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ogenou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reduces hepatic fibrosis inSchistosoma japonicum-infected mice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mad signaling 被引量:21
1
作者 Bo-Lin Chen Jie Peng +3 位作者 Qing-Fu Li Min Yang Yuan Wang Wei Ch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9期1405-1415,共11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ntifibrotic effects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BMP-7) on Schistosoma japonicum (S. japonicum )-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BALB/C mice. METHODS: Sixty BAL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ntifibrotic effects of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BMP-7) on Schistosoma japonicum (S. japonicum )-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BALB/C mice. METHODS: Sixty BAL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cluding a control group (group A, n = 20), model group (group B, n = 20) and BMP-7 treated group (group C, n = 20). The mic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abdominally infected with S. japonicum cercariae to induce a schistosomal hepatic fibrosis model. The mice in group C were administered human recombinant BMP-7. Liver samples were extracted from mice sacrificed at 9 and 15 wk after modeling. Hepatic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assessed using Masson's stain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TGF-β1), alpha-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phosphorylated Smad2/3 (pSmad2/3) and Smad7 protein levels and localization were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t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pectively, and their mRNA expressions were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RESULTS: The schistosomal hepatic fibrosis mouse model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s the livers of mic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typical schistosomal hepatopathologic changes such as egg granuloma and collagen deposition. The degree of collagen deposition in group C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week 9: 22.95±6.66vs 2.02±0.76; week 15: 12.84±4.36 vs 1.74±0.80; P<0.05),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week 9: 22.95±6.66 vs 34.43±6.96; week 15: 12.84±4.36 vs 18.90±5.07;P<0.05) at both time points. According to immunohistochemistry data, the expressions of α-SMA, TGF-β1 and pSmad2/3 protein in group C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α-SMA: week 9: 21.24±5.73 vs 0.33±0.20; week 15: 12.42±4.88 vs 0.34±0.27; TGF-β1: week 9: 37.00±13.74 vs 3.73±2.14; week 15: 16.71±9.80 vs 3.08±2.35; pSmad2/3: week 9: 12.92±4.81 vs 0.83±0.48; week 15: 7.87±4.09 vs 0.90±0.45; P<0.05),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α-SMA: week 9: 21.24±5.73 vs 34.39±5.74; week 15: 12.42±4.88 vs 25.90±7.01; TGF-β1: week 9: 37.00±13.74 vs 55.66±14.88; week 15: 16.71±9.80 vs 37.10±12.51; pSmad2/3: week 9: 12.92±4.81 vs 19.41±6.87; week 15: 7.87±4.09vs 13.00±4.98;P<0.05) at both time points; the expression of Smad7 protein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nd group C at week 9 (8.46±3.95 vs 1.00±0.40 and 8.46±3.95 vs 0.77±0.42; P<0.05), whil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mad7 express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at week 15 (1.09±0.38 vs 0.97±0.42 vs 0.89±0.39; P>0.05). Although minor discrepancie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of RT-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were mainly consistentwith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CONCLUSION: Exogenous BMP-7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degree of hepatic fibrosis in both the acute and chronic stages of hepato-schistosomiasis, an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may involve the TGF-β/Smad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schistosoma japonicum hepatic fibrosis SMAD BALB/C mice
