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ss transfer area in a multi-stage high-speed disperser with split packing
1
作者 Tao Ai Aslam M.Mudassar +1 位作者 Ziqi Cai Zhengming G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772-780,共9页
In this study, the mean droplet diameter in the cavity zone and the total mass transfer area of a multi-stage highspeed disperser(HSD) reactor with different packing combin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evaluated. The effec... In this study, the mean droplet diameter in the cavity zone and the total mass transfer area of a multi-stage highspeed disperser(HSD) reactor with different packing combin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rotational speed and packing radius, as well as the packing ring radius and numbers, on the mean droplet diameter and the total mass transfer area were evaluated. 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mass transfer area in the cavity zone in the HSD reactor,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ckings contribute 61%–82% of the total mass transfer area. A correl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mass transfer area in the packing zone was regressed by the dimensionless analysis method. An enhancement factor based on the mass transfer area in the packing zone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acking combination on mass transfer area. Two optimum packing combinations were propose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mean droplet diameter and the enhancement f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DISPERSER Mean droplet diameter mass transfer area SPLIT PACKING
下载PDF
CONJUGATE MODEL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POROUS WALL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GAS FLOW
2
作者 A.F.Polyakov D. L. Reviznikov +2 位作者 沈青 唐锦荣 魏叔如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5-250,共6页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 porous permeable wall in a high temperature gas dynamical flow is considere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ground of the conjugate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includes filtration a...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 porous permeable wall in a high temperature gas dynamical flow is considere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ground of the conjugate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includes filtration and heat transfer equations in a porous body and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on its surface. Such an approach enables one to take into account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the gasdynamical flow and in th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this flow. The main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mpact of the intraporous heat transfer intensity on the transpiration cooling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orous media conjugate model high temperature gas flow
下载PDF
MASS TRANSFER AND HYDRODYNAMICS IN AN AIRLIFT REACTOR WITH VISCOUS NON-NEWTONIAN FLUID
3
作者 李国庆 杨守志 +1 位作者 蔡昭铃 陈家镛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6-34,共9页
