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05篇文章
< 1 2 2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fforestation increases microbial diversity in low-carbon soils
1
作者 Xuesen Pang Chuankuan Wang +1 位作者 Chengjie Ren Zhenghu Zho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Afforest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mprovement.A meta-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China,which has the largest plantation area globally,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pl... Afforest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mprovement.A meta-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China,which has the largest plantation area globally,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plantings o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afforestation o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as positive across the country.Random forest algorithm suggested that soil carb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gulating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 positive response was only found with new plantings on low-carbon bare lands but not on high-carbon farmlands and grasslands.In addition,afforestation with broadleaved species increased microbial diversity,whereas planting with conifers had no effect on microbial diversity.This study clarified the effects of plantings o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improve the multiple functionalities(e.g.,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during plantation establis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orestATION Microbial diversity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Species-energy theory Plantations
下载PDF
Soil quality index as a tool for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monoculture conversion planning on afforested,reclaimed mine land
2
作者 Marcin Pietrzykowsk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3-74,共12页
In Central Europe, a large portion of post-mining sites were afforested with Scots pin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adaptability and a tolerance for poor habitat at the beginning of forest ecosystem development. C... In Central Europe, a large portion of post-mining sites were afforested with Scots pin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adaptability and a tolerance for poor habitat at the beginning of forest ecosystem development. Conversion of monoculture on mine sites into more biodi- verse mixed hardwood forests, especially on more fertile deposits, can be an emerging need in this part of Europe in next decades. The ability to classify the forests at these post-mining sites will facilitate proper species selection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and formation of the developed ecosystem's stability.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guidelines that can be followed to assess reclaimed mine soil (RMS) quality, using the mine soil quality index (MSQI) and a classification of developed forest sites as a basis of tree-stand species selection and conversion of pine monocul- ture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on four post-mining facilities (lignite, hard coal, sulphur, and sand pit mining areas) on different RMS sub- strates dominant in Central Europe.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following features of the soil: texture soil nutrients (Ca, Mg, K, Na, P); acidity (pH KC1); and Corg-to-Nt ratio in the initial organic horizon.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s using the MSQI validation correlation (at p =0.05) with vegetation features af- fected by succession: aboveground biomass of forest floor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s of vascular plant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EUenberg's (2009) system). Eventually, in the analysed data set, the MSQI ranged from 0.270 for soils on quaternary sands to 0.720 for a mix of quaternary loamy sands with neogene clays. Potential forest habitat types and the role of the pine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ree stands on different RMS parent rock substrate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sites afforestATION pine monoculture conversion soil quality index forest habitat classification.
