均气温分别上升0.53,0.44和0.13℃,热岛强度增强0.43,0.38和0.13℃.3个模拟个例的结果均表明,日间的人为热排放比夜间大,但夜间气温及热岛强度的变化比日间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人为热 高温天气 城市热岛
下载PDF
2018年7月北半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倩 翟盘茂 余荣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5,共8页
2018年7月北半球天气气候显著异常,极端事件高发。欧洲、北非、东亚以及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均遭受严重的高温热浪侵袭;印度、东南亚、中国西南部以及日本西部等地出现极端降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活跃,移动路径偏北。初步诊断表明,北半... 2018年7月北半球天气气候显著异常,极端事件高发。欧洲、北非、东亚以及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均遭受严重的高温热浪侵袭;印度、东南亚、中国西南部以及日本西部等地出现极端降水;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异常活跃,移动路径偏北。初步诊断表明,北半球中高纬度,由低层到高层稳定维持的异常高压系统是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高温热浪持续发生的直接原因。其中异常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增强、东伸的南亚高压与东亚地区持续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直接相关;低层菲律宾周围异常活跃的对流活动和强盛的西南水汽输送共同导致南亚、东南亚地区极端降水发生。热带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偏暖的海温条件和菲律宾附近异常气旋性环流则与异常活跃的台风活动有关。更需要关注的是,北半球尤其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受海洋表面热力状况以及其他区域大气环流遥相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事件 高温热浪 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 遥相关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的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谭桂容 张祎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2期31-41,共11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逐月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合成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2022年夏季中国大范围高温相关环流异常的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南亚高压偏强并分别向东、西方向扩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偏强西伸。2022夏季为拉尼娜(La Nina)年,但热带大西洋垂直上升环流相对西太平洋更强,且热带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热带垂直上升环流异常也偏强。(2)2022年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到西太平洋上空垂直环流异常和La Nina共同作用,使得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极端异常。La Nina和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垂直环流异常有利于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西伸;热带大西洋环流异常则既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加强及东扩,也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3)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垂直环流主要通过局地经向哈得来(Hadley)环流影响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表现为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中低层为显著的辐散异常;热带大西洋则通过引起纬向风异常(急流异常),激发遥相关波列并向下游传播,进而影响青藏高原到中国东部地区的环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大范围高温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遥相关 环流异常
下载PDF
湖北省2009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影响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正洪 任永建 王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4,共6页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2009年6月1日~9月10日(102 d)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极端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年属于高温热夏年,高温过程开始早、结束迟、持续长、范围广,其中6、7、8月全省大部各出现了一段长达半个月以上的高温热浪过程,9月初还出现一段短暂的高温过程;2)高温强盛、极端程度大.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各有5、4、11站创历史同期新高,可见低温更异常;全省有2站极端最高气温创年历史新高,2站平年历史记录.有5站高温日数超过40 d,通山多达47 d,公安的28 d和监利的37 d创历史新高,武汉39d,为1951年以来第5位;3)气温变幅大,高温间歇期间气温多偏低,如盛夏(7月下旬~8月上旬)气温明显偏低,"三伏"不热,8月底出现强降温过程,过程降温12~15℃,多处极端最低气温创8月历史最低记录;4)极端高温对电力、健康、农业影响大.高温期间用电量屡破记录,空调供应断档,武汉市居民中暑及死亡人数同比大幅上升;由于同期降水偏少,8月中下旬出现大范围农业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高温热浪 极端事件 影响 盛夏低温 干旱
下载PDF
寒潮过程中风浪对黄海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坚红 史嘉琳 +2 位作者 彭模 盛建明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53,共13页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冬季节强烈,春夏季节相对较弱,在寒潮活跃的冷季该海域的海流处于弱流期,风浪对海面通量的作用明显增强。海温特征也显示冷季的不稳定性显著强于暖季,因此该海域冷季具有更强的海气热量通量。沿岸站点的比较显示,南部吕泗站面向更开阔的东海海域,其平均波高高出北部20%左右。这与沿海南部通量强于北部特征对应。数值模拟显示,在寒潮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月平均状态显著增强,动量通量增大1~5倍,热量通量增大1~6倍。寒潮过程入海冷锋走向、强度、移动方向显著影响海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的分布。偏北路寒潮纬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东部大于西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东北部,而偏西路寒潮经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南部大于北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南部。同时偏北路径寒潮强度大于偏西路径,海气动量通量响应较偏西路径强约25%,热量通量强约50%。耦合风浪作用的模拟显示,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明显增大,对不同强度风浪,浪高增加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2倍,热量通量增大10~160 W/m2;浪高减弱至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约40%,热量通量减小10~55 W/m2。冷锋及其驱动的风浪强烈影响区域海气通量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海 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 寒潮过程 FVCOM-Swave 浪流耦合模式
下载PDF
ENSO事件中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于卫东 乔方利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6-453,共8页
利用1955-2001年海洋上400m层的热含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ElNi no/LaNi na事件期间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传播特性,发现如下3个重要观测事实:(1)在ENSO循环期间存在着关于赤道对称的南北2个热含量异常信号的... 利用1955-2001年海洋上400m层的热含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ElNi no/LaNi na事件期间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传播特性,发现如下3个重要观测事实:(1)在ENSO循环期间存在着关于赤道对称的南北2个热含量异常信号的闭合传播路径;(2)北半球的信号闭合回路非常清晰,而南半球回路较为混乱;(3)这种闭合回路在ElNi no/LaNi na年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其它年份可能由于海洋或大气的条件不匹配而中途夭折。上述观测事实对于ENSO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物理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层海洋热含量 EL Nino/La Nina事件 Kelvin波和Rossby波
