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ssed Intralaminar Screws for Fusion of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and the Thoracic Spine: The Experience in an Iberic Service with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with Technique Description
1
作者 Marcel Sincari Margarida Conceição 《Surgical Science》 2023年第3期203-220,共18页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es in the thoracic spine is a challenge. The periodic failure of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s make the search for an alternative to pedicle screws in thoracic spine surge...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es in the thoracic spine is a challenge. The periodic failure of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s make the search for an alternative to pedicle screws in thoracic spine surgery necessary. The interlaminar crossed screws is a well-known and secure method for fusion in cervical spine, and in thoracic spine there used to be insufficient clinical data to support this technique, until now. We demonstrate in an initial series of 10 cases treated with interlaminar fusion in association of other fusion techniques in the thoracic spine with good results. Objective: Intralaminar screws have been shown to be a biomechanical salvage technique in the thoracic spine, especially in long cervicothoracic,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fixation. The goal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demonstrate our initial experience and the range of indications for thoracic crossed intralaminar screws.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our initial series performed at S&#227o Teot&#243nio Hospital in Viseu, Portugal, and our results, and als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 the use of intralaminar crossed fix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ed Intralaminar Spinolaminar Angle THORACIC Imaging lamina Screws Spinal Fusion/Instrumentation/Methods Thoracic Vertebrae
下载PDF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A case study of laminated shale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NW China
2
作者 XI Kelai ZHANG Yuanyuan +3 位作者 CAO Yingchang GONG Jianfei LI Ke LIN Mir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remains unclear.Take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remains unclear.Take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reservoir space in laminated shale and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ulti-stage pyrolysis,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other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laminated shale in the Lucaogou Formation,namely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terrigenous felsic,and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carbonate.The former type contains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intergranular pores,mainly with felsic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which are water-wet and control the free shale oil.The latter type contains carbonate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organic pores,mainly with oil-wet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which control the adsorbed shale oil.The oil-wet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 are conducive to oil accumulation,but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free oil.In the Lucaogou Formation,free oil,with high maturity and light quality,mainly occurs in the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terrigenous fel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lamina pore-throat wettability oil occurrence state shale oil reservoir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Ji-musar Sag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中纹层状亮晶方解石成因与储集意义
3
