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2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Stress during the Hot-Dry Season on Some Haemat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Moroccan Dromedary Camels (Camelus dromedarius)
1
作者 Mohammed El Khasmi Youssef Chakir +7 位作者 Fouad Riad Abdallah Safwate E1 Hassane Tahri Mohamed Farh Najia E Abbadi Rachid Abouhafs Bernard Faye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3年第1期13-25,共13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oad transportation under heat conditions on some haematological [Ht (haematocrit), blood cells count and EOF (erythrocytes osmotic fragility)] and physiol...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oad transportation under heat conditions on some haematological [Ht (haematocrit), blood cells count and EOF (erythrocytes osmotic fragility)] and physiological [Tr (rectal temperature), HR (heart) and RR (respiratory rates), and circulating levels of Cor (cortisol), Glu (glucose) and minerals] parameters in Moroccan dromedary camels. The animals were subjected to road transportation stressor for 2 h by truck during the hot-dry season.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efore loading and transport, and at the end of transport. Transportation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05) of erythrocytes count, Ht, EOF, Tr, HR and RR by comparison to values observed before transportation. The same stress conditions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05) of plasma Cor (ng/mL) and blood Glu (mM) (220 ± 30 vs. 137 ± 20, 9.7 ± 1.2 vs. 6.4 ± 1. 1 respectively) a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P 〈 0.05) of plasma magnesium (mM) (0.5 ± 0.1 vs. 0.9 ± 0.1) comparatively to pre-transportation valu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oad transportation associated to heat may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 stressor which is able to induce several cellular alterations in camels. Further studies of an eventual protective role of vitamin C against haemolysis induced by transportation stress in camel are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SOL dromedary camel glucose HAEMOLYSIS hot-dry season minerals transportation stress.
下载PDF
苹果丁冷冻-热风联合干燥体积收缩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任广跃 朱乐雯 +3 位作者 段续 刘文超 李格格 卫新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为降低冻干苹果能耗,同时获得具有良好外观的脱水产品,该研究将冷冻-热风联合干燥应用于苹果脱水加工,并从水分迁移角度探究此过程中产品的收缩机制。选取4个水分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分别为1.00、0.76、0.53和0.33 g/g)对苹果进行联合干... 为降低冻干苹果能耗,同时获得具有良好外观的脱水产品,该研究将冷冻-热风联合干燥应用于苹果脱水加工,并从水分迁移角度探究此过程中产品的收缩机制。选取4个水分转换点(干基含水率分别为1.00、0.76、0.53和0.33 g/g)对苹果进行联合干燥处理,并对脱水产品的收缩率、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孔隙分布及样品在热风干燥阶段的水分迁移与分布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联合干燥样品的收缩情况显著(P<0.05)优于单一热风干燥样品,且转换点对样品收缩率影响较大(收缩率6%~45%),当转换点干基含水率低于0.53 g/g时,联合干燥样品没有出现明显的体积收缩现象。随着转换点干基含水率的升高,样品的收缩程度增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中心塌陷,且孔隙率逐渐减小,但相应能耗降低。产品收缩主要发生在热风干燥过程的升速阶段,在此阶段样品自由水含量大幅减少,结合水与不易流动水未发生明显改变,样品内部水分在湿度差的作用下向表面迁移,这是导致联合干燥样品发生体积收缩的关键机制。该研究结果可为冷冻-热风联合干燥高效生产良好外观的脱水苹果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联合干燥 收缩 水分迁移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基于综合物探的济阳坳陷潜山型干热岩靶区优选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永红 宋涛 +3 位作者 刘和花 史猛 赵松 吴建峰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济阳坳陷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深层干热岩的系统评价对于坳陷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收集的1∶20万重力数据38870 km^(2)、1∶5万航磁数据26630 km^(2)和胜利油田以往实施的钻井、地震勘探资料,采用Parker-Oldenb... 济阳坳陷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深层干热岩的系统评价对于坳陷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收集的1∶20万重力数据38870 km^(2)、1∶5万航磁数据26630 km^(2)和胜利油田以往实施的钻井、地震勘探资料,采用Parker-Oldenburg反演迭代算法、重力-地震联合剥层方法、重磁正反演等方法,开展莫霍面、居里面、壳断裂-岩石圈断裂、基底构造和基底岩性等地热地球物理研究。通过实施大地电磁测深剖面116 km,验证了壳幔过渡带熔融体发育特征。从居里面深度、莫霍面深度、地温梯度、热储层岩性、盖层厚度、潜山规模6个方面评价优选了5处干热岩靶区。济阳坳陷具“壳幔生热、构造控热、潜山储热、盖层保温”四位一体地热成因特征,是以“传导型干热-水热共存、对流型水热补充”为主要特征的盆地复合型地热系统,潜山型干热岩靶区具有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地热资源 干热岩 综合物探 潜山
