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Wind-Induced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Lateral Load Resisting Systems
1
作者 Chinwuba Arum Akinloye Akinkunmi 《Engineering(科研)》 2011年第3期236-247,共12页
Due to excessive displacements of tall buildings occasioned by lateral loads, lateral load resisting systems are usually provided to curtail the load effect. The resistance may be offered by Frame Action, Shear Walls,... Due to excessive displacements of tall buildings occasioned by lateral loads, lateral load resisting systems are usually provided to curtail the load effect. The resistance may be offered by Frame Action, Shear Walls, or combined Walls and Frames (also known as Dual System). In this study, finite element based software, ETABS, was used to generate and analyse three-dimensional building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various lateral load resisting systems. Three models were used, one each for the three resisting systems. Each model consisted of three samples representing three different building heights of 45 m, 75 m, and 99 m. Wind Design Spreadsheet complying with the appropriate British Standards was used to compute preliminary wind load coefficients using the wind speed values from the relevant wind isopleth map of Nigeria as primary data. Lateral wind load was then applied at floor levels of each of the building samples. Each building sample was subjected to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oth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s of storey tops and interstorey drifts. The results of the work showed that the dual system was the most efficient lateral-load resisting system based on deflection criterion, as they yielded the least values for lateral displacements and inter-storey drifts. The moment frame was the least stiff of the resisting systems, yielding the highest values of both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the inter-storey dr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 FRAME SHEAR Wall Dual System Inter-Storey DRIFT LATERAL displacement wind Load
下载PDF
Multi-Laser Beams Measuring System for High Precision Detection on Displacement of Wind Fields
2
作者 Li-Min Zhou Ya-Dong Jiang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A novel multi-laser beams measuring system (MLBM) for high precision detection on displacement of flow fields based on laser backscatter was designed and studied. MLBM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 ... A novel multi-laser beams measuring system (MLBM) for high precision detection on displacement of flow fields based on laser backscatter was designed and studied. MLBM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 high stability, and no limitation of the monochromaticity of laser. By circumventing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backscattering on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target echo detection, high precision detection on backscatter density of laser by signal processing was achieved. Furthermore, the signal densities of various distances were extracted by time sampling and precise frequency control of digital circuit. Finally, the MLBM system including devices integrated of emitting and reviving equipments and program was obtained. Detec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our system has high precision and the measurement error could be controlled within 5% to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x Terms--displacement laser backscatter multi-laser beams wind measurement.
