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bcooled Boiling Inside High-Heat-Flux Component with Swirl Tube in Neutral Beam Injection System
1
作者 陶玲 胡纯栋 谢远来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12-520,共9页
In order to realize steady-state operation of the neutral beam injection(NBI) system with high beam energy,an accurate thermal analysis and a prediction about working conditions of heat-removal structures inside hig... In order to realize steady-state operation of the neutral beam injection(NBI) system with high beam energy,an accurate thermal analysis and a prediction about working conditions of heat-removal structures inside high-heat-flux(HHF) components in the system are key issues.In this paper,taking the HHF ion dump with swirl tubes in NBI system as an example,an accurate thermal dynamic simulation method based 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and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is presented to predict performance of the HHF component.In this simulation method,the Eulerian multiphase method together with some empirical corrections about the inter-phase transfer model and the wall heat flux partitioning model are considered to describe the subcooled boiling.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alidated by an experimental example with subcooled boiling inside swirl tube.The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refined thermal and flow dynamic analysis of HHF components,and can be extended to study the thermal design of other complex HH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a straightforward way.The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verify that the swirl tube is a promising heat removing structure for the HHF components of the NBI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tral beam injection system swirl tube subcooled boil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high-heat-flux component ion dump
下载PDF
卫星有源相控阵高热流微尺度器件热设计与验证
2
作者 卢威 李进 +3 位作者 周傲松 陈腾博 智国平 邹雷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5期574-580,共7页
为解决卫星有源相控阵高热流微尺度器件散热和热试验验证难题,首先,提出T/R模块低温共烧陶瓷热设计优化方案,选择热通孔面积比为11.4%,并建立尺度比为800∶1的跨尺度热模型;其次,进行地面常压热平衡试验,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器件温度;再... 为解决卫星有源相控阵高热流微尺度器件散热和热试验验证难题,首先,提出T/R模块低温共烧陶瓷热设计优化方案,选择热通孔面积比为11.4%,并建立尺度比为800∶1的跨尺度热模型;其次,进行地面常压热平衡试验,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器件温度;再基于热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自然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有关参数对器件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特征长度为600μm的典型器件,接触热导对散热影响最大,而自然对流和热辐射影响均低于2%;基于常压热平衡试验数据修正热模型后的仿真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最大温度偏差1.7℃;高热流微尺度器件接触热导为16200 W/(m^(2)·K),预示真空下器件的最高温度为73.2℃,满足工程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卫星高热流微尺度器件热设计和验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流微尺度器件 T/R模块 热设计 自然对流
