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plus sodium hyaluronate eye drops in diabetic dry eye post-cataract surgery
1
作者 Jun-Ling Li Jin Zhao +2 位作者 Zhen-Feng Guo Chang Xiao Xuan Liu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2024年第6期1234-1241,共8页
BACKGROUND Dry eye syndrome(DES)after diabetic cataract surgery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Therefore,effective alleviation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 BACKGROUND Dry eye syndrome(DES)after diabetic cataract surgery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Therefore,effective alleviation of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AIM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plus sodium hyaluronate(SH)eye drops on DE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82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experienced DE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at Tianjin Beichen Hospital,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kai University between April 2021 and April 2023.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42 cases,rhEGF+SH eye drops)and a control group(40 cases,SH eye drops alone),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schemes.The therapeutic efficacy,dry eye symptom score,tear film breakup time(TFBUT),basic tear secretion score[assessed using Schirmer I test(SIt)],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score,tear inflammatory markers,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reat-ment,and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Both groups showed improved TFBUT and dry eye,as well as improved SIt and FL scores after treatment,with a more pronounced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lthough no marked differences in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reatment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CLUSION rhEGF+SH eye drops rendered clinical benefits to patients by effectively ameliorating dry eye and visual impairment with favorable efficacy,fewer adverse reactions,and high safety levels.Thus,this treatment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Sodium hyaluronate eye drops diabetic patients Dry eye syndrome after cataract surgery Therapeutic efficacy
下载PDF
Current knowledge on diabetic retinopathy from human donor tissues 被引量:22
2
作者 Jessica H Eisma Jennifer E Dulle Patrice E Fort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5年第2期312-320,共9页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was the seven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 l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 in working age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0.Diabetes is cha...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was the seven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 leading cause of blindness in working age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0.Diabetes 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associated with either hypoinsulinemia or insulin resistance,and over time,this chronic metabolic condition may lead to various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kidney failure,heart attacks,and retinal degeneration.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is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animal models have been the primary approach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abetes on various tissues or cell types of the body,including the retina.However,inherent to these animal models are critical limitations that make the insight gained from these models challenging to apply to the human pathology.Thes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knowledge obtained from animal studies have led a growing number of research groups to explore the diabetes complications,especially diabetic retinopathy,on tissues from human donors.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diabetic patients at various stage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classifies the data based upon their relevance to the main aspect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retinal vasculature dysfunction,inflammation,and neurodegeneration.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ose studies to discriminate and establish the relevance of the findings obtained from animal models but also the limitations of such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A diabetic RETINOPATHY human DONOR physiopathology Vascular disease Inflammation NEURODEGENERATION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徐国兴 胡建章 +2 位作者 王婷婷 郑卫东 林雯 《眼视光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 (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 ,S 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 70 (heatshockprotin 70 ,HSP 70 )在人类糖...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 (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 ,S 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 70 (heatshockprotin 70 ,HSP 70 )在人类糖性白内障 (2 5例 )和正常晶状体 (7例 )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6 .4 2 ,P <0 .0 1)。结论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晶状体 上皮细胞 热休克蛋白—70 免疫组织化学 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中国版视功能指数量表的修订及其在白内障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高蓉蓉 郭燕 +4 位作者 陈海丝 章思芳 王勤美 俞阿勇 黄锦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3-828,共6页