下载PDF
The efficacy of NP11-4-derived immunotoxin scFv-artesunate in reducing hepatic fibrosis inducedby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mice 被引量:4
2
作者 Hong Li Chunyan Gu +9 位作者 Yongya Ren Yang Dai Xiaojuan Zhu Jing Xu Yuhua Li Zhenning Qiu Jin Zhu Yinchang Zhu Xiaohong Guan Zhenqing Feng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148-154,共7页
Schistosomiasis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parasitic diseases in China, and hepatic fibrosis caused by schistosome infection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dea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Pl... Schistosomiasis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parasitic diseases in China, and hepatic fibrosis caused by schistosome infection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dea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NPll-4- derived immunotoxin scFv-artesunate on Schistosoma japonicum-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A 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 was generated from the murine anti-Schistosoma japonicum (S. japanicum) monoclonal antibody NP11-4. The scFv was expressed as a soluble protein and purified by Ni-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fter conjuga- tion with artesunate, the binding ability with soluble egg antigens (SEA) was determined by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purified scFv, scFv-artesunate (immunotoxin), and artesunate was detected in vivo. Image-Pro Plu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ize of egg granuloma and the extent of liver fibrosis. The recombinant scFv expession vector was constructed and expressed successfully. After purification by a His-trap Ni-affinity column, the scFv yield was approximately 0.8 mg/L of culture medium. ELISA results showed that chemical conjug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binding activity of the immunotoxin. Our animal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immunotoxi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ize of egg granuloma in the liver and inhibit hepatic fibrosis. The immunotoxin could be used as a promising candidate in the targeted therapy of S. .japonicum-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a japonicum SCFV IMMUNOtoXIN hepatic fibrosis
下载PDF
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宗光 何婷婷 +5 位作者 谢婧姿 吕尚标 胡飞 袁敏 林丹丹 李宜锋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分析江西省现存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精准管理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所在地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等基本信息,通过B超检查获取患者肝纤... 目的分析江西省现存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精准管理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所在地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等基本信息,通过B超检查获取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情况,对其三间分布特征、肝纤维化程度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21年江西省共有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17575例,平均年龄为(64.9±12.6)岁,男女比例为1.45∶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96.83%,17017/17575),职业多为农民(90.09%,15833/17575),主要分布在处于传播控制的九江市(7546例)、上饶市(7072例)和南昌市(2192例)。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总数的36.03%(6333/17575)、52.38%(9206/17575)和11.58%(2036/17575)。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以Ⅱ级为主,分别占46.40%(4004/8630)和58.16%(5202/8945);传播控制及消除地区以Ⅱ级为主,分别占49.48%(4109/8305)和71.19%(4149/5828),传播阻断地区以Ⅰ级为主,占69.67%(2398/3442);不同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地区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1,H=509.81,P均<0.05)。40岁及以下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以Ⅰ级为主,40岁以上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则以Ⅱ级为主,所有年龄段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以Ⅲ级占比最低。不同年龄组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4.89,P<0.05)。结论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主要分布于传播控制地区,肝纤维化程度以Ⅰ级和Ⅱ级居多。对血吸虫病患者开展肝纤维化早期筛查、精准干预,可有效控制慢性血吸虫病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流行现状 江西省
