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a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of source kitchens and their effe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Basin,we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Zhihuan Qin Liming +3 位作者 Qiu Nansheng Zhong Ningning Zhang Zhenying Li We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9-72,共14页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Basin, there are multiple depressions with multiple sets of source rocks. Therefore, the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sources are complex, 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Basin, there are multiple depressions with multiple sets of source rocks. Therefore, the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 sources are complex, an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hydrocarbon vary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belts. The evolution of the Che- Mo palaeohigh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We studied the combina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s, using as an example the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Basin (including the Yongjin, Zhengshacun, Moxizhuang and Luliang uplift areas). The study was based on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crude oil and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histories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fore the Paleogene there were two hydrocarbon-generating depressions: the Western Well Penl depression and the Changji depression on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the Che-Mo palaeohigh, respectively. The Permian source kitchen had been generating hydrocarbon continuously since Triassic and reached high maturity stage in the Cretaceous period. After Paleogene, the adjustment of the Che-Mo palaeohigh led to the subsidence of the Changji depression and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reached mature stage and became the main source kitchens. However,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Well Penl depression were still in a low maturity stage and did not generate oil because of the adjustment of tectonic movements. As a result,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Junggar Basin, Jurassic source rocks generated oil, but in the Luliang uplift, the crude oil was from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Well Penl depression and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did not contribute. The crude oil in the central Zhengshacun-Moxizhuang belt was from the Permian source rocks in two depressions, and partially from the Jurassic source rocks. The crude oil in the Luliang uplift was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and middle Permian Wuerhe Form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two sets of source kitchens and three accumulation stages. The crude oil in the Yongjin tectonic belt was from the lower Permian, middle Permian and Jurassic source rock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 sets of source kitchens and two accumulation stages. The crude oil in the Zhengshacun tectonic belt was from a combination of source kitchens of lower Permian and middle Permian in the Western Well Penl de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from the superimposition of Jurassic source rocks in the Changji depression in the lat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nterland of the Junggar basin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 oil source combina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accumulation stage
下载PDF
Control of Facies and Potential on Jurassic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Targets in the Hinterland Region of the Junggar Basin 被引量:7
2
作者 CHEN Dongxia PANG Xiongqi +3 位作者 KUANG Jun KANG Dejiang LEI Lei DENG Youg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56-1272,共17页
