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head-neck and implant position on the range of mo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1
作者 罗志平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05年第3期180-180,共1页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d-neck ratio and implant position on the range of motion (ROM)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model of hip...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d-neck ratio and implant position on the range of motion (ROM)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established a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model of hip joint and tested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ree different head-neck ratio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Results Range of mo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epended on design parameters such as head-neck ratio,but also on the implant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cup’s inclination and antevertion,the stem’s antevertion and their combination of each other.Optimal range of motion required compliant position of total hip components.The range of motion increased with the enlarging of head-hnck ratio.Conclusion Higher head-neck ratio leads to optimal range of motion and decreased the prevalence of prosthetic impingement within compliant,well-defined combination of cup’s inclination,cup’s antevertion and stem’s antevertion depending on the intended ROM.Domestic magnesium-silicon jade total hip prosthesis has too low head-neck ratio to result in enough range of motion that fulfilled daily living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14 refs,4 figs,3 t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nfluence of head-neck and implant position on the range of mo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中BrainlabKnee3导航辅助间隙平衡技术的应用优势
2
作者 孙敬华 齐志明 +2 位作者 阮文礼 张家国 杨智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33-5339,共7页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置换逐渐受到医疗领域的关注。文献报道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临床效果不一。为了探索新一代Brainlab Knee 3导航系统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系统(Brainlab Knee... 背景:近年来,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置换逐渐受到医疗领域的关注。文献报道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临床效果不一。为了探索新一代Brainlab Knee 3导航系统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此项研究。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系统(Brainlab Knee 3)结合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7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导航组35例,术中采用计算机导航结合间隙平衡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传统组36例,术中采用传统手术器械定位截骨。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内、外侧关节间隙差;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和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偏差值。结果与结论:①导航组伸直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9,14,2例;屈膝90°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8,15,2例。传统组伸直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0,20,6例;屈膝90°位内外侧间隙差0,1,2 mm的患者分别为10,15,8例。②导航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导航组有2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肌间静脉血栓,传统组患者均无并发症。③置换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增加,导航组膝关节活动度高于传统组(P<0.05)。④置换后12个月两组患者KSS评分均明显增加,导航组KS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⑤置换后6个月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偏差值均显著小于传统组(P<0.05)。⑥结果表明,采用计算机导航结合间隙平衡技术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对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胫骨假体组件位置的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计算机导航系统 Brainlab Knee 3 下肢力线 关节活动度 髋膝踝角
下载PDF
PFNA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疼痛、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3
作者 李保奇 常炳闯 王明亚 《中外医疗》 2024年第8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和髋关节活动性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聊城市冠县人民医院诊治...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和髋关节活动性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1年6月—2023年5月聊城市冠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Harris髓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Harris髓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2,P<0.05)。术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PFNA的内部固定手术展现出卓越的效果,能有效缩短手术所需的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髋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疼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手术时间 出血量 术后疼痛 髋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温针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辅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付军振 郑成胜 +1 位作者 王博 孙丹丹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4期310-313,318,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温针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辅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将其分为针灸组(49例)和常规组(49例),针灸组患者... 