下载PDF
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的价值取向、保障措施及当代启示
3
作者 黄海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重视植树造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以固其地”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公共价值取向的主要代表;“以为民资”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经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以时种树”的理念,既是中国古人对植树技术长期总结... 重视植树造林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以固其地”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公共价值取向的主要代表;“以为民资”思想是中国古代植树造林经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以时种树”的理念,既是中国古人对植树技术长期总结的结果,也是历代统治者对植树造林的制度性安排。这些思想和理念对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是要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植树造林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桂南不同造林模式对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隆卫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06-109,119,共5页
[目的]摸清不同造林模式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探寻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藤县3种常见造林模式林(纯林、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林下灌木层、草本层从植物种... [目的]摸清不同造林模式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探寻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藤县3种常见造林模式林(纯林、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林下灌木层、草本层从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纯林、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33、36、29种和32、29、9种。3种造林模式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玉叶金花和地稔,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草本层优势种为铁芒萁,求米草为纯林优势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以人工-天然混交林最高,纯林最低,除均匀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人工-天然混交林和纯林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不同造林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相似性系数均普遍较低。[结论]混交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高,是未来林地经营培育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模式 混交林 灌草层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果分析
5
作者 林智勇 廖鹏辉 +3 位作者 李文开 张纪卯 康永武 黄宇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于2019—202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林场开展毛红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及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混交树种的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的早期效果。结果表明,5年生的毛6杉4、初植密度为3330株... 于2019—202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林场开展毛红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及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混交树种的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的早期效果。结果表明,5年生的毛6杉4、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株行距2 m×1.5 m)的混交林中,毛红椿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林分总蓄积量均最高,分别达6.97 m、8.77 cm、7.13 cm、3.10 m、0.0173 m^(3)、34.60 m^(3)·hm^(-2)、48.03 m^(3)·hm^(-2),比平均值高出38.84%、21.30%、25.09%、42.86%、88.04%、1.66倍、1.01倍;杉木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最高,分别达5.33 m、0.0173 m^(3)、34.68 m^(3)·hm^(-2);比平均值高出22.53%、1.08倍、2.18倍。毛2杉8、初植密度2505株·hm^(-2)(株行距2 m×2 m)的混交林中,杉木的地径、胸径和冠幅均最高,分别达10.67 cm、8.17 cm、2.67 m,分别比平均值高出52.60%、52.36%、47.33%。结果表明,在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时,宜用较大密度种植,初始造林密度适合在2505~3330株·hm^(-2);且相应加大毛红椿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杉木 混交林 生长效果
下载PDF
3种混交林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6
