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enteric Ischemia: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fistula between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common hepatic artery 被引量:1
1
作者 Ertugrul Kayacetin Serdar Karakse +1 位作者 Aydin Karabacakoglu Dilek Emlik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7期2605-2606,共2页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is an uncommon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We reported a 36-year old women with postprandial abdominal pain due to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aused by a fistu...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is an uncommon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We reported a 36-year old women with postprandial abdominal pain due to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caused by a fistula between superior mesenteric and common hepatic art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ANGIOGRAPHY Arterio-Arterial fistula FEMALE hepatic artery Humans ISCHEMIA Mesenteric artery Superior
下载PDF
Effects of portal venous arterialization on acute occlusion of hepatic artery in rats 被引量:7
2
作者 CHEN Yong-liang LI Wen-gang +3 位作者 HUANG Zhi-qiang HUANG Xiao-qiang CHEN Ming-yi DUAN Wei-d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4期1302-1306,共5页
Background A fatal complica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nastomotic emboliza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ortal venous arterialization (PV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epat... Background A fatal complica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nastomotic embolization of the hepatic arter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ortal venous arterialization (PVA)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epatic arterial blood flow.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VA on rats with acute occlusion of hepatic artery. Methods Rat PVA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n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1 (control group), Group 2 (jaundice group), Group 3 (bile duct recanalization group), and Group 4 (portal vein arterilization group). Recanalizat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and PVA were performed 5 days after bile duct ligation in the rats. The influence of the PVA on general conditions, hepatic changes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ortal vein pressure and hepatic micrangium were observed for one month. Results Five days after 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 the serum bilirubin, transamin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group 1,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These rats then underwent bile duct recanalization and PVA. After a month, the liver functions and microscopic structures completely returned to normal and, compared with group 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rtal vein pressure (P 〉0.05). Vascular casting samples showed that hepatic sinusoids were slightly thicker and more filled than normal ones and although they had some deformations, the hepatic sinusoids were still distributed around the central vein in radial form. Conclusion Within a month after operation, bile duct recanalization and PVA do not show obvious adverse effects on liver hemodynamics and hepatic micrangium, and the liver function and microscopic structure can return to nor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l venous arterialization portal vein pressure liver function hepatic micrangium
原文传递
Isolated arterioportal fistula presenting with variceal hemorrhage 被引量:4
3
作者 Anupama Nookala Behnam Saberi +3 位作者 Ramon Ter-Oganesyan Gary Kanel Phillip Duong Takeshi Sait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17期2714-2717,共4页