In an internal loop airlift reactor of 55L working volume,the gas-liquid volumetric oxygen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_Lα,gas holdup ε_G and liquid circulation time t_c were measured with the sol-ution of carboxymeth... In an internal loop airlift reactor of 55L working volume,the gas-liquid volumetric oxygen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_Lα,gas holdup ε_G and liquid circulation time t_c were measured with the sol-ution of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reactor with highly viscousbroth.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oxygen probe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local gas holdup,liquidcirculation time and oxygen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in the individual sections of the reactor(riser,downcomer and the gas-liquid separating section at the top of the reactor)and the total reactor,respectively.The values of k_Lα for the riser,downcomer and separation sections of the reactor were alsoestim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for the total reactor.The results show that,both k_Lα and ε_G in-crease but t_c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gas velocity.Correlations and comparisons with works reportedin the literature are also presented.Data show that the methods developed for k_Lα measurements inthe individual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mass transfer AIRLIFT reactor non-Newtonian FLUID high-viscous FLUID
下载PDF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成矿过程元素迁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侯婷婷 姚玉增 +3 位作者 付建飞 刘静 张永利 郭荣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是我国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沉积变质型(BIF)磁铁矿富矿床,目前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采集了弓长岭二矿区四层铁中典型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究了弓长...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是我国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沉积变质型(BIF)磁铁矿富矿床,目前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采集了弓长岭二矿区四层铁中典型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究了弓长岭富铁矿形成过程中的元素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主要表现为TFe_(2)O_(3)的强烈富集和SiO_(2)的强烈亏损且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伴有地球化学性质活泼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如Na、K、Ca和Mg等迁出,而P_(2)O_(5)、BaO和Cr_(2)O_(3)在富铁矿石中相对富集,应与富铁矿成矿流体性质有关;(2)微量元素中高场强元素(HFSE)Nb、Ta、U表现为富集,Ce、Th、Zr等元素亏损,而Hf、Ti等元素变化不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和Cs表现为富集,而Rb和Sr亏损,说明弓长岭富铁矿与其蚀变围岩中Nb、Ta等稀有金属矿化是同一地质作用的产物;(3)稀土元素中La、Ce、Pr、Nd等轻稀土亏损明显,而其它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均明显富集。综合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认为弓长岭富铁矿成矿作用可能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型富铁矿 元素迁移 质量平衡计算 富铁矿成因 弓长岭
下载PDF
垂直管内高质量流速超临界CO_(2)换热特性
5
作者 朱兵国 巩楷刚 彭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7-947,共11页
利用已有的流动传热实验数据,对不同湍流模型预测超临界CO_(2)(S-CO_(2))传热能力进行了评价及选取,确定了SST k-ω湍流模型为最优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内径为10mm的垂直加热管内S-CO_(2)... 利用已有的流动传热实验数据,对不同湍流模型预测超临界CO_(2)(S-CO_(2))传热能力进行了评价及选取,确定了SST k-ω湍流模型为最优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内径为10mm的垂直加热管内S-CO_(2)的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些工况条件下Bu<10^(-5)、Bu^(*)<5.6×10^(-7)和K_(v)<3×10^(-6)并不满足,表明浮升力和流动加速度效应并不能解释高质量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基于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建立了垂直加热管内S-CO_(2)类沸腾传热模型,并阐述了S-CO_(2)传热恶化现象,径向方向上S-CO_(2)热物性和湍流的详细分布表明超临界传热受类气膜的厚度、类气膜的热性质和近壁区湍流动能的影响很大,成功解释了SCO_(2)在高质量流速下的传热机理。最后引入超临界沸腾数SBO,提出了适用高质量流速的传热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高质量流速 传热 关联式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直接接触式膜蒸馏结晶回收沼液氨氮性能
