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ghts into SO_2 and H_2O co-adsorption on Cu(100) surface with calculation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1
作者 魏薪 董超芳 +3 位作者 陈章华 黄建业 肖葵 李晓刚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102-4109,共8页
The co-adsorption behaviors of SO2 and H2 O on face-centered cubic Cu(100) ideal surface were studied using the GGA-r PBE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with slab models. The optimized structures of sing... The co-adsorption behaviors of SO2 and H2 O on face-centered cubic Cu(100) ideal surface were studied using the GGA-r PBE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with slab models. The optimized structures of single H2 O and SO2 on Cu(100) surface were calculated at the coverage of 0.25 ML(molecular layer) and 0.5 M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chemical adsorption of them on Cu(100) surface. The adsorbed structures, adsorption energy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including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 valence charge density, Bader charge analysis and 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PDOS) of co-adsorbed structures of H2 O and SO2 were investigated to illustr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dsorbates and surface. H2 O and SO2 can adsorb on surface of Cu atoms chemically via molecule form at the coverage of 0.25 ML, while H2 O dissociated into OH adsorbed on surface and H bonded with SO2 which keeps away from surface at the coverage of 0.5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H2O Cu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O-ADSORPTION slab model adsorption energy charge transfer
下载PDF
Dynamic analysis of slab track on multi-layer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s subjected to train loads 被引量:5
2
作者 Zhan Yongxiang Yao Hailin +1 位作者 Lu Zheng Yu Dongm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4年第4期731-740,共10页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a slab track on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s subjected to moving train loads are investigated by a semi-analytical approach. The track model is described as an upper Euler beam to si...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a slab track on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s subjected to moving train loads are investigated by a semi-analytical approach. The track model is described as an upper Euler beam to simulate the rails and a lower Euler beam to model the slab. Rail pads between the rails and slab are represented by a continuous layer of springs and dashpots. A series of point loads are formulated to describe the moving train load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rack-ground systems are solved using the double Fourier transform,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s in the time domain are obtained by the 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rain load with high velocity will generate a larger response in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 than the lower velocity load, and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pore pressur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ground surface. The anisotropic parameters of a surface soil layer will have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displacement and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than those of the subsoil layer.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taking ground soil as homogeneous isotropic soil is unsafe for the case of RE 〈 1 and RG 〈 1, so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oundation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sign for high train velo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b track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aturated soil Biot's theory train load dynamic response