下载PDF
干热区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龙会英 张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在云南省干热河谷区,以不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方差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其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品种(系)的一级分枝数和水分有明显差异。所有参试材料在2018年和2020年... 在云南省干热河谷区,以不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方差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其生产性能及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品种(系)的一级分枝数和水分有明显差异。所有参试材料在2018年和2020年每年可刈割8次,2019年为9次。6号苜蓿品种‘南苜701-特克拉’的年均干草产量最高,达到29589.96 kg·hm^(-2),显著高于5号‘四季旺’和8号‘德钦’(P<0.05)。在2018年,8个苜蓿品种(系)产量在4个季度中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第3季度>第2季度>第4季度>第1季度。所有供试材料的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全钙、无氮浸出物差异均不显著(P>0.05)。8号品种‘德钦’的粗蛋白含量(21.43%)、粗灰分(10.16%)和全磷含量(0.25%)均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18.36%)。经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热引41号紫花苜蓿’‘德钦’‘多叶’和‘WL525HQ’的综合表现较好,在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产性能 产量性状 灰色关联度 营养价值 综合评价 干热河谷
下载PDF
苏北盆地建湖隆起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
5
作者 段忠丰 李福来 +2 位作者 杨永红 于翔 王凯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对苏北盆地建湖隆起的干热岩资源潜力进行评价,展示华东地区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的勘探前景。基于野外勘察、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手段地质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以4个区域地震地质剖面为基础,建立二维热传导数值模... 对苏北盆地建湖隆起的干热岩资源潜力进行评价,展示华东地区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的勘探前景。基于野外勘察、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手段地质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以4个区域地震地质剖面为基础,建立二维热传导数值模型,模拟分析深部地温分布,确定评价深度。应用基于体积法的蒙特卡罗模拟给出合理的资源量评价分析。该方法可充分考虑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建湖隆起3~10 km深度内干热岩资源的可采热资源量约为44.6亿t标煤,发电潜力为692 769.9 MWe,约为江苏省2022年全年用电量的4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潜力评价 建湖隆起 热传导模拟 蒙特卡洛模拟
下载PDF
干热岩定向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李宽 施山山 +3 位作者 张新刚 王跃伟 许洁 张恒春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共8页
为推动干热岩产业化步伐,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盆地部署了我国首例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程,采用一口直井注入和两口定向井采出的开发模式,文章就定向井钻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硬度大、研磨... 为推动干热岩产业化步伐,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盆地部署了我国首例干热岩试验性开发工程,采用一口直井注入和两口定向井采出的开发模式,文章就定向井钻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主要为花岗岩,地层硬度大、研磨性强、温度高,加上大规模储存改造的影响,定向井钻井作业存在机械钻速低、碎岩工具寿命短、测量仪器耐温差、信号不稳定、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为保证钻井作业顺利推进,从井眼轨迹控制、提高井下工具耐温耐磨能力、提高钻井液高温流变性能、钻井液主动降温等技术手段入手,创新研发了耐高温MWD、抗高温聚合物钻井液体系、螺旋板式钻井液冷却装置等关键技术与装备,优选了“牙轮钻头+单弯螺杆+MWD”钻具组合,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双靶点定向井施工,AB靶心的中靶精度分别为4.85 m和8.97 m,钻井周期缩短20%以上,并取得了最高进尺175.00 m、最快机械钻速3.74 m/h的提速增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定向钻井 高温随钻测控 聚合物钻井液 钻井液冷却技术
下载PDF
干热岩压裂储层布井方式优选数值模拟
7
作者 张立刚 胡志楠 +5 位作者 范森 罗晓雷 丁河嘉 马媛媛 李庆龙 宋永扬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重要手段,而布井方式是影响其采热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开展的布井方式研究较少考虑压裂储层开采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干热岩压裂储层采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基质岩体温度下降幅度、...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重要手段,而布井方式是影响其采热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开展的布井方式研究较少考虑压裂储层开采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干热岩压裂储层采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基质岩体温度下降幅度、热提取率、采出温度和采热功率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的布井方式对EGS采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直井,水平井的流体热交换的面积更大,能充分开发裂缝间的热量。在生产30 a时,考虑水力压裂裂缝连通的情况下,水平井一注两采模型的采热效率最高,其在垂直于井方向上温度波及范围约690 m,基质岩体平均温度下降38.09 K,热提取率为24.42%,采热功率为3.5 MW。研究成果为提高地热系统产热量、实现干热岩高效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压裂储层采热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 数值模拟 布井方式 水平井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美国FORGE计划犹他州干热岩开发示范项目进展综述