下载PDF
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储德勇 李丛磊 +5 位作者 杨枫 吴强 李静 丁向东 罗庆礼 沈继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5,20,共7页
目的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探索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制成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A组)... 目的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免疫病理的影响,探索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昆明小鼠,制成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A组)(15只),吡喹酮治疗前(B组)、治疗同时(C组)及治疗后(D组)给予芍药苷组(各45只)。其中后3组又各分为低剂量组[芍药苷30mg/(kg·d)×30d]、高剂量组[芍药苷120mg/(kg·d)×30d]及对照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2ml×30d)。B组感染后第12天起、C及D组分别于感染后第42及72天起,灌胃芍药苷或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剂。B、C和D等3组均于感染后第42天起灌胃吡喹酮[500mg/(kg·d)×2d]。感染后第102天处死取血及肝脏。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含量,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价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ColⅠ)表达情况。结果B组HA水平,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9.429,P值均<0.01);肉芽肿面积及肝纤维化程度,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862.540、F=29.738,P值均<0.01);α-SMA阳性细胞表达强度(F=12.323,P值均<0.01)、TGF-β1表达强度(F=148.990,P值均<0.01)、ColⅠ含量(F=180.881,P值均<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及D组各项检测数据与其相应的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治疗前给予芍药苷,能明显降低肝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减少肝组织TGF-β1、α-SM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吡喹酮对血吸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Ⅰ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许永良 李洪军 +4 位作者 黄一心 余传信 梁幼生 吴玉玉 高玮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57-360,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 目的探讨吡喹酮对小鼠肺部血吸虫卵肉芽肿的影响。方法48只小鼠均分4组,A组:虫卵致敏组,先于小鼠腹壁皮下注入新鲜日本血吸虫卵,10d后由尾静脉注入虫卵;B组:吡喹酮短期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300mg/(kg.d),连续3d;C组:吡喹酮持续应用组,致敏方法同A组,于尾静脉注入虫卵前1d起灌服吡喹酮75mg/kg,1日2次,连续5d,停药2d,反复用药至剖检;D组:第29天起应用吡喹酮组,服法同C组。各组均在尾静脉注射虫卵后7、14、28、56d分别剖杀3只,取肺组织切片、染色,在每组小鼠肺连续切片内选含毛蚴的肉芽肿25~30个,测其面积计算平均值。结果在第7、14天和第28天时,C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比A组略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第56天时,B、C组与D组的虫卵肉芽肿面积均较小,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喹酮能够抑制血吸虫卵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日本血吸虫 肉芽肿 肝纤维化
下载PDF
芍药苷对小鼠巨噬细胞产生TGF-β1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储德勇 李丛磊 +5 位作者 李静 罗飞 郑美娟 吴强 罗庆礼 沈继龙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AE)对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研磨法制备SEA,分别加入含有小鼠PMs的培养板、培养瓶及培养皿中,培养24h,ELISA法测定TGF-β1含量,RT...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oniflorin,PAE)对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研磨法制备SEA,分别加入含有小鼠PMs的培养板、培养瓶及培养皿中,培养24h,ELISA法测定TGF-β1含量,RT-PCR检测PMs内TGF-β1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Ms内TGF-β1蛋白的表达;在含PMs的培养瓶和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0mg/LSEA5ml,培养12h,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AE(0、7.5、15、30、60及120mg/L),继续培养12h和24h。RT-PCR与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PAE对SEA刺激的PMs内TGF-β1基因与蛋白的表达。结果10mg/L的SEA可明显刺激PMs产生TGF-β1(235.86±3.43ng/L),PAE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GF-β1mRNA的表达(r=-0.827,P<0.01)和TGF-β1蛋白的表达(r=-0.952,P<0.01)。