下载PDF
超高参数火箭煤油在小通道圆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
3
作者 刘朝晖 陈雪娇 蒋榕培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火箭煤油再生冷却过程具有高压、高温、高热流密度和高质量流速等特点。在超高参数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电加热方法模拟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壁面热环境,在高温合金钢∅2 mm×0.5 mm圆管内研究了火箭煤油的流动换热特性。参数范围为压... 火箭煤油再生冷却过程具有高压、高温、高热流密度和高质量流速等特点。在超高参数条件下,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电加热方法模拟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壁面热环境,在高温合金钢∅2 mm×0.5 mm圆管内研究了火箭煤油的流动换热特性。参数范围为压力25~65 MPa,质量流速8500~51000 kg/(m^(2)·s),流体温度常温为~500℃,热流密度最高为35 MW/m^(2)。研究表明:在所测试条件下,火箭煤油在小通道圆管内处于单相液态强制对流换热机制;换热性能主要受到流体温度和质量流速的影响;流体温度增加,换热系数增加;质量流速增加,换热系数增加;压力在25~65 MPa范围内对换热性能无显著影响;热流密度增加,内壁温显著增加,但热流密度变化对换热系数无显著影响;受入口强化换热效应的影响,换热系数增加,热流密度越高,入口效应越明显。超高参数尤其是超高压力条件下的火箭煤油换热特性,为火箭煤油再生冷却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火箭煤油 流动换热 超高参数 小通道 高热流密度
下载PDF
基于热电堆的微型热流传感器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芬 张香香 谭秋林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4,共4页
航空发动机内部温度和热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叶片表面出现热点,引起叶尖等区域的材料损坏。因此,监测单位时间内通过叶片表面的热量十分重要。热电堆型热流传感器以其测量范围广、稳定性好、精度高等优点,成为监测高温环境热流参... 航空发动机内部温度和热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叶片表面出现热点,引起叶尖等区域的材料损坏。因此,监测单位时间内通过叶片表面的热量十分重要。热电堆型热流传感器以其测量范围广、稳定性好、精度高等优点,成为监测高温环境热流参数的常用方法。本文采用丝网印刷和高温烧结工艺,在10 mm×10 mm×1 mm的99%Al_(2)O_(3)陶瓷基片上制备了Pt-Rh10/Pt热电堆型热流传感器,并搭建了热流实验平台对传感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热流传感器在1 019.4℃的高温环境下,所测热流密度为179.67 kW/m^(2),输出电压为0.462 3 mV。经过3次热循环测试可知,该热流传感器的重复性偏差小于5%,具有较好的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环境 热流监测 热阻层 热电效应 热流传感器
下载PDF
泵驱动的制冷剂相变冷板冷却系统实验研究
5
作者 王泽嵩 刘金平 +3 位作者 周易 朱文杰 陈建勋 刘凯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5,共10页
元器件的小型化和性能的提升使电子器件功率不断提高,优越的散热性能对于保证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搭建了泵驱动的制冷剂相变冷板冷却实验系统,设计加工了4块不同材质(铜、铝)和流道高度(10、15 mm)的相变冷板,对散热功率... 元器件的小型化和性能的提升使电子器件功率不断提高,优越的散热性能对于保证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搭建了泵驱动的制冷剂相变冷板冷却实验系统,设计加工了4块不同材质(铜、铝)和流道高度(10、15 mm)的相变冷板,对散热功率为200~1000 W、热流密度为4.4~22.2 W/cm^(2)的集中热源在制冷能力为3~11 kW和不同热源位置时的冷板换热性能、阻力特性及泵功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冷板换热性能优越,在应对散热量为1 kW、热流密度为22.2 W/cm^(2)的集中热源时,传热系数最高可达26 kW/(m^(2)·℃),在系统总阻力小于20 kPa、制冷剂泵功耗小于20 W时可以实现模拟热源表面与制冷剂温差小于15℃,可以利用天然冷源进行散热,实现节能;相变冷板的换热特性可由翅片效率计算式和Kandlikar传热关联式进行描述,使用理论公式计算出的冷板温差与实际值偏差小于1℃,可以指导冷板流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驱动 高热流密度 相变冷却 冷板 传热特性 R134A
