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Middle Chinese Grammar and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1
作者 Liu Shizhen Ji Yunxia 《宏观语言学》 2007年第1期141-156,共16页
Middle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period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s of Middle Chinese have attracted scholars5 attention. While it inherited some characteristi... Middle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period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ui Dynasty.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s of Middle Chinese have attracted scholars5 attention. While it inherited som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grammar of Ancient Chinese, the morphology and syntax of Middle Chinese underwent obvious elimination and new birth, an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the Early Modem Chinese grammar. Numerous grammatical phenomena started to appear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grammar was going through a change in which new formsreplaced old ones, thus being the mediator in inheriting the archaic and beginning the early modem grammar, and therefore occupy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CHINESE GRAMMAR ORIGIN historicAL position
下载PDF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演进与意涵
2
作者 沈蕾 张芸瑞 +1 位作者 陈宁 刘伟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1023,共8页
积极青少年发展是发展科学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极大推动了全球青少年发展研究和教育政策的进程。积极青少年发展突破“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型”,主张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相对可塑性,强调个体与情境的互惠互动,凸显青少年之于社会进步和... 积极青少年发展是发展科学理论范式的重大转变,极大推动了全球青少年发展研究和教育政策的进程。积极青少年发展突破“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型”,主张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相对可塑性,强调个体与情境的互惠互动,凸显青少年之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贡献与方法论价值。在历经生态情境取向向历史文化取向的演进过程中,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推广和践行,彰显出鲜明的理论更新自觉和实践品格,这对推动对青少年的认识论发展、我国积极青少年发展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实施,具有多重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青少年发展 社会发展 生态情境取向 历史文化取向
下载PDF
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
3
作者 南帆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文本解读是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文学阐释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文本的阐释。“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是文学阐释的两种理论姿态。“积极的阐释”频繁出场不仅是由于现代阐释学的转向,而且与理论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文学之所以成... 文本解读是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文学阐释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文本的阐释。“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是文学阐释的两种理论姿态。“积极的阐释”频繁出场不仅是由于现代阐释学的转向,而且与理论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文学之所以成为“积极的阐释”最为活跃的一个区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阐释的理性语言与感性体验不对称。“积极的阐释”放弃文本的有机整体观念,并时常跨越审美愉悦的羁绊而另行制造各种新的话题。“历史语境”既是阐释发生变化的依据,也是阐释稳定持续的依据。多数“积极的阐释”作为失败的思想实验而沉没,而少数“积极的阐释”则可能充当某种文化革命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的阐释 消极的阐释 理解的前结构 相对主义 历史语境
下载PDF
关学精神与关中书院——兼论关中书院的文化意蕴
4
作者 赵馥洁 《唐都学刊》 2024年第3期78-82,共5页
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之后,八百年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学派如何争论,关学总蕴涵着崇使命、重创新、尊礼教、求致用、贵节操、善博取的基本精神。在关学精神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关中书院是关学复兴的文化成果,传承关... 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之后,八百年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学派如何争论,关学总蕴涵着崇使命、重创新、尊礼教、求致用、贵节操、善博取的基本精神。在关学精神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关中书院是关学复兴的文化成果,传承关学精神的学术高地,承载书院文化的学府典范,荟聚三秦知识精英的人才宝库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物。关中书院在三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传承关学智慧和精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特别是陕西思想史、关学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学精神 关中书院 历史地位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潜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3期220-229,共10页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学科定位、历史分期、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工程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涵盖工程项目、成果、资料、组织、人... 中国近代工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尝试从其学科定位、历史分期、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工程史作为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涵盖工程项目、成果、资料、组织、人员和教育等多个方面。中国近代工程史的时间跨度为1861年至1949年,可划分为萌芽期、草创期、开端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反映了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研究视角可从全球史、文明史和革命史,旨在从多个维度揭示中国近代工程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通过抢救整理工程档案资料,开展行业或区域工程史研究,最终构建全面系统的中国近代工程史,以史为鉴,为实现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史 中国近代史 学科定位 历史分期
下载PDF
从历史法学批判到对理性法的怀疑——青年马克思的两次思想转折
6