背景白内障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致盲眼病,患者视功能状态的全面评价要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和患者主观评价。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是针对发达国家白内障患者研发的评估工具。目的研制中国版视功能指数量表并评估其在白内障患者生活质量(Qo... 背景白内障是目前全球主要的致盲眼病,患者视功能状态的全面评价要结合临床检查结果和患者主观评价。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是针对发达国家白内障患者研发的评估工具。目的研制中国版视功能指数量表并评估其在白内障患者生活质量(QoL)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探讨白内障患者QoL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原版VF—14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试,形成中国版VF—12量表(VF-12-CN)。于2013年2—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对拟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或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215例中发放VF-12-CN进行QoL问卷调查,分析量表的条目区分度、信效度以及白内障患者得分的影响因素。任意选取完成问卷的48例白内障患者,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独立进行评分,由专家小组成员采用4级评分法对量表各条目内容是否能反映所测患者的心理特质、是否达到测量的目的进行评价。结果从受试者中共收回有效调查答卷200份,应答率为93.02%。根据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背景及生活习惯对原版VF-14量表中涉及填表、体育和娱乐活动的3个条目进行了修改,对于应答率过低的关于驾车的2个条目进行删除。形成的VF-12-CN量表的条目区分度好,Cronbach’s d系数为0.863,Guttmann Split—Half系数为0.874,调查员间信度为0.958。VF-12-CN量表中所有内容效度指数均为1.0;经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3%。量表总分与年龄、较好眼裸眼远视力、较差眼裸眼远视力均呈正相关(r=0.277、0.534、0.367,均P〈0.01);文盲与非文盲组的量表得分分别为12.5±8.6和15.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8,P〈0.01);此外,不同年龄、较好眼裸眼远视力、较差眼裸眼远视力和白内障跟数间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间及是否有眼部伴发病或全身伴发病组间患者总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6、0.304、-1.019,均P〉0.05)。较好眼裸眼远视力、患者年龄及文化程度为白内障患者QoL的主要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量表总分=25.045—10.927×较好眼裸眼远视力-3.342×文化程度+3.201×年龄(R=0.586,R^2=0.334,F=34.247,P=0.000)。结论VF-12-CN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特性,可用于中国人白内障患者QoL的评估。较好眼裸眼远视力是影响白内障患者QoL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心理学 调查问卷 白内障/病理生理 视力/生理功能 心理属性 中国版视功能指数量表
下载PDF
HSP_(70)在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国兴 胡建章 +2 位作者 王婷婷 郑卫东 林雯 《眼视光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HSP70 在链脲佐菌素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发糖性白内障 ,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 ,在实验开始后 2w末、4w末、8w末 ,分别摘取眼... 目的 :探讨HSP70 在链脲佐菌素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发糖性白内障 ,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 ,在实验开始后 2w末、4w末、8w末 ,分别摘取眼球 ,检测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在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 ,白内障组晶状体在 2w末出现空泡 ,8w末全部混浊。HSP70 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 ,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 ,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增加。结论 :HSP70 可能通过调节LECs的生长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病理生理学 免疫组化 糖尿病性白内障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国兴 胡建章 +3 位作者 王婷婷 郑卫东 林雯 武莉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为探讨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strep-tavidin-alkalinephosphatase,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in-70,HSP-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 目的:为探讨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strep-tavidin-alkalinephosphatase,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in-70,HSP-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23例)和正常晶状体(7例)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24.67,P <0.01)。结论: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糖尿病性白内障 免疫组化技术 上皮细胞 晶状体
下载PDF
HSP70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国兴 胡建章 +2 位作者 王婷婷 郑卫东 林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391-393,共3页
目的:研究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4,8周末,分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目的:研究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4,8周末,分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体在2周末出现空泡,8周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表达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70 STZ-糖性白内障 发病机制 热休克蛋白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重视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9
8
作者 李筱荣 刘巨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77-580,共4页
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导致的全身性慢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征,长期的高血糖环境引起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全球劳动力人口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 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导致的全身性慢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征,长期的高血糖环境引起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全球劳动力人口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糖尿病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病风险增加,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成为不容忽视的致盲眼病。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N)、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眼表疾病等,治疗棘手,因此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眼科医师面临的主要挑战。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对糖尿病患者及其眼部并发症给予足够的重视,实时跟踪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诊疗指南的更新和研究现状,对相关疾病做到早期发现、合理管理和及时治疗,降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致盲率和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治疗 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白内障 眼表
