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cheological crop marks identified from Cosmo-SkyMed time series: the case of Han-Wei capital city, Luoyang, China
1
作者 Aihui Jiang Fulong Chen +8 位作者 Nicola Masini Luigi Capozzoli Gerardo Romano Maria Sileo Ruixia Yang Panpan Tang Panpan Chen Rosa Lasaponara Guolin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17年第8期846-860,共15页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technology declares that the golden era of SAR remote sensing in archeology is approaching;however,nowadays its methodology framework is still lacking due to ...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technology declares that the golden era of SAR remote sensing in archeology is approaching;however,nowadays its methodology framework is still lacking due to the inadequate case studies validated by ground-truth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crop marks using multi-temporal Cosmo-SkyMed data acquired in 2013 by applying a twostep decision-tree classifier in conjunction with a spatial analysis in an area of archeological interest nearby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Han-Wei capital city(1900–1500 BP),in Luoyang,China.The time-series backscattering anomalies related to the wheat growth cycle were identified and then further validated in two zones by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Ground Penetration Radar and electrical measurements)and in a third zone by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s made after the SAR data acquisition.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relic detection,shallowly buried and covered by the crop vegetation,by temporal crop marks on spaceborne SAR images.We also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a satellite-to-ground methodology frame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in arch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crop mark archeological prospection luoyang hanWei capital city geoarcheology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营建中未央宫的空间作用与影响
2
作者 姚成 吴国源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58-63,共6页
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 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汉长安城建设的动态历史过程,以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为依据,探讨未央宫营建对汉长安城城市轴线、路网分布、功能分区、标志性建筑等方面产生的空间作用与影响,并以此揭示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的空间秩序,以及其所蕴含的都城空间规划整体思想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宫殿营建 历史城市空间规划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传播转向、营造转型与重构转换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家伟 《中国名城》 2023年第12期50-55,共6页
技术变革不断催生新的媒体形式,也塑造着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传播格局。新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传播平台从水平式向纵深式转变、传播模式从广场式向渗透式转变。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技术变革不断催生新的媒体形式,也塑造着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传播格局。新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传播出现了传播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传播平台从水平式向纵深式转变、传播模式从广场式向渗透式转变。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城市形象成功转型。洛阳通过挖掘城市文化符号和创新引流元素内容,场景将流量变留量,破圈变网红为长红,加快观光体验转变,促进文旅文创融合,以颠覆性创意为引领,抓牢沉浸式体验风口,构建媒体传播矩阵和强化移动端口传播力,关注年轻化消费需求和以移动端传播热点等,助推了洛阳城市形象实现成功“出圈”。西安、洛阳、淄博主要经验为发动参与者主体,表达新集体征象;建构符号化特色,创新载体化叙事;嵌入行动者网络,转译代言人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历史文化名城 文旅融合 网红 新媒体 洛阳
下载PDF
金元洛阳城在隋唐洛阳城内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曾雅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洛阳老城 古城选址 历史环境
下载PDF
上古中文地图的城聚描绘与城址考辨——以马王堆帛书古地图所见汉泠道城为中心
5
作者 张瀚文 钟翀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4期50-65,190,191,共18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为我们观察上古中国城市与聚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史料。以马王堆西汉《地形图》所绘泠道县城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实地勘察、相关历史文献、既有考古成果与近代实测地形图及卫片资料,详细考辨汉泠道城及相关城聚... 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为我们观察上古中国城市与聚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史料。以马王堆西汉《地形图》所绘泠道县城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实地勘察、相关历史文献、既有考古成果与近代实测地形图及卫片资料,详细考辨汉泠道城及相关城聚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探讨中国上古地图的城聚描绘特点及其立地环境,以及道路精度、秦汉道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马王堆帛书古地图 汉泠道县城址 秦汉道制 城市与聚落史地 历史地图学
下载PDF
两汉之际气候变迁与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繁荣
6
作者 王子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7,共12页