下载PDF
高压高热流光学窗口气膜冷却设计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姜一通 陈政伟 +2 位作者 那伟 张赋 刘峻瑜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光学窗口应用面临的环境愈发严苛,特别是极端严酷的气动加热条件将使局部表面温度快速升高,这不但会导致窗口发生碎裂,而且容易引发光学成像装置的饱和/干扰问题,为此通常采用气膜冷却的方式来隔离外流对窗口的直接对流加热。针对高压... 光学窗口应用面临的环境愈发严苛,特别是极端严酷的气动加热条件将使局部表面温度快速升高,这不但会导致窗口发生碎裂,而且容易引发光学成像装置的饱和/干扰问题,为此通常采用气膜冷却的方式来隔离外流对窗口的直接对流加热。针对高压高热流条件下的光学窗口,设计用于极端压力和热流条件下的切向冷却气膜生成结构及装置,并通过地面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及工程计算,对极端力热环境中影响窗口气膜冷却效能的主要因素开展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的气膜冷却设计能够可靠降低极端环境下光学窗口表面的气动加热,可满足光学观察环境愈发恶劣的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窗口 高压高热流 气膜冷却 主动降热 设计与试验
下载PDF
全钨ITER朗缪尔探针的高热负荷测试及损伤行为
7
作者 洪佑承 聂林 +7 位作者 王建豹 柯良金 赵伟 封范 金羽中 练友运 刘翔 刘春佳 《福建冶金》 2024年第5期44-49,共6页
本文研究了全钨ITER朗缪尔探针在高热负荷条件下的耐热性能、绝缘性能和损伤行为。利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60 kW电子束测试平台,对探针在10 MW/m^(2)稳态热负荷、20 MW/m^(2)瞬态热负荷及15 MW/m^(2)高参数稳态热负荷下进行模拟测... 本文研究了全钨ITER朗缪尔探针在高热负荷条件下的耐热性能、绝缘性能和损伤行为。利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60 kW电子束测试平台,对探针在10 MW/m^(2)稳态热负荷、20 MW/m^(2)瞬态热负荷及15 MW/m^(2)高参数稳态热负荷下进行模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全钨朗缪尔探针能够承受10 MW/m^(2)热负荷100分钟、20 MW/m^(2)热负荷300次循环以及15 MW/m^(2)热负荷3000次循环。在15 MW/m^(2)条件下,探针表面在前1000次循环中无明显损伤,但在3000次循环后出现裂纹,且部分探针表面发生再结晶现象。研究表明,现有全钨朗缪尔探针的设计能够满足当前ITER装置的服役条件,但面对未来DEMO堆更加苛刻的条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ER 朗缪尔探针 高热负荷测试 损伤行为
下载PDF
柴油喷雾撞击高温壁面的瞬态传热特性
8
作者 郭镇瑶 张卫正 +3 位作者 靳爽 颜杰 石智成 原彦鹏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瞬态测温技术对定容燃烧室中柴油喷雾撞击高温壁面的瞬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壁面温度从250℃升高到550℃,壁面上传热模式由膜态蒸发转化为核态沸腾,进而转化为过渡沸腾,这种转化使表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 通过瞬态测温技术对定容燃烧室中柴油喷雾撞击高温壁面的瞬态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壁面温度从250℃升高到550℃,壁面上传热模式由膜态蒸发转化为核态沸腾,进而转化为过渡沸腾,这种转化使表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且分别在440℃和400℃达到最大值.增大喷射压力、减小撞壁距离和环境温度有助于提高表面热流密度和换热系数.初始表面温度的升高增加了喷射压力和撞壁距离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但降低了环境温度的作用.以毕渥数和傅里叶数表示的量纲为1表面热流密度曲线形态高度相似,且揭示了喷雾撞击高温壁面过程中的内部传热机制.此外,建立了一种准确性高、适用壁面温度范围广的预测最大表面热流密度的量纲为1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撞壁 高温壁面 表面热流密度 换热系数
下载PDF
垂直管内高质量流速超临界CO_(2)换热特性
9
作者 朱兵国 巩楷刚 彭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7-947,共11页