Exploration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Jurassic System in the hinterland region of the Junggar Basin has a low degree of exploration but huge potential, however the oil/gas accumulation rule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i... Exploration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Jurassic System in the hinterland region of the Junggar Basin has a low degree of exploration but huge potential, however the oil/gas accumulation rule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ie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oil and gas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e facies belt and sedimentary system distribution macroscopically, and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ies of sand 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lithofacies and petrophysical facies microscopically. Controlled by ancient and current tectonic frameworks, most of the discovered oil and ga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system of a palaeo-tectonic belt and an ancient slope belt. Subaqueous branch channels and estuary dams mainly with medium and fine sandstone are the main reservoirs and oil production layers, and sand bodies of high porosity and high permeability have good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ies; the facies controlling effect shows a reservoir controlling geologic model of relatively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s also controlled by relatively low potential energy at the high points of local structure macroscopically, while most of the successful wells are distributed at the high points of local structure, and the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y is good at the place of relatively low potential energy; the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faults, and the reservoirs near the fault in the region of relatively low pressure have good oil and gas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lithologic reservoirs at the depression slope is controll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at positions of relatively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he formation of the reservoir of the Jurassic in the Junggar Basin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favorable facies and low-potential coupling control, and among the currenffy discovered reservoirs and industrial hydrocarbon production wells, more than 90% are developed within the scope of facies- potential index FPI〉0.5, while the FPI and oil saturation of the discovered reservoir and unascertained traps have relatively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By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 model between hydrocarbon- bearing properties of traps and FPI, totally 43 favorable targets are predicted in four main target series of strata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adaowan Formation and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and the most favorable targets include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Shinan Sag, the middle and south of the Mobei Uplift, Cai-35 well area of the Cainan Oilfield, and North-74 well area of the Zhangbei fault-fold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RASSIC facies control effect fluid potential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bearing property hinterland region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曲流河地震沉积学解析
3
作者 王伟刚 魏钦廉 +2 位作者 杨磊磊 桑鹏程 沈雨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092-11101,共10页
为深入探查埋深大、压实作用强、成岩程度高、储层物性差陆相油藏的区域分布规律,在准噶尔盆地腹部通过层序地层理论和基于地震拉平数据体提取的瞬时相位、均方根振幅、分频属性,对下侏罗统进行了地震沉积学解析。共识别出3个层序,SQ1~... 为深入探查埋深大、压实作用强、成岩程度高、储层物性差陆相油藏的区域分布规律,在准噶尔盆地腹部通过层序地层理论和基于地震拉平数据体提取的瞬时相位、均方根振幅、分频属性,对下侏罗统进行了地震沉积学解析。共识别出3个层序,SQ1~SQ2湖侵体系域均以曲河流沉积体系为主,SQ2高位体系域至SQ3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地震属性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河道的形态清晰,位置可靠;河流在迁移演化过程中,河道单一,牛轭湖、决口扇等微相较发育;河流经历了低弯度-宽河床到高弯度-窄河床,再到中弯度-宽河床的演化,流向则由南北向逐渐演变为北东-南西向。