下载PDF
配置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1
3
作者 夏成亮 史庆轩 赵元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8-378,共11页
为计算配有常用抗冲切钢筋(箍筋和栓钉)的钢筋混凝土(RC)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结合梁斜拉破坏机理和修正压力场理论(MCFT)提出一种配有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计算方法.首先根据MCFT推导出配有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的... 为计算配有常用抗冲切钢筋(箍筋和栓钉)的钢筋混凝土(RC)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结合梁斜拉破坏机理和修正压力场理论(MCFT)提出一种配有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计算方法.首先根据MCFT推导出配有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的临界斜裂缝倾角计算式;然后,假定冲切破坏时临界截面周长范围内的抗冲切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将临界斜裂缝倾角代入MCFT推导出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最后,使用该方法和美国规范(ACI 318-19)方法计算62个配有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试验的冲切承载力,并分析了混凝土强度、板有效厚度、柱截面边长、抗弯钢筋配筋率及抗冲切钢筋配筋率对节点抗冲切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MCFT推导出的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均值为0.96,变异系数为0.20;节点的冲切承载力与上述影响因素呈非线性正相关.该方法可用于配有抗冲切钢筋的RC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节点 冲切承载力 修正压力场理论 临界斜裂缝倾角 冲切配筋率
下载PDF
移动轮轨力作用下浮置板轨道柔度系数研究
4
作者 谭新宇 刘卫丰 +2 位作者 姜博龙 张宇 张百岩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98-1905,共8页
轨道柔度系数矩阵建立了移动轮轨力与轮轨接触点处钢轨位移响应之间的关系,是解析模型中对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进行耦合的关键和难点。本文在已有三维离散支承浮置板轨道频域解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移动轮轨力作用下浮置板轨道柔度系数的... 轨道柔度系数矩阵建立了移动轮轨力与轮轨接触点处钢轨位移响应之间的关系,是解析模型中对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进行耦合的关键和难点。本文在已有三维离散支承浮置板轨道频域解析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移动轮轨力作用下浮置板轨道柔度系数的求解方法。利用固定坐标系和移动坐标系间的关系,将浮置板轨道柔度系数的求解转化为对移动谐振荷载作用下钢轨固定点频域位移响应的积分的计算,为三维列车-浮置板轨道耦合解析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并量化了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自编程序对浮置板轨道柔度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同一转向架内,前轴左侧轮轨力对前轴右侧轮轨接触点处的轨道柔度系数与该力对后轴左侧轮轨接触点处的轨道柔度系数大小相近,二维模型忽略了此影响;二维计算模型无法准确反映板在全部模态频率处的振动响应,进而影响轨道柔度系数的计算准确性;对浮置板轨道动力特性进行精细化分析时,宜使用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置板轨道 轨道柔度系数 三维频域模型 无限周期结构理论 Kirchhoff薄板理论
下载PDF
城市地铁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动力特性研究
5
作者 崔旭浩 郑强 +2 位作者 吕欣乐 刘子安 魏泓基 《交通工程》 2024年第2期44-48,55,共6页
为研究城市地铁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建立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轨道系统进行了谐响应分析,探究了系统的振动传递情况;进一步结合车轨耦合理论,建立车辆-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为研究城市地铁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建立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轨道系统进行了谐响应分析,探究了系统的振动传递情况;进一步结合车轨耦合理论,建立车辆-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相比于普通道床,橡胶弹簧浮置板道床在减缓振动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能有效降低由车辆运行所引起的振动,增强地铁轨道的运行稳定性,延长轨道结构的使用寿命,从而为提高城市地铁的整体性能和运营效率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 车辆-轨道耦合理论 动力特性
下载PDF
陡倾片麻岩滑坡演化过程研究——以兰陵溪滑坡为例
6
作者 王建平 马思哲 党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 弯曲-倾倒破坏是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一种变形模式,当其折断面贯通形成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引入反转应力法、梁板强度理论对滑坡变形模式与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岩质斜坡具有典型的陡倾顺层、岩体结构软硬相间的特点,为其发生弯曲-倾倒破坏提供了先天性条件。②差异性风化是兰陵溪滑坡发生弯曲-倾倒变形的主要原因,片状片麻岩抗弯强度变弱,促使片麻岩逐渐发生弯曲,最后产生弯曲折断-倾倒变形破坏。③兰陵溪滑坡演化过程历经差异性风化、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倾倒破坏、折断面贯通等4个阶段,所有折断面贯通形成潜在滑移面时,斜坡演化为滑坡。研究成果可为该滑坡工程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同类型岩质斜坡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弯曲-倾倒破坏 软硬相间 差异性风化 反转应力法 梁板强度理论 兰陵溪滑坡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空心板梁桥钢横梁加固研究
7
作者 王佳伟 《现代工程科技》 2024年第20期37-40,共4页
