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 被引量:2
1
作者 Li-xiang Ding Gui-xing Qiu Yi-peng Wang Jian-guo Zh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2-256, ,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 caused by fully-segmented hemivertebra. Methods Twenty-one consecutive cas...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simultaneou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 caused by fully-segmented hemivertebra. Methods Twenty-one consecutive cases with 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 which were 8 males and 13 females, underwent one-stage operation of an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and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All of the hemivertebra were fully-segmented. The average age at surgery was 11.4 (range, 1.5-16) years old. Results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23 (range, 6-50) months. The average Cobb’s angle of the coronal curve was 51.4° (30°-120°) before surgery, 16.9° (0°-54°) after surgery, and 19.5° at latest follow-up. The angle of segmental kyphosis was 37.1° (0°-95°) before surgery and 16.1° (0°-48°) after surgery, and 18.2° at latest follow-up. Apical translation was improved from 4.7 cm to 1.9 cm. The average fusion segments were 4.8 (range, 2-10) segments. Complication included pressure sore in one case, pedicle cutting by pedicle screw in one case and elongation of the curve in one case. There was no obvious pseudarthrosis, decompensation, and kyphosis deformity aggravation at latest follow-up. Conclusion One-stage hemivertebra resection has a good result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 caused by fully-segmented hemivertebra, and may shorten fusion levels if performed at an earlier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畸形 先天性脊椎侧凸 病理机制 治疗
下载PDF
Short fixation with a 3‐rod technique for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old 被引量:5
2
作者 Dong Guo Ziming Yao +2 位作者 Xinyu Qi Chengxin Li Xuejun Zhang 《Pediatric Investigation》 CSCD 202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Importance Congenital hemivertebra is commonly treated with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with bilateral transpedicular fixation.However,implant‐related complications are common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ol... Importance Congenital hemivertebra is commonly treated with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with bilateral transpedicular fixation.However,implant‐related complications are common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old who undergo this surgical procedure.Objective To present the preliminar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old treated by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and 3‐rod fixation technique.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14 consecutive patients of congenital scoliosis with 16 hemivertebrae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including 5 girls and 9 boys,aged between 25 and 55 months old(average,37.6 months).All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with short fixation with bilateral pedicle screws and a convex lamina hook.Surgical complications and correctiv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ased on the clinical charts and spinal radiographs with a minimum 24‐month follow‐up.Results The mean Cobb angle of the main curve was 38.4°before surgery,8.5°after surgery,and 8.7°at final follow‐up.In the compensatory cranial curve,the preoperative Cobb angle of 16.8°was corrected to 8.1°postoperatively and was 10.3°at final follow‐up.In the compensatory caudal curve,the preoperative Cobb angle of 15.9°improved to 5.3°postoperatively and was 7.8°at final follow‐up.The segmental kyphosis was corrected from 13.5°to 0.5°and was 1.1°at final follow‐up.There were no crankshaft phenomena,no proximal kyphosis,and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instrumentation.Interpretation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with instrumentation with bilateral pedicle screws and a convex lamina hook can achieve rigid fixation and deformity cor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scoliosis hemivertebra Lamina hook Pedicle screw
原文传递
One-stage posterior hemivertebral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scoliosis caused by hemimetameric shift 被引量:1
3
作者 TIAN Ye WANG Ting QIU Gui-x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0期1757-1759,共3页