作者 杨慧琴 向涌旗 +7 位作者 吕倩 尹必然 汤智韧 张妍 陈刚 赖家明 范川 李贤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60-3371,共12页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 土壤微生物是参与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重要成员。造林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但造林初期驱动的土壤理化因子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分析由珍稀乡土树种组成的三种新造混交林(BB:银杏Ginkgo biloba⁃桢楠Phoebe zhennan;CB:香椿Toona sinensis⁃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桢楠Phoebe zhennan;MB: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香椿Toona sinensis⁃玉兰Yulania denudata)表层(0—20 cm)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功能类群及其土壤理化因子,并以草灌化未造林地作对照(CK),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不同林型造林初期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于CK,表现为MB>BB>CB>CK,主要受到土壤孔隙度、水解性氮的影响。(2)土壤真菌门水平优势类群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MB中的被孢霉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与CK相比,球囊菌门与Leptodiscella相对丰度在各林型中均降低。(3)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与置换多元方差(Adonis)分析表明,造林初期,造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1)。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全钾、水解性氮、土壤容重及土壤碳氮比是影响真菌群落指示种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被孢霉门与水解性氮、碳氮比、全氮、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均呈正相关,与全钾呈负相关。(4)真菌群落主要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病理营养型次之;造林后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降低,而土壤腐生菌的相对丰度在BB与MB处理中反而显著增加(P<0.05);MB处理中动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真菌优势功能类群主要受到土壤pH、土壤孔隙度、土壤碳氮比(C/N)、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影响。造林初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发生了显著改变,阔阔混交林较针阔混交林变化更加明显,其中多种阔叶树混交林病原菌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群落 功能类群 土壤理化性质 造林初期 混交林
下载PDF
吉林西部栗钙土区造林树种配置模式研究
7
作者 顾美影 陈淑华 +3 位作者 冷志巍 马盈慧 李振洲 刘歧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6期115-120,共6页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吉林西部栗钙土区经济树种的造林模式,通过4个经济树种(山杏、沙棘、柠条锦鸡儿、柽柳)、6个造林配置模式(山杏×沙棘、山杏×柠条锦鸡儿、山杏×柽柳、柽柳×沙棘、柽柳×柠条锦鸡儿、沙棘×...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吉林西部栗钙土区经济树种的造林模式,通过4个经济树种(山杏、沙棘、柠条锦鸡儿、柽柳)、6个造林配置模式(山杏×沙棘、山杏×柠条锦鸡儿、山杏×柽柳、柽柳×沙棘、柽柳×柠条锦鸡儿、沙棘×柠条锦鸡儿),采用带状混交于栗钙土区进行造林试验,分析栗钙土区不同造林配置模式下的造林成活率、生长量等。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式下各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模式5和模式6中的柠条锦鸡儿、模式4中的柽柳成活率最高,达到100%,模式2中山杏的成活率最低,为54.5%,其他配置模式苗木成活率均达到64%以上,4个树种总平均成活率为82%以上。在不同模式下各树种的平均树高、地径和冠幅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的造林模式下相同树种2023年的树高、地径和冠幅大部分均显著高于2022年,只有柽柳模式4中的树高和模式4与5的地径在2022年和2023年的差异不显著。4个树种在树高方面,山杏与沙棘、山杏与柠条锦鸡儿、沙棘与柠条锦鸡儿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地径方面,山杏与柠条锦鸡儿、山杏与柽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冠幅方面,沙棘与柽柳、山杏与柽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模式6(沙棘×柠条锦鸡儿)为栗钙土区最佳造林模式,模式5(柽柳×柠条锦鸡儿)次之,以这2种模式在栗钙土区造林,既可以确保苗木成活率及生长量,又能达到在生长空间上相互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钙土 造林模式 成活率 生长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移植生物结皮集雨面的集雨效率及其抗侵蚀破损能力
8
作者 陈钧儒 江子昊 +1 位作者 肖波 窦韦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人工生物结皮集雨面的集雨效果及抗侵蚀破损能力。[方法]以人工移植培养的藻类和藓类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以裸土为对照,分别对其进行野外模拟降雨和抗侵蚀试验(坡面冲刷、土壤静水崩解和单雨滴溅蚀试验)...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类型人工生物结皮集雨面的集雨效果及抗侵蚀破损能力。[方法]以人工移植培养的藻类和藓类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以裸土为对照,分别对其进行野外模拟降雨和抗侵蚀试验(坡面冲刷、土壤静水崩解和单雨滴溅蚀试验),分析不同类型集雨面的集雨效率与土壤抗冲系数、土壤崩解速率和溅蚀量等抗侵蚀能力指标的差异。[结果](1)生物结皮集雨面显著提高集雨效率。当雨强为100 mm/h时,相较于裸土,生物结皮集雨面的集雨效率显著提高33.3%(F=300.12,p<0.001)。(2)生物结皮显著降低产沙量并提高抗冲系数。与裸土相比,藻结皮和藓结皮的产沙量分别减少178.8%和364.6%,藓结皮和藻结皮的最大抗冲系数分别是裸土的4.6,2.8倍。(3)生物结皮显著降低土壤崩解速率和最大崩解率,且不同生物结皮类型差异显著。与裸土(6.46 g/min)相比,藻结皮和藓结皮的土壤崩解速率分别降低35.0%和60.2%;生物结皮平均最大崩解率较裸土降低23.8%。(4)生物结皮显著提高临界击穿雨滴动能并降低土壤溅蚀量。藓结皮和藻结皮的临界击穿雨滴动能分别是裸土(0.5 J)的3.9,21.9倍。同时,生物结皮较裸土(0.156 g)的单雨滴溅蚀量平均减少75.3%。[结论]人工移植培养的生物结皮集雨面显著提高集雨效率和表层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对旱区集雨措施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集雨造林 水土保持 生态恢复 土壤侵蚀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科尔沁沙地奈曼沙区小叶杨防护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欣宇 杨光 +3 位作者 陆乃静 李庆原 秦忠 宁岩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6,共8页