利用已有的流动传热实验数据,对不同湍流模型预测超临界CO_(2)(S-CO_(2))传热能力进行了评价及选取,确定了SST k-ω湍流模型为最优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内径为10mm的垂直加热管内S-CO_(2)... 利用已有的流动传热实验数据,对不同湍流模型预测超临界CO_(2)(S-CO_(2))传热能力进行了评价及选取,确定了SST k-ω湍流模型为最优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内径为10mm的垂直加热管内S-CO_(2)的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些工况条件下Bu<10^(-5)、Bu^(*)<5.6×10^(-7)和K_(v)<3×10^(-6)并不满足,表明浮升力和流动加速度效应并不能解释高质量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基于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建立了垂直加热管内S-CO_(2)类沸腾传热模型,并阐述了S-CO_(2)传热恶化现象,径向方向上S-CO_(2)热物性和湍流的详细分布表明超临界传热受类气膜的厚度、类气膜的热性质和近壁区湍流动能的影响很大,成功解释了SCO_(2)在高质量流速下的传热机理。最后引入超临界沸腾数SBO,提出了适用高质量流速的传热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高质量流速 传热 关联式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第二宇宙速度再入高焓烧蚀试验
10
作者 高贺 袁国伍 +3 位作者 欧东斌 董彦芝 梁馨 匡松连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针对国内无法进行高焓气动热地面试验的难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磁等离子动力加热器、高频感应加热器和电弧加热器相结合的试验技术,实现了第二宇宙速度再入气动热环境的复现。试验技术在采用ϕ60 mm-SR90 mm等热流... 针对国内无法进行高焓气动热地面试验的难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磁等离子动力加热器、高频感应加热器和电弧加热器相结合的试验技术,实现了第二宇宙速度再入气动热环境的复现。试验技术在采用ϕ60 mm-SR90 mm等热流驻点模型时,可实现气流焓值范围8~87 MJ/kg,热流密度范围500~6800 kW/m2,驻点压力范围1~66 kPa,获得了4种典型防热材料烧蚀性能随高焓流场参数的变化规律,印证了碳硅复合热解防热材料的高焓烧蚀机理。在气流总焓一定的情况下,防热材料的烧蚀率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热流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防热材料的烧蚀率随总焓的增大而减小。该试验技术已经服务于探月后续项目,同时可应用于高温非平衡效应研究中,更可为将来的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提供设备基础和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焓 烧蚀试验 烧蚀性能 热流密度 气流总焓
下载PDF
高深宽比粘接式歧管微通道换热器性能研究
11
作者 马佳伟 叶斌 +1 位作者 张忠政 高才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1327,共7页
半导体和其他微尺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而功率的增加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面临严峻挑战,微通道换热器则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深宽比(aspect ratio,AR)高达10.5且单个歧管微通道... 半导体和其他微尺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芯片功率密度急剧增加,而功率的增加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面临严峻挑战,微通道换热器则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设备的散热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微通道深宽比(aspect ratio,AR)高达10.5且单个歧管微通道换热器尺寸为13.00 mm×12.00 mm×0.88 mm的粘接式歧管微通道换热器,并从热点温度、热阻、系统压降3个方面评估换热器冷却模块的热工性能和水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去离子水为工作介质且水的体积流量为150 mL/min时,换热器在芯片温度为82.1℃、总热阻为0.052 cm^(2)·K/W、压降为260 kPa时,散热高达1200 W/cm^(2)。该研究为使用单相水来冷却高热通量的电力电子设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换热器 歧管结构 粘接式 芯片冷却 高热流密度
下载PDF
700℃实炉验证试验平台过热试件热流密度测量及壁温分布研究
12
