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newly found Tianyuan Cave, 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site near Zhoukoudian 被引量:8
1
作者 TONGHaowen SHANGHong ZHANGShuangquan CHENFuy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8期853-857,共5页
The Tianyuan Cave is the only human fos-sil-bearing site containing rich mammalian fossils found in the last decades near Zhoukoudian. Up to now more than 34 specimens of the human body have been recovered, and the ma... The Tianyuan Cave is the only human fos-sil-bearing site containing rich mammalian fossils found in the last decades near Zhoukoudian. Up to now more than 34 specimens of the human body have been recovered, and the mammalian fossils can be put into 29 species. Cervids domi-nate the fauna, and carnivores are very rare. Based on the primary examination, the human fossil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pecies Homo sapiens. All the mammalian fossils, except one between tooth of Crocuta belong to the species that still exist today. But some of them are the first records in fossil form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such as Arctonyx and Capri-cornis. Based on the mammalian fauna study, it seems that the Tianyuan Cave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Upper Cave. Sixty-three percent of the species of the mammalian fauna from the Tianyuan Cave are also present in the Upper Cave. The characters of the deposits also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ianyuan Cave and the Upper Cave; both of them are mainly composed of breccia without cement. The dating using the U-series method on deer tooth samples in-dicates that the geological age of the new site is around 25 thousand years B.P.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human sites outside the core area of the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which throws new light onto this world famous site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化石 哺乳动物群 上更新世晚期 天元洞穴 周口店
原文传递
Fossil Human Humerus of Late Pleistocene from the Taiwan Straits
2
作者 CAI Bao quan(History Department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5-30,共6页
A highly petrified human right humerus was salvaged from the Taiwan Straits. The large and robust humerus has a well developed deltoid tuberosity that causes the obvious flexion at mid shaft. The axes of the upper and... A highly petrified human right humerus was salvaged from the Taiwan Straits. The large and robust humerus has a well developed deltoid tuberosity that causes the obvious flexion at mid shaft. The axe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of the shaft are not on the same line and make an angle of 6 5°. This is considered a primitive trai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eolithic and modern humans, suggesting that the humerus is at the same evolutionary stage as "Minatogawa Man" from Japan and "Obercassel Man" from Germany. Coexistent fossil mammals indicate that the fossil humerus is late Lat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sil human Late Pleistocene Taiwan Straits
下载PDF
中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人化石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8,共14页