6
作者 张军 张鸿宇 +2 位作者 周婷 晏水平 贺清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9-245,共7页
为解决现有沼液氨氮膜回收技术中氮肥浓度低和副产物价值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采用膜蒸馏结晶技术实现沼液中氨氮的结晶回收。研究中,通过提升近饱和接收液的温度来平衡膜两侧的水蒸气分压,在保证氨氮传质通量的情况下最小化水分传质。... 为解决现有沼液氨氮膜回收技术中氮肥浓度低和副产物价值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采用膜蒸馏结晶技术实现沼液中氨氮的结晶回收。研究中,通过提升近饱和接收液的温度来平衡膜两侧的水蒸气分压,在保证氨氮传质通量的情况下最小化水分传质。操作结束后接收液中铵盐达到超饱和状态,冷却至常温即可回收铵盐晶体。结果表明,当进料侧沼液温度为40℃时,近饱和磷酸二氢铵温度需提高至47℃,而使用硫酸为吸收剂时,近饱和硫酸铵溶液温度需提高至65℃。酸液温度升高对氨通量也有促进作用,氨通量由40℃时的10.70 g/(m^(2)·h)小幅提升至70℃时的14.90 g/(m^(2)·h)。进料侧氨氮质量浓度的提升可显著增加氨氮回收通量。磷酸二氢铵为吸收剂时,试验6 h后晶体中的氨氮回收率为77.60%,采用硫酸为吸收剂时可提高至92.20%。继续延长处理时间,晶体中的氨氮回收率甚至超过100%。显然,采用膜蒸馏结晶技术回收沼液氨氮具一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沼液氨氮的高价值回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结晶 膜蒸馏 水分传质 高价值回收
下载PDF
强制对流对高压套管油介质中乙炔分子传质过程的影响
7
作者 陈图南 李康 +2 位作者 邱宗甲 韩冬 张国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0,共10页
为优化对高压套管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时的取样质量,提升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对高压套管中的绝缘油施加强制对流的方法,通过向绝缘油施加速度场促进油中溶解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而改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取样质量。从仿真... 为优化对高压套管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时的取样质量,提升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对高压套管中的绝缘油施加强制对流的方法,通过向绝缘油施加速度场促进油中溶解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而改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取样质量。从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2个方面对绝缘油中溶解乙炔气体传质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无强制对流情况下气体的传质过程,并测量气体从故障源到取样口的时间;然后分析在强制对流情况下气体的传质过程并测量了传质时间,在此基础上讨论气体传质时间缩短的原因;最后探究不同强制对流动作周期对传质过程影响的程度。研究成果能够为高压套管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套管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乙炔 传质 强制对流
下载PDF
功能性填料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8
作者 程婷 焦纬洲 刘有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4-1428,共15页
填料作为旋转填料床的核心部件,是物料微观混合和传质反应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填料的结构、材质组成、填装方式决定了填料的功能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旋转填料床的传质性能、使用寿命和应用范围,故而增强填料的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功能... 填料作为旋转填料床的核心部件,是物料微观混合和传质反应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填料的结构、材质组成、填装方式决定了填料的功能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旋转填料床的传质性能、使用寿命和应用范围,故而增强填料的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功能性填料通过改变常用填料的表面性质、调节形态、设计结构等手段,使填料具有如吸附、催化、疏水等的功能特性,在提高旋转填料床的性能和运行效果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成效。综述了在旋转填料床中功能性填料的主要分类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功能性散装填料和规整填料在旋转填料床中的应用情况,从增强传质特性和改善液体流动行为方面分析了填料功能特性的体现,并对功能性填料的发展方向和工业化前景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旋转填料床 功能性填料 传质 催化
下载PDF
某水电站尾调室高湿环境散湿量分析和半经验预测方法
9
