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ng disciplinarian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n an earth fissure site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 被引量:6
1
作者 Xiong Zhongming Zhang Chao +2 位作者 Huo Xiaopeng Chen Xuan J.Jorge Ocho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3期597-610,共14页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ng disciplinarian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n the earth fissure site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designed and conducted based on 1:15 scaled models.T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ng disciplinarian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n the earth fissure site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designed and conducted based on 1:15 scaled models.Test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including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indices,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motion duration)between the hanging-wall and footwall caused by the earth fissure.Acceleration response,displacement response and Arias Intensity response on both sides of earth fissure indicated that the earth fissure site on the hanging-wall was destroyed more seriously.The distributing disciplinarian of amplification factors showed clear"hangingwall and footwall effects",which were more remarkable nearby the fissure zones.The low-frequency component of the seismic wave was richer after selectively filtering in the soil medium.By comparing the predominant period and mean period of the hanging-wall and footwall,it was found that vibration frequency on the hanging-wall was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footwall.Minimum values of strong motion duration were recorded on the hanging-wall close to the fissure and increased from the fissure to both s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PARAMETERS shaking
下载PDF
Seismic earth pressures on flexible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s with deformable inclusions 被引量:3
2
作者 Ozgur L.Ertugrul Aurelian C.Trandafir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4年第5期417-427,共11页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1-g shaking table tests performed on small-scale flexible cantilever wallmodels retaining composite backfill made of a deformable geofoam inclusion and granular cohesionlessmaterial were ...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1-g shaking table tests performed on small-scale flexible cantilever wallmodels retaining composite backfill made of a deformable geofoam inclusion and granular cohesionlessmaterial were presented. Two different polystyrene materials were utilized as deformable inclusions.Lateral dynamic earth pressures and wall displacement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of the retaining wallmodel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tests. The earth pressures and displacements of the retaining wallswith deformable inclus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models without geofoam inclusions.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geofoam panels of low stiffness installed against the retaining wall modelaffect displacement and dynamic lateral pressure profile along the wall height. Depending on the inclusion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all flexibility, up to 50% reduction in dynamic earth pressures wasobserved. The efficiency of load and displacement reduction decreased as the flexibility ratio of the wallmodel in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dynamic load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deformable inclusionincreased as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ratio of the seismic excitation increased. Relative flexibility ofthe deformable layer (the thickness and the elastic stiffness of the polystyrene material) played animportant role in the amount of load