8
作者 张炜 金显鹏 +2 位作者 王海华 姚树青 邵明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4年第2期263-276,共14页
21世纪是全球能源获取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现有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资源为基础的能源正在逐渐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环境友好、低排放的绿色能源所取代。干热岩是一种不含原生水(或含少量水但不能流动)的高温... 21世纪是全球能源获取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现有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资源为基础的能源正在逐渐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环境友好、低排放的绿色能源所取代。干热岩是一种不含原生水(或含少量水但不能流动)的高温地热资源,可通过水力刺激改造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储层,从而提取数量相当可观的地热能。本文以美国能源部正在组织实施的FORGE计划犹他州干热岩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综述了项目在场地地质条件表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总结了项目在高温硬岩钻井、储层建造、微震监测等方面取得的广泛且深入认识,从统筹部署、组织实施、场地表征和设施建设、关键技术装备突破、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值得我国借鉴参考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增强型地热系统 地热能前沿瞭望台研究计划 刺激改造 裂隙网络 诱发地震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柠檬片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郭红莲 张曼 +2 位作者 白亚辉 路敏 陈君然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5,共5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贮藏期柠檬片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D)3种方式加工制备柠檬片,并研究了3种干燥方式对柠檬片色泽、基... 该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贮藏期柠檬片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微波干燥(microwave drying,MD)3种方式加工制备柠檬片,并研究了3种干燥方式对柠檬片色泽、基础品质、营养物质和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片经过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不同干燥处理后品质与风味不同。冻干组柠檬片具有较小的收缩率(11.65%),较高的复水比(5.14)、亮度值(48.6)和V_(C)含量(3.13 mg/g DW),电子鼻各传感器的响应值较高,即其色泽、品质、风味都优于热风干燥与微波干燥方式。因此,使用冻干工艺可以保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片 干燥方式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微波干燥 营养物质 风味 色泽
下载PDF
辣椒的干燥特性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10
作者 陈思羽 王贞旭 +5 位作者 刘洪义 刘春山 马浏轩 王淑铭 朱红媛 吴文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161,共6页
为了降低辣椒在干燥及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提高辣椒的干燥品质,对辣椒进行热风干燥的同时,进行拉伸和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分析了辣椒的干燥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干燥温度为45、60、75℃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1.1... 为了降低辣椒在干燥及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提高辣椒的干燥品质,对辣椒进行热风干燥的同时,进行拉伸和三点弯曲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并分析了辣椒的干燥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干燥温度为45、60、75℃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1.160096×10^(-10)、1.713660×10^(-10)、2.380429×10^(-10),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由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得出辣椒活化能为22.0769kJ/mol,表明干燥过程中从辣椒中出去1mol的水分所需的最低能量是22.0769kJ。在75℃干燥温度下的辣椒拉伸力学性能试验中,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平均最大载荷不断增大,加热300min后平均最大载荷曲线开始下降与前面干燥特性吻合,表明辣椒在前300min快速升温,降水速度快,表面自由水失去多,整体韧性增强导致所需载荷增大,干燥后期辣椒含水率较低,脆性增加,拉伸所需最大载荷降低;45℃干燥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平均最大载荷变化不大。在不同含水率辣椒的三点弯曲试验中,含水率为14%时最大承受载荷约为3.5N,含水率为10%时最大承受载荷为约2.5N,含水率为6%时最大承受载荷约为1.1N,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减小辣椒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和压缩位移逐渐减小,辣椒抗压能力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辣椒干燥品质、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破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热风干燥 干燥特性 力学特性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11