目的分析探讨温针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辅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将其分为针灸组(49例)和常规组(49例),针灸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镇痛泵联合温针灸镇痛,常规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镇痛泵镇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及β-内啡肽(β-EP)水平、髋关节功能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48 h,针灸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t=4.226、2.511、2.959,P<0.001、P=0.014、P=0.004);术后3d,针灸组患者血清PGE_(2)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t=8.305,P<0.001)、血清β-EP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t=8.808,P<0.001)。术后1、3、6 d,针灸组患者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常规组(t=3.240、2.363、3.031,P=0.002、0.020、0.003)。术后1周、1个月及2个月,针灸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t=3.930、3.900、3.604,P均<0.001)。针灸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1%(χ^(2)=4.346,P=0.037)。结论在常规镇痛泵镇痛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辅助镇痛可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疼痛 Β-内啡肽 前列腺素E_2 关节活动度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早期持续被动运动结合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亚娣 辛敏 杨志奎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持续被动运动结合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4例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 目的 研究早期持续被动运动结合预警分级管理模式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4例髋部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持续被动运动结合预警分级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双腿周径小于对照组,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持续被动运动结合预警分级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改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双下肢相关指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持续被动运动 预警分级管理模式 髋部骨折 髋关节功能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协同护理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髋关节活动度、恐动症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6
作者 王瑞奇 李新新 滕晓菊 《循证护理》 2024年第7期1141-114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协同护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随... 目的:系统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及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已发表的关于协同护理模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2日,经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项研究,涉及1868例受试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协同护理干预后可明显提高病人接受3个月干预后髋关节活动度评分[MD=10.40,95%CI(7.39,13.41)]及接受6个月干预后髋关节活动度评分[MD=8.48,95%CI(6.67,10.30)]及降低术后恐动症评分[MD=―4.54,95%CI(―7.48,―1.60)]。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恐动症评分、提高病人术后髋关节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 恐动症 关节活动度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下载PDF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 and Compensatory Movement in Three Different Positions 被引量:1
7
作者 Sun-Hee Ahn Ui-Jae Hwang +3 位作者 Sung-Hoon Jung Hyun-A Kim Jun-Hee Kim Oh-Yun Kwon 《Health》 2018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Measuring intrinsic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 (ER) without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artorius is important for preventing or rehabilitating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However, the optimal me... Measuring intrinsic hip external rotator strength (ER) without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e sartorius is important for preventing or rehabilitating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However, the optimal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insic hip ER muscle strength while minimizing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s and activation of the sartorius is uncl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measurements of hip ER strength,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sartorius activation in the sitting, prone, and sidelying positions. Thirty-one healthy subjects (16 males and 15 female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Hip ER strength, pelvic kinematics, and sartorius muscle activation were measured during maximal isometric contraction of the hip ER in the sitting, prone, and sidelying positions. Hip ER strength was measured using a load-cell-type strength-measurement sensor. Pelvic kinematics was measured using an electromagnetic motion-tracking sensor. Electromyography was used to measure sartorius muscle activit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one-way 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hip ER strength and sartorius muscle ac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idelying compared with the sitting and prone positions (p < 0.01). Pelvic anteroposterior tilting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sitting compared with the prone and sidelying positions (p < 0.01). Pelvic rotat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positions (p < 0.01). Pelvic lateral tilting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prone compared with the sitting position (p < 0.017).