下载PDF
城市化对中山夏季高温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9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1 位作者 林文实 陈昇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4-762,共9页
统计工业、交通、生活能源的消耗计算出中山市的人为热排放量,在WRF模式中使用新旧两套下垫面资料以及在城市地区引入人为热的排放,对2010年7月2—5日中山市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模拟,以评估城市化对中山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 统计工业、交通、生活能源的消耗计算出中山市的人为热排放量,在WRF模式中使用新旧两套下垫面资料以及在城市地区引入人为热的排放,对2010年7月2—5日中山市的连续高温天气进行模拟,以评估城市化对中山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了新的下垫面资料后,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中山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趋势,城市地区的热岛现象显著。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分别使平均气温上升0.9℃和0.2℃,下垫面的改变引起的温度上升要比人为热明显,最低气温的增幅比最高气温要大。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均能使城市热岛强度得到增强,热岛强度的变化在夜间比日间明显,在日出前达到最大,城市下垫面引起的热岛强度变化最大为1.5℃,而人为热为0.6℃。城市下垫面和人为热的引入增加了地表感热通量,使城市地区气温上升,下垫面引起的感热通量变化明显比人为热引起的要大。日间感热通量的增加比夜间大,但气温的增加则是夜间比日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 高温天气 下垫面 人为热
下载PDF
2022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远 李莹 +4 位作者 郭增元 张颖娴 陈逸骁 丁婷 王国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2-1148,共7页
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0.13℃),是第五暖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加速上升趋势明显。北极海冰面积低于常年值,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巴基斯坦、韩国、印度、孟加拉国、澳大利亚东部、巴西和非洲... 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0.13℃),是第五暖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加速上升趋势明显。北极海冰面积低于常年值,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巴基斯坦、韩国、印度、孟加拉国、澳大利亚东部、巴西和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遭受暴雨洪涝;北非地区和东非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欧洲、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热浪;北美和欧洲遭受寒流和暴风雪侵袭;强对流天气频繁袭击世界各地;全球共生成40个热带气旋,数量和强度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成因分析表明,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异常强大以及欧洲上空持续的极强暖高压,西欧地区整个对流层盛行下沉气流,造成欧洲多地出现破纪录的高温热浪;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且偏西,孟加拉湾地区东部的水汽输送路径折向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在南亚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下低层水汽辐合极为强盛,导致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长时段维持和严重洪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 高温热浪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夏季高温事件与北极冷异常的动力联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董晓晓 武炳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1-442,共12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2010年、2013年及2016年夏季江淮地区高温事件发生时,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北极冷异常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这3年江淮地区夏季高温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偏高,期间江淮地区5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2010年、2013年及2016年夏季江淮地区高温事件发生时,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北极冷异常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这3年江淮地区夏季高温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偏高,期间江淮地区500hPa位势高度为正异常,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温度为暖异常,整个对流层和平流层纬向风减弱;而北极500hPa高度为负异常,对流层中低层平均温度异常偏冷,纬向风明显加强。因此,江淮地区高温事件与对流层纬向风存在密切联系,在东亚中低纬度地区呈负相关,而在北极呈正相关。东亚中低纬度地区对流层西风减弱抑制对流活动,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加,进而有利于高温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高温事件 北极冷异常 纬向西风异常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6-51,共16页
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 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升温最为显著,线性升温速率高达0.2℃/(10a)。相比而言,沿岸海域对气候变暖暂缓的响应可能更为明显;极端高(低)温强度以显著增强(减弱)为主,尤以春(夏)季幅度最大。沿岸海域春季极值温差增强显著,易通过物候变化引起生物迁移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突发、频发;北部海域极端事件持续天数大于南部,其中,黄海、东海极端高温持续天数增加显著,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暖暂缓影响,极端低温持续天数亦显著增加;极端高温在长江口附近,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等海域累积频次上升显著,未来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持续增加,将对南海珊瑚礁等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以显著降低为主。然而长江口及以南沿岸极端低温在冬春季增强明显,可能对红树林等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期间,ENSO暖事件得到增强,易引起中国近海海表极端低温的频发。北极涛动(AO)正位相时,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中国近海海表极端高温频次趋于增加,其危险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海洋热浪 海洋生态系统 孕灾环境 区域气候变率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high-temperature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1-2014 被引量:6
13