作者 周益 李娜 +2 位作者 侯春尧 盛卿 高祥骙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地下水电站尾调室内环境常年高湿,对尾调室合理除湿,保障室内人员和机组设备的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尾调室内散湿量的分析和预测是开展除湿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步。基于实测数据、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总结了某水电站尾调室各... 地下水电站尾调室内环境常年高湿,对尾调室合理除湿,保障室内人员和机组设备的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尾调室内散湿量的分析和预测是开展除湿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步。基于实测数据、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总结了某水电站尾调室各项空气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对比了短期测试和长期测试的散湿量,确定了高湿环境下大空间对流传质系数(以空气含湿量差为基准)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某水电站尾调室的散湿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11月底至次年1月,在入口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入口空气温度与围岩换热至出口时上升1.5~2.2℃,入口低湿度空气至出口时接近饱和状态;尾调室内的散湿量是动态变化过程,在11月底处于峰值28~32g/(m^(2)·h),至次年1月不断下降至7~10g/(m^(2)·h);将对流传质系数视为风速和含湿量差的双因素函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并给出了拟合计算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高湿环境 散湿量 对流传质系数
下载PDF
超重力技术强化工业废水脱碳研究
10
作者 赵泽盟 李潇 +1 位作者 孟陆 许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6-219,共4页
采用超重力设备RPB代替脱碳塔对实际工业废水进行脱碳。结果表明,使用RPB进行脱碳的效果、加药量和设备体积均优于常规脱碳塔。但是,RPB的运行费用高出常规脱碳塔15%。通过阐述RPB设备在工业废水脱碳过程中的优劣,为未来工业废水零排放... 采用超重力设备RPB代替脱碳塔对实际工业废水进行脱碳。结果表明,使用RPB进行脱碳的效果、加药量和设备体积均优于常规脱碳塔。但是,RPB的运行费用高出常规脱碳塔15%。通过阐述RPB设备在工业废水脱碳过程中的优劣,为未来工业废水零排放项目脱碳工艺的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 脱碳 传质性能 运行成本 零排放
下载PDF
一种改良AO技术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陈军 朱宇 +1 位作者 郑晨 徐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164-169,共6页
通过对武汉市经开区一处雨污合流排水明渠污染治理工程的实践,重点展示了一种改良AO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该技术理念基于“生物倍增”原理,具有:①大流量低能耗循环回流,气提混合液回流,回流比达到(1∶10)~(1∶100);②超高氧传质效率... 通过对武汉市经开区一处雨污合流排水明渠污染治理工程的实践,重点展示了一种改良AO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该技术理念基于“生物倍增”原理,具有:①大流量低能耗循环回流,气提混合液回流,回流比达到(1∶10)~(1∶100);②超高氧传质效率,6 m清水测试氧传质效率高达50%;③高污泥浓度,运行工况达到6~8 g/L;④低溶氧环境运行,实现0.3~0.5 mg/L,使硝化速率与反硝化速率同时达到一个极高水平。对比其他工艺,优点突出表现在:工艺流程短、布局紧凑、处理效率高、能耗低、管理和维护方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AO技术 生物倍增 大流量低能耗循环回流 超高传质曝气效率 低溶氧运行
下载PDF
结构高位带暗梁厚板式转换层施工技术探析
12
作者 钟正飞 《江西建材》 2024年第5期285-287,共3页
文中以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对该项目带暗梁厚板式转换层施工要点进行分析,提出结构高位带暗梁厚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结果表明,并筋处理及钢筋分段施工能有效解决钢筋密集、安装困难的问题;板厚较大时,采用上下层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方式,... 文中以某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对该项目带暗梁厚板式转换层施工要点进行分析,提出结构高位带暗梁厚板式转换层施工方案。结果表明,并筋处理及钢筋分段施工能有效解决钢筋密集、安装困难的问题;板厚较大时,采用上下层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方式,可减少模板及支架压力;上下部结合处设置附加钢筋网及拉勾,可提高上下部混凝土的结合能力;大体积混凝土采用优化配合比、分层浇筑及养护到位的措施,可有效减少结构裂缝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带暗梁厚板 转换层 大体积混凝土
下载PDF
高压氢燃料气瓶加压惰化排气陡降机制
13
作者 邓佳佳 庹中兰 +5 位作者 夏海山 薛大文 王薛人 赵文杰 吴硕 卢金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5,共10页
为了提高惰化效率并确保高压氢燃料气瓶的安全应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加压惰化过程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在加压注气过程中最大氧气体积分数位于氢燃料气瓶的底部区域,而在排气过程开始阶段发现最大氧气体积分数的陡降现象,设... 为了提高惰化效率并确保高压氢燃料气瓶的安全应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加压惰化过程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在加压注气过程中最大氧气体积分数位于氢燃料气瓶的底部区域,而在排气过程开始阶段发现最大氧气体积分数的陡降现象,设计不同的模拟方案分析陡降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速度-压力耦合效应是排气过程开始阶段氧气体积分数陡降的根本原因,其中瓶内速度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速度场的影响在未静置和静置方案中分别为91.4%和86.7%,而压力场的影响仅为8.6%和13.3%;排气反向冲量及排气低压向瓶内传递诱导流场,叠加加注形成流场共同促使气瓶底部区域内的流动再循环,使得瓶底区域的流动速度增加且速度场与氧气体积分数场协同效应加强,强化了对流传质形成陡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氢燃料气瓶 惰性气体 氧气体积分数 对流传质 速度-压力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Electrode Erosion of a High Energy Impulse Spark Gap Switch 被引量:8