气候变迁作为基本生态条件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历史走向。两汉之际的气候变迁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量移民南流。王莽设定“五都”,而“洛阳称中”,已经承认关东的经济地位。... 气候变迁作为基本生态条件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历史走向。两汉之际的气候变迁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量移民南流。王莽设定“五都”,而“洛阳称中”,已经承认关东的经济地位。王莽经营“东都”的规划因新莽王朝的覆灭而终止,却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后由刘秀实现。于是东汉一代,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空前繁忙。大量胡商真正进入中原,洛阳成为他们贸易活动的中心。胡商活跃的历史记录,洛阳已经远远超过长安。洛阳因此成为国际化都市。北匈奴使团请求与“西域诸国胡客”一同前来洛阳,是贸易史及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重要信号。在执政集团上层的带动下,洛阳士民在消费生活中也喜爱来自西北异域的产品,诸多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现象。这一情形,体现了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历史作用,而中原河洛地方长久的文明积累,也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之际 气候变迁 东都 洛阳 胡商 国际都市 丝绸之路史
下载PDF
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探索——以洛阳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亮 徐明 +2 位作者 赵霞 苏原 冯小航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6-58,81,共14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支撑历史保护传承工作的纲领性技术环节,需探索新时代、新要求下的编制思路。本文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支撑历史保护传承工作的纲领性技术环节,需探索新时代、新要求下的编制思路。本文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并结合洛阳实践,开展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创新性研究。文章从正本清源明价值、守文持正控底线、与时俱进塑格局、规划方圆强管控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强化全时间维度、全空间维度、全系统维度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整体研究方法;第二,进一步注重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实现多层次整体保护;第三,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带动城乡转型和魅力提升;第四,探索文化遗产与各类国土空间相融合的管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洛阳 历史文化价值 国土空间格局 历史文化保护线 大遗址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开封与洛阳的当代发展轨迹及启示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新涛 王发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55,共5页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出现了多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但是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逐渐失去历史风貌,落后于沿海新兴城市,而且它们之间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开封和洛阳作为河南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出现了多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但是近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不仅逐渐失去历史风貌,落后于沿海新兴城市,而且它们之间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开封和洛阳作为河南两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对这2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经济增长轨迹以及发展支撑条件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中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历史文化城市发展需要注意的5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 差异 启示 开封市 洛阳市
下载PDF
都城水系营建及其对区域景观的影响——以汉魏洛阳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诗阳 王向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7-132,共6页
水系营建对传统城市区域人居环境的整体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汉魏洛阳都城区域为例,结合古籍记载与考古成果,梳理并示意性复原了汉魏洛阳城郊与城池水系,同时归纳各自营建策略,并分析水系对各类区域景观(城池、城郊景观及生态环境)的... 水系营建对传统城市区域人居环境的整体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汉魏洛阳都城区域为例,结合古籍记载与考古成果,梳理并示意性复原了汉魏洛阳城郊与城池水系,同时归纳各自营建策略,并分析水系对各类区域景观(城池、城郊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汉魏洛阳城郊水系包含引、传、蓄、泄四大部分,体现出规划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充分理解,城池水系则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合各部分的区位、功能及水利特性,汉魏洛阳水系在不同尺度上对其区域中的居住景观、支撑景观、皇家园林及生态环境等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水系营建 区域景观 汉魏洛阳 都城
下载PDF
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理念和实践初探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歆梅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4-87,共4页
通过对洛阳文物旅游资源的分析 ,探讨文物旅游资源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开发理念 ,并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 文物旅游资源 洛阳市 共生空间 历史剖面 开发 利用 历史永续性
下载PDF
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整治中的“洛阳模式”创新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卫 崔玲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5,共7页