下载PDF
Mechanistic Drifting Forecast Model for A Small Semi-Submersible Drifter Under Tide–Wind–Wave Conditions 被引量:2
3
作者 ZHANG Wei-na HUANG Hui-ming +2 位作者 WANG Yi-gang CHEN Da-ke ZHANG lin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99-109,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drifting motion of a small semi-submersible drifte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regarding monitoring surface currents and the floating pollutants in coastal regions. This work addresses this issue by esta... Understanding the drifting motion of a small semi-submersible drifte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regarding monitoring surface currents and the floating pollutants in coastal regions. This work addresses this issue by establishing a mechanistic drifting forecast model based on kinetic analysis. Taking tide–wind–wav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orecast model is validated against in situ drifting experiment in the Radial Sand Ridges. Model results show good performance with respect to the measured drifting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migrating back and forth twice a day with daily downwind displacements. Trajectory model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dividual hydrodynamic forcing. The tidal current is the fundamental dynamic condition in the Radial Sand Ridges and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drifting distance. However, it loses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the daily displacement of the used drifter. The simulations reveal that different hydrodynamic forces dominate the daily displacement of the used drifter at different wind scales. The wave-induced mass transport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daily displacement at Beaufort wind scale 5–6; while wind drag contributes mostly at wind scale 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drifting experiment mechanistic drifting forecast model tide–wind–wave coupled conditions small semi-submersible drifter daily displacement
下载PDF
Vibration analysis of wind tunnel support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旭 张家泰 +2 位作者 董国庆 张国友 刘德富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4年第5期510-512,共3页
In order to enable a wind tunnel support to have a high enough natural frequency to prevent experiencing mechanical resonance and excessive vibration displacement, five kinds of wind tunnel support structures have bee... In order to enable a wind tunnel support to have a high enough natural frequency to prevent experiencing mechanical resonance and excessive vibration displacement, five kinds of wind tunnel support structures have been simulated and analyzed individually under five different load conditions by means of a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method. With natural frequency and three directions vibration displacement given, simulation and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dditional supports is more beneficial than heightening the rigidity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in support pillars and adopting steel wrappers on the pillars to increase natural frequency of support structure. Increasing the rigidity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adopting