14
作者 姚学玲 曾正中 陈景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157-3160,共4页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rmal conduction, three metal alloys (stainless steel, copper-tungsten and graphite) were chosen as the material of the high impulse current discharging switc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rmal conduction, three metal alloys (stainless steel, copper-tungsten and graphite) were chosen as the material of the high impulse current discharging switc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ss loss and surface erosion morphology of the electrode are related with the electrode material (conductivity σ, melting point Tin, density p and thermal capacity c) and the impulse transferred charge (or energy) per impulse for the same total impulse transferred charg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ss loss of stainless steel, copper-tungsten and graphite are 380.10 μg/C, 118.10 μg/C and 81.90 μg/C resp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total impulse transferred charge of 525 C and a transferred charge per impulse of 10.5 C. Under the same impulse transferred charge, the mass loss of copper-tungsten(118.10 μg/C) with the transferred charge per impulse at 10.5 C is far larger than the mass loss (38.61μg/C) at a 1.48 C transferred charge per impulse. The electrode erosion mechanism under high energy impulse arcs is analyzed briefly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by selecting high conductive metal or metal alloy as the electrode material of a high energy impulse spark gap switch and setting high erosion resistance material at the top of the electrode, the mass loss of the electrode can be reduced and the life of the switch prolo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energy spark gap switch mass loss erosion morphology impulse transferred charge or transferred energy
下载PDF
利用超重力机内滞液现象提高气-液反应过程效率初探
15
作者 邵磊 肖浩 +3 位作者 方夕宏 韩榕 马华鹏 张银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滞液现象是指通过液位控制而使超重力机底部形成积液的现象。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滞液现象显著改善了旋转填充床(RPB)内众多气-液反应过程的效果。在臭氧处理有机废水时,滞液现象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臭氧的吸收率,而且使得COD的去除率提高了1... 滞液现象是指通过液位控制而使超重力机底部形成积液的现象。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滞液现象显著改善了旋转填充床(RPB)内众多气-液反应过程的效果。在臭氧处理有机废水时,滞液现象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臭氧的吸收率,而且使得COD的去除率提高了1倍,一级RPB可以达到与无滞液时三级RPB串联处理接近的COD去除效果;在采用臭氧氧化亚硫酸铵时,利用滞液现象可以使亚硫酸铵完全氧化为硫酸铵的时间缩短40%以上;在利用NaOH溶液吸收HCl时,滞液现象可以使HCl的吸收率从85.1%提高至98.5%;利用羟乙基乙二胺吸收CO_(2),滞液现象则可以使其吸收率从33.4%提高至77.8%。对滞液现象的强化机制分析表明,该现象通过提高气-液传质系数改善了传质效率,并通过延长液相物料在超重力设备内的停留时间改善了气-液反应效果。合理利用滞液现象可望将超重力技术的应用拓展至众多受限于反应动力学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 滞液现象 传质 停留时间 气-液反应
下载PDF
超重力技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中试研究
16
作者 罗军 赖祖明 张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1期60-62,68,共4页
针对传统吹脱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不足,中试实验研究超重力技术的处理效果为在pH=13,温度40℃,气液比3 000,电机转数1 400 r/min的操作条件下,单级处理的脱氮率能达到80%多,说明超重力技术具有强化反应和传质过程的作用。此外,通过... 针对传统吹脱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不足,中试实验研究超重力技术的处理效果为在pH=13,温度40℃,气液比3 000,电机转数1 400 r/min的操作条件下,单级处理的脱氮率能达到80%多,说明超重力技术具有强化反应和传质过程的作用。此外,通过实验研究结果为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技术吹脱法 传质 高浓度氨氮废水 氨氮脱除率 中试研究
