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Logical Basis,Constraints,and Optimization Paths
1
作者 Qi Xiaoliang Lu Chuntia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4期25-39,共15页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China,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gained extensiv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Explor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n China,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gained extensive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Explor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ciology holds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the issues related to green development.Firstly,this paper examines green development in light of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China,and deconstructed its underlying social logic.Secondly,it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restrict green development,encompassing social structures,social concepts,social systems,and social behaviors.Finally,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green”discipline system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such as restructuring social systems and transforming production modes,lifestyles,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下载PDF
Revisi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ry Valleys in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被引量:9
2
作者 TANGYa XIEJiasui SUN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38-45,共8页
Dry valleys are a striking geographic landscape in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rainfall, desert type of vegetation and fragile environment. Past efforts and resources have been concentrated ... Dry valleys are a striking geographic landscape in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rainfall, desert type of vegetation and fragile environment. Past efforts and resources have been concentrated mainly on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 and fragile environment, particularly reforestation, whi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Despite successes in pocket areas, the overall trend of un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re continuing.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root cause of development of dry valleys, and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dry valleys is a natural process. Human intervention has played a secondary role in development of dry valleys and degradation of dry valleys though human intervention in many cases has speeded up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the dry valley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dry valleys are climatic enclaves an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hat combines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be adopted if the overall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ry valleys is to be achieved. Promotion of niche-based cash crops, rural energy including hydropower, solar energy, biogas and fuelwood plantation is recommended as the priority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process climatic enclave root cause human intervention secondary rol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niche-based crops rural energy.
下载PDF
新时代十年中国绿色发展之路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华军 吴倩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历程;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绿色转...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该研究基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总结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历程;从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绿色转型、绿色低碳生活、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直观展示了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绿色发展成效;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导向,提出新征程上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绿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懈探索下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其内涵包括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两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的十年间,中国多措并举完善治理制度、多维联动推动环境共治、科学有力实施治理手段、多管齐下提高治理效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经济绿色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征程上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切实增强系统观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机制,正确处理5个重大关系,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的四重愿景与实践进路
4
作者 刘海霞 李晓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包含实现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生态法治美和地球生命美的四重愿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 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美丽中国建设包含实现自然生态美、人文社会美、生态法治美和地球生命美的四重愿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在深入理解美丽中国建设四重愿景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多路并进,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生态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主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人民为中心 生态治理 绿色发展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特征、挑战与路径选择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任晓刚 刘菲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3期236-242,共7页
为进一步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分析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演变趋势和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路径:(1)健全基础投入机制,全力提升“卡脖子”核心绿色技术研... 为进一步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分析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演变趋势和特征,以及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路径:(1)健全基础投入机制,全力提升“卡脖子”核心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2)加强绿色技术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增强绿色技术创新战略力量;(3)培育市场交易与技术转化平台,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转移转化效率;(4)着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布局,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转型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绿色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石敏俊 陈岭楠 +2 位作者 王志凯 程翠云 王金南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出发,探究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之间的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质态,体现为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资料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出发,探究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之间的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更先进的生产力质态,体现为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资料改进、劳动对象拓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效能提升,即经济学视角中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源等不同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核心内涵在于人力资本累积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产出的贡献。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观为根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既指明了“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同时又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应当促进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经济绿色化和绿色经济化的进一步转变,是绿色发展的驱动力。同时,绿色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产业与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蓬勃发展,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力资本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逻辑叙事、时代方位、价值旨归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国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内在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对已有现代化模式“反生态”实践的反思,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有力响应。在特征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命题中,人口规模巨大是其现实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指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其时代保障,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其世界昭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研究综述
8
作者 于元赫 杨子涵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10期18-27,72,共11页
理清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协调二者的关系,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基于社区和区域尺度,系统梳理了关于自然保护地矛盾冲突和协调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社区尺度的矛盾冲突主要... 理清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协调二者的关系,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基于社区和区域尺度,系统梳理了关于自然保护地矛盾冲突和协调机制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社区尺度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资源利用受限、收入差距扩大、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和生态移民风险;区域尺度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约束和劳动力配置扭曲等。在协调机制方面,生态补偿、生态旅游和社区共管等手段得到了广泛实践和应用,但在多目标协同、多主体参与、资金保障和利益分配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据此,文章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强化社区共管机制等政策建议。未来研究可以构建总体框架以阐释不同尺度下的保护与发展作用机制,拓展宏观尺度的量化研究,并识别不同政策在实现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和潜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矛盾冲突 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河南省绿色发展策略
9
作者 刘潜 佀佳欣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25-29,共5页