结论PAE能抑制SEA刺激的PMs产生TGF-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日本血吸虫 虫卵可溶性抗原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信号介导的免疫应答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瑜 蔡茹 +1 位作者 王波 夏超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9-336,共8页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CO—stimulator,ICOS)信号介导的Th2极化对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ICOS转基因(ICOS—Tg)小鼠及野生型FVB/NJ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分别于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7、12、16... 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CO—stimulator,ICOS)信号介导的Th2极化对日本血吸虫所致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ICOS转基因(ICOS—Tg)小鼠及野生型FVB/NJ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分别于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7、12、16和20周采集小鼠血清、脾淋巴细胞和肝脏。脾淋巴细胞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培养72h后,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1干扰素(IFN一1)、白细胞介素12(IL一12)、IL一4和IL.13水平.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l和IgG2a的水平.以及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期感染小鼠肝脏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d.SMA)、转移生长因子B1(TGF—B1)和I型胶原蛋白(collagen—I)水平。分别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胶原纤维Masson染色法动态观察感染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及纤维化程度。结果ICOS.Tg小鼠Th2细胞因子IL一4和IL一13水平自感染后7~20周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Thl细胞因子IFN-γ和IL-12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OS—Tg小鼠的1’h2分化指数亦高于野生型小鼠.在感染后7~2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COS—Tg小鼠的SEA特异性抗体IgG、IgGl和IgG2a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或P〈0.01,感染后4~7周IgG水平除外),IgGl/IgG2a比值均高于野生型小鼠,其中感染后12和16周(ICOS.Tg小鼠为5.75±0.94和4.96±0.98,野生型小鼠为4.31±0.81和3.41±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OS—Tg小鼠血清中HA和HYP的水平均高于野生型小鼠,分别在感染后7~20周及12~20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OS.Wg小鼠于感染后7~20周肝脏仪一SMA和TGF—B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P〈0.05或P〈0.01);collagen-I的表达水平亦高于野生型小鼠,但仅在感染后20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ICOS-Tg小鼠于感染后7、12和16周的单卵肉芽肿体积『分别为(28.72±6.68)×106、(20.47±5.09)×106和(12.77±4.86)×106μm3],均显著大于同期野生型小鼠『分别为(18.04±6.21)x106、(15.28±4.87)×106和(11.24±4.38)×10^6μm3](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ICOS—Tg小鼠的肝脏纤维化程度较高.但两组的纤维化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日本血吸虫ICOS.Tg小鼠的Th2免疫应答显著上调.且其肝纤维化程度和相关指标均增强.表明ICOS信号介导的Th2极化与感染日本血吸虫导致的肝纤维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信号 转基因小鼠 Th2极化 肝纤维化
下载PDF
抗独特型抗体NP30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及肝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冯振卿 朱荣 +5 位作者 李玉华 仇镇宁 李芸茜 王祝鸣 薛婉芬 管晓虹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 研究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ICR小鼠腹腔注射NP30 10 0 μg/次 ,连续免疫 3次 ,对照组腹腔注射SP2 / 0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 4、8、12、16、2 0和 2 4周分别处死小... 目的 研究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主动免疫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ICR小鼠腹腔注射NP30 10 0 μg/次 ,连续免疫 3次 ,对照组腹腔注射SP2 / 0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 4、8、12、16、2 0和 2 4周分别处死小鼠剖取肝脏 ,用VG(VanGieson)组织化学染色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 (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脏虫卵肉芽肿体积和虫卵肉芽肿内的胶原沉积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尾蚴攻击感染第 12周后 ,实验组虫卵肉芽肿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虫卵肉芽肿细胞组分与对照组明显不同 ,出现两种不典型肉芽肿。VG染色显示实验组虫卵肉芽肿内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实验组虫卵肉芽肿内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FN含量均比对照组低。结论 NP30接种可能诱导体液和细胞两种保护性免疫 ,对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具有负调节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独特型抗体 虫卵肉芽肿 肝纤维化 免疫组织化学 血吸虫病
下载PDF