reduction. Dynamic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s were compared withthose calculated with an analytical approach. Pressure coefficients calculated with this method were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performed on the wall model having lowflexibility ratio. It was observed that deformable inclusions reduce residual wall stresses observed at theend of seismic excit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post-earthquake stability of the retaining wall. Thegraphs presented within this paper regarding the dynamic earth pressure coefficients versus the wallflexibility and i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may serve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full-scale retaining walls withdeformable polystyrene inclusions. 2014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tilever retaining wall Deformable geofoam panel 1-g shaking table tests Dynamic earth pressure Polystyrene Flexibility ratio Analytical approach
下载PDF
Time history of seismic earth pressure response from gravity retaining wall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QU Hong-lue DENG Yuan-yuan +2 位作者 GAO Ya-nan HUANG Xue ZHANG Zh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578-590,共13页
The seismic design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is based mostly on the pseudo static method.The seismic earth pressure is assumed to be a constan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wave traveling effect when the seismic wave prop... The seismic design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is based mostly on the pseudo static method.The seismic earth pressure is assumed to be a constan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wave traveling effect when the seismic wave propagates through the slope.However,under continuous ground motion,the actual earth pressure on the retaining wall varies with time.The present seismic earth pressure calculation method yields results tha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actual scenario.Considering this,a slip surface curve was assumed in this study.It is more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In addition,a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odel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 was established.The time history of seismic earth pressure response under continuous ground mot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power and the internal energy dissipation power of the sliding soil wedge.It can more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stress scenario of a retaining wall under seismic conditions.To verify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a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 was conducted,and the time history of the seismic earth pressure respons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 was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ion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pplicable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time history of seismic earth pressure response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This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eismic design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by using dynamic time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dissipation Time history of seismic earth pressure response Slip surface curve Gravity retaining wall shaking table test
下载PDF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考虑冲刷效应的跨海斜拉桥振动台试验研究
4
作者 李忠献 郑庆涛 +1 位作者 苏俊省 赵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81,共11页