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地震资料识别曲流河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属性 拉平地震数据体 曲流河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模式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斌 邱岐 +5 位作者 陆永潮 刘德志 王继远 杜学斌 李振明 李祥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619,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系统开展了盆地原型、层序格架、古地貌恢复和沉积体系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期具有大型坳陷湖盆发育背景,沉积时期地形平缓,坡度小,物源供给充足,水体极浅且频繁动荡,氧化和还原环境交替出现,且整体以氧化环境为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低杂基含量、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长距离搬运、强水动力淘洗、发育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沉积特征;腹部地区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沉积时期优势水系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整体自北向南延伸,发育乌尔禾、克拉玛依及克拉美丽3大物源体系。盆内地形分带性明显,形成扇三角洲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区、前缘区和湖区4个相带,由此在腹部地区形成了“大平原、小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格局,其中平原区和前缘区均为有利砂体发育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模式 上乌尔禾组 百口泉组 上二叠统 下三叠统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
下载PDF
塔西地区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与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成矿机制 被引量:34
5
作者 方维萱 贾润幸 +3 位作者 郭玉乾 李天成 王磊 黄转盈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727-752,共26页
塔西地区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矿床和乌拉根铅锌矿床进入矿山开发期,今后找矿潜力大但成矿机制不明,制约了成矿与找矿预测。基于构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岩相学,以西南天山造山带为核心,塔西地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和后陆盆地对于砂砾岩型... 塔西地区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矿床和乌拉根铅锌矿床进入矿山开发期,今后找矿潜力大但成矿机制不明,制约了成矿与找矿预测。基于构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岩相学,以西南天山造山带为核心,塔西地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和后陆盆地对于砂砾岩型铜矿床、铅锌矿床和铀矿床有不同控制作用:1在西南天山造山带北侧的托云中—新生代后陆盆地系统中,其次级盆地(萨热克巴依中生代山间拉分断陷盆地)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为萨热克式砂砾岩型铜矿赋存层位;2在西南天山造山带南侧的前陆盆地系统中,乌拉根砂砾岩型铅锌矿赋存在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顶部与古近系底部,巴什布拉克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赋存在伽师前陆盆地克孜勒苏群中;3在前陆盆地系统中,古近系顶部和新近系渐新统—中新统为砂岩型铜矿床赋存层位。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识别构造岩相学标志为沥青化蚀变相、沥青化—褪色化蚀变带、碎裂岩化相和沥青化蚀变相多重耦合结构;地球化学岩相学标志包括富含有机碳,矿物包裹体中含有含烃盐水、气态烃-液态烃-气液态烃、轻质油和沥青等有机质类包裹体,低盐度和中盐度成矿流体,Cu-Ag-Mo同体共生矿体,氧化相铜、硫化相铜和钼硫化物等。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成矿机制主要包括:1同生断裂带由走滑拉分断陷发生构造反转后,转变为挤压收缩体制,即烃源岩大规模生烃-排烃机制;2反转构造带、区域性不整合面、滑脱构造带、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砾岩等构造岩相带为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大规模运移构造通道;3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砾岩类下部低渗透率泥质粉砂岩和上部含膏泥岩为岩相岩性圈闭构造岩相学标志;4大规模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与含铜紫红色铁质杂砾岩(氧化相铜)有多相流体多重耦合结构,可能是砂砾岩型铜矿床大规模富集成矿机制,低温卤水沉积叠加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成矿可能是形成砂砾岩型铅锌矿床机制,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多期次混合与氧化相铀被还原可能是砂岩型铀矿富集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型铜矿床 铜铅锌-铀矿床 成矿机制 前陆盆地 后陆盆地 山间拉分断陷盆地 构造岩相学方法 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缓坡型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唐勇 孔玉华 +3 位作者 盛建红 赵克斌 斯春松 史基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7-572,共6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已知的缓坡型岩性油气藏的解剖和成藏控制分析,初步建立了这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成藏要素构成将其称之为缓坡远源相控—断控型成藏模式。其成藏主要受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构成、砂体的成因类...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已知的缓坡型岩性油气藏的解剖和成藏控制分析,初步建立了这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成藏要素构成将其称之为缓坡远源相控—断控型成藏模式。其成藏主要受构造背景、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构成、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叠置样式、是否存在油源断裂等方面因素的控制,并提出了盆地腹部油气藏勘探部署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腹部 岩性油气藏 成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构造特征与油气前景 被引量:22
7