作者 杜玉山 蒋龙 +4 位作者 倪良田 张云蛟 王冠民 任敏华 程紫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是胜利油田页岩油的主要分布层位,发育富灰型、混积型、富长英质型3种页岩储层类型,其中富灰型页岩最为发育。富灰型页岩中亮晶方解石纹层发育段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含油性、渗透性、...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是胜利油田页岩油的主要分布层位,发育富灰型、混积型、富长英质型3种页岩储层类型,其中富灰型页岩最为发育。富灰型页岩中亮晶方解石纹层发育段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含油性、渗透性、可压性特征,在牛庄、民丰、利津等洼陷多口水平井获得峰值日产油超百吨的良好效果。利用普通薄片、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纹层状亮晶方解石的成因机制及其储集意义。结果表明,纹层状亮晶方解石分为重结晶的晶粒方解石纹层和生排烃形成的纹层状亮晶方解石脉。重结晶的晶粒方解石纹层是湖泊自生沉淀的泥晶方解石纹层在早成岩阶段原地重结晶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与浅埋藏期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密切相关,方解石晶体呈粒状,形态不规则,纹层厚度稳定,分布连续;纹层状亮晶方解石脉的形成则与有机质热演化成熟时期的生排烃密切相关,有机酸溶解了页岩中的泥晶方解石形成富碳酸盐流体,这些流体在生烃压力的作用下顺纹层间裂缝运移后再次结晶沉淀形成方解石脉体,纹层相对较厚,呈透镜状,平面上断续分布。2种亮晶方解石纹层中广泛发育层间缝(层理缝)、晶间缝和晶间孔、溶蚀孔,宏孔占比高,连通性好。亮晶方解石纹层与富有机质泥质纹层呈“层偶状”频互层,构成富有机质纹层状亮晶泥质灰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亮晶灰质泥页岩2种岩相类型,“源储”一体,页岩品质好,是济阳页岩油富灰型页岩中最为有利的岩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亮晶方解石 纹层 储集空间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基于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4
作者 李忠 尹祖昌 +3 位作者 闫菁辉 王铁铸 孟宪卿 王清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137例,L223例,L1121例,L1235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定位椎弓根钉。观察组患者给予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钉。对比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骨代谢、骨愈合、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9.8±2.9)°vs(13.5±3.0)°。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高于观察组[(14.2±3.4)%vs(8.6±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骨钙素(BG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19.23±6.34)μg/L vs(182.54±5.17)μg/L、(112.72±2.18)μg/L vs(93.67±2.69)μg/L、(7.52±0.36)μg/L vs(4.21±0.14)μg/L。P<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07.58±4.25)μg/L vs(92.12±4.19)μg/L、(296.57±8.04)μg/L vs(237.28±7.82)μg/L。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20±0.27)μg/L vs(1.52±0.51)μg/L、(1.06±0.14)μg/L vs(1.35±0.28)μg/L、(0.98±0.27)μg/L vs(1.19±0.42)μg/L。P<0.05]。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除第1天观察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外[(3.88±0.54)分vs(3.31±0.43)分。P<0.05],其他不同时间对照组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降低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提高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椎高度 骨代谢 COBB角 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 椎弓根技术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页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豫 操应长 +5 位作者 梁超 吴伟 朱逸青 武瑾 赵梓龙 唐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页岩、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中有机质块状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类型。在岩相识别基础上借助特征元素比值Sr/Ba、U/Th、V/Cr、V/Ni、Ni/Co、Sr/Cu及Mo、Cu、Sr含量变化进行古沉积环境恢复,划分出7个演化阶段。结果表明: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水体较为氧化、盐度较低;五峰组沉积中期水体还原性增强、古生产力提高;五峰组晚期气候干冷,水体较为氧化,经历了赫南特冰期;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古气候经历了暖湿—相对干热—暖湿—相对干热的演化,同时古水体也经历了还原—相对氧化—还原—相对氧化的演化。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页岩岩相发育以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有机质含量与海洋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在古生产力较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沉积的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有机质最为富集,且石英含量最高,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纹层 沉积环境演化 有机质富集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下载PDF
核基质蛋白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何谦 张淑群 +2 位作者 赵丽华 王香玲 楚雍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95-498,共4页
目的: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NMP),并在蛋白质水平对差异蛋白LaminA/C进一步地确证。方法:分别提取4例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的核基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 目的: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NMP),并在蛋白质水平对差异蛋白LaminA/C进一步地确证。方法:分别提取4例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的核基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应用Mascot搜索引擎在NCBInr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鉴定。最后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差异蛋白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鉴定,正常乳腺组含有(904±58)个蛋白质点,乳腺癌组检测出含有(944±70)个蛋白质点,共发现27个差异表达蛋白,成功鉴定出12种蛋白,其中包括LaminA/C。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各20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3/20)和40%(8/20),P<0.05。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各10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乳腺癌组中LaminA/C/β-actin灰度值比值为0.40±0.13,是正常乳腺组LaminA/C/β-actin灰度值比值(0.21±0.13)的1.91倍(P<0.05)。结论:LaminA/C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LaminA/C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lamina/C 乳腺癌