Congenital scoliosis results from defects formed during the embryologic development of the spinal vertebrae. Hemivertebra is a failure of vertebral formation carrying a risk of causing progressive scoliosis if it is ... Congenital scoliosis results from defects formed during the embryologic development of the spinal vertebrae. Hemivertebra is a failure of vertebral formation carrying a risk of causing progressive scoliosis if it is fully segmented. When two hemivertebrae are present o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spine and are separated by at least one normal vertebra, this condition then exemplifies a hemimetameric shift. The hemimetameric shift is often benign for progression, but it may also be problematic depending on the separ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two hemivertebrae involved. If the two opposing hemivertebrae are close merely separated by one or two normal vertebrae, they tend to cause two small kinks in the spine and minimal cosmetic deformity. However, if the two hemivertebrae ar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pine, separate curves are then produced and the spine may become unbalanced, causing spinal decompensation and significant cosmetic deformity.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one case for whom a hemimetameric shift was managed via a one-stage posterior hemivertebral re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scoliosis hemivertebra resection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置钉情况及疗效观察
4
作者 郭旭朝 巩婧 +6 位作者 赵硕 刘俊行 吴明 纪镶倩 毛子微 周晓康 孟钊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的固定节段为T_(1)~L_(5),术中根据C臂定位结合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椎弓根螺钉穿透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进行分级,记录置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经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参数(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参数(胸后凸、腰前凸、节段性后凸、矢状面平衡),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时间(253±55)min,出血量(239±85)mL。切除单个半椎体9例,2个半椎体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准确置钉103枚(85.8%),异常置钉17枚(14.2%),胸椎区域异常置钉率高于腰椎区域(P<0.01)。患儿术后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较术前降低(P均<0.01),术后即刻矫正率分别为78.8%、76.6%、62.9%、71.7%、68.2%,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末次随访时少量丢失,头侧代偿弯矫正0.2°±1.0°;术后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缩小(P均<0.01)。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胸椎区域错误置钉的发生率高于腰椎,需要注意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半椎体 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半椎体切除术 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郭东 罗焱中 +4 位作者 侯昊 姚子明 刘昊楠 芮岩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48-955,共8页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在儿童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0例因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接受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35例,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前方结构重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联合后方植骨融合固定术。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及手术后随访情况。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矢状位和冠状位影像学参数,评估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通过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脊柱CT片评估椎间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身高、年龄、体重、半椎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参数(主弯Cobb角、近段代偿弯、远端代偿弯、冠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及矢状面参数(节段性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角)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发现,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主弯Cobb角和节段性后凸角的丢失较对照组明显要少,分别为(0.6±1.7)°比(2.7±2.9)°、(0.6±2.2)°比(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复查CT显示,观察组1级椎间融合率较对照组更高(68.6%比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大块自体骨原位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通过前方骨块的支撑与重建,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矫正效果良好,尤其对于腰椎前凸角度的重建有优势。由于前方椎间的支撑与融合,从长期来看,更利于术后侧后凸角度的维持,可避免矫形角度的过多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术 大块自体骨 原位植骨融合 前方重建 椎间融合 儿童
下载PDF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的不同体位影像检查结果差异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嘉 李虹成 +3 位作者 潘志华 沈鲲 肖科 涂波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2期53-57,共5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应用不同体位影像检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患者,均接受仰卧位磁共振成像(MRI)、站立位X射线和仰卧位CT检查,分析不同体位影像学检查在先天性半... 目的:探究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应用不同体位影像检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6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患者,均接受仰卧位磁共振成像(MRI)、站立位X射线和仰卧位CT检查,分析不同体位影像学检查在先天性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检查中的价值。结果:106例患者经X射线、CT及MRI检出脊柱异常分别为125处、186处及152处,3种检查方式对于分节不良、半椎体、肋骨畸形以及脊柱裂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5,χ^(2)=11.631,χ^(2)=9.725,χ^(2)=6.172;P<0.05),MRI对脊髓异常(脊髓纵裂、脊髓低位伴椎管内脂肪瘤及脊髓硬膜外脂肪瘤)检出率显著优于X射线与CT(χ^(2)=62.540,χ^(2)=19.670,χ^(2)=20.978;P<0.05)。3种检查方式对于主弯角度和冠状面平衡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79,F=539.564;P<0.05);其中,X射线测定主弯角度显著高于CT和MRI,冠状面平衡显著低于CT和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主弯角度=5.633,t=4.760;t冠状面平衡=39.878,t=40.579;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X射线与CT、MRI测定主弯角度均呈正相关(r=0.712,r=0.654;P<0.05);X射线、CT及MRI的3种检查方式获得的脊柱侧弯全貌、顶椎及脊髓畸形影像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019,χ^(2)=134.742,χ^(2)=99.366;P<0.05)。结论:站立位X射线与仰卧位CT可以有效检出先天性半椎体畸形,仰卧位MRI则可以有效发现脊髓异常,仰卧位CT与MRI可以有效评估脊柱侧弯主弯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脊柱侧弯主弯及节段弯 不同体位 影像检查方法
下载PDF
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
7