许家窑人类化石在1976-1979年发现于泥河湾盆地北部许家窑遗址(又名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74703地点。化石包括1件儿童左侧上颌骨、3颗游离臼齿、2块枕骨、1件上颌支残段和13块顶骨碎片,代表约16个个体,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对于许家窑... 许家窑人类化石在1976-1979年发现于泥河湾盆地北部许家窑遗址(又名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74703地点。化石包括1件儿童左侧上颌骨、3颗游离臼齿、2块枕骨、1件上颌支残段和13块顶骨碎片,代表约16个个体,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对于许家窑人的演化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分别将其归入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或者未知人群。最新研究显示:许家窑人的牙齿、头盖骨和下颌骨的形态都具有原始与进步混合的特征;许家窑个体呈现有罕见的先天巨顶孔缺陷遗传疾病、暴力冲突产生的创伤愈合痕迹、因营养缺乏导致的牙齿釉质发育不良及适应潜水环境产生有耳圆枕结构;许家窑人的颅容量为1700 mL以上,其上颌骨内鼻底、颞骨内耳迷路和枕圆枕的形态类似尼安德特人,牙齿生长发育模式接近现代人。许家窑人特殊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低而宽的头盖部和巨大的颅容量,与许昌人头骨形态相近,二者可能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境内生存的一种新型古老型人类——巨颅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家窑 人类化石 中更新世晚期 东亚 巨颅人
下载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化石 被引量:13
4
作者 宫希成 郑龙亭 +3 位作者 邢松 吴秀杰 同号文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龙洞 安徽东至 人类化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人类资源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武 高星 +2 位作者 裴树文 武仙竹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4-521,共8页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 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长阳人化石以来,迄今在鄂西-三峡地区已经发现了至少10处古人类化石地点,时代跨越了整个更新世时期,尤其以更新世中、晚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除人类化石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艺术品、装饰品等人类活动遗存,以及与古人类伴生的动物化石。近年的野外发掘及实验室研究证明鄂西-三峡地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直是古人类生存与繁衍昌盛的区域,该地区丰富的古人类资源对研究与中国古人类演化有关的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演化 人类化石 更新世 鄂西-三峡地区
下载PDF
现代人的出现与扩散——中国的化石证据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自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发现大约4万年前的现代人化石以来,相继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广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点发现了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些化石发现证实大约1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在华南地区已经出现。最近在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的人类牙齿... 自2002年在周口店附近的田园洞发现大约4万年前的现代人化石以来,相继在湖北郧西黄龙洞、广西崇左智人洞等地点发现了早期现代人化石。这些化石发现证实大约10万年前早期现代人在华南地区已经出现。最近在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及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8万-12万年前在华南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而在这个时间段的华北地区,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人类化石形态仍较原始,其演化尚未进入早期现代人阶段。这些研究发现提示,在中国地区,华南是现代人形成与扩散的中心区域,早期现代人以及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都可能首先在华南地区出现,然后向华北地区扩散。现有的化石形态证据显示,更新世晚期华南地区人类具有较大的演化变异,可能同时生存有几种不同的演化类群。智人洞属于从古老型智人向现代人演化的过渡类型,而道县则代表着演化进入完全现代类型的人类。基于前人研究及本文的分析,作者认为柳江、资阳、丽江、田园洞等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特征比较进步,在演化上属于与道县相似的现代类型人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进展在引起对现代人在东亚地区出现和扩散关注的同时,古人类学界对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还存在争论。本文在回顾分析这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起源 完全现代类型人类 人类化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关于萨拉乌苏遗址地层及人类化石年代的问题 被引量:13
7
作者 尚虹 卫奇 吴小红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6,共5页
本文回顾了与人类化石相关的萨拉乌苏河晚更新世地层及文化层的年代学研究,经过14C测年和相关证据认为,采集的萨拉乌苏PA.62号股骨不属于萨拉乌苏遗址的原生地层。
关键词 萨拉乌苏遗址 人类化石 年代
下载PDF
现代各主要人群中面部 3D 几何形态的对比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新智 徐欣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 中面部 三维 几何形态测量
下载PDF
甘肃泾川化石人类头骨性别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海军 吴秀杰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7-115,共9页