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and sartorius muscle activation were lower when hip ER strength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the sidelying position. Therefore, the sidelying position is effective for measuring selective intrinsic hip ER str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ENSATORY PELVIC motion hip EXTERNAL ROTATOR Measurement Position SARTORIUS
下载PDF
Gait Analysis of a Subject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8
作者 Carlos Díaz Novo Micaela González Castillo +3 位作者 Juan Bentos Dupuy Maximiliano Vespa Correa Martín Machado López Felipe Gorla Gargano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CAS 2022年第10期135-143,共9页
Introduction: gait analysis of a subject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is described. Objective: instrumental gait analysis of a subject 12 years after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a movement anal... Introduction: gait analysis of a subject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is described. Objective: instrumental gait analysis of a subject 12 years after th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a movement analysis laboratory, locomot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at freely chosen walking speed by a 64-year-old subject, obtaining kinematic, kinetic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data in time and space. All measurements were assessments by applying walking protocols on a straight surface of 8 m long. Results: abnormal slight activations of semitendinosus and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s, of the left limb, were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gait cycle, no spatiotemporal parameters far from normal values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s: it was possible to obtain an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gait of a subject after 12 year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hip Arthroplasty KINETICS KINEMATIC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motion Analysis Laboratory PATHOLOGICAL
下载PDF
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联合术后CPM治疗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培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35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联合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治疗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3例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21例...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联合术后持续被动活动(CPM)治疗对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53例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21例患者未给予术前口服药物镇痛及术后CPM治疗(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32例患者给予术前口服药物镇痛及术后CPM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2例深静脉血栓。术后3、7 d,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7、14 d,观察组的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PP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5、7、14 d,观察组的爬楼测试(TSC)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非甾体类药物超前镇痛联合术后CPM治疗可有效减轻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提升髋部肌肉协调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 持续被动活动 非甾体类药物 超前镇痛
下载PDF
晚期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梁一鸣 李彪 +3 位作者 杨毅 刘俊洪 曾鑫 李楠曦 《云南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77-80,共4页
目的对AS晚期引起髋关节强直行THA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9年6月-2022年12月收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9例(13侧髋)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其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患侧髋关节屈曲活动度、Harris... 目的对AS晚期引起髋关节强直行THA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9年6月-2022年12月收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9例(13侧髋)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其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患侧髋关节屈曲活动度、Harris髋关节评分、VAS评分、ASDAS指数、BASFI指数、ASQOL问卷评分和BASRI-hip影像学指数进行统计与计算,以评估本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08±5.95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对比,患髋屈曲活动度活动度明显改善。经过THA治疗,Harris、VAS、ASDAS、BASFI和ASQOL评分均显著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HA是针对改善AS致髋关节强直引起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强直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活动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髋关节运动功能指标观测研究
11
