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菊香 邓新源 +2 位作者 罗志程 沈成威 李春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8期111-114,共4页
目的本研究对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的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检查,旨在了解肿瘤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动态增强特点,探讨动态增强MRI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的67例经放射治疗后的... 目的本研究对鼻咽癌放疗后复查的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检查,旨在了解肿瘤局部纤维化与复发的动态增强特点,探讨动态增强MRI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的67例经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分为2组:放疗后局部纤维化组38例及复发组29例,男45例,女22例;年龄22-72岁,平均42±1.5岁。行MRI动态增强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测量他们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后0s至3min期间病变同一区域各时相的T1WI信号强度。应用分析软件测量ROI的信号强度,获取两组病例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对其达峰时间(PT)、曲线最大斜率(Slopemax)、曲线下面积(AUC)三个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放疗后鼻咽癌局部纤维化组达峰时间(PT)低于复发组的达峰时间,经过样本均数方差分析,纤维化组与复发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纤维化组曲线最大斜率(Slopemax)明显低于复发组的最大斜率值(Slopemax),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鼻咽癌患者纤维化组曲线下面积(AUC)低于复发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MRI 动态增强技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急性肺栓赛中应用比较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兴龙 李春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38例经CT肺血管成像(CTPA)确诊的肺栓塞患者,采用MSCT对患者先行常规动脉增强扫描,观察对肺动脉及栓子的显示效果;采用MSCT图像后处...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38例经CT肺血管成像(CTPA)确诊的肺栓塞患者,采用MSCT对患者先行常规动脉增强扫描,观察对肺动脉及栓子的显示效果;采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将所得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处理,进一步观察肺动脉各分支及栓子的显示效果,并与单纯MSCT扫描结果比较。结果 38例肺栓塞患者均成功完成检查,常规MSCT共显示362支肺动脉分支受累,而经过图像后处理后共发现385支肺动脉分支受累,其中主肺动脉8支,左右肺动脉35支,肺叶动脉78支,段动脉218支,亚段动脉46支;经MPR、MIP、VR图像处理后,能较为清晰的观察肺动脉分支充盈缺损及其他征象;385支受累肺动脉分支中MPR显示97.14%(374/385)高于MIP(362/385)、VR92.73%(357/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SCT扫描后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进一步准确观察栓子和肺动脉分支受累情况,通过征象表现对指导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作用;MPR在亚段及其以下肺动脉分支栓子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MIP、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 MSCT 图像后处理技术 诊断
下载PDF
数字化微创技术在精准肝胆管结石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方驰华 鲍苏苏 +3 位作者 范应方 游娜华 祝文 陈建新 《中国数字医学》 2012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索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术前评估及降低术后残石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100例肝胆管结石病人的肝脏64排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自主研发的腹... 目的:探索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术前评估及降低术后残石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收治的100例肝胆管结石病人的肝脏64排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后,运用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medical imaging three dimensional visual system)进行三维重建,仿真手术过程评估手术预案可行性及安全性,指导临床实际手术过程;最后根据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综合评价三维重建及仿真可视化技术应用价值。结果:当肝脏设置为半透明时,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大致位置、个数及肝内、外胆管的扩张和狭窄情况。仿真手术接近实际操作。患者仿真手术结果显示结石无残留,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结论:利用MI-3DVS系统可有效降低术后残石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真正实现了手术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数字化微创技术 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 残石率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对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丙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7期72-74,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 目的比较分析256层螺旋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70例,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前门控组(36例)与后门控组(34例),所有患者检查前控制心率〈75次/min,比较2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及冠脉成像质量。结果前门控组冠脉成像质量优率59.2%,显著高于后门控组的51.1%(P〈0.05);但2组冠脉成像质量优良率(90.3%vs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前门控组平均辐射时间、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42±0.20)S、(3.15±1.00)mGy,均显著少于后门控组的(5.22±0.38)S、(9.67±3.52)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56层cT前、后置心电门控技术冠脉成像质量均较高,且相比后门控技术,前门控技术能显著减少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心电门控技术 冠脉成像质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影像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秋美 《中外医疗》 2018年第18期190-192,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四肢骨关节骨折的检出率,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的相关要求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来该院就诊的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中方便选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先接...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四肢骨关节骨折的检出率,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的相关要求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来该院就诊的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中方便选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先接受数字化X线摄影(DR)平片检查再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同时展开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阴影显示(SSD)和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技术等对后处理技术,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四肢骨关节骨折检出率的差异。结果研究表明,入组患者中共发现骨折170处,其中经DR检查发现123根骨折,检出率为123/170(72.35%),经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发现,MPR、SSD和VRT发现骨折依次为163根、169根和170根,检出率依次为95.88%、99.41%和100.00%,两种检查方法进行配对检验发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四肢骨关节骨折的准确率显著高于数字化X线摄影平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2,P<0.05)。结论四肢骨关节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诊断,不仅无创,而且准确率高,能够明显降低漏诊和误诊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骨关节骨折 多层螺旋CT 影像诊断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