steel wrappers and providing additional supports are all helpful in reducing three directions vibration Max displacement. and additional supports are comparatively more effective. Therefore, a structure scheme with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upport pillars, steel wrappers and additional supports should be adopted in practical wind tunnel support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 tunnel support finite element natural frequency three directions Max displacement
下载PDF
沿海地区台风荷载下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斜裂缝试验研究
5
作者 李瑞鸽 卢玉华 +3 位作者 王刚 林宏剑 王建君 倪金龙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49,156,共7页
为研究沿海地区低抗震设防烈度条件下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的开裂原因,采用PKPM软件分析了某13层框架结构住宅在台风荷载和6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结构的层间位移,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基本风压下,该工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6度抗震设防烈度... 为研究沿海地区低抗震设防烈度条件下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的开裂原因,采用PKPM软件分析了某13层框架结构住宅在台风荷载和6度抗震设防烈度下结构的层间位移,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基本风压下,该工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6度抗震设防烈度时基本相当。同时进行了一榀足尺框架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主体结构还在弹性阶段时,模型的整体刚度就急剧下降,填充墙就已经开裂。当试件的位移角达到1/1 092时,填充墙开裂严重,此时相当于刚度修正后的13层框架住宅案例在1.27kN/m^(2)的风压下的表现。因此按照目前的结构设计参数取值和施工构造措施,沿海地区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的开裂在所难免。为避免该斜裂缝发生,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采取新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粒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 风荷载 斜裂缝 层间位移
下载PDF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单桩基础侧向位移估计研究
6
作者 于华明 何奇 +1 位作者 孙博 蔡德泉 《自动化仪表》 CAS 2024年第7期34-39,共6页
常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单桩基础侧向位移估计模型的构建多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但该算法无法准确计算出海水与单桩基础之间的耦合力,估计准确率较低。对此,提出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单桩基础侧向位移估计研究。首先,根据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与... 常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单桩基础侧向位移估计模型的构建多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但该算法无法准确计算出海水与单桩基础之间的耦合力,估计准确率较低。对此,提出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单桩基础侧向位移估计研究。首先,根据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与连接单桩基础的基本结构,将单桩基础结构进行断面划分,建立单桩基础结构动力学方程。然后,结合海水域、桩基区域和两者交界处这三个场域,求取海水与单桩基础之间的耦合力,并计算单桩基础的受力值。基于此,采用风力和海浪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基础的累积应变指数型经验式,构建单桩基础侧向位移估计模型。以某海域NREL 5 MW单桩基础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为算例,对所提模型进行仿真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更高的估计准确率,即准确率在98%以上。该模型能够更好地监测和评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修复或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单桩基础 侧向位移 动力学方程 模型构建
下载PDF
多绳摩擦提升系统钢丝绳张力时程研究
7
作者 申跃奎 朱新雨 +1 位作者 李泽纬 李洋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多绳摩擦提升机是连接矿下与地上的唯一枢纽,保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但针对多绳摩擦钢丝绳张力的相关研究较少。以提升系统中的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对已有文献中的钢丝绳张力公式进行改进;通过现场实测得到钢丝绳张力的试验值,对改进后的... 多绳摩擦提升机是连接矿下与地上的唯一枢纽,保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但针对多绳摩擦钢丝绳张力的相关研究较少。以提升系统中的钢丝绳为研究对象,对已有文献中的钢丝绳张力公式进行改进;通过现场实测得到钢丝绳张力的试验值,对改进后的公式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值以及改进前的公式对比分析;最后当容器满载时对井架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钢丝绳张力公式计算的理论值和试验值的最大张力差为7.6376%,和改进前公式的最大张力差为0.0703%,吻合较好。提升系统运行瞬间加载点在水平X、竖直Y方向的振幅迅速增大至峰值后急剧下降,而后慢慢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多绳缠绕提升 钢丝绳张力 动态仿真 位移响应