在我国桥梁建设过程中,上部结构常采用空心板结构,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空心板的病害也越来越多。从经济和社会影响角度分析可知,拆除重建存在较多弊端,因此空心板桥梁的加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加固方法展开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铰缝... 在我国桥梁建设过程中,上部结构常采用空心板结构,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空心板的病害也越来越多。从经济和社会影响角度分析可知,拆除重建存在较多弊端,因此空心板桥梁的加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加固方法展开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铰缝破坏对空心板梁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铰缝承载力、钢横梁道数、竖向钢筋直径、上锚板厚度四个控制因素的合理取值,提出了验算钢横梁加固空心板模型方法及合理参数选取,为空心板桥梁加固提供理论分析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结构 铰缝破坏 空心板梁桥 加固理论
下载PDF
柔性承台下复合地基应力和沉降计算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忠苗 陈洪 吴慧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1-454,共4页
柔性承台下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与刚性承台下复合地基有很大差别,常用的复合地基应力和沉降计算理论均基于刚性承台下复合地基,使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利用Mindlin解与Boussinesq解联合求解柔性承台下复合地基的附加应力,可以得到与... 柔性承台下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与刚性承台下复合地基有很大差别,常用的复合地基应力和沉降计算理论均基于刚性承台下复合地基,使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利用Mindlin解与Boussinesq解联合求解柔性承台下复合地基的附加应力,可以得到与实际较符合的应力分布。利用Vesic小孔扩张理论计算桩体刺入柔性承台的量,并对分层总和法求得的沉降进行修正,可以得到与实测接近的沉降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承台 刚性承台 复合地基沉降 MINDLIN解 BOUSSINESQ解 Vesic小孔扩张理论
下载PDF
甲醛在CeO_2(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蒋仕宇 滕波涛 +4 位作者 鲁继青 刘雪松 杨培芳 杨飞勇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25-2031,共7页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甲醛在以桥氧为端面的CeO2(111)稳定表面上的吸附行为.通过对不同覆盖度,不同吸附位的甲醛吸附构型、吸附能及电子态密度的分析发现,甲醛在CeO2(111)表面存在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研究了甲醛在以桥氧为端面的CeO2(111)稳定表面上的吸附行为.通过对不同覆盖度,不同吸附位的甲醛吸附构型、吸附能及电子态密度的分析发现,甲醛在CeO2(111)表面存在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两种情况.化学吸附结构中甲醛的碳、氧原子分别与表面的氧、铈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CH2O2物种;吸附能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与自由甲醛分子相比,物理吸附的甲醛构型变化不大,其吸附能较小.利用CNEB(climbing 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计算了甲醛在CeO2(111)表面的初步解离反应活化能(约1.71eV),远高于甲醛脱附能垒,这与甲醛在清洁CeO2(111)表面程序升温脱附实验中产物主要为甲醛的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甲醛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态密度
下载PDF
苯在Au(100)表面化学吸附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曹梅娟 陈文凯 +2 位作者 刘书红 许莹 李俊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采用局域密度泛函理论(LDA)的VWN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苯分子在Au(100)面的吸附情况.构型优化的结果表明,苯分子在穴位吸附活性最高,吸附能为-184.8~-184.3kJ·mol-1,苯环发生扭曲,C—C键明显拉长,出现了介于... 采用局域密度泛函理论(LDA)的VWN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苯分子在Au(100)面的吸附情况.构型优化的结果表明,苯分子在穴位吸附活性最高,吸附能为-184.8~-184.3kJ·mol-1,苯环发生扭曲,C—C键明显拉长,出现了介于苯和1,4-环己二烯之间的船状构型,船头的2个C原子从sp2杂化重新进行sp3杂化.苯分子在桥位和顶位的吸附活性较低,吸附能分别为-156.7~-145.3kJ·mol-1、-116.5~-117.0kJ·mol-1,苯分子构型有稍微的改变.轨道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吸附之后苯分子的轨道简并度降低,苯分子的LUMO轨道和邻近Au原子的dz2轨道叠加比较好,两个对位的C原子以双σ键形式连接到表面邻近的Au原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100)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下载PDF
山区公路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方法及其设计理论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杨锡武 张永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561-1571,共11页
提出了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方法及加筋桥减载原理,通过模型试验证明了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的有效性及影响加筋桥减载效果的因素。根据加筋桥减载原理和模型试验结果,建立了加筋桥减载的结构力学模型,推导了加筋桥减载结构设计的计算公... 提出了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方法及加筋桥减载原理,通过模型试验证明了高填方涵洞加筋桥减载的有效性及影响加筋桥减载效果的因素。根据加筋桥减载原理和模型试验结果,建立了加筋桥减载的结构力学模型,推导了加筋桥减载结构设计的计算公式,包括加筋桥的加筋设计荷载计算公式、加筋桥的数量(层数)计算公式、加筋桥的锚固长度计算公式以及加筋桥的加筋长度(跨径)计算公式等,为加筋桥减载结构设计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计算依据,并通过现场涵洞测试证明了加筋桥减载的良好效果。模型试验和现场测试表明,加筋桥减载具有减载效果好、施工工艺简单和结构性能安全可靠等优点,不但适用于高填方涵洞减载,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填埋式地下洞室的减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填方涵洞 加筋桥 减载 理论