下载PDF
高黏聚合物扩散脱挥与动态设备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20-1330,共11页
综述了高黏聚合物扩散脱挥的传质理论及模型,介绍了近年来的高黏聚合物动态脱挥设备,并提出了高黏聚合物脱挥理论研究及设备工程化的发展方向;基于实验数据和影响脱挥结果的各类因素,建立普适化的聚合物脱挥模型;在提升设备的流体力学... 综述了高黏聚合物扩散脱挥的传质理论及模型,介绍了近年来的高黏聚合物动态脱挥设备,并提出了高黏聚合物脱挥理论研究及设备工程化的发展方向;基于实验数据和影响脱挥结果的各类因素,建立普适化的聚合物脱挥模型;在提升设备的流体力学性能、增大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加快表面更新速率的同时,需考虑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操作条件对过程能耗、产品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聚合物 扩散脱挥 挥发分 传质模型 动态脱挥设备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成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都诚 王超 +2 位作者 郝智能 岳前升 张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2,共7页
为揭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变化特征,采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及丹江口水库水样,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 为揭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成变化特征,采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及丹江口水库水样,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分析了DOM的分子组成及其空间变化,并探讨了总干渠沿线DOM变化成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和总干渠均检出DOM物质3200余种,仅含C、H和O的物质(CHOs)为主要组分,约占所有检出物质的61%,含C、H、O和N的物质(CHONs)占30.5%~31.5%,含C、H、O和S的物质(CHOSs)仅占7.3%~8.4%,结合O/C和H/C分类,丹江口水库和总干渠水体DOM主要组分为木质素(60%以上)。相较于丹江口水库,总干渠水体DOM组分发生了较大变化,蛋白质类组分占比由3.70%升至8.65%,表明总干渠中有蛋白质生成;稠环类物质占比由9.43%下降至4.77%,单宁酸类的变化趋势与稠环类物质类似。总干渠局部区域藻类增殖过程是引起总干渠中CHONs和CHOSs类DOM组分和占比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体水质变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超高分辨质谱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高湿排风热质传递模型及不可逆换热过程分析
19
作者 樊思雨 陈世强 +5 位作者 李瑾 黄敏华 吴世先 刘纯玉 吴涛 戚子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75-2483,共9页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 如何高效提取矿井排风中蕴含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是工程领域内关键问题。针对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内,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问题,构建并求解了基于传质单元数(NTU_(m))与刘易斯数(Le)的热质传递理论模型,开展了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直接接触式热质传递试验。运用火积耗散理论,明确了热质传递的实际不可逆换热过程,并揭示了Le与火积耗散热阻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湿排风与低温喷淋水的热质传递过程具体表现为减湿冷却过程和类等湿冷却过程。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经低温喷淋水换热后,最大温差可达到6.3℃,含湿量差为3.12 g/kg,该过程中Le偏离于1,Le与火积耗散热阻呈正比关系,当Le逼近于1,火积耗散热阻逼近于0,可达到最优换热效果;NTU_(m)<0.1,高湿排风进行类等湿冷却,主要表现为高湿排风经过减焓冷却达到饱和状态后,空气状态沿饱和线变化直至换热完成,且排风出口温度接近于排风进口露点温度。值得注意的是,类等湿冷却过程中热质传递火积耗散热阻远大于减湿冷却过程,高湿排风进行减湿冷却更有利于热质传递。在设计喷淋式扩散塔热回收装置时,为使换热单元内高湿空气进行减湿冷却,实现热湿能量的高效提取,风流速度应不大于4 m/s,水气比不低于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湿排风 热质传递 传质单元数 刘易斯数 火积耗散热阻
下载PDF
低温混合工质大质流密度流动传热试验系统
20
作者 陈林 马爽 +5 位作者 张晓慧 陈嘉祥 密晓光 冯永昌 徐振军 陈杰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1,共7页
针对目前大质流密度条件绕管式换热器试验数据缺乏的现状,本研究搭建了可实现低温混合工质大质流密度条件试验工况控制和数据测试需求的试验系统。试验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却塔、冷水和冷冻机组、低温液化换热器等关键装备,可进行混合工... 针对目前大质流密度条件绕管式换热器试验数据缺乏的现状,本研究搭建了可实现低温混合工质大质流密度条件试验工况控制和数据测试需求的试验系统。试验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却塔、冷水和冷冻机组、低温液化换热器等关键装备,可进行混合工质的压缩-冷却液化-相变传热流动控制和可视化等测试研究。试验平台可实现质量流量密度在20~140 kg/(m^(2)·s)范围内测试,系统温度误差为±0.1℃,压力误差小于10 kPa,压降误差小于2 kPa,干度误差小于1.4%。在预冷段试验区域干度为0.4,质流密度120 kg/(m^(2)·s)下实现了平稳运行,获得了稳定循环数据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FLNG 绕管式换热器 大质流密度 流动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