水蛭 桃仁 黄芪 当归合剂对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易文龙 陈建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抗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性肝纤维化模型 ,用上述合剂治疗 ;以秋水仙碱作药物对照。观察指标为 1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 ;2... 目的 探讨中药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抗血吸虫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性肝纤维化模型 ,用上述合剂治疗 ;以秋水仙碱作药物对照。观察指标为 1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 ;2肝细胞中 Desmin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1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治疗组中 SOD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 ,MDA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 (P<0 .0 1) ;2肝细胞病理学检查 :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增生程度较模型对照组轻 ,Desmin免疫组化显示肝组织中 Desm in阳性细胞较模型对照组减少 (P <0 .0 1)。结论 水蛭、桃仁、黄芪、当归合剂具有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 小鼠 肝纤维化 日本血吸虫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Ⅰ型和Ⅲ型胶原动态变化及干扰素-γ对其的作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翁红雷 蔡卫民 杨艳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Γ-干扰素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日本血吸虫感染
下载PDF
柔肝抑纤饮加用二至丸抗小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永 王伟芹 +1 位作者 孙玉莉 尹常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7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考察柔肝抑纤饮加用二至丸后在抗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方面与单用柔肝抑纤饮有无差别,明确加用二至丸后对原方有无增效作用,并阐明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动物随机分组:A组(正常对照组);C组(吡喹酮组);D组(柔肝... 目的:考察柔肝抑纤饮加用二至丸后在抗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方面与单用柔肝抑纤饮有无差别,明确加用二至丸后对原方有无增效作用,并阐明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动物随机分组:A组(正常对照组);C组(吡喹酮组);D组(柔肝抑纤饮组);E组(柔肝抑纤饮+二至丸组)。除A组外,各组分别灌服相应药物,检测ALT、ALB、PCⅢ、HA、肝组织HYp,行VG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肝组织TGF-β1、a-SMA、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E组、D组在降低ALT、HA、PCⅢ水平,减少Ⅲ型胶原表达等方面,均明显优于C组(P<0.05,P<0.01),但E组、D组之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E组在升高ALB,降低HYp,降低胶原染色(VG)百分比含量,以及下调TGF-β1、α-SMA的表达等方面优于D组(P<0.05)。结论:柔肝抑纤饮加用二至丸后对于抗小鼠肝纤维化的形成具有增效作用,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肝抑纤饮 二至丸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实验研究 肝星状细胞
下载PDF
柔肝抑纤饮联合二至丸对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永 孙玉莉 +1 位作者 王伟芹 尹常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12期2625-2627,共3页
目的:观察柔肝抑纤饮及其加用二至丸在抗小鼠早期肝纤维化形成方面有无差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其随机分组:A组(正常组);C组(吡喹酮组);D组(柔肝抑纤饮组);E组(柔肝抑纤饮+二至丸组)。除A组外,各组分别... 目的:观察柔肝抑纤饮及其加用二至丸在抗小鼠早期肝纤维化形成方面有无差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其随机分组:A组(正常组);C组(吡喹酮组);D组(柔肝抑纤饮组);E组(柔肝抑纤饮+二至丸组)。除A组外,各组分别灌服相应药物,HE染色,VG染色,电镜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检测ALT、ALB。结果:D、E组肝脏病变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而以E组减轻更加明显,肝窦的完整性和通透性较好;在升高ALB,降低肝组织胶原染色百分比含量等方面E组均明显优于D组(P<0.05),结论:联合二至丸后,柔肝抑纤饮抗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得以增强,提示二至丸对其具有增效、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肝抑纤饮 二至丸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IFN-α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肝脏电镜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曾瑾 李飞 +2 位作者 王红 李翠英 贾雪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35-40,共6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IFN-α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肝脏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实验对照组(B组)、人参皂苷Rg3治疗组(C组)及IFN-α治疗组(D组)等4组,每组12只.以腹部贴片法感染B、C、D各组小鼠,...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IFN-α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肝脏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48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实验对照组(B组)、人参皂苷Rg3治疗组(C组)及IFN-α治疗组(D组)等4组,每组12只.以腹部贴片法感染B、C、D各组小鼠,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18条~22条.肝纤维化造模10周,给予B、C、D各组小鼠吡喹酮杀虫治疗.以人参皂苷Rg3治疗C组小鼠、IFN-α治疗D组小鼠,用药8周后,常规方法制作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和VG染色标本及投射电镜标本并观察,比较治疗后小鼠肝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2治疗组(C、D组)小鼠肝窦周隙中胶原纤维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少,未见肌成纤维细胞,但可见贮脂细胞且数量比正常对照组增加;Rg3治疗组肝血窦扩张明显;IFN-α治疗组胞浆内可见滑面内质网增生.结论人参皂苷Rg3和IFN-α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促进肌成纤维细胞向贮脂细胞转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人参皂苷RG3 IFN-Α