We report a case of life-threatening hematemesis due to portal hypertension caused by an isolated arterioportal fistula (APF). Intrahepatic APFs are extremely rare and are a cause of presinusoidal portal hypertension.... We report a case of life-threatening hematemesis due to portal hypertension caused by an isolated arterioportal fistula (APF). Intrahepatic APFs are extremely rare and are a cause of presinusoidal portal hypertension. Etiologies for APFs are comprised of precipitating trauma, malignancy, and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but these were not the case in our patient. Idiopathic APFs are usually due to congenital vascular abnormalities and thus usually present in the pediatric setting.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cases of adult-onset isolated APF who presented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was successfully managed through endoscopic hemostasis and subsequent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embo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rioportal fistula Presinusoidal PORTAL hypertension hepatic VEIN pressure gradient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下载PDF
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许小兰 窦斌 +3 位作者 杨斐 魏文鑫 朱晓宁 刘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的评估价值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HAPVF和非HAPVF患者各60例,分别为HAPVF组和非HAPVF组,行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比较2组临床指标及CT征象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双动脉期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对HAPVF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APVF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HAPVF的价值。结果:双动脉期诊断HAPV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分型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独2期(均P<0.05)。2组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单因素预测HAPVF效果最好的是包膜类型,其次是门静脉癌栓,再次是肝癌大小。综合多因素联合预测分析显示,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双源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模式对HAPVF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较高,且在HAPVF分型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HAPVF的临床及影像学征象具有一定特点,其中肝癌大小、包膜类型、门静脉癌栓均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效果最好,能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动脉期增强扫描 肝动脉-门静脉瘘 评估价值 风险因素
下载PDF
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和动静脉瘘的比较
5
作者 秦锶伟 朱晓强 +1 位作者 许磊磊 骆馨 《肝脏》 2024年第9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分析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和动静脉瘘的比较。方法2019年4月—2022年4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和动静脉瘘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 目的分析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和动静脉瘘的比较。方法2019年4月—2022年4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和动静脉瘘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TACE联合索拉非尼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8%)高于对照组[(58.0%),P<0.05];观察组血清甲胎蛋白(AFP)、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红细胞(RBC)指标[(213.3±8.6)ng/mL、(154.3±8.3)×10^(9)/L、(4.2±0.5)×10^(9)/L、(2.0±0.3)×10^(12)/L]均优于对照组[(117.5±6.8)ng/mL、(168.7±10.9)×10^(9)/L、(5.7±0.7)×10^(9)/L、(3.8±0.8)×10^(12)/L,P<0.05];观察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23.5±7.8)IU/L、(30.7±4.9)IU/L、(6.7±2.7)μmol/L、(39.8±2.8)g/L]均优于对照组[(35.6±12.6)IU/L、(34.3±6.3)IU/L、(13.2±2.5)μmol/L、(36.0±2.3)g/L,P<0.05];观察组发热、腹水、恶心、呕吐、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相比,TACE联合植入^(125)I粒子治疗门静脉血栓和动静脉瘘的肝癌,对肝功能的损害较小,病情改善较好,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索拉非尼 ^(125)I粒子 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动静脉瘘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水兵 贺辉 +1 位作者 金诗湘 姚红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HCC-AVF)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早期(1周内)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TACE造影发现HCC-AVF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T...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HCC-AVF)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早期(1周内)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TACE造影发现HCC-AVF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TACE+eRFA组,每组30例。TACE组患者行≥2次TACE治疗,TACE+eRFA组患者在TACE治疗后1周内行RFA治疗,联合治疗直至肝动静脉瘘(AVF)消失。分析两组临床疗效、AVF闭合情况、血清AF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结果TACE+eRFA组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TACE组的60.0%(18/30)(P<0.05)。ACE+eRFA组CR为60.0%(18/30),高于TACE组的33.3%(10/30)(P<0.05)。TACE+eRFA组治疗后AVF闭合、血清AF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TACE组(P<0.05)。TACE+eRFA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23/30)和46.7%(14/30),高于TACE组的50.0%(15/30)和20.0%(6/30)(P<0.05)。结论TACE治疗后1周内行eRFA治疗相比单纯TACE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肿瘤坏死率、AVF闭合率和AFP转阴率,延长HCC-AVF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肝动静脉瘘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经植入式灌注装置行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天翔 朱上林 林言箴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15,共4页