下载PDF
档端横向位移激励下架空导线非同期摇摆分析
8
作者 胡鑫 宋彪 多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3013-13021,共9页
紧凑型架空导线非同期摇摆是导致相间风偏闪络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然而相对于单相导线与绝缘子的风偏响应研究,不同相导线非同期摇摆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缺乏,本质机理尚不明确。为探究架空导线非同期摇摆机理,以档端横向位移激励为研究切... 紧凑型架空导线非同期摇摆是导致相间风偏闪络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然而相对于单相导线与绝缘子的风偏响应研究,不同相导线非同期摇摆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缺乏,本质机理尚不明确。为探究架空导线非同期摇摆机理,以档端横向位移激励为研究切入点,建立了大风工况下存在档端位移激励的架空导线风偏摆动计算模型,推导得出模型稳态响应的非线性渐进解,直观展现了档端激励与导线响应之间的数学关系,分析了架空导线非同期摇摆的参变响应特性,并通过工程实例绘制了非同期摇摆时程响应曲线图与参变响应折线图。研究表明:档端横向位移激励能改变架空导线风偏运动的重力参数,可以导致不同相导线非同期摇摆现象的发生;架空导线动态响应幅值与档端位移激励幅值、水平张力呈正比,与档距、导线单位质量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架空导线 档端横向位移激励 非同期摇摆 非线性渐进法 风偏响应
下载PDF
桥梁气动外形改变对大跨桁梁桥抗风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敬大德 苏益 《中外公路》 2024年第1期119-125,共7页
随着交通业及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不断出现桥梁在满足其交通运输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开发诸如旅游等方面的其他可利用功能,导致结构气动外形及透风率发生显著变化。该文以某主跨1088 m的双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为背景,通过全桥气弹模型风洞... 随着交通业及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不断出现桥梁在满足其交通运输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开发诸如旅游等方面的其他可利用功能,导致结构气动外形及透风率发生显著变化。该文以某主跨1088 m的双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为背景,通过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对其抗风性能进行重新评估,在研究结构抗风稳定性的前提下评估行人舒适度问题。结果表明:基于景区开发的桥梁气动外形改变前后结构动力特性几乎不变,且均未发生涡激振动及颤振等空气动力失稳;气动外形改变后结构横向及竖向的静风位移响应明显增大,在扭转方向二者存在一定差异但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基于景区开发的桥梁气动外形改变导致结构竖向抖振响应减小,但横向及扭转抖振响应均显著增大,经计算,结构舒适度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结构 抗风性能 静风位移响应 抖振响应 舒适度
下载PDF
大间距下高耸双烟囱风致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雷伟 王骑 +1 位作者 李明水 李志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双烟囱结构在自然风作用下存在气动干扰效应,从而诱发较大风致振动,威胁结构安全.合理计算和预测风振响应是双烟囱抗风设计的关键.以某中心距为8倍平均直径的双烟囱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刚性模型测力和气弹模型测振风洞试验,将试验结果... 双烟囱结构在自然风作用下存在气动干扰效应,从而诱发较大风致振动,威胁结构安全.合理计算和预测风振响应是双烟囱抗风设计的关键.以某中心距为8倍平均直径的双烟囱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刚性模型测力和气弹模型测振风洞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中国规范、欧洲规范和CICIND(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规范计算值进行比较,详细研究双烟囱在不同风向角下的风致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囱串列布置下,迎风侧烟囱具有遮挡和干扰效应,一方面使得背风侧烟囱底部弯矩减小,另一方面使其横风向位移大于在其他风向角下的值;由于厂房的干扰效应,风振系数中国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接近;当烟囱高度超过厂房高度后,计算值较试验值偏大;对于横向响应,中国规范计算值较试验值大37.1%,欧洲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接近,仅偏小6.9%,CICIND规范计算值比试验值小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烟囱 风洞试验 设计规范 风振系数 横风向位移
下载PDF
风电机组高塔一阶涡激振动特性研究
11
作者 李学平 罗勇水 +3 位作者 张军华 林勇刚 赵海燕 杨世锡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4,共8页
针对风力发电机组钢制高塔的涡激振动问题,采用固体-流体相结合的仿真方法对停机状态的塔架一阶涡激振动特性进行研究。首先以某2.5 MW、140 m高塔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塔架-叶片耦合结构仿真模型,利用模态和CFD仿真分析塔架一阶涡激振... 针对风力发电机组钢制高塔的涡激振动问题,采用固体-流体相结合的仿真方法对停机状态的塔架一阶涡激振动特性进行研究。首先以某2.5 MW、140 m高塔机组为研究对象,建立塔架-叶片耦合结构仿真模型,利用模态和CFD仿真分析塔架一阶涡激振动的共振频率和共振风速范围,表明该风电机组塔架存在发生一阶涡激振动的风险;然后提出一种基于固体-流体迭代快速仿真一阶涡激振动最大位移计算方法,考虑叶片对塔架涡激振动的耦合作用,得到最大振动位移。现场测试表明实测最大一阶涡激振动位移与仿真结果基本相符,验证了该仿真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涡激振动 最大位移 固体-流体迭代 现场测试