作者 张龙 屈云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术后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小儿外科并确诊为单侧DDH且行手术治疗患儿30例,术后随访时现场测量患儿髋关节活... 目的观察并分析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术后髋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小儿外科并确诊为单侧DDH且行手术治疗患儿30例,术后随访时现场测量患儿髋关节活动度,并将测量结果和日常生活活动中髋关节活动度需求进行对比,明确日常生活活动受限情况。采用Severin评估标准对影像学进行评估,并对髋关节疼痛、再脱位、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进行记录。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4±0.12)年。患儿术侧髋关节屈曲[(106.93±23.37)°vs.(125.67±10.57)°]及内旋活动度[(47.17±18.37)°vs.(56.77±14.40)°]较非术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侧髋关节外展及外旋活动度与非术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7%的患儿主要表现为下蹲活动的受限,20%~30%会伴有捡东西、穿裤子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影像学评估Severin Ⅰ级6例,Ⅱ级20例,总体优良率为86.7%。髋关节疼痛、再脱位、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分别为6.7%、6.7%、13.3%。结论DDH术后早期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影像学结局,但髋关节运动功能并未完全恢复,主要表现为髋屈曲和内旋活动范围不足,进一步会影响下蹲、穿裤子、捡东西等日常生活活动,这对确立此类患儿康复目标与精准康复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手术 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活动 临床结局
下载PDF
个性化延伸服务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廖伟玲 王雪梅 欧阳丽霞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12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个性化延伸服务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诊治的1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院外指导和个性化延伸... 目的 探讨个性化延伸服务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于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诊治的1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5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院外指导和个性化延伸服务。对比2组的髋关节活动范围等指标。结果 出院6个月后,2组的髋关节内旋、外旋、内收、外展、前屈和后伸角度以及联合前倾角均大于出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除联合前倾角外,上述其余髋关节活动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的肌力级别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3个月和6个月后,组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经比较发现,2组均高于出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较对照组的骨骼愈合时间而言,观察组的更短(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将个性化延伸服务应用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可提高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个性化延伸服务 术后康复 髋关节活动范围 下肢肌力
下载PDF
持续被动训练仪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13
作者 化艳翠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9期978-981,共4页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训练仪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8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观察组(给...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训练仪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8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观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持续被动训练仪训练),每组各44例,两组均训练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的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自理能力变化。结果 持续被动训练仪训练后,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总评分为(69.72±7.54)分,对照组的髋关节功能总评分为(62.56±6.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膝关节屈伸弧度、膝关节屈曲度分别为(82.52±4.61)°、(85.71±4.56)°,对照组的膝关节屈伸弧度、膝关节屈曲度分别为(78.13±4.22)°、(81.7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自理能力评分为(74.85±7.51)分,对照组的自理能力评分为(71.45±7.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给予持续被动训练仪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增加患者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进而增强整体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被动训练仪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关节活动度 自理能力
下载PDF
基于运动捕捉技术分析髋关节各自由度的运动能力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海峰 赵灿 +2 位作者 刘美晓 宋翠荣 庞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15-1819,共5页
背景:髋关节结构复杂,在支持体质量、日常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尚无客观评估其运动能力的方法。目的:分析髋关节在围绕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运动过程的时空参数,总结运动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选择30名受试者,通过三维动作捕捉系统,捕... 背景:髋关节结构复杂,在支持体质量、日常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尚无客观评估其运动能力的方法。目的:分析髋关节在围绕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运动过程的时空参数,总结运动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选择30名受试者,通过三维动作捕捉系统,捕捉受试者髋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复位的运动轨迹,计算分析不同自由度运动中的最大幅度与角度变化。结果与结论:(1)通过建立髋关节运动模型,获得髋关节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的活动范围,计算出各平面的运动极值;(2)导出不同平面运动中角度-时间的变化曲线,总结出髋关节运动的变化规律: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屈伸范围远大于冠状面的内收外展及水平面上的旋内、旋外活动;髋关节在前屈、后伸、外展、旋外运动的主动阶段角加速度较大,复位运动中加速度较小;(3)提示基于运动捕捉技术建立运动学模型,分析运动学数据,可为髋关节功能的准确评估、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体育训练、生物力学分析等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运动捕捉 运动模型 自由度 运动能力
下载PDF