作者 徐慧 江善虎 +4 位作者 任立良 王孟浩 崔豪 王元疆 杨晶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多区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频率与强度呈现增加趋势。系统揭示赣江流域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1961—2021年的日最高温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数据,评估赣江流域热浪、农业干旱和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复合高温干旱事件与单独极端事件的特征差异。【结果】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农业干旱事件频次呈下降趋势(-0.027场/10 a),热浪事件及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频次呈上升趋势(0.084场/10 a、0.013场/10 a)。与1961—2000年相比,2001—2021年赣江流域农业干旱的发生频率在北部大部分区域有所下降,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有所增加;热浪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流域均呈增加趋势;复合高温干旱的发生频率在东北部有所下降,南部显著上升。与单独热浪事件和单独农业干旱事件相比,复合高温干旱下的热浪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6.87%和26.25%,农业干旱事件历时和烈度分别增加10.65%和26.86%。【结论】赣江流域南部地区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相比于单独的极端事件,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危险性有所增强,未来应加强该区域的复合高温干旱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热浪 复合高温干旱 赣江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降水 长江流域
下载PDF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综述
12
作者 朱华 谭运洪 杨永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2-696,共15页
中国西南的深切河谷因“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具有干热性气候和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萨王纳植被的植物群落以禾草占绝对优势,形成背景,其间散生灌木和乔木,在外观上类似“稀树草原”。在生活型构成上,它们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4... 中国西南的深切河谷因“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具有干热性气候和河谷型萨王纳植被。萨王纳植被的植物群落以禾草占绝对优势,形成背景,其间散生灌木和乔木,在外观上类似“稀树草原”。在生活型构成上,它们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48.0%),但地面芽植物(占23.3%)占比较高;在叶级谱上,小叶植物占总种数的42.5%,微叶植物占20.6%;在乔木树种中,复叶占乔木总种数的39.3%,表现出明显适应干旱生境的特征。西南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的植物区系总体上以热带成分占优势,但不同的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的植物区系在演化过程中受地质历史和自然地理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在植物区系的相似性上,金沙江干热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属相似性为73.8%,种相似性为53.8%,在本文比较的西南干热河谷中具有最大的属、种相似性。研究发现,中国西南干热河谷萨王纳植被和植物区系在起源和演化上与自第三纪以来,伴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在云南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在其植物区系中,一些种类显示与印度和非洲的萨王纳植被有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印度板块从非洲分离,筏运了部分非洲植物到亚洲的理论。金沙江与元江干热河谷具有最高的属、种相似性,支持了金沙江曾流到元江,后来因河流袭夺改道的假说。怒江干热河谷植物区系中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这可能与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亚洲板块,缅甸北部随之发生了北移密切相关。这些地区发生的地质历史事件可以较好地解释西南干热河谷的植物区系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王纳植被 群落特征 起源与演化 干热河谷 中国西南
下载PDF
真空冷冻与热风干燥对腐竹品质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13
作者 万霖 田雨琪 +3 位作者 车刚 陆博远 王洪超 陈正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7-63,共7页
针对腐竹干燥易褐变导致品质变差问题,以黑龙江东北特产九三黄大豆制作的鲜腐竹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ing drying,VFD)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对腐竹进行干制加工,获取两种干燥方法对腐竹品质特性及微观组... 针对腐竹干燥易褐变导致品质变差问题,以黑龙江东北特产九三黄大豆制作的鲜腐竹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ing drying,VFD)和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HAD)对腐竹进行干制加工,获取两种干燥方法对腐竹品质特性及微观组织结构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干燥工艺对腐竹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对腐竹L^(*)、a^(*)和b^(*)值的差异性影响为极显著(P<0.01)。VFD制备腐竹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较高,颜色鲜亮淡黄,表面有自然油质光泽,内部组织结构较为疏松,孔隙分布均匀,VFD腐竹复水1 min时复水比达到1.90 g·g^(-1),与HAD干燥制备的腐竹相比,VFD腐竹的硬度最低、咀嚼性最好,品质均一,感官评价得分最高。综上,真空冷冻干燥适用于蛋白质含量高的腐竹干制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腐竹 品质特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铁棍山药片热风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