作者 林钊 陈沛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71-79,共9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学术观点的说明,实际上暗示了他思想发展中的两次转折和两个对手。他是从法学转向法哲学继而转向法哲学批判的,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既要克服只从法律本身出发的历史法学的保守,也...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学术观点的说明,实际上暗示了他思想发展中的两次转折和两个对手。他是从法学转向法哲学继而转向法哲学批判的,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既要克服只从法律本身出发的历史法学的保守,也要克服从抽象理性出发的理性法学的虚弱。蒂堡、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法学与胡果、萨维尼所代表的历史主义法学关于德国是否制定统一民法典的争论,是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主义并在《莱茵报》上批判历史法学派的动因。马克思认为,历史主义的反动在于其主张的“动物的法”正迎合了德国当时作为“庸人世界”的保守状况。在对《林木盗窃法》的深入剖析中,马克思意识到了物质利益对法的强大制约作用和法理的软弱无力,并对理性法开始产生怀疑。他完成两次思想转折后最终达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法学和理性法学的共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法 实在法 历史法学派 《林木盗窃法》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的遮蔽手段、隐蔽实质及解蔽策略
7
作者 覃辉银 刘云转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7-13,43,共8页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思潮,它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利用逻辑谬误等手段遮蔽历史事实,用诡辩的话术隐蔽自身服务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诉求的反动实质,以“言论自由”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普世价值”否...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思潮,它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利用逻辑谬误等手段遮蔽历史事实,用诡辩的话术隐蔽自身服务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诉求的反动实质,以“言论自由”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普世价值”否定民族文化观念,以“历史翻案”美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反动本质和罪恶行径,以“历史终结”拒斥历史发展规律,意在协助一些反动势力谋求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政治颠覆、经济扩张。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暗潮涌动的背景下,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遮蔽”的历史真相进行“解蔽”,进一步从坚持唯物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法治建设和党史教育四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净化社会舆论环境,以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的历史嬗变、价值定位与基本经验
8
作者 许春涛 马向远 《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9-105,共7页
请示报告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制度和优良传统,其发展演进历经发轫与确立、调适与拓展、深化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四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请示报告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制度和优良传统,其发展演进历经发轫与确立、调适与拓展、深化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四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请示报告制度的百年历史嬗变启示我们:请示报告制度应当坚持目的性与功能性的守正创新;应当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地方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应当统筹“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的协同联动;应当落实监督与追责并进的执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请示报告制度 历史嬗变 价值定位 基本经验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野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理与路
9
作者 梅思源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5期189-192,共4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难点、重点在乡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实施全面推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难点、重点在乡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现实要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尊重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以完善的各项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乡村振兴 理与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农民主体地位
下载PDF
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平盛 刘本英 成浩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533-536,共4页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云南 普洱茶文化 历史地位
下载PDF
从历史中走来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下的风景名胜区定位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邓武功 贾建中 +1 位作者 束晨阳 王笑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5,共7页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自然保护地体系 风景名胜区 定位
下载PDF
巴蜀哲学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方鹿 刘俊哲 金生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5,共8页
巴蜀哲学作为巴蜀文化各发展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蜀学之魂,长于思辨;多元会通,兼容开放;释经创新,超越前说;沟通道欲,情理结合;躬行践履,注重事功,批判专制等主要特点。并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 巴蜀哲学作为巴蜀文化各发展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蜀学之魂,长于思辨;多元会通,兼容开放;释经创新,超越前说;沟通道欲,情理结合;躬行践履,注重事功,批判专制等主要特点。并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不可分割地与中国经学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促进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哲学 特点 历史地位 影响
下载PDF
如何认识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鞍钢 张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8,共6页
如果要从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相统一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可通过四个由远及近的视角对中国发展的时间轴进行分析:一是基于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的历史视角,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 如果要从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相统一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可通过四个由远及近的视角对中国发展的时间轴进行分析:一是基于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的历史视角,重点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时期(子阶段)以及彼此的关系;二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视角,重点分析中国经济起飞的"增长奇迹"背后的逻辑;三是基于进入21世纪以后的历史视角,剖析中国如何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完成从"全面赶超"到"全面超越"的目标;四是基于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历史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新常态"与"老常态",梳理"习近平时代"承前启后的历史方位和继往开来的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方位 发展逻辑 四大视角