下载PDF
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上板式轨道动力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蔡袁强 王玉 曹志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54,共7页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板式轨道-下卧饱和土体系统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双层弹性Euler梁来模拟板式轨道中的钢轨和轨道板,采用弹簧-阻尼器来模拟轨下垫圈。列车荷载采用一系列移动的点荷载来模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板式轨道-下卧饱和土体系统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双层弹性Euler梁来模拟板式轨道中的钢轨和轨道板,采用弹簧-阻尼器来模拟轨下垫圈。列车荷载采用一系列移动的点荷载来模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间模型,并假定半空间土体表面与轨道板接触面完全透水。利用Fourier变换方法在变换域内求解轨道和土体的控制方程,饱和土体动力响应在时域内的结果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求得。文章中主要研究了轨道板刚度和土体渗透系数对土体位移和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土体中液相介质的存在会对土体的振动响应产生很大影响,且适当增大轨道板刚度可有效控制高速列车引起的土体动力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荷载 动力响应 板式轨道 BIOT理论
下载PDF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分析模型对比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璐 段雨芬 高培培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8-943,共6页
为了对比弹性地基叠合梁理论、弹性地基梁-板理论和梁-体有限元理论在分析无砟轨道结构受力时的差别,基于这3种无砟轨道结构力学理论建立了无砟轨道结构分析模型,分析2种不同线下基础上CRTSⅡ和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情况.结... 为了对比弹性地基叠合梁理论、弹性地基梁-板理论和梁-体有限元理论在分析无砟轨道结构受力时的差别,基于这3种无砟轨道结构力学理论建立了无砟轨道结构分析模型,分析2种不同线下基础上CRTSⅡ和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由于弹性地基叠合梁理论分析模型考虑的因素较少,计算所得结果与其他2种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且与轨道板实际受力情况存在一定差别;弹性地基梁-板理论分析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轨道板和底座弯曲变形,计算结果比其他2种分析模型偏大约30%,设计偏于安全;梁-体有限元理论分析模型可真实反映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但分析模型相对复杂,对工程设计人员要求较高,一般用于无砟轨道结构的研发和设计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弹性地基叠合梁理论 弹性地基梁-板理论 梁-体有限元理论
下载PDF
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的弹塑性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东坡 刘洋 +1 位作者 裴向军 石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7-1153,共7页
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过程伴随复杂的能量转化,基于经验或Hertz接触理论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击设计与实际状况有较大出入.为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滚石冲击响应计算方法,引入Olsson针对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板提出的冲击动力控制方程,... 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过程伴随复杂的能量转化,基于经验或Hertz接触理论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击设计与实际状况有较大出入.为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滚石冲击响应计算方法,引入Olsson针对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板提出的冲击动力控制方程,结合弹塑性接触理论开展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分析,并与Hertz解及动力有限元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Hertz理论解由于仅考虑板的弹性变形,其峰值冲击力较弹塑性理论解和动力有限元解分别增大31.8%和77.1%,其最大压痕深度较后两者分别增大17.3%和61.8%,而基于弹塑性接触准则的冲击动力响应更加接近于动力有限元解,趋于真实,且避免了复杂建模过程,高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石 冲击 钢筋混凝土板 弹塑性理论
下载PDF
苯在Ag(100)表面吸附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曹梅娟 陈文凯 +3 位作者 刘书红 陆春海 许莹 李俊篯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3-227,共5页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平板周期模型方法,研究了苯在Ag(100)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相对稳定性.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比较发现,苯在Ag(100)表面的吸附属于较强的化学作用,穴位吸附的稳定性优于桥位,顶位吸... 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平板周期模型方法,研究了苯在Ag(100)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相对稳定性.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比较发现,苯在Ag(100)表面的吸附属于较强的化学作用,穴位吸附的稳定性优于桥位,顶位吸附最不稳定.吸附的苯分子的平衡构型发生扭曲,C-C键有较大程度的伸长;C-H键的键长基本不变,但是偏离苯环平面,并背离Ag(100)表面.在吸附过程中,电子由苯向表面银原子转移.本文给出了详细的轨道示意图和电荷布居分析,并且与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100)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平板周期模型