以洛阳明清老城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当前大规模老城改造与重建的问题,并力图探寻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老城保护路径。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今天的历史城区是千百年来城市变迁的结果,并且其自身仍然在不断变... 以洛阳明清老城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认识当前大规模老城改造与重建的问题,并力图探寻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老城保护路径。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今天的历史城区是千百年来城市变迁的结果,并且其自身仍然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求。科学的老城保护要对城市发展与变迁给予充分的考虑,深入研究老城的价值体系及其构成要素。只有将老城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中,才能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提升,城市活力得到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城 历史城区 洛阳 城市发展
下载PDF
历史文献解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 2003年第1期89-93,共5页
根据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叙述了雷州市和徐闻县的历史沿革,介绍了汉代古徐闻县治在今雷州市雷城镇之说是可取的;评述认为汉徐闻县治在今徐闻县南部迈陈、或土旺、或二桥等地之说,既无正确的古文献根据,也缺乏考古学资料依据。
关键词 历史文献 汉代 雷州市 徐闻县治 考古学资科 历史地理
下载PDF
历史地理条件论汉代徐闻县治在今雷城镇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 2003年第2期190-194,共5页
汉徐闻县政区包括除廉江市的雷州半岛的大部。比较了雷城镇和今徐闻县南部两地历史地理条件后认为,雷城镇宜为汉代古徐闻县治,而今徐闻县南部不宜为汉代徐闻县治。
关键词 历史地理条件 汉代 徐闻县治 雷州半岛 历史地理 雷城镇
下载PDF
东汉时期的两都之争:以班固《两都赋》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成纪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3,共7页
在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中,汉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西汉立国之初,基于政治和军事、地理的考虑,定都于长安,但由于关中之地与"暴秦"的历史关联,这一帝都长期难以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与此相比较,洛阳城营建于西周初年,是周王朝... 在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中,汉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西汉立国之初,基于政治和军事、地理的考虑,定都于长安,但由于关中之地与"暴秦"的历史关联,这一帝都长期难以在政治上获得合法性。与此相比较,洛阳城营建于西周初年,是周王朝的都城,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这样,长安与洛阳,也就分别成为秦制与周制的象征,所谓的两都之争,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论争的表象形式。西汉王朝自武帝始,国家政治日益儒家化,迁都洛阳遂成为儒家士人日益强烈的政治冲动。东汉之后,国家新都定于洛阳,这可视为儒家士人政治理想的实现,但同时却又激起了"关中耆老"的情感反弹。班固的《两都赋》是东汉明帝时期为洛阳辩护的典范文本。在现实层面,这一作品加固了洛阳作为帝都的位置,在观念层面,则全面昭示了汉代儒家理想王城的建制方式。就中国城市史研究而言,它提示人们,中国古代城市的设置和建设,虽然奠基于经济和军事的考虑,但最终却是要在政治、伦理、哲学层面确立正当性。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或哲学、政治观念的物态形式,它承担着"器以藏礼"或"以器显礼"的重大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两都之争 班固 《两都赋》 王城理想 洛阳
下载PDF
汉长安城的历史形态演变与遗址区村落保护 被引量:8
15
作者 翟斌庆 徐博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130,共5页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叠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形态学 汉长安城遗址区 历史形态演变 村落保护
下载PDF
大遗址保护中聚落搬迁研究——以汉长安城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宏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内聚落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消极影响的分析,研究聚落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成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通过城市化不断减少大遗址内居民、多方筹措搬迁经费、加强宣传教育等四项具体对策。
关键词 汉长安城 大遗址 聚落 搬迁
下载PDF
略论东汉时期的河南尹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鹤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 东汉建武元年,国家开始设置河南尹。河南尹既是畿辅地区的名称,也是京畿地区长官的名称。作为京畿地区长官的河南尹具有对畿辅地区和首都洛阳的管理权,并且,起到保证首都洛阳社会安定的作用。东汉国家还使河南尹能够参与国家的政务和礼仪活动。国家可以从中央和地方官员中选任河南尹,对河南尹的选任注意到籍贯的回避。从河南尹的职掌和选任的情况来看,河南尹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时期 河南尹 畿辅地区 京师洛阳
下载PDF
城市规划中的“洛阳模式”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一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8,共4页
"洛阳模式"体现在带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节能,方便生产、生活的功能划分两个方面。它既为"单中心+环路"城市困境突围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也为当今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城市规划提供... "洛阳模式"体现在带状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节能,方便生产、生活的功能划分两个方面。它既为"单中心+环路"城市困境突围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也为当今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洛阳模式 历史文化名城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洛阳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瑞涛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0-43,共4页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并以洛阳为例,实证分析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洛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洛阳
下载PDF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久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东汉洛阳城南诞生了中国古代都城第一个城市文化区。所谓"东汉洛阳城南文化区"是指东汉时期洛阳城平城门以南到古洛河北岸这一片区域。它以光武帝、明帝时期建设的南郊礼制建筑群发端,因庞大的太学生持续聚集而逐步发展为一... 东汉洛阳城南诞生了中国古代都城第一个城市文化区。所谓"东汉洛阳城南文化区"是指东汉时期洛阳城平城门以南到古洛河北岸这一片区域。它以光武帝、明帝时期建设的南郊礼制建筑群发端,因庞大的太学生持续聚集而逐步发展为一个融太学文化、经学文化和礼制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为一体的新兴文化区。作为东汉统治者一项都城空间体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洛阳城南文化区荟萃洛阳都城文化之精华,影响及于当时和后世,在中国古代都城史和都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洛阳城 南郊礼制建筑群 太学 城南文化区 形成 地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