作者 钟犁 肖平 +4 位作者 朱忠亮 李小敏 张兴豪 刘卫国 徐鸿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随着锅炉主蒸汽参数的提高,炉内受热面壁温的监测对于安全运行日益重要,并且有利于根据壁温分布进行选材,降低造价。南京电厂700℃验证试验平台炉内过热试件分布着12个牌号的材料,掌握锅炉管壁温分布及其随负荷变化的规律,是准确分析材... 随着锅炉主蒸汽参数的提高,炉内受热面壁温的监测对于安全运行日益重要,并且有利于根据壁温分布进行选材,降低造价。南京电厂700℃验证试验平台炉内过热试件分布着12个牌号的材料,掌握锅炉管壁温分布及其随负荷变化的规律,是准确分析材料验证情况的基础。采用火焰强度热流计对炉内热流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实际测量,结合受热面进出口蒸汽参数的实际测量结果,对炉内壁温分布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过热试件不同方向的热流密度在15~180kW/m^(2)范围内,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其中收到来自前方的热流密度最大、下方的热流密度其次,并且屏底热流密度最高、炉顶位置热流密度最低,屏底水平管平均热流密度约为垂直管的1.3倍。根据热流密度空间分布测量结果计算的过热试件壁温沿着蒸汽流程方向快速增加,在屏底位置出现一个小的峰值,然后增速放缓、最后在靠近管屏出口处略有下降;而管壁和蒸汽温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并在屏底出现明显峰值的现象,最外侧管屏底最大温差达到约88℃,屏顶温差则降低到约25℃。锅炉负荷越高,热流密度越大,同时壁温沿程增长速率越高。炉内壁温测量元件与壁温计算结果的最大温度偏差小于2%,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壁温计算结果对过热试件进行选材,约有51.2%的锅炉管须采用镍基合金材料,相比全部采用镍基合金材料可大幅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0℃验证试验平台 过热试件 高温材料 炉内壁温分布 热流密度
下载PDF
液氦储罐高真空多层绝热结构影响研究
13
作者 郭壮 李长俊 +4 位作者 贾文龙 徐敬 张财功 蒲子银 朱浩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了明确液氦储罐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的最佳层密度,采用Lockheed模型研究热流密度与层密度的关系,确定最佳层密度,探讨绝热层厚度、环境温度、绝热空间真空度对液氦储罐绝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氦储罐最佳层密度为41层/cm;绝热层... 为了明确液氦储罐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的最佳层密度,采用Lockheed模型研究热流密度与层密度的关系,确定最佳层密度,探讨绝热层厚度、环境温度、绝热空间真空度对液氦储罐绝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氦储罐最佳层密度为41层/cm;绝热层真空度减小,热流密度下降,真空度下降到一定值后,热流密度几乎不再下降;热流密度与环境温度、绝热层厚度分别呈正、负相关,当厚度增加到一定值后,热流密度下降速率减小。在实际确定绝热层厚度和真空度时,应兼顾经济性和绝热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液氦储罐高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氦储罐 高真空多层绝热 层密度 热流密度 Lockheed模型
下载PDF
热流密度对高速钢刀具多道熔覆WC/Co陶瓷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陈翔 张德强 +3 位作者 李金华 郭海华 姚芳萍 朴若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7-219,共13页
目的研究高速钢刀具表面激光多道熔覆WC/Co陶瓷层时,热流密度对熔覆层道次间的影响规律,以及多道熔覆层制备时的参数选择。方法建立多道单层激光熔覆理论模型,并利用模拟仿真和实验的方法,以热流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激光热源的不同参数... 目的研究高速钢刀具表面激光多道熔覆WC/Co陶瓷层时,热流密度对熔覆层道次间的影响规律,以及多道熔覆层制备时的参数选择。方法建立多道单层激光熔覆理论模型,并利用模拟仿真和实验的方法,以热流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对激光热源的不同参数和熔覆层组织与性能进行耦合分析。结果当热流密度小于24.06×10^(6) W/m^(2)时,熔覆层内形成细长的枝状晶。当热流密度在36.09×10^(6)~39.82×10^(6) W/m^(2)变化时,熔覆层内形成以胞状、枝状为主要强化相的多晶体混合组织。当热流密度大于44.11×10^(6) W/m^(2)时,熔覆层组织形成稳态的块状结构。不同热流密度下,熔覆层的物相组织均由Fe_(3)W_(3)C、Co_(3)W_(3)C、Mo_(3)Co_(3)C、W_(2)C、WC、Cr_(3)Mo、(Cr,Fe)_(7)C_(3)和多种间隙化合物组成。结论当第n道熔覆层制备完成后,受到后续第n+1道熔覆层制备时热流密度的影响较大,而此后道次的影响较小。熔覆层内部组织形态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从细长的枝状晶向胞状晶转变,再逐渐形成稳态块状晶。熔覆层内各位置的显微硬度值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大,随后逐渐减小。较大的热流密度会导致基材参与熔覆的质量增加,但降低了基材的抗弯曲强度,加大了熔覆层及基材断裂的可能性。当热流密度为36.09×10^(6) W/m^(2)时,是一组较为理想的工艺参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热流密度 WC/Co陶瓷熔覆层 显微组织 高速钢刀具 多道熔覆