1984年刘玉林等报道了在甘肃泾川发现的一具晚期智人头骨化石,判定该头骨代表一个女性青年个体。本文检查了顶矢状脊、乳突、耳孔上脊、枕外脊、枕外隆凸、枕骨上项线、枕骨圆枕和肌脊8项非测量性状,及星点间宽、星点至人字点距离、颅... 1984年刘玉林等报道了在甘肃泾川发现的一具晚期智人头骨化石,判定该头骨代表一个女性青年个体。本文检查了顶矢状脊、乳突、耳孔上脊、枕外脊、枕外隆凸、枕骨上项线、枕骨圆枕和肌脊8项非测量性状,及星点间宽、星点至人字点距离、颅宽、耳上颅高、顶矢状弦、颞骨鼓板长和宽7项测量性状,并就7项测量性状与武山头骨进行了对比,认为它更有可能属于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 头骨 性别 人类化石
下载PDF
关于澎湖人类下颌骨化石意义和年代的讨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新智 同号文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87,共7页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015年1月刊登了张钧翔、海部阳介等人的题为"台湾第一个古老型人属"的论文,报道了从澎湖海沟60~120 m深处打捞上来的1件人类下颌骨(以下简称澎湖下颌)和11种哺乳动物化石,认为澎湖下颌的时代为晚于450 k...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015年1月刊登了张钧翔、海部阳介等人的题为"台湾第一个古老型人属"的论文,报道了从澎湖海沟60~120 m深处打捞上来的1件人类下颌骨(以下简称澎湖下颌)和11种哺乳动物化石,认为澎湖下颌的时代为晚于450 ka BP,最可能为190 ka^10 ka BP。张文没有确定它属于人属的哪个物种,并认为难以确定性别。笔者就张文提供的比较详细的丰富资料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后认为,澎湖下颌的整体特征指示它属于中更新世,最可能属于中更新世中后期,可能在450 ka和130 ka BP之间;它有不少特征指示其与东亚化石人类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不大可能属于直立人,还有个别特征提示其先辈可能接受过来自西方基因流的影响;参照中国中更新世人的相关数据,澎湖下颌可能属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澎湖 人类化石 下颌骨 年代
下载PDF
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 被引量:66
11
作者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2-321,共10页
本文从中国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共同形态特征、渐进变化、形态的异样性、镶嵌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和古文化证据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性为主,还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有渐增的基因交流。本文还附带讨论了近年云南发现的古... 本文从中国人类化石的年代顺序、共同形态特征、渐进变化、形态的异样性、镶嵌性、与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和古文化证据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人类进化以连续性为主,还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有渐增的基因交流。本文还附带讨论了近年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和湖北发现的人科头骨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进化 基因交流 中国
下载PDF
安徽省和县和巢县古人类地点的铀系法年代测定和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铁梅 原思训 +1 位作者 高世君 胡艳秋 《人类学学报》 1987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用不平衡铀系法测定了安徽省和县和巢县人化石地点哺乳动物骨化石样品的年代。所得封闭样品的年代值分别集中在15—19和16—20万年范围内。但在两个地点均不排除年代值为二十多万年的骨化石样品存在的可能。所有被测样品均检验了对铀的... 用不平衡铀系法测定了安徽省和县和巢县人化石地点哺乳动物骨化石样品的年代。所得封闭样品的年代值分别集中在15—19和16—20万年范围内。但在两个地点均不排除年代值为二十多万年的骨化石样品存在的可能。所有被测样品均检验了对铀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系法测年 古人类化石年代 和县 巢县
下载PDF
安徽巢县人类化石地点的新材料 被引量:15
13
作者 许春华 张银运 方笃生 《人类学学报》 1986年第4期305-310,415,共7页
1983年对巢县银山人类化石地点的发掘结果再次表明,该地点的人类化石的地质时代大致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1—4层的或稍晚。发现人类上颌骨化石一块,具有早期智人的特征。
关键词 人类上颌骨 哺乳类化石 中更新世
下载PDF
陕西洛南人牙化石及其地质时代 被引量:24
14
作者 薛祥煦 《人类学学报》 1987年第4期284-288,369,共6页
在陕西省洛南县洛河左岸洞穴中,发现一古人类上臼齿,其特点与郧县人牙化石很相似。与人牙化石共存的有大熊猫和獏。后二者比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同类化石明显小,比广西柳城巨猿洞中的小型者要大。从化石特点分析,洛南人牙化石及其所在沉积... 在陕西省洛南县洛河左岸洞穴中,发现一古人类上臼齿,其特点与郧县人牙化石很相似。与人牙化石共存的有大熊猫和獏。后二者比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同类化石明显小,比广西柳城巨猿洞中的小型者要大。从化石特点分析,洛南人牙化石及其所在沉积层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也有早更新世晚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化石 洛南 中更新世早期
下载PDF
广西田东县祥周公社定模洞调查报告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有恒 吴茂霖 +1 位作者 彭书琳 周石保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在田东定模洞的堆积层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和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其时代初步定为更新世晚期。这是桂西人类化石的一个新地点。
关键词 洞穴堆积 人牙化石 广西
下载PDF