作者 齐雪峰 吴晓智 +1 位作者 刘得光 唐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发育逆冲断裂体系和古隆起两类构造,北部埋藏较浅,呈现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南部埋藏较深,为相对独立的古隆起构造。深层(C-P)油气源较为充足,储集层物性能够得到有效保存:下石炭统发育海陆过渡相暗色泥质烃源岩,资...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发育逆冲断裂体系和古隆起两类构造,北部埋藏较浅,呈现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南部埋藏较深,为相对独立的古隆起构造。深层(C-P)油气源较为充足,储集层物性能够得到有效保存:下石炭统发育海陆过渡相暗色泥质烃源岩,资源量大,有利于自生自储;石炭系火山岩特殊储集层不受埋深限制,深部发育相对优质储集层,并经历了晚海西、晚印支、中燕山和晚燕山运动等4期成藏及其破坏与调整,深层目的层埋藏越深,离烃源岩越近,越易自生自储,围绕继承性古隆起可以形成深盆高温高压天然气藏成藏组合模式。石炭系火山岩厚度大,分布广,且发育一系列大型正向构造,是十分现实的勘探领域。莫索湾凸起莫深1井钻达7500m,钻揭石炭系700m,证实腹部深层石炭系发育火山岩特殊储集层,展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腹部 深层 构造特征 油气资源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振宏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丁文龙 姚素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3,共4页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 )和浅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 ) ,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发育逆断层 ,易形成冲起构造 ;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 ,发育正断层 ,一般形成... 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断裂分为深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下层位 )和浅层断裂系统 (断开三叠系及以上层位 ) ,深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 ,发育逆断层 ,易形成冲起构造 ;浅层断裂系统主要形成于燕山早期 ,发育正断层 ,一般形成地堑、地垒。断裂呈现多种平面展布样式 ,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主要构造格局。断裂在剖面上呈现以正反转构造为主的叠加构造组合 ,在平面呈现冲起构造组合。腹部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配置关系良好 ,深层先存断裂作为油源断裂 ,三叠纪末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将深层断裂系统和浅层断裂系统相连接 ,使油气以深层断裂、不整合面为通道 ,运移到浅层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图 5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 断裂系统 平面展布样式 剖面形态特征 油气运聚 油气藏形成 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充注与再次运移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邹华耀 郝芳 +1 位作者 张柏桥 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准噶尔盆地为一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型盆地。盆地腹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受多源、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烃源岩生烃史正演模拟与油气藏地质、地球化学反演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表明腹部油气运聚可以分为早... 准噶尔盆地为一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型盆地。盆地腹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受多源、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烃源岩生烃史正演模拟与油气藏地质、地球化学反演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表明腹部油气运聚可以分为早期、晚期和后期油气充注,即:早白垩世前的早期原油充注阶段,原油主要来自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晚白垩世以原油充注为主的晚期充注阶段,原油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古近纪以来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后期充注阶段,天然气来自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于中晚燕山期的腹部车莫古隆起发生掀斜作用,致使油气发生再次运移,调整后的腹部油气藏呈分散和小规模分布,油气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 油气再运移 成藏史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分类及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刚 王志章 +3 位作者 谭伏霖 隆山 董彦喜 王洪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分布广泛,火成岩油气藏裂缝发育,产量高,为新疆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化学成分、产状和结构、矿物成分等方面,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进行了分类及特征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岩性种类比较齐全,... 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分布广泛,火成岩油气藏裂缝发育,产量高,为新疆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化学成分、产状和结构、矿物成分等方面,对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进行了分类及特征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火成岩岩性种类比较齐全,既有喷出岩又有侵入岩和火山碎屑岩,在化学成分上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分布,部分岩石蚀变严重。这些认识有助于指导该区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腹部 火成岩 分类 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成藏地球化学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伟 王瑶 +5 位作者 张枝焕 梅玲 孟闲龙 杨永才 邵明华 韩立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3-675,共13页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庄1井和沙1井原油属于第一类,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南部征沙村地区征1井原油为第二类,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也有侏罗系的贡献。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 依据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的原油可以分为两类,庄1井和沙1井原油属于第一类,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南部征沙村地区征1井原油为第二类,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也有侏罗系的贡献。