在解析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演变的基础上,应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梳理了河南省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优势及问题,结合河南省绿色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加... 在解析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演变的基础上,应用文献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梳理了河南省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优势及问题,结合河南省绿色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加强绿色发展教育宣传等提升河南省绿色发展策略,对河南省推进绿色发展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 路径探索
下载PDF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
10
作者 张婷婷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73-280,共8页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内藏难以克服的生态危机。资产阶级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历史本性不仅加剧生态破坏,而且驱使其治理观念滑向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全球整体利益和人类未来...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内藏难以克服的生态危机。资产阶级无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历史本性不仅加剧生态破坏,而且驱使其治理观念滑向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帝国主义。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着眼于全球整体利益和人类未来发展大视野,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解之道,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重点防治和系统治理的生态方法论、多边主义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有效化解全球性生态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时代,各国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塑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成就、基本经验与前景展望
11
作者 金书秦 丁斐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工农、城乡、社会群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向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包含了在工农、城乡、社会群体之间重构生产关系的向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系统把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从“两个结合”的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抓手,稳定粮食安全基本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三农”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 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历史观
下载PDF
扬弃、和解、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向度
12
作者 赵玲玉 陈富国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59-68,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克服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状态,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新型文明形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上,克服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以及人的异化状态,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新型文明形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资本逻辑主导和技术理性泛滥,重塑了人的尊严,并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资本逻辑 和谐共生 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探微
13
作者 洪秀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1,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既确立了人的自我生成、自主创造的历史主体地位,又确立了人的历史制约性,强调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平等性;它以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起点,既确立了人的自我生成、自主创造的历史主体地位,又确立了人的历史制约性,强调以生态理性代替经济理性,保障人民环境权益的平等性;它以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为认识论基础,肯定人与自然在本体论层面构成生命、生活维度上的共生共荣关系,要求以生产力的绿色转型真正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融通共赢,与欧美国家生态现代化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它以“两个和解”作为价值旨归,破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内生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主义、发展主义、生态异化等诸多积弊,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虚幻的、抽象的共同体关系,倡导构建“真正的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是遵循人类历史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实的个人 实践关系 绿色发展 两个和解
下载PDF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14
作者 陈佳丽 张建勋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5-38,共4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推动全社会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生态文明相关问题为切入点,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明思想社会效能、产业...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助于推动全社会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生态文明相关问题为切入点,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传承、生态文明思想社会效能、产业结构和市场主体等方面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意义和路径,以促进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15
作者 陈思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许多创造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启示意义:践行绿色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倡导生态民生观,坚...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许多创造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启示意义:践行绿色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倡导生态民生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生态正义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观 生态民生观 生态正义观
下载PDF
开展地理实境主题研学 领略兰州黄河湿地文化
16
作者 郭文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9期154-158,共5页
兰州黄河湿地不仅有美好的自然景观,其地质地理环境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同时兰州黄河湿地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兰州黄河湿地有独特的地貌形态、水文条件及生物多样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兰州黄河湿地不仅有美好的自然景观,其地质地理环境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同时兰州黄河湿地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兰州黄河湿地有独特的地貌形态、水文条件及生物多样性,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兰州黄河湿地及其周边的地理特征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地理实境主题研学作为一种直观且效果良好的地理研究和认识方法,有助于深化地理认识和增强地理探索研究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哺作用。兰州湿地地理实境主题研学活动,是地理考查学习的有益活动,也是领略兰州湿地及周边文化的绝佳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境 主题研学 黄河湿地 人地和谐 文化发展 人文地理
下载PDF
基于GRA-IECD协调发展模型的人水和谐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陆赛 唐德善 孟令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4-88,共5页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状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人水和谐发展度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信息熵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人水和谐协调度进行评价... 为客观合理地评价区域人水和谐状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人水和谐发展度进行评价;建立基于信息熵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人水和谐协调度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计算系统协调发展度,以此对苏州市2011—2016年人水和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市人水和谐协调发展度为0.436~0.724,总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水和谐 指标体系 合作博弈权重 协调发展度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与路径——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视角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耀彬 傅如毅 肖小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底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探索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和路径迫在眉睫。提出绿...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底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关键时期,探索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和路径迫在眉睫。提出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绿色发展为底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发展方式,由此梳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五大理念”指导下,构建从绿色发展“三维度”模型到高质量发展“三变革”的理论框架,进而从产业绿色化、效率网络化、增长包容化和福利均衡化四个方面提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高质量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产业绿色化 效率网络化 增长包容化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人学意涵 被引量:5
19
作者 杜仕菊 叶晓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17,共9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我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涵。“现实的人”是其价值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我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所提出的重要命题,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涵。“现实的人”是其价值起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生态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发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因素,包括主体能动性、主体自主性和主体自为性三个方面。其中主体能动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意识;主体自主性侧重于指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主体自为性侧重于指人能根据目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通过满足人所需的物质条件、生态场域和精神享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态维度的鲜明特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主宰”的固化逻辑,彰显对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闪烁着耀眼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光芒,充分展现人民群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利益主体、实践主体、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为建设真正属人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学 现实的人 人的主体性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策略的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周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采取如下四个策略:一是按照“保障需求、抑制欲望”的策略,确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消除生...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采取如下四个策略:一是按照“保障需求、抑制欲望”的策略,确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消除生产和消费中的冗余,在此基础上培育集商品、公共品和善品于一体的供给体系;二是按照“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策略,构建仿自然的集循环、共生和竞争三个机制于一体的社会;三是按照“做强增量、做优存量”的策略,先把新能源做大做强,再把化石能源利用做优;四是按照“全域推进、全民参与”的策略,完善全域发展和全民参与的制度,形成全域、全民推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共同富裕 近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能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