下载PDF
钻井液侵入纹层状页岩的模型
7
作者 索彧 李芬芬 +4 位作者 何文渊 付晓飞 潘哲君 冯福平 赵万春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5,共9页
井壁失稳一直是钻井工程中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纹层状页岩弱面发育以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导致井眼坍塌的风险增加,极大地制约了页岩水平井的高效开发.为了研究钻井液在纹层状页岩中的侵入规律,开展了驱替实验和核磁扫描,确定了不同驱替时... 井壁失稳一直是钻井工程中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纹层状页岩弱面发育以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导致井眼坍塌的风险增加,极大地制约了页岩水平井的高效开发.为了研究钻井液在纹层状页岩中的侵入规律,开展了驱替实验和核磁扫描,确定了不同驱替时间下钻井液侵入纹层状页岩的深度,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新的包含纹层侵入的纹层状页岩的流体侵入数学模型,在总吸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侵入时间求得钻井液在纹层的侵入深度以及侵入量,基于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采用有限元-离散元法描述钻井液侵入过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钻井液使用量一定的条件下,钻井液沿纹层状页岩油的侵入深度与侵入时间呈正向对数关系,随着侵入时间、纹层张开度的增大,侵入深度逐渐变大,但后期增长缓慢最终趋于不变;随着纹层数量的增加,侵入深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纹层状 钻井液 侵入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醇化时间对片烟原料附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及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崔钰杰 邹克兴 +3 位作者 陈义昌 刘领 王小东 梁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5,共9页
以广西百色、湖南郴州地区醇化不同时间(0、12、24、36个月)的片烟原料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片烟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组成、物种差异及功能分析,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其化学质量。结果显示,测序片烟附生细菌... 以广西百色、湖南郴州地区醇化不同时间(0、12、24、36个月)的片烟原料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片烟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组成、物种差异及功能分析,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其化学质量。结果显示,测序片烟附生细菌种群丰富,共鉴定出28个门、548个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假单孢属、未分类的产菌科属、硫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黄色单胞菌属、代尔夫特属、水生微生物属。物种差异化分析显示,鞘氨醇单胞菌属、迪凯亚属、马西利亚属三个菌属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且在醇化0月片烟样本中占比最高。功能分析鉴定出化学异养、好氧化异养、暗氧化硫化合物、暗硫化物氧化、硝酸盐还原功能占主导功能,且两个地区间功能多样性构成类似。化学质量分析显示,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片烟有机成分得到提升,附生微生物加速了烟叶醇化。综上,测序片烟原料附生细菌种群多样性高,醇化0月片烟细菌种群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最高,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微生物与有机成分发生反应加速烟叶的醇化。该结果为进一步复配微生物制剂、探究片烟醇化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化时间 片烟原料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分析 质量分析
下载PDF
小鼠肠道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酶消化法比较研究
9
作者 曾勤 梁莹 +4 位作者 王新慧 闫蕾 王湘鹏 杨嘉仪 余仁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9,共8页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最佳酶消化法。方法采集10根长度一致的小鼠小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采用以胶原酶A或胶原酶VIII为主的酶消化法制备固有层单细胞悬液,比较这两种酶消化法对单细胞悬液细胞获得率、细胞活性和...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最佳酶消化法。方法采集10根长度一致的小鼠小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采用以胶原酶A或胶原酶VIII为主的酶消化法制备固有层单细胞悬液,比较这两种酶消化法对单细胞悬液细胞获得率、细胞活性和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然后对较优酶消化法制备的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检测。结果与以胶原酶VIII为主的酶消化法相比,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可以获得更高的细胞产量(9.48±1.10)×10^(9) vs(4.18±1.02)×10^(9)、活细胞比例(86.36±3.32)%vs(61.62±10.93)%以及活性CD45^(+)细胞比例(57.19±5.11)%vs(26.01±11.44)%、活性CD3^(+)细胞比例(8.73±2.89)%vs(4.52±2.49)%、活性CD4^(+)细胞比例(6.19±2.09)%vs(3.22±1.91)%和活性B220^(+)细胞比例(15.06±4.27)%vs(5.07±2.20)%,为后续流式检测提供了高质量细胞。结论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更适合于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固有层 单细胞悬液 酶消化法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急性高眼压发作后眼后节的变化
10
作者 晏林伟 程静 +3 位作者 王亚峰 韩怡泽 唐稳稳 樊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51-555,共5页
眼压急进性升高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眼部组织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短时间内眼压急剧地升高,会对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特征性的损伤。目前对于青光眼... 眼压急进性升高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眼部组织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短时间内眼压急剧地升高,会对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特征性的损伤。目前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及病程评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高眼压的状态,视神经的变化及视野的损伤,但此时青光眼患者的眼底已经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损伤。而眼后节的微结构改变,对于高眼压更加敏感,往往出现在视神经和视野损伤之前,可以更早的提示高眼压对眼部的损伤。通过对眼后节影像学特点的评估,可以从中探索出临床上评估影响青光眼预后的形态学特征,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急性高眼压 视网膜 神经节细胞 筛板