作者对23例无法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采用经皮下埋藏式灌注装置行肝动脉和门静脉双介入治疗。其中16例应用超液态碘油加化疗药物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门静脉灌注化疗;7例单纯灌注化疗。在栓塞组有症状的13例中,12例获得缓解;... 作者对23例无法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采用经皮下埋藏式灌注装置行肝动脉和门静脉双介入治疗。其中16例应用超液态碘油加化疗药物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门静脉灌注化疗;7例单纯灌注化疗。在栓塞组有症状的13例中,12例获得缓解;在AFP>400μg/L的13例中,7例下降。平均生存期为8.4月,半年生存率为的44%。化疗组有症状的6例中,3例部份缓解;AFP>400μg/L的4例中1例下降。平均生存期为5.86月,半年生存率为14.3%。栓塞组的治疗效果比单纯化疗组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植入式 灌注装置 肝肿瘤 治疗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昌 马亦龙 +4 位作者 康平 齐锋 欧盛秋 李志坤 蒙志斌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3例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Ⅱa~Ⅲa期,实验组(TACE联合PMCT治疗)28例,对照组55例(单纯TACE治疗)。两组均先行TACE治...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3例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Ⅱa~Ⅲa期,实验组(TACE联合PMCT治疗)28例,对照组55例(单纯TACE治疗)。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常规每次治疗后3~4周行CT复查或肝动脉造影,根据碘油缺失、瘘口再通、癌灶残留及病灶进展等情况综合评定,再选择性行TACE或PMCT治疗,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毒副反应、复发转移率和生存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86%和40.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0.5、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3%、79%、61%和95%、84%、65%、3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个月和24个月;0.5、1、2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4%、14.29%、32.14%和9.09%、34.55%、65.4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8例合并有肝动-门脉瘘(HAPS)者经TACE术反复封堵后仍有3例发生瘘口再通,实验组5例经TACE+PMCT治疗后未出现瘘口再通。结论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率,不增加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固化消融 肝动-门脉瘘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7
9
作者 陈燕浩 李家平 +3 位作者 谭国胜 张树桐 殷云志 金朝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870-2872,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46例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或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术,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患者的生存率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DS...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入组46例肝癌合并不同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或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术,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患者的生存率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DSA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者46例,中央型动门静脉瘘14例,周围型动门静脉瘘24例,混合型8例,轻度动门脉瘘13例,中度动门脉瘘18例,重度动门脉瘘15例。其中同时合并肝动脉肝静脉瘘2例。38例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8例行肝动脉内化疗术。术后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中位生存时间,2个月、6个月、1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均高于肝动脉内化疗术患者。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中位生存时间,2个月、6个月、1年总体累积生存率相当,且均明显高于弥漫型肝癌。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动静脉瘘的患者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混合型、重度动静脉瘘患者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应尽量使用栓塞剂有效封堵瘘口血流后行经皮肤动脉化疗栓塞,如无法封堵瘘口,则仅行肝动脉内化疗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动静脉瘘 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 肝动脉内化疗术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对存在肝动静脉瘘的肝癌肺转移的预防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金成 张宏凯 +1 位作者 张建伟 杜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7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对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肺转移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患者,13例单纯行肝癌的介入治疗(对照组);15例行肝癌的介入治疗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BAI)(治疗组)。随访...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对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肺转移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患者,13例单纯行肝癌的介入治疗(对照组);15例行肝癌的介入治疗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BAI)(治疗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肺转移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病例随访3~12个月。对照组发生肺转移9例,3、6和12个月肺转移率分别为55.6%、100%和100%,其生存率分别为69.2%、30.8%和7.70%。治疗组仅见2例肺转移,其3、6和12个月肺转移率分别为0、7.70%和14.3%,生存率分别为93.3%、86.7%和46.7%。两组肺转移率及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对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行预防性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可以有效预防肺转移,提高病人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动静脉瘘 化疗栓塞 肺转移癌 支气管动脉灌注 预防