下载PDF
一种仅用单相绕组的新型绝对式角位移传感器
12
作者 张治滔 陈锡侯 邓豪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6,共7页
绕组结构是影响旋转变压器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VR旋转变压器的感应绕组和励磁绕组之间存在寄生电容,容易干扰信号。针对上述问题,在VR旋转变压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仅有单相绕组的定子和叶片形转子,结合电桥测量及自感原理的新型绝... 绕组结构是影响旋转变压器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VR旋转变压器的感应绕组和励磁绕组之间存在寄生电容,容易干扰信号。针对上述问题,在VR旋转变压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仅有单相绕组的定子和叶片形转子,结合电桥测量及自感原理的新型绝对式角位移传感器。通过切换电路改变绕线方式,实现精机和粗机绕线的切换,进而实现传感器的绝对测量。采用有限元仿真验证了分析的可行性,得到传感器精机和粗机结构仿真误差峰峰值分别为55.8″和5291″。搭建实验平台,设计传感器样机并进行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传感器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在0~360°的采样范围内误差峰峰值约为0.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角位移测量 单相绕组 旋转变压器 绕线切换
下载PDF
小型垂直轴风力机叶片流固耦合分析
13
作者 韩兆辉 郭志平 张艳锋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0,共6页
这里选取旋转直径为2m的垂直轴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对象为参考某1000W垂直轴风力机叶片,叶片翼型为NACA0021,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相互验证的方法。对垂直轴风力机叶片进行实验位移测试分析,并使用ANSYS Workbench对叶片进行... 这里选取旋转直径为2m的垂直轴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该研究对象为参考某1000W垂直轴风力机叶片,叶片翼型为NACA0021,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相互验证的方法。对垂直轴风力机叶片进行实验位移测试分析,并使用ANSYS Workbench对叶片进行流固耦合分析,调用系统耦合器实现数据的相互传递,完成对叶片的双向耦合计算。研究风力机叶片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应力应变。研究结果表明:风载使叶片产生变形,且沿叶片展向有较大幅度的位移;随着风速的增加,叶片位移增加明显。叶片来流方向压力大于背流方向压力,沿叶片展向叶片位移变形曲线上下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风力机叶片 位移 变形 流场
下载PDF
一种定子单绕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转子位移控制方法
14
作者 王川川 张峻豪 +3 位作者 金璐 牛赵翔 杜军成 王惠军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4年第3期289-299,共11页
提出了一种用于定子单绕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BLSRM)的转子位移控制方法。首先介绍了定子单绕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等效磁路法建立悬浮力和刚度的数学模型。其次,建... 提出了一种用于定子单绕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Bearingless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BLSRM)的转子位移控制方法。首先介绍了定子单绕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等效磁路法建立悬浮力和刚度的数学模型。其次,建立了转子动力学模型以获取悬浮力与转子位移间的关系模型。最后,设计了一台实验样机并在电机上进行悬浮控制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 转子位移 单饶组定子 控制
下载PDF
覆冰拉线测风塔钢绞线预应力施加方法
15
作者 杨艳明 闻燕军 +5 位作者 霍伟光 刘江 王厚波 曹定波 周道成 李玉刚 《新技术新工艺》 2024年第2期26-31,共6页
拉线测风塔是由直立的桁架结构塔身和沿高度方向斜向布置的数层钢绞线组成的高耸结构。在正常设计和建造的情况下,测风塔结构物发生破坏的概率之高在土工结构物中实属罕见。其中,有不少测风塔的结构破坏是在风荷载和覆冰荷载联合作用下... 拉线测风塔是由直立的桁架结构塔身和沿高度方向斜向布置的数层钢绞线组成的高耸结构。在正常设计和建造的情况下,测风塔结构物发生破坏的概率之高在土工结构物中实属罕见。其中,有不少测风塔的结构破坏是在风荷载和覆冰荷载联合作用下发生的。目前,由于我国对覆冰荷载和风荷载联合作用下测风塔结构整体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所以有必要进行如下研究。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拉线测风塔模型,根据规范对其施加风荷载和覆冰荷载,通过改变钢绞线的预应力大小,观察塔身的节点位移情况,总结覆冰情况下拉线测风塔塔身位移规律,并最终确定更加合理的钢绞线预应力施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线测风塔 高耸结构 风载荷 覆冰荷载 预应力 节点位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算法及风机基础监测应用
16
作者 潘国俊 胡金林 《现代测绘》 2024年第3期50-53,共4页
安全监测是大型风机建筑物的健康保障。由于风机往往处于复杂环境,对其基础的沉降监测和预报非常重要。而传统预报方法存在精度低、可靠性差等局限性。以某风机基础多期沉降监测数据为例,给出15台风机基础各18个监测点的竖向位移。同时... 安全监测是大型风机建筑物的健康保障。由于风机往往处于复杂环境,对其基础的沉降监测和预报非常重要。而传统预报方法存在精度低、可靠性差等局限性。以某风机基础多期沉降监测数据为例,给出15台风机基础各18个监测点的竖向位移。同时,利用粒子群算法对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全局参数寻优,建立风机基础的竖向位移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报精度比传统灰色模型方法和小波神经网络方法分别提高22.9%和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基础 粒子群优化 沉降监测 小波神经网络