下载PDF
环孢菌素A和吡喹酮联合应用预防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雪云 陈静卿 +3 位作者 苏天成 倪永晖 黄安生 盛琴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环孢菌素A和吡喹酮联合应用对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感染第5wk末给药,吡喹酮800mg/kg1次喂服及环孢菌素A30m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5日。结果:联合用药组血清游离羟脯氨酸水平在... 目的:观察环孢菌素A和吡喹酮联合应用对小鼠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感染第5wk末给药,吡喹酮800mg/kg1次喂服及环孢菌素A30m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5日。结果:联合用药组血清游离羟脯氨酸水平在9、12、15wk分别为7.91±0.21、9.03±1.66、9.69±1.23μmol/L,显著低于单独应用吡喹酮组的10.13±1.45、11.23±1.34和11.89±1.62μmol/L(P<0.01或P<0.05);第9wk时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1.08×105μm2)和其中胶原纤维的百分含量(18.91%±7.82%),分别显著小于单独应用吡喹酮组(1.72×105μm2和29.41%±13.09%)(P均<0.05)。结论:联合用药组的肝脏纤维化程度较单独用吡喹酮者为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环孢菌素A 吡喹酮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 P30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荣 冯振卿 +5 位作者 李玉华 冷静 薛婉芬 仇镇宁 李芸茜 管晓虹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222-223,共2页
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 N P30 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将45 只 I C R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 N P30,对照组腹腔注射 S P2/0 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 周... 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 N P30 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影响,将45 只 I C R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腹腔注射 N P30,对照组腹腔注射 S P2/0 腹水。尾蚴攻击感染后第4、8、12、16、20、24 周分别处死小鼠取肝, V G 组化染色和Ⅰ、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 N)免疫组化染色,应用 N Y D1000 型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 V G 染色显示实验组肝组织胶原的平均光密度值、卵均面积和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Ⅰ、Ⅲ型胶原及 F N 含量比对照组低。本文提示 N P30 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很有希望的血吸虫病抗病疫苗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独特型抗体 免疫组化 血吸虫病
下载PDF
肾上腺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在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肝脏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燕 高啸 +2 位作者 刘红艳 晏维 唐望先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和M1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M1)在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神经递质受体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10只)、模型组(M组,20... 目的研究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和M1型乙酰胆碱受体(mAChRM1)在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神经递质受体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10只)、模型组(M组,20只),模型组小鼠用腹部敷贴尾蚴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α1A-AR和mAChRM1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肝脏组织中α1A-AR和mAChRM1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递质受体表达上调在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肾上腺素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 肝星状细胞 神经递质
下载PDF