下载PDF
SLAMF7在小鼠肠道组织及肠道炎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杨燕 陆雪珂 +2 位作者 葛秀珍 娄运伟 常廷民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1-838,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饮用水喂养,提取其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和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细胞中SLAMF7的mRNA表达情况。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雄性小鼠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用正常饮用水喂养,模型组用含2.5%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的饮用水喂养,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于喂养第5天处死两组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SLAMF7在免疫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相较于结肠IECs,SLAMF7在结肠LPLs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7);DSS诱导肠炎后,SLAMF7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上调(P=0.001),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cDCs)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SLAMF7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相关途径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固有层淋巴细胞 SLAMF7
下载PDF
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陆雪珂 杨燕 +1 位作者 娄运伟 常廷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74-679,684,共7页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2(signaltransduction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2,SLAMF2/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5只,...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2(signaltransduction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2,SLAMF2/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5只,分离其结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及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提取细胞总RNA,RT-PCR、RT-q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中CD48的表达情况。将10只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C组,每组5只。UC组小鼠以含2.5%DSS的饮用水喂养5 d诱导急性UC模型,对照组小鼠以正常饮用水喂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细胞中EPCAM^(+)上皮细胞及CD45^(+)免疫细胞中CD48的表达及两组小鼠结肠LPLs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和CD11b^(+)Ly6G^(+)中性粒细胞、CD11b^(+)F4/80^(+)巨噬细胞及CD11c^(+)MHCⅡ^(+)树突状细胞中CD48的表达情况。结果CD48在C57BL/6J雄性小鼠结肠LPLs中的表达高于IECs(P<0.001)。在结肠IECs内,CD45^(+)免疫细胞中CD48的表达高于EPCAM^(+)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UC组CD11b^(+)F4/80^(+)巨噬细胞中CD48的表达降低(P=0.0065)。结论CD48在结肠免疫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上皮细胞,说明CD48可能通过免疫细胞而不是上皮细胞参与UC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DSS诱导UC模型后,CD48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下降,提示其可能通过巨噬细胞在急性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细胞 肠上皮细胞 固有层淋巴细胞 信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2
下载PDF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13
作者 卢正操 蒋强 +2 位作者 付本升 曹蕊 丁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1年,根据脊髓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评价手术节段的稳定性。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未见手术节段失稳病例,术后1年评价疗效,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Endo-LOVE治疗单节段CSM安全、有效、微创,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CSM) 微创手术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 临床疗效 全脊柱内镜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霖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EL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椎功能指标[直腿抬高角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直腿抬高角度大于对照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LDH患者可提高治疗优良率,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术后腰椎功能,效果优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腰椎功能 椎板开窗
下载PDF
条带状铁建造消失之谜:铁-硅互层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15