14
作者 庞凌云 袁志华 +2 位作者 詹丽娟 李瑜 潘思轶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7-165,共9页
[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铁棍山药片的传质情况,以及干燥空间和山药片的传热情况。[方法]选用7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山药片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找出最适传质动力学模型;测定不同温度下山药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 [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铁棍山药片的传质情况,以及干燥空间和山药片的传热情况。[方法]选用7种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对山药片热风干燥曲线进行拟合,找出最适传质动力学模型;测定不同温度下山药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模拟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空间温度场变化和山药片温度变化。[结果]Modified Page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热风温度条件下山药片的水分变化情况(R2为0.998 96~0.999 86)。热风干燥过程中干燥室空间温度总体呈水平面上距进出风口近处温度高,远处温度稍低,竖直面上呈上高下低的状态,但温差均不大。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片中心处温度最低,外表面温度最高,内外层温差逐渐缩小,前期温度变化较快而后期缓慢,实测值与模拟值间的温差最大达7.75℃,最小仅为0.07℃,说明模拟结果准确度较高。[结论]Modified Page模型和ANSYS软件能够准确模拟热风干燥过程中山药片的传热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棍山药 热风干燥 导热系数 比热容 传热与传质
下载PDF
近136年(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划分及其演变分析
15
作者 徐群 赵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2-1094,共23页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 少雨高温的伏旱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水利和人体健康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伏旱期的历史划分,对其长期变化规律也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利用1885年以来已划定的长江中下游沿江五站(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梅雨期和夏季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出梅后的少雨高温时段分别确定了少雨和高温的定量标准,划定出1885~2020年长江中下游伏旱期,并用统一气温标准结合伏旱期长度,综合确定了近136 a(1885~2020年)伏旱期强度指数。这136 a(包含有16个无伏旱年及10个入秋伏旱年)里伏旱期的年平均长度为21.6 d,呈现出3~6 a、36 a和84 a周期。1951年以来,1959~1978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主要峰期,1980~1987年是伏旱期长度的下降谷期,之后缓慢增加;1980年代之后虽然大于30 d的长伏旱期有减少趋势,但是15~30 d且高强度的伏旱期频现;1995年之后秋伏旱明显增多,夏季延迟。136 a里最长且强的伏旱期依次出现于1934、1967、1978和2013年;最早的伏旱期出现在6月中旬,最晚在9月中下旬。近40 a来,伏旱期高温(≥35.0°C)日数大幅提高,伏旱期高温发生率从1980年代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的50%以上,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长(强)伏旱期的副热带环流特征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长江中下游区,而短(弱)伏旱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偏东或偏南,入秋伏旱与副热带高压稳定西伸有关。伏旱期内高温日数的演变受到双重人类活动的制约,它不仅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海陆升温有关,并且因地而异,即受到局地生态环境演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减的人为作用影响。印度—太平洋季风区陆海温差对长江中下游伏旱期长度年代际变化有重要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伏旱期 准周期演变 人类活动 高温
下载PDF
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流场优化设计及仿真
16
作者 陈忠加 赵宇轩 +2 位作者 卢丰源 孙敏 王青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71,共12页
农产品的烫漂与干燥是农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农产品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是集烫漂与干燥一体的新型农产品绿色保质低碳智能干燥技术装备。农产品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内部流场均匀性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烫漂与干燥效果。为提高其内部速度... 农产品的烫漂与干燥是农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农产品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是集烫漂与干燥一体的新型农产品绿色保质低碳智能干燥技术装备。农产品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内部流场均匀性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烫漂与干燥效果。为提高其内部速度均匀性与温湿度均匀性,同时减少冷凝现象发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模型,对其送风方式和送风口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侧送侧回的送风方式在速度场以及温湿度场的均匀性总体优于上送下回,能量利用系数提高约18%,箱内壁面冷凝面积小于上送下回。仿真研究表明,当送风口数量为4个时,箱内的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均匀性更好,能量利用系数最高。试验表明,蒸汽烫漂与热风干燥箱的试验值和仿真值最大温度偏差为2.3℃,相对湿度误差不超过1.3%,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仿真结果可靠,研究结果可为农产品低碳智能干燥新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干燥设备 蒸汽烫漂 热风干燥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牛大力热风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17