作者 苏文辉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2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产前筛查的152例孕妇,均采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将引产或正常分娩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二维联合三维超声的诊断效能。...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菏泽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产前筛查的152例孕妇,均采用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将引产或正常分娩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二维联合三维超声的诊断效能。结果引产或正常分娩结果显示,阳性16例。二维联合三维超声检查的准确度为98.03%,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9.26%,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98.54%。结论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筛查中的价值较高,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半椎体畸形 产前筛查 超声 准确度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6
8
作者 詹世强 王义生 +2 位作者 马元琛 柯雨洪 林秉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16例、CD-Horizon10例、MOSS-Miami10例、TSRH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 器械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9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椎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术 后路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
下载PDF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25
10
作者 邹德威 吴继功 +7 位作者 马华松 周雪峰 谭荣 刘玉曾 张乐乐 陈晓明 鲍磊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150°),后凸平均68°(47°~125°)。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S1。对合并有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的2例患者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9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11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阀"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5~6.5h,平均4.5h;术中出血300~2100ml,平均850ml。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者1例,1周后完全缓解,无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平均38.3°(24°~58°),矫正率53.7%;术后后凸平均25.3°(13°~38°),矫正率61.5%。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后凸和侧凸无明显丢失。结论:半椎体切除和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神经损害的风险,但是术前充分的评估、缜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精确的操作可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脊柱后凸 内固定
下载PDF
胎儿半椎体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韩珉 胡波 +3 位作者 林霞 付庆明 周碧华 姜智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9-322,共4页
目的: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后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诊断为半椎体畸形的27例病例(包括引产及足月产儿),所有病例产前均行胎儿超声及MR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产前超声表现及产前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经产后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诊断为半椎体畸形的27例病例(包括引产及足月产儿),所有病例产前均行胎儿超声及MR检查。分析半椎体的二维及三维产前超声表现,并将产前超声、产前MR与产后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对足月产儿行手术治疗并计算Cobb角矫正率。结果:27例胎儿超声检查均可见脊柱形态改变,受累节段仅有一半椎体,其中单发9例,多发18例;8例未合并畸形,19例均合并其他畸形。27例胎儿,引产19例,8例足月分娩。与产后X线等影像学检查比较,产前超声准确率92.5%,产前MR准确率96.3%。27例胎儿,染色体培养成功25例,正常核型68.0%(17/25),异常核型32.0%(8/25),其中多发半椎体畸形异常核型占47.1%(8/17)。8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3岁组6例,Cobb角矫正率平均38.02%;>3岁组2例,Cobb角矫正率平均24.98%。结论:胎儿半椎体畸形具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半椎体畸形的准确性接近MR,其对半椎体畸形的诊断及对胎儿合并畸形的整体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为优生优育及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先天畸形 超声检查 产前 磁共振成像 半椎体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脊柱畸形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宏其 刘少华 +5 位作者 郭超峰 陈凌强 付美奇 陈小明 王永福 陈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固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半椎体 短节段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明 倪春鸿 +6 位作者 朱晓东 赵新刚 刘洋 杨洪平 白玉树 王善松 侯铁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随访 6个月~ 2年 (平均 1年 2个月 )。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均有侧后凸畸形。术后侧凸角度由平均 69°改善至 2 8° (矫正率 60 %) ;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 48°矫正至平均 19°。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 ,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侧后凸 后路半椎体切除 后路节段矫形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颈胸段 矫形效果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王晓东 吴起宁 郭华 宋宗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固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束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固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V”型截骨刀 半椎体 畸形矫正
下载PDF