下载PDF
风电机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
17
作者 饶吉来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针对风电机组动力响应引起的稳定性问题,文章研究了不同风速下的叶片与塔架一体化风力机数值响应情况。基于SolidWorks建立风力机三维结构模型,提取叶根和叶尖质点,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不同风速变化情况下的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对风... 针对风电机组动力响应引起的稳定性问题,文章研究了不同风速下的叶片与塔架一体化风力机数值响应情况。基于SolidWorks建立风力机三维结构模型,提取叶根和叶尖质点,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不同风速变化情况下的应力及位移变化趋势。对风力机摆振方向与挥舞方向的风速衰减进行研究,探讨了叶片表面附近流场剪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风速下,叶尖、叶根应力及位移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自然风经过风力机时,风能被有效捕获,进而呈现规律性衰减。研究结果为风力机运行动力学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应力 位移 数值分析 风能捕获
下载PDF
风荷载作用下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结构响应分析
18
作者 尹义文 《江西建材》 2024年第4期277-280,共4页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新兴的高效施工方法,而风荷载是影响高层建筑安全的主要因素。文中针对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结合装配式建筑结构模型,明确了高层建筑关键节点位移响应振型和位移进行特征... 模块化装配式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新兴的高效施工方法,而风荷载是影响高层建筑安全的主要因素。文中针对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结合装配式建筑结构模型,明确了高层建筑关键节点位移响应振型和位移进行特征。结果表明,风荷载作用下装配式结构振动周期最大值为1.67 s,变形方向主要在风荷载施加方向,且位移变化范围为-24.82~29.48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施工 建模 风荷载 位移曲线 响应分析
下载PDF
分数槽集中绕组感应电机启动转矩特性分析
19
作者 骆皓 朱正鹏 +2 位作者 肖一凡 翟长春 陈艳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4年第10期88-96,I0010,共10页
分数槽集中绕组(FSCW)结构感应电机气隙中含有丰富的磁动势谐波,电机直接启动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电流和较大的转矩脉动,选择合适的电机启动方法在确保提供电机启动所需的能量,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成本、提高效率。本文将基于FSCW结构的... 分数槽集中绕组(FSCW)结构感应电机气隙中含有丰富的磁动势谐波,电机直接启动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电流和较大的转矩脉动,选择合适的电机启动方法在确保提供电机启动所需的能量,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成本、提高效率。本文将基于FSCW结构的感应电机研究硬启动和软启动这两种不同的启动方式。全电压法(硬启动)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其可能会对电机寿命产生影响;降压降频启动(软启动)则是另一个方法,可以减少启动所需的能量消耗。首先,根据绕组理论建立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通过电磁耦合理论的电磁转矩理论,分析了硬启动和软启动两种工况下的启动转矩、非主导极对数谐波磁场对转矩脉动的影响;然后,基于虚位移法推导出电磁转矩表达式;最后,基于电磁转矩理论讨论了两种启动方式下的电磁转矩和转矩脉动。此外,还通过理论计算、有限元仿真和试验验证了软启动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槽集中绕组 硬启动 软启动 虚位移法 电磁转矩
下载PDF
陆地风电空心锥形基础水平循环承载特性研究
20
作者 梁昊 吴宇旗 李大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6-314,共9页
通过开展砂土中等幅值和变幅值循环加载模型试验,针对空心锥形基础累积位移、转角和水平刚度进行研究。等幅值加载过程中,空心锥形基础沿加载方向减速移动,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基础尺寸和荷载幅值对累积水平位移和转角影响显著,当荷载幅值... 通过开展砂土中等幅值和变幅值循环加载模型试验,针对空心锥形基础累积位移、转角和水平刚度进行研究。等幅值加载过程中,空心锥形基础沿加载方向减速移动,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基础尺寸和荷载幅值对累积水平位移和转角影响显著,当荷载幅值δ_(b)为0.2和0.5时,位移量和倾角随底板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而当δ_(b)为0.8时,位移量和倾角随底板直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δ_(b)为0.2、0.5和0.8时,水平刚度随底板直径的增大分别降低39%、59.7%、43.9%。变幅值加载过程中,空心锥形基础在幅值逐级增加时沿加载方向加速移动,水平刚度随基础底板直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幅值逐级递减时沿加载方向减速移动,水平刚度随基础底板直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位移量和倾角在幅值逐级递增时最大,逐级递减次之,等幅值加载最小。通过对无量纲化累积转角拟合,提出等幅值累积转角计算公式,经验证,计算公式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风电场 基础 循环荷载 等幅值循环 变幅值循环 累积位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