[目的]探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奈曼旗沙区小叶杨(Populus simonii)防护林造林密度对林下植被的影响,提出适宜植被群落多样性恢复与稳定性发展的造林密度。[方法]以自然恢复状态下,林龄相近的3种典型造林密度类型(867~1022株/hm^(2),1444~1... [目的]探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奈曼旗沙区小叶杨(Populus simonii)防护林造林密度对林下植被的影响,提出适宜植被群落多样性恢复与稳定性发展的造林密度。[方法]以自然恢复状态下,林龄相近的3种典型造林密度类型(867~1022株/hm^(2),1444~1667株/hm^(2),2177~2322株/hm^(2))的小叶杨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每木检尺、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植被群落结构等调查,对野外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造林可以显著提高植被恢复与演替速度,造林密度的大小对林下植被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有显著影响,随着造林密度的减小,林下草本生物量、物种组成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大,植物恢复程度、群落稳定性上升;造林密度与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数量、林下植被盖度、林下草本生物量等植被特征指标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当小叶杨防护林造林密度为867~1022株/hm^(2)时,群落与未经开垦的草地样地的群落相似性最高,植被群落演替逐渐向地带性植被发展,与其他造林密度相比更有利于研究区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恢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造林密度 人工防护林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桂东引种香合欢造林成效初报
10
作者 莫宗明 谭长强 +1 位作者 方小玉 李伟彬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4期47-49,共3页
为调整森林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广西东部的国有大桂山林场从桂西北天然分布区引种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对其4年生引种林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香合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林木保存率达到95.3%,平均树高4.19 m,平... 为调整森林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广西东部的国有大桂山林场从桂西北天然分布区引种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对其4年生引种林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香合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林木保存率达到95.3%,平均树高4.19 m,平均胸径4.6 cm,平均冠幅2.36 m,郁闭度0.5,树高和胸径均呈正态分布,主干通直和较通直的林木比例高达77.4%,林木没有遭受中度及以上林业有害生物为害,适宜培育用材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引种 人工造林 造林成效 香合欢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滨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水力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张马啸 黄小艳 +3 位作者 邹志广 李树斌 潘辉 周丽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1,161,共8页
以1年生木麻黄、尾巨桉、马大相思和黑木相思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轻度、中度、重度处理,探讨不同滨海沙地造林树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水势及不同器官水力学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叶片水势在干旱胁迫下均低于对照,... 以1年生木麻黄、尾巨桉、马大相思和黑木相思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轻度、中度、重度处理,探讨不同滨海沙地造林树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水势及不同器官水力学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叶片水势在干旱胁迫下均低于对照,但不同叶位的叶片水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不同。木麻黄中部和顶部叶片的水势在中度胁迫时增高,尾巨桉和马大相思底部叶在重度干旱时水势显著下降(P<0.05),其中部和顶部叶水势在重度干旱时上升,黑木相思各叶位在干旱条件下的平均水势均高于其他3个树种;尾巨桉和马大相思根部的导水率均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黑木相思根和枝的导水率在重度干旱时却较中度升高,4个树种茎的导水率在遭受轻度干旱时均显著高于对照;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4个树种不同器官的比导率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再降的趋势(除黑木相思的根和枝外)。可见,不同滨海树种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采取的适应策略不同,马大相思和黑木相思采取降低根的导水率和比导率、提高茎和枝的导水率和比导率来适应轻度干旱,而木麻黄则采取提高根和茎的导水率、降低枝的导水率来适应轻度干旱。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木麻黄、尾巨桉和马大相思各器官的比导率均下降,黑木相思通过降低根和枝的导水率和比导率、增大水势延迟叶片脱水来适应中度干旱逆境,结果对滨海沙地耐旱树种的选育及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造林树种 干旱胁迫 水势 导水率 比导率 适应策略
下载PDF
平原水网区田林水共生森林覆盖率提升设计研究——以浙江省嘉善县长秀村为例
12
作者 杨愉新 沈晓春 +3 位作者 张诗楠 汪之璇 屠帆 王嘉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平原水网区以农田、水系为主,森林覆盖率低,难以满足国家关于生态绿色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提升平原水网区的森林覆盖率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浙江省嘉善县长秀村为例,基于田林水... 平原水网区以农田、水系为主,森林覆盖率低,难以满足国家关于生态绿色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提升平原水网区的森林覆盖率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浙江省嘉善县长秀村为例,基于田林水共生理论,提出平原水网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设计方案,通过道路、河流、农田、村庄的绿化优化设计,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前提下,能够有效提升森林覆盖率.该方案对平原水网区绿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林水共生 森林覆盖率 乡村绿化 嘉善县长秀村