后路半脊椎切除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福云 司丕成 +1 位作者 夏冰 杨险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讨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材料及方法:2000年4月~2002年6月得到随访的采用后路半脊椎不同切除方法治疗的小儿先天性脊椎侧弯11例,全部病例未行器械内固定,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Ⅰ型未闭型6例,混合型5例(全... 目的:讨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材料及方法:2000年4月~2002年6月得到随访的采用后路半脊椎不同切除方法治疗的小儿先天性脊椎侧弯11例,全部病例未行器械内固定,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Ⅰ型未闭型6例,混合型5例(全部为一侧Ⅰ型未闭型对侧Ⅱ型).半椎体位于中胸段1例,胸腰段7例、腰段1例、腰骶段1例,中胸段及胸腰段同时存在1例.年龄3个月~2.5岁 8例,4~10岁3例,男6例,女5例.4例患儿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采用后路蛋壳样半脊椎切除治疗的小儿先天性脊椎侧弯2例,后路半脊椎全切或同时上下骺板阻止术治疗者8例.术后支具固定4~6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2 年7个月.结果:术前Cobb角最小25°,最大56°,平均39°,术后矫正率最大61.5%,最小负6.1%,平均24.4%.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Ⅰ型未闭型半椎体采用后路蛋壳样切除或后路全切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混合型必须采用后路半脊椎切除加上下骺板阻止术才能达到满意效果.后路半脊椎切除不用器械内固定方法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初步随访显示疗效好,是治疗婴幼儿或轻度先天性脊柱侧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弯 半脊椎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一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选择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5 位作者 王斌 赵清华 俞杨 钱邦平 刘臻 朱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0-744,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对2000年5月~2008年3月收治的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例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入... 目的:探讨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对2000年5月~2008年3月收治的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例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入院时年龄2~19岁,平均11.5岁。术前侧凸Cobb角15°~97°,平均52.2°;后凸Cobb角25°~105°,平均63.5°;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1.2~5.6cm,平均2.7cm。结果: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1)初次手术术式本身的局限性(3例);(2)内固定选择不当或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同时未行半椎体切除和植骨融合术(4例);(3)初次手术未切除致畸形的半椎体且未植骨(2例);(4)术中操作不当(1例);(5)内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合并半椎体切除不彻底(1例)。根据每例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及手术失败原因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翻修方法。翻修手术无大血管损伤、感染、死亡等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原神经症状加重。术后侧凸Cobb角2°~66°(平均22.3°),平均矫正率为64%;后凸Cobb角2°~61°(平均26.1°),平均矫正率为59.6%;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7~2.5cm,平均1.4cm。随访1~5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4°~63°,平均23.8°;后凸Cobb角0°~59°,平均29.9°;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3~3.1cm,平均1.2cm。术后1年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初次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是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正确选择合适的翻修方案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半椎体 矫形 失败 翻修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其并发症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郭建伟 仉建国 +5 位作者 王升儒 王海 张延斌 杨阳 杨新宇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3-688,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例合并心脏畸形,1例合并脊髓拴系,1例合并脊髓空洞。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手术并发症及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89.9±56.8min,出血量306.6±152.3ml。手术切除单个半椎体35例,切除2个半椎体4例。融合节段数3.4±1.4个,其中2节段融合22例,占56.4%。术后随访时间5.9±2.6年(3~11年)。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39.3°±12.2°,术后即刻6.3°±7.2°,矫正率为(85.2±14.8)%,末次随访丢失3.2°±7.7°;术前节段性后凸角17.7°±17.0°,术后即刻2.9°±8.2°,矫形率为(87.0±69.0)%,末次随访丢失3.2°±11.4°;术后冠状面矫形节段头侧代偿弯及尾侧代偿弯自发矫正率(72.0±46.4)%和(81.8±34.5)%。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了3例并发症(7.7%),包括椎弓根骨折1例,断棒1例,畸形加重行翻修1例。另有2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椎弓根拉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对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早期手术可以达到短节段固定融合,但是内固定及与脊柱生长相关的并发症仍需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后路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仉建国 孙武 +3 位作者 邱贵兴 王升儒 赵玉娟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与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2.8个月。手术时间150~420min,平均278min。术中出血量500~3500ml,平均1787ml。固定融合节段4~11节,平均8.5节。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5.5°矫正至术后1周的14.4°;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7.9°矫正至术后1周的21.6°;3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分。1例连接器固定患者术后10个月随访时发现细棒断裂,翻修后随访24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上胸段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段 脊柱畸形 半椎体切除 内固定
下载PDF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宇 张凤山 +6 位作者 潘胜发 张立 于淼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9-776,共8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1月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骨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13例颈椎半椎体畸形导致的先天性颈椎侧凸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观察临床效果。统计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硬膜囊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CT冠状面重建图像上颈椎侧凸结构曲线和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结果: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5岁(9.2±3.4岁)。11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前路内固定融合术;2例接受一期前路截骨、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术后Halovest支具固定3个月。手术时间210.520min(324±92min),m血量150~1000ml(585±319m1)。5例术后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4例在术后6个月时完全缓解,1例在术后24个月时肱三头肌肌力仍为3级。随访24—60个月(30.0±12.4个月),颈椎侧凸结构曲线Cobb角由术前9°-45°(28.3°±11.0°)矫正至0°~25°(6.9°±7.8°),矫正率为44.4%~100%[(78±24)%];颈椎或者上胸椎的代偿曲线Cobb角由术前0°-25°,(21.8°±5.8°)矫正至3°-23°(5.5°±4.3°),矫正率为8%~75%[(37±33)%]。末次随访时,患者头颈肩部外观显著改善。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颈椎侧凸 半椎体 骨性斜颈 环形截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