针对跨海桥梁服役期内可能遭受地震、波浪以及冲刷效应影响的问题,开展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考虑冲刷效应的跨海斜拉桥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冲刷效应对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关键截面动力响应(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的影响规律... 针对跨海桥梁服役期内可能遭受地震、波浪以及冲刷效应影响的问题,开展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考虑冲刷效应的跨海斜拉桥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冲刷效应对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关键截面动力响应(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冲刷深度的增加,斜拉桥自振频率逐渐降低;冲刷深度的增加,降低了桥塔桩基础侧向约束,引起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桩顶动力响应明显增大,且增幅比其他位置更为显著;边墩墩顶加速度和相对位移均大于辅助墩墩顶,桥墩抗震设计时,应采用不同配筋率和不同的截面尺寸对边墩和辅助墩开展差异化设计;考虑冲刷效应明显增大了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塔底、边墩和辅助墩墩底等关键截面的应变,相较于无冲刷工况,大冲刷工况下塔底、边墩及辅助墩墩底应变分别增加39%、36%和42%,抗震设计时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斜拉桥 振动台试验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 冲刷效应 动力响应
下载PDF
地铁车站结构下穿地上建筑物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学川 陶连金 +1 位作者 张宇 解咏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为了研究上盖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开展了相似比1∶40的粉细砂场地振动台试验研究,并对试验过程中加速度、应变和动土压力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验数据表明:(1)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同一监测点的加速度峰值逐渐增大,但加... 为了研究上盖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开展了相似比1∶40的粉细砂场地振动台试验研究,并对试验过程中加速度、应变和动土压力等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验数据表明:(1)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同一监测点的加速度峰值逐渐增大,但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和变化幅度逐渐减小;(2)土体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值位于地表,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小值的位置逐渐由模型底部过渡到结构所在位置;(3)模型结构的应变响应随地震强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应变较大值主要出现在侧墙、中柱与板相交处,尤其是中柱端部位置;(4)地铁车站侧墙跨中的动土压力峰值大于顶部和底部,应适当增大车站中板位置处的侧向刚度或抗变形能力。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响应 加速度 振动台试验 动土压力
下载PDF
抗滑桩和锚杆联合支护下边坡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赖杰 郑颖人 +2 位作者 刘云 李秀地 阿比尔的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6-103,共8页
为研究抗滑桩和锚杆联合支护下边坡的地震响应规律及破坏过程,开展了相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三种不同地震波,不断增大地震波的峰值,得到了支挡结构的动应力分布规律及加固机理。试验表明:1坡体裂缝的产生对其加速度响应规律影... 为研究抗滑桩和锚杆联合支护下边坡的地震响应规律及破坏过程,开展了相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三种不同地震波,不断增大地震波的峰值,得到了支挡结构的动应力分布规律及加固机理。试验表明:1坡体裂缝的产生对其加速度响应规律影响很大,在裂缝产生后,常规的响应规律将发生突变。2在高烈度地震波作用下,深层次的基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破坏,深层的破坏可能使得对边坡失稳模式的常规设防(针对滑动面)变得失去意义。3在地震过程中,由于坡体向外滑动,同一锚杆的不同位置发挥最大抗力的时间具有先后顺序,靠近坡面的锚杆段首先达到最大值,依次为后面的自由段、锚固段。4在地震作用较小时,桩后动土压力近似成抛物线分布,桩前动土压力成矩形分布;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靠近滑带处的桩前、桩后动土压力增长较快。试验结果为该支挡形式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和锚杆 地震 振动台试验 裂缝 动土压力
下载PDF
考虑变形影响的重力式挡墙地震土压力分布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宏伟 姚令侃 +1 位作者 蒋良潍 邱燕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5-1044,共10页
利用汶川地震丰富的近场实震资料,分析总结了地震作用下挡墙的变形破坏模式,指出挡墙的变形模式与地基基础关系最为密切。位于岩质地基上的挡墙主要发生倾斜变形,位于土质地基上的挡墙则主要发生推移变形。在此基础上,基于温克勒地基模... 利用汶川地震丰富的近场实震资料,分析总结了地震作用下挡墙的变形破坏模式,指出挡墙的变形模式与地基基础关系最为密切。位于岩质地基上的挡墙主要发生倾斜变形,位于土质地基上的挡墙则主要发生推移变形。在此基础上,基于温克勒地基模型,将土体看做是一系列弹簧和理想刚塑性体的组合体,分析得到了不同变形模式下挡墙地震土压力及其合力作用点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变形模式下挡墙的地震土压力分布特征各异,除平移模式外,其余变形模式下挡墙地震土压力随深度都呈非线性分布;位于岩质地基上的挡墙发生变形后地震土压力的合力作用点要比土质地基上的挡墙高。通过开展位于岩质地基和土质地基上挡墙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文中提出的挡墙地震土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发现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较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式挡墙 变形模式 地震土压力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土石坝坝顶加固的永久变形机理及其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被引量:9
8
作者 章为民 王年香 +3 位作者 顾行文 曾友金 伍小玉 杜三林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7,共6页
首先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中紫坪铺大坝永久变形原型观测的研究结果,根据紫坪铺大坝汶川地震实测结果,发现地震永久变形主要产生于大坝的上部,从地震永久变形的发生机理论证了坝顶加固技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然后介绍了土石坝离心模型动力... 首先介绍了汶川特大地震中紫坪铺大坝永久变形原型观测的研究结果,根据紫坪铺大坝汶川地震实测结果,发现地震永久变形主要产生于大坝的上部,从地震永久变形的发生机理论证了坝顶加固技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然后介绍了土石坝离心模型动力试验的研究成果,通过离心模型试验验证了坝顶加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通过比较,表明离心模型试验得到的大坝变形分布形态、大坝外形轮廓变化、变形矢量等关键技术特性与墨西哥El Infiernillo土石坝及紫坪铺汶川地震实测结果吻合很好,证实了离心模型试验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顶加固 永久变形 离心机振动台 土石坝 紫坪铺面板堆石坝 地震