作者 沈向阳 谭子键 +2 位作者 陈嘉澍 黄伟彬 丁力行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8-234,共7页
热风干燥有利于提高鲜制牛大力干燥时的干燥速率和产品品质。为此,对新鲜的牛大力进行单因素热风干燥实验,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越高、切片厚度越薄时,牛大力的干燥速率越快;而热风温度过高时,牛大力切片表面会发生褐化和裂纹。... 热风干燥有利于提高鲜制牛大力干燥时的干燥速率和产品品质。为此,对新鲜的牛大力进行单因素热风干燥实验,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越高、切片厚度越薄时,牛大力的干燥速率越快;而热风温度过高时,牛大力切片表面会发生褐化和裂纹。结合响应面优化分析方法,建立各因素与指标值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由响应面优化分析和实验结果可知:当热风温度为50~60℃、切片厚度为3~7 mm和热风风速为0.5~1.5 m/s时,牛大力热风干燥的最佳干燥参数为:热风温度60℃,切片厚度5 mm,热风风速1.11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大力 热风干燥 工艺参数 响应面优化
下载PDF
马头营干热岩开采试验场地人工注水诱发地震探讨
18
作者 王宁 王亚玲 +3 位作者 张晓刚 尹康达 毛国良 纪春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5-909,936,共6页
结合马头营干热岩区7个临时测震台站的地震观测资料和M1井2022-06~09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地震活动与注水压力、水流量的关系,同时分析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对周边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作业可能诱发了201个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 结合马头营干热岩区7个临时测震台站的地震观测资料和M1井2022-06~09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地震活动与注水压力、水流量的关系,同时分析诱发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对周边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注水作业可能诱发了201个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4 km,这个区段也是地围压较小的安全区域,发生中强震的几率较小;水流量、水压力的改变不仅影响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而且影响地震活动频度,应力积累到一定水平诱发地震发生,之后水流量、水压力与地震频度呈现正相关关系;注水量和震级之间关系不明显,压力和诱发地震震级呈线性相关;在持续注水量达到11 821 m^(3)、压力达到23.46 MPa时,有断层失稳、诱发地震的可能;最大诱发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主压应力NNW向,与华北区域应力分布有一定偏差,可见M1井开采对局部应力分布有影响;从地震震中位置迁移规律推测,有新的地裂缝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注水 诱发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马头营干热岩区
下载PDF
干热地区不同居住区夏季室外热环境分析——以石河子市5个居住区为例
19
作者 苏媛 吴智锐 +1 位作者 王丹 李洁 《绿色建筑》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干热地区夏季城市热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城市活力下降。为探究不同形态参数和建筑布局对干热地区居住区夏季室外热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石河子市五个典型居住区的热环境物理参...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干热地区夏季城市热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城市活力下降。为探究不同形态参数和建筑布局对干热地区居住区夏季室外热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石河子市五个典型居住区的热环境物理参数进行实测调研,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比不同形态参数对居住区的影响,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干热地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干热地区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外环境和街区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地区 居住区 室外热环境 实测分析
下载PDF
横断山区典型流域次降水事件水沙特征分析
20
作者 郭乾坤 黄婷婷 +2 位作者 单志杰 秦伟 宁堆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横断山区干热河谷高温低湿,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大江大河泥沙的主要源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多由次强降水事件造成,因此在该区域基于次降水事件尺度开展水沙特征研究,对于评价降雨和下垫面对流... 横断山区干热河谷高温低湿,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是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大江大河泥沙的主要源区。干热河谷地区水土流失多由次强降水事件造成,因此在该区域基于次降水事件尺度开展水沙特征研究,对于评价降雨和下垫面对流域产流产沙的相对贡献、指导未来水土保持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流域小黄瓜园水文站1966—2018年实测水沙数据,运用Mann-Kendall方法划分基准期和变化期,并基于2期次降水事件,对比分析降雨等级相同、暴雨覆盖面积比例等级相同、降雨量和降雨空间分布相似等3种情况下,2期水沙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小黄瓜园1966—2018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为突变年份;2)水土保持措施主导下的下垫面变化是变化期径流输沙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龙川江流域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有效地改变下垫面的情况,减流减沙效果明显。应进一步加强横断山区等地形复杂地区次降水事件尺度水沙变化研究,更好地指导水土保持优化配置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水事件 水土保持措施 下垫面 水沙特征 干热河谷 龙川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