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域融合下的建筑改扩建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益南 李天窄 《华中建筑》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理解条件之一的视域融合,就是不同的视域相互结合的状态。该文试图通过现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来探讨建筑的改扩建,希望从中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建筑改扩建... 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理解条件之一的视域融合,就是不同的视域相互结合的状态。该文试图通过现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来探讨建筑的改扩建,希望从中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建筑改扩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扩建 视域 视域融合
下载PDF
伽达默尔与相对主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童洪雷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7-19,共3页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努力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符合论、融贯论的真理观,所强调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理解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往往缺乏对"一致"、"共识"和"一元"的理论论证和重视,容易导向相对主...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努力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符合论、融贯论的真理观,所强调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理解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往往缺乏对"一致"、"共识"和"一元"的理论论证和重视,容易导向相对主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伽达默尔强调只有坚定地站在有限性的基础上,才能驱除相对主义的阴影。在伽达默尔学术晚期,强调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的"语言共同体",转变了相对主义思想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相对主义 哲学解释学 视域融合 语言共同体 德国
下载PDF
英语教学课程实践探析
3
作者 刘玉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01-103,共3页
变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学课程实践过程,是时代发展之使然。在教学课程实践中,引入"视界融合"说,通过师生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共生共融的课堂革新,在主动营造的学习情境中,达到教与学的自由自觉融合。
关键词 课程实践 教学课程 师生 英语教学模式 学习情境 课堂 实践过程 教与学 视界融合 理解
下载PDF
正确认识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
4
作者 金江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7-19,共3页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对解释学进行了本体论的转向。他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的有关理论进行...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对解释学进行了本体论的转向。他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的有关理论进行正确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的历史性 视阈融合 效果历史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叙述——《共产党宣言》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
5
作者 聂馨蕾 《德语人文研究》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共产党宣言》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确立了经典文本诗与思合一的叙述方法。在叙述线“资产者”的情节高潮与转折点,马克思、恩格斯化用希伯来文学《圣经》和德意志诗人歌德的《魔术学徒》,分别以创世神话、转... 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共产党宣言》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确立了经典文本诗与思合一的叙述方法。在叙述线“资产者”的情节高潮与转折点,马克思、恩格斯化用希伯来文学《圣经》和德意志诗人歌德的《魔术学徒》,分别以创世神话、转世神迹和魔性隐喻阐述资本主义的主体性创造,昭示其沉亡的定局以及主体向无产者的易位。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构成《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叙述,揭示了马恩理论书写中概念演绎与图像彰显的融合关系。这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整全性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欧洲文学 视域融合 叙述方法
原文传递
从“天人合一”的英译看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外译的多重视域融合 被引量:6
6
作者 柴改英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3-96,共4页
本文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为指导,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进入世界哲学话语体系的有效途径。以"天人合一"的英译为例,本文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外译中的多重视域融合:通过"历史视域"和"当前视域"的融合,... 本文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为指导,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进入世界哲学话语体系的有效途径。以"天人合一"的英译为例,本文探索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外译中的多重视域融合:通过"历史视域"和"当前视域"的融合,准确地对术语进行现代阐释,在思维上完成从古到今的再表达;通过"新的当前视域"和哲学体系的"接受视域"的融合,关注哲学术语的语言形态特征,完成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在目标语中的准确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翻译 阐释学 多重视域融合 天人合一
原文传递
论伽达默尔的“对话”概念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鹏骞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8年第2期41-63,共23页
'对话'(Dialogue)概念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伽达默尔把'理解'看作是一个谈话式的事件,对历史流传物的理解,就是流传物与解释者之间的一场对话。在对语言的讨论中,伽达默尔强调语言的'对话性'... '对话'(Dialogue)概念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伽达默尔把'理解'看作是一个谈话式的事件,对历史流传物的理解,就是流传物与解释者之间的一场对话。在对语言的讨论中,伽达默尔强调语言的'对话性',把平等进行的对话看作是揭示语言功能的条件。在其后期思想中,伽达默尔用'对话'与德里达的'书写'相对抗,从而捍卫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语音中心论的传统。对伽达默尔的'对话'概念和以此概念为基础的'对话理论'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和剖析伽达默尔的整个的诠释学思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问答逻辑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原文传递
论中国戏曲中的“超视界”演述现象 被引量:1
8
作者 肖熠君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89,共12页
"超视界"演述是指中国古代戏曲中明显超出剧中人物生平经历、感知范围、生活体验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其实质是剧作家巧借演述者"声口"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隐身"参与剧场主体之间审美交流互动,使剧场主体... "超视界"演述是指中国古代戏曲中明显超出剧中人物生平经历、感知范围、生活体验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其实质是剧作家巧借演述者"声口"传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隐身"参与剧场主体之间审美交流互动,使剧场主体实现"视界交融"而行之有效的一种编剧桥段。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超视界"演述形式主要有四:剧作家有意让剧中人念诵后世诗文以激活观众的"前理解",剧作家有意让前代人物用后世典故以激活观众的接受"视界",剧作家巧借剧中人物之口"预述"剧情以引发观众的"审美期待",剧中人不在现场也能知道当时发生之事以推进演述进程。"超视界"演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原创性和和合性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视界”演述 剧场主体 审美交流互动 视界交融
原文传递
从哲学诠释学视角评析《道德经》英德译本
9
作者 曹俊雯 《德语人文研究》 2015年第2期26-31,共6页
为了对比西方译者对汉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作者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译本,分别为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英译本和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哲学诠释学"为视角,引入了"前见"... 为了对比西方译者对汉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作者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译本,分别为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英译本和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哲学诠释学"为视角,引入了"前见"和"视域融合"的概念,详细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和译文的两次"视域融合"。作者希望通过视域融合的研究,引发读者思考翻译的实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理解 前见 视域融合 理解 动机 操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