下载PDF
明胶海绵微粒联合TACE治疗肝癌合并弥漫性动静脉瘘一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孟冉冉 赵广生 张跃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96-897,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77岁。于2011年10月体检行上腹增强CT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最大病灶6.6cm×6.0cm,动脉早期不均匀强化。肝内可见多发点片状强化影。AFP125.3ng/ml。
关键词 明胶海绵微粒 TACE 原发性肝癌 动静脉瘘
下载PDF
CT灌注值分析及CT灌注成像鉴别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宇峰 陈建新 +1 位作者 张同华 顾佳 《肝脏》 2016年第8期626-629,共4页
目的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以研究CT灌注成像对二者的鉴别作用,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17例作... 目的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以研究CT灌注成像对二者的鉴别作用,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5年3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CT扫描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平扫及全肝灌注扫描,对两组的实性部分的CT灌注值(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进行分析比较;对肝细胞癌的实性成分、灶周组织及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实性部分与远处肝组织的CT灌注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实性成分肝动脉灌注量为(43.32±19.5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为(67.86±11.62)%均较低,但门静脉灌注量较高(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实验组中,与灶周、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43.321±19.66)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67.86±11.62)%较高,但门静脉灌注量较低(22.30±13.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与远处肝组织相比,病灶的肝动脉灌注量(67.69±23.54)mL/(min·100 mg)、肝动脉灌注指数(88.46±5.62)%较高,而门静脉灌注量较低(9.30±7.44)mL/(min·100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情况的总肝灌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CT灌注值的分析与比较,可知CT灌注成像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 灌注成像 肝动脉灌注量 门静脉灌注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结肠癌肝转移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蒋一鸣 朱士驹 +2 位作者 蔡含 奉典旭 韩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27-28,共2页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64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化疗组和静脉化疗组。两组均采用FAM方案化疗。分析两组的CR、PR、RR及 1、2、3年生存率。结果 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CR、P...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64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肝动脉灌注化疗组和静脉化疗组。两组均采用FAM方案化疗。分析两组的CR、PR、RR及 1、2、3年生存率。结果 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CR、PR、RR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 ( 2 0 %vs.8.6% ,4 7.5 %vs.2 2 .3 % ,67.5 %vs.3 1.7% ,P <0 .0 5 ) ;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 1、2、3年生存率也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 ( 84 .4 %vs.2 1.9% ,5 9.4 %vs.6.3 % ,3 4 .4 %vs.0 %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肝转移 肝动脉灌注 静脉化疗
下载PDF
超声影像学诊断肝脏血管畸形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婷婷 陈佳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4-1080,共7页
目的:总结各种肝脏血管畸形的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提高肝脏血管畸形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和肝移植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就诊原因及其超声诊断契机与模式,对其中6例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观察各种肝脏血管... 目的:总结各种肝脏血管畸形的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提高肝脏血管畸形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和肝移植术后血管畸形的临床就诊原因及其超声诊断契机与模式,对其中6例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观察各种肝脏血管畸形的主要超声影像学特点,总结超声诊断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包括了肝血管畸形的主要类型,如先天性门静脉闭锁、动静脉瘘、门体静脉瘘、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瘤等,其中门静脉闭锁、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共同参与形成的复合型瘘报道甚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线的发现和诊断手段,造影超声因能显示血流时相而对发现动静脉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多普勒超声和造影超声检查的普及提高了肝脏血管畸形的发现和诊断率,但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诊断模式和严谨的诊断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瘘 门静脉闭锁 门静脉瘤 门静脉海绵样变 多普勒超声检查 造影超声
下载PDF
先天性儿童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成小蓉 李岑 +6 位作者 姜军 吴大琴 莫连芹 刘洪栋 岳韵 石娟 黄栋 《中国医药》 2022年第1期130-131,共2页
1例4个月男性患儿因“咳嗽1周,加重伴喘息5 d”收住院治疗,查体心前区可闻及Ⅲ级连续性杂音,行腹部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明确诊断肝左动脉⁃门静脉左支⁃肝左静脉瘘,行左半肝切除术后各方面恢复可。本例患儿的特征性表现是出生后反... 1例4个月男性患儿因“咳嗽1周,加重伴喘息5 d”收住院治疗,查体心前区可闻及Ⅲ级连续性杂音,行腹部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明确诊断肝左动脉⁃门静脉左支⁃肝左静脉瘘,行左半肝切除术后各方面恢复可。本例患儿的特征性表现是出生后反复肺炎,因瘘口较小或者检查者经验有限,导致患儿诊断滞后,先天性肝内型门静脉⁃肝静脉瘘属门体静脉分流中罕见的血管畸形,而在此基础上合并肝动脉瘘更为罕见,临床诊疗中需多加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 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低中心静脉压麻醉联合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阻断对肝叶切除术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强 梁智强 邢祖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年第13期27-28,共2页