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巍 王连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联合髋关节运动疗法在下腰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6例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2周手法治疗,试验组给予2周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通过改...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联合髋关节运动疗法在下腰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6例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2周手法治疗,试验组给予2周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通过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数字评分法(NPRS)比较两组患者下腰痛治疗效果。结果 2周后,试验组患者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数字评分法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下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痛 手法治疗 髋关节运动疗法
下载PDF
应用等速测力方法对正常青壮年髋关节运动功能的初步评价──Ⅰ.功能动作力量正常值及有关比值评价的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军 黄美光 徐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应用Kin-Com等速装置,对60名正常青壮年髋关节各功能动作进行测定。在60°/s角速度下进行了髋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向心收缩、离心收缩交互的最大努力收缩,初步建立90%可信限下限的正常值。... 应用Kin-Com等速装置,对60名正常青壮年髋关节各功能动作进行测定。在60°/s角速度下进行了髋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向心收缩、离心收缩交互的最大努力收缩,初步建立90%可信限下限的正常值。结果表明:峰值/均值在1.1~1.9之间,大小与相应肌群的活动水平,肌纤维类型、排列、走向、运动单位的募集有关。向心收缩的峰值/均值因收缩交互形式和收据前负荷而显著大于离心收缩的峰值/均值。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因收缩机制不同均<100%,肢体间及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大小改变可能对评估关节稳定性、预测运动损伤有意义。拮抗肌比值因测试仪器、体位、固定状态、收缩交互形式等原因而偏高,其性别间的差异可能由运动水平、身体素质造成。拮抗肌比值失衡可预示弱侧损伤。男性屈曲的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及伸展的离心收缩、左右侧同名肌群力矩缺失百分比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速测试 髋关节 正常值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利用多源信息和极限学习机的人体运动意图识别 被引量:5
17
作者 曹祥红 刘磊 +1 位作者 杨鹏 宋寅卯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71-1177,共7页
快速准确的步态识别是实现智能假肢灵活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步态(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和上下坡)的有效识别是关键。为了克服由单一信息源无法辨识复杂多步态的难题,搭建人体步态多源运动信息系统获取髋关节角度信号、加速度信号和足底压力... 快速准确的步态识别是实现智能假肢灵活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步态(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和上下坡)的有效识别是关键。为了克服由单一信息源无法辨识复杂多步态的难题,搭建人体步态多源运动信息系统获取髋关节角度信号、加速度信号和足底压力信号,利用足底压力信号将人体步态划分为4个片段,并根据人体步态的特点确定了4个片段下髋关节角度、髋关节加速度信号的特征值,采用核主成分分析(KPCA)对原始特征的组合进行融合,得到信息互补的特征值,最后利用极限学习机(ELM)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平地行走、上楼、下楼、上坡、下坡5种步态的平均识别率达到96.78%,平均识别时间0.52 s,明显高于BP、支持向量机(SVM)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假肢 步态识别 极限学习机 多源信息融合 髋关节运动信号
下载PDF
基于两自由度髋关节运动的机器人假肢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燕华 李荣 +1 位作者 王华君 徐平平 《电子设计工程》 2016年第11期26-30,共5页
针对假肢自动化测试不可重复性和可能对测试病人造成的不安全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两自由度髋关节运动和MSP430单片机的机器人假肢控制系统。设计的机器人可在矢状面平面重复两个自由度臀部运动,将跑步机作为机器人行走平面,利用基... 针对假肢自动化测试不可重复性和可能对测试病人造成的不安全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两自由度髋关节运动和MSP430单片机的机器人假肢控制系统。设计的机器人可在矢状面平面重复两个自由度臀部运动,将跑步机作为机器人行走平面,利用基于关节坐标的机器人通用动态模型对假肢进行建模。采用MSP430F2274单片机设计假肢控制电路,选用TP4056芯片设计锂电池充电电路,利用TPS77001芯片将锂电池电压降至3 V给单片机供电,利用LTC3426芯片将锂电池电压升至5 V给直线步进电机供电,利用霍尔传感器A3144调理电路。实验验证了臀部位移、大腿角度、膝盖角度的偏差,结果显示,本文系统的输出结果与实际角度非常接近,有效地保证了假肢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假肢控制 髋关节运动 两自由度 MSP430单片机 垂直伺服系统
下载PDF
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的髋臼假体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组合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永奖 蔡春元 +5 位作者 张力成 杨国敬 周德彪 彭茂秀 陈文良 赵章伟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1期930-934,共5页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30°,髋臼杯前倾角为0°~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16X1+39.76(R2=0.993),Y2=-0.873X2+47.04(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活动范围 关节 计算机 模拟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德琳 徐卫东 +3 位作者 张宸 朱戈 黄轩 李甲 《协和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51-257,共7页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上海长海医院23例(30髋)AS导致髋关节病变而行THA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上海长海医院23例(30髋)AS导致髋关节病变而行THA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术前年龄平均(42.2±12.9)岁(23~65岁);病程平均(20.2±8.4)年(5~46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21.6±3.7)kg/m2(16.4~30.1 kg/m2)。手术方式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应用生物型假体。采用BASFI评分对AS患者全身功能状况进行评价,Harris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及BASFI评分、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5.1±3.2)个月(10~21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由(44.3±39.6)°升高至(93.2±19.7)°;髋关节总活动度由(64.8±54.8)°升高至(179.5±25.1)°;髋关节Harris评分由(39.2±17.2)分升高至(87.5±4.5)分,其中10髋优,19髋良,优良率96.7%(29/30);BASFI评分由(6.4±2.3)分降低至(2.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X片评估术后髋关节均未出现脱位、松动、下沉;术后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BrookerⅠ级2髋,未见BrookerⅡ、Ⅲ、Ⅳ级异位骨化。结论 THA可有效治疗AS髋关节病变,缓解关节疼痛,重建关节功能,明显提高AS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 活动度 HARRIS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