下载PDF
高土石坝复合加筋抗震加固技术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星 刘汉龙 +1 位作者 余挺 王晓东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74,共6页
针对高土石坝的抗震安全这一我国西部强震区水电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在总结以往高土石坝抗震措施优缺点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柔性加筋材料(土工格栅)和刚性加筋材料(钢筋)在高土石坝抗震加固方面的优点,开发了一种高土石坝复合加筋抗震加固技... 针对高土石坝的抗震安全这一我国西部强震区水电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在总结以往高土石坝抗震措施优缺点的基础上,同时吸收柔性加筋材料(土工格栅)和刚性加筋材料(钢筋)在高土石坝抗震加固方面的优点,开发了一种高土石坝复合加筋抗震加固技术,并阐明了高土石坝复合加筋抗震加固技术的开发背景、结构形式及技术特点。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对比试验验证复合加筋抗震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与未加筋模型坝比较,复合加筋抗震加固技术能降低坝体地震永久变形,有效抑制坝顶堆石松动,具有一定的减震与隔震作用。该复合加筋抗震加固技术已在坝高295 m高的两河口心墙堆石坝抗震设计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抗震安全 复合加筋 抗震措施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高心墙堆石坝地震残余变形和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启旺 刘小生 +7 位作者 陈宁 杨玉生 赵剑明 杨正权 李永红 田景元 洪桂标 袁林娟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2,89,共4页
为了解模型坝地震残余变形的分布规律和破坏形态,进行了不同地震波输入的振动台试验。坝体的沉陷和水平变位总体量值很小,地震残余变形主要发生于下游坡河谷坝段附近;坝顶有少量沉降变形和下游坝坡浅层滑动,而上游坡未观察到明显的水平... 为了解模型坝地震残余变形的分布规律和破坏形态,进行了不同地震波输入的振动台试验。坝体的沉陷和水平变位总体量值很小,地震残余变形主要发生于下游坡河谷坝段附近;坝顶有少量沉降变形和下游坝坡浅层滑动,而上游坡未观察到明显的水平变位或沉陷;下游坝坡的颗粒松动,发生滚石或浅层滑动,并首先发生于坝顶河谷坝段附近,且随着地震动的加大,范围逐渐扩大,但没有发现深层滑动的迹象;坝体自振频率降低越多,说明振动对坝体造成的损伤越严重;双向或多向地震动输入不利于坝坡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振动台模型试验 地震残余变形 破坏模式
下载PDF
土石坝坝坡模型振动台破坏试验的数值验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孔宪京 朱亚林 +1 位作者 邹德高 李永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938-2945,共8页
在土石坝坝坡模型振动台破坏试验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坝坡的动力特性、稳定性以及加筋抗震措施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坝坡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类比计算工况,比较、分析坝坡的破坏过程及其破坏... 在土石坝坝坡模型振动台破坏试验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坝坡的动力特性、稳定性以及加筋抗震措施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坝坡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数值仿真,通过类比计算工况,比较、分析坝坡的破坏过程及其破坏性态以及永久位移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拟静力方法对坝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设定滑裂面参数,比较滑裂面的深浅,分析加筋对坝坡稳定性的影响,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对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所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表明坝顶是薄弱部分,破坏首先从坝顶附近开始,减缓坝坡或坝坡加筋均可减小坝坡的永久位移,但加筋能提高坝坡的整体稳定性,能有效控制坝坡的浅层滑动,且不增加大坝填筑量,与缓坡比较有较强的优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大坝的加筋抗震措施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土石坝坝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破坏 滑裂面
下载PDF
回填EPS混合土的防滑悬臂式挡墙地震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高洪梅 卜春尧 +2 位作者 王志华 周薇 陈国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78-2286,共9页
以一种带防滑齿的"T"型悬臂式挡土墙为对象,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分别回填EPS混合土和天然南京细砂时的挡墙地震稳定性特征。分析并比较了墙–土体系的地震反应以及墙背动土压力分布,重点讨论了试验的防滑悬臂式挡墙位移... 以一种带防滑齿的"T"型悬臂式挡土墙为对象,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揭示了分别回填EPS混合土和天然南京细砂时的挡墙地震稳定性特征。分析并比较了墙–土体系的地震反应以及墙背动土压力分布,重点讨论了试验的防滑悬臂式挡墙位移模式以及回填土性质对墙背动土推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回填EPS混合土时,填土地表加速度反应相对更小。回填土的动土推力对墙体转动位移的贡献随激励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墙–土惯性相互作用效应与回填土的动力变形模式密切相关。两种回填料下的墙背动土压力分布形态具有显著差异;砂土–挡墙体系的动土推力与地表峰值加速度间趋向非线性关系,作用点接近2/3墙高。回填EPS混合土时两者更接近线性关系,且动土推力作用点接近1/3墙高。两种体系的动土推力作用点随地表峰值加速度增大均略有下移。基于试验结果与几种经典的解析方法预测结果比较,给出了EPS混合土柔性挡墙抗震分析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臂式挡土墙 EPS混合土 地震稳定性 动土压力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高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理论、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玉生 刘小生 +2 位作者 赵剑明 刘启旺 杨正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1-731,共11页