目的观察低中心静脉压麻醉联合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阻断对肝叶切除术出血的影响。方法24例择期肝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阻断组(S组)和低中心静脉压组(LCVP组),每组12例。2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 目的观察低中心静脉压麻醉联合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阻断对肝叶切除术出血的影响。方法24例择期肝叶切除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阻断组(S组)和低中心静脉压组(LCVP组),每组12例。2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控制中心静脉压(CVP)在0~5cmH2O。比较2组患者手术总出血量、肝动脉阻断时间、围术期输血例数、术后24h肾功能的变化。结果S组手术总出血量、围术期输血例数明显少于LCVP组(P<0.05);2组肝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h肾功能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低中心静脉压麻醉联合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阻断较单纯低中心静脉压可减少肝叶切除术出血和输血,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中心静脉压 选择性肝动脉阻断 肝叶切除术 出血量 肾功能
下载PDF
肝癌治疗后胆管支气管瘘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扬 高天明 +2 位作者 王文晶 冯旰珠 浦福兴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4期85-89,共5页
胆管支气管瘘是临床少见病,现回顾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胆管支气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现肝动脉介入栓塞及射频消融术后是肝癌患者合并胆管气管瘘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大量黄绿... 胆管支气管瘘是临床少见病,现回顾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胆管支气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现肝动脉介入栓塞及射频消融术后是肝癌患者合并胆管气管瘘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大量黄绿色痰液、不易控制的肺部感染,可伴发热、胸痛等。当肝癌患者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或射频消融术后,出现咳大量黄绿色胆汁样痰,特别是咳痰量超过100 ml/d、抗感染效果不佳及无法以感染解释的大量黄绿色痰液,应考虑到胆管支气管瘘的可能;痰液或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胸腔引流液胆红素测定阳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确诊该病的重要手段,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及膈肌修补术是该病的重要治疗方法,而胆道支架置入或单纯胸腔闭式引流亦可作为一般状况欠佳患者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支气管瘘 肝癌 肝动脉介入栓塞 射频消融 逆行胰胆管造影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下载PDF
肝循环门静脉系统的压力—流量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樑 李广君 +1 位作者 许世雄 柳兆荣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本文对兔离体肝脏的门静脉系统在门静脉狭窄、肝内阻塞、肝动脉压改变及对照状态下进行了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动态测量和分析。得到肝脏门静脉系统的压力—流量曲线,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其回归方程为Q=a+blnP。经数理统计,找出生理及各种病... 本文对兔离体肝脏的门静脉系统在门静脉狭窄、肝内阻塞、肝动脉压改变及对照状态下进行了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动态测量和分析。得到肝脏门静脉系统的压力—流量曲线,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其回归方程为Q=a+blnP。经数理统计,找出生理及各种病理模拟状态下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b:在不同程度门静脉狭窄及不同程度肝内阻塞时,组内及各状态之间参数b的均数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不同的肝动脉压状态下,参数b的均数在组内同样有显著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静脉系统 血液动力学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肿瘤血流监测经皮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荫农 杨南武 +2 位作者 袁卫平 张传珉 李航 《肝胆外科杂志》 1998年第5期289-290,共2页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肿瘤血流指导经皮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26例,与同期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30例相比较,结果TACE+PVCE治疗组病人肿瘤缩小明显,AFP下降率高,生存期长。认为彩超监测肿瘤血流,根据肿瘤主要的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肿瘤血流指导经皮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大肝癌26例,与同期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30例相比较,结果TACE+PVCE治疗组病人肿瘤缩小明显,AFP下降率高,生存期长。认为彩超监测肿瘤血流,根据肿瘤主要的营养血管选择介入治疗途径和时机,能更加发挥介入治疗的优势,避免以往介入治疗的盲目性及过多介入次数所带来的危害,使介入治疗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动脉栓塞 门静脉栓塞 治疗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耀 张卫星 +1 位作者 魏杨辉 陈小珍 《浙江临床医学》 2009年第10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2例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采用HIFU联合TACE进行治疗,B组(20例)单纯采用T...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2例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采用HIFU联合TACE进行治疗,B组(20例)单纯采用TACE治疗。结果HIFU联合TACE组治疗后PVTT有5例消失,12例缩小,比TACE组疗效明显(P〈0.05)。HIFU联合TACE组,有11例患者恢复门静脉血流,癌栓内血供较单纯TACE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3.8个月,较同期TACE组中位生存期7.9个月明显延长(P〈0.05)。结论HIFU联合TACE治疗PVTT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门静脉癌栓(PVT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