下载PDF
绿化造林工程中人工林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季如春 王君 +1 位作者 柳耿辉 林憬晨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常规的人工林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方法主要使用不规则块状补植技术进行整地处理,易受林木覆盖度影响,导致造林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人工绿化造林工程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方法,即进行苗木选择与精细整地处理,优化混交造... 常规的人工林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方法主要使用不规则块状补植技术进行整地处理,易受林木覆盖度影响,导致造林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人工绿化造林工程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方法,即进行苗木选择与精细整地处理,优化混交造林栽植抚育过程,从而完成人工林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人工绿化造林工程不同宽度带状混交造林方法在不同带状混交林宽度下的林木生长量、成活率、保存率均较高,证明设计的混交造林方法的造林效果较好,具有可靠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造林工程 人工林 不同宽度 带状混交 造林方法
下载PDF
新疆昌吉州荒漠化防治中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
14
作者 马靖 孙桂丽 周建会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荒漠化防治造林树种,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部荒漠化防治树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从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经济性及观赏性4个方面开展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建议选取梭梭、沙拐枣、多枝柽柳、胡杨... 为筛选出适宜荒漠化防治造林树种,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部荒漠化防治树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从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经济性及观赏性4个方面开展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建议选取梭梭、沙拐枣、多枝柽柳、胡杨、黑果枸杞、沙棘作为中度以上荒漠化区的首选树种,建议选取白蜡、白榆、新疆杨、宁夏枸杞作为轻度以下荒漠化区的首选树种。(2)防风固沙树种建议选择排名靠前的梭梭、沙拐枣、多枝柽柳,其生态适应性强,防风固沙性能优良;水土保持林建议选择梭梭、柽柳、沙拐枣和柠条锦鸡儿;农田防护林建议选择白蜡、白榆、新疆杨、梭梭。(3)经济林树种建议选取梭梭接种肉苁蓉、宁夏枸杞和沙棘为主栽树种,黑果枸杞、文冠果、细枝岩黄耆可作为试验推广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吉州 荒漠化防治 造林树种 适宜性
下载PDF
花榈木林下造林效果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许正武 胡国华 +2 位作者 胡红亮 胡茶清 宋曰钦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4期28-30,62,共4页
为了解花榈木林下造林效果,采用1年生花榈木实生苗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杉木林下进行造林试验,调查花榈木生长量。结果表明:1年生花榈木苗木成活率高,生长良好,不同坡向、坡位的林分环境因子存在差异,但在1个生长季节内对花榈木苗木成活... 为了解花榈木林下造林效果,采用1年生花榈木实生苗在不同坡向、坡位的杉木林下进行造林试验,调查花榈木生长量。结果表明:1年生花榈木苗木成活率高,生长良好,不同坡向、坡位的林分环境因子存在差异,但在1个生长季节内对花榈木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影响没有规律性,需要进行较长期观测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榈木 林下造林 生长量 成活率 环境因子
下载PDF
荒山造林树种的选择与造林技术
16
作者 杜海涛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荒山造林地块交通不便,多为远山、高山和瘦山,立地条件较差,土壤瘠薄,不但是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短、负积温多,无霜期长,而且受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低、保存率少。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荒山造林作为改... 荒山造林地块交通不便,多为远山、高山和瘦山,立地条件较差,土壤瘠薄,不但是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短、负积温多,无霜期长,而且受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低、保存率少。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逐渐重视,荒山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愈发得到相应的重视。借助荒山造林的方式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良好发展,同时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质量,进而创设优质的生活环境。对此该文主要从适地适树原则、生态优先原则、混交原则以及稳定原则等方面分析了荒山造林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同时阐述了造林树种的具体选择,并对荒山造林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山造林 基本原则 造林技术
下载PDF
云南省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调查评估研究--以大理州为例
17
作者 杨本远 李金亮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结合GIS对下发的国家级、省级及县(市、区)自提补充图斑根据用地评估范围指标和调查评估指标进行调查评估分析是否适宜纳入造林绿化空间并提出大理州森林覆盖率和林地保有量目标,结果表明:(1)纳入造林绿化空间图斑有49887个,面积105485.... 结合GIS对下发的国家级、省级及县(市、区)自提补充图斑根据用地评估范围指标和调查评估指标进行调查评估分析是否适宜纳入造林绿化空间并提出大理州森林覆盖率和林地保有量目标,结果表明:(1)纳入造林绿化空间图斑有49887个,面积105485.29 hm^(2);(2)在2020年大理州林地面积1874676.52 hm^(2),森林覆盖率58.07%的基础上,大理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大理州林业和草原草局共同研究提出大理州森林覆盖率和林地保有量目标是:2020-2025年底林地保有量124428.06 hm^(2),森林覆盖率58.75%,2025-2030年底林地保有量123935.7 hm^(2),森林覆盖率59.39%;2030-2035林地保有量123478.55 hm^(2),森林覆盖率60.02%。针对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与“国土三调”成果地类现状存在不一致、林草部门的退化林修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需进行人工造林修复、地块细碎等问题,籍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评估范围指标 调查评估指标 造林绿化空间 森林覆盖率 林地保有量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人工造林对土壤养分和肥力的影响