下载PDF
高焓流场球头外形气动热试验研究
15
作者 田润雨 龚红明 +2 位作者 常雨 刘济春 江涛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I0001,共13页
再入地球大气层时,飞行器的再入速度极高,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为了研究高焓流动导致的热化学非平衡现象,在高焓膨胀风洞FD-14X中开展了球头外形的热流测量试验以及CFD仿真模拟。FD-14X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新建成的高焓膨... 再入地球大气层时,飞行器的再入速度极高,面临严重的气动加热问题。为了研究高焓流动导致的热化学非平衡现象,在高焓膨胀风洞FD-14X中开展了球头外形的热流测量试验以及CFD仿真模拟。FD-14X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新建成的高焓膨胀风洞,速度模拟能力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总温模拟能力超过10000 K,能够产生总焓70 MJ/kg的试验气体。试验来流总焓16.9~63.5 MJ/kg,球头直径20~50 mm,流场采用自发光拍照,同时CFD仿真采用Park双温非平衡模型计算球头绕流流场。试验与仿真结果表明:来流总焓大于5 MJ/kg时,球头绕流场存在显著的热化学非平衡现象;304钢模型壁面在来流总焓小于20 MJ/kg时表现为非催化壁面特性,在来流总焓大于30 MJ/kg时表现为催化壁面特性;当球头表面镀氧化锆膜、来流总焓49.5 MJ/kg时,球头壁面表现为非催化壁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焓膨胀风洞 球头 高温效应 热化学非平衡 壁面催化/非催化特性 热流
下载PDF
高强钢焊接接头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明瑞 向婷 +4 位作者 高志伟 曹积轩 綦政凯 余永辉 李桓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4年第6期64-72,共9页
高强钢以出色的力学性能在焊接结构的应用量急剧增加,其焊接接头性能已逐步成为研究焦点。为了解决高强钢焊接易出现冷裂纹、热影响区软化脆化、低温冲击韧度不高等问题,获得高强钢焊接接头优良强韧匹配。在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工艺... 高强钢以出色的力学性能在焊接结构的应用量急剧增加,其焊接接头性能已逐步成为研究焦点。为了解决高强钢焊接易出现冷裂纹、热影响区软化脆化、低温冲击韧度不高等问题,获得高强钢焊接接头优良强韧匹配。在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接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高强钢焊接接头优化方法,对严格控制热输入、焊前预热并控制热输入和研发并采用药芯焊丝这3种焊接接头优化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对3种优化方法下的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发现通过这3种接头优化方法可避免焊接接头产生裂纹、获得良好的韧性组织和力学性能优良的焊接接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焊接接头 焊接热输入 焊前预热 药芯焊丝
下载PDF
S-Zorb脱硫反应器锥体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17
作者 崔显华 马众颖 《化工管理》 2024年第4期151-153,共3页
S-Zorb脱硫反应器是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中的核心设备,制造主体材料为12Cr2Mo1R(H)钢,其中反应器的锥体制造是反应器制造的难点。由于锥体壁厚相对较厚、焊缝多、焊接工作量大,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需要制定严格的制造工艺和过程检... S-Zorb脱硫反应器是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中的核心设备,制造主体材料为12Cr2Mo1R(H)钢,其中反应器的锥体制造是反应器制造的难点。由于锥体壁厚相对较厚、焊缝多、焊接工作量大,制造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需要制定严格的制造工艺和过程检验方法,确保脱硫反应器的制造质量。文章以180万吨/年S-Zorb脱硫反应器的锥体为例,分析了锥体的设计结构、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对提高同类产品的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Zorb脱硫反应器 锥体制造 制造工艺 质量控制