对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理论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提出基于原型和模型坝料静、动力特性试验的模型相似设计方法和不同强度地震动递进输入(白噪声微振-设计地震-校核地震-破坏试验)的振动试验方法。基于1g大型振动台和ng超重力离心机振动... 对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理论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提出基于原型和模型坝料静、动力特性试验的模型相似设计方法和不同强度地震动递进输入(白噪声微振-设计地震-校核地震-破坏试验)的振动试验方法。基于1g大型振动台和ng超重力离心机振动台设备性能现状,结合高土石坝的结构特点和动力试验相似模拟要求,对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的优势及局限进行深入讨论。结合已有的工程实践,对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以某实际高面板堆石坝为例研究面板坝生命周期内经历多次地震情况下结构动力特性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振动台模型试验 试验理论 试验技术 工程应用
下载PDF
重力式与格构式组合支挡结构位移和应变地震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文畅平 杨果林 +2 位作者 江学良 李珍玉 段靓靓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83-189,196,共8页
重力式挡土墙与格构式框架护坡组合是典型的高边坡支护方式,其地震作用下的动位移和动应变响应特性是颇为关注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一个比尺为1∶8的边坡模型,开展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支挡结构只在水平向地震波作用下产生水... 重力式挡土墙与格构式框架护坡组合是典型的高边坡支护方式,其地震作用下的动位移和动应变响应特性是颇为关注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一个比尺为1∶8的边坡模型,开展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支挡结构只在水平向地震波作用下产生水平向的动位移响应,X向激振下的动位移负峰值和XZ双向激振下的动位移正峰值较小。当激振加速度AXmax0.6 g时,在X向或XZ双向激振下,动位移正峰值和负峰值基本相同,当AXmax>0.6 g时,X向激振时动位移正峰值大于负峰值,而在XZ双向激振时负峰值大于正峰值。在X向或XZ双向激振下,当AXmax0.6 g时永久位移响应幅度较小,而当AXmax>0.6 g时响应强度急剧增大。XZ双向激振时永久位移量稍大于X向激振且方向相反。重力式挡墙的动位移模式为平移与转动的耦合,且动位移模式的变化与地震动方向、烈度相关;格构式锚杆框架梁的动位移模式为平移。在水平向地震波作用下,重力式挡墙墙顶和框架梁产生较大的正向动应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挡结构 地震动力响应 大型振动台试验 动位移响应 动位移模式 动应变响应
下载PDF
软夹层场地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旭 朱超 +1 位作者 庄海洋 刘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0-597,共8页
基于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体系,建立了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土-基础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等尺寸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两者不同地基上模型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反应和模型地基的加速度... 基于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体系,建立了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土-基础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等尺寸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两者不同地基上模型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反应和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虽然在数值上的差距较大,但两者反应的模型在地基地震反应特征、隔震层的隔震效果和模型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等方面的规律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定性规律的反应上是可行的,但在定量模拟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地基 隔震结构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地震反应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墙体位移及动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建新 杨贵 +1 位作者 刘汉龙 唐新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主要由上游混凝土墙与下游俯斜式堆石体构成,作为一种新型坝体结构,目前对其地震土压力的研究鲜有报道。对此,开展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分析地震作用下墙体的位移、动土压力及合力作用点的...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主要由上游混凝土墙与下游俯斜式堆石体构成,作为一种新型坝体结构,目前对其地震土压力的研究鲜有报道。对此,开展混凝土–堆石组合坝大型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分析地震作用下墙体的位移、动土压力及合力作用点的分布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1)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中上游墙体的位移量相对较小,墙体顶部位移比墙底大,呈现出RBT(绕墙体底部转动)的位移模式。2)墙底动土压力与输入的地震波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3)墙背的总动土压力随着峰值加速度(PGA)的增大而增大,当PGA≤0.2g时,总动土压力沿墙高近似呈线性分布;当PGA≥0.4g时,总动土压力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分布规律。4)受俯斜式堆石体及墙体位移模式的影响,在地震烈度8度以下,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中上游墙体合力作用点普遍低于M–O理论规定的0.33H;但在地震烈度8度以上,合力作用点趋近又高于0.33H。试验结果初步揭示了混凝土–堆石组合坝中上游墙体的位移及动土压力响应特征,为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混凝土–堆石组合坝 大型振动台 位移模式 动土压力
下载PDF
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反应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宁 杨正权 +3 位作者 袁林娟 刘小生 刘启旺 杨玉生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0-86,共7页