作者 王瑞敏 沈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 BIF)是指以铁-硅韵律层结构为特征的化学沉积岩。BIF不仅是重要的铁资源,也是记录早期地球演化、早期微生物活动和大气-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载体。BIF的出现和消失与重要环境事件的演变密切相关... 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 BIF)是指以铁-硅韵律层结构为特征的化学沉积岩。BIF不仅是重要的铁资源,也是记录早期地球演化、早期微生物活动和大气-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载体。BIF的出现和消失与重要环境事件的演变密切相关。BIF在>3.8 Ga首次出现,并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前大量形成,在1.8~0.8 Ga沉积中断,而在成冰纪雪球地球冰期中复现,最终消失在显生宙的氧化海洋中。传统模型认为BIF的出现与消失主要受控于海洋中Fe(Ⅱ)离子的含量。在1.8~0.8 Ga期间,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减弱,海洋氧化还原剧变(氧化/硫化)导致海水中的Fe(Ⅱ)被大量耗尽,BIF消失。然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中元古代深海区域仍处于铁化状态,即Fe(Ⅱ)可以稳定存在的氧化还原状态;沉积学证据也表明中元古代仍有大量的铁岩沉积。这些富铁沉积的大量出现,表明中元古代的海洋仍具有沉积铁岩/富铁层的条件,只是不再出现BIF这种“铁-硅互层”的韵律沉积。因此,BIF在1.8~0.8 Ga的沉积中断并不是由Fe(Ⅱ)耗尽造成的,而很可能与海水中铁-硅循环变化导致“铁-硅互层”沉积模式的改变有关。本文对BIF的地质学特征进行了概述,深入探讨了BIF中富铁-富硅层的沉积模式,并从Fe(Ⅱ)的来源差异和Fe(Ⅱ)的氧化差异及Fe(Ⅲ)的保存差异3方面全面综述了BIF “铁-硅互层”机制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尝试找出解决中元古代BIF消失之谜的可能方向。最后,对BIF的成因机制所承载的前寒武纪铁-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早期地球演化过程和早期生命信息等方面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铁循环 硅循环 韵律层沉积 前寒武纪
下载PDF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16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CT 解剖学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7
作者 公维兴 任晓璇 闫虎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0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 目的探究与分析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与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操作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术后VAS评分较低,神经根损伤率较低,随访1年复发率较低,随访1年后腰椎不稳定发生率以及临近节段退变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的Macnab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实施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切口较小,对周围组织伤害较小,疼痛轻,促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 TESSYS技术 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下载PDF
核纤层蛋白LaminA/C负性调控ASCs增殖促进应力诱导脂肪再生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任婧 万玲玲 +1 位作者 鲁峰 陈曦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索核纤层蛋白LaminA/C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SCs)机械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在应力诱导脂肪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预扩张脂肪瓣(Expanded Prefabricated Adipose Tissue,EPAT)负压吸... 目的探索核纤层蛋白LaminA/C对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SCs)机械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其在应力诱导脂肪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预扩张脂肪瓣(Expanded Prefabricated Adipose Tissue,EPAT)负压吸引模型,于术后1、4、8周取材制备标本,行组织免疫印迹及免疫化学检测核纤层蛋白(Lamins)表达量变化,用以分析核纤层蛋白表达与应力诱导脂肪再生的相关性;构建体外LaminA/C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转染ASCs,行体外静态拉伸ASCs处理并采用细胞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测ASCs增殖程度,用以明确LaminA/C对ASCs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体内实验发现,负压作用早期,大鼠EPAT内ASCs增殖增多,与此同时,脂肪瓣内LaminA/C表达量明显下降,LaminB1、LaminB2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LaminA/C可显著抑制体外静态机械应力对ASCs增殖的促进作用。结论新型力学感受器核纤层蛋白通过负性调ASCs增殖参与应力诱导脂肪组织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纤层蛋白(lamina/C)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机械应力 大鼠预扩张脂肪瓣(EPAT)
下载PDF
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9
作者 漆海如 刘宝 曾宪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个月。术中出血量10~25(16.94±5.08)ml,手术时间70~138(89.58±11.27)min。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撕裂情况;术后无神经根、颈髓、椎动脉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疼痛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7.14%(34/35)。结论后路脊柱内镜椎板开窗联合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微创、安全、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脊柱内镜 椎板开窗 神经减压手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
下载PDF
侧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汪红亮 周捷 +3 位作者 李健 周涛 查本义 吴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99-103,共5页
目的 探讨侧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48例C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 探讨侧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科收治的48例CL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PTED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1年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 PTED治疗CLDH的效果较好且PTED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方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脊柱微创手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