下载PDF
电弧风洞高焓流动模拟及壁面催化效应研究
18
作者 周凯 武建英 +1 位作者 李小鹏 欧东斌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4期803-811,共9页
对电弧风洞高焓流动进行模拟时,基于其高温复杂流场特性,对比不同热化学模型、壁面催化条件、流场一体化及分体计算等多种数值计算条件下,电弧风洞内部、出口流场特性及典型模型壁面热流分布。结果表明,模型距离喷管出口较近时,流场分... 对电弧风洞高焓流动进行模拟时,基于其高温复杂流场特性,对比不同热化学模型、壁面催化条件、流场一体化及分体计算等多种数值计算条件下,电弧风洞内部、出口流场特性及典型模型壁面热流分布。结果表明,模型距离喷管出口较近时,流场分体计算可以提高计算效率,但是模型距离喷管出口较远时,则必须采用一体化计算保证计算精度,数值模拟单温度热平衡模型计算得到的等热流模型表面热流高出双温度热非平衡模型6.99%。同时对电弧风洞高焓流动壁面催化效应开展研究,通过X射线扫描电镜对3组类型热流传感器表面元素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热流传感器表面催化属性对气动热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壁面催化效应会显著增加试验模型表面气动热环境,采用无氧铜基体的塞式量热计进行电弧风洞热流测量时,其表面会被氧化成CuO,数值模拟壁面采用有限催化条件γ=0.022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更接近,也与文献中CuO的催化复合系数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风洞 高焓流动 数值模拟 壁面催化效应 热流率
下载PDF
热流密度对平行圆盘间隙中一维可压缩流动影响分析
19
作者 李玉立 郭良斌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以高压圆盘气体轴承平行间隙中一维可压缩理想流动分析结果为基础,在考虑平行圆盘间隙内面积变化、壁面摩擦和热量输入时,通过理论推导及程序编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平行气膜区气膜对称线上一维模型的马赫数、静温和静压的分布规... 以高压圆盘气体轴承平行间隙中一维可压缩理想流动分析结果为基础,在考虑平行圆盘间隙内面积变化、壁面摩擦和热量输入时,通过理论推导及程序编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得到了平行气膜区气膜对称线上一维模型的马赫数、静温和静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一维模型而言,气膜对称线上的马赫数始终呈现下降的趋势,静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静压呈现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在整个平行气膜间隙中,热量的输入会导致马赫数下降的速率减缓,当热流密度不大时,马赫数受热量输入的影响很小,而热流密度较大时,热量输入对马赫数有较明显的影响;静温受热量输入的影响很大,且热流密度越大,温度上升的越明显,静压受热量输入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圆盘气体轴承 平行间隙 一维定常流动 热流密度 数值计算方法
下载PDF
外热流扰动下航天器精密控温系统的设计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耿利寅 张传强 +3 位作者 童叶龙 韩东阳 孟恒辉 彭方汉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7,共8页
对于航天器精密控温系统,外热流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被控对象温度稳定性的主要扰动来源。文章以一个典型的航天器精密控温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融合空间外热流扰动、系统热设计状态和控温算法的系统统一数学模型。经简化实现模型的线性... 对于航天器精密控温系统,外热流的周期性波动是影响被控对象温度稳定性的主要扰动来源。文章以一个典型的航天器精密控温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融合空间外热流扰动、系统热设计状态和控温算法的系统统一数学模型。经简化实现模型的线性化后,采用频率响应法对系统进行分析,获得了系统稳态输出的理论解。文章从航天器热控设计实际出发,分析了各热物理参数和控制参数对系统输出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以降低外热流扰动引起的温度波动为目标的热设计和控温参数优化原则和方向。文章还以海洋盐度探测卫星综合孔径辐射计天线接收机的高稳定度控温设计为实例,展示了按照上述优化原则和思路调整热控措施和控温参数,经仿真计算对比不同参数的输出效果,最终获得理想控温效果的过程。该实例验证了文章理论解和优化设计指导思路的正确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热控 精密控温 外热流扰动 温度稳定性 比例积分控温 参数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