下载PDF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徐香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6-1131,共6页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Cu2O(111) 吸附 二聚体 离解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四边简支双向叠合板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40
17
作者 周绪红 张微伟 +1 位作者 吴方伯 李定乾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54-57,94,共5页
对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进行了抗弯刚度分析,基于弹性薄板原理,按照正交各向异性板推导四边简支单向预应力矩形板的相应计算公式,通过自编程序求解出双向叠合板在四边简支边界条件下的计算系数,并编制成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相对应... 对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进行了抗弯刚度分析,基于弹性薄板原理,按照正交各向异性板推导四边简支单向预应力矩形板的相应计算公式,通过自编程序求解出双向叠合板在四边简支边界条件下的计算系数,并编制成与普通钢筋混凝土双向板相对应的表格,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通过与现浇四边简支双向板弹性计算系数的比较可知,在预应力双向叠合板的设计中,应将预制构件沿短跨方向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节省钢材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双向叠合板 四边简支 弹性薄板理论
下载PDF
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密肋复合墙体开裂荷载计算 被引量:16
18
作者 黄炜 陈国新 +2 位作者 姚谦峰 俞茂宏 荆罡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4-99,共6页
通过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介绍墙体的主要破坏过程和受力特点;采用考虑中间主应力σ2影响、拉压性能不同且适用于各种材料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墙体初始开裂荷载的实用计算公式,并与采用最... 通过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介绍墙体的主要破坏过程和受力特点;采用考虑中间主应力σ2影响、拉压性能不同且适用于各种材料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推导出墙体初始开裂荷载的实用计算公式,并与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所得到的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得到的开裂荷载值与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的计算值相比更接近试验值,对于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经济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肋壁板结构 密肋复合墙体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最大拉应力理论 开裂荷载
下载PDF
氧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霞 陈文凯 +1 位作者 徐香兰 陆春海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96-702,共7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氧分子和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对氧分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相关计算和比较发现,覆盖度为0.25单层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氧分子倾斜地吸附在...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P基组下研究了氧分子和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对氧分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相关计算和比较发现,覆盖度为0.25单层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氧分子倾斜地吸附在CuCl(111)表面的顶位时比较稳定,吸附后O2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O2分子相比发生了红移.态密度和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O2分子的电荷转移.氧原子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计算结果表明,氧原子倾向于以穴位(hollow)吸附在CuCl(111)表面,通过Mulliken电荷布居和态密度分析对氧原子在CuCl表面的吸附行为作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氧气 氯化亚铜 周期平板模型
下载PDF
苯在CuCl(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文凯 王霞 +2 位作者 陈展虹 陆春海 郑金德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8-752,共5页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讨了苯分子在CuCl(111)表面上不同覆盖度下不同吸附位上的平行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随覆盖度的减小,吸附作用增强,Cl位上的吸附是稳定的吸附模式,在低覆盖度下吸附能约为74 kJ/mol,在顶位和穴位上...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讨了苯分子在CuCl(111)表面上不同覆盖度下不同吸附位上的平行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随覆盖度的减小,吸附作用增强,Cl位上的吸附是稳定的吸附模式,在低覆盖度下吸附能约为74 kJ/mol,在顶位和穴位上的吸附属于较弱的物理吸附.同时对吸附前后的电子布居和态密度进行了分析.吸附过程中,苯分子的π电子向底物转移,同时Cu的3d轨道的电子反馈给苯的反键π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亚铜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平板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