下载PDF
略论西藏城市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一民 付志刚 邓真 《民族学刊》 2013年第1期50-60,110-112,共14页
西藏城市虽然形成较晚,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雏形、城市形成等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西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藏城市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推动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西藏城市具有重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区... 西藏城市虽然形成较晚,经历了原始聚落、堡寨、城市雏形、城市形成等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西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藏城市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推动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西藏城市具有重要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带动作用;西藏城市是重要的宗教文化载体,受宗教影响巨大,宗教文化功能突出。自元代以来,西藏城市还充分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巩固边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城市 历史地位
下载PDF
论三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被引量:7
15
作者 龚永新 蔡世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6-19,共4页
三峡在我国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茶树原产地、茶生活发源地、茶文化初创地。“三地”统一的地方 ,它在茶文化历史研究中发挥了奠基的作用。
关键词 制茶技术 茶歌 贡茶 煎茶习俗 野生茶树 原产地 茶文化 历史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 起源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被引量:142
16
作者 邸乘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1,共15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郑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念,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郑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大体包括基本思想理论、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理论政策三个层面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形成 科学体系 历史地位
下载PDF
宋代历史地位的再认识(专题讨论)——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34
17
作者 王曾瑜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96,共3页
王曾瑜从教育、宋学、科技、史学、词、散文和诗等七个方面对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朱瑞熙从自身两次编撰“宋条”的体会出发,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南从中西方对宋朝历... 王曾瑜从教育、宋学、科技、史学、词、散文和诗等七个方面对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朱瑞熙从自身两次编撰“宋条”的体会出发,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南从中西方对宋朝历史的不同认识入手,重新探讨了宋朝历史,并阐述了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以及现在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张邦炜将宋朝放到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对其与前后朝代予以对比,进行了科学定位;胡昭曦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宋朝的社会变革入手,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定位;何忠礼则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成就等三方面专门对南宋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一致认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在中国古代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宋代文明 历史地位 影响
下载PDF
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23
18
作者 郭刚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该文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开发、建设和保卫新疆的巨大作用的历史回顾 ,阐述了兵团作为新疆经济建设、守卫边防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保证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 该文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开发、建设和保卫新疆的巨大作用的历史回顾 ,阐述了兵团作为新疆经济建设、守卫边防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保证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揭示了屯垦戍边事业在开发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巩固国防中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西部大开发中 ,兵团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 ,更应加快建设和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团 历史产物 丰碑 思考 历史地位
下载PDF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 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历史地位 湖南
下载PDF
东南亚在亚运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战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真 黎氏秋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30,共6页
本文从历史与战略两个角度分析了东南亚与亚运会的关系。从历史角度看:首先,亚运会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东南亚板块的努力与贡献,东南亚举办亚运会次数最多,贡献最大,亚运会的历史历程深深地打下了东南亚烙印;其次,东南亚板块竞技体育的... 本文从历史与战略两个角度分析了东南亚与亚运会的关系。从历史角度看:首先,亚运会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东南亚板块的努力与贡献,东南亚举办亚运会次数最多,贡献最大,亚运会的历史历程深深地打下了东南亚烙印;其次,东南亚板块竞技体育的实力尽管与东亚板块有较大差距,但终究构成亚洲体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亚运会参与率最高且较为稳定;若干项目实力不俗,在亚运会总体金牌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亚板块。从战略角度看:亚运会作为整个亚洲仅有的统一性运动体系,需要不断发展。东南亚板块应该具备自身的亚运会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可以概括为:适当举办亚运会,以实现体育和政治双重目标;继续以地区运动会为基础,促进地区竞争,增强整体竞技水平;积极支持南太平洋国家加入亚运会,促使亚运会持续、稳定和均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运会 东南亚 历史地位 发展战略 国际关系 体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