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与演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3-246,共14页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在近10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或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细节过程的关注。这些新的关注点涉及早期现代人的出现与扩散、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特征变异及演化,以及早...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与争论在近10年来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或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细节过程的关注。这些新的关注点涉及早期现代人的出现与扩散、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特征变异及演化,以及早期现代人出现与演化过程中的健康与生存适应活动三个方面。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古人类学界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对近10年来早期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与演化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现代人 人类化石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安徽巢县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30
17
作者 许春华 张银运 +1 位作者 陈才弟 方笃生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02-209,301,共9页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 1982年在安徽巢县银山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该地点下部堆积的时代为早更新世,上部堆积的时代相当于北京猿人地点的1—4层或稍晚。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出自上部堆积,代表一青年女性个体,很可能是属于早期智人的杭骨。该地点的动物群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枕骨 哺乳动物化石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 巢县
下载PDF
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被引量:20
18
作者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5,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一些形态特征的分析说明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应该注意的一些思维方法的问题,并且为多地区进化说增添了新的证据:1)中国更新世头骨共同具有的眼眶及其外侧下缘形状等特征在近代头骨中已有所改变,在考虑其意义时不应该忽略时间... 本文通过对一些形态特征的分析说明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应该注意的一些思维方法的问题,并且为多地区进化说增添了新的证据:1)中国更新世头骨共同具有的眼眶及其外侧下缘形状等特征在近代头骨中已有所改变,在考虑其意义时不应该忽略时间和基因交流起过的作用;2)中国更新世头骨的共同特征并不因为它们也可见于其他地区而丧失其意义,因为证明连续性的共同特征不需要是地区独有的;3)铲形门齿的结构在近代人中变弱,不削弱它作为连续进化证据的价值,这种弱化的现象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态纤巧化的一种表现;4)在辩论时不要对有关形态作不正确的观察和曲解对方的观点和论据;5)头骨正中矢状突隆、下颌圆枕、夹紧状鼻梁和第三臼齿先天性缺失等四项特征在近代非洲人中阙如,却存在于东亚近代人,本文的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增强多地区进化说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人类 进化连续性
下载PDF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武仙竹 李禹阶 +1 位作者 裴树文 吴秀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3-1033,共11页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迹现象 骨化石 古人类 行为模式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资阳人头骨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秀杰 严毅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1-520,共10页
资阳人头骨化石,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人类化石,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出土的具体位点和层位不是很清楚,对其年代目前还存有争议。长期以来,对资阳人的研究局限于传统的头骨外部形态的描述和测量。本文利... 资阳人头骨化石,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人类化石,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出土的具体位点和层位不是很清楚,对其年代目前还存有争议。长期以来,对资阳人的研究局限于传统的头骨外部形态的描述和测量。本文利用高分辨率工业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资阳人头骨,并对其内部解剖结构 (包括骨壁结构、额窦、骨内耳迷路、颞骨乳突小房、颅内模) 进行3D虚拟复原和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形态信息。CT断层图显示资阳人头骨的骨壁板障层较厚,远大于外板层和内板层,支持以往研究认为的该头骨属于50岁以上个体的鉴定结果。额窦呈叶形,局限于两侧眼眶的内上方;左、右侧额窦的表面积分别为1780mm^2和2910mm^2。骨性内耳迷路半规管的大小及其比例,与尼安德特人不同,而位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现代人变异范围之间。颞骨乳突小房为气化型,几乎占据了整个乳突部。根据复原的颅内模,资阳人的颅容量约为1250mL。颅内模的各项测量数值虽然都偏小,但脑的绝大多数形态特征、宽-高指数、顶叶-脑长指数都位于现代人的变异范围之内,而与直立人和更新世古老型人类不同。资阳人头骨内部解剖结构保留有少量原始特征,包括枕叶向后突显著、大脑窝比小脑窝大而深,这些特征不同于全新世人类,更类似于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阳 人类化石 头骨 3D虚拟复原 人类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