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结合生排烃史与构造配置关系研究,认为征1井三工河组油藏主要成藏期是古近纪以来,油气来自于昌吉凹陷的下乌尔禾组和侏罗系烃源岩;而庄1井和沙1井三工河组油藏具有多源多期油气注入,早白垩世末至古近纪,油气来自于北部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古近纪构造调整以来,混入了来源于昌吉凹陷的油气。各口井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证实了研究区侏罗系原油近期是从征1井向北运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 生物标志物 成藏史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其与电性的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顺存 王凌 +3 位作者 石新璞 方琳浩 董文举 孔玉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8-203,共6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研究,提出了该区的火山岩岩相模式,即火山通道相、爆发相、喷溢相、侵出相、火山—沉积相等5个相。对156个实测孔隙度和104个实测渗透率数据分析后发现:不同岩相火山岩的物性不同,且以爆发...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的研究,提出了该区的火山岩岩相模式,即火山通道相、爆发相、喷溢相、侵出相、火山—沉积相等5个相。对156个实测孔隙度和104个实测渗透率数据分析后发现:不同岩相火山岩的物性不同,且以爆发相和喷溢相为好;不同岩性火山岩的物性也有较大的差别,并以熔渣状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为好;在合适的条件下,加上岩相与岩性的有利组合,可以形成良好的储层;不同岩性火山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不同,与电性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亦有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来说相关性都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石炭系火山岩 储层物性 岩电关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地层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勇水 邱楠生 +2 位作者 宋鑫颖 曹环宇 阙永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以往的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烃源岩成熟生烃时期较早,与油气晚期成藏的认识不一致。因此,本文通过盆地热历史恢复和超压对烃源岩抑制作用的详细分析,重新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结果表明,因二叠纪盆地... 以往的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烃源岩成熟生烃时期较早,与油气晚期成藏的认识不一致。因此,本文通过盆地热历史恢复和超压对烃源岩抑制作用的详细分析,重新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结果表明,因二叠纪盆地构造热体制的转变,准噶尔盆地中二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快速降温的过程;超压全面抑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主要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且抑制程度随压力系数增大而增大,当压力系数达到最大值后抑制程度也达到极限(Ro偏低0.6%左右);利用与压力系数相关联的超压因子调节Easy%Ro模型中的化学反应频率因子能够有效地反映Ro值受抑制的特征,采用改进模型模拟的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表明,盆1井西凹陷和沙湾凹陷中-上二叠统烃源岩主要生油期为白垩纪,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目前仍处于生油高峰期,明显滞后于传统生烃模式的预测结果,为深源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烃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热史 超压抑制生烃 Ro值计算模型 成熟度史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层分布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智 何生 +2 位作者 武恒志 孟闲龙 张勇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大于4 000 m)超压系统,很多钻井都钻遇超压。通过对超压段钻井、地质、测井、地震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以及地震低速的超压响应特征。利用Dix公式计算地震... 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大于4 000 m)超压系统,很多钻井都钻遇超压。通过对超压段钻井、地质、测井、地震特征的系统研究发现,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具有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以及地震低速的超压响应特征。利用Dix公式计算地震层速度和利用Fillippone公式计算地层压力,得到超压数据体。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在白垩系及其以下沉积地层中均有分布,超压层的深度范围不同。盆1井西凹陷较浅,其次是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东部,昌吉凹陷中部和西部最深。超压层大多顺层分布,只是在凹陷边缘以及昌吉凹陷西南有穿层现象。超压顶面分布的层位由北往南、从东到西逐渐变浅,从三叠系顶部到白垩系底部。深部超压对油气分布和富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层分布的研究将对本区油气勘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超压层分布 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带地区含油气流体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新朴 曹剑 +3 位作者 李世宏 胡文瑄 姚素平 樊太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7-549,共3页