下载PDF
尿动力学检查对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志刚 刘和 王昕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012-1013,共2页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伴有下尿路症状的糖尿病患者34例,按糖尿病病史分为早期组(<8 a)与进展期组(>10 a),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取膀胱初始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伴有下尿路症状的糖尿病患者34例,按糖尿病病史分为早期组(<8 a)与进展期组(>10 a),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取膀胱初始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逼尿肌压力等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34例均完成尿动力学测定,尿动力学表现异常占30例(88.2%);早期组与进展期组相比,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P<0.01),初始尿意容量、残余尿、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增高(P<0.01),逼尿肌收缩力亦下降(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对DCP进行客观评价的最重要的手段;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予以治疗干预,对预防膀胱功能恶化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动力学 糖尿病并发症 膀胱/病理生理学 人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明谨 李雪锋 +3 位作者 陈世清 胡清 王芳 曾玉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5456-5458,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OP)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值(BMD);用酶联免疫的方法测定受试者血清IGF-I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OP)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值(BMD);用酶联免疫的方法测定受试者血清IGF-I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GF-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值与血清IGF-I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组OP发病率增高,与IGF-I水平降低导致骨形成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血液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代谢 骨密度/生理学 骨质疏松/病理生理学 人类
下载PDF
血红素氧合酶1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奇 马天驹 +1 位作者 黄杨 李朝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3-417,共5页
背景白内障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致盲原因,在我国致盲性眼病中占比最高。近年来医疗水平虽有进步,但手术仍是现阶段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 背景白内障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致盲原因,在我国致盲性眼病中占比最高。近年来医疗水平虽有进步,但手术仍是现阶段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为研发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药物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暴露于不同浓度(5 mmol/L,15 mmol/L,30 mmol/L,50 mmol/L,100 mmol/L)的葡萄糖溶液中24 h,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选择最佳葡萄糖浓度。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暴露于5 mmol/L(Control)和100 mmol/L(D)浓度的葡萄糖、HO-1的诱导剂(钴原卟啉;cobalt protoporphyrin,CoPP)和HO-1的抑制剂(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yrin,ZnPP)下,将实验分为6组:Control 5 mmol/L组,Control 5 mmol/L+CoPP 10μmol/L组,Control 5 mmol/L+ZnPP 10μmol/L组,D 100 mmol/L组,D 100 mmol/L+CoPP 10μmol/L组,D 100 mmol/L+ZnPP 10μmol/L组。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相对含量。Annexin V/PI对各组细胞凋亡染色,流式细胞仪器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暴露于100 mmol/L浓度的葡萄糖中,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5),此为本实验的最佳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得各组ROS相对含量:Control 5 mmol/L组4.70%±1.27%,Control 5 mmol/L+CoPP 10μmol/L组2.37%±1.37%,Control 5 mmol/L+ZnPP 10μmol/L组34.4%±1.72%,D 100 mmol/L组51.63%±1.74%,D 100 mmol/L+CoPP 10μmol/L组43.37%±2.08%,D 100 mmol/L+ZnPP 10μmol/L组60.10%±1.54%,表明高糖会导致细胞内ROS相对含量升高,HO-1的表达上调会导致细胞内的ROS相对含量下降;反之,HO-1表达下调时,细胞内的ROS相对含量增多。用流式细胞仪器检测上述各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3.05%±0.35%、1.69%±0.53%、7.46%±1.85%、39.56%±0.50%、33.72%±2.05%、44.53%±0.48%,表明高糖会导致细胞凋亡比例升高,HO-1的表达上调会导致细胞凋亡比例下降;反之,HO-1表达下调时细胞凋亡比例升高。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HO-1表达水平的上调,降低了细胞内ROS相对含量,从而减少了细胞的凋亡,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起保护作用。因此HO-1是一种潜在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血红素氧合酶1 氧化应激 抗氧化应激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凋亡
下载PDF
高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创伤后Cyclin D1的表达
12
作者 陈晨 赵楠楠 +4 位作者 符丽君 朱振华 阎冲 祝家昌 修皓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99-1703,共5页
目的:观察高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创伤刺激后Cyclin D1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作用24h后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确定最适葡萄糖作用浓度。将HLEB3细胞分为高糖预处理组(... 目的:观察高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创伤刺激后Cyclin D1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作用24h后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确定最适葡萄糖作用浓度。将HLEB3细胞分为高糖预处理组(高糖培养基预处理24h后再更换高糖培养基培养)和非高糖预处理组(正常培养基培养24h后再更换高糖培养基培养),根据更换高糖培养基时是否进行划伤处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划伤组,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创伤后不同时间点Cyclin 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一定浓度范围的葡萄糖能够增强细胞增殖活性,25.5mmol/L葡萄糖处理时细胞活性最强。高糖预处理细胞Cyclin D1表达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表达下调;非高糖预处理细胞Cyclin D1表达呈不规律性,在12h和48h处表达上调;划伤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细胞Cyclin D1表达上调。结论:葡萄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活性及Cyclin D1表达的影响呈现不规律性,创伤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上调细胞Cyclin D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高糖 Cyclin D1 创伤 糖尿病性白内障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屏气试验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淑敏 王珅 +1 位作者 陈晓峰 鲁晓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1520-1521,共2页