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坝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反应的量测和分析、观察坝体在振动过程中的直接反应、量测坝体在振动后的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降,得到了两河口高土石坝模型... 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上,进行了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地震模拟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坝在振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反应的量测和分析、观察坝体在振动过程中的直接反应、量测坝体在振动后的永久位移和竖向沉降,得到了两河口高土石坝模型坝在地震中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地震残余变形及分布规律和坝体破坏过程及模式等。研究表明:空间位置、输入地震波强度和类型、先期振动和蓄水等因素对坝体各测点的加速度反应规律有重要影响。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永久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很小;坝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河谷段、靠近坝顶坝坡土体的颗粒松动,发生滚石而引起的浅层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加速度反应 地震残余变形 破坏模式 两河口水电站
下载PDF
桩板墙地震动力特性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文畅平 江学良 +2 位作者 杨果林 杨慧 段靓靓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6-985,共10页
通过1个比尺1∶8的二级支护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地震条件下桩板式挡墙加速度、动位移和动土压力等的响应特性,模型试验以汶川波、大瑞人工波和Kobe波3种地震波作为振动台激振波,汶川波采用水平(X)向、竖直(Z)向和水平竖直(XZ)双... 通过1个比尺1∶8的二级支护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地震条件下桩板式挡墙加速度、动位移和动土压力等的响应特性,模型试验以汶川波、大瑞人工波和Kobe波3种地震波作为振动台激振波,汶川波采用水平(X)向、竖直(Z)向和水平竖直(XZ)双向3种激振方式,大瑞人工波和Kobe波采用水平竖直(XZ)双向1种激振方式,研究地震波作用方向和方式以及地震波形等地震动参数对桩板式挡墙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桩板式挡墙加速度、动位移和动土压力等的响应特性,主要受水平向地震波作用的影响,且与地震波类型、激振方向和方式以及测点位置有关。加速度动力响应峰值呈现出沿墙高非线性增大的特征,因而在采用拟静力法时,有必要在考虑支挡结构组合方式、边坡特性及地震波作用方式等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地震荷载拟静力值的放大系数。动位移响应峰值和永久位移值呈现出非线性响应特性,水平竖直(XZ)双向地震波激振下,桩板墙主要产生离开土体向边坡外侧平移的动位移模式。动土压力响应峰值沿墙高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非线性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工程 桩板式挡墙 地震动力特性 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 加速度响应 动位移响应 动土压力响应
下载PDF
正弦波与EL波作用下桩身土压力响应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虹羽 蒋关鲁 +2 位作者 何晓龙 刘勇 田鸿程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08-1717,共10页
为研究正弦波与EL波作用下抗滑桩支挡的高陡边坡桩身前后土压力响应差异,设计完成振动台试验进行响应分析。桩身前、后土压力分别呈倒三角形及抛物线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靠近桩顶、滑面附近,且桩后土压力略大于桩前。因存在频段耦合效应... 为研究正弦波与EL波作用下抗滑桩支挡的高陡边坡桩身前后土压力响应差异,设计完成振动台试验进行响应分析。桩身前、后土压力分别呈倒三角形及抛物线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靠近桩顶、滑面附近,且桩后土压力略大于桩前。因存在频段耦合效应,正弦波与EL波产生的桩身前、后土压力峰值的差值随加速度峰值的提高较为波动,整体在0.5g达到峰值,分别达到3.242 kPa和2.268 kPa。通过FFT分析,EL波作用下,相对于桩后土压力,桩前土压力具有更强的低频放大效应;桩后土压力在高震级时,其次频带内的最大峰值频率会有较明显向低频带靠近的趋势。利用小波包分析频带划分均匀和时频局部化特性,得到2个峰值点处各频带小波重构分量。结果表明,正弦波与EL波工况下都是测点土压力第1频带(0~6.25 Hz)重构信号较为接近原始信号,即加载波卓越频率所在子频带对土压力响应影响最大,且就第1频带重构分量土压力最大值数值而言,正弦波约为EL波的1.15~1.85倍。此外,大震级时EL波第2频带(6.25~12.50 Hz)小波分量对桩后土压力影响较大。考虑到地震波的成分复杂,常用试验加载波正弦波与实测EL波在时域、频域特性差异较大,所引起的响应存在不同,因此对于边坡工程中支挡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应选择实测天然地震波作为加载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弦波 EL波 边坡与抗滑桩 动土压力 小波包 振动台
下载PDF
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颗粒流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汉龙 杨贵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前一般采用振动台试验、离心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动力分析来获得土石坝在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形态和抗震性能。本文结合孔宪京等的土石坝振动台试验结果开展了颗粒流细观数值模拟研究,克服了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宏观连续性假设,形象而... 目前一般采用振动台试验、离心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动力分析来获得土石坝在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形态和抗震性能。本文结合孔宪京等的土石坝振动台试验结果开展了颗粒流细观数值模拟研究,克服了传统连续介质力学的宏观连续性假设,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坝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数值模拟规律与振动台试验规律基本一致。同时还分析了坝体颗粒粘结强度和地震峰值加速度变化对坝体破坏特征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颗粒间粘结强度较低时,表现为坝体表面颗粒的滑动破坏,粘结强度稍大时,会出现局部的小块颗粒团整体滑动破坏;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大,坝顶沉降量在增大,坝体破坏特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振动台试验 破坏特征 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