作者 ZHANG Ming DU Shiqiang +4 位作者 WU Yanjuan WEN Jiahong WANG Congxiao XU Ming WU Shuang-Y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9期1027-1043,共17页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temporal trends in high-temperature events (HTEs) for the mainland of China dudng 1961-2014 based on a dailymaximum surface-air-temperature dataset of 494 station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temporal trends in high-temperature events (HTEs) for the mainland of China dudng 1961-2014 based on a dailymaximum surface-air-temperature dataset of 494 stations and nonparametric trend detection methods. With three thresholds of 35℃ (HTE35), 37℃ (HTE37), and 40℃ (HTE40), HTEs occurred in 82%, 71%, and 37% of the surveyed stations and showed an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in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during 1961-2014. In northern and southeastem China, HTE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in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whilst a decreasing trend for both was observed in central China. Despite such regional heterogeneity, HTEs overwhelmingly presented three-phase characteristics in all three representative regions and throughout China; the phases are 1961-1980, 1980-1990, and 1990-2014.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HTEs have strongly increased during 1990-2014 at 54.86%, 48.38%, and 23.28% of the investigated stations for HTE35, HTE37 and HTE40,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implied that HTEs adaptation should be paid further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over China because the wide spread distribution of HTEs and their increasing trends in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during recent decades might pose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heat waves extreme events climate change HIATUS warming hole
原文传递
Northern China maximum temperature in the summer of 1743: A historical event of burning summer in a relatively warm climate background 被引量:2
14
作者 ZHANGDe'er DemareeGast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3期2508-2514,共7页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climate records of China and early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of Beijing discovered recently in Europe, a study is undertaken on the 1743 hottest summer of north China over the last 700 a...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climate records of China and early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of Beijing discovered recently in Europe, a study is undertaken on the 1743 hottest summer of north China over the last 700 a, cov- ering Beijing, Tianjin, and the provinces of Hebei, Shanxi and Shandong, wit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reaching 44.4℃ in July 1743 in Beijing, in excess of the maximum climate record in the 20th centu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ed weather/climate features of the 1743 heat wave, e.g., flood/ drought distribution and Meiyu activity and the external forcings, such as solar activity and equatorial Pacific SST condition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1942 and 1999 heat events. It is noted that the 1743 burning summer event oc- curs in a relatively warm climate background prior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a lower level of CO2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43年 中国 夏季 气温 气候背景 历史 二氧化碳
原文传递
基线选择对热浪事件计算方法的影响
15
作者 陈远 范宏翔 +2 位作者 彭凯 邓建明 彭霁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热浪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全球都经历了日益刷新纪录的热浪事件,然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热浪定义.基于对目前还存在争议的热浪基线选择(即参考气候背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1951-2022年我国69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 热浪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全球都经历了日益刷新纪录的热浪事件,然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热浪定义.基于对目前还存在争议的热浪基线选择(即参考气候背景)进行研究.通过统计1951-2022年我国69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基于分位数法对比了固定基线、变化基线和滑动基线3种方法对于暴发频次、持续天数、最大强度和热浪间隔时间等4个关键热浪指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固定基线法(选择1951-1980年为气候背景计算相对阈值)倾向于提高当前热浪发生概率的估计,而变化基线法(以历史所有数据作为气候背景计算依据)和滑动基线法(以每年的前30 a数据作为基线计算依据)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温度平稳变化的影响;3种基线计算方法得到的热浪指数仅在绝对值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热浪指数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规律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建议采用滑动基线法将一段时期的气候态背景作为热浪判断依据,重点关注热浪造成的生物的响应和生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事件 热浪定义 逐日气温 气候基线
下载PDF
高温热浪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杨红龙 许吟隆 +3 位作者 陶生才 潘婕 刘珂 吴美双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98-102,共5页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高温热浪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高温热浪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对高温热浪的...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高温热浪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高温热浪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对高温热浪的定义和影响高温热浪脆弱性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影响高温热浪危害程度的因子、高温热浪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未来应对高温热浪措施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减轻高温热浪危害,加强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事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极端事件 脆弱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