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行TCD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人群大脑中动脉(M CA)、颈内动脉末端(IC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 I)、... 目的:评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行TCD检查,对比分析两组人群大脑中动脉(M CA)、颈内动脉末端(IC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 I)、屏气指数(BH I)的差异。结果:患病组平均血流速度(Vm)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搏动指数(P I)高于对照组(P<0.01),屏气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BH I客观地反映了血管的反应性,TCD检查可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病理生理学/超声检查 脑血管障碍/超声检查/病因学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人类
原文传递
融合蛋白GST-hRI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晶状体浑浊程度的改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芳君 郝海峰 +4 位作者 王冬梅 杨帆 田余祥 赵宝昌 李晶敏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研究融合蛋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GST-hRI)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晶状体浑浊程度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表达载体pGEX-6p-1-hri进行GST-hRI的融合表达,并进行纯化;另取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0mg·... 目的:研究融合蛋白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GST-hRI)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大鼠晶状体浑浊程度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表达载体pGEX-6p-1-hri进行GST-hRI的融合表达,并进行纯化;另取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0mg·kg-1建立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白内停组(白内停8μg·d-1)、治疗组(GST-hRI100u·d-1),每组12只,双侧点眼给予相应药物,每天4次,连续6周,每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浑浊程度,6周后处死大鼠,考察各组大鼠晶状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成功诱导表达并纯化GST-hRI,蛋白含量为0.413mg·mL-1,活性为9×103u·mL-1;与模型组和白内停组比较,治疗组大鼠晶状体浑浊程度显著减轻,其SOD、GSH、GSH-Px含量明显增加,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融合蛋白GST-hRI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浑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人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 糖尿病性白内障 大鼠 改善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相建民 梁雨露 +1 位作者 李爱萍 倪爱珍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9期4537-4539,共3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对1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收缩压负荷、白天平均收缩压负荷、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血压昼夜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收缩压负荷偏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因此应积极控制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恢复正常昼夜节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并发症/病理生理学 高血压/并发症/病理生理学 血压 人类
原文传递
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建波 张环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78眼)白内障合并DME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组(IVR...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78眼)白内障合并DME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组(IVR组)行白内障手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组(IVTA组)行白内障手术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眼压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术前BCVA(LogMAR)、CRT和眼压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术后3组的BCVA(LogMAR)、CRT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tim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之间BCVA(LogMAR)、CRT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time*group)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时间因素,3组BCVA(LogMAR)、CRT的综合差异(group)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BCVA(LogMAR)、CRT的比较:IVR组与对照组差异,IVTA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R组与IVT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眼压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time)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组之间眼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差异(time*group)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1个月IVTA组眼压升高,与对照组、IVR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考虑时间因素,3组眼压的综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结论对合并DME的白内障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曲安奈德均可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减轻黄斑水肿,雷珠单抗不会引起眼压升高,较曲安奈德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黄斑水肿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患者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闵好 王地槐 任碧池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6期6301-6303,共3页
目的:主要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31例。停用原口服药后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疗程2周。通过检测治疗前后糖代谢参数,计算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 目的:主要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失效患者31例。停用原口服药后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疗程2周。通过检测治疗前后糖代谢参数,计算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况等。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为(4.4±2.1)d,胰岛素剂量平均为(48.6±19.2)U/d,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2型糖尿病磺脲类继发性失效患者的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治疗应用 降血糖药/治疗应用 糖尿病 2型/药物疗法/病理生理学 胰岛/病理生理学 人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