18
作者 罗红 普布顿珠 +3 位作者 刘宏伟 嘎玛群宗 吴建普 韦红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8,共8页
【目的】研究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地和邻近未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旨在为西藏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及其林分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对该区人工造林地土壤肥力的系统性认识。【方法】以人工林(造林地)及其对照地(... 【目的】研究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地和邻近未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旨在为西藏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及其林分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对该区人工造林地土壤肥力的系统性认识。【方法】以人工林(造林地)及其对照地(和造林地邻近的具有相同初始条件的非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样地法,于2016年7—11月对54对样地0~80 cm土层分4层(0~20,20~40,40~60,60~80 cm)进行土壤调查取样,测定各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土壤密度(BD)、土壤质量含水量(MWC)、pH值、土壤粒径分布(PSD)等理化性质,通过两个关联样本检验方法、养分分级、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人工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人工林较对照地0~80 cm土层剖面土壤BD、TP和AP分别显著降低了6.0%、10.5%和36.5%,MWC、TN和SOM分别显著增加了22.4%、28.6%和16.8%,AP变幅最大,TN增幅最高,pH、AK、TK、AN和PSD变化不显著。未造林地氮、磷、钾、有机质养分等级属于“稍缺”或更差水平的样地占比均在63.1%以上,TN养分等级最差;人工林氮、磷、钾、有机质养分等级属于“稍缺”或更差水平的样地占比均在73%以上,AP养分等级最差,AP由“不缺水平”转为“缺”水平的样地比例最高。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分级排序为TP>AK>TK>AP>SOM>AN>TN(“>”左侧养分状况优于右侧,下同),人工林的排序为TP>AK>TK>TN>SOM>AN>AP。土壤肥力主要受有机质、全氮、土壤砂粒含量的综合影响,人工林和对照地差异不显著。【结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作为西藏人工造林的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对土壤BD、MWC、TN、TP、AP、SOM影响显著,造林后人工林土壤密度、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质、氮素理化性质趋好,而磷素养分条件变差。人工林土壤最缺AP,土壤养分由未造林地的N限制最强烈转变为了人工林的P限制最强烈,土壤肥力的提升受AP限制,但无论造林与否,土壤养分均表现为普遍缺乏。西藏人工造林应加强土肥管理,注重土壤养分的整体提升,造林前可加强有机肥的使用,后期管护注重磷肥的使用,以提高造林成效、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造林 土壤养分 养分分级 土壤肥力 因子得分
下载PDF
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19
作者 魏志聪 罗晓敏 +2 位作者 石福习 曹俊林 毛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 [目的]揭示典型人工林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和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估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取江西省武夷山西坡杉木林、枫香林、枫香-木荷混交林和弃耕地,调查了0—10 cm和10—30 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全氮(DTN)和溶解性全磷(DTP)浓度以及DOM芳香化程度,分析了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退耕还林对土壤DOM含量的影响趋势取决于造林树种,但退耕还林地土壤DOC∶DTP和DTN∶DTP均高于弃耕地;(2)在0—10 cm中,枫香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高于弃耕地,在10—30 cm中,杉木林土壤DOM的芳香族碳含量则低于弃耕地;(3)枫香林和混交林0—1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均低于弃耕地,而杉木林10—30 cm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则高于弃耕地;(4)土壤DOM生物降解性与DOC∶DTN∶DTP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但与芳香族碳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碳质量调控土壤DOM生物降解性。[结论]树种决定着武夷山西坡退耕还林地土壤DOM数量和芳香化程度,而且碳质量是驱动退耕还林后土壤DOM生物降解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和评估亚热带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生物降解性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亚热带森林 造林
下载PDF
阜新地区油松造林技术研究
20
作者 付鑫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期85-87,共3页
油松是干旱区域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其根系发达、抗贫瘠、耐旱耐寒、成林速度快,可广泛用于干旱区域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林等。该文结合阜新市实际,从林地准备、造林苗准备、林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干旱地区油松的造林技术,为提高油松在... 油松是干旱区域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其根系发达、抗贫瘠、耐旱耐寒、成林速度快,可广泛用于干旱区域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林等。该文结合阜新市实际,从林地准备、造林苗准备、林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干旱地区油松的造林技术,为提高油松在干旱地区造林的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造林 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