核糖核酸对家兔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其通 彭雁忠 黄欣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06-107,共2页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 应用家兔日本血吸虫病模型,在不同阶段进行肝内核糖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相应的变化。结果显示感染血吸虫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减少。光镜下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与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增多。经核糖核酸治疗后,肝内核糖核酸含量增加的同期,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电镜观察在核糖核酸减少时,贮脂细胞、枯否氏细胞增多。胶原纤维分布广泛,经核糖核酸治疗后,上述细胞及胶原纤维相应减少。提示核糖核酸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有直接影响,核糖核酸可以减轻病变程度,阻抑肝纤维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核糖核酸 肝纤维化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鲨鱼软骨粉合剂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家旭 李允鹤 +4 位作者 龚唯 骆伟 庞智 夏超明 胡永德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1999年第6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鲨鱼软骨粉(SCP)联合“425”制剂诱导的抗血吸虫病及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方法: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w,灌服SCP合剂,服药后3w剖杀;胸主动脉灌注冲虫,计算减虫率、减卵率;制备肝石蜡连续切片,测定肉芽肿大小及观察纤... 目的:探讨鲨鱼软骨粉(SCP)联合“425”制剂诱导的抗血吸虫病及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方法: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w,灌服SCP合剂,服药后3w剖杀;胸主动脉灌注冲虫,计算减虫率、减卵率;制备肝石蜡连续切片,测定肉芽肿大小及观察纤维化程度;ELISA检测血清IgG和IgG_1抗体。结果:SCP合剂大剂量(90mg)组1小鼠减虫率50%,显著高于SCP合剂小剂量(70mg)组Ⅱ的33.3%、单用SCP组Ⅲ的23.3%和单用“425”制剂组Ⅳ的32.0%(P<0.05);组Ⅰ雌虫子宫虫卵数(平均75.3±18.51)显著低于组Ⅱ(102.2±11.91)、组Ⅲ(108.5±10.50)、组Ⅳ(115.8±10.83)和感染对照组(139.0±27.7)者(P<0.05);组Ⅰ小鼠肝虫卵减少率为81.93%,显著低于组Ⅱ~Ⅳ的47.19%、44.4%和28.15%(P<0.01);组Ⅰ~Ⅳ小鼠肝虫卯肉芽肿(SEG)大小均显著小于感染对照组者(P<0.001),组I小鼠肝SEG大小显著小于组Ⅱ、Ⅲ和Ⅳ者(P<0.05),而组Ⅱ、Ⅲ、Ⅳ小鼠SEG大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Ⅰ、Ⅲ小鼠肝SEG内纤维化消失,而组Ⅱ、Ⅳ小鼠肝SEG内可见纤维组织,但感染对照组SEG内显示重度纤维化。用药后3w组Ⅰ、Ⅱ和Ⅳ小鼠血清IgG和IgG_1水平均显著高于组Ⅲ和组Ⅴ者(P<0.01),而前3组间和后2组间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CP合剂对日本血吸虫具有明显的减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鲨鱼软骨 血吸虫性 肝纤维化
下载PDF
鲨鱼软骨粉合剂诱导的抗肝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家旭 骆伟 +4 位作者 李允鹤 庞智 龚唯 夏超明 胡永德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137-139,共3页
鲨鱼软骨粉(SCP)伍用“425”制剂(当归根提取物),使成鲨鱼软骨粉合剂,用以研究感染日本血吸虫3wk的BALB/c小鼠经口服用SCP合剂后4wk(相当于感染后7wk)诱导的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及其机制。测定实验小... 鲨鱼软骨粉(SCP)伍用“425”制剂(当归根提取物),使成鲨鱼软骨粉合剂,用以研究感染日本血吸虫3wk的BALB/c小鼠经口服用SCP合剂后4wk(相当于感染后7wk)诱导的抗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及其机制。测定实验小鼠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SEG)大小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水平(OD均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细胞均数和比值。实验结果:服用SCP合剂(Ⅰ组)和单用SCP(Ⅲ组)小鼠的SEG大小均显著小于感染对照鼠(Ⅳ组),且前两者肝内血吸虫性纤维化均已消失,而后者显示严重的肝纤维化。单用“425”制剂(Ⅱ组)与Ⅰ组和Ⅲ组的血吸虫卵肉芽肿减小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Ⅱ组仍呈现轻度的肝血吸虫性纤维化。Ⅰ组和Ⅲ组的CD4+/CD8+比值(1.70~1.88)明显高于Ⅱ组(0.95);Ⅰ组和Ⅱ组的IgG和IgG1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结果表明,服用SCP合剂和单用SCP小鼠,均能诱导明显的抗肝血吸虫性纤维化效应,若单用“425”制剂,则仅显示轻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鲨鱼软骨粉 血吸虫性纤维化
下载PDF
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HSCs活化效应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松 王波 +4 位作者 许静 董兰兰 王言言 赵波 夏超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效应,探讨ICOSL/ICOS信号介导HSCs活化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ICOS-Tg小鼠及野生型小鼠日本血吸虫模型,通过肝脏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 目的 观察ICOS转基因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效应,探讨ICOSL/ICOS信号介导HSCs活化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ICOS-Tg小鼠及野生型小鼠日本血吸虫模型,通过肝脏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感染前(0周)和感染后(4~9周)的小鼠原代HSCs,运用台盼蓝拒染法鉴定分离的原代HSCs成活率;应用其在328 nm波长紫外激发光下自发荧光特性以及在肝细胞中其特异性表达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鉴定分离的原代HSCs纯度;培养7d后,采用SYBR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原代HSCs中TGF-β1,Ⅰ、Ⅲ型胶原及α-SMA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分离的原代HSCs纯度达到90%,其成活率为95%.ICOS-Tg小鼠肝HSCs中α-SMAmRNA表达水平即HSCs的活化程度在感染后6、9周显著高于同时期野生型小鼠(P<0.01).ICOS-Tg小鼠肝HSCs中TGF-β1,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亦高于同时期野生型小鼠的水平,特别是在感染后6、9周呈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感染日本血吸虫的ICOS-Tg小鼠肝HSCs活化增强,显著上调TGF-β1 mRNA、Ⅰ、Ⅲ型胶原mRNA及α-SMA mRNA的表达,提示在ICOS-Tg小鼠,ICOSL/ICOS信号的增强可明显上调HSCs活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ICOS转基因小鼠 肝星状细胞 TGF-Β1 肝纤维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