根据流体活动的矿物岩石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带地区含油气流体活动特征,认为断裂是含油气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并且存在多种性质和多期次的流体活动。沿断裂活动的流体富集Mn、Fe元素,流体流动具有幕式特征... 根据流体活动的矿物岩石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带地区含油气流体活动特征,认为断裂是含油气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并且存在多种性质和多期次的流体活动。沿断裂活动的流体富集Mn、Fe元素,流体流动具有幕式特征,断裂上盘可能是优势的运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腹部 断裂 含油气流体 油气运聚 成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石油地质特征及找油前景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国俊 况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1-208,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基础上于石炭纪末—二叠纪早期形成了北西向错落有序的坳隆构造格局,它基本上控制着盆地主力烃源岩二叠系的空间分布和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位置。中晚侏罗世,在盆地腹部形成了北东向低幅隆起带,成...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基础上于石炭纪末—二叠纪早期形成了北西向错落有序的坳隆构造格局,它基本上控制着盆地主力烃源岩二叠系的空间分布和有利油气聚集带的位置。中晚侏罗世,在盆地腹部形成了北东向低幅隆起带,成为浅层侏罗系的勘探领域。盆地腹部生油凹陷面积大,且发育多套烃源岩层。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分析,莫索湾凸起、三南凸起、达巴松凸起、玛湖背斜、白家海凸起是盆地腹部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陆南凹陷、炮台凸起则为今后勘探接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地质特征 油气运移 盆地 找油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非均一捕获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勇水 邱楠生 宋鑫颖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2-1210,共9页
不少学者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储层砂岩样品中检测到大量的明显高于样品所处地层经历的最高温度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经作者研究发现,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的包裹体多为捕获自油水非均一体系的三相包裹体,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包裹体内含有... 不少学者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储层砂岩样品中检测到大量的明显高于样品所处地层经历的最高温度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经作者研究发现,具有异常高均一温度的包裹体多为捕获自油水非均一体系的三相包裹体,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包裹体内含有气相、液相油和液相水三相,油相在紫外光下发黄色荧光,气相和水相不发荧光,在不同井J1 s、J1 b样品中均有分布,且丰度极高,主要赋存于颗粒愈合裂隙及溶蚀成因的愈合微溶孔和颗粒次生加大边中,多与气态烃包裹体、含气态烃盐水包裹体、盐水包裹体以及纯液体包裹体等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共生,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30~200℃之间,无明显规律性。综合分析表明,这类包裹体形成于始新世-中新世时研究区内油气调整过程中迁移的油水过渡带中。根据共生的含气态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恢复了包裹体捕获时间,为38~17 Ma,且浅部比深部地层中包裹体形成时间较晚,代表了古油水界面到达某一深度的不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非均一捕获包裹体 包裹体荧光 均一温度 油水过渡带
下载PDF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勇水 邱楠生 +1 位作者 曹环宇 贾京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66-387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不明,导致油气勘探受阻。为揭示油气在侏罗系内的运聚规律,在储层岩心含油包裹体观察及丰度统计的基础上,利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J1s22和J1s212泥岩隔夹层发育层段的样品具有高的GOI值和强烈的轻质油QGF及QGF-E荧光响应特征,达到油藏标准值;随着深度增加,各指标逐渐降低,至J1s211大套板状砂岩发育层段,样品的各项指标只达到油气运移通道值或水层值;侏罗系早期经受过较大规模轻质油充注,但之后发生泄漏;油气进入J1s储层后,首先在浮力作用下快速垂向运移至有泥岩封隔层封堵的J1s22和J1s212,然后沿着泥岩隔层底面往低势区侧向运移,直至遇到侧向封堵性好的砂体才能成藏,这表明识别有效的侧向封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侏罗系储层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 包裹体 油气运聚规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异常地层压力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8
19
作者 吴晓智 李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盆参2井于4500m和5700m深处侏罗系内存在异常高压层。根据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理论、烃类有机成因理论、油气分带模式,探讨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岩性封闭是先决条件,粘土矿物成岩后生期释放大量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盆参2井于4500m和5700m深处侏罗系内存在异常高压层。根据异常地层压力形成理论、烃类有机成因理论、油气分带模式,探讨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岩性封闭是先决条件,粘土矿物成岩后生期释放大量层间水,下侏罗统生油层进入低成熟阶段,造成流体增温增压,形成一温跃层,导致异常高压出现。受温压条件控制,勘探目的层侏罗系存在明显的油气分带性:封闭层之上为石油聚集带,之下为凝析油、天然气聚集带。4500m封闭层以上的侏罗系应是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地层压力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近地表结构复杂条件下低幅度和岩性、地层圈闭的勘探(为庆祝《新疆石油地质》创刊20周年而作)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立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35-455,共21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近地表地质结构复杂,横向、纵向变化很大,地下勘探目的层系——侏罗系总体表现为自北向南的大单斜,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背斜、断块和岩性、地层圈闭,勘探难度较大。文章提出了盆地腹部侏罗系勘探必须运用层序地层... 准噶尔盆地腹部近地表地质结构复杂,横向、纵向变化很大,地下勘探目的层系——侏罗系总体表现为自北向南的大单斜,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背斜、断块和岩性、地层圈闭,勘探难度较大。文章提出了盆地腹部侏罗系勘探必须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充分运用地震资料和井下资料,从查清沉积格架入手;并指出了在综合运用对勘探起决定性的作用地震处理技术——静校正、速度、精度分辨率、反演、偏移归位、地质建模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正确使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岩性圈闭 准噶尔盆地 油气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